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教材整理(张荣翼、李松版)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整理供打印(一)

文学概论整理供打印(一)

文学概论整理供打印(一)第一章文学的本质特征第一节文学的本质一、文学的含义1)广义:泛指一切见诸于语言文字的材料2)狭义:借助于想想所虚构的语言艺术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体裁)3)折中:包括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史论等体裁二、两种文学观——再现论与表现论1)再现论:文学是客观现实的再现(摹仿说)2)表现论:文学是作家心灵的自我表现三、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1)审美反映的含义:审美反映是审美主体面对美的食物,精神上获得的愉悦和享受,是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观照。

2)审美反映的特点:①审美反映是在审美情感中的反映,所谓审美情感是指作家、艺术家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对过去的体验进行的沉思、梳理和加工而升华了的第二种情感,它是一种既具有鲜明形象又超越世人利害可供心灵享受的情愫。

②审美反映同时是对审美主体的反映,审美反映同时是作家、艺术家人生境界的反映③审美反映是在审美理想观照下的反映。

第二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文学以语言为媒介,塑造文学形象,表达思想意蕴,所以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二、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1)意丰言寡:具有丰富心里感受而语言平凡浅陋,另一种极端为语言本身所携带的意义太多、太复杂,显得不够单纯、透明,遮蔽甚至歪曲了“意”的表达。

2)言不尽意:某些生成于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对人生意蕴的领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

3)言滞后于意:语言的发展滞后于意识形态三、语言艺术的特征1)形象感知的间接性2)反映现实的广阔性3)表现情思的深邃性第三节文学的社会功能一、文学对社会的影响1)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2)干预生活与改造灵魂二、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1)文学的认识作用①对生活知识、生活现象的认识《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②对人类自身的认识③同时帮助读者认识自己的灵魂2)文学的教育作用①通过英雄人物对读者有影响作用②通过揭露、暴露不良品行是接受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起到教育作用③代表社会进步的艺术形象对读者的启迪作用3)文学的审美娱乐作用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得到娱乐和休息第二章文学作品结构【分析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语言、形象、意蕴】第一节文学语言一、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的区别1)文学语言是内指性的语言,普通语言是外指性的语言。

(完整版)文学概论整理

(完整版)文学概论整理

(完整版)文学概论整理文学概论【名词解释】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直觉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文学思潮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一定哲学思想、美学观念、文学主张支配之下所形成的文学创作的潮流。

文学流派文学流派,就是一批在思想倾向、美学观念、文学主张等方面相互趋同或接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他们在实际创作中往往表现出艺术特色和风格追求的一致性。

文学体裁文学的不同类别或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称为体裁。

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

期待视野所谓“期待视野”,就是指读者的全部知识、经验和修养等所构成的欣赏背景,它对欣赏活动起着一种参照框架的作用,一旦缺少这一参照框架,欣赏活动编号变得毫无意义。

隐含读者隐含读者,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共鸣“共鸣”原是从物理学吸收而来的概念,它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之间所发生的声音的共振,在文学鉴赏中则是指读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情感意蕴达到一致,进而发生心灵的共振,它一是指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二是指读者与作者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三是指读者与读者之间思想情感的共振。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以对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文学批评既属于文学接受范畴,又超越了接受范畴。

社会历史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文学概论全册精品完整课件

文学概论全册精品完整课件
•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 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 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 文学哲学 • 文学社会学 • 文学心理学 • 文学符号学 • 文学价值学 • 文学信息学 • 文学文化学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七章 文学创作过程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第四编 文学作品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 象的理想形态
第四编 文学作品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第五编 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 中国古代文论:
“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
说、“物感”说、 “妙悟”说、“童心”说、“性 灵”说、“神韵”说、 “出入”说、“象外”说、 “意境”说
• 西方文论:
“净化”说、“移情”说、“审美态度”说、“无
意识升华”说、“原型”说、“投射”说、“心理 距离”说、“直觉”说
• “比兴”说
• “滋味”说
➢ 钟嵘最早以 “滋味”论诗:“五言居文词之要,是 众作之有滋味者也”,“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难尤 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 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 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 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 所乏耳。”
文学接受论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任务
•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

高职高专《文学概论》教材编写刍议

高职高专《文学概论》教材编写刍议

高职高专《文学概论》教材编写刍议作者:张海涛来源:《文学教育》2021年第02期内容摘要:编写高职高专《文学概论》教材要汲取近十年比较通行的《文学概论》教材的经验,要遵循四个原则:文学理论是基础,应用能力是目标的应用性原则;结合文学发展和文学研究前沿,反映文学最新变化、文学研究最新成果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原则;与文学史课程、写作课、文学鉴赏课等课程互补性原则;简明生动、深入浅出,难易适中的可读性原则。

关键词:高职高专文学概论教材编写《文学概论》是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基础主干课(有的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也把它作为基础理论课),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论素养,培养学生文学创作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文学批评能力、文学研究能力有重要作用,也是学好其他文学课的基础课,还是学生将来走向讲台,讲授语文课能够有自己独特见解,不人云亦云、照本宣科的重要工具课。

但是长期以来,针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符合高职高专办学实际,满足高职高专师生需求的《文学概论》教材却少之又少,很多院校直接使用理论性、学术性、思辨性很强的本科教材,造成这门课理论程度深,实践能力差,学生不愿上,老师不好教,学了不会用等现象,这非常不利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因此,编写符合高职高专特点的《文学概论》教材成为当务之急,这是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合格语文教师的重要保证。

那么,该如何编写高职高专《文学概论》教材呢?笔者认为汲取经验是基础。

我国已有百余年编写文学理论教材的历史,编写的教材250余部(据鲁枢元,刘锋杰,姚鹤铭《文学理论·绪论》),前人的编写经验是最为宝贵的财富,而近十年的《文学概论》教材是最符合当前指导思想和文学理论实际的,因此要以此为基础。

笔者研究分析了最近十年比较通行的20余种《文学概论》教材,发现编写情况如下:从内容的编排来说,有的以理论为主,这类教材往往有完整严密的文学理论体系,文学活动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文学发生发展论等方方面面都涉及,结构谨严,条理清晰,逻辑分明,而且每部分都是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如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姚文放《文学理论》(第四版)、王元骧的《文学原理》(第四次修订版)等。

文学概论复习笔记

文学概论复习笔记

文学概论复习笔记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文学概论(2)》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2)》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2)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信息适应对象:本大纲适应于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课程代码:06E01114。

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为54个学时,每周3学时,第4学期开设。

赋予学分:3分。

后续课程:文学理论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开设。

其后续课程为马列文论、古典文论、西方文论和美学概论等课程。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文学理论是国家教育部确立的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其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辨能力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论观来分析,解决实际文学问题的能力,更新学生的文学观念,为学生学习中外文学史课程及其他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全面理解并掌握文学的本质。

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文学作品的文本结构和审美形态以及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兴趣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对中外文学作品特别是当前我国的当前的文学创作进行欣赏和批评。

围绕文学活动的四要等展开教学,使学生了解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本学科与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的外部联系。

四、课程的重点难点本课程的重点是文学的本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等。

创作主体和艺术思维,文学作品的层次结构和审美形态、文学批评和欣赏的方法及实际操作等。

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和功能是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的本质的观点和古今中外非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的本质的观点。

其中,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本质理论的发展和各宗各派对文学本质的理解是本课程的难点之一。

文学理论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文学实践的发展和文学现象的存在而发展变化的。

文学实践的发展带来文学观念的变革,文学观念的变革带来文学理论的创新。

对新的文学观念的了解和接受是该课程的难点。

运用文学理论和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读解文学作品是本课程的又一难点。

文学概论资料全集

文学概论资料全集

著述:《文学:从元素到观念》杨文虎著学林出版社《文学理论方法论研究》王春元、钱中文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周文柏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文学发展论》钱中文著经济科学出版社《文学沉思录》王元化著上海文艺出版社《文艺创作美学纲要》杜书瀛辽宁大学出版社译著:《文学理论》韦勒克。

沃伦著(美)刘象愚等译三联出版社《理解文学要素——它的形式、技巧、文化习规》理查德。

泰勒著(美)黎风等译四川大学出版社《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艾布拉姆斯著(美)童庆炳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资料汇编:《文学理论学习资料》(上、下)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学理论基础参考资料》《文学理论基础》编写组编上海文艺出版社《文学理论教程参考书》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形态什么是文艺学?文艺学有哪些分支学科?各个分支学科各有什么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关系?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名称由来:文学学、诗学(诗论)、文学理论文学理论的性质:以哲学方法为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的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文学理论的对象: 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它是对过去的文学史、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总结,同时,又对未来的文学活动有指导意义。

文学理论的任务: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研究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即文学如何审美地表现现实,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等文学创作论:研究作家及其进行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创作心理、表现方法等理论问题。

文学作品构成论: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及形象、意境、意象、风格等理论问题。

文学接受论:研究接受者的心理因素以及接受者与作家、作品的关系等。

文学的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1.文学的四要素与文学理论的任务的关系是什么?它们之间是如何互动的?2.论述文学理论的构成和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以及文学史三者的关系?◆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文学标准的研究;而对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则要么是文学批评,要么是文学史。

文学概论章节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章节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章节知识点总结文学概论是文学研究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这门课程可以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文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理论观点以及主要流派和作品。

本文将从五个章节的内容入手,对文学概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第一章:文学的基本概念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文学的定义、特征和功能。

文学是人类用语言艺术化地再现生活的产物,它具有语言艺术性、形式美和思想性等基本特征。

文学的功能包括审美功能、思想性功能、情感功能和社会功能等。

此外,本章还介绍了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文学作品的分类和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等内容。

第二章:文学的发展历程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世界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在世界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主要包括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启蒙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等时期。

而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等时期。

每个时期都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文学的理论观点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文学的一些重要理论观点,包括文学创作理论、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研究理论等。

其中,文学创作理论是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包括文学创作的方法、创作的技巧和创作的原则等内容;文学批评理论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的理论,主要包括文学批评的方法、批评的原则和批评的标准等内容;文学研究理论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和探讨的理论,主要包括文学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内容等内容。

第四章:文学的主要流派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文学的主要流派,包括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超现实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等流派。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对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五章:文学的经典作品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

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品包括《奥德赛》、《哈姆雷特》、《战争与和平》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等;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包括《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等。

文学概论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第六章知识点总结文学概论是一门研究文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本章主要讨论文学的定义、文学的功能、文学的形式和文学批评方法等内容。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结合课程内容,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回顾。

一、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一种具有语言艺术性的创造性文字作品。

文学的定义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但总的来说,文学应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各种文学体裁。

文学不仅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种表达情感、思想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

不同的文学流派和时期对文学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对文学独特的艺术性和创造性都有着共同的认识。

文学的定义涉及到创作、表达和接受三个方面。

创作是指作家以语言为工具,创造出具有艺术性的作品;表达是指作品通过语言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感受;接受是指读者通过阅读理解和欣赏作品,产生共鸣和体验。

二、文学的功能文学的功能主要包括审美功能、表达功能和社会功能。

审美功能是文学作品的根本功能,它包括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

文学作品通过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唤起读者的审美情感和艺术享受,达到审美效果。

表达功能是文学作品的内容功能,它通过作家的表达情感、思想和人生观念,传递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和体验,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社会功能是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它反映社会生活,引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对社会产生影响。

文学的功能与文学的价值密切相关。

审美功能反映了文学的艺术价值,表达功能体现了文学的思想性和情感性,社会功能展示了文学的社会影响力。

三、文学的形式文学的形式是指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和艺术风格。

不同的文学体裁有着不同的形式特点和表现方式。

诗歌是一种艺术性极强的文学形式,它以鲜明的节奏、韵律和意象为特点;小说是一种以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学形式;戏剧是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文学形式。

文学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学发展的历史和文学作品的风格和语言特色。

文学形式的变革和创新会带来新的文学风貌和表现方式,对文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00529文学概论(一)

00529文学概论(一)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 第三章文学的形象系统 第四章叙事作品 第五章抒情作品 第六章文学的风格 第七章文学创作 第八章文学接受1) 五种文学观念(注2)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注3) 文学的界说(注4) 文化(注5)及文学的文化意义(注6) 文学的文化的意义发现(注7) 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注8)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注9) 审美及其实现的条件及审美的特点 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注10)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注11) 体验与文学(注12) 13) “层次论”,他认为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英加登同时认为,有的文本有第五层,即形而上学层面。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其基本观念是: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的活动,其它三要素分别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其间还包含 表现说、 以下是对上述五种文学观念做出的解释。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在西方,最古老的“摹仿”说,也就是再现说。

赫拉克利特提出“艺术摹仿自然”,摹仿说的形态至苏格拉底已相当完备,柏拉图的“理式摹仿”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虽有唯心唯物之分,但他们都认为艺术是“摹仿”。

摹仿说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统治西方达二千年,直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摹仿说才被打破。

与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的观点。

“度物象而取真”由五代大画家荆浩提出,明代批评家叶昼与清代思想家叶燮也持类似看法。

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雪莱是其代表。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一)主张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他们情感活动时的创造,是他们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二)主张诗人忠实于情感,忠实于诗人自我与人类的情感;(三)强调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使平凡的事物现象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文学概论重点归纳

文学概论重点归纳

文学概论重点归纳文学概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文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学的定义、历史发展、流派分类、作品解读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归纳文学概论的几个关键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文字艺术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和体验的一门学科。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它运用语言和叙事手法来创造艺术品。

文学作品通常包括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等形式。

其次,了解文学的历史发展对于理解其内涵和价值至关重要。

文学可以追溯到古代,不同文化背景和时期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

从古希腊的史诗诗歌到现代派诗歌,每个历史时期都对文学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和贡献。

第三,流派分类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流派是指一类文学作品,通常具有相似的主题、风格和结构。

常见的文学流派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写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

通过研究不同的流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另外,作品解读是文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作品解读涉及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构,以揭示其中的主题、意义和艺术手法。

从角色塑造到语言运用,从叙事结构到象征意义,作品解读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最后,了解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也是文学概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学与音乐、绘画、电影等艺术形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例如,文学作品可以被改编成电影,音乐可以与文学作品结合,以创造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

在学习文学概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到一些关键概念。

例如,文学的主题和意义常常是多层次的,不同读者可能从中获得不同的理解。

此外,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是个人化的,每个人都可能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评价。

总之,文学概论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涉及到文学的定义、历史发展、流派分类、作品解读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通过了解这些重点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文学概论》学习笔记

《文学概论》学习笔记

第一章文学的本质特征王桃令1、生活真实生活真实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人、事、物。

2、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分析、比较、选择、缀合、创造性的加工、提炼概括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创作是十分复杂、艰巨的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缀合、加工、概括、提炼、预言,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艺术创作的动机,大致有以下四大类:泄情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私欲动机。

在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性质和规律的,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3、艺术虚构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指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通过缀合、想象、联想、推理等心理机制,把现实中本无有、按情理却可能存在的艺术形象、情节、环境等生发构想出来。

4、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可感的、概况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

5、文学的形象性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形象的具体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性.文学形象性的基本特点是:描绘的具体生动性;艺术的概括性;审美的感染性。

描绘的具体生动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一个特点.即所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

艺术的概括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二个特点。

即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反映出的却是某一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文学概论笔记整理

文学概论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牛汉《夜》为什么需要文学?文学是美的集中体现,为我们描绘出凡俗生活的迥异的神奇的审美世界,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力量。

在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文学对社会历史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大作用。

(《汤姆叔叔的小屋》,林肯成其作者为最有影响的小妇人)。

文人类提供了一种生存方式,诗意的进入文学世界。

生活的原本为明的朦胧的经验和事理得到澄明。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生的火花,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坟论睁了眼看东》马克思曾经高度评价狄更斯:“现代英国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在自己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解释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的理论和道德家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文学理论试图从理论上揭示文学奇特的文化现象、审美现象,探索其中的本质规律,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任务:阐述文学性质,探讨文学特征和规律。

在人文科学领域内,研究文学的主要有三大学科: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合成文艺学。

文学理论着重研究文学的基本原理,探讨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批评则是运用原理评价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文学史着重研究文学的产生的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历程。

与文学活动相对应,文学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是:(1)、文学活动论:设计文学活动的构成要素,探讨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原因等方面;(2)、文学本质论;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3)、文学创作论。

(作者或作品)创作主体的素养,创作过程,创作心理,审美追求等;4)、文学作品论:作品题材、类型和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包括基本类型、体裁、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文学风格。

(5)、文学接受论:作品与读者,文学接受的性质特征(6)、文学语境论:探讨文学与意识形态与社会、与传媒、与大众的关系。

第一章文学活动第一节文学活动及其理解一、世界(即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性质)文学是一种实践活动,文学活动的本质在于对自然世界的模仿和反映。

(1)、古希腊的模仿说:对某事物的论述和对自然的真实反映,具有审美意义,按照A 对照去做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与作品第一章文学与语言文学从根本上说是语言性的,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是与其他艺术作品最大的区别。

有关文学与语言的关系有两个观点:①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是手段和工具,文学表达是目的;②语言是文学的本体,是文学存在和显现价值的本体。

一、文学语言的理解⑴言可尽意孔子要求语言表达要“文质彬彬”,“辞达而已矣”。

文德统一,即外在的美和内在的德。

对于语言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书、言、意之间不可直接通达,于是圣人通过立象来沟通三者。

王弼认为“言出于象”,可以通过语言追索象的存在,“象生于意”,可以从形象之中理解意义所在。

⑵言不尽意庄子有“得意忘言”的观点,认为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意识的,掌握了思想意识就不必在意语言了。

他还认为语言有言说的边界,而意义的内涵无限,书写固然具有记录的功能,但意义并不是语言能完全传达的。

庄子对于言意困境的揭示引导人们去思考文学表意功能的巨大潜能。

刘勰也认为“神道难摹”,微妙的道理即使用精确的语言也不能完全表达。

言不尽意的主张既是对言与意的边界的区分,也体现了对言语背后的意义的探索精神。

二、文学语言的特点①形象性:形象性是文学的首要特征,体现在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的媒介是观念性的语言符号,而不是视觉符号,因此作家需要多种手法实现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如运用修辞手段。

②蕴藉性:语言有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

普通语言侧重指称功能,而文学语言则侧重表现功能,是情感性的,功用在于表达情感。

文学作品语言的这种内指性显示了它与其他文体语言的差异。

③音乐性:汉语具有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音节、节奏和韵律上。

魏晋后出现了古典诗歌“律绝体”,近体诗讲究平仄、对偶、长短和轻重的格律规范,开始看重汉语言本身的音乐性。

不仅在诵读时有音乐感,意象与情感也在虚实、明暗、上下的变化中推进、对照与转换。

西方语言也具有声音、节奏与韵律的音乐感。

--------------------------------------------------------------------------------------------------------------------第二章文学与文本语言学转向:是用来标识西方20世纪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之区别与转换的一个概念,即集中关注语言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语言不再是传统哲学讨论中涉及的一个工具性的问题,而是成为哲学反思自身传统的一个起点和基础。

在方法论上,人们把语言学的理论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认知范式,广泛用于各学科的研究;在观念上,人们彻底抛弃了工具论的语言观,强调语言的本体性。

其内涵包括:以索绪尔的语言观为理论起点,俄国形式主义、捷克布拉格学派、英美新批评以及法国结构主义等文学理论。

以福柯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思潮推动语言向话语转型。

作品与文本的区别:作品更强调与作家主体的联系,而文本更强调自身结构和系统的独立性和自足性。

作品论意味着作者可以成为作品意义阐发的中心权威,文本论则意味着对于作品中心、本源或根基的颠覆,文学的意义转向多元化、相对主义和不确定性。

一、从作品到文本形式主义文论将文学作品视作自主的结构系统,分析语言、技巧、风格和结构功能;英美“新批评”文论认为文学文本是具有独立结构的语言系统;法国结构主义文论认为文学文本是特殊的文学惯例与代码定势;后结构主义文论强调文本的“互文性”内涵;罗兰·巴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未完成和开放的,有赖于读者的自主自由阅读(作者之死);后现代主义文论则将文本视作反中心的网络结构。

在文学文本论中,文本的内涵有以下四个特点:①文学的自主性强调作品是一个自主的、封闭的系统结构,独立于外在的社会文化。

美学是独立自治的。

文本论强调文学背后的意义,即坚信作品语言和形式背后必定存在客观本质和意义。

②文学文本是一种自主自为的存在作品独立于作者、读者以及外在世界,是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

文本中心论认为,文学研究应该聚焦于作品本身。

③文本作为一种方法论的领域罗兰·巴特以文本概念取代作品概念,意味着一种新的文学观的建立,一种新的文学视野的诞生。

文本的构建活动是“穿越”,文本意义是生产性、动态性、开放性的。

④文本作为一种能指的游戏文本的意义在不断的延异之中,处于差异、断裂和变化之中。

文本是去中心的,在延异之中衍生生产性的意义。

文本的生产性意味着:⒈文本与它置于其中的语言的关系是重新分配的;⒉诸文本的交换,即文本的互文性。

作品到文本的观念转型意味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学理论的分野。

后现代思想是怀疑论的、开放的、相对主义的和多元论的,是对大一统的政治信条和专制权力的激进批判。

二、文本话语的性质定位文学文本:这一语汇来自20世纪以来的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理论。

是指创作出的文学作品的文本,由一定的语言组成的、多层次的、含有审美意味的、开放性的符号系统。

该理论将文学写作物孤立起来,作为一个相对封闭和自足的整体来看待。

当我们说文学作品时,是说包含了作者意谓、批评家阐释、读者的个人悟解在内的意义网络,而文学文本只是由各种语词按照一定构词规则、修辞关系构成的表达物。

文学文本是康德哲学中的“物自体”1。

文学文本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概念,是一个有自我组织和协调能力的整体。

原型:某一形象在作品中循环出现或反复出现的文学单位,如某种形象、主题、叙事模式、情感意向等。

原型批评:从文学的乃至文化的整体观念出发,认为单个的文学作品都是对人的某一文化原型观念的表达。

互文本: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家克里斯蒂瓦提出的概念。

文学文本的表达虽以文本结构作为相对完整的组织,但它也与文本之外的文化有所交流、融汇,包括与其他文学文本之间的相互映照、参证。

所有文学作品都是从社会、时代等因素构成的“大文本”中派生而出的,有相近的文化母本,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三、文学文本的社会定位文学文本的社会定位是将文学与社会作为一个相关的整体来看待,这与之前所说的封闭性并不矛盾。

相对孤立地看待文学文本是消除作者、读者、美学与艺术的观点等与写作物相关方面的优先权,以便更自由地与社会的某一方面建构起认识上的关系。

中心在结构之内,又在结构之外。

①血缘关系定位作者与其文本的关系类似于父子关系,使得文本在被阅读前就给读者以期待视野。

读者理解的作者也已经不再是作者本人,而是一个有关知识系统、研究范式的集结点。

文学写作物既是作者的创造物,也是某个时代的创造物。

此外文学作品也与前代作者的作品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②社会关系定位从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分析文学文本,也就是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

不过知人论世以意识形态力量来强化,读者的理解也有商业文化力量的支持。

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的内涵与读者结合自身处境来阅读的内涵存在反差。

③阐释定位对文学文本我们还应结合读者理解。

接受美学倡导者姚斯认为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文本的意义是由它的言词与读者的悟解二者合成的。

在文学文本的阅读上存在阅读中的再理解、再创造的问题,涉及对文本意义的阐释和对文学文本的定位。

④文本定位的可能框架从大文本角度来解读文本的合法性在于,读者试图在更高的理解层次来阅读文本,将自己的理解以某种形式再投射到文本的结果,它是一种真正的对话,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四、文学潜文本1“物自体”就是主体之外的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与现象有区别,它(物自体)由现象来表现,但又不是现象。

在康德那里现象是主体认识的对象和感性的基础,物自体却不能被认识,人的理性所认识的只是感性的抽象,并不是真正的存在(物自体)。

文学潜文本:指在文学文本中潜藏着的另一套意义系统,必须经由对文本之外的内容的探掘才能找到。

类型有:①作者寓意型:作者在写作时借题发挥或咏物言志,是作品营构的文学文本深层次的思想内容,有双关语的作用。

②形象暗示型:可以是作者有意为之的,但形象与抽象的意义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读者可能会理解为另一种意思。

③文本语境型:结合文本的言说语境、阅读语境和整个文化氛围作为背景的“大语境”来进行,有时也可能使文本与其潜文本相互摩擦,成为有深度的话语模式。

④社会耦合型:作品中的意义与社会上某种状况达到了密切相关的效果。

耦合机制。

--------------------------------------------------------------------------------------------------------------------第三章、文学意蕴文学意蕴是文学文本的思想与情感内涵审美化的表达,是外在形象与内在蕴涵的融合统一,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标举的“隐秀”。

文学意蕴通常体现出含蓄性、多义性的特点。

一、文学意象特点:①为表达意蕴创造的形象,蕴含个人情感;②生成受民族的心理结构、文化背景、文学惯例和意象体系的制约,具有传承性和普遍性。

⑴中国的意象理论《易传》中表达了言、意、象之间的关系,即于是圣人通过立象来沟通三者。

“象”在先秦时是哲学范畴,到魏晋南北朝才成为文学理论,受到了佛教和魏晋玄学的影响。

刘勰赋予了意象以文学理论的内涵。

意象的内涵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言外之美,如严羽《沧浪诗话》所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⑵西方的意象理论西方的意象概念与中国相比更强调客观性和理性。

意象主义的代表庞德高举意象的旗帜对抗客观和理性,赋予了它更强的主观性和反理性的色彩。

二、文学意境特点:①意境的绘形受主体意识的投射、点染、虚化、集合化;②意境的表意具有超越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⑴意境的界定意境是一系列意象的构成,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形成的审美境界。

区别: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单位,意境则指整个作品体现出来的氛围与境界。

⑵意境的类型意境一词最初来自佛教文献,唐代进入文学理论中。

王昌龄在诗学中提出“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提出诗歌的四种境界:“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

”王国维则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⑶意境的特点①情景交融:情景是谢榛诗论的中心问题,他主张诗歌应该主客体之间融合统一。

王夫之的诗论则注重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中情景的结合有三种:“妙合无垠”、“景中情”和“情中景”。

②虚实相生:王国维认为“境界”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同宋代严羽的“兴趣”、清代王士禛的“神韵”一样。

王国维还举例指出五代、北宋词从整体上突出体现了“境界”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色。

他还以姜夔作为无意境的反面例子。

③超以象外。

⑷意境的营造皎然认为要处理好“意”与“境”的关系,要注意“取境”的高低。

司空图认为神思与情境贵在和谐统一、彼此融合,“韵味”是鉴赏诗歌意境的标准。

他的“韵味说”来源于钟嵘的“滋味说”,但有所发展,主要强调了“韵外之旨”(情致)、“味外之旨”(理趣)、“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境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