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教材整理(张荣翼、李松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与作品

第一章文学与语言

文学从根本上说是语言性的,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是与其他艺术作品最大的区别。

有关文学与语言的关系有两个观点:①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是手段和工具,文学表达是目的;②语言是文学的本体,是文学存在和显现价值的本体。

一、文学语言的理解

⑴言可尽意

孔子要求语言表达要“文质彬彬”,“辞达而已矣”。文德统一,即外在的美和内在的德。对于语言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书、言、意之间不可直接通达,于是圣人通过立象来沟通三者。

王弼认为“言出于象”,可以通过语言追索象的存在,“象生于意”,可以从形象之中理解意义所在。

⑵言不尽意

庄子有“得意忘言”的观点,认为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意识的,掌握了思想意识就不必在意语言了。他还认为语言有言说的边界,而意义的内涵无限,书写固然具有记录的功能,但意义并不是语言能完全传达的。庄子对于言意困境的揭示引导人们去思考文学表意功能的巨大潜能。

刘勰也认为“神道难摹”,微妙的道理即使用精确的语言也不能完全表达。

言不尽意的主张既是对言与意的边界的区分,也体现了对言语背后的意义的探索精神。

二、文学语言的特点

①形象性:形象性是文学的首要特征,体现在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文学的媒介是观念性的语言符号,而不是视觉符号,因此作家需要多种手法实现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如运用修辞手段。

②蕴藉性:语言有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普通语言侧重指称功能,而文学语言则侧重表现功能,是情感性的,功用在于表达情感。文学作品语言的这种内指性显示了它与其他文体语言的差异。

③音乐性:汉语具有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音节、节奏和韵律上。魏晋后出现了古典诗歌“律绝体”,近体诗讲究平仄、对偶、长短和轻重的格律规范,开始看重汉语言本身的音乐性。不仅在诵读时有音乐感,意象与情感也在虚实、明暗、上下的变化中推进、对照与转换。西方语言也具有声音、节奏与韵律的音乐感。

--------------------------------------------------------------------------------------------------------------------

第二章文学与文本

语言学转向:是用来标识西方20世纪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之区别与转换的一个概念,即集中关注语言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语言不再是传统哲学讨论中涉及的一个工具性的问题,而是成为哲学反思自身传统的一个起点和基础。在方法论上,人们把语言学的理论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认知范式,广泛用于各学科的研究;在观念上,人们彻底抛弃了工具论的语言观,强调语言的本体性。其内涵包括:以索绪尔的语言观为理论起点,俄国形式

主义、捷克布拉格学派、英美新批评以及法国结构主义等文学理论。以福柯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思潮推动语言向话语转型。

作品与文本的区别:作品更强调与作家主体的联系,而文本更强调自身结构和系统的独立性和自足性。作品论意味着作者可以成为作品意义阐发的中心权威,文本论则意味着对于作品中心、本源或根基的颠覆,文学的意义转向多元化、相对主义和不确定性。

一、从作品到文本

形式主义文论将文学作品视作自主的结构系统,分析语言、技巧、风格和结构功能;英美“新批评”文论认为文学文本是具有独立结构的语言系统;法国结构主义文论认为文学文本是特殊的文学惯例与代码定势;后结构主义文论强调文本的“互文性”内涵;罗兰·巴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未完成和开放的,有赖于读者的自主自由阅读(作者之死);后现代主义文论则将文本视作反中心的网络结构。

在文学文本论中,文本的内涵有以下四个特点:

①文学的自主性

强调作品是一个自主的、封闭的系统结构,独立于外在的社会文化。美学是独立自治的。文本论强调文学背后的意义,即坚信作品语言和形式背后必定存在客观本质和意义。

②文学文本是一种自主自为的存在

作品独立于作者、读者以及外在世界,是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文本中心论认为,文学研究应该聚焦于作品本身。

③文本作为一种方法论的领域

罗兰·巴特以文本概念取代作品概念,意味着一种新的文学观的建立,一种新的文学视野的诞生。文本的构建活动是“穿越”,文本意义是生产性、动态性、开放性的。

④文本作为一种能指的游戏

文本的意义在不断的延异之中,处于差异、断裂和变化之中。文本是去中心的,在延异之中衍生生产性的意义。文本的生产性意味着:⒈文本与它置于其中的语言的关系是重新分配的;⒉诸文本的交换,即文本的互文性。

作品到文本的观念转型意味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学理论的分野。后现代思想是怀疑论的、开放的、相对主义的和多元论的,是对大一统的政治信条和专制权力的激进批判。

二、文本话语的性质定位

文学文本:这一语汇来自20世纪以来的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理论。是指创作出的文学作品的文本,由一定的语言组成的、多层次的、含有审美意味的、开放性的符号系统。该理论将文学写作物孤立起来,作为一个相对封闭和自足的整体来看待。

当我们说文学作品时,是说包含了作者意谓、批评家阐释、读者的个人悟解在内的意义网络,而文学文本只是由各种语词按照一定构词规则、修辞关系构成的表达物。文学文本是康德哲学中的“物自体”1。文学文本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概念,是一个有自我组织和协调能力的整体。

原型:某一形象在作品中循环出现或反复出现的文学单位,如某种形象、主题、叙事模式、情感意向等。

原型批评:从文学的乃至文化的整体观念出发,认为单个的文学作品都是对人的某一文化原型观念的表达。

互文本: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家克里斯蒂瓦提出的概念。文学文本的表达虽以文本结构作为相对完整的组织,但它也与文本之外的文化有所交流、融汇,包括与其他文学文本之间的相互映照、参证。所有文学作品都是从社会、时代等因素构成的“大文本”中派生而出的,有相近的文化母本,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三、文学文本的社会定位

文学文本的社会定位是将文学与社会作为一个相关的整体来看待,这与之前所说的封闭性并不矛盾。相对孤立地看待文学文本是消除作者、读者、美学与艺术的观点等与写作物相关方面的优先权,以便更自由地与社会的某一方面建构起认识上的关系。中心在结构之内,又在结构之外。

①血缘关系定位

作者与其文本的关系类似于父子关系,使得文本在被阅读前就给读者以期待视野。读者理解的作者也已经不再是作者本人,而是一个有关知识系统、研究范式的集结点。文学写作物既是作者的创造物,也是某个时代的创造物。此外文学作品也与前代作者的作品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②社会关系定位

从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分析文学文本,也就是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不过知人论世以意识形态力量来强化,读者的理解也有商业文化力量的支持。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的内涵与读者结合自身处境来阅读的内涵存在反差。

③阐释定位

对文学文本我们还应结合读者理解。接受美学倡导者姚斯认为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文本的意义是由它的言词与读者的悟解二者合成的。在文学文本的阅读上存在阅读中的再理解、再创造的问题,涉及对文本意义的阐释和对文学文本的定位。

④文本定位的可能框架

从大文本角度来解读文本的合法性在于,读者试图在更高的理解层次来阅读文本,将自己的理解以某种形式再投射到文本的结果,它是一种真正的对话,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四、文学潜文本

1“物自体”就是主体之外的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与现象有区别,它(物自体)由现象来表现,但又不是现象。在康德那里现象是主体认识的对象和感性的基础,物自体却不能被认识,人的理性所认识的只是感性的抽象,并不是真正的存在(物自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