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是当前数学课的多见形式,这种形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满堂灌,激活了师生的双向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凸现出来.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认知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但只有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心理和思维特点深入了解后,才能较好地提出问题,并把握课堂.下面本人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尝试探索和自主学习的问题设计,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1.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1遵循启发诱导原则

在教学中贯切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详尽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1.2遵循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

1.3遵循及时反馈原则

教学过程是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是在刺激反应和纠正反应中进行的,学生只有在不断的错误——理解——纠正的循环认知中,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设置疑惑情境,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辩明正误,从而确凿地掌握所学知识.

1.4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觉地应用教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

合适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不切实际,抽象空洞的问题情境只会使学生产生高深莫测的心理狐疑,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应具备以下要素:

2.1具有最近发展区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现代数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实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依原有知识为基础,以新知识为目标,才能收到优良的效果.2.2具有针对性

问题情境必须针对教学目标来创设

2.3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探究结论的兴趣,调动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适合的思维意向.

2.4具有连续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连续性,能起到承前启后,温故知新的作用.问题情境可以具有单一的连续性,也可以具有层层递进的梯度式的连续性.

3.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有连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优良的情感体验.

3.1通过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四因素构成的.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创造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时制宜地根据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通过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掌握到何种程度,然后再考虑新的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提出问题,确保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的数学知识相互作用.

3.3通过设“疑”置“难”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

设“疑”置“难”,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有意识地将“疑”、“难”设在学习新旧知识矛盾冲突之中,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使学生在“疑中生趣”、“难中生奇”,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理状态.

3.4通过“试验――猜想――证明”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似真性”地思考

数学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数学家的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存在三种思维活动:㈠是数学家的思维活动(体现在教材中),㈡是数学教师的思维活动,㈢是学生

的思维活动,其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协调着这三种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与数学家的思维过程同步,并逐步使其思维结构与数学家相似,因此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模拟”数学家的思维过程,带领学生“似真性”地火热思考,让学生体会到寻求真理的怡悦.其中:设计一个“好的初始问题”是“似真性”思考的条件,让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是“似真性”思考的前提,创设问题情境和适时引导是“似真性”思考的根本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