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与审美

合集下载

旅游文化审美

旅游文化审美

第四章自然景观与观赏第一节自然景观美的特征一、形象美(或形态美)雄美-壮观、壮美、崇高的形象秀美-柔和、秀丽、优美险美-垂直、绝壁、深窄奇美-变化多端、离奇怪异幽美-静谧、深藏旷美-辽阔、开朗、高远野美-天然、质朴“雄”是一种壮观、壮美、崇高的现象,与“阳刚美”是同一审美范畴。

雄的特征在山体中广泛存在。

雄美景观的审美感受:赞叹、震惊、冲突、崇敬、痛快、狂喜、愉悦。

使人产生仰慕(敬畏)之情,增人豪迈壮志,催人奋发进取。

秀景表现为柔和、秀丽、优美、雅致、精巧,与阴柔美是同一审美范畴。

轮廓线条柔和,景观质地柔润,地表植被良好,色彩翠黛雅致。

如“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如情似梦”的漓江,山明水秀的江南春色,画廊般的巫峡,亭亭玉立的神女峰等。

秀美的景观给人甜美、安逸、舒适、和谐的审美感受,使旅游者悠然自得、心绪平和、宁静淡泊、恬适超然。

险的特征:坡度特别大,山脊高而窄,垂直、绝壁、千钧一发、万丈深渊、深窄,突兀嶙峋等。

如华山,“华山天下险”,“自古华山一条路”。

华山四壁如刀削斧劈,两侧皆是万丈深渊,异常险峻。

险美景观的审美感受是惊喜、激越、惊心动魄,心悸万分,心惊胆战、引发好奇心,具有强烈吸引力,能锻冶人们的意志与胆略,激励人们奋勇进取,努力拼搏。

险峻美的审美体验:始于痛感而终于美感,从心理不适开始,却以激情(或紧张感)得以释放、心理得以满足而告终。

奇美是指其非同一般,变化多端,离奇怪异,出人意料,不可思议。

奇美又可分为奇特之美、奇丽之美、奇异之美、怪诞之美,皆能满足人求新求异的欲望。

黄山天下奇”,是说黄山集天下名山之奇形异状,蔚成奇观。

黄山之奇,奇在石、松、云、泉都形态诡异。

云南石林——“天下第一奇观”,中国四大自然景观之一。

被誉为“地理迷宫”、“大自然雕塑博物馆”奇美景观的审美感受是令人神往,兴奋,惊喜兴趣盎然,妙趣横生。

能愉悦人的情感,启迪人的智慧,激励人们追求和探索。

幽美指其沉静,深暗、隐蔽。

幽美景观的基本特征一是封闭或半封闭的地形环境,如幽林、幽谷、深院,二是有高大的乔木遮天蔽日,光线暗淡,寂静无声。

旅游审美分析

旅游审美分析

浅析旅游审美在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中,旅游是无法或缺的,它是人们自身对于心理需要的追求,是提升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

旅游的实质,是在较为自由的意义上,从自己的生活空间暂时进入非自我的空间的活动,或者说,是从一种境遇暂时进入另一种境遇的游戏。

前一种空间是功利性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已经被模式化的熟悉空间,而作为旅游目标的空间则是非功利空间,或者叫娱乐空间或美学空间,是人们必须也只能是短暂逗留的陌生空间。

旅游作为一种短期性的闲暇生活方式,从本质上说,实是一种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之大成的综合性审美。

人们外出旅游就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如为了身体健康的需要、为了获得知识的需要、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等。

需要是前提,在旅游活动中旅客希望满足的需要一般有以下方面:第一,审美怡情的需要。

第二,拓展知识见闻,避常求变的需要。

第三,社会交往的需要。

其中,审美需要是旅游中第一位的需要,审美需要是促使人们从事旅游审美活动的一种内驱力。

在现代社会里,这种人类的审美需要为什么会更多地指向旅游活动,形成旅游的审美需要?因为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是人的本能和天性。

大多数游客到大自然中去,并非为了学习地理、地质学等自然科学的指示,而是为了去体味大自然的美好,去获取大自然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和轻松等种种感受。

同样,多数游客到有历史遗迹的地方,如中国的长城、秦始皇陵、埃及的金字塔等处去旅游,并非是为了研究历史,而是为了让历史古迹唤起他们心中崇高、伟大、悲壮等各种情感,使他们自己充分感受到历史的美与深邃。

人们到异国他乡去旅游,绝大多数也并非是为了研究那里的人文民俗,而是为了体验一下,以获得奇特、新鲜等的感受。

不论是去欣赏自然、艺术美、或社会美,其终极目的是求得自己情感的愉悦和满足。

事实上,不管是现代的游客,还是古代的游客,也不管人们所抱旅游的直接目的怎样不同,在旅游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游览行为,看到和听到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因而在旅游过程中,审美就是人们的必经行为和必然效果。

追根述源:邮轮旅游的审美文化揭秘

追根述源:邮轮旅游的审美文化揭秘

西方海洋文化
古希腊开始的海洋航 行养成的西方人的海 洋文化: 海洋情结、海洋性格、 海洋崇拜
• 冒险和探险精神 • 崇尚力量和自由 • 强烈的竞争意识和 开创意识
西方海洋文化的影响
这些激起了人们探求 与开拓大自然的强烈 愿望,因而炼就了西 方人勇于开拓、善于 求索的民族精神和民 族性格,造就了一群 理性的、探求科学的 民族,孕育了一大批 科学家、哲学家、思 想家。
伽马,葡萄牙航海家,从欧 洲绕好望角到印度航海路线的 开拓者。1497年7月8日受葡萄 牙国王派遣,率船在里斯本出 发,通过寻找印度的海上航路, 船绕过好望角,经过莫桑比克 等地,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 度西南部卡利卡特。达伽马通 航印度,促进了欧亚贸易的发 展。这条航路的通航也是葡萄 牙和欧洲其他国家在亚洲从事 殖民活动的开端。
对现代邮轮起源的重要影响
• 激发公众的航海 激情,
• 激发公众的冒险
欲望
• 技术日益成熟,
对海洋愈加渴望
邮轮旅游的产生
邮轮旅游是用邮轮将一个或 多个旅游目的地联系起来的
旅游行程。这种旅行方式始 于18世纪末,兴盛于20世纪 60年代。邮轮度假风潮是由 欧洲贵族开创的,它的精髓 在于全家人借浩瀚的海洋去 寻访历史,是种优雅、闲适、 自由的旅行,是欧美人最向 往的度假方式之一
希腊的自然环境
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包括
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 小亚西亚西部海岸。希腊
半岛是希腊文明的中心地 区。希腊半岛的自然条件
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 多山 • 海岸线曲折多变
• 岛屿星罗棋布
古希腊发展航海的优越条件
• 希腊半岛三面临海,有许多适合发 展航海业的天然港湾。 • 该地区气候温和,与大洋几乎隔断, 大多数时间风平浪静,适合航海。 • 古希腊当时生产力低下,没有指南 针等这类先进的航海仪器,但是古

旅游审美文化概述

旅游审美文化概述

旅游审美文化概述引言旅游是人们远离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通过旅行,人们可以探索不同的地方、文化和景点。

在旅游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对所见所闻产生审美的感受,这与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和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旅游审美文化概述旨在探讨旅游中的审美体验,以及与地理环境、历史和文化相关的审美文化。

本文将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旅游审美文化进行概述,以及相关的时尚、建筑、美食等方面的介绍,从而更好地理解旅游与审美文化之间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旅游审美旅游目的地的地理环境是旅游审美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地理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比如,海滨地区常常以其壮丽的海景和闪耀的阳光吸引游客,他们会对这样的地方产生一种轻松和开放的审美感受。

而山区的美景则常常让人感到宁静和舒适,游客会在大自然中追求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审美体验。

另外,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和摩天大楼也常常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魅力。

历史与旅游审美历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审美的重要来源之一。

古老的历史遗迹和古老的建筑等都是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它们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着游客的注意。

比如,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就是两个充满历史韵味的旅游胜地。

游客在这些地方往往会产生一种敬畏和钦佩的情感,同时也对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文化与旅游审美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艺术形式的综合体,它对旅游审美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偏好。

比如,日本的传统茶道和花艺就展现出一种简约而雅致的审美风格,而西方的绘画和雕塑则常常注重形式的表现和技巧的运用。

当游客到访不同的文化地区时,他们会逐渐了解并体验当地的审美文化,从而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

旅游审美与时尚时尚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趋势。

旅游与时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目的地常常是时尚的集中地。

比如,巴黎被誉为时尚之都,拥有众多的时尚品牌和时尚展览。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差异浅析】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差异浅析】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差异浅析——以平遥古城和布拉格为例班级:旅游1101姓名:***学号:********1、前言笛卡尔曾说:“同一件事情可以使这批人高兴的要跳舞,却使另一批人伤心的要流泪。

”由此可见,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和见解,因此,不同文化的人对同一旅游地也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

城市作为人类发展的标志,见证了人类发展的不同过程。

平遥古城和布拉格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两者却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平遥古城和布拉格,对中西旅游文化的不同审美观念进行比较。

2、平遥古城2.1概述平遥古城,旧称“古陶”,位于山西中部平遥县,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的太原盆地西南,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平遥县总面积1260平方公里。

平遥地处汾河东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与另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相毗邻。

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县境。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粮食、棉花,特产牛肉、推光漆器等。

其中牛肉名声颇大,有“平遥牛肉太谷饼”的民歌歌词。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县城之一(另一为丽江古城)。

2.2发展历史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平遥曾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并有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

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

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

北魏改名为平遥县。

平遥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

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

旅游与人的审美需要探析

旅游与人的审美需要探析

2342018年11月下半月刊旅游与人的审美需要探析吴 莉 解 倩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现代旅游可以满足人们从生理到精神等不同层面的需要,尤其是人们通过旅游可以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和满足,因而精神愉悦作为旅游者的一种共同追求,成为旅游的本质作用。

主体具备了审美需要,客体也同时具备了审美特质,这种审美集中指向旅游活动,因此旅游活动的本质就是审美,审美需要也正是促使人们从事旅游活动的一种内在驱力。

本文认为李泽厚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三种审美体验同样适用于旅游中的三种审美需要。

马斯洛认为,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人们便开始追寻高层次的需求,而高层次的需求也才有可能出现,所以一切活动的内驱力是需求。

人们认为之所以发生旅游活动,是因为人的生命缺乏性需求和超越性的审美需求。

也就是说,当人们的旅游活动发生时必然产生审美需求,反之亦然。

因为古往今来,只要是游客,不管其出于怎样的目的,其在旅游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去感知旅游客体,即旅游景观,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所以当人们的旅游活动发生时,其对旅游资源的观照就必定是一种审美行为,审美也是旅游的必然结果,所以,审美就是旅游活动的根本性质。

人们选择旅游,因为旅游可以为游客带来精神上的审美享受,这是人类的一种高层次需要。

一、审美需要与悦耳悦目悦耳悦目作为一种最低级、最直接的感官享受,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最先产生的审美需求。

好看好听或者不好看不好听是人最基本、最简单的审美判断。

但是因为悦耳悦目的感觉是由于感官刺激所得,而感官是会疲劳的,所以“再好吃的东西,假如你天天吃它,很快就不想吃了。

再美的东西,你天天看它、听它、也就不一定感到美了。

在北京住的人,如果天天去北海,便会感到没多大意思,可过一段时间再去,又感到有意思了。

缺少变迁会使感官迟钝,没精打采。

感官的东西和理性的东西不一样,人与机器不一样,它需要休息和变异,他要求新鲜活泼的刺激,才获有继续生存、活动的生命力。

旅游文化学名词解释

旅游文化学名词解释

旅游文化学(期末考试)1、文化:是人类创造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过程和成果的总和。

2、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内在的及其互相作用所产生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3、旅游消费行为:狭义的旅游消费行为,仅指旅游者的购买行为以及旅游产品的实际消费。

广义的旅游消费行为包括从旅游需要的生产、消费计划的制定到十几消费以及其后生产高手的过程。

4、旅游审美主体:是指有着内在审美需要,具有审美结构和功能,并与旅游审美对象结成一定审美关系的旅游者。

5、旅游审美客体:旅游审美客体是指旅游审美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具体地说,就是具有审美价值属性、与主体结构成一定审美关系的广义的景观对象。

6、斗拱: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联络柱、枋、梁的特有部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短形的拱、斜出的昂组合而成。

在木结构的横梁与立柱间的过度处,将横材方木互相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拱”。

7、台基:任何建筑都需要有一个赖以矗立的基础,基础越是深广,建筑物也就可以建的越高大,这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

台阶基座,最早时为夯土台,以高度的不同来区分坐落于其上的建筑物的等级。

8、宫殿:宫殿式传统建筑中的佼佼者。

它们是历代奴隶主和封建帝王凭借利将大量的财富、最好的材料、最优秀的匠师,最精湛的技艺集中起来建造的,因此代表了中国古建筑基础与艺术的最高水平。

9、私家园林:多为贵族、官僚、文人、商贾等,所造园林多作为工作之余或隐退之后的恬养之所。

10、皇家园林:又称苑囿,其园主是帝王,规模上大多相当巨大,在制作手法上更注重于选址,因地制宜以真山真水作为造园的要素。

11、宗教祭祀园林:是宗教寺庙、道观、祠堂等的附属部分。

12、南方类型园林:集中于长江以南的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等地,江北的扬州也很有名,而尤以苏州的私家园林为典型,太多体制精巧,风格秀丽。

13、北方类型园林: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西安、洛阳、开封、济南和华北的北京和承德等地,尤其以北京的皇家园林为极至,大多规模宏大、风格雄壮。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旅游者对同一景观的审美感受是大不相同的。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很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中国人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

2、中国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抒情印象重现;西方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风景的对象描写。

3、中国人的风景审美其目的在于舒适精神、怡乐性情;西方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间感的真实性。

学习中国旅游文化,有助于解释人类的旅游行为,揭示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机理。

人类的旅游活动固然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一种自觉的活动,是文化驱使的结果。

中国旅游文化从文化这个特殊的角度来审视旅游活动,研究旅游产生、发展乃至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内在原因,为人们认识旅游的本质提供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中国旅游文化不仅注意对旅游现象的纵横比较,探讨旅游行为运动变化的机理、发展趋势,按照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而且有助于旅游活动的全面发展。

中国旅游文化教程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处理好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和谐统一,促进接待地整体的、全面的、持续的进步。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不仅会给接待地带来经济效益,还会导致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最终目的还在于提高人民的整体生活品质,因此必须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以此作为制定旅游发展政策和具体措施的依据之一,努力将旅游的负面作用降至最低。

譬如: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如何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如何选择、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如何避免文化自大现象的发生,如何解决主客间的文化冲突,如何维护和加强接待地的旅游形象等等一系列问题上,中国旅游文化可以使人们提高认识,自觉地处理与旅游有关的经济、社会、文化关系,促进接待地各方面整体协调发展。

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内涵及分类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用心编著的佳作——《旅游文化与审美》(第三版)评介

用心编著的佳作——《旅游文化与审美》(第三版)评介

用心编著的佳作——《旅游文化与审美》(第三版)评介武汉科技大学曹诗图教授意识到“文化旅游正在成为一种大众旅游趋向,有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得到旅游文化和旅游审美方面的知识。

”,开创性地将《旅游文化学》和《旅游美学》两门课程进行整合,出版发行《旅游文化与审美》一书。

该书至今已出第三版,先后印刷10多次,印数高达数万册,2013年获中国冶金教育学会优秀教材三等奖。

对于该书,本人数次从校图书馆借阅查看,已至最后购买放在枕边不断翻阅。

关于该书的特点,本人有以下看法:一、内容丰厚,富于创新“该教材将旅游文化学与旅游美学有机整合,阐述了旅游文化和旅游审美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对自然风景、古典园林、传统建筑、雕塑、书法、绘画、音乐、饮食、宗教、地域文化等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审美鉴赏方法进行了简明而生动的论述,并进行了跨文化分析和旅游开发的文化分析。

”另外,许多章节编者精心编排了阅读材料,可谓内容丰厚。

图书编者曹诗图教授截止目前共出版专著与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有60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重要期刊全文转载和摘要选载。

如其部分代表性著作《旅游哲学引论》、《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社会发展地理学概论》、《长江三峡学概论》、《三峡旅游文化概论》一样,《旅游文化与审美》一书也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编者勤于思考,富于创新,将旅游文化学与旅游美学有机融合作一门课讲授,极大减轻了学校课时的压力和学生学习的负担。

二、文笔优美、图文并茂第4章“风景与审美观赏”一章中,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形容大漠荒原的美;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形容山林之野的美;以“走马穿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形容边塞之野的美。

编者用“高山流水,泉水丁冬,瀑落深潭,泉泻清池,惊涛拍浪,雨打芭蕉,风起松涛,幽林鸟语,寂夜虫鸣”形容声音美,用“梅花暗香浮动,丹桂飘香,风送荷香”描述嗅觉美。

编者这样描述四时之美不同:“春季繁花遍地、鸟语花香;夏季草木苍郁、生机盎然;秋季天高云淡,硕果累累;冬季银装素裹,琼楼玉宇。

旅游文化与审美试题

旅游文化与审美试题

文理基础任选课《旅游文化与审美试题》2、中国古建筑的形式主要有、、、等。

3、结构是中国古建筑的最大特征之一。

4、木构架屋项的造型有、、、等形式。

2、中国名山中,具有其特美的是()。

A. 泰山B. 华山C. 黄山D. 青城山3、“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表现的民俗文化的特征是()。

A. 民族性B. 地方性C. 传承性D. 变异性4、下列不属于川菜的是()。

A. 宫保鸡丁B. 鱼香肉丝C. 开水白菜D. 九转大肠5、霜叶红于二月花描绘的是风景美的什么形式()。

A动态美 B朦胧美 C形象美 D色形美6、在中国书法史上,狂草的代表人物是()。

A. 颜真卿B. 欧阳询C. 怀素D. 王羲之7、关中十八陵中最有代表性和迄今保存最好的一座陵墓是()。

A、秦陵B、昭陵C、乾陵D、明十三陵8、苏轼咏西湖诗云:“水光涟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说明观赏自然物不同的()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A、时间B、角度C、距离D、心情9、人们把黄山的奇峰怪石称为“喜鹊登梅”、“猴子观海”,是基于()。

A、审美直觉B、类似联想C、通感D、审美动机10、中国古典园林在配植花木时,十分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谐调。

例如,牡丹富贵娇艳,宜配()。

A、峭壁奇峰B、疏篱修竹C、雕栏玉砌D、茅舍清斋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假山叠石的审美标准是()。

A、丑B、做假为真C、瘦、透、漏、皱D、象形E、美2、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体现出大自然的()A、色彩美B、朦胧美C、雄壮美D、动态美E、声音美3、黄山四奇指的是()A土、柏 B石、松 C云、泉 D云、雾4、以下属于自然景观的是A泰山之雄 B华山之险 C峨眉之秀 D青城之幽5、传统习惯上的四大菜系指的是()。

A、京鲁菜B、淮扬菜C、上海菜D、川菜E、粤菜四、术语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静态观赏2、中国古典园林3、点景4、借景5、宫殿建筑的“中轴对称”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1、简述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类别及其审美特征?2、各举三例说明自然景观的“雄”与“秀”之美。

旅游审美的哲学思想

旅游审美的哲学思想

中国旅游文化审美的哲学思想摘要中国是一个很讲究自然山水旅游的国度。

中国的旅游自然审美思维方式并不像西方那样仅仅作为一种精神娱乐与休闲生活的方式来完成情感的陶冶,促进身心的健康,而是强调以自然宇宙景观作为精神审美的对象,拟取人生、社会、自然的精神意象,作为自身的心灵与自然交融的审美感应形式,达到健身壮体、陶冶性情,觉悟人生哲学境界的旨意。

从这种意义上来理解,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综合的文化现象,它的背景跟文化哲学精神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特别是中国山水旅游更是以哲学思维去指导人们从自然宇宙观中,获以审美情感,伦理道德、人生价值、思想境界的哲学精神力量。

本文重点从中国古典哲学角度分析旅游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

关键字中国旅游审美文化古典助学在中国历史上曾有无数的圣人贤哲骚士墨客,从自然审美行旅中,寻觅人生宇宙灵感的思维,指示人生对社会、自然的价值取向,获以创造不朽文化的精神力量。

孔子周游列国,意在创建人类社会伦理秩序的要旨,写下了《论语》;庄子逍遥乐游自然山水,从情感汪洋的《庄子》里,提示人生与自然互相感应的精神意义;司马迁早年“览潇湘,登会稽,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写下名垂千秋的《史记》;王羲之既去官,游名山,泛苍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并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来抒发书法艺术的情怀;南朝画家宗炳对自然山水审美痴迷到如此程度:“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游,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凡此等等,他们都是从不同的哲学思维角度,来审察认识感悟自然旅游的文化精神。

这种自然山水旅游的文化精神,蕴意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精神。

在此,我想,以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来论述中国山水旅游的哲学精神。

一、天人感应从现代旅游科学思维来认识,即是人在大自然景观中旅游,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物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体心理情绪、情感思维、生物钟节奏,血脉流通等等。

这种“天人感应”的自然山水旅游效应,既能使人的精神愉悦,思维清明,性情陶冶,身心健康得到优化,又能提高人生哲学思想境界。

旅游文化与审美

旅游文化与审美

布局:(中国山水画章法—虚实相生 置阵布势
有主有次 疏密有致) 山为实 水为虚;景为实 空为虚; 近为实 远为虚;显为实 隐为虚; 物为实 景为虚;曲直开合相宜(见图)
拙政园素图
苏 州 留 园 ︻ 冠 云 峰 ︼ 石
颐和园【谐趣园】
园林石景小品
叠山石审美: 瘦—苗条 棱角凸显—骨感美—刚直不阿精神 透—玲珑多孔 通灵美 — 空灵意境 漏—内孔相通 皱—表面多凸凹褶皱—苍老感—真山之气 清—质纯 清新—阴柔美—清雅气质 丑—奇突怪异—特质美——脱俗境界 顽—阳刚叛逆—阳刚美— 拙—轮廓硬朗—拙朴美—真本性 险—上大下小—奇险美—冒险潜质(独立景)
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大陆文化 宗法思想 农耕文化 礼制制度

中国传统审美思想 内省式文化 君子比德;澄怀味象;崇尚自然
审美文化的地域特征
南方—秀雅阴柔(越剧 评弹) 北方—雄壮阳刚(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
苏州评弹
作业: 1试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与审美特征。 2试解释“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含义。
第三章 风景与审美观赏
近 春 园 颐 和 园 十 七 孔 桥
花木配置
园之毛发(山石为骨 水流为血) 美学功能与配置: 丰富的色彩美 苍松—浓绿 竹笋—翠绿 柳芽—嫰绿 (主色)红枫 白玉兰 紫薇 粉色芍药 梅兰竹菊 绚丽多彩 芳香宜人 树木清新 兰花清香 桂花幽香 茉莉浓香 (陶醉) 组合美 水边植柳 间种桃花;篱畔缀菊; 斋前立松 墙根插竹;窗吊紫罗; 象征寓意 腊梅傲雪 兰花幽居 竹志高洁 牡丹富贵 莲花自好 石榴多子 松坚不屈 (君子比德、求吉思想)
多元艺术融合: 桃花坞年画
雕刻
织锦
刺绣



《旅游文化》第二章旅游审美文化

《旅游文化》第二章旅游审美文化

《旅游文化》第二章旅游审美文化1.引言旅游审美文化是指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形成的审美观念、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的一种文化现象。

旅游审美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地域、历史、民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与个人的价值观和经验密切相关。

本章将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旅游体验等方面探讨旅游审美文化。

自然景观是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吸引力之一、山水风光、日出日落、海滩等都是人们追求的美丽景色。

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习俗会对人们的审美产生不同影响。

在中国,山水画被视为高尚的艺术形式,山水之美被视为一种精神享受。

中国人常常将自然景观与哲学思想相结合,追求“天人合一”之美。

与此不同的是,西方人更注重自然景观的原始性和壮丽性,喜欢追求自然的本真和野性之美。

另外,旅游审美文化也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

例如,日本的樱花季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樱花的美被当作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都有其自身的美学特色,因此在旅游中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除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也是旅游目的地重要的吸引力之一、古建筑、文化遗产、民族风情等都是人们在旅游中追求的审美体验。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对人们的审美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中国,古建筑被赋予了非常高的审美价值,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在欧洲,古城堡、教堂等也代表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民族文化也对旅游的审美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民族的服饰、舞蹈、音乐等都是旅游中追求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泰国的文化表演中,人们可以欣赏到传统的泰国舞蹈和音乐,感受到独特的审美享受。

4.旅游体验的审美文化旅游体验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的舒适、愉悦和满足的感受。

旅游体验的审美文化受到个人价值观和经验的影响。

对于一些人来说,旅游是一种放松和逃避的方式,他们追求舒适和享受。

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旅游是一种探险和挑战,他们追求刺激和冒险。

不同的旅游体验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审美满足。

另外,旅游体验的审美也受到文化交流的影响。

通过与当地人交流和互动,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从而对旅游目的地的审美产生新的认识。

旅游活动的审美思考

旅游活动的审美思考

旅游活动的审美思考【摘要】本文探讨了旅游活动中的审美思考,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与设计、自然风光的欣赏与感悟、历史文化的探索与体验、建筑艺术的欣赏与鉴赏、风土人情的体验与感受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

通过审美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旅行中的美丽风景、历史文化遗产、建筑艺术作品,以及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审美思考不仅能够提升旅行体验的深度和广度,还能够对个人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旅游活动中的审美价值在于让我们更加敏锐地感知美的存在,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审美思考在旅行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能够带来对世界的更深刻理解和感悟,进而影响我们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关键词】旅游活动、审美思考、旅游目的地、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建筑艺术、风土人情、审美价值、旅行体验、个人成长。

1. 引言1.1 旅游活动的审美思考旅游活动的审美思考,是在旅行过程中对环境、景点、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审美评价和思考,从而提升旅行的品质和体验。

审美思考不仅仅是对景点的外表美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审美眼光去理解和体味背后的文化、历史和人文内涵,从而深化旅行的意义和价值。

在当今社会,旅游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消遣活动,而是成为一种审美的过程和体验,让人们通过旅行来感受和领悟生活的美好之处。

通过审美思考,我们可以更加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和欣赏目的地的各个方面,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景观美景。

在审美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品味自然风光、探索历史文化、欣赏建筑艺术、感受当地风土人情等多个角度去感受和理解旅行所带来的美好体验。

审美思考不仅让旅行增添了深度和内涵,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融入和理解不同的文化环境。

在接下来的将会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与设计、自然风光的欣赏与感悟、历史文化的探索与体验、建筑艺术的欣赏与鉴赏、风土人情的体验与感受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带领读者进一步了解和体验旅行中的审美思考。

2. 正文2.1 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与设计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与设计是旅行中最重要的一环。

旅游文化与审美复习题答案

旅游文化与审美复习题答案

一.术语解释1、静态观赏:静态观赏是指旅游者在一定的位置上,面对风景,缓慢的移动视线,仔细玩味其中奥妙的一种欣赏活动。

静态观赏需要的时间较长,感受量较大,便于体察感悟或想象理解对象的审美价值或内涵。

2、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3、点景:即用点缀的方法装饰景点或者景物,使景点更加丰富,生动。

抓住园林绿地中每一景观的特点及空间环境的景象,再结合文化艺术的要求,进行高度概括,点出景色的精华,点出景色的境界,使观赏者有更深的感受。

4、借景:即为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

借景分近借、远借、邻借、互借、仰借、俯借、应时借7类。

其方法通常有开辟赏景透视线,去除障碍物;提升视景点的高度,突破园林的界限;借虚景等。

5.宫廷建筑中的“中轴对称”:严格的中轴对称是我国正规建筑组群的传统,宫廷建筑尤为如此,即使本应充满自然随意的园林,其宫殿区也依然遵照这种布局形式。

在庞大的宫殿建筑群中,有多条平行并列的纵向轴线,但宫殿主体建筑必须布局在中央轴线上,构成数进院落的庭院结构。

宫殿是古代最高统治者处理政务并居住的建筑,是最高级的古建筑类型,北京明清故宫是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6.框景: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者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

7.石窟: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

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

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

8.主题公园:是根据某个特定的主题,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层次活动设置方式,集诸多娱乐活动、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

诗说中国旅游文化中的自然山水审美

诗说中国旅游文化中的自然山水审美

诗说中国旅游文化中的自然山水审美李 伟,程旭阳(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经济管理系,北京 100023)3摘 要:古往今来,自然山水作为审美对象,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青睐,他们登临胜境,或直抒胸臆,或寄情抒怀,创作了无数的文学作品,促成了表达美感体验的旅游山水文化的形成。

作为其中最夺目的奇葩,历代诗人留下的千古绝句,更是以凝练的语言,传神地概括出自然山水的审美体验,丰富了中国自然山水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也赋予了这些名山胜水更高的观赏价值。

本文以古诗名句为线索贯穿全文,借用这些诗句生动的描写,阐述了旅游中自然山水的审美,希望游者能以更加立体的角度去欣赏自然山水的天然美与文化美。

关键词:诗;旅游文化;自然山水;审美doi :10.3969/j .iss n.1000-5757.2010.04.113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5757(2010)0420113204 自然山水之美,在于其丰富多彩的外在展现形式,突出地表现为色彩美、声音美和形态美。

历代文人以其敏锐的感觉捕捉到自然之美,留下了大量不朽的诗篇,构成了中国旅游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丰富了山水之美的文化内涵。

一、霜叶红于二月花———自然山水的色彩美五彩缤纷的色彩构成了自然山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使我们获得视觉震撼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山水景观的旅游魅力与审美价值。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作者把一幅绚丽多姿的山水风景画呈现在我们面前,把山色之青翠、水态之柔美描写的惟妙惟肖。

而“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王湾《次北固山下》)、“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唐王维《送邢桂州》)、“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等等,都是描写山水色彩的著名诗句。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无。

”(唐王维《汉江临泛》)近山绿而远山蓝,如果再辅之以淡云、浓雾、轻烟则更加衬托出山色之美,“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旅游审美知识点总结

旅游审美知识点总结

旅游审美知识点总结一、景观审美景观是旅游中重要的审美对象之一。

景观审美包括风景的美、宏阔的景色、建筑物的美和人文景观的美等。

景观中的造型、色彩、纹理、线条、形状等都是景观审美的重要方面。

1.风景的美:风景的美是指自然环境中山水、植物、动物等元素所呈现出来的优美、富有诗意的现象和景色。

如雄浑的群山、奔腾的河流、柔和的晨曦、流动的云彩等。

在欣赏风景的美时,人们常常会感到心旷神怡,情绪愉悦。

2.宏阔的景色:宏阔的景色是指辽阔开阔的地域和大气磅礴的景色。

如大漠孤烟、辽阔的海洋、高大的山川等,这些宏阔的景色给人以崇高的审美享受,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3.建筑物的美:建筑物的美是指建筑物的形式美、结构美、色彩美等。

在旅游中,各式的古建筑、民居、现代建筑等都是旅游景点的一部分。

在欣赏建筑物的美时,人们常常会被其中独特的风格、精美的雕刻和细腻的工艺所吸引。

4.人文景观的美:人文景观的美是指人类在历史、文化、信仰、艺术等方面留下的遗迹和成就。

如世界文化遗产、古代壁画、摩崖石刻、古代宫殿等。

人文景观的美往往与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积淀有关,给人一种深厚的情感和思考。

二、色彩审美色彩是旅游中常见的审美元素之一,色彩审美包括色彩的组合、搭配、对比、对比等。

1.色彩的组合:色彩的组合是指不同颜色在某一时刻、某一个地点或某一景观中所形成的整体色彩协调与和谐。

如红黄相间的秋叶、蓝天白云和深稻黄的水田等。

色彩的组合给人以美感,让人感到快乐、舒适。

2.色彩的搭配:色彩的搭配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用色彩来装饰环境,达到一定的审美效果的手段。

如糅合了红、黄、橙等火热色系的节日彩灯、蓝天雪白的云朵和蓝海碧波等。

色彩的搭配给人一种视觉冲击,让人眼前一亮。

3.色彩的对比:色彩的对比是指在同一景观中,几种不同的色彩之间所形成的强烈的互相衬托和对比。

如白雪皑皑的山巅上点缀着一簇红艳夺目的梅花等。

色彩的对比不仅能够增强景色的视觉冲击力,还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文化旅游概念

文化旅游概念

文化旅游概念
文化旅游概念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参观文化遗产、体验文化活动等方式,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文化,增长知识,提升审美和文化素养的旅游形式。

文化旅游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旅游形式,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旅游景点的好奇心,还能够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感受文化的魅力。

文化旅游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不仅仅是文化爱好者,也包括普通游客。

在文化旅游中,游客可以欣赏到不同的文化艺术表演,品尝到当地的特色美食,参观到历史文化遗迹等等,这些都是其他旅游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文化旅游不仅对游客有着积极的影响,也对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文化旅游,当地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因此,文化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方式,是推动文化交流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旅游美学审美要素分析

旅游美学审美要素分析

常州春秋淹城乐园审美要素分析一、春秋淹城概况淹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中心城区湖塘镇大坝行政村,占地一千亩,考古确认为春秋时期所筑。

淹城古称“奄”国,建于春秋晚期,距今有2500余年的历史,学界较权威的说法为古奄国是由山东曲阜一支殷商后裔来此建立,后水源充分,地方县志改为“淹” 。

淹城的神秘,在于其独特的三城三河相套式的建筑形制,这在我国乃至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这个春秋时代的王城,吸引着大量游人前去探古寻幽。

淹城春秋乐园是一个从春秋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等元素取材,以情景体验的形式,设置春秋文化意境下的静态观赏型项目、互动演艺性项目和体验游乐式项目相结合的大型主题梦幻乐园。

以春秋文化为纽带,再现历史人文景观,全方位演绎春秋故事。

春秋乐园分别由入口服务区、诸子百家园、春秋文化演艺区、春秋主题体验区以及春秋民俗文化区等五大板块构成。

大胆采用现代技术装备,展示春秋文化,增加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娱乐性,项目创意在国内旅游界创下多项第一。

如春秋乐园的青铜饕餮艺术大门,长88米、高23米,总耗600余吨青铜,无论是造型的艺术美感,还是体量的恢宏气势,都堪称国内旅游景区第一门。

再如诸子百家园集中展现儒、道、法、墨等“春秋十二大家”的思想精髓和文化成就。

以千古文化为基调,通过多种表现手法诠释了春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流派,展现了诸子百家的文化符号。

古老的春秋文化和现代的游乐设施在此得到了完美而有机的融合,游客在尽情的游玩过程中,既能享受到游乐项目带来的欢乐和刺激,更能品味出春秋历史文化浓郁厚重的韵味。

二、春秋淹城文化气息春秋淹城旅游区以春秋文化为主题,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选择,她正逐步在全国乃至世界打响春秋文化梦幻之城的核心品牌。

一个以创意突围的春秋文化产业园区,正依托旅游休闲的核心平台,从中国东部起飞,见证中国文化产业勃兴的无限未来!常州淹城春秋乐园依托其原始的地形地貌,充分利用古淹城遗址的三城三河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为游客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水上旅游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中以自然环境说影响最大。

文化是在一定地理条件下人类社会实践(劳动、社会分工、学习、教育等)作用的结晶。

⑴地理环境是文化生成的重要外因;⑵劳动和分工是文化产生的重要内因;⑶群体生活、实践和创造、学习和效仿、传授和教育、交流与融合、历史基础等也是文化生成的原因或影响因
游者;⑵旅游审美客体:是指旅游审美行为所及的客体,具体地说,就是具有审美价值属性(即符合“美的法则”)并与主体结成一定审美关系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⑶旅游审美关系:是指在旅游活动中,主体的审美需要、审美结构与客
⑴自然审美文化:以大自然为载体的审美文化,也可谓之
造过程,旅游者所到之处,必然会以审美的态度观察、体验这些美,由此形成一种社会审美文化形态;⑶艺术审美文化:是指旅游者与作为旅游审美客体的各种
⑴悦耳悦目:以悦耳、悦目为主的全部审美感官为体
透过眼前或耳边具有审美价值的感性形象,领悟到审美对象某些较为深刻的意蕴,获得审美感受和情感升华;⑶悦志悦神:主体在观赏审美对象时,经由感知、想象、情感尤其是理解等心理活动,从而唤起的那
感受自然与人的心情的契合⑵山水审美偏爱不同:中:阴柔美形态、虚幻景;西:阳刚美形态、险峻美⑶山水审美情趣不同:中:人与自然的融合,情景交融,讲究“物我合一”;西:虽然也讲究人的心情与自然的契合,但是将人与景置于不同的位置进行“对接”,互作观照⑷山水景观的人文性表现不同:中:特色点化、诗文的描绘、神话故事与传说的渲染、与宗教的结合,多是歌颂勇敢、智慧和战胜邪恶;西:戏剧、小说描绘的环境和传说依附,多带有传奇和悲壮的
中国园林的分类:⑴按归属分类:①皇家园林:特点是规模较大、气势恢宏、宏
黄为主;风格粗犷,多野趣,各种人工建筑厚重有余,轻灵、委婉不足等,一个字概括即为“雄”。

在建筑结构上较敦实、厚重、封闭,有着抵御寒风和风沙的功能;建筑色彩比较富丽且以鲜艳之色和暖色为主,给严寒的北方以暖意。

②私家园林:特点是规模较小,布局灵活,营造精巧,建筑体量相对较小,多假山奇水,玲珑秀雅,韵味隽永,富有个性;受禅宗文化影响较大,追求“空灵”“玄远”之美;色彩朴素淡雅,以黑、白为主。

一个字概括即为“秀”。

建筑结构轻巧、通透、开敞,有着排水、防霉之功能;建筑色彩以素淡为主,给炎热的南方以凉意。

③宗教园林:特点:通常选取环境优美或险要之地,幽深恬静、自然和谐;寺观建筑与自然景观、宗教功能与游赏功能密切结合;公开开放、任人游览。

⑵按地理分类: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巴蜀园林、西域园林以及风景
⑴掩: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饰,这样可以打破岸边视限,
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⑶破:当水面很小时,可以乱石为岸,植
⑴太和殿:重檐庑殿;⑵中和殿:四角攒尖;⑶保和殿:
面比较:⑴园林规模:中国园林较小,西方园林较大;⑵布局:中国园林是生态形自由布局,西方园林是几何形规则式布局;⑶空间:中国园林有围墙、假山起伏,西方园林无围墙、大草坪铺层;⑷道路:中国园林迂回曲折、曲径通幽,西方园林轴线笔直式、林荫大道;⑸树木:中国园林自然形孤植、散植为主,西方园林整形对植、列植为主;⑹水景:中国园林以溪池滴泉为主,西方园林以喷泉瀑布为主;⑺综合美的体现:中国园林借助叠石、书法、绘画、文学等手段,西方园林借助雕塑、工艺美术、绘画等手段;⑻美学原则:中国园林是绘画、山水诗,西方园林是几何、建筑;⑼审美情趣:中国园林静美、含蓄,西方园林动美、直观;⑽审美追求:中国园林自然美、意境美,西方园林人工美、图案美、形式美;⑾艺术渊源:中国园林儒释道美学思想及“天人合一”,西方园林“天人相
⑴古城建筑—华夏文明的缩影;⑵宫廷建筑—古典建
⑸石窟建筑—宗教与艺术的殿堂;⑹古塔建筑—装点河山的神笔;⑺桥梁建筑—力与美的
⑴从建筑材料与建结构上看: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是土木
柱式结构⑵从建筑布局上看:中国传统建筑强调群体的宏伟,追求在时间中展开,在时间的流动中展开自己的旨趣;西方传统建筑多注重单体的建筑艺术效果,
空间上垂直扩展,讲究突兀高耸,追求立面效果⑶从装饰色彩上看:中国传统建筑色彩以红、黄、绿、蓝为主色调,具有强烈对比的性格特征;西方传统建筑色彩以白、灰、米黄为主色调,朴素淡雅,具有调和性格特征⑷从建筑理念上看: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具有温和、实用、平缓、轻捷等特征,是“人本主义建筑”;西方传统建筑风格具有冷硬、敦实、突兀、玄妙等特征,是“神本主义建筑”⑸从美感效应上看:中国传统建筑旨在缩小主客体的“认同”距离,给人以“亲近”的感觉,温柔敦厚、气韵生动、曲线美突出;西方传统建筑旨在扩大主客体心理距离,使人产生“崇敬”、“仰慕”的感觉,雄浑厚重、飞扬跋扈,块、面体积感强⑹从价值观念上看:中国传统建筑表现为“新陈代谢”,突出求善,即更注重建筑的实用性;西方传统建筑表现“永恒”,突出求美,即更注重建筑的艺术性⑺从历史变化上看:中国传统建筑千篇一律、变化很小;西方传统建筑不断创新、风格不断变化⑻从旅游审美鉴赏上看:中国传统建筑重在动态的“游
⑴艺术地位:雕塑在中国没有西方那样独立的艺术地位,几
突出共性,在重视美与善的结合的同时更关注雕塑艺术的审美教化功能;西方雕塑追求自然模仿美,突出个性,在重视美与真的结合的同时更关注雕塑艺术的认识作用⑶雕塑材料:中国雕塑材料丰富多样,以泥为塑;西方雕塑比较多样,以石为塑⑷雕塑技法:中国雕塑重塑轻雕,西方雕塑重雕轻塑;⑸题材式样与功能:中国雕塑多为权势、尊严、神圣的象征,多宗教、英雄、名人雕塑,是“坟茔的艺术”;西方雕塑多为自由、爱情、战斗等抽象观念的体现,多人体雕塑,是“城市的艺术”⑹形体刻画:中国雕塑人物塑像以直立式、端坐式为主,表情变化少,强调人首而虚化人体;西方雕塑人物塑像以运动形式为主,表情丰富,强调人体而虚幻人首⑺艺术技巧:中国雕塑以一面造型为主,讲究装饰性及色彩的运用,“塑容绘质”;西方雕塑多面造型,注重体积关系和体面结构,讲究
信前定;③佛教:四圣谛,三法印,缘起,轮回报应;④道教:宗教思想,方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