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与宗教的关系
浅谈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浅谈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宗教文化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在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在绘画艺术的表现方式、主题选择、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予以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宗教文化对绘画艺术的表现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中,宗教题材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宗教文化的信仰体系、宗教领袖、圣经故事等都成为了绘画表现方式的重要来源。
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中,宗教元素被广泛运用在绘画表现方式中,丰富了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对于西方艺术中的壁画和祭坛画等艺术品的表现方式,宗教文化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让艺术家们得以将其作品呈现给信仰的群众。
其次,宗教文化对绘画艺术主题的选择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绘画艺术中,宗教主题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信仰,更是表达人类文明的历史,更是关于人类情感和存在的探索。
从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壁画到现代西方艺术的基督教、佛教等题材,宗教主题一直贯穿于绘画艺术的发展史中。
在中国绘画艺术中,佛教也是充满深刻的宗教文化内涵。
最后,宗教文化对绘画艺术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的信仰和教义,必然带来了某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塑造了艺术表现的形式和风格。
在西方艺术中,宗教文化深刻影响了绘画艺术的风格,启迪了许多艺术家,例如达芬奇、拉斐尔等人的基督教主题作品皆充满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华丽而庄重,充满精神力量。
在中国绘画艺术中,佛教文化也深刻影响了绘画艺术的风格,佛教画的创作手法非常受到推崇,例如书法和画法的融合等方面,将佛教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使得中国画的形式和内容得以得到充分的表现。
浅谈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浅谈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一、基督教和宗教艺术基督教是西方比较典型的宗教,教义强调个人信仰,其中的艺术作品也体现了宗教信仰。
在早期基督教艺术中出现了很多寓意深刻的艺术作品,如圣经中的圣母子像、救世主受难像等。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传承带来了大量宗教艺术作品。
教堂壁画、窗户玻璃、雕塑等表现手法不断丰富。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为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圣家族教堂,这个建筑物充分体现了基督教教义和法则。
教堂内的艺术作品包括雕塑、壁画等,极具美感。
基督教也为艺术家提供了一重要素材。
圣经中很多故事和情节都出现在绘画作品当中,如《最后的晚餐》这幅著名的基督教画作,讲述了耶稣和门徒的晚餐,艺术家们通过画面传达罪与救赎的主题,具备非常深刻的意义。
二、佛教和绘画艺术佛教作为东方的典型宗教,对绘画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
佛教流传到中国后,佛教绘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创作涉及佛经、佛陀教诲和佛教史传等内容,成为绘画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佛教绘画也呈现出很高的审美价值,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中国大量的岩石佛像和印度佛教壁画都是很好的例子。
岩石佛像一般由石雕工匠在山岩上刻制而成,它们的姿态生动,神采奕奕,给人以较为宏伟的视觉体验。
印度佛教壁画非常细致精美,流露出强烈的宗教氛围和文化意蕴。
伊斯兰教强调《古兰经》的普及和宣传,因此伊斯兰教绘画以书法装饰为主,并建立了颇具特色的装饰艺术。
这些装饰作品有些是基于几何图案,有些是基于植物形象和动物形象。
伊斯兰教绘画的表现手法逐渐扩展开来,除了书法装饰,还出现了彩色装饰与图案设计,很早就将视觉艺术和物质文化融合在了一起。
伊斯兰教建筑也是宗教艺术中的重要一角,如阿拉伯邮局和土耳其蓝色清真寺等建筑物就体现了伊斯兰教建筑装饰的特点。
结论绘画艺术是一门跨学科的艺术,各大宗教文化对其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可以再现不同宗教信仰的历史和传说,反映出宗教文化的精神内涵。
通过宗教绘画艺术的学习,人们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各种宗教的文化底蕴。
浅谈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
浅谈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明清时期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颇具特色的时期,同时也是中西绘画交流与融合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西洋绘画技法的影响,中国绘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中西绘画交流与融合愈发频繁。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方面展开讨论,探究这一时期绘画领域的变革与特色。
我们不得不提到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明代末期,西方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传播西方文化和艺术。
虽然基督宗教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并不算深入,但西方绘画技法和艺术观念却对中国绘画有了较大的影响。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透视法的引入。
透视法的运用使得画面的空间感更加丰富,画面更加真实,这一技法对当时的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中国绘画自此逐步步入现实主义的门槛。
在绘画题材方面,明清时期的中国绘画中也出现了大量新的题材,如人物画、风俗画等,这些题材的出现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西方人物画的引入,使得中国画家开始尝试以写实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栩栩如生。
而西方绘画中的风景画也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绘画师开始尝试用西方的透视法去表现山水,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山水画变得更加立体和写实。
在明清时期的绘画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可波罗的《万历西洋图》。
这幅画是中国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位画家绘制的,画中描述了大量西方传教士的生活以及西方的建筑、船只等。
这幅画被认为是中西绘画融合的典范之作,不仅在画面构图上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技法和风格,也传达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从《万历西洋图》可以看出,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融合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这种融合不仅仅在技法和题材上有所体现,更在绘画观念和审美情趣上发生了深刻的交融。
除了在绘画技法和题材上的融合之外,明清时期的中西绘画交流还在绘画理论和审美观念上有所交融。
西方绘画强调逼真性和写实性,而中国绘画则注重情趣和意境。
这种不同的审美观念在明清时期开始有了一定的融合和交流。
中西文化比较教程
中西文化比较教程一、引言中西文化是指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各自独立发展形成的两种文化体系。
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增进对两种文化的理解,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本教程将从多个方面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并探讨其差异与共同点。
二、价值观比较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独立和个体权利,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利益和社会秩序。
2. 时间观念:西方文化注重时间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强调“时间就是金钱”,而中国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重视“人情时间”。
3. 知识崇拜与传统尊重:西方文化崇尚科学、理性和创新,追求知识和进步,而中国文化注重传统、尊重前辈和历史文化。
三、社会习俗比较1. 礼仪与礼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不太重视礼仪,而中国文化非常重视礼仪和尊重他人。
2. 家庭观念: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独立和自由,家庭关系相对松散,而中国文化注重家庭观念和尊重长辈。
3. 饮食习惯:西方文化注重个人口味和多样性,食物种类繁多,而中国文化注重饮食的协调和营养平衡,有许多饮食禁忌。
四、教育制度比较1. 教育目标:西方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中国文化注重学生的纪律性、积极性和集体协作能力。
2. 教育方式:西方文化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而中国文化注重教师的权威和传授知识。
3. 考试制度:西方文化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强调考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而中国文化注重考试的分数和学术成就,强调竞争和选拔。
五、艺术表达比较1. 绘画:西方绘画注重透视和自由创作,追求形式美和个人表达,而中国绘画注重笔墨和意境,强调表达中的意蕴和哲理。
2. 音乐:西方音乐注重和声和旋律,追求情感表达和个人风格,而中国音乐注重调式和节奏,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和谐。
3. 戏剧:西方戏剧注重情节和角色的心理深度,追求表演技巧和舞台效果,而中国戏剧注重意境和象征,强调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一直是艺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差
异源于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一、绘画风格差异
中西方绘画风格最明显的差异是表现手法上的区别。
中式绘画强调线条的运用,而西
方绘画是着重色彩的运用。
中式绘画追求的是神韵气韵,西方绘画追求的是情感表达。
二、绘画表现对象差异
中式绘画以自然景观、人物、花鸟为主题,其表现手法追求的是一种静态美,其中寄
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
而西方绘画则更多地表现了社会生活的各种故事,以及哲学、宗教
等思想的表达。
我们可以看到,中式绘画着重描绘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的流转,而西方绘
画则更多地表现了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中式绘画是一种禅意的艺术,寓意深远并富有哲学内涵。
其画面往往具有极高的象征性,可以映射出中华文化的一种精神内涵。
而西方绘画则强调艺术家个性的创作表达,其
作品多种多样,但都带有一定的题材和主题,寓意比较明确。
中式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充满了中华文化的底蕴,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
精神追求。
而西方绘画则充满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如宗教、历史、文学和哲学等,是
西方文化的一部分。
总之,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在于其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不同。
中式绘画注重意蕴、神韵,强调气氛和感受,而西方绘画则更加着重于表现力和情感表达。
这种文化间的差异,使得中西方绘画艺术在美学、思想和审美方面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这些历史和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情趣。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艺术形式上,也体现在观念和情感上。
本文将就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进行全面分析。
一、艺术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在艺术风格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古代,中西方艺术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
西方艺术以写实主义和透视原理为主,追求形式上的真实和立体感。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是以人体解剖学和透视原理为基础的。
而中国古代绘画则更加注重表现情感,强调意境和空间感。
中国古代山水画和花鸟画重在情景的描绘和意境的渲染,通常体现出一种抽象的审美情趣。
西方有雕塑艺术,而中国则有陶瓷艺术和传统的中国式山水园林。
当代艺术中,中西方的艺术家们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着巨大差异。
西方的现代艺术更加偏向于激进的表现形式,例如废铁雕塑、行为艺术等,这些表现方式更加强调对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的关注。
而中国的当代艺术则更加偏向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表达,在中国当代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传统文化符号和元素,例如中国的传统山水画、国画、水墨画等。
二、美的观念的差异中西方的美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美学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的表达,认为美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强调审美意识的主观性。
而中国古代美学强调整体和谐,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中国的美学观念一直注重道德伦理,儒家文化中有“礼乐尚节俭,以观德行”的观念,这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标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的传统艺术不仅注重技巧的表达,也注重内在的道德和情感的表达。
这种内在的美学追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着明显的体现,例如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意境和空间感,而西方风景画更加注重写实的绘制。
中西方文化的宗教和哲学背景也对美的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基督教文化强调个体与神的关系,因此西方艺术往往带有宗教色彩,例如基督教教堂中的壁画和雕塑。
浅谈宗教音乐艺术
浅谈宗教音乐艺术一、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有关于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有不少的美学家、思想家们都曾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去对其加以解释。
马克思认为艺术与宗教的方式都属于同一个领域,它们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与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或许,这也就是艺术与宗教具有密切联系的内在认识论根源。
黑格尔认为:最接近艺术的领域就是宗教。
美国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著作《艺术》一书中更是分析了艺术与宗教的密切关系,他认为,艺术与宗教同属于幻想的领域、情感的领域。
并且强调了:“艺术和宗教是人们摆脱现实环境达到迷狂环境的两个途径······”我们暂且不说贝尔所谓的“迷狂环境”是否有一定的偏颇,不得不承认的是,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的确有种使人的精神有所解脱,或者说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心中的烦躁、困惑、不解以及种种不好的情绪。
在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曾提到过一句:“艺术作品道出了个别的东西”。
这种个别的东西很多时候会由不同的人引发不同的感受,这种个别很大程度上有种不确定性。
艺术家制造它时所想赋予给作品的东西并不会因作品的介绍或是作品的外形等形式化东西而去影响一个个具有独立思想的欣赏者去从中提取自己所“看”到得信息。
当宗教从艺术中体现,这种看似虚无的感受或许只有真正相信它的人才能够体会得到······有人会在偶然的时候面对某处的一尊神灵的雕像黯然落泪,有人会在某种声音的指引下而与某处宗教建筑在梦中结缘,不可否认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例子,这些是现代的科学所解释不了的也是否定不了的。
有关于什么艺术影响宗教,宗教影响艺术之类的话,再次我并不想多提。
因为我并不想在两者之中分出先后。
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将两者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于说是它们原本为一体只是更多的时候被分开来谈。
因为所谓的“艺术”不只与宗教有关,还与许多其他的事物有关。
中西方古典绘画的审美追求
中西方古典绘画的审美追求中西方古典绘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其审美追求既有共同之处,也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和人们的审美情趣。
本文将结合中西方古典绘画的历史背景、审美特点等方面,探讨它们的审美追求。
我们来看看中西方古典绘画的历史背景。
中西方古典绘画的历史可追溯至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绘画注重对人体形态的真实描绘与光影效果的表现,强调对自然和真实的观察。
而中国古典绘画则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静态的审美表现,主张“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追求表达个人内心情感和精神追求。
中西方古典绘画在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发展和繁荣,西方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强调透视和逼真的绘画技巧;中国古典绘画则形成了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不同的画种,注重意境和抽象的表现方式。
中西方古典绘画的审美追求有着共同之处。
它们都注重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
无论是西方的革命性的透视法和光影效果,还是中国的写生和勾勒,都要求画家对自然景物有深入的理解和观察,从而将其表现在画布上。
它们都强调画家的创作技巧和功力。
无论是西方的绘画技法精湛,还是中国的笔墨运用娴熟,都要求画家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和艺术修养。
它们都追求艺术的审美理想。
西方古典绘画追求真、善、美的完美统一,强调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中国古典绘画追求意蕴和气韵的表现,崇尚“意境”,强调画家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中西方古典绘画的审美追求也各具特色。
在审美观念上有所不同。
西方古典绘画追求“模仿”,强调对自然的还原和再现,追求真实和客观;中国古典绘画注重“象征”,强调画家对客观事物的再创造和想象,追求主观和抽象。
在题材和风格上有所差异。
西方古典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强调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表达;中国古典绘画以山水花鸟为主,注重自然景物的气势和意境表现。
在表现手法上有所区别。
西方古典绘画以油画为主,注重透视和光影的表现,追求细腻和写实;中国古典绘画以水墨为主,注重笔墨的运用和线条的变化,追求意境和气韵。
西方“宗教绘画”与“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
西方“宗教绘画”与“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话题:兴趣爱好宗教在西方艺术史上,宗教艺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在中世纪,一切艺术形式都是为宗教服务的。
因此,要辨析所谓“宗教绘画”与“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之间的异同,首先就要确立两者的概念。
如果仅仅根据绘画的内容来考察两者之间的异同是很困难的,因为不管是“宗教绘画”还是“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它们描绘的都是宗教内容。
比如圣经中有关人类起源的故事,自基督教产生以来就不断被艺术家反复绘制,而圣母、圣子等宗教人物二千年来更是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在绘画中。
就绘画的形式演变来看,从早期基督教地下墓穴画到中世纪镶嵌画、彩色玻璃画,到后来的湿壁画、油画,这些形式的不同也只能说明绘画材质的演变。
因此,对“宗教绘画”与“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进行概念的界定只能从绘画以外的因素中去寻找,即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因素。
首先,就西方的宗教艺术来说,主要就是指基督教艺术。
基督教的产生是伴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而兴起的。
当时的罗马处在全面的分崩离析之中,道德滑落,信仰缺失,而基督教趁势占据了人们的信仰真空,从最初的被迫害到最终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基督教艺术也就从阴冷的墓穴进入到巍峨的教堂中,成为中世纪统治人民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
但是,本是追求美的艺术在中世纪“‘美’因被视为上帝的一个属性,成为形而上的本真追求,而与形而下的艺术活动基本上分道扬镳。
”就那时的绘画来说,它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诠释宗教,甚至成为宗教的图解,而绘画的一切表现方式都是服从和服务于这一目的。
因此,站在社会功能的角度,可以把从基督教产生到中世纪这一长达上千年时期的绘画称作“宗教绘画”。
只有当西方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以后,绘画的社会功能才逐渐改变。
由于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人自身的价值得以肯定,绘画再也不只是单纯地诠释圣经描绘上帝了,艺术家们往往借助宗教题材表现他们对于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
圣母穿上了时下的衣服,耶稣也变成了道德高尚的人。
基督教对西方绘画的影响
基督教对西方绘画的影响班级:平面设计学号:200821130409姓名:程夏风自评分:85基督教会对西方是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的,从文化,绘画,到生活各个方面,本文主要阐述基督教对西方绘画的影响。
首先,谈谈基督教与美术是如何一步步的结合的。
基督教是从其前身犹太教中接受坚持神教和禁止偶像崇拜的戒律,重视精神多过感性,重视语言表达多过视觉直观,最初,他们是反对一切宗教图像的。
但是,从公元200年前后起,信徒间出现了秘密的宗教图像,渐渐发展为公开的美术活动。
这一阶段是早期基督教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过渡时代,以君士坦丁大帝公开承认基督教为界限,可将其分为前期——秘密的基督教美术时期,后期——从313年至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帝国国教(392)。
在君士坦丁大帝承认基督教会前,由于基督教并不被罗马承认,只是下层劳动人民的一种信仰和意识,所以,它不仅没有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可,而且被当时的上层统治者禁止。
为了逃避官方的追查,艺术家多转移到合葬基督徒的公共地下墓窟工作。
因而,在墓窟的天顶和墙壁上,我们能看到取材于《圣经》的壁画,当时,这些作品都是为了装饰墓窟。
这些作品庄严肃穆,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但是其中不乏艺术精品,如闻名于世的天顶壁画《善良的牧人》。
在幼发拉底河上游的杜拉欧罗普斯地址发现的一信徒宅第,是现存地面上最早的基督教徒的建筑物,它的洗礼室中有壁画,以壁画象征表现信徒最重要的典礼之一——洗礼的意义,图像更为广泛的发展,是罗马近郊大量存在的信徒地下墓窟的壁画和石棺浮雕,显示从三世纪初到正式承认的基督教图像的连续发展。
地下窟的壁画以罗马末期的绘画样式,装饰样式为基调,但出现平面的,象征性的中世纪美术倾向的萌芽。
前期虽然仅在小规模的被限定的范围内展开,但是最早的基督教美术,诞生于反对教会指导者否定图像的政策和罗马政府迫害信徒的风潮中,意义格外重大。
早期基督教艺术有三大特点,那就是多民族艺术风格的融合、神秘主义风格、宏伟风格。
中西方绘画与宗教的关系
西方绘画与宗教的关系纵观绘画的发展史,绘画同民族文化相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自古至今绘画大师无一不为之倾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
在近千年的创作及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绘画早己形成了独立的艺术体系,而且不断丰富,达到形神兼备至真、至善, 至美的境界。
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绘画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审美标准。
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探索和发展在作画时应遵守的基本法则。
丽现如今,各个画家在运用这些"基本法则",使自己的画面完整丰富,符合审美标准及表达思想感情时,却忽略了宗教对绘画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远古时期,绘画与宗教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
无论是中古时代的西洋绘画, 还是中国画中潜移默化的禅学思想无一不体现出宗教对绘画的影响。
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有其特有的两面性, 凡事都要用辨证的方法去审视。
绘画发展到今天不应"舍己云人",要充分体现绘画本身固有的价值。
因此,绘画与宗教是辩证关系。
一、宗教对中国绘画理论思想的影响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作为一个从事中国画的画家,只要谈到画的意境就能引出一大篇有关"意境"的理论。
例如,什么是"意",如何"写意",如何需要再创作,谓之"会意"。
但是,若有人继续深究细问,讨个明白时,也许有许多人很难将其说得透彻。
原因是,有许多人并不知道''意境"是来自佛学及掸学的理论。
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释、道、儒,三家的影响;而中国画的发展也同样渗透着这三家思想的精髓, 尤其是佛教文化。
自东汉佛教传人中国后逐渐发展,佛教的势力竟弥漫全国,佛教的信仰竟充满了上自帝王,下至百姓的各阶层。
佛教及禅学更深得许多文人画家们的崇拜。
中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历程
中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历程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的变化。
本文将从古代开始,分别探讨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
古代时期,中西方绘画艺术都以宗教和宫廷为主题。
在中国,古代绘画以壁画和国画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唐朝的洛阳壁画和宋朝的北宋花鸟画。
这些作品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注重细腻的笔墨和色彩的运用。
而在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壁画和马赛克艺术是西方古代绘画的代表。
这些作品展现了古代文明的宗教仪式和英雄人物。
中世纪时期,中西方绘画艺术都受到了宗教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艺术成为了主导,寺庙壁画和佛像成为了主要的绘画形式。
而在西方,宗教画成为了主要的绘画题材,表现了圣经故事和宗教人物。
著名的西方中世纪绘画家有高更、达·芬奇和拉斐尔等。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方绘画艺术都迎来了重要的发展。
在中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明代是国画发展的黄金时期。
文人画和工笔画成为了主流,注重形神兼备和笔墨的表现力。
而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和荷兰是绘画的中心。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艺术家的作品展现了人体和透视的精湛技巧。
近代时期,中西方绘画艺术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在中国,近代绘画以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为主,形成了新式绘画的风格和技巧。
著名的近代绘画家有齐白石、徐悲鸿和张大千等。
而在西方,印象派、立体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等艺术运动的出现,使西方绘画摆脱了传统的限制,呈现出更加多元和自由的表现形式。
现代时期,中西方绘画艺术继续向前发展。
在中国,现代绘画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艺术家们尝试着将传统文化与当代问题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方式。
而在西方,艺术家们继续探索不同的风格和媒介,包括超现实主义、装置艺术和数字艺术等。
总结起来,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各个时期的变革和创新。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绘画艺术都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和情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的象征——欧洲中世纪美术》教学课件
巴黎圣母院 法国巴黎
图像
识读
宗教的殿堂,城市的荣光
尖塔(直冲云霄)
飞扶壁(支撑、审美) 垂直营造(升腾感) 玫瑰花窗(神秘感)
图像 识读
尖 拱
宗教的殿堂,城市的荣光
网
飞
状 肋 拱
扶 壁
文化 理解
大教堂是中世纪欧洲人宗教与世俗活动的中心,礼拜、婚姻、丧葬、 法律、贸易等事务都在教堂及其附近进行。因此,一座教堂的修建往 往倾全城之力、历数代之功。这也是欧洲中世纪文明的主要贡献。
勒特根哀悼基督像 (彩绘木雕)德国
图像 识读
象征的形象
探究与发现
比较这两件作品,谈一谈在形 式表现上的不同。
哀悼基督(大理石)米开朗琪罗 意大利
审美 判断
图坦卡蒙内棺(黄金、珐琅 和宝石)约公元前1336——
前1327年 埃及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 (大 Nhomakorabea石)希腊
勒特根哀悼基督像 (彩绘木雕)德国
探究与发现
比较这三件作品, 谈一谈在形式表 现上的不同。从 观察事物、感受 对象、产生共鸣 的角度作品的侧 重点在哪里?
文化 理解
从美术史的角度看,埃及人擅长表现“知道”的形象,他们遵照 心中的概念来创作;希腊人擅长表现“看到”的形象以展现视觉的真 实;而中世纪艺术家更注重表现“感到”的事物,用象征的手法刻画 内心感受到的形象。
图像 识读
象征的形象
彩色玻璃镶嵌画
彩色玻璃是用氧化钴、氧化铜、氧 化锰等着色剂添加在玻璃溶液中加 工制成。设计者再根据草图切割出 相应色彩的玻璃,镶嵌在带槽的铅 条中拼接出繁复的图案。巴黎圣母 院与沙特尔大教堂的彩色镶嵌玻璃 花窗巨大而精美,充满了神秘感。
巴黎圣母院彩色玻璃花窗
浅谈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浅谈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宗教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绘画艺术是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表达人们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
因此,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
基督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之一,它在绘画艺术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绘画中,基督教题材一直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从早期的画像到中世纪的宗教画,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舞蹈、绘画等形式,基督教文化一直在西方绘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中国绘画中,基督教文化对国画的影响较小,但在近现代的油画中有着明显的影响。
犹太教古典时期的神学思想、哲学和文化发展也对中西方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西方绘画中,一些神话、历史、传说和形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旧约》中的精神和形象,在移民美国的犹太人艺术家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而在中国绘画中,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犹太教文化对绘画艺术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佛教文化对中西绘画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绘画中,佛教文化已经被融入了中式的审美特征和美学传统之中,如佛教绘画、佛教造像、佛教文化等。
而在西方绘画中,佛教雕塑的造型风格也被运用到了绘画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
二、宗教文化在不同地区绘画艺术表现上的差异1. 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之间的差异由于文化和地域的不同,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在宗教文化的表现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东方绘画注重的是自然的雅致和灵气的把握,着重表现“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而西方绘画则重视人的内心感受,表现深刻的人物情感。
这些差异导致了不同的表现风格和审美特点。
不同宗教文化的影响也体现在绘画艺术的表现风格和形式上。
如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西方绘画中偏重概念和肉体,比较启发人们的思考;佛教文化的影响则蕴含着更为深奥的哲学意义,体现在东方佛教绘画中更为明显。
三、结论宗教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宗教文化下,绘画艺术的表现风格和审美特点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
中西方美学的差异
中西方美学的差异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本质差异就是其各自的社会背景、宗教、哲学、文化以及民族间的具体差异。
西方美术在其宗教的感化下更习惯与反思并进行思维的操作;而中国的美术历史由于受到中国几千年封建体制社会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关注过更多的自然造化的根本规律。
就“观念”来说。
中国人向来感性,向来善于寄托情怀,中国画是按照中国人特有的表现形态发展而来的。
中国古人写诗大都抒发感受情趣,文化系统也离不开情感,很少有物质独立的东西。
山水风景画占大部分,比如说表现一条河一丛花草一只动物都会有意无意中透漏出人的情怀,一幅中国画里面贯穿的始终是发自人内心的感受,非常注重对生活的描绘。
而西画的观念总是脱离不了“科学”,理智的思维表现出同样理智清晰的画面,它们无须着重反映人的情感,房子就是房子,人就是人,强调解剖看重形体关心一些可能存在的物理变化,西方艺术着重表现人体,女人体更能表现绘画艺术上的最高境界,西方艺术家认为人体曲线是自然界最优美、最自然的、美是生命的象征,不是其他任何物体能及的。
这种观念上的差异长此以往影响着中西绘画的总体。
从中西观念上虽然谈已经涉及到了“意境”和“趣味”的问题,但是从他们在绘画上的表现形式来看,中国画偏重“写意”西方的趣味在于“写实”。
中国画把意境作为第一位,画面上呈现的不是一部分物质而是整个人性化的意境。
而西方却觉的描绘物质的构成渊源更有趣味,他们认为事物是什么样子就应该在画面上真实的表现什么,比如完成一幅风景创作,西方关注画面与实际景致想吻合,画肖像追求与模特的外形想吻合。
西方艺术着重于人体艺术,如摄影、绘画、雕塑等。
大多是以人物形象出现的,表现的是人体艺术美。
中国艺术着重于自然界的山、水、花、草、鸟。
着重点不同,表现方式也不相同。
中国画着重于把结构形态和神韵合而为一.中国艺术注重表意,并不是说国画的表现就不重视对造型的把握,而是在国画的创作过程中貌似简单的线条描绘已经包含了形体的精准。
外国美术-11
巴西利卡
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 面呈长方形,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 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 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 巴西利卡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 “王者之厅”的意思
11世纪初-11世纪末的圣像画艺术
宝座上的圣母子 镶嵌画 希腊圣路家隐修院教 堂
图
万物治理者基督 圣像运动破坏后流行 的基督形象
基督受难图 拜占庭镶嵌画 万能基督与受难基督, 都是西方基督教美术 的重要主题,受难基 督比万能基督受欢迎。
图
基督 圣索菲亚教堂壁画 姿势接近万能基督, 神态更加温和,笔 法更加细腻。
兽头柱
写实的头形与鼻眼 面目狰狞 木雕作品 挪威奥斯博格的北欧海盗 丧船 可能用于镇妖驱邪、保佑 航海平安的海龙形象 出自斯堪的维亚纳野蛮人
图
423年,圣帕特里克在爱尔兰建立基督教会, 凯尔特人开始成为基督教徒。 圣帕特里克:爱尔兰守护神,于公元 385 年出生在威尔士,他几乎成为爱尔兰主教。 7-9世纪,是爱尔兰的黄金时代。
图
绘画
拜占庭插图以东方式的装饰色彩、风格化 的形象处理和灿烂的金色背景为特征。 圣像争论时期出现了两种插图手稿。一种 遵照官方的禁令不表现宗教图像;另一种 则在手稿边页上绘满圣经故事,或者讽刺 圣像破坏者的图画。圣像争论时期之后的 大多数手稿本书籍中都出现了具有独立艺 术价值的插图画。
浅谈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浅谈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是非常深远且广泛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宗教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宗教主题是绘画艺术中最常见和重要的题材之一。
无论是东方的佛教绘画,还是西方的基督教绘画,宗教题材常常被艺术家们用来表达和传达宗教信仰和教义。
宗教绘画作品通常通过描绘圣经故事、神职人员、宗教仪式等内容来表达宗教的美学和思想。
这些作品不仅传达了宗教内涵,也展示了宗教人物的形象和特质。
宗教的崇拜对象和符号对绘画艺术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佛教艺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佛像被用来供奉和礼拜,并成为了艺术创作的主要对象之一。
佛教教义中的美学理念,如空灵、超脱、悟性等,都体现在了绘画作品中。
而在西方艺术中,基督教的象征和符号也是非常常见的。
十字架、圣经和圣母玛利亚等符号常常被用来传达宗教的信息和理念。
宗教文化也影响了艺术创作的技法和形式。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水墨画的运用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绘画技法。
这种技法通常用于描绘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并注重于墨色的表现和笔墨的运用。
这种绘画形式与佛教教义中的超脱世俗、追求清净的思想相契合,并被广大艺术家们所喜爱和追求。
而在西方绘画中,尤其是基督教绘画中,常常采用透视法、光影效果等技法来呈现虚构的空间和人物形象。
这些技法强调了视觉的逼真和形象的真实性。
宗教文化还影响了艺术教育和艺术评价的标准。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思想和气质的表达,强调内涵和意境的传递。
这与佛教的超脱思想和禅宗的境界观念相一致。
在西方艺术中,尤其是基督教绘画中,技术的熟练和形象的逼真被视为艺术品质的重要标准。
这种标准与基督教信仰中强调的真实性和延伸到艺术的追求相吻合。
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体现在题材的选择、符号和象征的运用、技法和形式的发展,还表现在艺术教育和评价的标准中。
宗教文化为艺术家们提供了灵感和创作的源泉,同时也为广大观众带来了宗教思想和美学的享受。
浅谈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浅谈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绘画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对绘画艺术的发展和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中,宗教文化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宗教题材的作品不仅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形式上的不同,更是承载了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涵。
本文将就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进行探讨。
在西方绘画中,基督教题材作品是最为常见和典型的,耶稣受难、圣母子、圣经故事等都成为了西方绘画中的重要题材。
基督教对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和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在绘画构图、色彩运用、人物造型等方面都能看到宗教题材作品的特殊意蕴。
而在中国绘画中,佛教题材同样占据了重要位置,唐代的佛教壁画、宋元的佛教造像、明清的宫廷佛教绘画等都展现了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深刻影响。
宗教文化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价值观影响宗教文化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中还影响了艺术家们的价值观和创作理念。
从西方艺术史来看,文艺复兴时期的基督教艺术中,艺术家通过作品诠释基督宗教的教义和道德,通过宗教题材作品表现人类对神圣和至善的追求。
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圣母升天》等作品都展现了基督教精神的崇高和谦卑。
而在中国绘画艺术中,佛教文化更是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佛教强调慈悲与智慧,通过绘画作品表现了人们对心灵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对于艺术家来说,宗教文化的影响也深刻地塑造了他们的绘画理念和审美观念,艺术家们对宗教文化的理解和表现以及对人性、道德的关注都在绘画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宗教文化的影响帮助艺术家们更加深入地探索精神世界,创作出了更具内涵和思想深度的作品。
宗教文化对绘画艺术的技术和表现形式影响除了在题材和意境上对绘画艺术产生影响外,宗教文化还在技术和表现形式上对绘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比如在西方绘画中,基督教题材作品往往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现,艺术家们通过细腻的线条和色彩运用,表现出圣经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灵氛围。
中西方古典绘画的审美追求
中西方古典绘画的审美追求
中西方古典绘画在审美追求上有很多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中西方古典绘画都追求艺术的真、善、美的统一,但是由于文化和历史的不同,所以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中式绘画中,注重画家对自然景象的自然感受和观察力。
所以,绘画作品的审美主张往往包括“形似取势”和“神似取归”两个方面。
所谓“形似取势”,就是指画家应当准确地把握自然景物的形态特征,以逼真的手法表现出来。
而“神似取归”则是指画家在绘画过程中,要体现出景物的精神内蕴和深层次的含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西方古典绘画则更强调对人物形态的刻画,因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国家是基督教的重要发源地,所以人物形态的表现和表达具有非常大的宗教内涵。
西方古典绘画会注重对人物身体形态的精细描绘,将人物的身体、眉宇、神态等细节都描写得十分传神。
此外,西方古典绘画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比中式绘画要更多元化,有些作品甚至运用了明暗对比和透视法等现代美学手法。
从历史上看,近现代的中西方古典绘画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革,但是两个文化圈都一直追求艺术的高度美感和卓越的技能,在审美观点上也具有很多的相似性。
如今,中西方古典绘画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审美标准,而且也开创了自己的新方向,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存。
在中式绘画和西方古典绘画的交融和发展中,古典绘画的审美观念也会不断进行创新和改变,但是古典绘画所追求的艺术精神和美学境界,却始终保持着不变的永恒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绘画与宗教的关系纵观绘画的发展史,绘画同民族文化相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自古至今绘画大师无一不为之倾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
在近千年的创作及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绘画早己形成了独立的艺术体系,而且不断丰富,达到形神兼备至真、至善, 至美的境界。
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绘画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审美标准。
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探索和发展在作画时应遵守的基本法则。
丽现如今,各个画家在运用这些"基本法则",使自己的画面完整丰富,符合审美标准及表达思想感情时,却忽略了宗教对绘画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远古时期,绘画与宗教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
无论是中古时代的西洋绘画, 还是中国画中潜移默化的禅学思想无一不体现出宗教对绘画的影响。
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有其特有的两面性, 凡事都要用辨证的方法去审视。
绘画发展到今天不应"舍己云人",要充分体现绘画本身固有的价值。
因此,绘画与宗教是辩证关系。
一、宗教对中国绘画理论思想的影响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作为一个从事中国画的画家,只要谈到画的意境就能引出一大篇有关"意境"的理论。
例如,什么是"意",如何"写意",如何需要再创作,谓之"会意"。
但是,若有人继续深究细问,讨个明白时,也许有许多人很难将其说得透彻。
原因是,有许多人并不知道''意境"是来自佛学及掸学的理论。
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释、道、儒,三家的影响;而中国画的发展也同样渗透着这三家思想的精髓, 尤其是佛教文化。
自东汉佛教传人中国后逐渐发展,佛教的势力竟弥漫全国,佛教的信仰竟充满了上自帝王,下至百姓的各阶层。
佛教及禅学更深得许多文人画家们的崇拜。
受了禅学思想的影响,在唐代形成了对诗画艺术创作的主导思想。
认为诗是有意境的画;画是有意境的诗。
到了宋代己经发展到了"诗不入禅意必浅,画无掸意必俗"的地步。
中国画自"意境"说出现后,对中国画的构图与画面处理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在其后的中国画发展中,出现了"空"这一词。
它是出自佛教的"色空"理论。
唐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段文字解释的是"色空"之间的关系。
"色即是空,"是不空为空;"空即是色",又是空为不空。
在中国画的作品中,所谓"色空"之美,是运用"色空"之境界而产生的"空寂"之美。
画家以此赋予画之灵性,就如同给绘画赋予生命,使其作品不停地诱发着人们心灵的颤动,并以此产生共鸣。
又如"知白守黑","留白","透气","疏能跑马,密不透风。
"等等。
就是根据"色空"观而形成的。
而一千多年来,成为衡量绘画优劣的唯一最具权威性的"谢赫六法"的精神中的"气韵生动",则是以中国道家思想作为理论根据所产生的,道家修炼重于"精","气","神"之理,故此才有"炼精化气,以气化神"之说。
有神则有韵,故得气韵者,必神气十足,以此助得"神仙"之体。
"气韵生动"正是借用道家的神韵之境以表现中国画之表现的理想仙境。
二、受宗教影响的中国绘画及画家艺术史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试图追溯中国绘画的起源。
公元九世纪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将中国绘画的起源追溯到神话时代,指出那时的形象文字便是书写与绘画的统一。
近年来在中国许多省份发现了"岩画哪使得史学家们将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推前至石器时代。
岩画,可谓是绘画艺术的萌芽。
内蒙古阴山岩画是最早的岩画之一。
先民在长达一万年左右的时间内创作了大量的图象。
又有新7器时代的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的《稷神崇拜图》表明了宗教或巫术信仰的存在。
又如《太阳神巫视图》从这两幅岩画的内容上分析,先人是相信植物神,谷物神及太阳神的存在。
雨位于甘肃省境内的敦煌莫高窟是吉丝绸路上一棵璀璨的艺术明珠,也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
虽然经过千百年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仍珍存壁画45000多平方米。
著名的绘画大师张大千曾带领弟子花费二年多功夫临摹敦煌壁画。
自三国时代的曹不兴起就开始画佛像。
正因为佛教的兴起,绘画对佛像的输入。
此后,经过六朝隋唐成了佛教画极盛的时代。
虽然现代艺术史学家常将注意力集中在隋唐时期的卷轴画上。
然而,据历史记载,隋唐所有的著名画家,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来绘制大型寺庙壁画(大多数在长安和洛阳)如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7曹仲达、吴道子,卢棱伽都是此中佳手。
而吴道子更是被称为画圣。
在技法上也出现了从北朝曹仲达的"曹衣出水",到唐代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十八描法"等。
"文人画祖"王维也是多年参禅诵佛。
他的诗和画都体现了一种色空有无之间的禅意。
五代时期,著名的佛教人物画家贯休,他在技法上随心所欲,摒弃前人老调,对后人影响十分强烈,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奇之路。
后又有石恪、梁楷。
由于宋代发展到中期后,禅宗盛行。
无论文人或画家皆对禅学万分推崇。
对梁楷影响极为深刻。
终于独创出"减笔泼墨"的新画风而著称于世,书画一体。
禅学对书法家也有影响,例如北宋黄庭坚的晚年时期的草书被称为"随意倾倒"。
正因为受禅学思想的影响使其书法臻致大成,已入化境。
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是中国"黄山派"创始人。
自幼出家对佛学及禅学有极深的研究,他的画风独树一帜,笔墨激肆纵横超凡脱俗。
他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我自用我法"的见解,极富有禅学思想。
从以上绘画家及书法家的作品及思想所反映出了宗教对绘画的深刻影响。
三、宗教对西方绘画的影响西方绘画的情形,也有和中国近似的地方。
例如:欧洲第一个史前洞穴,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野牛》又如,拉斯科克[收稿Et期]2007一01-24 【作者简介]赵丽艳(1979一),女,黑龙江牡丹江人,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助教。
一145- 万方数据斯岩洞壁画中的《受伤的野牛》。
据资料记载,古人画这些并不是为了让人看见或是欣赏的,而是记载一个很神秘的活动, 也就是巫术的活动。
这一点表明了最初东西方绘画形式是如此相近,自从有宗教的介入后经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及思维方式,文背景不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绘画方法。
这也导致有不同的审美标准。
更证明了宗教对绘画的巨大影响。
早期西方绘画艺术,中世纪艺术是处于两个艺术高峰期希腊罗马艺术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段时间。
在这个时代,艺术是为基督教服务的,绘画更不例外。
绘画成为图解基督教教义的画书。
但伴随基督教会对艺术的利用、依赖,艺术也逐渐争到了一个有限度的自由和一定成就。
大批的中世纪的教堂壁画也是艺术史上宝贵的遗产。
例如拜占庭镶嵌画--拉文纳教堂中的《西奥多拉及其随从》。
(六世纪绘)表现出很高的水平。
又如:1482年桑德罗9 波提切利的《春》和《维纳斯的诞生》。
当然还有许多珍贵的富有价值的绘画作品就不一一列举了。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更是欧洲艺术辉煌灿烂的三百年。
如果说"中世纪"有黑暗的冬眠的含义,因为在督教的约束之下,人的创造能力受严重的损害,缺乏自主的意识。
而文艺复兴时的绘画作品,虽然在精神面貌和神韵方面代表着艺术发展的高峰。
却在绘画题材上仍没有摆脱宗教故事、基督像,圣母像等。
被称为文艺复兴新时代的第一位画家:乔托。
他的一幅《向小鸟说教》。
艺术史学家们对其评价是乔托以对自然无限的热爱,将小鸟人格化了。
又如他的《哀悼基督》,画家把人物的悲哀、绝望、激愤的神情举动表现的淋漓尽致。
《犹大之吻》更是评价颇高。
可是他所描绘的也是宗教题材和圣经故事。
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出色的画家马萨乔,可以说他是把科学方法完全应用于绘画的第一人,首次采用了单一光源来透视所画的人物,增强形象的立体感。
他在1427年画的令人惊奇的《三位一体》也是宗教题材,还有他的《被逐出乐园的亚当和下夏娃》、《圣彼得受难》,《圣母和圣安妮》。
(约1427年) 我们再谈谈文艺复兴三杰。
首先是博学者达芬奇。
从来没有一位艺术家像达芬奇那样无愧于"天才"的称号。
提到他自然是让人想到《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以及《岩间圣母》。
其中有两幅是于宗教有关的。
达芬奇还有许多其他的作品,如:《圣母领报》、《圣母和圣安妮》、《哺乳的圣母》,《圣母子与花瓶》等等。
同达芬奇一样,米开朗琪罗除以雕塑著称以外,他的绘画大部分是宗教题材。
例如在1503年创作的《圣家族》以及宏伟气魄的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
《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中有许多闻名于世的绘画杰作如:《上帝创造亚当》、还有西斯廷礼拜堂西墙的《最后的审判》,其作品还有《哀悼基督》、《布鲁日圣母》等等。
而拉斐尔更以画圣母子像著称。
如:《阿尔巴圣母》。
又如:乔尔乔内、提香、丢勒、鲁本斯、迭戈、委拉斯贵支。
不同时期、不同画派的画家元一例外的从事宗教绘画。
在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中,西方绘画在文艺复兴时期奠定了深厚的绘画基础和丰富的艺术底蕴。
而那些科学和理性的东西在绘画艺术上的体现如:透视法的发明,对空间的理解,光线处理的方法,对人体结构的研究和画法的探究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都是在这一被宗教深深影响着的时期完成的。
有谁会说现代绘画对人物结构的研究比文艺复兴时期三杰所研究的更为透彻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对今后西方美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宗教对绘画的负面影响宗教对绘画的负面影响表现在:绘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最早是被统治阶段和其政治所利用,为其服务的;而刚刚摆脱政治对其的控制又为宗教而服务。
绘画的振兴也是在近几个世纪开7的。
现在绘画艺术,作为独立的艺术更应对前人的作品采取"取之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就中国绘画而言:不皈依自然。
而长年在前人的作品下临摹前人,作前人的奴隶;不深入自然、不与自然融为一体,可以想象这样的一幅画即使与古人或于敦煌壁画一模一样,又有什么价值中国绘画的技法、绘画方法、审美标准,绘画原则早已在上千年的历史中,经过逐步的发展和深深的沉淀中形成。
而绘画最忌讳固守旧法。
由于不再能开辟新的表现法,仿某某画、效某某画,彼此仿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