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对策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对策

二、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
二、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
1、肝炎病毒类型多样:中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其中甲型肝炎、乙型肝 炎和丙型肝炎最常见。这些肝炎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在 人群中传播。
二、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
2、地区分布广泛: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但流行程度和疫情严重 程度存在地区差异。一些经济较发达、人口密集地区的疫情相对较重。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 对策
目录
01 一、引言
03
三、病毒性肝炎防治 对策
02
二、我国病毒性肝炎 流行特征
04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一、引言
病毒性肝炎是中国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它对人民的健康和公共卫生系统都 构成了严重威胁。了解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并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对于控制 疾病传播、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障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 将探讨我国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及对策。
三、病毒性肝炎防治对策
5、开展科学研究:加大对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 进行创新研究。通过深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 对策提供依据。
三、病毒性肝炎防治对策
6、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分享经验和信息, 借鉴先进的防治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病毒性肝炎 挑战。
三、戊肝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三、戊肝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戊肝感染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水源污染、食物污染、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 以及遗传因素等。在一些地区,如亚洲和非洲部分地区,水源污染是戊肝传播的 主要因素。而在另一些地区,如中东和地中海地区,食品污染可能是主要传播途 径。
三、戊肝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感染。

它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口。

本文将重点讨论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全球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乙型肝炎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有超过2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其中约有35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如性传播、母婴传播以及共用注射器等途径。

高感染率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太平洋地区。

二、乙型肝炎的地区差异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

亚洲国家是乙型肝炎的高风险地区,其中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的感染率最高。

非洲也是乙型肝炎的高负担地区,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

相比之下,欧洲和北美洲的感染率相对较低。

三、乙型肝炎的年龄和性别分布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之间也存在差异。

儿童和青少年是乙型肝炎的高风险人群,他们易受到母婴传播和儿童间的传播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逐渐下降。

在性别方面,男性感染乙型肝炎的风险通常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更容易接触到感染源有关。

四、乙型肝炎的趋势分析近年来,全球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这一趋势主要得益于疫苗的推广和普及,以及改善卫生条件和医疗设施的发展。

然而,乙型肝炎仍然是一个公共卫生挑战,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

此外,慢性乙型肝炎的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病率仍然较高,需要引起重视。

五、未来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未来,乙型肝炎的控制和预防仍然是一个全球性挑战。

应对策略包括推广疫苗接种、加强乙型肝炎的筛查和诊断、提高公众对乙型肝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加强卫生教育和改善卫生条件等。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和资源投入,特别是在乙型肝炎高负担地区,是控制和消除乙型肝炎的关键。

综上所述,乙型肝炎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年龄性别分布特征。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点及对策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点及对策

分年龄报告乙肝病例的分性
2008年传染病大疫情系统
年龄
16
乙肝预防-控制工作历程
1979年和1992年开展了两次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 学调查
1992年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
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
2005年6月《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2006年1月28日《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
丁肝病毒
1977 -RNA
1700
戊肝病毒
1990 +RNA
7200
ORF
1 4 1 1 3
3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及临床特征
名称 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
传染途径 粪-口
我国
流行率 80.90%

34.04%

<1%

<1%
粪-口
17.20%
4
临床预后
急性 良好 急性 慢性 急性 慢性 急性 慢性 急性 良好
197
5.78 1396
40.97 1814 53.24
596
5.57 4253
39.76 5842 54.62
李为群,长春大学2004~2006年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调查,中国疫苗和免 疫 ,2008,14(4):329-331.
29
乙肝控制今后的方向
充分发挥免疫预防为主的策略 针对重点人群 提高免疫覆盖率 新型疫苗的研发
2002年血清HBsAg携带率检测结果为9.09%。 2006年乙肝血清学流调结果:人群HBsAg携带率
为7.18%(9300万),较1992年显著降低,1992 年以后出生儿童降低更为显著。

2009—2018年昆明市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2009—2018年昆明市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2009—2018年昆明市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摘要】2009年至2018年间,昆明市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情况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该时期内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病毒学特征、临床表现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了该疾病在昆明市的流行规律。

分析结果表明,该疾病在昆明市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差异性明显。

结合临床表现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本文也提出了一些预防控制策略建议,为进一步控制和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提供参考。

未来,应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监测和疫苗接种工作,并探讨更多的防控策略以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昆明市、流行特征、流行病学、病毒学、临床表现、影响因素、预防措施、预防控制策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2009年至2018年间,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昆明市持续流行,给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肝炎疾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而感染。

根据公共卫生统计数据显示,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全世界范围内一种常见而严重的传染病,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感染该病毒,导致大量死亡和健康问题。

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人口流动性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情况尤为复杂。

近年来,昆明市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呈现出青壮年人群感染率高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该疾病在昆明市的流行特征,有必要对该市近十年来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以便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2009年至2018年昆明市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探讨其流行病学、病毒学、临床表现特征,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通过深入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昆明市的流行情况,为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疾病的特征分析和影响因素的探讨,旨在为改善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为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减少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做出贡献。

1997~2006年崇左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1997~2006年崇左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炎病例 报告数 为 1 6 例 , 中男 性发病 933 , 431 其 2 例 女性发病 508例 , 3 男女 性别 比为 18 :; 0 岁 .5 1除 ~9
225 流行 形 式 ..
19 —20 病毒 性 肝 炎 呈散 97 06年
发形 式 , 暴发报 告 。 无
表 2 崇左 市 病 毒 性肝 炎 病 例 年龄 、 性别 分 布
维普资讯
应用 预 防 医 学 20 年 8 第 1 第 4期 08 月 4卷 文 章 编 号 :63—78 20 )4—02 —0 17 5X(080 21 2 中 图分 类 号 : 5 26 1 R 1.0 文 献标 识 码 : A
221
19 9 7~2 0 0 6年 崇左 市 病 毒 性 肝 炎 流 行 特 征 分 析
张 杰民 , 秀 昌, 赵 刘德 平 , 韦桂 女
广 西 崇左 市 疾病 预 防控 制 中心 (320 520 )
【 要 】 目 的 了解 崇 左 市病 毒 性 肝 炎流 行 特 征 , 摘 为今 后 的 防治 工 作 提供 依 据 。 方 法
采 用 描 述性 流 行 病学 研 究
方 法对 崇 左 市 19 ~20 疫情 资料 进 行 分 析 。 结果 19 ~20 崇 左 市病 毒 性 肝 炎 年 平 均 报 告 发 病率 为 6 .8 97 06年 97 06年 39 / l 万 , 平均 报 告 发病 率 总 体呈 上 升 趋 势 , 型肝 炎 占总病 例 的 8 .9 , 病率 农 村 高 于市 区 :1 ~ 5 年 龄组 发 病 0 年 乙 5 3% 发 5 4岁
分析 。 ຫໍສະໝຸດ 1 材料 与方法 2 1 疫 情概 况 19 ~20 年 崇 左市 累计 报 告病 . 97 06 毒性肝 炎病例 1 6 例 , 43 1 年均报告 发病率 为 6 .8 39/ 1 万 , 亡率 为 0 0 /0万 。 中乙型肝 炎 1 0 死 .4 1 其 0年累 计发 病数为 1 6 , 223例 占肝炎总数 的 8 .9 甲型 53 %; 肝 炎 1 累计 发 病 数 为 9 6例 , 占肝 炎 总 数 的 0年 6 67% ; .3 丙型肝 炎及未分 型肝炎 1 年 累计 发病数 为 0 112 , 2 例 占肝炎总数 的 7 8 %。 19 —20 年 病毒 .8 97 06 性肝 炎发病率 波动在 4 .8 0 .9 1 万 , 06年 0 7 ~1 0 / 0 20 4 除 甲型肝炎外 , 其余各 类肝炎 发病数 、 病率均 有较 发

马龙县2003-2012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马龙县2003-2012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3 ]郑 芳, 石剑锋, 王晓欢, 等. 三 明市 1 9 9 5 — 2 0 0 4  ̄ 毒性肝炎流 小范围的流行可能与易感人群的积累、生活环境条件和 [ 行病学分析 [ J ] . 中国预 防医学杂志, 2 0 0 6 , ( 5 ) : 4 4 2 — 4 4 4 .
( 本文编辑:何庆节 )
6 ] A L _ T 0 0 K S , P L A 1 v r R , T U L A N D I T . A d h e s i o n — r e l a t e d s m a l l — b o w e l 的医疗干预,鼓励 自然分娩 ,降低剖宫产率;另一方面 [
连 情 况 的对 比分 析 [ J ] , 中 华妇 产科 杂 志, 2 0 0 5 , 4 0 ( 1 1 ) :
7 7 5 — 7 7 6 .
[ 4 ] 马彦彦. 新式剖 宫产 [ M ] . 北京 : 北京科学技术 出版社, 1 9 9 7 : 4 4 .
5 ]傅 才英, 吴 佩煜, 翁 霞云. 手术 学全集妇产 科卷 [ M ] . 北京: 人民 总之 ,剖宫产术并发症的防治,预防胜于治疗 。一 [ 军 医出版社, 1 9 9 7 : 3 1 9 .
1 ]马连赞, 王爱 民, 陈龙宝, 等. 济 宁市任城 区 1 9 9 0 — 2 0 0 3 年病毒性 1 5岁前的三个小年龄组发病为主。控制和消除甲肝 的主 [
要手段是接种甲肝疫苗,我 国在 甲肝疫苗方面的研制处 种 甲肝疫苗,单一传播途径的 甲型肝炎得到有效控制。 卫生习惯差有关。 乙型肝炎以 2 0  ̄4 5 岁五个年龄组的青 壮年居多,由于在新生儿及学龄前 以外的人群中乙肝疫 苗接种率还较低,未普遍接种乙肝疫苗,因而未受到有

余杭区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余杭区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12例 ,占病毒 性 肝 炎 发 病 总 数 的 1. 5 ( 5/ 5 22 % 12 14 ) 5 例 为实 验 室诊断 病例 ,1 为临床 诊 断 2 1 ,11 例
病例 。
2 时 间分布
2 0-20 0 5 0 9年 3年 间 ,戊 肝 的发 病
( 1 / 5 ; <2 1 8 12) 0岁 占发 病 总 数 的 19 % ( / .7 3 12 ;I6 5 ) > 0岁 占发病 总数 的 2 . 9 ( 1 12 。 0 3 % 3 / 5 ) 5 职 业分 布 20 -20 0 5 0 9年戊肝 发病 以农 民和 工 人 为 主 ,其 中农 民 占 4 . 8 ( 4 1 2 ,工 人 占 86 % 7/5 )


4 ・ 6
浙 江 预 防 医学 2 1 年 第 2 01 3卷第 1 期
Z e agPeeteM dc e a .2 1 ,V l 3 N . hj n rvn v ei n ,Jn 0 1 o 2 o 1 i i i
特别 是流 动儿童登 记 、造册 ,做好 接种工作 。 D值 的评价结 果表 明估算接 种率与 报告 接种率
3 性别 分布 1 2例戊 肝 中男 性 17例 ,女 性 4 5 0 5
例 ,男女 性别 比为 2 3 : 。男 女 戊 肝 发 病 率 差 异 .8 1 有统 计学 意义 ( = 14 P< . 1 。 2 . 3, 0 0 ) 4 年龄分 布 戊肝 在各 年龄 段 均有 发 病 ,但 发 病 高峰集 中在 2 O~6 岁 ,占 总 发 病 数 的 7 . 3 0 7 6 %
余 杭 区 20 -20 0 5 0 9年戊 肝 各 月 份 均 有 病 例 发 生 ,1 4月 为 发 病 高 峰 ,月 平 均发 病率 在 0 4 / — .8

蓬溪县2000-2006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蓬溪县2000-2006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Epi m i og c Sur e de ol i a l v y of Vi a H e t ts rom 2000 o r l pa i i f t 2006 n Pe i nxi
Coun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y
HE n u Xi g o
Pe g iCo nt n x u y CDC fSc a r vnc Sih n 91 0 o ihu n P o i e, c ua 62 0
prve in.M et e nt o hods An y e he ttsis o ia p tts r m 00 t 2 06 n Pe x c uny.Res t The i ie e wa v rg d l a z d t sa itc fvr he a i fo 20 o 0 i n i o t l i ul s ncd nc s a e a e 20 . / 0 00 d in 0 090 1 00 ur g 2 00 ~2 6,fwh c e h s s27 41 1 00 0 n 2 0 . 00 o i h t ihe twa 3. / 0 0 i 0 h g 4 Thei i n eo p tt , nd oh rwa .4 1 ncde c fhe a isA B a te s211 / 000 i 0,
1 8 9 1 0 0 6 3 10 0 T e n i n e f i e a t a 6 . /0 0 em eg u n 3 . / 0 0i tef l o p P< .1 , 7 . / 0 ,. /0 0 . h c e c v a h p tiw s 63 1 0 0 i t a o pa d 1 1 4 1 0 ma g u ( 00 ) 3 0 5 i d o r l is 2 4 nh l r 8 0 nh e e r

秦安县2001--2010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秦安县2001--2010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炎 流 行病 学特 征 进 行 描 述 性 流行 病 学分 析 。 结 果 2 0 0 1 —2 0 1 0年 病 毒 性 肝 炎发 病 均 居 该 县 传 染 病 报 告 首 位 , 以 乙型 肝 炎 发 病 最 高 ( 8 7 . 6 2 %) 。 丙 型 肝 炎 的 发 病 呈 上 升 状 态 ,病 毒 性 肝 炎 年 龄 分 布 以 l O ~ 4 0岁 为 主 , 占 7 6 . 4 4 %,职 业 分 布 中 以农 民 为 主 , 占 6 8 . 7 1 %。 结论 关键词 病 毒 性 肝 炎 为 秦 安 县 重 点 控 制 的传 染 病 ,加 强 对 农 民等 重 点人 群 的 疫 苗 接 种 , 阻 断母 婴 传 播 、 防 止 医源 性 传 播 、 做好 监 测 和健 康 教 育 等 综合 性 措 施 。是 防 控 病毒 性肝 炎 的有 效 措 施 。 病毒 性 肝 炎 :流 行 病 学 ;控 制 策 略 ;秦 安 县
d a h l O  ̄9 6 9 , i . i s m. 1 0 o 1 一 . 5 6 8 x . 2 0 1 3 . 0 2 . 0 o 2 9
【 5 6 8 X ( 2 0 1 3 ) 0 2 - 0 0 6 7 - 0 2
c h ra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v i r a l h e p a t i t i s . RE S UL T S 2 0 0 1 o t 2 01 0 v i r a l h e p a t i t i s t o p s i n he t c o u n t y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r e p o r t he t i f r s t h e p a t i t i s B

嘉兴市1990—2000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嘉兴市1990—2000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l ・ 7
3 地区分布
我 市 病 毒 性 肝 炎 的 发 病 率 以 海 盐 县 最 高 ,其
发病 率 为 25 6/ 0万 ,海 宁 市 最 低 ,发 病 率 为 126/ 0 4 .4 1 4 .0 1 万 ;死 亡 率 以 秀 洲 区 最 高 为 11/ 0万 , 病 死 率 以 秀 城 区 最 .1 1 高 为 6 4% 。经 统 计 检 验 各 县 ( 、区 ) 传 染 病 发 病 率 有 .3 0 市
拓 展 ,针 对 肝 炎 流 行 的 各 个 环 节 所 采 取 的 各 种 预 防 措 施 以
表 3 19 9 0~2 0 0 0年 嘉 兴 市 病毒 性 肝 炎 发 病 按 地 区分 布
及 疫 苗 的 使 用 所 取 得 的 效 果 。 另 外 .近 年 来 ,我 们 对 嘉 兴 市 的 一 些 单 位 和 中 学 、大 学 的 入 学 新 生 中 开 展 甲 肝 、 乙 肝
表 2 19 2 0 9 0~ 0 0年各 型 肝 炎 发病 率 ( 1 / 0万 ) 、构成 比 ( %)
作 者 单 位 : 嘉 兴 市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 浙 江 嘉 兴
3 40 l 0l
维普资讯
浙 江 预 防 医学 2 0 0 2年 第 1 4卷 第 8期 Z e a gPe e ,A g s 2 0 ,V l1 ,N 8 h j n ryM d i uu t 0 2 o 4 o
非 常 显 著 差 异 ( =1 9 .0 7 9 1 ,P<o o 5 ,见 表 3 . ) 0 。


通 过 对 本 市 19 9 0—2 0 0 0年 病 毒 性 肝 炎 流 行 特 征 分 析 .

11166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11166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1 yW o d l Vi e a i s p d mil gc l t d ;Sa i ca ay i Ke r s r hpti l a t ;E i e o o i a u y tt t n s s s i l s
病毒性 肝炎是严重威胁人 民群众健康 的传染病 。 为了有效地 防治病毒性肝炎的发生与流行 , 某地 病毒性肝 炎疫情进行流行 将 病学及统计分析 , 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结果如下 :
维普资讯
27 5第5第 期 0年 月 4 2 一 — 0 卷 —一
一 ~
一 一 一 …
・ 卫生 管 理 ・
1 6例病 性 流行 学 计 析 6 毒 肝炎 病 统 分 1 1
贺新 国 ( 四川省蓬 溪县疾病 预防控制 中心 , 四川蓬溪 6 0 )  ̄1 [ 摘要] 目的 分析某地病毒性肝炎发病特征 , 为制订病 毒性肝炎 预防与控 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对 甲、 乙型和其他型肝 炎 进行 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结果 病毒性肝炎发病呈逐年 上升趋势 , 没有季节聚集性 , 发病年龄 以青壮年为主 , 民、 农 学生发病 占病毒性肝炎总数 的 7 .2 81%。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 男女 比为 21:, .31各年度男女发病无差异 。结论 有计划地在重点人群开
Epi m i l g c lS r e fVi a p t ts Am o 1 6 Ca e de o o i a u v y o r lHe a i i ng 1 6 s s 1
丑E X/ g o / u I
( egi ony D f i unPoi eP nx6 9 0 ,hn) P nx C u tC Co c a rv c, egi 2 1 C i Sh n a 【 b ta t jcieT ruhaa s r a ne etr n edo r ea t, r ie sin f i rh rvn o dcnr1 A sr cl Ob e t hog nl io pel c a e dt n v a hpt st o ds c t c sf e eet na t . v y sn v e f u a r fi l i ip v e i g to t p i i i n o o

流行病学分论 病毒性肝炎 丁肝

流行病学分论 病毒性肝炎 丁肝

• 我国属丁型肝炎低度流趋势呈下降 趋势
我国
我国有关丁肝感染率的调査 较少 , 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 报道结果不一。
三、流行特征 (三)人群分布
• 丁肝的暴发流行仅发生在某些不发 达地区的某些人群中,如南美北部 亚马逊河流域,主要累及儿童及青 少年;
• 在欧洲,大多HDV病例发生在静脉 药瘾者(IDU)人群中。
二、流行过程
传染源
1.急性病人 2.慢性病人 3.HBV/HDV携带者
传播途径
1.经血传播 2.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3.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
1.人群普遍易感 2.感染后无法获得
免疫力
三、流行特征 (一)地区分布
• HDV感染呈全球性分布,其地区分 布与乙肝地方性流行区分布相似;
• 不同地区的HDV感染率差异很大。
丁型肝炎
一、病原学特征 (一)病原学:丁型肝炎病毒(HDV)
归于沙粒病毒科 δ 病毒属,为缺陷病毒
基因组为单股负链环状RNA
一、病原学特征 (二)抵抗力
抵抗力较弱
对各种灭活剂较为敏感
一、病原学特征 (三)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
• 与乙型肝炎基本相同 • 但比乙肝更为严重
免疫学标志物
• 抗-HDV IgM:急性感染早期诊断 • 抗-HDV IgG:诊断慢性HDV感染 • HDV RNA:诊断丁肝的最直接依据

病毒性肝炎病例分析

病毒性肝炎病例分析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 诊断。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查等。同时, 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如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 等。
02
病例选择与资料收集
病例选择标准
确诊为病毒性肝炎的病例
选择经临床诊断或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病毒性肝炎的病例。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病毒性肝炎病例分析
汇报人: 2023-12-14
目录
• 病毒性肝炎概述 • 病例选择与资料收集 • 病例分析方法与结果呈现 • 病毒性肝炎治疗策略探讨 • 病毒性肝炎预防措施建议
01
病毒性肝炎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感染引 起的肝炎,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 疾病。
分类
根据感染的病毒类型,病毒性肝 炎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 型和戊型肝炎。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
易感人群
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隐 性感染者。
人群普遍易感,但以青壮年男性为主 。
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病毒性肝炎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 、腹胀、便清、明显消瘦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疸、 肝肿大和压痛。
选择的病例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反映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特征和临床特点。
排除其他疾病干扰
应排除其他疾病对病毒性肝炎诊断的干扰,确保病例选择的准确性 。

青岛市市南区1959—2000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青岛市市南区1959—2000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低 毒 、价廉 、使 用方 便的 口服 预 防药物 ;家 畜血 吸 虫 病 的防治 等 。
2 郑江, 辜学广 . 邱豢林. 高原 山 区血吸虫 病防治 对策 研究. 中国血
吸虫 病 防 治 杂 志 .96 8 6 . I I9 , :57 .
3 W HO . pr f Re o t HO tc n ̄ rl ̄ sr sW HO . 9 5 7 8. o aW ch i ex ei . e 18 2 4 W HO Re oto aW HO tc ne ex sr s p r /  ̄ h ll rl ̄ ei .钾 m 9 3 8 0 d e 19 3
l 0万 ;00年 最低 . 70 /0万 . 入 18 20 为2 2 1 , 进 9 9年 以来 未 发 生
死亡病倒 。肝炎发病位次 由 2 o世纪 7 0年代 至 9 0年 代韧 的 第2 . 位 逐步 下降至 19 2O 9 9 0 0年 的第 4位 。4 2年来共 形 成 3次流 行高 峰年 . 1次为 l6 第 9 0年 , 发病 率 为62 9 / 0 5 4' , 1 万 , 2次 为 17 第 9 7年 , 3次 为 1 9 第 9 1年, 病 率 分 别 为 发 4 7 8 /0万 和 6 5 7 /0万 , 次 流 行 持 续 时 间 约 4~ 5 8 .9 1 4 ,7 1 每 年, 低答 时期 约 3 ~4年 , 峰问 隔约 l 高 5年 左右。 从统计 结 果看 。 3次爆发性流行均为 甲型 肝炎( 甲肝) 引起 , 所 乙型肝炎 ( 乙肝 ) 幅 度波 动 。1 6 小 9 0年 甲肝发 病 率 为 6 29 / 0 。 5 4 1 万 ' 17 97年 甲肝发 病率 为4 3 6 /0万 . 5 .4' 1 乙肝 发 病 率 为 3 .5 42 / 1 0万。19 9 1年 甲肝 发病 率 为 4 4 4 / 0 , 肝发 病 率 为 3 ,7 1 万 乙 5 /0万。 16 -2 0 55l 9 3 0 0年肝 炎 总数 为 1 3 倒 , 中甲肝 74 2 其 1 2 例 占7 5 . 肝34 8 占l 6 24 0 l2 % 乙 2 倒 9 6 %。在 l9 9 5年 以 前. 甲肝在肝炎发病构成 比中一 直居首 位。随着 甲肝发 病率 的大幅度下降 . 19 从 9 5年开 始 , 乙肝在 构成 比中逐 步上 升。 根据 20 0 0年肝 炎病 例分 型统计 , 甲型 7倒 、 乙型 6 2例 、 丙型 2例 、 型 5侧 、 分 型 3 戊 未 3倒 , 别 占 64 %、 6l8 、 分 .2 5 8 %

大连开发区1994~2009年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

大连开发区1994~2009年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
2 .流行 特征
() 1 季节分布 : 各型肝炎各月均有病例发生 , 以 但 第一 、 二季度发病为主, 分别 占全部病例 的 3 .4 0 1%和
3 .肝炎 分 型统计
2 9 例肝炎 中, 53 甲肝报告 14 , 73例 乙肝报告 17 22
例, 丙肝报告 15例、 9 戊肝报告 5 例 、 l 未分型肝炎报告
中国 卫 生 统 计 2 1 年 8月 第 2 01 8卷 第 4期
大 连 开 发 区 19 20 9 4~ 0 9年 病 毒性 肝 炎疫 情 分 析
于新 源 刘 晓辉
【 提 要 】 目的 了解大 连开发区病毒性肝炎流行情况 , 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 流行病 学方法 , 大连开发 区 19 对 9 4~20 09年病毒性肝炎 的发病情况进行 了统计 分析 。结果 1 6年 问大连 开发区共 报告病 毒性 肝炎 3 l , 85例 年平 均发 病率 为 13 8/ 0万 ,0 8 以前位居传染病第 1 ,0 8年以后位 居第 3位 。结论 19 2 0 6.5 1 20 年 位 20 94~ 0 9 年大连开发 区病 毒性肝炎发病呈下降趋势 , 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 制病 毒性肝炎的发病率 。 应 控
1 万之间 , 0 占传染病发病总数 的 2 .2 ,0 8年 以 57 % 20
康促进 。同时还应注 意, 随着 H V AD // I S蔓 延 , 人群
HC 感染 率将 有 可 能增 加 , 时也 加 剧 了 H V 的危 V 同 C 害… 。
由于采取 了综 合 性 的 防 治措 施 , 流行 病 医 师 定 如 期对 肝 炎病例 进 行 随访 与 健康 宣教 , 有效 地 对 传 染 源

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

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
2.HBV-DNA
HBV在外界环境中具有较强的抵抗力。37oC下30天抗原性稳定,-20oC贮存20年以上仍具有抗原性和传染性,故低温可保存病毒。
干燥,紫外线,70%乙醇抵抗。
湿热,过氧乙酸,次氯酸钠,环氧乙烷敏感。
HBV的抵抗力
病人(急性和慢性病人)
HBsAg携带者
二、传染源
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并康复
03
[3]P区:编码DNA多聚酶
表面抗原抗体(HBsAg、抗-HBs)
--HBsAg按其抗原性分为8个亚型和5个混合型。最常见的亚型是adr、 adw、ayr、ayw,各亚型间有交叉免疫,但对同一亚型有更高的免疫性。世界各地HBsAg亚型分布明显不同.我国汉族以adr为主,adw次之;少数民族以ayw居多;长江以南以adw为主;长江以北以adr多见。亚型的研究有助于追踪传染源、了解亚型的地理分布可为制备疫苗提供地方优势亚型的信息。
周期性和季节性 与易感者的积累有关。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疫苗大规模的应用这种周期性现象已逐渐消失。 秋冬季为甲型肝炎感染和发病的高峰季节
--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 --被动免疫
特异性预防
--传染源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
非特异性预防
六、预防措施
乙型肝炎(hepatitis B,HB,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导致以肝脏病变为主并引起多脏器受损的传染性疾病。在五型病毒性肝炎中,乙肝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最为严重。
暴露后周数
滴度
症状
HBeAg
抗HBe
HBcAg总抗体
抗HBc IgM
抗HBs
HBsAg
0
4
8
12
16
20
24

永康市1996—2010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永康市1996—2010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表 1 永康市 19-2 1 年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 9 6 00
作者 33;2 :L 康 民 病 防 制 心 浙 永 2 构 情 52 病 性 炎 , 肝14 20 单位 市第一人 疾 预 控 中 ・江 康 成 况 10例 毒 肝 中 乙 38 1 .永康 堂 市 医院 0 1 2
乙肝 所 占 比例 逐 年 上 升 ,从 16 96年 的 6 .0 上 5 1%

升至 2 1 0 0年 的 8 . 2 。 85 %




表 2 永康市 19 -2 1 96 00年 l 5岁以下病毒性肝炎构成情况
年龄 ( ) 岁
≤1 5 > 1 5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 96


2 6・
浙江 预防医学 2 1 02年第 2 4卷第 9期
Z ei gPee v d ie e .2 1 hj n rvmi Mei n ,Sp 02,V l 4 o9 a e c o 2 ,N .
例 ,占 8.2 ;未 分型 肝 炎 17 77 % 19例 , 占 7 8 % ; .l 甲肝 39例 ,占 23 % ;戊 肝 2 3例 , 占 14 % ; 4 .1 2 .8 丙 肝 1 1 , 占 06 % 。 1 间 甲肝 和 未分 m 肝 0 例 .7 5年 型 炎 所 占病 例 逐 年 下 降 ,分 别 从 19 96年 的 1. % 2加4 9 和 2 .6 下 降 至 2 1 19 % 0 0年 的 11 % 和 6 2 % ,而 .1 .4
19 97
19 98
19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20 20 20 2 1 99 0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00 2

2004~2010年广西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2004~2010年广西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病 情 况见 图 1 。

资料来 自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和突发公
共 卫 生事件 报 告 系统 。 1 方法 . 2 运用 描述 流行病 学方 法对 资料 进行整 理
分析 ,使用E cl 03 xe20 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 加 发病率 f _ l0 /
作者 简 介 :杜 进 发 ( 9 6 ,男 ,广 西北 海 人 ,主 管技 17 一)
【 要】 目的 了解 20 摘 0 4—2 1 广西 甲型病毒 性肝 炎( 0 0年 甲肝) 的流行病 学特征 , 制 甲肝 提供 参考依 据 。方 为控 法 收集分析 法定报告传 染病疫情及 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 中2 0 0 4~2 1 甲肝疫情 资料 。结果 0 0年 20 0 4~2 1 0 0年广 西 甲肝报 告发病率分别 为45 /0 、38 /0 、43/0 、41/0 、36/0 、29/0 和27 /0 ;报告病 例 .61 万 . 1万 0 . 1万 2 .51 万 . 1万 5 .21 万 .31 万 主要分 布在 东部 、西部 、南部地 区;病例 主要集 中在 儿童 、青少年及青壮年组 。2 0 04~2 0 年平 均 、20 年和 2 1 08 09 00
22 8
A pi d Pr v p le e Me ,Oco e 0 , Vo 1 . d tb r2 1 1 l 7 No 5
文章编号 :17 6 3—7 5 2 1)5— 2 2 4 8 X(0 10 0 8 —0
中图分 类号 :R5 261 1.
文献标识 码:A
【 关键词】 甲型病毒性肝炎; 流行 病学特征
甲型病 毒性肝 炎是 广西 常见 的肠道传 染病 , 常 经 引 起暴 发流 行 。 19 年 起 广西开 始 开展 甲肝疫 苗 预 92

2004-2010年扬州市广陵区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04-2010年扬州市广陵区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型 别 甲型 肝 炎 每 年 仅 有 零 星 的数 例 , 7 年共 报告 3 6例 ( 占5 . 3 4 %) , 报 告 年 均发 病 率 1 . 2 2 / l O万 , 保 持 在 一 个 较 低 水 平 。 乙 型肝 炎 共 报 告 3 0 4 例( 占4 5 . 1 7 %) , 报 告年 均 发 病 率 9 . 4 5 / 1 0万 , 呈 明 显 下降趋 势 ( P<0 . O 1 ) 。丙 型 肝 炎共 报 告 7 7例 ( 占
( 1 6 . 8 9 / 1 0万 ) 。
l 1 . 4 4 %) , 报告年均发病率 2 . 3 9 / 1 0万 , 无 明显变化 趋势 ( P >0 . 0 5 ) 。戊 型 肝 炎 共 报 告 1 1 9例 ( 占 1 7 . 6 9 %) , 报告 年均 发 病 率 3 . 7 0 / 1 0万 , 无 明 显变 化

5 9岁 ; 男女 比例 为 2 . 3 3 : l ; 职 业分 布 以工人 、 离退休 、 家务及 农 民为 主 。结论 广 陵 区病毒 性
肝炎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 但 不同型别肝炎发病有差异, 防制工作不可松懈。 关键词 : 病毒性肝炎; 流行病 学特征 ; 发病率 中 图分 类 号 : R 5 1 2 . 6 文献 标 识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8— 7 3 3 8 ( 2 0 1 3 ) 0 5— 0 0 0 9— 0 2
方法 , 但在 发展 中 国家 , 多数 慢性 乙肝 和丙 型肝炎 ( 丙肝 ) 患者 尚未得到有效 的治疗 。我国病毒性肝炎 流行广泛 , 发病率高。据卫生部{ 2 0 1 0年全国法定传
述性 流行病学方 法 , 对报告 的病毒性肝炎信 息进行 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表》 显示 , 2 0 1 0年我 国病毒性 分 析 。 肝炎报告发病 1 3 1 7 9 8 2例 , 死亡 8 8 4例 , 位居全 国 2 结 果 甲、 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之首 , 占4 1 . 4 %…。近 1 0 2 . 1 疫情 概 况 2 0 0 4 -2 0 1 0年广 陵区共报 告病 毒性 年来 , 由于疫 苗 的广 泛 应用 , 扬 州市 病 毒 性 肝 炎 发 病 肝炎 6 7 3 例, 无死亡病例 , 年均发病率 2 0 . 8 8 / 1 0 万, 发 率有所下降, 但仍居 甲、 乙类传染病的前 3位 J 。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了解成都市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成都市1956-2010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956-2010年,成都市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最低年份为2003年(61.38/10万) ,最高年份为1966年(213.27/10万) ,1956-1990年呈周期性变化,5~8年1个流行周期。

甲肝病例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构成比从1991年的49.37%下降到2010年的 3.51% ,乙肝则从1991年的11.40%上升到2010年的71.85%,丙肝从1997年的0.16%上升到2010年的19.81%,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职业主要为农民、工人和学生,占总报告病例数63.34%,家务及待业、不详职业的构成比逐年增加, 各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有向20岁以上人群移动趋势。

结论1956-2010年成都市病毒性肝炎年发病率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乙肝、丙肝比例上升,甲肝比例下降。

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甲肝、乙肝、丙肝、戊肝)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对人民健康危害较大。

为了解成都市病毒性肝炎控制状况,现对该市疫情报告系统1956-2010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进行分析。

作者单位: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41)
作者简介:速丽媛,女,副主任医师,传染病管理
通讯作者:奚川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发病资料来源于1950-2010年成都市疫情年报资料,1950-1955年无病毒性肝炎报告数据,1956-1990年无病毒性肝炎分型报告数据。

1.2 统计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采用SPSS 1210、Excel 2000 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病毒性肝炎发病概况1956-2010年,成都市共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380057例,最低年份为2003年(61.38/10万) ,最高年份为1966年(21
3.27/10万).
1956-1990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215644例,发病呈周期性变化,5~8年为1个流行周期,年发病率在2.53/10万~213.27/10万之间,峰值年份分别是1960年、1966年、1971年、1979年、1987年,报告发病率分别是109.31/10万、213.27/10万、141.03/10万、187.03/10万和177.11/10万。

1991-2010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164568例,发病无周期性,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从1991-1995年的111.49/10万的平均水平,降至2001-2005年的69.17/10万的低水平,2004年实行网络直报后,报告病例数有所增加,2006-2010年比2001-2005年上升4.31%(图1、表1)。

图1 1956-2010年成都市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曲线
2.2 病原学分型及构成变化1990年以前,无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分型疫情资料。

1991-2010年病毒性肝炎以甲、乙型为主, 占84.23 %。

甲肝报告发病数从1991-1995年的4889例下降到2006-2010年的430例,构成比从48.00%降至5.38%;乙肝年平均报告发病数从1991-1995年的2846例上升到2006-2010 年的6333例,构成比从27.94%上升至79.21%。

丙肝、戊肝的报告发病数和构成比从1991-1995年的27例、0.27%上升到2006-2010年的915例、11.45%;未分型肝炎报告病例数及所占比例从1991-1995年的2423例、2
3.79%下降到2006-2010年的317例、3.96%。

肝炎分型率从1991-1995年的76.21%上升到2006-2010年的96.04%(表2、表3)。

2.3各型肝炎发病率变化趋势195-1990年期间无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分型报告资料。

2.3.1甲肝1991-2010年,全市共报告病例44689例。

报告发病率最高的年份为1991年,为65.14/10万;平均发病率从1991-1995年的51.74/10万,降至2006-2010年的3.90/10万较低水平(图1、表1、表2)。

2.3.2乙肝1991-2010年,全市共报告病例93916例。

从1991-1995年的29.93/10万,升至2006-2010年的57.40/10万,报告发病率最高的年份为2004年,为74.71/10万(图1、表1、表2)。

2.3.3丙肝、戊肝及未分型肝炎1991-2010年共报告丙肝、戊肝、未分型肝炎病例4831例、886例、20246例,丙肝报告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平均发病率从1991-1994年的0.30/10万增加至2006-2010年7.13/10万;戊肝1996年以前零病例报告,之后逐年递增,平均发病率从1996-2000年的0.07/10万增至2006~2010年的1.11/10万,;未分型肝炎呈逐年递减趋势,从1991-1995年的25.72/10万,降至2006-2010年的2..88/10万(图1、表1)。

.
2.4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月分布1991-2010年各月都有病毒性肝炎病例报告,乙肝、丙肝无季节性改变趋势;甲肝、戊肝以3~5月为主峰、7~8月为次峰,其他月份报告发病相对较少。

2.5 人群分布
2.5.1 年龄分布各年龄组人群均有发病,15~54岁年龄段病例数占病毒性肝炎总报告病例数的80.33%,甲肝病例主要集中在9~59岁,占甲肝总病例数的84.41%;乙肝病例主要集中在15~59岁,占乙肝总报告病例数的87.53%;丙肝病例主要集中在20~79岁,占丙肝总报告病例数的92.63%;戊肝主要集中在20~74岁,占戊肝总报告病例数的90.78%;未分型肝炎主要集中在10~64岁,占未分型肝炎总病例数的85.55%。

2.5.2 性别比例男女性别比甲肝为1.51:1,乙肝为1.80:1,丙肝为1.23:1,戊肝为2.24:1,未分型肝炎为1.60:1。

2.5.3职业分布主要以农民、工人和学生为主,占总报告病例数6
3.34%。

农民、学生和工人,分别占甲肝总报告数的42.09%、21.18%和10.96%;分别占乙肝总报告数的45.74%、8.79%和13.99%;丙肝以农民、家务待业、工人及职业不详人群为主,分别占丙肝报告数的30.16%、10.66%、8.59%和12.88%;戊肝以离退人员、农民、工人、干部职员及职业不详人群为主。

2.6 地区分布全市20个区(市)县均有发病,彭州市、郫县、双流县和都江堰市年平均发病率分别达154.71/10万、109.65/10万、68.22/10万和92.77/10万。

甲肝、乙肝多分布于郊区十四个区(市)县,分别占各病种总数的80.64%和77.90%,丙肝、戊肝、未分型肝炎多分布于中心六个城区,分别占各病种总数的的41.99%、65.78%和45.77%。

3.讨论
对成都市54年来病毒性肝炎发病资料的分析结果看出,经历近20年综合控制,包括改厕改水、疫苗的接种、院感控制、血液及血制品的严格把关,病毒性肝炎发病明显降低,成都市病毒性肝炎总体发病趋势与全国及四川省病毒性肝炎发病趋势相一致②~④。

2004年实行网络直报后,由于实行个案报告,漏报减少,病毒性肝炎报告有所增加,与湖北省⑥、甘肃省武威市⑦报导一致。

2008年报告发病率明显减少,与我市加强了诊断符合率的检查,减少了乙肝携带者误报,及2008年“5.12”地震后医疗机构接诊能力改变及乙肝、丙肝慢性患者的就诊行为改变有关。

我国近10年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甲型肝炎占主导地位转变为现在的乙型肝炎占主导地位②。

成都市与全国情况相似,主要以乙肝、丙肝占主导地区,乙肝、丙肝报告发病居高不下或逐年升高除与病人隐性感染隐患持续存在及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逐年提高有关外,还与诊断报告中存在的重复报告及将乙肝病原携带者及丙肝RNA阴性的无症状肝功正常人群报告为病人的错误报告有关。

近5年来,成都市丙肝发病构成逐年增高,2010年已接近20%的比例,丙肝已成为成都市
病毒性肝炎中不可忽视的构成。

丙肝病例的逐年增加,湖北省⑥江苏省江都市⑧、河南省平顶山市⑨都曾报道类似现象,其原因推测,与艾滋病筛查增加丙肝检测项目力度、各级医疗机构丙肝诊断能力提高、以及医院损伤性检查中丙肝感染隐患持续存在、吸毒人群、男男同性恋丙肝发病数增加等原因有关,有待核实研究。

各型病毒性肝炎年龄别分析看出,3~19岁乙肝构成逐年下降,与四川省⑤2006年报道的相一致。

15岁以下乙肝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与福州市①2004年报道的相一致。

各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有向20岁以上人群移动趋势。

其年龄变化趋势与与国家从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接种有关,19岁以下多数人群接受了免疫保护,年龄组发病率逐年降低。

从职业分布趋势分析,病毒性肝炎发病主要人群仍以农民为主,家务及待业、不详职业的构成呈逐年增加趋势。

其原因估计与这些人群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有关,提示将来应对农民、家务及待业和不详职业人群的乙肝、丙肝发病开展研究并采取相关防控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