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_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八章一元二次方程8.1 一元二次方程(1)【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会判断满足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
2、能力培养:能根据具体情景应用知识。
3、情感与态度:体验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及数学活动中的探索和创造性。
【学习重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学习过程】一、前置准备: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3.计算:(x+2)2=x2+4x+4;(x-3)2=x2-6x+9.4.计算:(5-2x)(8-2x)=4x2-26x+40.二、自学探究: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自学教材,回答:(1)如果设未铺地毯区域的宽为xm,那么地毯中央长方形图案的长为 m,宽为为 m.根据题意,可得方程(2)试再找出(10、11、12、13、14以外)其他的五个连续整数,使前三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如果设五个连续整数中的第一个数为x,那么后面四个数依次可表示为、、、,根据题意可得方程:(3)根据图2-2,由勾股定理可知,滑动前梯子底端距墙 m,如果设梯子底端滑动xm,那么滑动后梯子底端距墙 m,梯子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 m,根据题意,可得方程:三、合作交流:观察上述三个方程,它们的共同点为:①;②;这样的方程叫做。
其中我们把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分别称为、、,a、b分别称为、。
1、分别把上述三个方程化为ax2+bx+c=0的形式,并说明每个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2)(3)四、典例分析:1、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1)(1)7x2-6x=0 (2)2x2+-5xy+6y=0(3)13122-+x x =0 (4)22y =0 (5)x 2+2x-3=0五、能力提升:1、从前有一天,一个醉汉拿着竹竿进屋,横拿竖拿都进不去,横着比门框宽4尺,竖着比门框高2尺,另一个醉汉教他沿着门的两个对角斜着拿竿,这个醉汉一试,不多不少刚好进去了.你知道竹竿有多长吗?请根据这一问题列出方程.2、把方程(3x+2)2=4(x-3)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初中数学_三角形证明的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下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复习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复习课第一课时一、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在本章学习并证明完成了全部8条基本事实,并学习了三类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通过对这三类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探索与证明积累了一定的探索经验,并继续深入学习证明的方法和格式;多数学生已经了解证明的必要性,具备了证明命题是否成立的探索经验的基础.同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再将文字语言与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转换方面也有了很大提升。
八年级学生已有合情推理,慢慢的侧重于演绎推理,在经历了对八条基本事实时的探究,证明过程中,积累了更多的活动经验。
在学习了本章后,无论是对证明的必要性的体会,对证明严谨性以及证明思路的多样性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具备自己整理知识,进行知识梳理,逐渐将学习内容纳入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教科书要求教学活动中应注重让学生体会到证明是原有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根据观察、试验的结果,发现证明的思路.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有必要对有关知识进行回顾与思考,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并思考这些内容获得的过程,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知识体系,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在回顾与思考中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复习有关定理的探索与证明,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尺规作图等.2.能力目标: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提高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论证过程的能力.3.情感价值观要求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的证明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4.重点与难点重点:1.构建本章知识内容框架,发现其中关联2.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讲解和课堂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难点:是本章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对学生来讲是难点。
初中数学_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数学·下册·总第( 1 )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课题:§9.1 成比例线段(1)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知道线段的比的概念。
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 2、会计算两条线段的比。
3、掌握成比例线段的判定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线段比与成比例线段的概念及其求解。
学习过程: 教 学 流 程二次备课 一、检┉┉┉┉预习检查、启发导入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 且 。
2、动手量一量:课本的长为 厘米,宽为 厘米,长与宽的比为 。
课桌的长为 厘米,宽为 厘米,长与宽的比为 。
二、学┉┉┉┉学案引领、自主学习(一)明确学习目标自学教材84页完成下列问题(二)师提出学案中自学导航的问题并板书1、线段的比:如果选用 量得两条线段AB,CD 的长度分别是m ,n ,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ratio ) = ,或写成nm CD AB =其中,AB,CD 分别叫做这个线段比的前项和后项.如果把n m 表示成比值k,那么k CDAB =,或 注意:(1)两条线段的长度必须用同一长度单位表示,如果单位长度不同,应先化成同一单位,再求它们的比;(2)两条线段的比,没有长度单位,它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3)两条线段的长度都是正数,所以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2、成比例线段的概念:(1)一般地,在四条线段中,如果 等于 的比,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
(2)四条线段成比例,记作:其中a,d 叫比例外项,b,c 叫比例内项。
(3)四条线段a,b ,c,d 成比例,有顺序关系。
即a,b,c,d 成比例线段,则比例式为:a:b=c:d ;a,b, d,c 成比例线段,则比例式为:a:b=d:c三、讲┉┉┉┉解惑质疑、精讲点拨例1、如图,设小方格的边长为1,四边形ABCD 与四边形EFGH 的顶点都在格点上,那么AB ,CD ,EH ,EF 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分别计算 值。
初中数学_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九章《二次根式》第三节《二次根式乘除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九章《二次根式》第三节《二次根式乘除法》第1课时学情分析一、思想状况分析八年级10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明确、学习积极性高,能主动地学习,部分同学有上进心,但主动性不够,需要老师的引导。
八年级10班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不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业,甚至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大部分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他们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不知所措。
二、学习状况分析八年级是一个产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更是一个危险的时期,也是一个爬坡的时期,是一个分水岭。
第一类: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和很浓厚的兴趣.学生成绩稳定.第二类:基础差,但热情高,方法不当第三类: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因各种原因成绩(如懒、上课纪律差易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不想上学的思想作怪等)就是提不上来。
第四类:基础差,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尽量跟住老师.这些孩子的家长当然也在督促。
第五类:跟不上正常的进度.另外,大部分学生有学习目标,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高,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但学习自主性不太强,基础较薄弱,通过小学的精心培养,学生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语言文明,思想健康,积极、认真、扎实。
但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信心,在自动放弃学习。
三、今后措施1、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础知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加强规范语言训练,提高答题得分率。
2、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相应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引领学生进入阅读世界、注重文献史料的积累借鉴,引导学生系统、牢固地掌握各课的知识考点,并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思(精品8篇)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思(精品8篇)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思篇1一、分解因式※1.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1)整式乘法是把几个整式相乘,化为一个多项式;(2)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因式相乘.二、提公共因式法※1.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2.概念内涵:(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ac=a(b+c)※3.易错点点评:(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2)公因式是否提彻底;(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三、运用公式法※1.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主要公式:(1)平方差公式: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平方;③二项是异号.(2)完全平方公式:①应是三项式;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平方;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5.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4)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思篇2一、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三、合作学习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1)20_×1999(2)998×1002导入新课: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1)(x+1)(x—1);(2)(m+2)(m—2)(3)(2x+1)(2x—1);(4)(x+5y)(x—5y)。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优秀8篇)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优秀8篇)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三、课堂引入:下表显示的是上海2月下旬和同期的每日最高气温,如何对这两段时间的气温进行比较呢?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比较两段时间气温的高低,求平均气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经计算可以看出,对于2月下旬的这段时间而言,和上海地区的平均气温相等,都是12度.这是不是说,两个时段的气温情况没有什么差异呢?根据两段时间的气温情况可绘成的折线图.观察一下,它们有区别吗?说说你观察得到的结果.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到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range).四、例习题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P152习题分析问题1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知识.问题3答案并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篇2教学目标: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学难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请同学们欣赏本节导图,并回答问题,学校要举行金秋美术作品比赛,小欧很高兴,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如果这块画布的面积是?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这就要用到平方根的概念,也就是*的主要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有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二、导入新课:1、提出问题:(书P68页的问题)你是怎样算出画框的边长等于5dm的呢?(学生思考并交流解法) 这个问题相当于在等式扩=25中求出正数x的值.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也就是,在等式=a(x0)中,规定x=.2、试一试:你能根据等式:=144说出144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吗?并用等式表示出来.3、想一想:下列式子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求出它们的值吗?建议:求值时,要按照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写出应该满足的关系式,然后按照算术平方根的记法写出对应的值.例如表示25的算术平方根。
初中数学_函数的图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函数的图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画图象,理解并感知函数图象的定义。
2.会观察、分析函数图象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识图能力、分析函数图象信息能力。
教学重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图象,再根据函数图象来研究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实际问题的函数图象,使学生感受到解析法和图象法表示函数关系的相互转换这一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过程设计:(一)知识背景导入变化与对应(二)展示学习目标(三)复习巩固1.课件出示问题2.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四)创设情境,感觉新知(1)函数的图象的定义1.活动一:出示摩天轮,让学生思考如果你坐在摩天轮上,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2.动画播放:将每对t和h的数据作为点的坐标,在以t为横轴、h为纵轴的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各点,并将描出的点用平滑的曲线依次连接起来3.学生思考:其中对于给定的每一个时间 t,高度 h对应有几个值?4.从而总结函数图像定义:归纳总结:一般地,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_________.5.巩固练习达标测试第4题(2)函数图像的意义活动二:下图是下图反映了旋转时间t(分)与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米)之间的关系.你从图象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思路导引:找出函数的图象所要表达的数字信息.【规律总结】读取图象所表达的信息应注意:(1)弄清坐标轴和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2)图象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往往有特殊意义.(3)上升(下降)线表示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减小),水平线表示函数值不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有些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很难列式子表示,但是可以用图像直观地来反映。
(2)看图象时应注意的问题。
)活动三:分析图象解决实际问题如图所示,小明家、食堂、图书馆在同一条直线上。
小明从食堂吃早餐,接着去图书馆读报,然后回家。
初中数学_《数据的分析》小结(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数据的分析》小结(二)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总结出本节的知识结构,针对本章的主要内容,设计一组思考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讨论交流,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问题的理解,以达到梳理知识,理解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增强统计意识的目的。
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本章的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回顾本章主要内容,说出知识之间的联系;说出各统计量在刻画数据特征方面的优点与局限。
会用计算器计算统计量;发展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体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推断过程,理解抽样方法,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数学思考:经历总结与反思的过程,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表述各统计量的意义,进一步发展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问题解决: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情感态度:进一步感受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波动程度,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难点是能灵活运用本章知识点解题。
解决办法:通过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复习主要知识点,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知识。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在总结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本章的内容。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七、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导入:教师讲:用《啤酒与尿布》这一成功利用数据分析的经典营销案例,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回顾在《数据的分析》里主要学习了哪些统计量?如何计算?有何异同?(二)问题(教师出示问题并板书;学生细心计算,并说说各统计量的计算方法:)数据2,1,2,4,2,1的平均数是______,中位数是_______,众数是_______,方差是_______.(1)加权平均数:(先让学生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后教师出示案例,学生可分组讨论后交流):《招工启事》因我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若干名员工。
初中数学_提公因式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4.2 提公因式法(1)●学习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公因式的意义,能准确的确定一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2.初步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二)方法与过程经历探索寻找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的过程,培养合作探究的意识,积累合作的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数学合作交流意识水平,加强学生的直觉思维并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深化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能观察出多项式的公因式,并能利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教学难点正确识别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教学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探究活动设计本节教学共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一是探究如何确定公因式;二是探究如何提取公因式分解因式。
探究方法与步骤: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3、交流展示讨论结果,归纳总结探究结论。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环节:温故知新1.因式分解的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为___________的形式, 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分解因式。
2.下面由左到右的变形,哪个是分解因式?(1) 5x(2x -1)= 10x 2-5x(2) 10x 2-5x = 5x(2x -1)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设计意图】 因式分解的概念及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之间的关系两个知识点与本节课的学习紧密相关。
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实质上是逆用整式乘法中的单项式乘多项式将一个多项式化为两个整式乘积的形式。
第2题中设计的的两个等式也旨在渗透这一点。
加上课件动态演示互逆变形过程,增强了直观性。
通过分析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之间的互逆过程学习因式分解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对知识间联系的认识。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近年来,我国土地沙漠化问题严重. 3月12日植树节到来之际,,学校组织了 “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植树活动,要求每行种树15棵,其中初一年级种树27行,初二年级种树35行,初三年级种树38行,问完成这次植树活动学校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师: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怎样的算式?哪种算式计算起来较为简便?生:列式:①15×27+15×35+15×38②15×(27+35+38)15×27+15×35+15×38=15×(27+35+38)=15×100=1500师:这种运算方法的根据是什么?生:根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师:为什么能逆用分配律呢?这个式子的各项有什么特点?生:这个式子的各项有相同的因数。
初中数学_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图形的相似》第二节《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学习目标:1、探索并掌握基本事实“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及其推论.2、经历上述探究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思想与方法.3、通过交流合作,体会到其重要性,感悟几何价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是2011版新课标新增内容,按照《标准》规定,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内容作为基本事实,它是证明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基础.在学习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时,教材呈现的顺序是:特殊→一般→特殊.具体来说,教材首先借助方格纸这一工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由特殊到一般地逐步归纳、猜想,进而明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然后把这一基本事实特殊化(应用在三角形中),得到它的一个推论,从而为后面证明相似三角形判定作准备.由于基本事实不需要推理证明,所以本节内容在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直观归纳出结论即可,所以重点就是能找出对应线段,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及推论,并能简单应用.学情分析:由于学生通过对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主要是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培养,而通过对前面两课时的学习,对相似图形有了直观的印象,体会到可以用对应线段长度的比来描述两个形状相同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关系,从而认识了线段的比及成比例线段,通过方格纸的直观性,合作探究,了解了合比性质、等比性质,并通过对其进行证明,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推理的能力,为后面相似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正好是建立在成比例线段基础上来学习的.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就是如何理解对应线段成比例及其变式应用.评价设计: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思考及课堂展示环节二三,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环节二、三、四检测目标2的达成。
八年级数学教情学情分析(范文六篇)
八年级数学教情学情分析(范文六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数学教情学情分析(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数学教情学情分析(范文六篇)》。
第一篇:八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
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
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整个班级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了,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
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比较多的学生不具有,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
二、教材分析第十六章二次根式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概念及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本章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运算,难点是对二次根式进行化简,二次根式的取值范围等。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概念。
本章要使学生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同时注重介绍数学文化。
本章的重点是勾股定理及其证明,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应用),难点是运用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对锐角三角函数的理解及其合理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2篇)
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2篇)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篇1在中心学校组织的人人讲“我最满意的一节课”暨“金牌”教师评选活动中,我听了本组每位教师的课,也参加了十几次的评课活动。
在相互交流与探讨中,我学到了许多值得肯定的经验,但是也有些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
一、不能片面注重过程教学忽视双基训练新课程强调注重过程教学,但是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整个就是探究法则公式的课堂,本身设计的有例题和习题,但是在探究环节使用时间过多,从而导致训练时间不够。
并且新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习,但不是每节课都要进行探究,有些教师片面强调探究活动,不管是否必要,一节课安排十几个探究活动,接二连三地组织相互讨论,看起来学生都在主动地学习、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仔细观察一下便会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在探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大多数学生在说笑、看热闹,活动完成以后。
还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
有些问题一看就懂,一点就明,但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兜了很大个圈子,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观察、猜想,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二、不能片面强调合作交流,忽视学习习惯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旁观者,更不应该是局外人,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
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合作交流,不论是否必要,每常课都让学生合作交流好多次,从外表上看似乎很有实效,如果认真观察和了解一下活动情况,就会发现有学生不能认真参与合作交流,甚至做与合作交流无关的事。
有些学生逐渐养成了依赖他人,不愿独立思考的坏习惯。
交流时只做一个听者,而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初中数学_初中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7.1《算术平方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算术平方根》教学设计《算术平方根》学情分析八年级下册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经历了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等数与代数知识的学习,知道有理数刻画现实问题的局限性,具有乘方有关概念及运算的基础,理解乘方运算的本质,对加减、乘除运算的互逆关系有了明晰的认识,拥有计算正方形等几何图形面积的技能,这时,学生已经能从具体事例中归纳问题的本质,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抽象出问题的规律,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的经验,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同时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熟练掌握算术平方根的知识,具备了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算术平方根性质的基础。
这节课的教学,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在关注现实生活的同时,更加关注数学知识内部的挑战性。
《算术平方根》效果分析八年级下册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小组交流合作法和自主学习法。
这样,既能形成组内合作,组建竞争的学习氛围,又能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个人魅力的平台。
现对本节课的效果从下面几方面分析:一教的效果分析1、在本课题的教学中,始终贯彻落实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以抓基础为主,,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使学生知道了如何利用概念性质解决问题。
在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我注意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效果不错。
2、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每个环节,每个问题都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主,在学生疑难处才给学生以适当的点拨提示,这样训练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设计小组讨论、交流等活动,从一些完全平方数入手,引入概念,设置疑问,动手操作,再根据实践需要,教师从方法上指导师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小组交流合作法和自主学习法。
初中数学_分式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4 分式方程【课程标准】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P12: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一、教材分析分式方程是“数与代数”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刻画现实世界相等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本节内容是分式方程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整式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等有关知识后的另外一种方程模型,解决问题过程中需用到分式的基本性质、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基础知识,使原有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以升华,同时列分式方程这一建模过程为初三学习较难的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提供了练兵的机会,知识体系上呈现螺旋式的上升,因此分式方程在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所蕴含的模型思想及类比的数学思想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1、对于区分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学生掌握得较为熟练了。
2、对于解分式方程中出现的:漏乘、变号、找最简公分母还有待提高。
尤为变号。
3、学生计算的能力有待提高,在检验步骤中出现不检验或者解不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
4、通过课前任务单对本节课需要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5、学会解分式方程的步骤“一解二化三检验”;6、注重检验的过程(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有部分学生不带入原分式方程进行检验。
【学习目标】《分式方程》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在教材教学计划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了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概括方式方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概念,正确引导学生寻找解题中注意事项,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所以教学目标如下:知识技能:(1)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得出、并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
(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式方程的数学模型;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
数学思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注意易错点,利用锦囊,进而把数学问题具体化.解决问题: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如分式方程、分式方程的解和增根等概念的建立过程,要向学生提供充足的素材,让他们充分经历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概念,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切忌死记硬背概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活动方案】1.通过课前任务单体现学生的课前准备及预习状况;2.通过组长负责制,预习内容互相订正,研讨问题,体现全员能动性;3.通过例题学生板演严格步骤,寻找学知遗漏点;4.通过中考链接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5.通过星级练习达成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以发展提高;教学过程设计:第一环节:课前任务单【活动1】:组长负责制【教师引语】提到方程,同学们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一学过一元。
初中数学_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几种常见的勾股定理验证方法,进行分析和欣赏。
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感悟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通过拼图活动,尝试验证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3、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计算推理、动手操作等过程,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取得成功和克服困难的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进他们数学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和欣赏几种常见的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难点:1、“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2 、通过拼图,探究验证勾股定理的新方法。
三、教具准备PPT课件,三角尺,彩笔,彩纸片,剪刀四、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也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主要用于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是这章书所体现的主要思想,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比较、探索、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进行正确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一)数学史导入:以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徽和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引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这一认识的基本观点,同时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二)实验操作:1、投影有关直角三角形问题,让学生计算正方形A,B,C的面积,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不管是通过直接数小方格的个数,还是将C划分为4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来求等等,各种方法都应予于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学生通过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容易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而言满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初中数学_3.3中心对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下册3.3《中心对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过程与方法经历有关中心对称的观察、操作、欣赏和设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欣赏自然界的中心对称图形;二、教学重点: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在参与活动中发展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三、教学时间:( 1学时)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活动过程]:1.通过几何画板的动画演示,带领学生回顾旋转的定义以及性质;2.提出问题:当旋转哪些特殊角度会使旋转前后图形有特殊的位置关系?师生互动引出课题;[活动目的]:利用几何画板的演示,教师的提问、追问让学生体会中心对称与旋转之间的从属关系,为后续学习做铺垫;二、【探究新知】☞知识点1:两成中心对称★两图形成中心对称定义: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活动过程]:教师提问:图中两组图形通过怎样的图形变换能够重合?师生互动后利用几何画板演示总结定义,引导学生找出定义中的关键词;[活动目的]:引入定义以后,通过学生找关键词,体会成中心对称是旋转的一种特殊情况;☞知识点2:探索成中心对称两图形的性质★动手画图,探究中心对称的性质请自己画一个图形,选取一个旋转中心,把所画的图形绕旋转中心旋转180°,连接旋转前后一组对应点,你发现了什么?再选几组对应点试一试,并与同伴交流。
★中心对称的性质:[活动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画出旋转以后的图形,通过小组作品的展示,总结两图形成中心对称的性质,教师通过几何画板演示,以及学生说理进一步验证,最后学生动手画图;[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经历探索性质的过程,通过几何画板直观演示,加深对性质的认识,最后通过推理证明,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在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知识点3:中心对称图形先独立观察,再小组交流归纳:中心对称图形:[设计过程]:教师提出问题:通过怎样的变换图形能与原图形重合?师生互动总结定义,通过两组练习题进行训练,加深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的认识,并进一步举例我们所学过的平面图形中的中心对称图形.[活动目的]:通过几何画板直观演示认识定义,在总结定义关键词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其与两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区别与联系,发展学生类比学习的意识,通过练习、举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知识点4:旋转对称图形观看微视频,学习旋转对称图形定义[设计过程]:1.学生自主学习微课,了解旋转对称图形定义;2.举例说明旋转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之间的联系;[活动目的]: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对比其与中心对称图形的联系,了解二者之间的从属关系,加深对中心对称图形的认识,发展类比学习的意识;三、【效果检测】1.下列图形中,中心对称图形有A. 个B. 个C. 个D. 个2.下列四个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3.如图,与关于成中心对称,下列结论中不成立的是A. B. C. D.4.如图所示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为对称中心,若,,,则的长为.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分别为,,,.Ⅰ请在图中画出,使得与关于点成中心对称;Ⅱ直接写出(1)中的三个顶点坐标.第3题第4题知者加速;我们把图(1)称作正六边形的基本图,将此基本图不断复制并平移,使得相邻两个基本图的一边重合,这样得到图(2),图(3),,如此进行下去,直至得图(n).(1)将图(n)放在直角坐标系中,设其中第一个基本图的对称中心的坐标为,则;(2)图(n)的对称中心的横坐标为.[活动过程]:学生学习完主要知识后是否达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呢?教师通过效果检测来掌握.同时效果检测完成后教师应及时公布答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互帮进行对组内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帮扶”,及时解决组内个别同学存在的问题.[活动目的]: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互帮、教师个别点拨等方式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再此过程中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四、【自主建网】★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感悟?2.展示两图形成轴对称实例,体会二者之间联系;[活动过程]:学生回答,教师引导,串联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类比轴对称,体会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类比学习的意识;【因人作业】必做题:课本84页----1,2,3选做题:课本84页-----4[设计说明]:通过因人作业的设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中心对称》学情分析《中心对称》是八下年级数学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第三节;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平移、旋转.按照课标要求,小学阶段学习平移、旋转应该达到的水平是:通过实例,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通过实例,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升入初中之后,学生在七年级下学期已经学习了轴对称,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本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画图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旋转,掌握了旋转的定义与基本性质,立足于小学的基础和已经有的生活经验,本节课将探索中心对称的相关性质因为学生的基础和学力是有差异的,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为了每个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
初中数学_二次根式及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9.1二次根式及其性质(1)》教学设计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自学导读自学课本112页例1上方部分,完成以下问题:1.解决“交流与发现”(1)-(4)?这些式子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特征?2.什么样的式子是二次根式?能否举例说明?目标一:二次根式的概念自学检测11.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 的平方等于a ,即x 2=a,则正数x 叫做a 的__________,记作____。
2.形如____ 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其中a 叫做_________。
3.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的有:跟踪练习1 说一说: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吗?自学导读自学课本112页例1--113页例2,完成以下问题:1.例1解决了一类什么样的问题?具体条件是什么?2. (√a )2(a ≥0)等于多少?为什么?3. (-3 √2 )2这样的式子如何计算?你还有什么疑问?目标二: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自学检测2:当a 分别取什么实数时,下列各式有意义?总结:二次根式有意义,则被开方式_____;若分式和二次根式混合,还要注意_________.跟踪练习2已知2,y =求xy 的值.(2)3x-0≤异号(2) 6, (3)() (5)() (7)m x,y目标三:二次根式的性质自学检测3 快速口答,归纳性质归纳得出性质:(√a)2=(a≥0)。
3 计算:2222(1)(2)(3)(4)⎛⎛-⎝⎝有效训练计算:(((2222(1)(2)(3)(4)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能……当堂检测1、下列各式中,是二次根式的是( )2)DA B C a≥2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3、计算:(22(1)(2)-拓展提升1、由2=a(a≥0)可以得到a=2(a≥0),利用这个式子,可以把任何一个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如5=)2,2.5=2,等等.由此,可以把x2-5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x2−5=x2 2利用这种方法将下列各式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1) a2-10;(2) 4a2-3.2224=.0.8=.1=.3的,所以的,所以的,所以2的值。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数学活动 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平行四边形》的数学活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活动后的数学活动,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本节课我们准备研究活动1,2,3,4 。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能熟练运用性质和判定。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平行四边形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平行四边形和实际问题中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和关系,进行预测、判断。
2)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演练、合作探究,体会数学知识在社会活动中的运用,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求真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二)、活动一如图,是某城市部分街道示意图,AF∥BC,EC⊥BC,AB∥DE,BD∥AE.甲乙两人同时从B站乘车到F站,甲乘1路车,路线是B→A→E→F;乙乘2路车,路线是B→D→C→F.假设两车速度相同,途中耽误时间相同,那么谁先到达F站,请说明理由.学生小组讨论解答,选出二名小组长(用不同方法解答)到黑板展示,教师展示解答过程。
活动二•如图所示,在一平行四边形的菜地中,有一口圆形的水井,现张大爷要在菜地上修一条笔直的小路将菜地面积两等分以播种不同蔬菜,且要使水井在小路上,利于对两块地的浇水,请你帮助张大爷画出小路修建的位置学生小组讨论解答,选出一名小组长到黑板展示,教师做评价。
活动三(知识拓展)如图,田村有一个四边形的池塘,在它的四个角A、B、C、D处均有一棵大核桃树.田村准备开挖池塘建养鱼池,想使池塘面积扩大一倍,又想保持核桃树不动,并要求扩建后的池塘成平行四边形,请问田村能否实现这一设想?若能,请你设计并画出图形;若不能,请你说明理由(画图要保留痕迹,不写画法).学生小组讨论解答,选出一名小组长到黑板展示,教师做评价【设计意图】: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只是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所有结论过程由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合作交流、主动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数学·下册·总第( 1 )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课题:§9.1 成比例线段(1)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知道线段的比的概念。
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 2、会计算两条线段的比。
3、掌握成比例线段的判定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线段比与成比例线段的概念及其求解。
学习过程: 教 学 流 程二次备课 一、检┉┉┉┉预习检查、启发导入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 且 。
2、动手量一量:课本的长为 厘米,宽为 厘米,长与宽的比为 。
课桌的长为 厘米,宽为 厘米,长与宽的比为 。
二、学┉┉┉┉学案引领、自主学习(一)明确学习目标自学教材84页完成下列问题(二)师提出学案中自学导航的问题并板书1、线段的比:如果选用 量得两条线段AB,CD 的长度分别是m ,n ,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ratio ) = ,或写成nm CD AB =其中,AB,CD 分别叫做这个线段比的前项和后项.如果把n m 表示成比值k,那么k CDAB =,或 注意:(1)两条线段的长度必须用同一长度单位表示,如果单位长度不同,应先化成同一单位,再求它们的比;(2)两条线段的比,没有长度单位,它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3)两条线段的长度都是正数,所以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2、成比例线段的概念:(1)一般地,在四条线段中,如果 等于 的比,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
(2)四条线段成比例,记作:其中a,d 叫比例外项,b,c 叫比例内项。
(3)四条线段a,b ,c,d 成比例,有顺序关系。
即a,b,c,d 成比例线段,则比例式为:a:b=c:d ;a,b, d,c 成比例线段,则比例式为:a:b=d:c三、讲┉┉┉┉解惑质疑、精讲点拨例1、如图,设小方格的边长为1,四边形ABCD 与四边形EFGH 的顶点都在格点上,那么AB ,CD ,EH ,EF 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分别计算 值。
你发现了什么?例3、 如图,一块矩形绸布的长AB=am,AD=1m ,按照图中所示的方式将它裁成相同的三面矩形彩旗,且使裁出的每面彩旗的长与宽的比与原绸布的长与宽的比相同,即 ,那么a 的值应当是多少?四、测┉┉┉┉练习巩固、当堂检测(一)练习检测:1、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一条线段长度的5倍,则这两条线段之比是______2、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一条线段长度的53,则这两条线段之比是______3、已知a 、b 、c 、d 是成比线段,a=4cm,b=6cm,d=9cm,则c=____4、如果y x 52=,那么y x=____5、把pq mn =写成比例式,写错的是( )(二)归纳总结:1、线段的比:线段的比的概念、表示方法;前项、后项及比值k ;两条线段的比是有序的;与采用的单位无关,但要选用同一长度单位;两条线段的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成比例线段及其性质(三)课后作业A 类:习题:1、2、3B 类:习题:1、2、AB AD AD AE =n p q m A =.q n m p B =.p n m q C =.qp n m D =.EFEH AD AB EF AD EH AB ,,,八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了学习几何的能力,但是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自学、分析、总结能力。
另外,一部分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相似形》一章比较难学,故可能有心理上的负担。
同时,根据以往教学的经验,本章内容从全等到相似是一个飞跃,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一章的学习中部分学生可能会由于不适应而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这对我们的几何教学是很不利的。
所以本节并没有因为内容的简单而一代而过,力争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作为一个重点来处理。
本节新授课教学中,课堂内容的导入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从众多的线段、各种图形中找出比值相等的组成比例式,从而认识比例、熟悉比例的定义,使本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其次,在讲授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运用基本性质进行变形,使学生对该性质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最后,习题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形式多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趣味性,取得良好效果。
同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忽视了他们的发展,致使部分差生在当堂检测中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研究教材无止境、研究教法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运用新教材的能力。
图形的相似与全等紧密相关。
全等是相似的特例,相似是全等知识的拓广和发展。
在今后将要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和《圆》两部分知识,另外,在工程、绘图、测量等许多方面的工作中,相似的知识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本节是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的第一节,是引学生入门的一节,又是概念课,在教法、学法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节教学的成功直接影响着本章的教学。
重点:成比例线段,比例的性质难点:比例性质的推导和应用突破难点的关键:鼓励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讨论和总结,让学生经历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
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线段是否是成比例线段:(1)a=2cm,b=4cm,c=3m,d=6m;(2)a=0.8,b=3,c=1,d=2.4.2、下列线段能成比例线段的是()(A)1cm,2cm,3cm,4cm (B)1cm,2cm,22cm,2cm (C)2cm,5cm,3cm,1cm (D)2cm,5cm,3cm,4cm3、线段a=1cm ,b=4cm ,c=9cm , 那么a 、b 、c 的第四比例项d=____【知识点】合比性质:【例题】1、已知32=b a ,则b b a +的值为( ) (A)23 (B)34 (C)35 (D)53 【课堂练习】:1、已知5x-8y=0,则x+y x =2、若互不相等的四条线段的长a,b,c,d 满足a b =c d,m 为任意实数,则下列各式中,相等关系一定成立的是( )(A ) a +m b +m =c +m d +m (B )a +b b =c +d c (C )a c =d b (D )a -b a +b =c -d c +d3、如果x y =73 ,那么x -y y = ,x +y y = , x +y x +y= 【知识点】:等比性质:【例题】1、若43===f e d c b a , 则______=++++f d b e c a . 2、若b a c a c b c b a k 222-=-=-=,且a +b +c ≠0,则k 的值为( ) (A)-1 (B)21 (C)1 (D)- 12 3、已知有三条线段长为2cm 、3cm 、1cm ,请你再添加一条线段,使这四条线段为成比例线a c abcd b d b d ±±==如果,那么(0)a c m b d n b d na c m ab d n b ==⋅⋅⋅=++⋅⋅⋅+≠++⋅⋅⋅+=++⋅⋅⋅+如果,那么。
段,求所添加线段的长4、已知0753≠==z y x ,求下列各式的值:(1)y z y x +- (2)z y x z y x +-++35432. 【课堂练习】1、已知a b =c d =e f =35,b +d +f =50,那么a +c +e = 2、已知x 5 =y 3 =z 4 ,则2x+y-z x+3y+z = 3、已知有三条线段长为1cm 、4cm 、9cm ,请你再添加一条线段,使这四条线段为成比例线段,求所添加线段的长4. 已知0≠-=-=-z a c y c b x b a ,求x+y+z 的值.1.课后练习:1.如果053=-y x ,且y ≠0,那么y x = . 2.若9810z y x ==, 则 ______=+++z y z y x . 3.若322=-y y x , 则_____=yx . 4.如果线段a =4,b =16,c =8,那么a 、b 、c 的第四比例项d 为( )(A)8 (B)16 (C)24 (D)325.若ac =bd ,则下列比例式中不正确的是………………………………………………( ) (A)c bd a = (B)d a c b = (C)d b c a = (D)d c a b =6、已知32==d c b a ,若0≠+d b ,则=++db c a . 《成比例线段》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十分好的效果:首先,课堂内容的导入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从众多的线段、各种图形中找出比值相等的组成比例式,从而认识比例、熟悉比例的定义,使本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其次,在讲授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运用基本性质进行变形,使学生对该性质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最后,习题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形式多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趣味性。
这些成功之处是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深入研究教材变化、分析学生分不开的,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忽视了他们的发展,这是以后应该注意的地方,研究教法、精选习题,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我班学生的数学素质。
同时,对本节课的内容还应该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一下。
研究教材无止境、研究教法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运用新教材的能力。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定理及推论,并能用其解题;2、过程与方法:掌握基本定理的推导过程并能以之解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认识事物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过程,培养欣赏数学表达式的对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