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记者研究之范长江
名记者范长江

范长江其人
专情
开朗热情、善交朋友 实事求是,廉洁奉 公 严厉,雷厉风行 吃苦耐劳 才华横溢 讲真话,办真实 中规中矩 不纯粹的新闻人 对工作周到精细
离开《大公报》的真相!
潇洒伟岸
还是 狼狈罢工?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历史不解之谜:范长江之死
• 在五七干校里被专人监管
(白天搞基建和劳动生产,晚上搞“斗私批修")
• 遭大粪泼身 • 挨打挨骂,在生活上遭到歧视虐待 • 不堪忍受精神折磨,自杀成谜
(死后被草草掩埋,被定性为“畏罪自杀”)
范长江的作品
范 长 江
(1909/10/16——1970/10/23)
从力举千钧纸一张 到零落成泥碾作尘
生于四川内江
1909
1927
三次进入学校学习
1933
记者生涯 离开《大公报》
1938
投身共产党新闻事业和 科学事业
1967
死于河南确山
1970
三次入学:读书与从军的艰难选择
• 自幼跟随祖父读书识字 • 进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
范长江新闻奖 范长江纪念馆
贡 献
新闻思想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新闻是报纸的生命,是报纸的灵魂。 •新闻必须是事实,谣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 一定是事实。。 •民本新闻观。
谢 谢 欣 赏 !
(街头演讲,斗争军阀)
• 考入南京中央党校
著名记者范长江的成功探析开题报告.docx

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
范长江
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学校图书馆和电子资源、网络图书馆查阅有关著名记者范长江传记和采访技巧以及写作技巧方面的论著,力求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于友是范长江的同事,在《二十世纪杰出的新闻记者范长江》一文,指出范长江是20世纪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在我国民族民主革命时期新闻工作中起过巨大的作用。他晚年的总结关于相信群众、讲真话和为真理献身呼吁是特别值得新闻界人学习的。蓝鸿文为了研究范长江同志,查遍了1934年以来几乎所有刊载过长江文章的刊物和报纸,例如,《北平晨报》、天津的《大公报》、延安的《解放日报》、解放初期的《人民日报》,等等。他还到长江的故乡内江和长江采访过的一些地方做过实地调查,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可见范长江对当代社会及学者的影响力。
研究主要内容:
一、范长江的传奇人生
二、范长江成功的原因分析
1、独特的写作风格
2、采访特色
3、始终坚守职业道德
4、坚持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
预期结果: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采访是记者工作中的重点,范长江很认真地对待每次采访,尤其是在民族民主革命时期,很多次采访他都是冒着生命危险,积极地获取第一手资料,制造了一次次的采访神话。在很多采访中,范长江都承担了历史参与者的角色,甚至在某些历史事件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例如冒险报道西安事变真相,他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了他历时10个月,行程6000余里的著名的西北之行等。由于范长江如终坚守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坚定客观如实地报道新闻事件,他的采访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这也是他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做一个有抱负的记者:关于范长江的文献综述

做一个有抱负的记者:关于范长江的文献综述引言:范长江,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
原名:希天。
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
他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贡献。
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
该奖项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
现阶段对于范长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他的新闻思想、贡献、品质和他思想言行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阅读大量关于范长江的文章对这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和总结。
正文:范长江的新闻思想:中国新闻巨子范长江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是不朽的新闻经典《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二是具有现代价值的新闻思想。
范长江的新闻思想是在他的理想追求和人生道路探索中形成的,并进而指导他的新闻实践,推动他创造了20世纪中国新闻工作的光辉业绩。
对于范长江新闻思想与追求的阐释,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群众路线。
1939年1月,他在《新阶段新闻工作与新闻从业员之团结运动》一文中,就针对当时流行的“报纸独立主义”、“新闻至上主义”,鲜明的提出“报纸是政治工具”的观点。
1940年,他在《“国新”两年》一文中又指出:“新闻事业是政治上最尖锐的事业”。
他要求国新社同志要始终坚持三大信条的第一条,就是:“就新闻岗位为新中国之现实而战斗”。
他认为,报纸不仅是政治宣传工具,而且是政治组织工具;新闻工作人员对于自己的工作,应作为事业,而不仅是职业;新闻事业为社会各种事业部门中最富于变动性的事业,它不只是迅速多样的反映时代的变化,而且如果有正确的政治认识作指导,新闻工作又是加速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1940年,他在《退步与进步》的一文中,提出“读者是新闻事业的主人”的观点。
浅议范长江与斯诺的中国西北报道写作风格差异

范长江与斯诺,尽管是在同一时期对同一个题材进行考察采访报道,但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人生阅历的不同,作品的风格也各具特色。
而又恰好两位分别来自中国本土和西方世界,以他们作为当时时代的记者代表,笔者选取了以下几个突出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1写作动机不同范长江在他的《记者工作随想》一文中讲到过,他到西北采访有两个目的:一是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二是力图深入地了解即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中国西北地区的历史和现状。
而西方记者斯诺的写作动机是不一样的,表面上他是由于当时无法理解关于中国革命和战争的无数问题,所以在中共地下党员的帮助下进入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
然而,从当时西方的大背景来看,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消极状况中,许多像斯诺这样的年轻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世界深感失望。
社会主义的苏联却在这时取得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苏联的成功,充分显示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①。
正因为西方世界此时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关注,使他认定这是一个具有极高新闻价值的议题。
2文体风格相异:范,游记体,“新闻散文化”;斯,报告文学体,章回体小说模式范长江此次西北采访,西达敦煌,北至包头,全程四千余里。
其通讯不仅具有新闻性,更带有游记性质。
首先从标题就有所体现,如“祁连山南的旅行”、“祁连山北的旅行”等。
其次,游记文体的写法还体现在通讯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手法,常常是根据游历途中的所观所感所想进行随心所欲的描述,描写沿途风景、风土人情,并赋予议论,叙议结合,谈古论今。
这种游记的写法犹如散文文体,描写范围广阔,时而又夹杂着自身的情绪,但型散神不散,将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学素养体现得淋漓尽致。
斯诺作为典型的西方新闻记者是严格遵守新闻“客观、公正、迅速、新奇”的写法,比较类似于报告文学。
斯诺正是以集中的笔法报道了红军的生活。
由于斯诺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熟悉,也为了迎合国人的喜好,将古典小说的章回体写法写于通讯中。
在书中第三篇“在保安”的结尾处,作者暗示将讲述毛泽东的个人历史,“这种个人历史,我后来在红军许多其他领导人身上也不短听到,只是细节上有很多的不同。
中国新闻名家范长江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存浩然正气于心中-中国新闻名家范长江对当今的启示姓名:谢鑫垚学号:151100039范长江,一位跨越中国近现代的杰出新闻家。
他的一生可谓是见证了中华大地的巨大变迁,从旧社会跨向新中国。
他的心始终系于社会和劳苦大众。
出生在地主家庭,他却毅然决然地投身近代的革命事业,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反抗军阀独裁统治,坚定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信仰,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成功之处便在于存浩然正气于心中,事事刻刻不忘为人民社会奋笔疾书,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的担忧书写在笔下,争做一名历史的弄潮儿。
范长江的浩然正气可谓是那个年代新闻工作者的共同之处。
反观当今社会广大新闻工作者明显缺少这种正气,为自己的名利去报道,去书写,哗众取宠,一味地追求新闻的点击率,曝光率,对弘扬社会国家正气的新闻漠不关心而对各类负面新闻夸大事实,夺人眼球,蒙蔽广大群众的双眼。
因此范长江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他的浩然正气值得当今新闻界的学习和反省。
那范长江的浩然正气从何看出呢?接下来就从四个方面一一说明。
一·“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长江从小在儒家正统教育之下,形成了积极入世的思想,而青年之后在广泛的政治,哲学,经济学习中,他又树立将自身知识投入到现实中去的信念。
本可以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的他却选择脱离国民党并阐明自己的观点:“合理的教育应当是启发青年的思想,使他们能对宇宙和人生的法则有正确的把握,然后配合着各时代的环境和个人的兴趣与修养,培养他们服务于人类,国家的能力。
”这段话表明了范长江对教育作用的观点,但从侧面看来也是他认为自己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应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信念。
在抗战期间,民族危机一触即发,范长江便敏锐地意识到国家的危亡,奋斗在最前线将各种事实报道出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更是指出:“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
”他深入群众,认真调研如实反映社会面貌和群众的生活。
可以说他是新中国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先驱,简单的报道并不是他想要的,范长江是想通过新闻事实反映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因此他的作品带有强烈时代感和深刻内涵。
范长江

第六讲记者的楷模范长江一、不同寻常的经历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人内江人。
1949年以后,历任新华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
吴玉章伍心言:军阀刘湘的幕僚参加贺龙的第二十军学兵营1928年,就读南京中央党务学校1929年,中央党务学校改名中央政治学校,教务长罗家伦,校长蒋介石。
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马汝邻:《世界日报》通讯员‚一九三六年学会‛二、范长江的西北通讯根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范长江认为:‚中日一旦开战,沿海一带必不可久守,抗战的大后方肯定在西北、西南一带,因此对这些地方考察和研究,很有必要。
‛1935年,年仅25岁的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开始了西北采写的历程。
这次采访历时10个月,行程1.2万里。
实际上就是研究:1、国内民族问题2、国家统一途径问题3、社会各阶级利益之调解问题《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刘志丹生平》等等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立即风行全国。
‚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
‛数月再版7次,让许多国人了解到真相。
1936、8《中国的西北角》内容:A、揭示国民党统治下西北黑暗。
B、真实、公正、客观的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不足: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前途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不甚理解。
《中国的西北角》对中国共产党的部分描述1、(中坝)平日有两万左右人口,百货云集,贸易甚为兴盛。
徐向前今年过中坝时,将中坝所有的货物,囊括一空。
记者至时,只有极少数新近逃回的商人,经营简单生意,荒凉景象,窒人气息。
2、‚胡宗南部在松潘,军食至为困难,士兵每日仅吃一顿,且所食者为青稞(最粗之麦子)。
为节省消耗计,青稞亦不曾磨成面粉,只是煮整青稞为粥而食之。
故因此得病官兵,各连皆已普遍。
‛‚朱毛徐向前之方面军食比胡师尤难,但是他们用直接征收的手段,暂时解决藏人亦无如之何。
一代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

4 ___ ____________ ___
西北通讯
西北通讯 范长江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被人们称 为“西北通讯”,真实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记载了 红军长征的情况,既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又是一篇篇绚丽的散文, 不仅具有游记散文的特点,而且具有独特的创新,开创了中国旅行 通讯的新文体。 范长江的西北旅行通讯,写法上借用了游记散文的自由疏放、灵活 多样的手法,结构变化多样。有时以游程为线谈沿途见闻,如《从 瑞金到陕北》;有时就某个问题和事件谋篇布局,如《红军之分裂 》;有时将旅途印象串连成篇,道出记者的亲身见闻和真情实感, 如《陕北之行》。他的旅行通讯还调动各种写作手段,将叙述、描 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把事件、人物和背景有机地编织在一起 ,文章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甚至在采访方式上,也学着游记作 家的方法,把采访、游览同做人、做学问联系起来。范长江全面汲 取了游记散文的精华,使其旅行通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热烈豪放,热烈中也有冷峻,豪放中含有细巧 。 范长江的《西北通讯》之所以具有不衰的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 是范长江知识丰富、见多识广,使得《西北通讯》中历史典故、地 理沿革、诗词歌赋无所不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因此也就被广泛 传播,为新闻工作者所喜爱。
7
___ ____________ ___
(三)、 勇于创新,开创了旅行通讯文体 ,集战地通 讯之大成 1、范长江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 和《塞上行》,被人们称为“西北通讯”,真实 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记载了红军 长征的情况,既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又是一篇篇 绚丽的散文,不仅具有游记散文的特点,而且具 有独特的创新,开创了中国旅行通讯的新文体。 2、范长江的西北旅行通讯,写法上借用了 游记散文的自由疏放、灵活多样的手法,结构变 化多样。 3、范长江不仅是旅行通讯的开创者,更是 中国战地通讯的集大成者
中外名记者对比

中外名记者对比——以普利策和范长江为例----------范长江篇:人物简介:【基本情况】范长江(1909—1970),男,生于四川内江。
原名范希天。
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
他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贡献。
文革时期受迫害,死于枯井之中,死因不明。
以其名字命名的“范长江新闻奖”成为中国新闻界高层次奖项。
【报人生涯】1933年起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大公报》、《益世报》等撰稿。
1935年7月,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深入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和西北状况,一举成为闻名全国的新闻记者。
西安事变后赴延安采访,受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接见。
后写有《陕北之行》、《动荡中之西北大局》等通讯1938年10月脱离《大公报》,后与胡愈之、孟秋江等人创办国际新闻社。
1941年5月在香港与邹韬奋等创办《华商报》。
1942年后进入苏北解放区,先后任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
1947年任新华社“四大队”队长,随党中央转战陕北,负责新闻宣传工作。
1949年任新华社副社长。
1月31日进去北平,任北平市委机关报《人民日报'北平版》总编辑。
3月,担任新创刊的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社长。
1950年1月,调往北京任《人民日报》社长。
1952年6月因政治问题将范长江调离人民日报社。
1952年后任国家科委副主任。
报道特色:【报道角度】真实的新闻报道,民生状态的关注。
例如,在第一次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地报道了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增进了人们对红军的正确了解和认识。
在报道当前政治军事的同时,对人民的生存状态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内战所造成的灾难的报道:2对国民党当局腐败的揭露:3对抗战的激愤。
【思维特色】古典的文言特色,风趣的大众话语。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展后,确立了白话文的正宗地位,不少作家演化改进了古文句式白话文,其报道体现了孜孜求学的文人气质。
名记者范长江

(一)弃学去前线 穷苦童年,勤奋好学的“ 穷苦童年,勤奋好学的“金刚 钻”。 1927:与黄埔军校失之交臂,考 :与黄埔军校失之交臂, 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吴玉章) 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吴玉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三一”事件 奔赴武汉 三 三一 三一” 贺龙20军学兵营 贺龙 军学兵营 南昌起义 生病、流浪广州、汕头、 生病、流浪广州、汕头、福建 1928年 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 年 1932年初弃文凭奔北平,入北 年初弃文凭奔北平, 年初弃文凭奔北平 京大学哲学系
1961年 1961年《记者工 作随想》 作随想》:采访 动机 红军北上以后中 国的动向 未来抗日战争的 大后方——西北、 西北、 大后方 西北 西南的情况怎样
《中国的西北角》 : 中国的西北角》
1、 第一次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红
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增进了人们对红军 的正确了解和认识; 的正确了解和认识; 在当时公开出版的书籍上, 在当时公开出版的书籍上,第一个在 文章中称“红军”而不称“共匪” 文章中称“红军”而不称“共匪”,并 透露出红军是“北上抗日”而不是“ 透露出红军是“北上抗日”而不是“流 寇”; 对红军的行动方向、 对红军的行动方向、革命形势作了 精辟的分析。 精辟的分析。
爱国爱人民的强烈情感 (农民疾苦, 经济凋敝) 冻了的黄河,厚厚的冰块封盖着河面, 冻了的黄河,厚厚的冰块封盖着河面, 招人厌恶的沙土更如苍蝇式的铺满着 厚冰。冰层下面虽然有急流的河水, 厚冰。冰层下面虽然有急流的河水, 而人们对于黄河冬景总是死寂的感觉。 而人们对于黄河冬景总是死寂的感觉。 正和沉滞的中国一样, 正和沉滞的中国一样,骨子里的进展 不能说没有,然而不在冰开冻解之后, 不能说没有,然而不在冰开冻解之后, 外间人总不容易认识中华民族的力量。 外间人总不容易认识中华民族的力量。
范长江与斯诺夫妇对中国采访报道的比较研究

范长江与斯诺夫妇对中国采访报道的比较研究范长江、斯诺与海伦都是20世纪的著名记者,根据他们采访写出的旅行通讯和报告文学是新闻界的两座高峰,研究他们三人关于中国采访报道的作品对了解新闻写作、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职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取范长江、斯诺和海伦关于中国采访报道的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时期报道内容的归纳和总结,发现三人的作品
内容方面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其中1937年以前的作品以对红军长
征和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的报道为主、1937年至1949年主要围绕抗日战争进行、1949年以后的作品主要关注新中国的建设情况。
三个人虽然都在针对相似的主题进行写作,但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却各不相同,而这些不同与他们各自的教育背景、个人经历以及思维方式有关。
三人的作品大多成为经典,都具有使更多人了解当时中国的传播价值、作为新闻通讯与报告文学中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于研究当时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在他们作品中体
现出来的积蕴深厚的文学修养、不畏艰险的采访作风和客观中立的职业精神,也是值得所有新闻人学习的榜样。
在研究范长江的路途上

知。 范长江写 《中 国 的 西 北 角 》 一 举 成 名 时 是 1935-1936
答若干同志问》。 后者公布了毛主席、 周总理给范长江的
年, 那时我还是一个小学生, 谈不上关心谁成名不成名的
5 封信。 这两个材料, 使我对范长江的经历和人品有了一
问题。 读高中时, 开始关心时事了, 喜欢读报了, 特别喜
个新的了解。 范长江的高大形象一下在我的心中兀立起来
欢读重庆 《大公报》, 可那时范长江又早已离开大公报了。
了, 他不愧为一个杰出的新闻记者, 一个了不起的新闻记
重庆的报纸, 除 《新华日报》 外, 难于看到范长江的文
者。 基于这样的认识, 又基于从事新闻采访写作教学必须
章。 而 《新华日报》, 由于国民党的政治控制和封锁等原
在
顺县川底村办农业合作社的经验, 在 1952 年 3 月 21-22 日的 《人民日报》 上
的名字命名的。 他的 《中国的西北角》、 《塞上行》 等著作,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 人。 学习范长江, 研究范长江, 是我们 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从 1984 年到 2001 年, 我陆续 写 了
研 究
连载。 当时, 我在重庆新华日报社当记 者, 主要任务是跑农村, 报道新区的互 助合作运动。 老区的经验对新区的工作 无疑有指导借鉴作用。 记得中央作为文 件转发了长江的文章, 我下乡采访, 随
序和跋
范长江是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新闻
的 《川底村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这篇文
界升起的一颗灿烂新星, 是中国现代新
章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调查报
闻史上卓越的记者之一, 是新中国新闻
告, 长约万字, 着重写老解放区山西平
事业的奠基人和领导人之一。 新闻界中 的最高奖 “范长江新闻奖”, 就是以他
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四)——动荡中的青海

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四)——动荡中的青海编者按:1935-1936年期间,民国记者范长江来到大西北,进行了历时十个月,行程6000多公里的深入考察,所著旅行通讯在《大公报》上连载,引起了全国轰动,范长江也一举成为闻名全国的新闻记者。
这些通讯后来被辑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半年内即重印7次,后被翻译成外文出版,产生巨大影响,在中国的通讯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以下节选范长江对1930年代青海社会问题的剖析。
范长江(1909~1970),著名记者、编辑我们简括研究的结果,觉得青海的政治军事财政皆脱了正轨,本来是公的活动,转为私的经营(自然这并不是青海单独如此,不过有大巫与小巫之差而已)。
一切对人对事的关联,都根据这个私经营来出发。
在私集团的观点上来训练军队,来发展经济,来对付异民族,来教育青年。
这个作法,将走上非常危险的道路。
“兵者,凶器也”。
没有一种政治大道作为指标,只是扩张整理军队,这就是“杀力”的培养。
如果继续的培植下去,在动摇的政治环境激荡之下,这一股“杀力”是否可以就此安定不乱,恐怕连操纵“杀力”的人,自己也很难逆料。
第二,“与民争利,而不与民分利”的财政政策,诚然暂时的解决私集团自身的困难。
但是社会经济在本已萧条之情况下,又遇到这样巨大政治独占贸易,统制消费与无代价的征发,自然我们难于想象说,一般民生有丝毫好转的可能。
民生日困,社会日艰,则崩溃之危机愈近,一切活动,将皆属徒然。
第三,中国现在能指挥青海蒙藏民族者,在军事政治方面,恐怕只有马步芳。
不过,中国传统的民族政策,都是建筑在相互压迫的关系上。
青海回族与汉族自称为“中原人”,意思是“文化民族”。
而称藏人为“番子”,蒙古为“鞑子”。
对他们只是羁糜征服,使之归所谓“中原人”统治,而不是本民族平等的思想,来谋共同的解放。
就全中国来说,回族占不得势的地位。
而就青海一省而言,回族是最高的统治的民族。
青海全省重要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枢要,十九在回族手中。
范长江

新闻经历 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正式开 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 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 内容多为文化教育方面。由于他文 笔精练、视角独特,引起了天津 《大公报》社的注意。
《大公报》社总经理胡 政之还亲自出马,请范长 江专为《大公报》撰稿。 这年年底,经过调查研究, 范长江先后写出《佛学在 北大》、《陶希圣与“食 货”》、《顾颉刚与“禹 贡”》、《北大研究院所 藏明清档案及其整理》等 数篇通讯,在《大公报》、 《晨报》上发表。
新闻巨子——范长江
主要内容
范长江简介 个人事迹 新闻经历 主要成就 成功之道 纪念馆
个人简介 范长江,男,1909年10月 16日生于四川内江。原名: 希天。第一位报道红军的 国统区记者。是我国杰出 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 社会活动家。
个人事迹
1927年初,报考黄埔军校未果的范长江进 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 “南京事件”发生后,范长江参加了事件 后的示威,并与镇压示威的反动军阀展开 斗争,成为反动军阀在四川通缉的对象, 他被迫离开重庆,来到武汉。为谋生计, 范长江加入了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0 军教导团,成为一名学生兵,并随贺龙转 赴南昌。8月1日,范长江参加了著名的 “八〃一”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后,范长 江随部队转战途中遭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 攻与部队失去联系,辗转到了南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成功之道
1. 树立了关注边远基层社会民生的新闻视角 2.树立了敏锐观察、及时采访、真实客观报道 的典范 3. 勇于创新,开创了旅行通讯文体 ,集战地 通讯之大成
纪念馆
2 009年是范长江的百年诞辰,政府决定以此为契 机,筹建范长江纪念馆,作为对这位新闻巨子的纪念。 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于2006年8月19日还正式作 出了《关于同意修复范长江先生故居的复函》的批示。 范长江纪念馆总占地1800亩。工程本着“修旧如旧” 的原则对范长江故居进行修复性建设,并对周边环境进 行设计。根据范长江的工作性质,工程计划把中心地带 的造型定为喇叭形,同时在中心景观上将笔的形态进行 变形,将竹捆扎起来,形成笔筒,中心栽种竹子,象征 笔杆,再用竹廊连接。碑林和景墙,象征报纸。
一代新闻名记者——范长江

(三)新闻与记者——建立正确的作风
1、重视记者的操守和人格:他认为“有了健全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 这因为,“新闻记者应当是社会所敬重的人物,如果在人格上有了根本的缺点, 就不能做新闻记者”。 2、记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要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以及社会经 验知识。
3.记者要有抱负有理想:“为什么有些人只能写就事论事的东西,报道很干巴, 没有丰富的材料,主要是作者立脚点不高,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自己报 道的问题,没有很深的感情,没有钻进去,而仅仅是完成了任务。” 4.记者必须坚持四个信条
二、长江人生的三个阶段:
(一)爱国青年阶段:这阶段主基调是探索他既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 起义,又考入国民党的中央政治学校,后又退出国民党去北大求学,不断地探 索国家和自己的“出路”。 1909年10月,范长江生于四川省内江县赵家坝村(今内江市东兴区田家办事处)。 1927年初,报考黄埔军校未果的范长江进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同年8月1 日,范长江参加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 1928年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乡村行政系,九一八事变后脱离该校,转入北大 哲学系,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五、成立的两个组织:
(一)国际新闻社:国际新闻社是1938年末诞生的一个通讯社,长江曾称它为 “一个大胆的试验”。最初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国际宣传处缺少稿件,需要长江 为它提供新闻通讯,它同意由长江成立一个通讯社;长江在共产党秘密党员胡 愈之的协助下,组成了一个既为国际宣传处供稿,又向境内外所有报社发稿的 通讯社;它既为国民党服务,又为宣传共产党的政策方针服务。这个“大胆的 试验”实行了两年多,是记者长江离开《大公报》之后,又一个重要的贡献。
范长江

人物生平
01
非凡少年
02
艰难选择
03
进入北大
04
从业新闻
06
冒险采访
05
成名之举
1
进入延安
2
加入组织
3
人民日报
4
迫害致死
5
平反昭雪
范长江 1909年10月,范长江生于四川省内江市赵家坝村(今内江市东兴区田家办事处)。
范长江自幼就随堂兄弟跟着祖父学习识字读书。他也时常仿照祖父的模样和腔调,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念 着先祖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名言。
《中国的西北角》 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了他著名的西北之行。他从上 海出发沿长江西上,在四川做短暂停留后,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甘肃西固、岷县等地,两个月后到达兰州。 在兰州稍事休整后,他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向北到临河、五原、包头等地进行采访。
他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考察采访,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采写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经典作品。
1932年初,范长江来到北平,在黎锦熙主持下的国语大辞典编纂处谋得一份剪贴资料的工作。同年秋天, 经过自己的努力及友人之助,他进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在北大期间,范长江广泛涉猎哲学、政治、经济、英语等书籍,以丰富自己,并时刻关注抗日形势的发展。 他经常苦思冥想:如何用正确的哲学思想来为现实服务?一次上课时,他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全国人民 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二是一个人肚子饿了,自己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食物,能不能拿来吃?回答 是:这不是哲学的事,哲学主要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教授的答案再次让范长江对 大学教育失去信心,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现实的抗战中去。
1927年8月1日,范长江参加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后,范长江随部队转战途中遭国民党反 动军队的围攻与部队失去联系,辗转到了南京。
范长江简介

1937年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博在延安采访,其先后见到了林彪、廖承 志、朱德等中共高级领导人。晚上,毛泽东在他工作的窑洞里会见 了范长江,就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当时共产党的总路线、总政 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并建议范长江立即 回上海,利用《大公报》的影响,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范 长江也由此成为了除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外,第一个正式以新闻 记者身份进入延安的人。他回到上海后,连续在上海《大公报》上 刊登了他的《暂别了,绥远》,《宁夏进入记》,《陇东未走通》 等长篇通讯来介绍他延安之行的所见所闻。在这些通讯中,人们第 一次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步入新闻界: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正式开始为北平《晨报》、 《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内容多为文化教 育方面。 范长江与大公报: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 的名义遍游中国西北后整理出版了充满写实风格的《中国的西北角》 一书,使得大公报的发行量陡增。西北之行结束后,范长江回到天 津,被《大公报》社聘为正式记者。他接连又写出了《从嘉峪关说 到山海关》、《百灵庙战后行》、《忆西蒙》等著名的通讯。1936 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范长江以大公报记者身份亲赴西安 采访写成了事件报道《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并刊登在大公报显著位 置。该报道一经刊出,便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不仅报道了西 安事变的真相,而且清楚地传达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政策和主张,轰动了朝野,人们争相购阅。蒋介石看了范长江的文 章,内容与自己上午所作的报告截然相反,勃然大怒,将正在南京 的《大公报》社总编辑张季鸾狠骂了一通,并命令此后严加检查范 长江的文章和私人信件。
记者的楷模范长江

记者的楷模——范长江08060222苏一文摘要:范长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他的许多作品是近代中国部分历史的真实记录。
他从自己的新闻实践中对新闻工作基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今天看来,许多观点仍未过时,并不乏真知灼见。
本文将结合范长江的新闻实践就其新闻思想进行探讨。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实践;新闻思想范长江,原名希天。
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1970年10月23日卒于河南确山。
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
范长江的一生是为新闻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从他的新闻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影响深远的新闻理念。
一、强调新闻的真实性。
范长江认为记者应该去第一线采访新闻,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他指出“新闻必须是事实,谣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一定是事实。
”而且“必须是新的事实,有代表性的事实。
”长江尊重事实,以事实为据,更新思想、探索真理,让自己的思想走在时代的前列。
这使得他能够站在时代的前列,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进步思想,审视社会、剖析政局,从而能够选择好的选题,并使作品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具有了长久的历史价值。
他的新闻选题范围广,涉及面大,“从各个方面来表现现实的中国”。
诸如,他的西北通讯内容涉及西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文化、教育、交通等问题,几乎囊括了西北社会的全部。
此外,他还用解剖典型的方法,用典型反映一般,以具有代表性地区的情况来反映整个社会现实。
例如,通讯《兰州印象》里,就对兰州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交通、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状况做了全面解剖,揭露了兰州政治的腐败,“商业的停滞和农工业的不振”,“一般人民之生活,自日渐趋于暗淡”等等社会弊端。
【1】1935年春,范长江准备经上海,溯长江入川,然后赴西北旅行采访。
恰在这时,红军主力到达四川西部。
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强烈责任感敦促他早成此行。
1935年7月中旬,范长江以《大公报》通讯员名义,冒着酷暑,从四川成都开始了他的著名的中国西北地区考察旅行。
范长江:国内记者报道红军长征第一人

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赴西北进行新闻考察与采访。
他以过人的胆识和才干,历尽艰辛,追踪采访红军长征,迅速、及时地向世人报道了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消息。
范长江部分通讯此后汇辑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在一年多时间内连出9版,风行全国。
范长江创造了中国现代新闻史上“三个第一”:他是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是突破新闻封锁、向白区报道“西安事变”真相的第一位记者,也是国内以记者身份进入延安采访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并如实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情况的第一人。
新中国首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的著名出版家胡愈之在追悼范长江的文章中曾言:范长江是“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
”范长江的西北考察采访长约300天,亲历了中国现代史一系列大事范长江出生于1909年,四川内江人,1932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933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从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
范长江1934年兼任《大公报》记者(1936年正式担任)。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长、政务院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要职。
在蒋介石“围剿”红军的严重关头,范长江产生了进一步了解、研究红军的强烈愿望。
当红军长征开始后,为深入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对整个中国局势的影响以及西北地区的现状和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范长江于1935年7月沿着红军长征的部分路线,对川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进行了考查、采访。
在“文革”期间写的“交待材料”中,范长江曾谈到此次西北之行:“1935年春,红军主力已达四川西部,北上行动已经证实。
我想搞清楚这一个全中国人民关心的大问题,也是我自范长◆1936年大公报馆著名战地记者范长江介绍红军长征的行踪《中国的西北角》。
对范长江的介绍

对范长江的介绍范长江在新闻通讯的写作中极具个性风格,其特点大体如下:(一)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读范长江的西北通讯我们可以发现,他处处表达了对下层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和怜悯。
他在《平武谷地中》描写到:“古城外沿途向日繁盛之镇市甚多,今皆荡然无存。
旅行者至此,饮食住宿皆无法解决。
间或有老妪携粗恶之饼团至路旁贩卖,嗅之令人发呕,然而争相购食者颇不乏人。
(二)细节描写显而易见。
在范长江的通讯中,细节描写极其普遍。
在《卢沟桥畔》,作者注意到“八日夜间,阴森的永定河面,隐蔽了数百卫国英雄之潜行,一刹那间,雪亮的大刀从皮靴中解脱,但听喊声与刀声交响于永定河上。
九日清晨,河岸居民见桥上桥下,尸横如垒,而守桥的人,已换上我忠勇的二十九军武装同志了。
”这样以细节描写代替过程叙述,把一场恶战交代得清清楚楚,比正面描写省略了许多笔墨,而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三)多种信息交融,知识体系丰富。
读范长江的通讯,你不仅能够得知新闻信息,更能学到许多其它的知识,了解许多鲜为人知的风俗等。
“长江对于大西北的知识很丰富,他出于爱国的热情,曾经认真阅读报刊上有关西北的文章和材料,查阅了这些地区的地理、历史、军事、社会、民族、宗教、农业、水利等方面的书籍,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对于大西北的历史知识、军事战略、山川地貌、地质矿藏、社会变革、民情风俗等等,积累了不少资料,因此,他每到一个较为重要的地方,能对这个地方的周围环境有所熟悉,能大体上说出这个地方的地理特点、历史故事和战略位置。
”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选题的时代性通览长江新闻通讯的标题,可见,其新闻选题大都紧扣时代脉搏,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信息,回答读者疑惑的难题。
无论是早期的《佛学在北大》、《顾颉刚与禹贡》、《北京大学地质系沿革及其成绩》还是各地的旅行通讯,或者引起全国轰动的《中国西北角》系列通讯,或是后来的记录延安采访的《陕北行》等新闻选题,大都是读者想知道,想弄清楚的重大社会问题,或者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重大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名记者研究——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及实践□文学院1006班蒋玲玲□学号:2010101030610 【摘要】范长江--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他的通讯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
他的新闻思想,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
时至今日,仍是新闻工作者的精神财富。
范长江新闻奖,是以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名字设立的新闻奖。
此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举办。
是中国记者协会主办的全国青年记者的优秀成果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
【关键词】范长江政治方向采访思想群众路线职业道德【引言】范长江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本论文从他的新闻作品集和对新闻的态度出发,总结出范长江的新闻思想,以及他的思想对今天新闻工作者的影响。
【正文】一、范长江生平:范长江是我国现代著名记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
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
今年是他诞辰100周年。
1933年为北平的《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的《益世报》撰稿,后来成为《大公报》旅行记者撰稿人,曾任《新华日报》社长总编辑,主要著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
这些作品成为20世纪中国的新闻经典之作,奠定了范长江在新闻界的地位,在范长江的记者生涯中,曾经创造了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三个第一”:他在1935年至1936年间深入西北采访,是“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他是突破新闻封锁,向"国统区"报道"西安事变"真相的第一人;他是国内以记者身份进入延安采访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并如实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情况的第一人,他能取得如此成就并非偶然.这与他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新闻素养是分不开的.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并为我国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范长江的新闻思想: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范长江新闻思想的首要一条,就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他认为,新闻应该是与政治紧紧联系的,是沟通政府与群众的重要桥梁。
“如果说国家的主体在人民,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大众的利益才是国家的利益,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才是‘国家的立场’。
政府只有在与人民大众基本利益一致的条件下,始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始能真正代表国家。
”作为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者,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突出表现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务,“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站在人民的立场,新闻报道要指导群众,反映现实,做好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最忠实的通讯员。
他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等通讯集,对祖国的边疆与民族问题,对陕北红色区域的真实情况等都予以深切关注,对国内尖锐的民族矛盾予以揭露,并提出自己对待边疆民族的主张。
1986年,国民革命军傅作义部在百灵庙挫败了被日本人利用的伪蒙古军。
范长江在《塞上行》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作为五大民族之一蒙古在外人策动之下向自己国家进攻,这值得深思。
他从蒙古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深刻认识到“我们现在遭受外来民族严重的压迫,我们有共同的危机,……我们已不需要‘我消灭你’或者‘你消灭我’的老的民族路线,我们需要在一种合理的民族关系上来消除内在的冲突,把我们共同的力量,抵抗我外来的侵略,以求共同生存。
”他的这个主张,顺应了当时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趋势,显示出了其较高的政治素养。
范长江在《怎样做记者》中说对于记者来说,首先应该有一个坚定的政治方向,否则就如航海的船没有了指南针,飞机飞行没有了定向。
做记者就要时刻与党的大政方针保持高度一致,关注大事、大情、大理,深刻的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深入采访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要素。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本质要求。
他说:“新闻必须是事实,谣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一定是事实”。
范长江在采访中,总是把真实放在第一位。
他尊重事实,追求真理,如实的报道事实,敢于直言。
深入现场,从根本上讲,就是记者直接接触新闻源.这是记者认识采访对象,掌握第一手材料的需要.范长江注重深入实际,深入生活,认真调查研究。
他说:“不亲自经历的事情,每每不容易了解那件事情的真相。
”所以,在采访中,他总是深入到第一线,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
在采访过程中,去接触不同层面的人,从而获得丰富的新闻源。
西北之行,他写了许多影响巨大的新闻通讯。
范长江执着的坚持着新闻的理念,坚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不附加以任何外来的成分”[3]对于事物的辩证分析以及逻辑判断,许许多多的事实证明了他有着惊人的预见能力。
长期以来,范长江的采访思想有其自身的特点:⑴、采访对象广泛这是范长江采访思想的一大特色。
可以了解不同层面的和不同角度的被采访对象,报道题材就更加的丰富,新闻视野也得到了扩大。
带给读者的趣味性信息性也更为强大。
范长江的通讯所报道的人物上至军政要人,下至黎明百姓,各式各样。
这就像范长江说的,作为一个新闻记者,要善于广交朋友,扩大自己的圈子,新闻素材来源也就更为广泛丰富。
他的作品主要采取旅记的形式,他走南闯北,在这个过程中,他和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接触,随时随地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此发现中国社会的一些潜在问题。
(2)、采访主题鲜明他不畏条件艰苦。
哪里有新闻都要赶到现场去采访,在深入现场的途中,他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冒了许许多多的风险,坐过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
他吃苦耐劳的顽强精神使他能排除种种干扰,在最关键的时刻深入现场,抓住具有重大价值的新闻题材,加上深厚的文字功底,写出许许多多的精彩新闻。
《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是他的成名之作,是国内公开第一次报道红军长征情况的通讯集,揭秘了神秘的西北的黑暗和危机,指出了日本侵越者的险恶用心。
书中还记载了大西北地区地理形式,政治历史,民俗风情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深入准确报道了三十年代中国西北的人民群众的生存现状。
范长江在西北还采访了毛主席,与毛主席通宵谈话,深入的了解了共产党,并因此改变了他的政治立场。
他发回报社的通讯,让广大人民了解共产党,使人民群众对于“共匪”的认识有所改观。
对于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共产党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也有着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
3、坚持群众路线范长江指出:“新闻,是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这句话同时也道出了人民群众对于报纸的心声。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他指出:“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
”新闻报道需要客观,但新闻的价值却不是客观的,新闻的意义也是多元的,但价值和意义都是通过群众反映出来。
新闻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是范长江新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范长江认为,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做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侧身于民众,新闻才能“作为人民(确实按人民方式思想的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才能“生活在人民当中,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僧”,才能真实的传达人民群众的呼声好心灵。
报纸要面向群众,记者也要面向群众,在坚持党的方针原则下,新闻报道就要考虑群众的需要。
同群众保持广泛的联系,站在群众的立场,根据群众的要求,遵循群众的思维。
当好人民群众与党中央的信息通讯员。
人民群众的信任是新闻赖以生存的条件。
同时,新闻记者坚持群众路线应该注意这几点:(1)、保证消息的真实性,防止信息因传达者而发生“变相”的报道因为群众期待的永远是能够了解事实的真相。
范长江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记者,保证消息的真实性,就必须要深入的调查研究,西安事变后,范长江为了采访兰州方面的有关情况,了解事情的真相,决定飞往兰州,许多人都说兰州危险,劝他不要去,但范长江却认为,老百姓对陕甘地区真相还不明了,流言纷纷,人心混乱,这样不能造成正确的舆论,也不能促进政治问题的解决。
他进入兰州后了解了当时的真实情况,将报道发回报社,稳定了民心。
范长江这样坚持带给人民群众新闻真实性的精神,这样的优秀新闻人榜样,永远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2)、关注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也是他们急于知道事实真相的问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在枪林弹雨里驰骋,出生入死,为民族的解放,祖国的新生作出了不懈努力。
他总是深入第一线,而且跑到战壕里了解实况,战争胜利后,他第一时间把捷报发出去。
(3)、朴素而风趣的大众话语一个事实,一张报纸,一则新闻,首先要让人们想去读、去了解,才能把信息传递给大众,最广大的人民他们的知识程度是有限的,这就要求记者必须用大多数能够看懂的语言文字去描述,然而太平淡的语言或许不能把事情描述得那么生动,甚至是激起人民群众的热情,这时候就是考验一个记者的文字驾驭能力的时候了。
范长江的新闻作品,无论是写人记事、景物描绘都会给人一种异样的语言感受,他语言平实,通顺流利,却又凝炼简劲,多姿多彩,是一种朴素而风趣的大众话语。
基于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关心,以及自身对时事的了解,他才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4、崇高的职业道德记者要有高尚的人格,即新闻道德。
记者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它的影响太大,不能作普通人看待。
首先而且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格品质,这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前提。
范长江曾经说过:“有了健全的、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记者应当是社会所尊重的人物,如果在人格上有了根本的缺点,就不能算做新闻记者。
”[7]新闻工作者的任务就是无条件地为读者提供正确的有意义的报道。
他认为记者“这个职业关系社会太大,不是一个普通吃饭的事情。
”新闻记者要坚持真理,注重人格和责任感。
健全的人格就是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新闻记者应该是历史和事实的忠实记录者,良心和正义是记者必需的基本职业品德和职业操守。
范长江在《怎样学做新闻记者》一文中说:“一个稍有能力的记者,在他的旁边一方面摆着:优越的现实政治地位,社会的虚荣,金钱与物质的享受,温柔美丽的女人,这些力量诱惑他出卖贞操,放弃认识,歪曲真理。
另一方面摆着:诽谤、污蔑、冷眼、贫困、软禁、杀头,这些力量强迫他颠倒是非,出卖灵魂。
”因此,他强调“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重要”。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特殊时期,为了给人民群众传达准确快速的消息,他更是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西安事变后,他冒险飞赴兰州,在兰州至西安的路上,险些丢了性命,后来提交这件事时,范长江说:“我们当新闻记者的人,有将各种关于国民的政治问题及早详细公正地为读者报道的责任。
万一有个什么不幸的话,也是做记者的职务上所应当”范长江这种为了新闻事业而不顾生死的做法便是一个有着崇高的职业道德的人的最好诠释。
范长江以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做一个好记者其实并不难,难就难在没有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