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发展历程_1.

合集下载

15中国戏剧发展史

15中国戏剧发展史

戏剧发展史一、概念界定(一)关于戏曲《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

《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子弟三百,教于梨园。

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

”可知梨园为玄宗时宫廷所设,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

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五大剧种:京剧、(浙江)越剧、(安徽)黄梅戏、(河北)评剧、(河南)豫剧。

地方戏曲剧种: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

(二)关于话剧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

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

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

(三)关于戏剧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

包括戏曲和话剧。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二、发展历程(一)先秦——戏曲的孕育时期1.宗教祭祀歌舞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原始歌舞,在远古主要是作为进行巫术礼仪活动的重要绢成部分。

原始人为了表现自己对图腾的崇拜,经常举行祭祀活动,并且根据祭祀的需要,将散漫的原始歌舞组合成一定的格式。

在这种活动当中,原始歌舞逐渐增强了自身的戏剧因索。

《尚书·尧典》中记载的“百兽率舞”就是一出典型的具有图腾崇拜意义的原始歌舞:众多以动物为图腾的氏族代表分别装扮成各种动物并模仿其姿态动作进行表演,最终向尧舜氏族的图腾——“龙”顶礼膜拜,象征着臣服。

2.巫觋祀神随着祭祀仪式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专职的巫(女性)、觋xí(男性),侍奉天地鬼神,为人占卜、祈祷,也即承担人与鬼神之问互相沟通的使命。

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从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开始,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进行详细探讨,分析其特点、代表作品及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发展历程1.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文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西方的戏剧形式开始传入中国,如话剧、歌剧等。

戏剧创作开始从传统的戏曲向现代化转型。

代表人物有胡适、陈大悲等,他们的作品如《终身大事》、《幽灵塔》等,都具有强烈的现代化色彩。

2. 20世纪20-30年代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的戏剧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代表人物有曹禺、丁西林等。

曹禺的《雷雨》、《日出》,巴金的《家》、《春》,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对传统道德进行了批判,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崭新面貌。

3. 20世纪40-60年代20世纪40-6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政治化时期。

在这个时期,戏剧创作紧密围绕政治主题,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如郭沫若的《白毛女》、老舍的《茶馆》,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虽然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4. 20世纪80年代至今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多元化时期。

这个时期的戏剧创作,呈现出多种风格和流派。

如汪曾祺的《受戒》、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丰富多样性。

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特点1.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深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关注民生疾苦,揭示社会矛盾。

2.人性的深度挖掘: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关注人性的复杂,对人物性格进行了深入剖析。

3.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呈现出多种艺术风格和流派,丰富了戏剧艺术的表现形式。

新文学前后三十年的话剧发展历程

新文学前后三十年的话剧发展历程

新文学前后三十年的话剧开展历程新文学前后三十年的话剧开展历程中国现代话剧的开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两个时期有联系同时又各有自己的特色。

开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始创阶段。

五四运动前后开展的声势浩大的文学革命,以对传统旧戏的批判和对西方话剧创作及理论的介绍,推动了现代话剧运动的开展。

《新青年》1918年6月出版了“易卜生专号〞,发表胡适的《易卜生主义》,罗家伦和胡适合译的《玩偶之家》等名剧,集中介绍这位被称为欧洲现代戏剧之父的理论、生平和创作,造成一个影响巨大的易卜生热,使问题剧几乎称为当时话剧创作的唯一样式,而且还涉及到小说界,促进问题小说的热潮形成,称为新文学之一。

尽管是这样的对旧戏的批判,尽管其中有绝对否认旧戏的观点,但它为话剧的开展廓清了道路,使现代话剧在斗争中得以确立和生存。

中国现代话剧运动与创作一开始就有反对封建思想传统的束缚,反对以戏剧为游戏人生的工具,坚持戏剧创作与演出同社会人生的密切联系,使现代话剧在它的诞生期就表现出生气勃勃的积极趋向。

1921年,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等人发起成立民众戏剧社,创办了《戏剧》月刊,这个刊物的同人在宣言中提出“当看戏是?消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视戏剧是“推动社会使前进的一个轮子〞,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强调戏剧必须反映现实,担负社会教育的任务。

接着成立了上海戏剧协社,欧阳予倩、洪深等于1922年后陆续参加,他们同样主张“戏剧是艺术,不是浅薄的娱乐〞,“我们要从戏剧里面认识人生〞〔欧阳予倩《戏剧改革之理论与实际》〕。

并重视写实主义的戏剧,积极开展演剧活动,为中国话剧从业余跨向职业化奠定了根底。

20年代田汉领导的南国社和朱穰丞领导的辛酉剧社,在“五卅〞和北伐时期克服了前期的某些唯美主义色彩,在自己的剧作中大多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浪漫主义色彩剧作的产生为“五四〞时期的戏剧文学带来了多姿的色彩。

中外戏剧史试题及答案汇总(内容全)考研考老师必备

中外戏剧史试题及答案汇总(内容全)考研考老师必备

中外戏剧史试题及答案汇总(内容全)考研考老师必备简介本文档是一份中外戏剧史试题及答案的汇总,旨在为考生提供全面的复资料。

从古代到现代,中外戏剧的发展演变都涉及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掌握戏剧的演变脉络和相关知识,考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戏剧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本文档主要包括试题和答案两部分,涉及中外戏剧史的各个时期和流派。

试题古代戏剧1. 中国古代戏剧的起源时间是什么时候?2. 希腊古代戏剧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3. 中国古代戏剧中最重要的剧种有哪些?4. 罗马古代戏剧受到了哪些文化的影响?中世纪戏剧1. 中世纪宗教戏剧的特点有哪些?2. 英国中世纪戏剧中的庙会剧是什么样的形式?文艺复兴戏剧1. 文艺复兴戏剧的兴起是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2. 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代表作品有哪些?现代戏剧1. 俄国现代戏剧家契诃夫的代表作品有哪些?2.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如何?答案古代戏剧1. 中国古代戏剧的起源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

2. 希腊古代戏剧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由宗教仪式演变而来。

3. 中国古代戏剧中最重要的剧种包括京剧、评剧、豫剧等。

4. 罗马古代戏剧受到了希腊和伊特鲁里亚文化的影响。

中世纪戏剧1. 中世纪宗教戏剧的特点包括宗教性、集体性和教育性。

2. 英国中世纪戏剧中的庙会剧是一种逐渐从宗教戏剧演变而来的形式。

文艺复兴戏剧1. 文艺复兴戏剧的兴起受到人文主义思想、古代戏剧的传统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2. 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代表作品包括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现代戏剧1. 俄国现代戏剧家契诃夫的代表作品包括《三姐妹》、《樱桃园》等。

2. 中国现代戏剧经历了从传统戏剧到现代话剧的转变过程。

通过对试题和答案的学习,考生可以全面了解中外戏剧史的发展过程,掌握每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祝您考试顺利!。

分享课程:戏剧教育与教育戏剧

分享课程:戏剧教育与教育戏剧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分享与讨论: 教育戏剧和戏剧教育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戏剧教育教师工作坊
目录
什么是戏剧教育? 什么是教育戏剧? 什么是教育剧场? “大戏剧观“理论 戏剧教师应当具备的条件
一、什么是戏剧教育
(一)概念 Dramatic Education,是与音乐教育、美术 教育等相对而言的的单科艺术教育中的一种。 (二)分类 狭义:精英教育。指专业戏剧教育,由专业 艺术院校承担,培养编剧、导演、演员以及 舞美音效等专门的戏剧从业人员 广义:非专业的戏剧教育,面向社会全体人 群,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戏剧融入教 育的一种方式。 (三)再分类 通识教育:学校戏剧教育,面向在学人群 社会教育:社群戏剧教育,剧场教育
2
20世纪初
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J.Dewey)的“渐进式教学”(Progressive education)和赫兹-麦恩斯(Hughes Meams)的创造力教学 (Creative power)等理论,渐渐在实践中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3
20世纪中
英国又发展了彼得.斯雷德(Peter Slade)的儿童戏剧教育传 统。这样,教育戏剧经由一系列创造性建树和发展在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渐趋成熟
引申 1
是来自英国的剧作家,导演,诗人及理论家。其中于 1965年上演的《获救》在英国剧场审查制度的废除中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邦德被认为是全世界范围内在世的 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但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暴力、他 对现代剧场和社会的言论以及他的戏剧理论仍然让他充 满争议。 90年代开始至今,邦德仅仅保留了两个主要的合作团 体,其中之一是在英国伯明翰的教育剧场剧团Big Brum,邦德对现代戏剧的理论的成熟让他开始为教育 剧场(Theatre-in-Education)项目写作,并且非常 享受与他们合作的过程。邦德一直认为人类是戏剧化的 物种,戏剧化是人类自我认识和认识社会的唯一途径, 所以他致力于为年轻人写作,并且开始把他的戏剧方法, 尤其是表演和导演的方法运用到教育剧场项目中去,不 断的发展他的“场景”理论。 发表戏剧理论专著关于想象力的笔记》(Notes on Imagination, 1995)《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笔记》 (Notes on Post-modernism, 1996),《隐藏的情 节——关于剧场和国家的笔记》(Hidden Plot- notes on theatre and teh state, 2000)。

中国现代戏剧史的里程碑是

中国现代戏剧史的里程碑是

中国现代戏剧史的里程碑是指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或成就。

下面是中国现代戏剧史的几个里程碑:192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开端。

1920年,江苏省无锡市的八路军剧团演出了第一部现代戏剧《大路》。

1922年,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组织的首批工农兵剧团演出了《革命烈士》、《红星照耀中国》等戏剧。

这些戏剧开启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

195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高潮。

1950年,中央戏剧学院成立,成为中国现代戏剧人才的摇篮。

1953年,中国第一部自主创作的长篇戏剧《和平之光》演出,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走上了自主创作的道路。

196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转型期。

1960年,中国第一部西方语言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演出,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进入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之中。

198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复兴时期。

1980年,中国第一部现代音乐戏剧《雪莉》演出,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在文化和艺术上的复兴。

21世纪初: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新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演员,如《百慕大三角》、《辣手神探》、《奇幻森林》、《唐伯虎点秋香》、《笑傲江湖》等。

这些作品和演员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1世纪中叶:中国现代戏剧的国际化发展。

近年来,中国现代戏剧不仅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欢迎,而且还开始走向国际,在世界各地演出。

例如,2017年,中国音乐剧《霓裳铃音》在纽约布鲁克林艺术中心演出,受到了美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涉及了几十年,经历了许多里程碑性的事件和成就。

它不断演进和发展,为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戏剧的发展历程

戏剧的发展历程

戏剧的发展历程
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古希腊时期的戏剧以戏剧三一剧目为代表,包括悲剧、喜剧和群剧。

悲剧和喜剧分别表达了人性的悲哀和喜悦,而群剧则是一种集体表演形式,以展现社会生活和群体的心理状态。

古希腊时期的戏剧奠定了戏剧的基本元素和结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剧在不同文化中得到了发展和改进。

在欧洲中世纪,戏剧成为教育和宗教传播的工具。

由教堂演出的宗教戏剧,如中世纪神剧和道德剧,向人们传达了宗教道德和历史故事的信息。

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经历了一次显著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戏剧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受到了重视,剧作家们创作了许多经典的戏剧作品。

莎士比亚是当时最杰出的戏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而闻名。

现代戏剧发展到20世纪以来,戏剧形式的多样性和实验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当代戏剧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叙事结构,更
加注重表达个体的内心世界和社会议题。

20世纪的剧场运动、表现主义和现代主义对戏剧形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技术的发展,戏剧正在逐渐融入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等新
媒体形式中。

现代舞台技术的创新和视觉效果的突破给戏剧带来了
新的体验方式。

戏剧的发展历程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演变,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变革。

通过戏剧,人们可以观察和思考人类的命运、
情感和价值观。

戏剧的发展将继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为观众
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注意:此文档内容仅为参考,且未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是它真正开始兴盛起来却是在唐宋时期。

在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繁荣和稳定的局面,这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当时的戏曲主要是宫廷乐舞助兴,以及民间的曲艺表演。

这些表演形式包括音乐、歌唱、舞蹈和戏剧表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皮影戏和宋腔。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戏曲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戏曲都成为了人们娱乐生活的一部分。

明代戏剧发展到了极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剧作家和表演者,其中最著名的有汤显祖、关汉卿和李时中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戏曲艺术。

清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

清代戏曲以京剧为代表,这是一种综合了歌唱、音乐、舞蹈和表演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京剧在清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形式之一。

京剧的剧本丰富多样,题材广泛,表演技巧独特,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

20世纪初,中国戏曲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中国的戏曲融合了西方戏剧和电影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话剧和电影戏曲形式。

这些新的戏曲形式既承传统的古典艺术,又具有现代的时尚感,更好地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

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戏曲在经历了一段低谷之后,重新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国家对戏曲进行了保护和扶持,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新剧目和新演员,戏曲艺术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总的来说,中国戏曲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多种形式的综合性艺术,包括京剧、越剧、昆剧等等。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其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流传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世界各国观众。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戏曲正朝着更广阔的舞台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一张璀璨名片。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戏曲的节奏是从容的、曼妙的,现代的都市是紧张的、快捷的。

两者的气质好像难以调和,现代都市人亦总是觉得戏曲是属于过去时代的它离今天的生活,离当下的我们非常遥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欢迎参考~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

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

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中国戏剧的发展: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历史沿革:。

现代剧本创作与中国近现代戏剧演变

现代剧本创作与中国近现代戏剧演变

现代剧本创作与中国近现代戏剧演变近现代中国戏剧演变可以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历程,而现代剧本创作则是这一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现代剧本创作与中国近现代戏剧演变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一些特点和趋势。

一、传统戏剧与现代剧本创作中国戏剧源远流长,传统戏剧形式丰富多样,如京剧、豫剧、黄梅戏等。

在这些传统戏剧中,剧本往往是由剧团内部的戏曲艺术家创作完成,剧本的内容和形式都受到传统的限制。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现代剧本创作开始崭露头角。

二、西方戏剧传入与现代剧本创作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戏剧开始传入中国,这对中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戏剧的现实主义思潮和表现手法使得中国戏剧的创作开始注重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并且引入了更多的心理描写和社会批判。

现代剧本创作也开始受到西方戏剧的启发,剧作家们开始尝试新的创作手法和题材选择。

三、社会变革与现代剧本创作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对现代剧本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革命和改革的浪潮使得剧作家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的命运。

他们通过剧本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的批判,同时也表达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这些剧本以其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强烈的社会意识成为中国近现代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现代剧本创作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现代剧本创作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剧作家们开始尝试不同的题材和风格,他们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探索人性的复杂性。

与此同时,一些剧作家开始尝试跨界创作,将文学、音乐、舞蹈等元素融入剧本中,使得剧本的艺术性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五、现代剧本创作的挑战与机遇现代剧本创作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商业化的压力、审查制度的限制等。

然而,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机遇。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代剧本创作可以更加便捷地传播和分享,观众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

这为剧作家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机会。

六、结语现代剧本创作与中国近现代戏剧演变密不可分,它是戏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一、早期话剧中国话剧起源于清末民初,当时被称为“新剧”或“文明戏”。

其代表人物是李叔同、汪仲贤等人,他们通过引入西方戏剧的元素,创立了中国的早期话剧。

在那个时期,话剧被视为一种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旨在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二、新文化运动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话剧开始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文化革命,旨在推广民主、科学和自由的思想。

在这个背景下,话剧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被用来宣传新思想和新观念。

在当时,曹禺、郭沫若等人的作品成为了中国话剧的经典代表。

三、抗战戏剧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话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话剧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宣传工具,用以鼓舞民众的士气和宣传抗日思想。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话剧作品,如《雷雨》、《日出》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建国后的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话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话剧被视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话剧作品,如《茶馆》、《智取威虎山》等。

同时,中国话剧也开始了自身的改革和创新,如尝试采用不同的舞台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等。

五、改革开放至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话剧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中国话剧也因此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话剧出现了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和风格,如实验话剧、荒诞派话剧、肢体戏剧等。

同时,中国话剧也更加注重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戏剧交流和合作。

总的来说,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在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话剧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起源于北京,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演特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京剧的发展历程。

1. 起源和初期发展(14世纪-17世纪)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代(14世纪),当时的戏曲形式主要有杂剧和皮影戏。

明代时期,随着宫廷文化的繁荣,戏曲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明朝末年,随着北京成为明朝的首都,京剧开始在宫廷中兴起,成为宫廷娱乐的一种形式。

2. 清代的发展(17世纪-19世纪)清代是京剧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的倡导下,京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和剧目体系。

康熙时期,京剧主要以"二黄"和"二狮"为代表,形成了"四大生旦净末"的行当体系。

雍正时期,京剧开始在民间广泛传播,成为一种流行的戏曲形式。

3. 新旧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京剧开始面临新旧变革的挑战。

西方戏剧和音乐的引入使得京剧的表演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新的剧目和角色涌现出来。

同时,京剧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传播,成为一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形式。

4. 20世纪的发展20世纪是京剧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京剧的剧目数量大幅增加,表演技巧不断提高。

京剧演员也开始走出国门,赴外演出,为世界各地观众带来了京剧的魅力。

同时,京剧也逐渐融入了现代戏剧和电影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5. 当代的发展目前,京剧依然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

京剧剧目丰富多样,演员队伍庞大。

同时,京剧也在不断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新表演形式,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总结:京剧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从起源时的宫廷娱乐到如今的国际舞台,京剧一直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

京剧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艺术创造力的杰出代表。

中国现代戏曲的发展

中国现代戏曲的发展

中国现代戏曲的发展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

自19世纪以来,中国戏曲经历了从传统戏曲到现代戏曲的重大转型,经历了不少的起伏和挫折,但逐渐地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发展历程、艺术形式和市场前景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现代戏曲的发展。

一、发展历程中国现代戏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期、发展期和壮大期。

起步期(1912年-1949年):这个时期的重要意义在于为中国现代戏曲的形成和基础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戏曲产生了巨大影响,给予了传统戏曲以深刻的反思,推动了中国现代戏曲的产生和发展。

李双阳和谷鸿鱼等人相继创作了《雷雨》、《彩云飞》等一批非常成功的作品,为中国现代戏曲的起步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发展期(1949年-1976年):这个阶段是中国现代戏曲市场化发展的起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国人民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前期,戏曲艺术得到了不少的关注和呵护,艺术机构得到了大力发展。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60年代到1970年代,戏曲艺术在市场上逐渐被边缘化,这个时期中国现代戏曲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壮大期(1976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戏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中国现代戏曲的市场化逐渐开始,演员、剧场、剧院和文化公司等行业也随之发展。

1984年,中国现代戏曲·梅祖宗艺术团成立,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戏曲开始走向壮大和国际化。

直到今天,中国现代戏曲在艺术作品、资金扶持、市场竞争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和进步。

二、艺术形式中国现代戏曲的艺术形式有很多种,涵盖了很多表现手法和元素。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艺术形式:1. 现代京剧:文艺片式京剧。

它吸收了不少西方文化和艺术的元素,借鉴了电影、舞台剧和电视等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保持了中国传统戏曲的传统之韵,注重视觉效果和舞美设计。

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资料

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资料

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资料
中国戏剧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

最早,它起源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这一点在《尚书·舜典》和《吕氏春秋·古乐》中都有记载,人们在庆祝丰收、祭祀祖先、驱鬼除疫等活动中,通过歌舞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和表达对神灵的敬畏。

这些歌舞通常都伴随着欢呼和歌唱,是原始宗教仪式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先秦时期,戏剧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在汉魏到中唐这一段时间里,先后出现了“角抵”(即百戏)、“参军戏”和“踏摇娘”等表演形式,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到了唐代(中后期),中国戏剧开始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宋金时期,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在乐曲、结构到内容方面,都为元代杂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些剧目将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这三种不同艺术形式进行了综合,最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

如需了解更多有关中国戏剧起源与发展的知识,可以查阅有关历史资料或者前往戏曲类博物馆进行深入了解。

中国近代戏剧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戏剧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戏剧知识点总结一、中国近代戏剧的发展历程1. 清末戏剧的衰落清末时期,中国戏曲开始走向衰落。

由于清政府对戏曲的打压和限制,以及江南文化的衰落,戏曲表演和创作的环境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而且,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戏曲的优势已经不再显著,因此戏曲的地位逐渐下降。

2. 戏剧的复兴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戏剧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中国戏剧的一次新的复兴。

这一时期,中国戏剧受到了外国戏剧的启发和影响,同时也受到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影响。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戏剧现象。

3. 中国现代戏剧的兴起20世纪20年代左右,中国现代戏剧开始兴起。

在这一时期,各种戏剧形式开始在中国兴起,不仅有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也有各种新的戏剧形式。

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戏剧是中国戏剧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4. 中国现代戏剧的繁荣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现代戏剧逐渐走向繁荣。

这一时期,中国现代戏剧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艺术成就非凡。

中国现代戏剧在这一时期,不仅有大量的新戏剧作品,还有各种优秀的演员和导演,为中国现代戏剧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中国现代戏剧的现状中国现代戏剧在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受到了中国解放后的变革和改革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国现代戏剧受到了各种新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

中国现代戏剧在这一时期,虽然也有繁荣的时期,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中国现代戏剧在这一时期,也开始探索新的道路,寻找新的发展。

二、中国近代戏剧的类型及特点1. 话剧话剧是一种主要以口语为表演语言的文学艺术形式,它是一种通过对白和动作来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话剧是源自西方的戏剧形式,在中国近代戏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最早是由外国的传教士和侨民传入中国,然后被中国人吸收和发展,成为中国戏剧的一种重要形式。

2. 京剧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中国戏曲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发展历程_1

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发展历程_1

2003年4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A pril,2003 第39卷 第2期JOU RNAL OF GUANGXI NORM AL UNIVERSIT YV ol .39 N o .2[收稿日期]2002-08-30[作者简介]贾冀川(1972-),男,河北邯郸市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张 蓉(1973-),女,云南楚雄市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发展历程贾冀川1, 张 蓉2(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戏剧教育既是整个戏剧艺术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戏剧艺术的发展、对人的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现代戏剧教育诞生于20世纪初,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再到工具化的坎坷历程。

中国现代戏剧教育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戏剧人才,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戏剧艺术的繁荣和戏剧运动的开展。

[关键词]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发展史[中图分类号]G 40-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03)02-0060-05 戏剧教育既是整个戏剧艺术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戏剧艺术的发展、对人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无论是在戏剧学领域,还是在艺术教育学领域,针对戏剧教育的学术研究却显得颇为冷清,不必说专著,就是一般的论文也极为罕见,这种现状与现代戏剧教育事业在20世纪上半期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戏剧人才,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戏剧艺术的繁荣和戏剧运动的开展而取得的卓著成就来说是极不相称的。

本文力图通过勾勒我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发展历程,去探寻现代戏剧教育之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去咀嚼现代戏剧教育家们献身戏剧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快乐、孤独和悲伤、乃至生命和一腔热血。

一、现代戏剧教育的兴起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兴起几乎与话剧艺术的滥觞(早期话剧,又称文明戏)同时。

当代中国戏剧教育的结构板块与发展走向

当代中国戏剧教育的结构板块与发展走向

当代中国戏剧教育的结构板块与发展走向作者:吴戈来源:《艺术教育》2013年第07期教育板块:中西戏剧文化并存的二元结构如果从正式创办培养戏剧人才的学校算起,今天的中国戏剧教育已走过了百余年历程。

对中国培养专门戏剧人才的机构做分类,可分为中国戏曲类专门学校和话剧影视类学校。

中国戏曲类专门学校的演变,历经了从清末民初出现的各种输送梨园子弟的科班,到20世纪30年代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成立的各省、地方戏曲品种为主科的戏曲学校,直至今天的中国戏曲学院;话剧影视类学校则历经了从1922年蒲伯英等人筹办的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到1925年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到后来的南京剧专、上海剧专,直至今天的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以及各综合艺术院校设立的戏剧学院。

全方位看戏剧文化教育内容会了解到,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发展,主要是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与西方戏剧文化并存的二元结构。

清末为戏班子输送演员的科班,注重的是中国传统戏剧的基本技能、基本技巧和基础知识。

1919年成立的南通伶工学社,目的在于改造梨园旧风气,培养新人才、新风尚。

较之戏班子授徒和科班传授技艺,南通伶工学社主要以新式学习,整肃舞台作风、剧场风气和新知识为教学新意。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10年教学,改造了科班过于沉湎“技巧”“玩意儿”的旧方式,重视文化课,致力于戏曲基本功和文化课、戏剧史论课、演出实践并重,开创了戏曲人才培养的基本教育模式。

如今的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上海市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院及各地的戏曲学校,就是中国传统戏剧人才培养和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教育模块。

中国传统戏剧,在不断发展的近现代中,逐渐显现出了其弊端,于是在向西方学习的大潮中引进了以话剧为主要代表的西方戏剧文化。

因为话剧演出方式接近生活的外在形态,所以其成为了中国文化先驱、社会革命家改造社会、启蒙思想的有力武器,在“启蒙与救亡”的社会需求刺激下迅速发展起来。

以“话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各种戏剧专门学校或戏剧教学单位的出现,应和了中国社会变革的现实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4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A pril,2003第39卷第2期JOU RNAL OF GUANGXI NORM AL UNIVERSIT YV ol .39N o .2[收稿日期]2002-08-30[作者简介]贾冀川(1972-,男,河北邯郸市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张蓉(1973-,女,云南楚雄市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发展历程贾冀川1,张蓉2(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戏剧教育既是整个戏剧艺术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戏剧艺术的发展、对人的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现代戏剧教育诞生于20世纪初,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再到工具化的坎坷历程。

中国现代戏剧教育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戏剧人才,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戏剧艺术的繁荣和戏剧运动的开展。

[关键词]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发展史[中图分类号]G 40-0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0302-0060-05戏剧教育既是整个戏剧艺术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戏剧艺术的发展、对人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无论是在戏剧学领域,还是在艺术教育学领域,针对戏剧教育的学术研究却显得颇为冷清,不必说专著,就是一般的论文也极为罕见,这种现状与现代戏剧教育事业在20世纪上半期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戏剧人才,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戏剧艺术的繁荣和戏剧运动的开展而取得的卓著成就来说是极不相称的。

本文力图通过勾勒我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发展历程,去探寻现代戏剧教育之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去咀嚼现代戏剧教育家们献身戏剧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快乐、孤独和悲伤、乃至生命和一腔热血。

一、现代戏剧教育的兴起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兴起几乎与话剧艺术的滥觞(早期话剧,又称文明戏同时。

中国传统的戏剧教育主要是通过戏班内部师徒私授的方式进行的,即便是专门教习演唱艺术、培养演员的科班也都是拜师学艺,在这种戏剧教育方式下,戏剧成为一种可以代代相传、世世相因的技艺。

这种戏剧教育方式限制了受教者的范围,造成了受教者和施教者之间的依附关系,既不利于戏剧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戏剧艺术的发展。

当然,视演戏为一种玩物、一种卑贱职业,称演员为所谓“王八、戏子、吹鼓手”的社会风气对传统戏剧教育也是一种严重的束缚。

伴随着新兴话剧艺术的出现,一种崭新的戏剧价值观也开始萌发,“戏院者,实普天下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之大教师也”[1](p3,而资产阶级革命者更是把戏剧看作是宣传革命的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的戏剧教育显然已无法适应戏剧界出现的新形势,这样一来,主要以学校教育为基本特征的现代戏剧教育应运而生。

最早的现代戏剧教育机构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通鉴学校。

通鉴学校由王钟声、马相伯、沈仲礼于1907年下半年在上海创办,马相伯、沈仲礼出资支持,王钟声主持戏校的实际工作。

他们通过登报招生的办法,以提倡新戏剧、“包念书、包出洋”为号召,来者不拒,招到学生几十人。

通鉴学校的办学思想主要是为了借新剧来宣传革命,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王朝,而不是为了培养戏剧人才、推动戏剧艺术发展,正像王钟声说的,“中国要富强,必须革命;革命要靠宣传,宣传的办法,一是办报,而是改良戏剧”[2](p9。

在这种办学思想指导下加上客观条件的限制,通鉴学校的课程设置十分简陋,只有舞蹈课、体操课、文学课、排演课以及宣传革命的政治性的演讲课,由于缺乏具有舞台经验的师资,学生们只有通过观察生活来学习表演技能,一段时间,每逢星期天到外滩去摹仿外侨的表情动作成了唯一的表演课。

经过几个月极不正规的教学和排练,通鉴学校于1907年9月(农历以“春阳社”的名义在兰心大剧院进行首次公演,公演剧目是《黑奴吁天录》。

演出中还保留有锣鼓、唱工等许多传统戏曲手法,但演出的分幕制、逼真写实的灯光布景让中国观众耳目一新。

此后,通鉴学校还排演了《迦茵小传》以及直接宣传革命的《秋瑾》《徐锡麟》等。

1908年5月,王钟声率通鉴学校的学生们到北京、天津演出,由于演剧宣传革命、反对清王朝,王钟声被捕牺牲,通鉴学校无形中也告解体。

通鉴学校前后只存在了半年左右,真正的教学活动很少,但是,它在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史上的革命性意义却是不能磨灭的。

首先,它改变了传统的师徒私授的教学方式,建立了初步的学校教育,培养了汪优游、钱化佛、肖天宝、陈镜花等第一批话剧运动的人才。

其次,对新剧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新剧还不为国人所知,王钟声率通鉴学校的学生演出的剧目如《秋瑾》和《徐锡麟》等风行一时,随着这些剧目在全国的流传,新剧也在中国传播开来。

最后,王钟声借改良戏剧宣传革命的办学思想和实践,客观上开始改变戏剧及戏剧艺人的卑贱地位,戏剧和戏剧艺人在革命者眼里成为宣传革命、打倒专制的重要力量。

通鉴学校之外,早期的戏剧学校还有剧学馆、女子新剧学校、群英戏剧学校和星漪演剧学校。

剧学馆由顾无为创办,学生三个月毕业。

女子新剧学校和群英戏剧学校由妇女会主办,专门训练女演员。

星漪演剧学校由欧阳予倩、朱双云、汪优游等发起创办,开设的课程有脚本、剧史、中国音乐与旧剧、西洋音乐、跳舞、化妆术、审美学、世界文艺思潮等。

由于资料匮乏,这几个戏剧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早期的现代戏剧教育还是很不成熟的,且不说教学和排练十分简陋、极不正规,设置的科目也由于对西方戏剧理解不深而保留了许多传统戏曲课,即便是新剧科目也与真正的话剧艺术相距甚远。

由于视演戏为一种卑贱职业的社会风气根深蒂固,辛亥革命后,革命宣传使命的削弱使戏剧和戏剧艺人的社会地位又回到从前,文明新戏也随着封建势力的复辟而迅速地腐化变质。

大约从1914年开始,一些新剧剧团内部竟然盛行起拜师学艺之风,许多著名的新剧演员如任天知、顾无为、欧阳予倩、汪优游等都收有自己的徒弟,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戏剧教育的大倒退。

这样,推动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发展成熟的历史重任,落在了不久后将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一批戏剧教育家们的肩上。

二、现代戏剧教育的发展成熟当中国现代戏剧教育陷于困境之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出现为它带来了转机。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烈批判传统戏曲和腐化变质的文明戏,称“今之京调戏,理想既无,文章又极恶劣不通”[3],而提倡学习西方的现实主义戏剧,呼吁“采用西洋最近百年来继续发达的新观念、新方法、新形式,如此方可使中国戏剧有改良进步的希望”[4]。

五四时期成立的民众戏剧社的主张代表了当时戏剧界先进分子的新戏剧观念,“当看戏是消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戏院在现代社会中确是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5]。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促进戏剧思潮和戏剧观念向现代性的转化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必然影响到戏剧教育,在这种积极的影响下,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在追求现代性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蒲伯英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社会名流,他同意民众戏剧社的主张,并在民众戏剧社出版的刊物《戏剧》第一卷第二期上发表《戏剧之近代的意义》一文予以响应。

正是基于一种新的戏剧理念,蒲伯英利用它的社会地位,独立筹募经费,与陈大悲合作于1922年11月22日创办了著名的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简称人艺剧专,蒲伯英任校长,陈大悲任教务长,鲁迅、周作人、梁启超、徐半梅、孙伏园等社会名流被聘为校董。

人艺剧专以“提高戏剧艺术辅助社会教育”[2](p27为宗旨,以培养“能编剧、能演剧、又要能播种”[6](p41的通才为教育方针。

人艺剧专招生不分男女,学生学习条件十分优厚,学生“不但不付学费,并且学校管吃管住”[6](p40。

报考人艺剧专的学生也都是受到五四的影响有很大抱负,认为戏剧是反帝反封建启发人民斗志的教育利器,不少人为此断绝了家庭关系,生活清贫艰苦。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诞生的进步文化事业,人艺剧专得到了文化界进步人士的大力支持,鲁迅先生不仅应邀担任该校的校董,而且出席了该校的开学典礼。

人艺剧专实际只设了话剧系,开设的科目有化妆、剧本实习、编剧术、布景术、服装术、舞蹈、音乐、心理学、社会学、世界语等,教师以陈大悲为台柱。

为满足学生实习演出之用,人艺剧专自建了剧场,这是中国戏剧教育史上的首创。

经过近半年的学习和排练,1923年5月19日,人艺剧专在新明剧场举行首场公演,剧目是陈大悲的《英雄与美人》,在演出中,该校女学生吴瑞燕扮演《英雄与美人》中的女角色林雅琴,这成为中国话剧冲破封建黑暗势力、实行男女同台合演的开端。

此后,每逢周末,人艺剧专的学生在陈大悲的带领下都有公演,先后共举行了14次。

人艺剧专开办1年后,学生们对陈大悲设置的课程内容和坚持选用他自己编写的类似文明戏的剧本作为排演剧目逐渐不满,闹起了“驱陈”风潮,这直接导致了人艺剧专的停办。

人艺剧专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它是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史上第一所比较正规的戏剧学校,它的“通才教育”方针、首创男女同台合演以及首创自建剧场为学生实习之用对现代戏剧教育影响深远,一批戏剧人才如王泊生、万籁天、左明、吴瑞燕、芳信等在这里受到基本的戏剧教育。

1925年5月,恢复后的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简称北京艺专增设了戏剧系,赵太侔任系主任,余上沅任教授,他们希望借办教育来培养戏剧人才以实现其“国剧”的梦想。

1925年10月,北京艺专戏剧系开始招生,第一届学员有张兰璞、王瑞麟、谢兴(章泯、张鸣琦、王泊生、吴瑞燕等29人。

由于赵太侔、余上沅到北京开始是想建立一个北京艺术剧院,失败后退而求其次才转向办学,因此戏剧系的教育方针直到他们离去也未确定,当然,他们主观意图是培养表演和舞台装置人才,为以后建立的剧院做准备。

戏剧系创办不到1年,经费和师资方面的困难使其很快陷入困境,而赵太侔和余上沅追求的具有纯艺术倾向的国剧也引起多数学生的不满。

1926年8月、10月,赵太侔、余上沅先后离去,刚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回国的熊佛西被聘为戏剧系主任兼教授。

熊佛西接手北京艺专戏剧系后确定了戏剧系的办学方针,他认为戏剧系“应该是训练戏剧各方面人才的大本营,应该是新兴戏剧的实验中心”,戏剧系应该培养“戏剧领袖人才”,培养“兼通戏剧各种技能与知识的全才”[7](p70~71,从而将教学活动引导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上来。

熊佛西开设的课程相当丰富,计有编剧、西洋戏剧文学、西洋戏剧史、戏剧原理、、中国戏曲史、皮簧昆曲研究、元曲、国文、英文、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文学概论等,学生可以从古今中外的戏剧文化中汲取营养。

1927年1月,戏剧系举行公演,演出了熊佛西的《一片爱国心》和丁西林的《亲爱的丈夫》,许多北大清华的学生踏雪来观看演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