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北京市西城区35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2019-2020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高三生物

Ⅰ卷选择题

1.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后期促进复合物(APC)通过消除姐妹染色单体间着丝粒的粘连,促进

有丝分裂进程。以下相关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姐妹染色单体在细胞分裂间期形成

B. 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中APC含量最高

C. 有丝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将会分离

D. APC在分裂细胞中的含量可能有周期性变化

【答案】B

【分析】

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姐妹染色单体在细胞分裂间期形成,A正确;

B、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因此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APC含量最高,B错误;

C、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C正确;

D、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APC含量最高,其他时期相对较低,有丝分裂会呈现周期性变化,因此APC在分裂细胞中的含量可能有周期性变化,D正确。

故选B。

2.如图为某植物形成配子过程中几个特定时期的显微照片,其中能够体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时期是

A. B. C. D.

【答案】B

【分析】

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配对并将形成四分体;乙图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且有同源染色体,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图表示减数二次分裂末期;丁图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分析可知,图乙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意在考查考生对图象的分析,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3.如图是洋葱根尖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具有细胞周期的主要是区1的细胞

B. DNA转录主要发生区2细胞中

C. 区2、3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D. 区3的细胞高度分化,不具细胞全能性

【答案】A

【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区1为根尖的分生区,细胞能连续进行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A正确;

B、区2为伸长区,区3为成熟区,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洋葱根尖内有完整细胞结构的活细胞都在不停地合成蛋白质,所以区1~区3细胞中均可发生DNA转录现象,B错误;

C、区2、3细胞的形成,经历了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C错误;

D、区3的细胞已高度分化,但分化的细胞中仍然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仍然具有全能性,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决本题需要注意三点:一是根尖各区主要细胞的特征;二是存在细胞周期的前提条件是细胞必需是连续分裂的细胞;三是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发生变化,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4.科学家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在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作用于尾部肌肉时,使其逐渐退化并消失;作用于骨骼时,可引起四肢骨骼的重构。对于上述现象分析错误的是()

A. 蝌蚪尾部退化消失属于细胞凋亡过程

B. 甲状腺激素使骨骼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C. 甲状腺激素使不同靶细胞表达出不同功能的蛋白质

D. 蝌蚪尾部的消失对青蛙适应陆地生活具有积极意义

【答案】B

【分析】

激素是信息分子,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详解】A. 蝌蚪尾部退化消失属于细胞凋亡过程,A正确;

B. 甲状腺激素能调节生命活动,但不能使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B错误;

C. 根据题干信息“作用于尾部肌肉时,使其逐渐退化并消失;作用于骨骼时,可引起四肢骨骼的重构”可知,甲状腺激素使不同靶细胞表达出不同功能的蛋白质,C正确;

D. 蝌蚪尾部的消失对青蛙适应陆地生活具有积极意义,D正确。

5.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侵染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在实验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B. 沉淀物的放射性来自噬菌体的DNA

C. 上清液具有放射性的原因是保温时间过长

D. 本结果尚不能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答案】C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及相关知识。噬菌体有一个蛋白质的外壳,DNA裹在其中。当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时,它的尾部吸附在菌体上。然后,菌体内形成大量噬菌体,菌体裂解后,释放出几十个乃至几百个与原来感染细菌一样的噬菌体。

【详解】A、由于大肠杆菌质量较大,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正确;

B、由于32P标记的是噬菌体DNA,所以沉淀物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DNA,正确。

C、保温时间长会导致被侵染的大肠杆菌裂解死亡,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加,但是题目给的信息是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故此种情况没有发生,因此上清液中放射性的出现与保温时间长无关,应该是保温时间短,被标记噬菌体有一部分还未侵染大肠杆菌,导致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错误。

D,由于上清液具有较高的放射性,所以不能说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故D项正确。故选C。

【点睛】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