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了解成都市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成都市1956-2010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56-2010年,成都市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最低年份为2003年(61.38/10万) ,最高年份为1966年(213.27/10万) ,1956-1990年呈周期性变化,5~8年1个流行周期。甲肝病例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构成比从1991年的49.37%下降到2010年的 3.51% ,乙肝则从1991年的11.40%上升到2010年的71.85%,丙肝从1997年的0.16%上升到2010年的19.81%,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职业主要为农民、工人和学生,占总报告病例数63.34%,家务及待业、不详职业的构成比逐年增加, 各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有向20岁以上人群移动趋势。结论1956-2010年成都市病毒性肝炎年发病率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乙肝、丙肝比例上升,甲肝比例下降。

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甲肝、乙肝、丙肝、戊肝)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对人民健康危害较大。为了解成都市病毒性肝炎控制状况,现对该市疫情报告系统1956-2010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进行分析。

作者单位: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41)

作者简介:速丽媛,女,副主任医师,传染病管理

通讯作者:奚川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发病资料来源于1950-2010年成都市疫情年报资料,1950-1955年无病毒性肝炎报告数据,1956-1990年无病毒性肝炎分型报告数据。

1.2 统计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采用SPSS 1210、Excel 2000 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病毒性肝炎发病概况1956-2010年,成都市共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380057例,最低年份为2003年(61.38/10万) ,最高年份为1966年(21

3.27/10万).

1956-1990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215644例,发病呈周期性变化,5~8年为1个流行周期,年发病率在2.53/10万~213.27/10万之间,峰值年份分别是1960年、1966年、1971年、1979年、1987年,报告发病率分别是109.31/10万、213.27/10万、141.03/10万、187.03/10万和177.11/10万。

1991-2010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164568例,发病无周期性,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从1991-1995年的111.49/10万的平均水平,降至2001-2005年的69.17/10万的低水平,2004年实行网络直报后,报告病例数有所增加,2006-2010年比2001-2005年上升4.31%(图1、表1)。

图1 1956-2010年成都市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曲线

2.2 病原学分型及构成变化1990年以前,无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分型疫情资料。1991-2010年病毒性肝炎以甲、乙型为主, 占84.23 %。甲肝报告发病数从1991-1995年的4889例下降到2006-2010年的430例,构成比从48.00%降至5.38%;乙肝年平均报告发病数从1991-1995年的2846例上升到2006-2010 年的6333例,构成比从27.94%上升至79.21%。丙肝、戊肝的报告发病数和构成比从1991-1995年的27例、0.27%上升到2006-2010年的915例、11.45%;未分型肝炎报告病例数及所占比例从1991-1995年的2423例、2

3.79%下降到2006-2010年的317例、3.96%。肝炎分型率从1991-1995年的76.21%上升到2006-2010年的96.04%(表2、表3)。

2.3各型肝炎发病率变化趋势195-1990年期间无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分型报告资料。

2.3.1甲肝1991-2010年,全市共报告病例44689例。报告发病率最高的年份为1991年,为65.14/10万;平均发病率从1991-1995年的51.74/10万,降至2006-2010年的3.90/10万较低水平(图1、表1、表2)。

2.3.2乙肝1991-2010年,全市共报告病例93916例。从1991-1995年的29.93/10万,升至2006-2010年的57.40/10万,报告发病率最高的年份为2004年,为74.71/10万(图1、表1、表2)。

2.3.3丙肝、戊肝及未分型肝炎1991-2010年共报告丙肝、戊肝、未分型肝炎病例4831例、886例、20246例,丙肝报告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平均发病率从1991-1994年的0.30/10万增加至2006-2010年7.13/10万;戊肝1996年以前零病例报告,之后逐年递增,平均发病率从1996-2000年的0.07/10万增至2006~2010年的1.11/10万,;未分型肝炎呈逐年递减趋势,从1991-1995年的25.72/10万,降至2006-2010年的2..88/10万(图1、表1)。.

2.4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月分布1991-2010年各月都有病毒性肝炎病例报告,乙肝、丙肝无季节性改变趋势;甲肝、戊肝以3~5月为主峰、7~8月为次峰,其他月份报告发病相对较少。

2.5 人群分布

2.5.1 年龄分布各年龄组人群均有发病,15~54岁年龄段病例数占病毒性肝炎总报告病例数的80.33%,甲肝病例主要集中在9~59岁,占甲肝总病例数的84.41%;乙肝病例主要集中在15~59岁,占乙肝总报告病例数的87.53%;丙肝病例主要集中在20~79岁,占丙肝总报告病例数的92.63%;戊肝主要集中在20~74岁,占戊肝总报告病例数的90.78%;未分型肝炎主要集中在10~64岁,占未分型肝炎总病例数的85.55%。

2.5.2 性别比例男女性别比甲肝为1.51:1,乙肝为1.80:1,丙肝为1.23:1,戊肝为2.24:1,未分型肝炎为1.60:1。

2.5.3职业分布主要以农民、工人和学生为主,占总报告病例数6

3.34%。农民、学生和工人,分别占甲肝总报告数的42.09%、21.18%和10.96%;分别占乙肝总报告数的45.74%、8.79%和13.99%;丙肝以农民、家务待业、工人及职业不详人群为主,分别占丙肝报告数的30.16%、10.66%、8.59%和12.88%;戊肝以离退人员、农民、工人、干部职员及职业不详人群为主。

2.6 地区分布全市20个区(市)县均有发病,彭州市、郫县、双流县和都江堰市年平均发病率分别达154.71/10万、109.65/10万、68.22/10万和92.77/10万。甲肝、乙肝多分布于郊区十四个区(市)县,分别占各病种总数的80.64%和77.90%,丙肝、戊肝、未分型肝炎多分布于中心六个城区,分别占各病种总数的的41.99%、65.78%和45.77%。

3.讨论

对成都市54年来病毒性肝炎发病资料的分析结果看出,经历近20年综合控制,包括改厕改水、疫苗的接种、院感控制、血液及血制品的严格把关,病毒性肝炎发病明显降低,成都市病毒性肝炎总体发病趋势与全国及四川省病毒性肝炎发病趋势相一致②~④。2004年实行网络直报后,由于实行个案报告,漏报减少,病毒性肝炎报告有所增加,与湖北省⑥、甘肃省武威市⑦报导一致。2008年报告发病率明显减少,与我市加强了诊断符合率的检查,减少了乙肝携带者误报,及2008年“5.12”地震后医疗机构接诊能力改变及乙肝、丙肝慢性患者的就诊行为改变有关。

我国近10年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甲型肝炎占主导地位转变为现在的乙型肝炎占主导地位②。成都市与全国情况相似,主要以乙肝、丙肝占主导地区,乙肝、丙肝报告发病居高不下或逐年升高除与病人隐性感染隐患持续存在及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逐年提高有关外,还与诊断报告中存在的重复报告及将乙肝病原携带者及丙肝RNA阴性的无症状肝功正常人群报告为病人的错误报告有关。

近5年来,成都市丙肝发病构成逐年增高,2010年已接近20%的比例,丙肝已成为成都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