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发展历程_1.

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发展历程_1.
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发展历程_1.

2003年4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A pril,2003第39卷第2期

JOU RNAL OF GUANGXI NORM AL UNIVERSIT Y

V ol .39N o .2

[收稿日期]2002-08-30

[作者简介]贾冀川(1972-,男,河北邯郸市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张蓉(1973-,女,云南楚雄市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发展历程

贾冀川1,张蓉2

(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戏剧教育既是整个戏剧艺术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戏剧

艺术的发展、对人的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现代戏剧教育诞生于20世纪初,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再到工具化的坎坷历程。中国现代戏剧教育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戏剧人才,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戏剧艺术的繁荣和戏剧运动的开展。

[关键词]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发展史

[中图分类号]G 40-0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0302-0060-05

戏剧教育既是整个戏剧艺术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戏剧艺术的发展、对人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无论是在戏剧学领域,还是在艺术教育学领域,针对戏剧教育的学术研究却显得颇为冷清,不必说专著,就是一般的论文也极为罕见,这种现状与现代戏剧教育事业在20世纪上半期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戏剧人才,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戏剧艺术的繁荣和戏剧运动的开展而取得的卓著成就来说是极不相称的。本文力图通过勾勒我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发展历程,去探寻现代戏剧教育之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去咀嚼现代戏剧教育家们献身戏剧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快乐、孤独和悲伤、乃至生命和一腔热血。

一、现代戏剧教育的兴起

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兴起几乎与话剧艺术的滥觞(早期话剧,又称文明戏同时。中国传统的戏剧教育主要是通过戏班内部师徒私授的方式进行的,即便是专门教习演唱艺术、培养演员的科班也都是拜师学艺,在这种戏剧教育方式下,戏剧成为一种可以代代相传、世世相因的技艺。这种戏剧教育方式限制了受教者的范围,造成了受教者和施教者之间的依附关系,既不利于戏剧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戏剧艺术的发展。当然,视演戏为一种玩物、一种卑贱职业,称演员为所谓“王八、戏子、吹鼓手”的社会风气对传统戏剧教育也是一种严重的束缚。伴随着新兴话剧艺术的出现,一种崭新的戏剧价值观也开始萌发,“戏院者,实普天下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之

大教师也”[1](p3

,而资产阶级革命者更是把戏剧看作

是宣传革命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的戏剧教育显然已无法适应戏剧界出现的新形势,这样一来,主要以学校教育为基本特征的现代戏剧教育应运而生。

最早的现代戏剧教育机构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通鉴学校。通鉴学校由王钟声、马相伯、沈仲礼于1907年下半年在上海创办,马相伯、沈仲礼出资支持,王钟声主持戏校的实际工作。他们通过登报招生的办法,以提倡新戏剧、“包念书、包出洋”为号召,来者不拒,招到学生几十人。通鉴学校的办学思想主要是为了借新剧来宣

传革命,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王朝,而不是为了培养戏剧人才、推动戏剧艺术发展,正像王钟声说的,“中国要富强,必须革命;革命要靠宣传,宣传的办法,一是办报,而是改良戏

剧”[2](p9。在这种办学思想指导下加上客观条件的限

制,通鉴学校的课程设置十分简陋,只有舞蹈课、体操课、文学课、排演课以及宣传革命的政治性的演讲课,由于缺乏具有舞台经验的师资,学生们只有通过观察生活来学习表演技能,一段时间,每逢星期天到外滩去摹仿外侨的表情动作成了唯一的表演课。经过几个月极不正规的教学和排练,通鉴学校于1907年9月(农历以“春阳社”的名义在兰心大剧院进行首次公演,公演剧目是《黑奴吁天录》。演出中还保留有锣鼓、唱工等许多传统戏曲手法,但演出的分幕制、逼真写实的灯光布景让中国观众耳目一新。此后,通鉴学校还排演了《迦茵小传》以及直接宣传革命的《秋瑾》《徐锡麟》等。1908年5月,王钟声率通鉴学校的学生们到北京、天津演出,由于演剧宣传革

命、反对清王朝,王钟声被捕牺牲,通鉴学校无形中也告解体。

通鉴学校前后只存在了半年左右,真正的教学活动很少,但是,它在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史上的革命性意义却是不能磨灭的。首先,它改变了传统的师徒私授的教学方式,建立了初步的学校教育,培养了汪优游、钱化佛、肖天宝、陈镜花等第一批话剧运动的人才。其次,对新剧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新剧还不为国人所知,王钟声率通鉴学校的学生演出的剧目如《秋瑾》和《徐锡麟》等风行一时,随着这些剧目在全国的流传,新剧也在中国传播开来。最后,王钟声借改良戏剧宣传革命的办学思想和实践,客观上开始改变戏剧及戏剧艺人的卑贱地位,戏剧和戏剧艺人在革命者眼里成为宣传革命、打倒专制的重要力量。

通鉴学校之外,早期的戏剧学校还有剧学馆、女子新剧学校、群英戏剧学校和星漪演剧学校。剧学馆由顾无为创办,学生三个月毕业。女子新剧学校和群英戏剧学校由妇女会主办,专门训练女演员。星漪演剧学校由欧阳予倩、朱双云、汪优游等发起创办,开设的课程有脚本、剧史、中国音乐与旧剧、西洋音乐、跳舞、化妆

术、审美学、世界文艺思潮等。由于资料匮乏,这几个戏剧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早期的现代戏剧教育还是很不成熟的,且不说教学和排练十分简陋、极不正规,设置的科目也由于对西方戏剧理解不深而保留了许多传统戏曲课,即便是新剧科目也与真正的话剧艺术相距甚远。由于视演戏为一种卑贱职业的社会风气根深蒂固,辛亥革命后,革命宣传使命的削弱使戏剧和戏剧艺人的社会地位又回到从前,文明新戏也随着封建势力的复辟而迅速地腐化变质。大约从1914年开始,一些新剧剧团内部竟然盛行起拜师学艺之风,许多著名的新剧演员如任天知、顾无为、欧阳予倩、汪优游等都收有自己的徒弟,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戏剧教育的大倒退。这样,推动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发展成熟的历史重任,落在了不久后将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一批戏剧教育家们的肩上。

二、现代戏剧教育的发展成熟

当中国现代戏剧教育陷于困境之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出现为它带来了转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烈批判传统戏曲和腐化变质的文明戏,称“今之京调戏,理想既无,文章又极恶劣不通”[3],而提倡学习西方的现实主义戏剧,呼吁“采用西洋最近百年来继续发达的新观念、新方法、新形式,如此方可使中国戏剧有改良进步的希望”[4]。五四时期成立的民众戏剧社的主张代表了当时戏剧界先进分子的新戏剧观念,“当看戏是消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戏院在现代社会中确是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5]。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促进戏剧思潮和戏剧观念向现代性的转化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必然影响到戏剧教育,在这种积极的影响下,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在追求现代性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蒲伯英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社会名流,他同意民众戏剧社的主张,并在民众戏剧社出版的刊物《戏剧》第一卷第二期上发表《戏剧之近代的意义》一文予以响应。正是基于一种新的戏剧理念,蒲伯英利用它的社会地位,独立筹募经费,与陈大悲合作于1922年11月22日创办了著名的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简称人艺剧专,

蒲伯英任校长,陈大悲任教务长,鲁迅、周作人、梁启超、徐半梅、孙伏园等社会名流被聘为校董。人艺剧专以“提高戏剧艺术辅助社会教育”[2](p27为宗旨,以培养“能编剧、能演剧、又要能播种”[6](p41的通才为教育方针。人艺剧专招生不分男女,学生学习条件十分优厚,学生“不但不付学费,并且学校管吃管住”[6](p40。报考人艺剧专的学生也都是受到五四的影响有很大抱负,认为戏剧是反帝反封建启发人民斗志的教育利器,不少人为此断绝了家庭关系,生活清贫艰苦。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诞生的进步文化事业,人艺剧专得到了文化界进步人士的大力支持,鲁迅先生不仅应邀担任该校的校董,而且出席了该校的开学典礼。

人艺剧专实际只设了话剧系,开设的科目有化妆、剧本实习、编剧术、布景术、服装术、舞蹈、音乐、心理学、社会学、世界语等,教师以陈大悲为台柱。为满足学生实习演出之用,人艺剧专自建了剧场,这是中国戏剧教育史上的首创。经过近半年的学习和排练,1923年5月19日,人艺剧专在新明剧场举行首场公演,剧目是陈大悲的《英雄与美人》,在演出中,该校女学生吴瑞燕扮演《英雄与美人》中的女角色林雅琴,这成为中国话剧冲破封建黑暗势力、实行男女同台合演的开端。此后,每逢周末,人艺剧专的学生在陈大悲的带领下都有公演,先后共举行了14次。人艺剧专开办1年后,学生们对陈大悲设置的课程内容和坚持选用他自己编写的类似文明戏的剧本作为排演剧目逐渐不满,闹起了“驱陈”风潮,这直接导致了人艺剧专的停办。人艺剧专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它是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史上第一所比较正规的戏剧学校,它的“通才教育”方针、首创男女同台合演以及首创自建剧场为学生实习之用对现代戏剧教育影响深远,一批戏剧人才如王泊生、万籁天、左明、吴瑞燕、芳信等在这里受到基本的戏剧教育。

1925年5月,恢复后的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简称北京艺专增设了戏剧系,赵太侔任系主任,余上沅任教授,他们希望借办教育来培养戏剧人才以实现其“国剧”的梦想。1925年10月,北京艺专戏剧系开始招生,第一届学员有张兰璞、王瑞麟、谢兴(章泯、张鸣琦、王泊生、吴瑞燕等29人。由于赵太侔、余上沅到北京开始是想建立一个北京艺术剧院,失

败后退而求其次才转向办学,因此戏剧系的教育方针直到他们离去也未确定,当然,他们主观意图是培养表演和舞台装置人才,为以后建立的剧院做准备。戏剧系创办不到1年,经费和师资方面的困难使其很快陷入困境,而赵太侔和余上沅追求的具有纯艺术倾向的国剧也引起多数学生的不满。1926年8月、10月,赵太侔、余上沅先后离去,刚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回国的熊佛西被聘为戏剧系主任兼教授。熊佛西接手北京艺专戏剧系后确定了戏剧系的办学方针,他认为戏剧系“应该是训练戏剧各方面人才的大本营,应该是新兴戏剧的实验中心”,戏剧系应该培养“戏剧领袖人才”,培养“兼通戏剧各种技能与知识的全才”[7](p70~71,从而将教学活动引导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上来。熊佛西开设的课程相当丰富,计有编剧、西洋戏剧文学、西洋戏剧史、戏剧原理、、中国戏曲史、皮簧昆曲研究、元曲、国文、英文、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文学概论等,学生可以从古今中外的戏剧文化中汲取营养。1927年1月,戏剧系举行公演,演出了熊佛西的《一片爱国心》和丁西林的《亲爱的丈夫》,许多北大清华的学生踏雪来观看演出。1927年6月,张作霖政府借口在戏剧系发现共产党,逮捕了王瑞麟、章泯等人,并勒令戏剧系解散。

在北京艺专戏剧系短短的两年办学期间,前期余上沅和赵太侔期望借办学实现其脱离社会实际、有纯艺术倾向的“国剧”的理想,但由于实际办学过程中的复古倾向而破灭;后期熊佛西调整办学方针,建立了较正规的现代戏剧教育体制,对现代戏剧教育事业和话剧运动的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艺专戏剧系的设立是“于中国戏剧运动有重大关系的事”[6](p40,它是第一个由政府主办的现代戏剧教育机构,也是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第一次进入高等教育,使一直被视为卑贱职业的戏剧扬眉吐气。

1928年6月,张作霖在北京的政权倒台,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将原来的北京艺专改为艺术学院,隶属国立北平大学,戏剧系经熊佛西活动也得以恢复,仍由熊佛西任系主任。恢复后的戏剧系升格为四年制,根据大学四年的建是,熊佛西制定了具体的教学规划:一、二年级不分科,主要进行戏剧基础知识的学习;三、四年级分编剧、表演和舞台装置三组,每组有自己的专业课;仍基本沿袭北京艺专戏剧系的教育方针,即“培养戏剧领导人才,理论实践并重,学生要一专多能”[2](p41。熊佛西还广聘名师,余上沅、陈治策、赵元任、赵水澄、宋春舫、许地山等都被聘来讲课。在熊佛西的

领导下,戏剧系重视戏剧实践,先后举行了15次公演。戏剧系也重视编剧人才的培养,办有《戏剧与文学》和《戏剧系》等期刊杂志,用以刊登师生的作品。为实现培养领袖人才和通才的目标,熊佛西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1933年7月,戏剧系在国民政府停办命令下被迫解散。国立北平大学戏剧系的办学体制基本上是仿效西方的高等戏剧教育,为我国正规的现代高等戏剧教育拉开了帷幕,在近5年的办学期间,它培养的章泯、杨村彬、贺孟斧等人后来成为我国话剧界的著名艺术家。

20世纪20年代的现代戏剧教育除上述北京的之外,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田汉在上海主持的南国艺术学院,以及欧阳予倩在广东主持的广东戏剧研究所附属戏剧学校。南国艺术学院成立于1928年2月,由田汉集合上海艺术大学的大部分学生自筹资金创办,田汉任院长。田汉是一位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杰出的戏剧大师,民主、科学、个性解放、思想解放等五四精神不仅体现在它的剧作中,也熔铸到他的办学思想里。田汉反对“官学”即国立大学,认为那是培养“官才”,里面死气沉沉、没有学术自由,他推崇“私学”,不靠官府,以独立的地位,一方面解放自己,一方面同外力的压迫和困难作斗争。在田汉“私学”的主张下,南国艺术学院的办学宗旨在于“收罗青年之有志从事艺术运动者”作“在野的艺术运动”[8](p124~125,招生以“投考资格不论,以有天才者为合格”[8](p123为原则。学院设有文学、戏剧、绘画三科,分由田汉、欧阳予倩、徐悲鸿任主任,并聘洪深、徐志摩、朱穰丞、陈子展、黄芝岗等来任教,但由于欧阳予倩和徐悲鸿先后离去,其他教员因无薪水而常不到任,因此,学院实际以田汉为中心。学院演出的剧目以田汉的剧作为主,如《苏州夜话》、《南归》等。1928年4月,田汉率学生“西征”到杭州进行演出,震动杭州古城。由于经费无着,南国艺术学院只存在了一个学期即告解体。田汉办“私学”、做“在野的艺术运动”,

体现了他“争取学术与艺术自由”[9](p292的戏剧教育思想,这在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史上是极其可贵的。

与田汉办私学不同,欧阳予倩热衷于办“官学”,他在广东主持的广东戏剧研究所附属戏剧学校是由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出资支持的。戏剧学校是一所比较正规的两年制戏剧专科学校,以“养成学艺兼优、努力服务社会教育之演员,建设适时代为民众之戏剧为宗旨”[10](p112,初分话剧、歌剧两部,后改为文学、演剧两系,所设科目有戏

剧基础知识、演剧技术、音乐、舞蹈、文艺思潮、练声、形体训练、戏曲武功等,学生有50多人。学校每月举行1次公演,尤以演出苏联作家特列亚柯夫的《怒吼吧,中国》最为轰动。1931年夏,国民党广东政府停发经费,戏剧学校被迫停办,欧阳予倩依靠政府办现代戏剧教育的信念受到沉重打击。欧阳予倩主持的这所戏剧学校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他将戏剧运动的中心从北京和上海扩大到广州,对南中国戏剧运动的开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与早期的现代戏剧教育相比,20年代的现代戏剧教育已经趋于成熟。首先,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戏剧教育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渊源,民主和科学精神、个性解放与思想解放观念已经融入到现代戏剧教育的办学宗旨、教育方针和具体的教育实践当中,戏剧艺术

不再是卑贱的玩物或技艺,而成为可以用来开启民智、传播启蒙精神的艺术。其次,戏剧学校的系科与课程设置比较完备也比较合理,而且都为我国的戏剧事业培养出大量骨干,其中许多成为戏剧界的著名艺术家。最后,这一时期现代戏剧教育的办学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蒲伯英和陈大悲的“通才”思想、熊佛西的“全才”和“领袖人才”的思想、田汉办私学“争取学术与艺术自由”的思想以及欧阳予倩的“官学”思想都从不同的方面推动了我国的现代戏剧教育事业乃至整个戏剧运动的发展。

三、现代戏剧教育的工具化

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相继日益激化,阶级的革命和民族的解放要求现代戏剧教育也必须为阶级斗争或民族斗争服务,因此,三四十年代的现代戏剧教育日益离开对传播启蒙精神、提高戏剧艺术倾向的强调,而成为为阶级斗争服务、为抗日战争服务的工具。这样一来,鲜明的工具性就成为三四十年代现代戏剧教育的基本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是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因此,现代戏剧教育的办学宗旨也主要是为阶级斗争服务。为了开展左翼戏剧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艺术剧社,于1930年前后借中华艺术大学开办了戏剧讲习班,这是一

所具有短期培训性质的戏剧教育机构,由郑伯奇、冯乃超、沈西苓、许幸之等任讲师,招生100多人,培养了一批左翼戏剧人才。在苏区江西瑞金,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创办的蓝衫剧团学校较为正规。该校于1933年4月4日开学,学生是从苏区各县抽调上来的文艺宣传积极分子,校长李伯钊,教员有沈乙庚、沙可夫、胡底等,开设有文化课、政治课、戏剧基础知识课、唱歌、舞蹈、表演等课程。瞿秋白到瑞金后主抓教育工作,他很重视戏剧教育,建议将该校命名为高尔基戏剧学校,为学校制定了《高尔基戏剧学校简章》。对办学方针,他强调戏剧教育要为革命宣传工作培养人才,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尔基戏剧学校前后只有1年半的历史,它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艺术教育的开端。

国民党为了对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戏剧运动、培养自己的戏剧人才,于1935年10月创办了南京国立戏剧学校。学校学制两年,校长余上沅,教师有陈治策、应云卫、马彦祥、曹禺等。在国难日重的年代,该校大部分师生倾向进步,他们冲破不抵抗主义的束缚,演出了许多国防戏剧。

抗日战争爆发后,激烈的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中国现代戏剧教育也转而为民族解放服务。解放区的现代戏剧教育以成立于1938年4月的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为主。戏剧系主任张庚,教师有王震之、钟敬之、崔嵬、左明、舒非、张季纯、邵惟等,以“训练适合今天抗战需要的大批艺术干部,团结与培养新时代的艺术人才”[11](p84为教育方针。戏剧系开办初期主要对学员进行短期培训,随着形势的变化,学制也相应地增加到三年。戏剧系师生演出了大量剧目,有自己创作的,如《棋局未终》、《流寇队长》、《农村曲》、《松花江》等,还演出了一些世界名剧,如《带枪的人》、《婚事》、《钦差大臣》、《求婚》等。戏剧系在抗战期间总共招收了5届179名学员,为解放区培养了大批戏剧干部。1943年4月,鲁迅艺术学院并入延安大学,戏剧系和音乐系合并为戏剧音乐系。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之外,成立于1941年4月的留守兵团政治部部队艺术学校为部队培养了一批戏剧人才。该校校长肖劲光,副校长王震之,教师有翟强、侣朋、庄焰、陈其通等,曾演出过《李秀成之死》、《悭吝人》、《太平天国》等。1943年冬,学校与青年艺术剧院合并。

在大后方,四川江安的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拥有大批思想进步的戏剧艺术家作为教师,是大后方现代戏剧教育的主要力量。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前身是南京国立戏剧学校,1939年4月迁到四川江安后于1940年6月改名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学制也增加到五年。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教师除原来戏剧学校时期的外,洪深、章泯、陈白尘、焦菊隐、向培良、陈瘦竹、黄佐临等也先后来校授课。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建立了较为规范的教育体制,设有戏剧概论、表演训练、化妆、舞台工作、西洋戏剧史、剧本选读(以上为一年级基础课、排演、编剧、戏剧史、导演、剧场管理、舞台装置(以上为高年级专业课等课程,以“研究戏剧艺术,培养戏剧人才,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以“因材施教,从通才中训练专才”[12](p340、p346为教育方针,曾演出过《雷雨》、《日出》、《家》、《风雪夜归人》、《塞上风云》等剧目。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有的成为大后方革命戏剧运动的骨干,有的到了解放区。因此,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尽管是国民党政府主办的戏剧学校,但它发展的主要倾向是进步的。

大后方的现代戏剧教育机构还有熊佛西于1938年9月在成都创办的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陶行知于1939年7月在重庆北碚创办的育才学校所设置的戏剧组,1941年秋在四川壁山成立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设置的谷剑尘主持的戏剧专业,以及1936年秋成立的云南艺术师范戏剧电影科。这些现代戏剧教育机构通过培养戏剧人才、举行公演为抗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沦陷区,现代戏剧教育也顽强地生存着。沦陷区的现代戏剧教育集中在上海,孤岛时期主要有中法剧艺学校和华光戏剧专科学校,前者由冯执中、于伶、阿英主持,后者由进步作家孔另境主持;孤岛时期结束后主要有中国艺术学院戏剧系,穆尼任系主任。

抗战胜利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迁回南京,学制和专业设置未变,校长仍为余上沅。国立社会教育学

院迁到苏州,戏剧组仍由谷剑尘主持。育才学校迁到上海,其戏剧组仍有教学演出活动。这一时期现代戏剧教育最重要的事件是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的成立。该

校由李健吾、顾仲彝、黄佐临联名倡议,经上海教育局局长顾毓秀批准,于1945年正式成立。学校设戏剧和电影两科,学制三年,校长先后由顾仲彝和熊佛西担任,李健吾、吴仞之、黄佐临、张骏祥、洪深、吴天、赵景深、欧阳予倩、曹禺、陈白尘等担任教师。该校自1947年3月起,每逢周末都进行公演,先后演出有《岁寒图》、《小城故事》、《群归》等,极大地推动了戏剧运动的开展。当时,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以“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内容进步,教学水平高,而著称一时”[10](p270。至于解放区的现代戏剧教育,由于解放战争的进行,戏剧教育机构往往组成宣传队或剧社随着部队演出,因此,其现代戏剧教育就很难进行了。

从通鉴学校创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再到工具化的艰辛而坎坷的历程。在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历史中,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建立了较为规范的教育体制,培养了大批戏剧人才,对戏剧艺术的繁荣和戏剧运动的开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中国现代戏剧教育也逐步具有了民主、平等精神,受教者不再依附于施教者,这使得受教者的范围不断扩大。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知识阶层的大批精英如田汉、曹禺、焦菊隐、李健吾、洪深、陈白尘等投入到现代戏剧教育事业中,这促使戏剧从形式到内容完成了一个质的转变,戏剧不再是一种技艺、一种卑贱的玩物,而成为一种堂堂正正的艺术,演员不再是“王八”同列的“戏子”,而相应地成为艺术家。当然,中国现代戏剧教育不是完美无缺的,在三四十年代,现代戏剧教育的工具化抹煞了其启蒙精神,削弱了对戏剧艺术自身的探索,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戏剧教育乃至戏剧艺术自身的僵化。再者,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强调设立戏剧专门学校,强调对戏剧专业的戏剧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对非戏剧专业的学生的戏剧教育,尽管这对培养戏剧全才、专才有利,但这也造成普通民众对戏剧(主要是话剧的隔膜,不利于戏剧观众的培养,解放后的戏剧教育依然延续这种体制,这恐怕是当前观众远离剧院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陈独秀.论戏曲[M].中国话剧通史[C].北京:文化

艺术出版社,1997.

[2]阎折梧.中国现代话剧教育史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钱玄同.寄陈独秀[J].新青年:第3卷第1期,1917.

[4]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J].新青年:第5 卷第4期,1918.

[5]民众戏剧社宣言[J].戏剧:第1卷第1期,1921.

[6]洪深.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M].上海: 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

[7]熊佛西.戏剧大众化之实验[A].葛一虹.中国话剧

通史[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8]田汉.南国社史略[A].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一辑[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

[9]董健.田汉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6.

[10]葛一虹.中国话剧通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

[11]曲士培.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高等教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2]肖能芳.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在江安[A].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

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C].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

1988.

THE DEVELOPM ENT OF CH INA’S EDU CATION IN M ODERN DRAM A

JIA Ji-chuan1,ZHANG Rong2

(1.Depart ment of Chinese L ang uag e and L iterature,Nanjing N ormal U niversity,N anjing210097,China;

2.Depar tment o f Education Science,N anjing N or mal U niver sity,N

anjing210097,China

Abstract:Education in drama is an im 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theatrical undertakings,and part ad parcel of art education as well.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 ent of theatrical art and to the im provement of the people's educational quality.China's education in dram a started in the early20th century,and has gone throug h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birth,youth and maturity It also has ex perienced a lot of difficulties and set-backs 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 ent.It has helped to bring up for China a galaxy of good dramatists,thus giving an impetus to the flourishing of theatrical art in China.

Key words:China;modern;education in drama;historical developm ent

[责任编辑阳欣]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形成了一部深厚的教育史。我国古代以四书五经为教育内容;近代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中国的教育步入近代化轨道;当今教育愈加完善,但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展望中国教育前景,在社会的呼吁和教育学专家的努力下进行教育革新。高考制度亟待革新,学生学习需要民主自由,高校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 关键字: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现状弊端改革方向教育民主 一、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一书中曾指出:“教育的发生就根植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经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原始人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学习制作工具的经验和技术,传递经验中产生了原始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成熟;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政治条件具备;文字不断产生,文化积累增加,文化条件形成。在这个背景下,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场所产生。 西周官学制度产生,国学和乡学作为两种主要的学校形式。当时以六艺为教育内容,《礼记·王制》记载:“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当时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学在官府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强调以礼治国。这些决定了西周统治者对教育的高度

重视和垄断,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封建官学教育在汉代正式确立。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太学确立,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以儒家“人学”为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教育思想,此后经过一代代儒学家的改造和发挥,融合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发展成中国独特的教育学思想体系。提出以“修身为本”的主题思想,追求人格境界,即个人与家庭、国家、社会的和谐,注重教导人自觉修养人格,强调理性自觉原则。采用以学习和修养为基础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教事”至“穷理”安排合理的顺序,及师生共同研讨。 封建教育制度和思想在大一统制度的影响下,形成教育的国家化、政治化和伦理化的传统特色造成了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的权威主义的教育传统,存在着弊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自由和创造性。 近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变,先是从欧美输入,后又学习苏联。洋务教育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中国教育开始近代化进程。“五四运动”后,在中共的领导下,教育开启新的历程,为革命培养了先进人才。在输入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后,我国教育界人士创编了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现了蔡元培、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他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

中国话剧发展简史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 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尚缺乏自己的东西和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还没有扎下根来。如当时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文明戏也逐渐衰落,但将戏剧作为生存手段,出现一批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的家庭剧。在文明戏误入岐途时,一支学校演剧队伍却异军突起。它就是新式的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受过西方教育,他把学生演剧纳入学校教育之中,于1914年南开新剧团成立。采用西方写实主义的方法,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南开新剧团的演出为当时的剧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文明戏虽然衰落了,但也为“五四”新剧的诞生准备了条件。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将主要以对话和动作来表情达意的戏剧样式,正式定名为“话剧”。 四、“五四”运动与话剧的形成1919年,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旨在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新剧,即话剧,也在这场伟大的文化运动中形成。在狂飙突起的反封建文化的浪潮中,文明戏早已难以担当宣扬新文化的使命。而旧剧,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在“五四”新文化的倡导者看来,是应该推倒的旧文化的堡垒。因而有了新剧旧剧之争。有人主张保存旧剧。他从西方话剧与歌剧分流的特点出发,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与新剧应并行不悖。也有人从中西戏剧的比较中,认为中国传统戏曲“重写意”,有别于西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化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8小题,每小题4分,共72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其最主要原因是 A. 中国获得了真正独立 B. 中国政府的重视 . 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 D. 有利的国际环境 2、新中国成立后,下列哪些高科技成为中国科学发展的重点项目 ①原子能②电子计算机③火箭④航天工程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邓小平在哪次大会上重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A.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 一届人大会上 . 全国科技大会上 D. 全国政协大会上 4、“两弹一星”是指 A. 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B. 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 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D. 核弹、导弹和人造地

球卫星 5、改革开放后,国家通过哪些措施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①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②改革政治体制③改革经济体制④改革科技管理体制 A. ①② B. ②③ .③④ D. ①④ 6、目前,我国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就有 ①航天工程②高能物理③生物技术④信息技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7、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美国、苏联核垄断的事件是 A.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 实施“星火计划”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秦山核电站建立 8、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东方红”I号发射成功 . “神舟”号飞船进太空 D. “远望”I号航天测量船建成使用 9、自新中国成立到2001年,中国送入太空的国内外卫星有 A. 70多颗 B. 80多颗 . 12颗 D. 50颗 10、下面这张图片是属于哪项科技实验

浅谈中国戏剧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戏剧在新时代的发展之路 中国是戏剧大国,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 坦尼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然而,中国并没有形成世界性的戏剧中心,而且在当下的社会中,中国的戏剧已经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低谷。这个低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戏剧接受主体的观众对于戏剧本身的拒绝接受,另一个则是作为戏剧管理者和戏剧文学家们对于戏剧与市场和戏剧文学创作的不切实际。 如今,步入低谷的中国戏剧已无法与繁荣发展的西方戏剧相媲美。世界齐名的两大戏剧中心——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然成为西方戏剧的王国,而且也成为了表演艺术的国际舞台。时至今日,它们作为戏剧中心和娱乐中心,不仅将西方戏剧的影响日益扩大,而且在美英两国的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令人瞩目的作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种发展势头和成就是现在的中国戏剧无法企及的。 那么,中国戏剧为什么会出现今天这种状况呢?与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相比,它有哪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认为二者的发展路线存在差异。非源于大多数观众的欣赏而产生的艺术形式本身就注定是一种“大雅”的艺术审美形式,这种“大雅”本身不会存在着太多的接受者。经过漫长的发展,中国的戏剧一直保留着当时的唱腔、表演形式与剧本模式,这种保留一方面是国粹的传承,一方面却很容易走向拟古守旧的误区。而纽约百老汇则不同,它走的是大众化路线,经常会组织人员对各地的观众进行市场调研,以满足他们不同的口味和与

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因素谋求和谐。伦敦西区的魅力和优势也在于它在有限的空间内为观众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以集体的优势吸引庞大的观众群,产生连锁效益,因为不同口味的观众在西区都能找到自己中意的节目。 所以,中国戏剧要有所发展,应该“让戏剧走向大众视野”,戏剧是演给人看的,戏曲的创作演出时刻应当为观众而存在,失去了观众,戏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戏曲创作必须考虑观众的需求,自觉地受观众的制约。其实中国的戏曲艺术历来重视在舞台上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传统戏曲时刻不忘观众。过去的戏曲编剧在选材时,大都取材于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记及社会上的新闻等,以此来引起观众的兴趣。导演也是如此,时刻提醒演员不要忘了观众。而演员则必须唱得好、演得好、舞得好、打得好,才能赢得观众的赞赏和肯定。总之,戏曲的创作与演出要以观众为中心,以观众的欣赏需要为目的,承认观众的存在,重视观众的需求,就是尊重戏曲的艺术规律。综观戏曲舞台上历来产生的大批优秀剧目,正是遵循艺术规律,以观众为出发点,发挥戏曲独特的表现手段,才会深深地打动群众,受到观众的好评。 戏曲演出必须明确一点:要让观众看得懂、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果观众对所演的剧目根本看不懂,或是虽能看懂,但剧目曲高和寡,或反映的是观众不关心的事,那么即使编剧的写作再娴熟,导演的手法再高明,演员的演技再炉火纯青,对于观众来说都是隔靴搔痒、无动于衷的。戏曲不能打动观众,就会失去生命。这在中国戏曲史上也曾有过教训。如昆曲历史悠久,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皇家御用的宫廷戏后,离百姓生活愈来愈远,渐渐脱离了群众。 戏曲艺术以观众为中心的原则,归纳起来是:思想性、娱乐性、群众性三结合的原则。首先,它有很强的思想性,但表演要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既讲究娱乐性,要求演出声情

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里程碑

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里程碑 [摘要]20世纪30年代,曹禺发表了他的作品――《雷雨》,这是曹禺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作品。在《雷雨》中,曹禺遵循着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展开了自由广阔的性格描写,不仅将主要人物周朴园、繁漪、侍萍等塑造得栩栩如生,就是次要人物鲁贵也被写得血肉丰满、活灵活现。他的人物性格具有“莎士比亚”式的丰富性、全面性和明确性。所以,曹禺的创作是中国现代话剧发展史步入成熟期的一座里程碑。 [关键词]曹禺;《雷雨》;鲁贵;人物形象;丰富性;明确性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文学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样式,先后跨入了成熟阶段。最值得大书一笔的,恐怕还是话剧这个“舶来品”,恰恰是由于曹禺的创作,也骄傲地宣告了它的成熟。所以,曹禺的创作是中国现代话剧发展史步入成熟期的一座里程碑。 30年代初,曹禺发表了他的作品――《雷雨》,这是曹禺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作品。《雷雨》的创作,标志着曹禺是以一个具有自己创作个性的剧作家出现在剧坛上的。

《雷雨》以1923年的旧中国为背景,通过对下层劳动妇女侍萍前后30年的悲惨遭遇和“周公馆”这个带着浓厚的封建意识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撕下了资产阶级“温情脉脉”的面纱,暴露了他们丑恶的面目和污浊卑劣的灵魂,从而无情地谴责、鞭挞了这种罪恶的家庭和不合理的社会,并预示了它们注定灭亡的命运。 在《雷雨》中,曹禺遵循着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展开了自由广阔的性格描写,他的人物性格具有“莎士比亚”式的丰富性、全面性和明确性,在他的剧本中无一闲笔、无一闲人,惨淡经营、五彩缤纷。他的人物是丰富的,不是单一的好人或坏人;是一个全面性的人,而不是片面性或绝对性的人;是明确的人,而不是神仙或妖魔。曹禺的杰出之处正是在于他始终坚持从生活出发,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把人写成人。在他的笔下,正面人物都具有极为复杂的多面性;在他笔下的反面人物也都有个性,也不是魔鬼,都是有自己的思想感情、矛盾和苦恼的活生生的人。同时曹禺笔下的人物,都具有性格的明确性,就是说在丰富的性格中有主导方面。这种性格的丰富性、全面性和明确性的统一,使曹禺剧本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真实性。 在《雷雨》中,不仅主要人物周朴园、繁漪、侍萍等塑造得栩栩如生,就是次要人物鲁贵也写得血肉丰满、活灵活

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

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 教育,一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民生话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已不仅仅停留在“以孝为先,以文相授”的层面。如今,人们更关注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多种类型教育的全面发展。同时,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人才结构的调整、创新型人才的培育、素质教育的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半城镇化”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6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致力于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和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崇高奋斗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动人民教育事业发展,我国教育走过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光辉历程。 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国家把发展教育事业摆在突出地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针,创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坚持向工农开门,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有计划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为我国教育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一位的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从体制改革入手系统地进行教育改革,有

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不断加快,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面向新世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强调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北京乾坤纵横科技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加强教育法制建设,我国教育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推进,把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带入21世纪。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发展历程_1.

2003年4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A pril,2003第39卷第2期 JOU RNAL OF GUANGXI NORM AL UNIVERSIT Y V ol .39N o .2 [收稿日期]2002-08-30 [作者简介]贾冀川(1972-,男,河北邯郸市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张蓉(1973-,女,云南楚雄市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发展历程 贾冀川1,张蓉2 (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戏剧教育既是整个戏剧艺术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戏剧 艺术的发展、对人的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现代戏剧教育诞生于20世纪初,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再到工具化的坎坷历程。中国现代戏剧教育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戏剧人才,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戏剧艺术的繁荣和戏剧运动的开展。 [关键词]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发展史 [中图分类号]G 40-0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0302-0060-05

戏剧教育既是整个戏剧艺术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戏剧艺术的发展、对人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无论是在戏剧学领域,还是在艺术教育学领域,针对戏剧教育的学术研究却显得颇为冷清,不必说专著,就是一般的论文也极为罕见,这种现状与现代戏剧教育事业在20世纪上半期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戏剧人才,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戏剧艺术的繁荣和戏剧运动的开展而取得的卓著成就来说是极不相称的。本文力图通过勾勒我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发展历程,去探寻现代戏剧教育之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去咀嚼现代戏剧教育家们献身戏剧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快乐、孤独和悲伤、乃至生命和一腔热血。 一、现代戏剧教育的兴起 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兴起几乎与话剧艺术的滥觞(早期话剧,又称文明戏同时。中国传统的戏剧教育主要是通过戏班内部师徒私授的方式进行的,即便是专门教习演唱艺术、培养演员的科班也都是拜师学艺,在这种戏剧教育方式下,戏剧成为一种可以代代相传、世世相因的技艺。这种戏剧教育方式限制了受教者的范围,造成了受教者和施教者之间的依附关系,既不利于戏剧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戏剧艺术的发展。当然,视演戏为一种玩物、一种卑贱职业,称演员为所谓“王八、戏子、吹鼓手”的社会风气对传统戏剧教育也是一种严重的束缚。伴随着新兴话剧艺术的出现,一种崭新的戏剧价值观也开始萌发,“戏院者,实普天下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之 大教师也”[1](p3 ,而资产阶级革命者更是把戏剧看作 是宣传革命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的戏剧教育显然已无法适应戏剧界出现的新形势,这样一来,主要以学校教育为基本特征的现代戏剧教育应运而生。 最早的现代戏剧教育机构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通鉴学校。通鉴学校由王钟声、马相伯、沈仲礼于1907年下半年在上海创办,马相伯、沈仲礼出资支持,王钟声主持戏校的实际工作。他们通过登报招生的办法,以提倡新戏剧、“包念书、包出洋”为号召,来者不拒,招到学生几十人。通鉴学校的办学思想主要是为了借新剧来宣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摘要:我国古代教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不同时期也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特点,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隋唐时期逐步形成的科举制度,成为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制度。 关键词:古代教育发展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惟一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古代教育。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至少延续了4000多年。早在尧、舜、禹时代,就有了教育的萌芽,到商代便出现了与今天大致相同的学校教育,由此开始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十分鲜明。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被完全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此时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形成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阶层。当时各国统治者为求生存和扩张,

极力网罗和重用贤士,学术和教育活动被统治者发现并重用,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实行有教无类,弟子三千,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到了汉朝,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积极推广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同时将“学而优则仕”制度化,为通过各种途径学有所成的士人提供作官的机会。“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不仅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更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和战乱的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气的。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大贵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人才选拔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持,寒门士子几无进仕之路,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挫伤,而世族子弟又不屑学习,严重影响了当时的学校教育。 到了南北朝,世族势力日趋下降,寒门势力逐渐上升,察举制度又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其考试选士的方法受到士人的欢迎。统治者为了控制选士的权力,扩大统治基础,也不断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科举制度开始萌芽。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隋朝统一中国后,即着手选士制度的改革,依察举之制选拔人才。公元606年,隋炀帝始臵进士科,标志着科举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①汉代独尊儒术,在京师设立太学,在郡国设立学官,后渐立学校。隋唐时期,科举制形成,逐渐取代与门阀等级制相适应的选举制,并与学校相关联。唐代在京城设国子监,统辖各学,在各地设郡县学校。宋代书院勃兴,元代广建社学。到明代,学校体制大体已备。清因明制,以科举取士为正途,而科举必由学校。其规制悬学校之名而导以仕进之路。②学校乃教化所从出,以纳民于轨物,在王朝统治体系中地位极崇,作用至大。 ——摘编自桑兵《历史的本色: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材料二③西方近代分科观念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④促使中国学人在反思传统学术思想体系弊端的同时,纷纷提出近代中国新的学术分科方案。⑤民国初年,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和《大学规程》,将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简称“七科之学”),正式取消经学科。大学文科分为文学、历史学等4门,理科分为数学、理论物理学、化学等9门,法科分为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3门,商科分为银行学、保险学等6门,医科分为医学、药学2门,农科分为农学、农艺化学等4门,工科分为土木工学、机械工学、造船学等11门。 材料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发展文教事业的基本方针,也是改革教育的基本依据。⑥一方面,政府对旧教育体制进行改造,制定改造旧教育的方针政策,接管、整顿旧学校,收回教育主权。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包括教育界在内的知识分子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努力争取和团结知识分子。在实际教育建设过程中,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立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没有完全得到执行,⑦突出表现为全面学习苏联教育,并大量派遣留学生赴苏联学习。应当指出,在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过程中,存在生搬硬套、结合中国国情不够的弊病。⑧通过对高等学校院系、中等专业学校的调整,对课程、教材及学制的改革,新中国教育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材料一叙述了从汉至清中国教育的相关情况,其中①叙述了汉代至清代教育的发展情况,即都重视学校教育;②指出了学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材料二叙述的是民国政府对大学的改制情况,其中③④⑤分别从西学的传入、近代中国学人的反思及政府政策三方面分析了近代中国大学分科的原因。材料三叙述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其中⑥阐述了新中国对旧教育体制的改造情况;⑦反映了苏联教育体制对新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⑧阐述了新中国教育体制变革的内容及影响。三则材料阐述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情况,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设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七科之学”确立的原因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班级: 小组: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了解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意义; 探究新旧教育的过渡改变及教育的初步成就。 【学法指导】利用身边的实例,注意加强教学内容与同学生活之间的联系,既取得较好的学 习效果,又体现了教育的发展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自主预习】 【问题一】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 结合课文和材料,指出我国教育事业的背景状况 1. 高等教育人才比发达国家普遍较低,综合素质还有差距 2. 科技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培养大批人才是当前国际竞争的需要 3. 国家认识到教育事业的重要和重视教育事业发展 【问题二】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2002年9月1日下午,安徽大学招生办公室寄出了一份特别的录取通知书。这份010 2030405060708090初中及以下高中高等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录取通知书给了金寨县一中的高三学生苏明娟(图二)。她被该校录取,成为2002级的新生。 材料三:2001年,18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中,高校专家作为首席科学家的有8项。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高校承担了1/3。当时,“863计划”的250名领导班子成员中,来自高校的有120名。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到22家。 请回答: (1)图一“三个面向”是谁最先提出的?有何重要意义? (2)图二是为什么而作的宣传画?此工程有何重要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当今世界发展的形势,说明中国教育应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 【我的疑惑】 【思维导图】 【自测反馈】 1.一所有着60年历史的中学在近期举办了一次校史展览,在“学校发展史”的展览中最不可 能看到的标题是() A.炮火中诞生 B.新中国新发展 C.七十年代创辉煌 D.改革开放后的 春天 2.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这是因为() A.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还处在空白阶段 B.西部地区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资源 C.西部地区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还未完成 D.西部地区缺少社会力量办学的条件 【课后作业】

《中国话剧史》练习题

《中国话剧史》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最早的新剧演出活动可追溯到19世纪末上海教会学校的活动。这可视为中国话剧的开端。 2、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最早将现代话剧形式比较完整地搬上舞台的人是。 3、1904年,陈独秀在《》中指出:“戏馆子是众人的大学堂,戏子是众人的大教师,世上人都是他们教训出来的。” 4、1904年9月,陈去病、柳亚子等创办我国最早的戏剧杂志《》,提倡改良戏曲,鼓吹民主革命。 5、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欧阳予倩和陆镜若不久也参加活动。该社宗旨是“研究新旧戏曲,冀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1907年,他们首先公演《茶花女》(第三幕)、《黑奴吁天录》,为新剧开端。 6、中国话剧第一次比较正规的演出,是1907年春在日本东京由春柳社演出的《》选场。 7、中国话剧史上第一次完整的话剧演出是春柳社成员于在日本东京演出的《黑奴吁天录》(由美国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 8、1907年,在上海发起成立春阳社,演出新剧《黑奴吁天录》,轰动上海剧坛,可以说是中国职业新剧的肇始。

9、1908年,王钟声在的帮助下,演出了从英译小说《迦因小传》(《迦茵小传》)改编的同名新剧,这是中国本土第一次公演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话剧,标志着国内新兴话剧的萌芽。 10、新剧被称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形态。 11、辛亥革命后,春柳社成员陆续回国,组建剧场,开始了在国内的演剧活动。陆镜若在上海组织的新剧同志会(1912),王钟声领导的春阳社,任天知领导的,以及全国的学生演剧,尤其是南开新剧团的演剧活动,形成了20世纪初年的新剧演出景观。 12、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个原创剧本,是春柳社同仁于1912年在上海演出的《》(剧本未保留下来)。 13、目前可见的中国第一部话剧剧本,是 1915年为清华大学筹款创立成府贫民小学义演而创作的《贫民惨剧》。14、中国第一部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话剧创作,是1919年3月15日《新青年》6卷3期上的《终身大事》。 15、1919年5月,天津创作的《新村正》发表于《春柳》第6期,是早期公开发表的剧本之一。 16、1907年,王钟声和任天知在上海合作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新剧学校,广泛收罗新剧人才。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脉络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酝酿期:1840-1898; 发生期:1898-1917; 发展期:1917-1949 (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 (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 (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 (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 (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 ——梁启超提出。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梁启超的“诗界革命”主张,有其革命的一面,但也有其保守的一面。那就是革其精神而不革其形式。显示出革命终不彻底的一面。 “新文体” ——是梁启超流亡日本时,发表政论时创造的一种新文体。这些政论具有空前开拓的创造精神,思想新颖,文字介于文白之间。条理明晰,笔锋含情,有很强的鼓动性。“新文体”是梁启超借鉴了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而创造的过渡期文体形式。“新文体”突破了桐城派古文的藩篱,便于表达新的思想。 小说界革命 ——小说在中国文学中向来没有正统地位,只能附于“四部”子、史部中。严复、夏曾佑鉴于“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于是从小说营构人心的角度出发,提出“小说为正史之根”。第一次将小说凌驾于经史之上。在小说观念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梁启超在严、夏之后,从小说具有的“启蒙”、“新民”社会功能角度,把自古视为卑贱文体的小说提高到史无前例之高度。他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四)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 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 《官场现形记》——李嘉宝(字伯元,江苏武进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沃尧(字研人,号我佛山人,广东南海佛山人)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习题集锦

[人教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习题集锦]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于我国加大西部教育发展论述正确的是() ①加大西部教育发展力度 ②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 ③在西部8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④实施东西部对口支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 2.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是在() A西昌B酒泉 C柴达木 D罗布泊 3.邓小平在哪次大会上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A.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 一届人大会上 C. 全国科技大会上 D. 全国政协大会上 4.改革开放后,国家通过哪些措施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①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 ②改革政治体制 ③改革经济体制 ④改革科技管理体制 A. 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 ①④ 5.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 过渡时期 B. 十年探索时期 C. “文革”十年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6.刘少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倡导全日制和哪种制度并存(A) A.半工半读制B.勤工俭学制C.借读制D.奖学金制度7.以法律形式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的是 A 1954 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8.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鼓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9.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招生考试是在 A 1977年7月 B 1977年12月 C 1978年7月 D 1978年12月 10.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 A扫除文盲的基本方针 B“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 C实施义务教育的基本战略 D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11.将教育作为我国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的标志性事件是 A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B1987年,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C1992年,中共十四的大召开 D1995年,《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公布 12.姚文元在1974年10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中写道:“历史事实证明,解放后十七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教育制度、教学方针和方法几乎全是旧的一套。”对此分析评论正确的是 A、对文革前17年教育的估计、总结基本符合史实 B、观点错误,没有看到文革前17年教育事业硕果累累 C、观点错误,没有看到文革前我国已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D、观点正确,建国后的17年,中国的教育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占主导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一、奴隶社会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并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着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是鲜明的。此乃教育价值的转折。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崩溃而转向封建制,经济、政治的大变化,也变化在教育上。为旧经济旧政治服务的受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春秋战国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完全被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此时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形成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阶层。当时各国统治者为求生存和扩张,极力网罗和重用贤士。而学术和教育活动又是被统治者发现并重用的基础,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实行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尤其是《学记》,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孟子、荀子,各有学术特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构成了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页。教育价值呈现多维度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三、秦汉的教育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的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至少已延续了4000多年。在整个古代,文化教育可以说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将教育视为治国安邦之本,更是中国的一贯传统。秦代推崇法家学说,以暴力和苛政统一思想,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结果迅速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王朝覆灭。汉初去秦苛政,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虽有效地恢复了经济和民间学术文化,但不利于建立强有力的****统治。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学校,行选士,确立起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也成为此后延续两千余年的文教政策。 四、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近400年,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分裂和长期战乱的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气的。由于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士人流徙迁移,致使汉代“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

话剧发展简史

话剧发展简史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 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20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考点集训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3.20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 展考点集训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 1.(2016一中)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这一现象反映了(D) A.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提高 B.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C.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成果 D.展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准备 【解析】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因而需要大量的工科人才。而政法科因为并非经济建设所直接需要的人才来源,所以办学受到很大削弱,D项符合题意。A项不合史实,也不合逻辑。B项不合材料,不合逻辑,材料并没有讲国民教育体系问题。C项不合史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1952年中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2.1953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为东北农村编写了《农民速成识字课本》,课文采用类似《三字经》的韵文体:“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教育(A) A.注重对公民的政治思想教育 B.强调与生产、生活实践的相结合 C.奠定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础 D.激发了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解析】材料中“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说明在扫盲过程中对农民进行了思想教育,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将扫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项错误;扫盲与农业合作化运动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思想教育,没有强调主人翁意识,故D 项错误。 3.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这一会议(B) A.是为了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B.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 C.旨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D.突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解析】A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此政策属于文化政策,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无关,C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