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月迹》课堂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第【2】篇〗24 《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6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字词。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观察:美丽的月景月亮是我们最熟悉的景物之一了,贾平凹先生的《月迹》一文,用儿童的眼睛去寻找月亮。

2.助读资料:走进作者:贾平凹:1952 年2 月21 日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

著有小说集《下棋》《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6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字词。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重点)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这篇课文记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

四、品读释疑1.屋中盼月(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好奇的特点。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让他们“觉得不满足”。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月迹》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月迹》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月迹》课堂教学实录《月迹》师: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吟咏月亮的诗篇,让我们一起找寻月亮在古代星空划过的痕迹吧!师:月光曾经洒落在XXX的床前,有诗为证——(课件出示)(生齐背)XXXXXX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圆月曾经被XXX呼作白玉盘,有诗为证——(课件出示)(生齐背)P古朗月行XXX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XXX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师:这里的月儿象征着什么呢?(思念)跨越千载,月亮永恒。

月亮不仅映照在古人的心中,也摇曳在今人的篇章中,让我们跟随XXX寻找他童年的月迹。

(P课件出示课题)(B板书课题)(齐读)师:本文的作者是著名作家,XXX,关于他,你们了解多少?(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XXX(1952—),当代作家,原名XXX,陕西丹凤人。

他的作品洋溢着乡土气息,文字简练,笔墨比较精醇,构思小巧玲珑,能以少胜多。

师:课前多预了吧!文中有一些生词(课件出示)(生读,齐读)P累累袅袅XXX嫉妒锨刃面面相觑倏忽间师:现在,请同学们回到文中,默读课文,并思考(课件出示)(生默读,师巡视)P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的一件什么事情?师:现在开始交流吧!(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工夫:中秋节的夜里P地址:“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P人物:奶奶、我和弟妹P工作:寻月亮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些主要的线索,理清楚了。

现在请同桌合作研究,完成表格(课件出示)(生默读,生合作研究,师巡视)P文中的孩子们在哪些地方寻到了月亮的足迹?月亮有没什么变化呢?P哪些中央月亮的变化师:开始交流吧!(生答,师随评)(课件随机出示)P哪些地方月亮的变化镜中院中XXX、半圆、爬得高、满盈、亏了XXX的、银银的、大、圆、里边有东西、葡萄叶儿、瓷花盆上、锨刃儿河中月哪一处的水里都有眼中空中小小的、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XXX的,月亮是我们的印章师:通过刚才的筛选我们发现本文的线索是——(月迹),作者围绕这一线索,按什么顺序来写呢?(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盼月——望月——寻月——议月师:请同学们再次回到文中,第二遍阅读,任务可就不一样了(课件出示)P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你觉得好玩、有趣的地方,把你的理由做简单的批注。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悄悄、果实累累、袅袅、嫦娥”等词语。

3. 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说说月亮的足迹在哪里,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重难点: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悄悄、果实累累、袅袅、嫦娥”等词语2.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说说月亮的足迹在哪里,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句诗,请看大屏幕: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好,请你来!嗯,读得真好。

现在请大家一起读。

你们发现,这诗都是和什么有关的?没错,就是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和月有关的文章吧。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月迹在哪里,哪里有趣。

(4)课文围绕月迹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

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2)朗读中,重点指导“悄悄、果实累累、袅袅、嫦娥”等词语的读音。

(4)课文写了月亮像个顽皮的孩子,足迹遍布整个大地。

(5)说说你最喜欢那部分内容,简介原因。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月迹都出现在哪些地方呢?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标注。

1. 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 小组交流,取长补短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月迹出现在镜子上。

*读课文,说一说月亮是怎么爬上去。

*爬上穿衣镜的月亮,又有哪些变化?*你觉得这是个什么样的月亮?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预设:拟人,把月亮拟人化,赋予它生命,把它当作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来写。

部编版(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第24课《月迹》(课堂实录)

部编版(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第24课《月迹》(课堂实录)

24.《月迹》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多媒体图片:深蓝的夜空中一轮明月)同学们,请看,深蓝的天,明亮的月,空旷,宁静,在那浓浓的月光下,有多少精彩的童年故事。

你们瞧那──这月,圆吗?生(齐声说):圆师:美吗?生:美。

师:可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不用月圆、月美,却用月──生:“迹”。

(师板书课题:月迹)师:谁写的?生:贾平凹(āo)师(笑答):我们都称他为贾平凹(wā)先生,贾平凹先生为什么写月迹,他是来自童年的回忆。

(播放月夜录像:夜空中一轮明月在云中时隐时现,月下突然传来一个孩子稚嫩的喊声:“十五的月亮——圆又圆”,紧接着一群孩子一齐高兴地反复地合着“十五的月亮圆又圆……”,顿时欢笑、嬉闹声不绝于耳。

)师:诶,谁来了?生:一群的孩子。

师:你们想象一下,孩子们在月下干什么?生1:看月亮。

生2:在月下玩耍。

生3:在高喊月亮很圆。

生4:在寻找月亮。

师:他们在赏月、谈月、寻月,课后也有这么一个问题,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亮?这篇课文,大家都预习过了,现在请你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孩子们寻月的足迹,先寻到哪儿,再寻到哪儿,又寻到哪儿?(生自读)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师:读好了吗?现在谁来说说,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生:中堂生:院子里。

生:院门外。

师:很好,(师板书:中堂院子里院门外)你们读书很认真,预习也很充分。

孩子们就是这样寻找月亮的足迹的。

三、儿化训练,品读悟情,朗读指导板块一:师:先请大家看看中堂里寻到的月亮。

请一位同学把写中堂里寻到的月的这段课文读一遍。

生读(师边听读边板书学生读不好的字词:屏气儿亏了末了)师:(师指亏了、末了)这两个词,你刚才怎么读的?生:亏了,没了(le)。

师:大家听见了吗?对吗?生:应该读末了(liǎo)。

师:很好,这个“了”字是个多音字,在这读“亏了(le)”,在这读“末了(liǎo)”,“末了”就是最后的意思,全班一起读一遍。

(生读)师:“屏气儿”这个词请你再读一遍。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强化此写作方法并能使之应用。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亮相关的文学作品。

(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

(板书课题:月迹)。

2、介绍作者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著有小说《商州》、《山地笔记》等。

(二)检查预习情况1、扫清三篇文章的字词障碍。

2、听课文朗诵录音(教师正音)。

贾平凹(wā)嫉妒(jí)3、对课文进行质疑(三)整体感知:分组讨论课文的行文线索。

1、教师:散文在结构上看似自由,但文中都有一条线索将文章的材料组织起来——形散而神不散。

请同学们讨论分析本文的行文线索。

学生自行讨论并回答明确:屋中之月——院中之月——沙滩之月寻月——赏月2、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和预习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质疑。

(四)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明确: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之月——争执)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

散文《月迹》课堂教学实录

散文《月迹》课堂教学实录

散文《月迹》课堂教学实录
这是一节由班主任老师带领的月迹散文课堂教学实录。

一、上课前:
老师在上课前先准备好教学用品,将月迹散文的要点放在黑板上,然后给学生们讲解:月迹散文是一种非常抒情的文体,主要之一,就
是可以描写月亮,描绘人们心情的话语。

另外,对于抒情文,也是必
不可少的,如乡愁的深情和放飞的情怀等都可以在散文中表达出来。

二、课堂上:
课堂上,老师首先着重强调月迹散文的写作要点:
1. 选择一个好的写作素材,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

2. 写作的首先要有序,描写准确,句式连贯,表达清楚。

3. 适当使用抒情文,表达出文章里人物的情感体会。

4. 注意文章的篇幅,可以使用三联结构或者五联结构,让文章更
加精彩。

之后老师展示了一篇完整的月迹散文,详细地讲解和解释,让学
生们能熟悉月迹散文的写作技巧,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作用性。

三、作业:
老师将要求学生自己写一篇月迹散文,并且分析分析其中的技法,运用上课完成的文章素材、月迹散文的写作特点和写作要点,写出更
多的精彩散文作品。

统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4《月迹》优质课堂教学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4《月迹》优质课堂教学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4《月迹》优质课堂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并朗读课文《月迹》。

2.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分析课文结构。

3.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1.理解《月迹》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意思。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启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2.启发学生对于自然景物的审美感悟。

四、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括诗歌《月迹》全文展示、重点词语解析、教学图片等。

2.材料准备:复印好诗歌的课文材料、段落划分材料等。

3.课前布置: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课文,做好准备。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情境•利用课件展示,播放《月迹》所描述的月亮的图片。

•引导学生讨论月亮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和意义。

第二步:课文学习1.学生跟读《月迹》课文,教师进行逐段解读。

2.解析课文中的难点词语,比如“纤尘不染”、“守边夜士”等。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每一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理解分析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比如对比、拟人等。

2.让学生就“月光如瀑般倾泻”这句话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表达。

第四步:情感体会1.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诗歌中描述的月亮、夜晚的意境。

2.让学生写下对于《月迹》的感悟,可以是文字、图画或者简短的诗句。

六、课堂延伸1.让学生自由创作一个以月亮为主题的小故事或者小诗歌。

2.组织学生赏析其他诗歌作品或者自己的作品,进一步启发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七、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于《月迹》的理解。

2.准备一个小短片、小故事或者小诗歌,表达对于月亮的情感和思考。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月迹》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激发了学生对于诗歌的热爱和创作激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阅读能力。

希望未来能继续引导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情感体会,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教案,希會能给老师们带来一定的参照和启发。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集体备课)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课是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月迹》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祖父观赏月食的故事。

文章结构清晰,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洁生动,适合学生朗读。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月食的现象和原因,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的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故事中祖父与孙子的亲情,引导学生关爱家庭,懂得孝敬父母、敬老尊贤。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月食的概念和原因。

•学习课文的内容,掌握关键词语。

2. 教学难点•学生对月食现象的理解。

•学生对课文中抽象词语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和导入•让学生回顾地球、月球、太阳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联想月食是如何产生的。

•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展示月食的实景,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学习课文•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调和语速。

•解释生词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请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3. 分析课文•让学生分享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引导学生从情感上理解课文。

•请学生分析文中描写月食的语言特点和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4. 课文赏析•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感人情节,讨论小男孩与祖父之间的亲情。

•小组讨论孙子如何孝敬祖父的行动,展示群体智慧。

5. 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家人和自己是如何爱护大自然的。

•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提到的月食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更深化了对家庭、自然的理解。

希望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关心家人、珍惜大自然,积极学习,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五、作业布置•背诵并朗读课文《月迹》。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以自己的话描述月食的原因及产生过程,写一篇短文。

•思考并记录下自己如何孝敬父母或长辈的行动。

以上为《月迹》教案(集体备课)的教学大纲,希朅能在学生的阅读和情感体验中有所收获。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课堂实录这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课堂实录,记录了我在语文课上的学习收获和老师给我们的启示。

老师:“同学们,夜晚的月亮是非常美丽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描写夜晚月亮的诗歌《月迹》。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老师把诗歌写在黑板上,然后开始解读:老师:“诗歌的第一句是‘远远地看月亮,似乎走了半天路。

’ 同学们觉得这句话想表达什么呢?”学生A:“我觉得是看着月亮觉得好远。

”学生B:“是的,就像走了好久的路才看到它。

”老师:“对,这句话想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感觉。

接下来看第二句话:‘倒影在水里摇曳,像是一艘摇着舵的小船。

’ 这句话描述得很形象,同学们觉得是什么意思呢?”学生C:“是说月亮的倒影在水里晃动。

”学生D:“它和一艘晃着舵的小船很像。

”老师:“没错。

诗歌接下来还写到‘穿过一片片浓密的云彩,终于要消失在天边。

’ 同学们觉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E:“就是说,月亮穿过了很多云层,最后要消失。

”学生F:“月亮最后消失的时候,也像是默默地告别人们。

”老师:“非常好。

从这篇诗歌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描写方式和用词。

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月亮的美丽和神秘。

同学们,你们觉得如何?”学生们纷纷表示很喜欢这篇诗歌,觉得月亮的美丽和神秘很有吸引力。

老师:“我们可以从诗歌中学到很多创作的技巧。

同学们可以尝试自己写几句描写月亮的句子,练习自己的写作。

”学生们开始兴致勃勃地动笔,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来描写月亮的美丽和神秘。

这节语文课让我受益匪浅。

我学到了如何用词、如何形象地描写事物。

能够在老师的指引下,自己动手创作,更是让我对写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月亮,它的美丽和神秘不仅仅在诗歌中,它也激发了我们的创作激情。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诗歌,还能够自己动手创作。

这是一种极好的锻炼自己写作能力的机会,可以培养我们对文字的感知能力,让我们更好地领悟语言文字的艺术之美。

通过这节课,我还学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要想写好一篇文章或诗歌,首先要去感受和体会所要描绘的事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月迹》是一篇描绘月夜景色的优美散文。

作者通过对月亮的观察和描绘,展现了月光的美丽和神秘。

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本文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第24课。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自然景物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

但在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方面,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本,感受文本中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月亮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月亮的美丽和神秘,培养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的语言表达。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表达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相关月亮的图片或视频。

3.学生字典或词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月亮的景色,引导学生关注月亮的美。

教师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美感。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述,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月亮的景色。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如:“课文中的月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学生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月迹》课堂实录完美版

月迹》课堂实录完美版

月迹》课堂实录完美版本文介绍了XXX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中的《月迹》一课。

教学目标包括正确理解和运用叠词、理解作者童年寻月的心情以及体会XXX笔下月亮的特点和作者心情。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板书和诗歌的吟诵引导学生了解课题和作者,并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寻找月亮的踪迹。

首先,老师向学生介绍了课题和作者。

XXX是当代著名作家,他在陕西农村长大,名字的来历是小时候父亲给他取的。

XXX笔下的月亮踪迹出现在哪些地方呢?学生通过自由阅读课文,找到了月亮出现的地方。

其次,老师通过吟诵名句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墨客对月亮的描写。

学生们一起吟诵了XXX、XXX、XXX和XXX的诗句,体会了月亮在不同地方的踪迹。

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摩挲语词,理解叠词和儿化在表达中的妙处。

学生们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到了作者童年寻月的心情,以及XXX笔下月亮的特点和作者心情。

总之,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们不仅了解了XXX的作品,还学会了欣赏古代文人墨客的诗句,并且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叠词和儿化。

老师和同学们在课堂上讨论XXX笔下的月亮,同学们纷纷回答月亮出现的地方,老师则板书相应的词语。

同学们也回忆起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被哪些词语所吸引。

他们提到了月亮的形状、动态、颜色和气息等方面。

老师把这些词语筛选出来排成了六排,并让同学们联系板书发现其中的奥秘。

师和学生们聚集在一起,探讨XXX笔下的月亮。

学生们发现,XXX在描述月亮时经常使用叠词,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感受到了月亮的童趣和淘气,同时也让人感到舒服和陶醉。

师鼓励学生们打开心扉,用所有感官去感受这些词语所描绘的月亮。

学生们描述了月亮的外观和感觉,同时也感受到了月亮带来的香气和味道。

最后,师要求学生们选择三个词语来形容XXX笔下的月亮,让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做出选择。

生1:我觉得XXX描绘的月亮是XXX的、淡淡的、闪闪的。

师:很好,这是你的感受。

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都是非常真实的。

接下来,让我们到庭院中去寻找月亮,先找出含有“XXX的”、“银银的”、“淡淡的”、“痒痒的”、“酥酥的”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挑选一句你最有感觉的在心里读一遍,用心体会一下。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月迹》课堂实录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月迹》课堂实录

24*《月迹》课堂实录一、激情导入(教师满面笑容走进教室,师生问好,鼓掌)师:听说咱们这个班的同学充满智慧,富有灵气,敢于创新,这节课老师来亲自领略一下同学们的风采。

好不好?生齐答:好!师:同学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

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与月相关的诗句。

生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生2: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生4: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生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师:好,这里的婵娟代指月亮。

师:大家平时很用心,积累了很多古诗句。

这些诗句,在今后写作时都可以运用。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与月相关的文章(板书《月迹》贾平凹wā)。

这里贾平凹的“凹”读wā,他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二、课文美读师: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然后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内容。

(教师巡视,发现大部分同学已认真读完)师:大部分的同学已读完,请大家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屏幕显示:倏shū忽袅袅niǎo 嫉jí妒掬jū淙cónɡ面面相觑qù师:如果给标题前加上一个动词,组成动宾短语,该怎么加?生1:寻月迹生2:看月迹生3:感月迹师:是“感受月迹”吧。

大家说得非常好,我们还可以说—--发现月迹、争抢月迹、议论月迹……下面请同学们从任意一个角度说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用“这是一篇……的文章”说话。

下面开始发言。

生1:这是一篇写观察月亮的文章。

生2:这是一篇写观察月亮踪迹的文章。

生3: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生4: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

生5:老师,我想问一个问题。

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笑声)师:你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这个问题问得好,等一会儿,老师会告诉你答案的。

生6:课文写了孩子们在屋里找月亮,在院子里听月亮的传说,在酒杯里看月亮,在院外寻月亮,在河滩上感悟月亮。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3《月迹》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3《月迹》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3《月迹》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迹》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

文章以儿童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作者童年时跟随父亲观看月亮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童真童趣,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理解和感悟课文中的情感。

但针对本文,学生可能对一些文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理解有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在写作方面,学生要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学会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欣赏自然美景的积极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美好氛围的同时,理解课文内容;运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共鸣;利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发现美好、表达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图片: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如月亮、童年时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音频: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音乐或音频资料,营造美好的学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美丽的月亮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提问:“你们看过月亮吗?月亮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让学生自由发言,激发他们对月亮的喜爱。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23 《月迹》教案+反思(1课时7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23 《月迹》教案+反思(1课时7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23 《月迹》教案+反思(1课时7页)一. 教材分析《月迹》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描绘了作者童年时跟随父亲在农村生活的情景,通过描写月亮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概括。

但学生在理解作者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在朗读和表达能力方面存在差异,需要教师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概括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作者情感,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作者情感。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音韵美,提高朗读能力。

3.讨论教学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录音,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2.准备相关图片,用于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象。

3.准备讨论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结束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象。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月亮”、“思念”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担任“小老师”,负责带领组内成员朗读课文。

《月迹》课堂实录完美版

《月迹》课堂实录完美版

千江有水千江月——《月迹》课堂实录●浙江省湖州市东风小学肖绍国/设计、执教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作者:贾平凹)。

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并理解“款款地、玉玉的、银银的、痒痒的、酥酥地”等词语,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的叠词,体会叠词和儿化在表达中的妙处;2.在感情朗读中,寻找作者童年寻月的线索,体会作者或急切、或惊喜、或甜蜜、或温暖、或惬意的心情;3.感受贾平凹笔下月亮是淡淡的、酥酥的、甜甜的,品味作家的心亦是淡淡的、酥酥的、甜甜的。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作——《月迹》。

抬起你的手跟老师一起来板书写课题和作者的名字——月,床前明月,月上柳梢;迹,蛛丝马迹,了无踪迹。

(板书:月迹)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这个“凹”字在这里应该念“wā”,它并不是一个多音字,贾平凹在陕西农村长大,他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写到过自己名字的来历:小时候父亲给他取名叫“平娃”,“娃娃”的“娃”,长大以后他用“娃”字的谐音“凹”字代替了,这个字在陕西方言中就念“wā”。

(板书:贾平凹wā)来,让我们来齐读课题和作者的名字。

预备——齐!生:月迹,贾平凹。

师: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描写过月亮的踪迹,我们不妨一起先来吟诵几句。

诗仙李白写到——(大屏幕出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生: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师:王维有诗云——(大屏幕出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师:张九龄写到——(大屏幕出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张若虚感叹到——(大屏幕出示: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师:跨越千载,明月永恒,吟诵着这些千古名句,追寻着月亮的踪迹,你发现刚才这些诗人笔下的月亮踪迹分别出现在了哪些地方?你说——生1:海面上。

师:海上。

你说——生2:江面上。

师:那是在春江之上。

还在哪儿?你说——生3:还在松林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迹》
师: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吟咏月亮的诗篇,让我们一起找寻月亮在古代星空划过的痕迹吧!
师:月光曾经洒落在李白的床前,有诗为证——(课件出示)(生齐背)
P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圆月曾经被李白呼作白玉盘,有诗为证——(课件出示)(生齐背)
P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师:这里的月儿象征着什么呢?(思念)跨越千载,月亮永恒。

月亮不仅映照在古人的心中,也摇曳在今人的篇章中,让我们跟随贾平凹寻找他童年的月迹。

(P课件出示课题)(B板书课题)(齐读)
师:本文的作者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关于他,你们了解多少?(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
P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

他的作品洋溢着乡土气息,
文字简练,笔墨比较精醇,构思小巧玲珑,能以少胜多。

师:课前多预习了吧!文中有一些生词(课件出示)(生读,齐读)
P累累袅袅嫦娥嫉妒锨刃面面相觑倏忽间
师:现在,请同学们回到文中,默读课文,并思考(课件出示)(生默读,师巡视)P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的一件什么事情?
师:现在开始交流吧!(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
P时间:中秋节的夜里
P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P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P事情:寻月亮
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些主要的线索,理清楚了。

现在请同桌合作学习,完成表格(课件出示)(生默读,生合作学习,师巡视)
P文中的孩子们在哪些地方寻到了月亮的足迹?月亮有没什么变化呢?
P
师:开始交流吧!(生答,师随评)(课件随机出示)
P
师:通过刚才的筛选我们发现本文的线索是——(月迹),作者围绕这一线索,按什么顺序来写呢?(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
P盼月——望月——寻月——议月
师:请同学们再次回到文中,第二遍阅读,任务可就不一样了(课件出示)
P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你觉得好玩、有趣的地方,把你的理由做简单的批注。

师:先自己思考,想清楚后,前后两桌,四个人可以组成一个小组,互相分享交流4人小组分享交流。

开始吧!(生默读,生思考,生交流,师巡视)
预设1:
师:(课件出示)(生读)
P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引导要点:
1.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这句话让我觉得月亮像一个淘气的孩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又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十分优雅。

2.“爬”——表明月亮一点点升起,越过一个个横格,就像是长了腿会爬一样。

作者用“爬”字,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月亮是十分有趣的,表现了儿童奇妙的想象力。

预设2(关注叠词的使用——加强语气、富于感情、音律和谐、朗朗上口):
师:(课件出示)(生读)
P我们都跑了出来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满满的圆了。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

似乎我们已在月里了,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引导要点:
1.“满满”“玉玉的,银银的”——“满满”写月亮的圆;“玉玉的,银银的”写月光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两个名词作形容词,也是一种比喻。

2.“粗粗”“疏疏的”“累累”“袅袅”“淡淡的”“痒痒的”——“粗粗”写桂树的壮;“疏疏的”写枝叶不是很繁茂,银银的月光从枝叶缝隙里穿出,影影绰绰,幽静柔美;“累累”形象地写出了花朵的多。

使用叠词,写出了月光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

“袅袅”形容花香,将无形赋予有形,仿佛都能看到花香在空气中弥漫、缭绕的踪迹了;“淡淡的”写出香气似有似无;“痒痒的”是从触觉的角度写。

独特的联想和奇妙的通感,巧妙地将视觉形象变成了嗅觉、触觉意象,遥不可及的月形月影变成了可闻可触的,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预设3:
师: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同学们仔细品味本文的语言风格,看看有什么新发现?(有很多儿化音)眼睛真雪亮!全文总共有20多处用了儿化音。

自己读读看,有什么感觉?(生读)(生答)
师:是呀!儿化音使文章语言有了口语化、方言的特点,读起来更加亲切自然。

自己挑一两处再读读,谁来?(生读,师指导)
师:贾平凹的散文通过生动的语言、质朴的描写,处处体现着童心与童趣。

师:同样是描写月光、月夜,《月迹》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在描写方法上有什么异同?(生思考,生交流)(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
P
师:活学活用,才能真正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课件出示)(生写,师巡视,生答,师随评)
P小练笔: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出景物的一次变化过程,写一小片段即可。

(如:太阳、小花、小草、树叶等)
师:寻到了月亮,充满好奇心理的孩子们不由地议论起“月亮是个什么呢”问题。

月亮是个什么呢?弟弟、妹妹都是怎么说的?我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
P弟弟——月亮是我所要的
P妹妹——月亮是个好
P我——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
师:那么月亮究竟是个什么呢?(月亮象征一切美好事物,孩子们寻找月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美的过程)
师:所以,“月迹”——月亮的变化轨迹,那寻月的过程也就是——(寻找美的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在不断寻找的过程中,找到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小小的圆圆的月亮,当我们心有一轮明月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拥有了无限的天空。

贾平凹先生在另一篇文章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课件出示)(齐读)
P慰藉以这颗灵魂安宁的,在其漫长的二十年里,是门前屋后那重重迭迭的山石,和山石之上的圆圆的明月。

这是我那时读得有滋有味的两本书,好多人情世态的妙事,都从它们身上读出了体会。

师:于贾平凹而言,月迹给予他美的体验,给予他人生的启发,慰藉他的心灵,对于在座的同学而言,能给予你美的体验、启发、慰藉你心灵的又是什么呢?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只要你去努力追寻,就一定能找到。

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