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人物分析——八号陪审员戴维斯

合集下载

12 Angry Men(十二怒汉)案例分析

12 Angry Men(十二怒汉)案例分析

12 Angry Men(十二怒汉)案例分析摘要本文将对12 Angry Men(十二怒汉)这部影片中人物的对话和动作进行分析,了解他们所使用的沟通手法和这些方法起到的作用,剖析为什么相同的沟通方式在不同的情况之下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从而从中学习如何在不同的情形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沟通方式更为有效,更能达到目的。

在影片当中,八号男主角与三号愤怒的父亲和十号感冒的先生的沟通方式截然不同,因此将着重对他们的对话进行挖掘,在对比中发现它们对其他人起到的作用,由此能够更加的明了沟通的环境与沟通方式之间的联系。

正文这部电影描述了十二名陪审员经过六天的听审之后,在表决是否认定被指控杀害父亲的被告有罪时,出现了十一名认为有罪,而有一名觉得事态可疑,坚持己见提出异议,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在经过七次表决,认定有罪的人越来越少,最终以无罪判定被告。

在最开始的时候,除了八号陪审员男主角认为有可疑点和三号陪审员愤怒的父亲、四号陪审员股票经纪人与十号陪审员感冒的先生认为有罪外,其它的人虽然表决认为有罪,但立场不是十分坚定,例如二号陪审员银行职员只是觉得被告有罪,九号陪审员老人只是在大家都认定有罪时也跟着表决有罪。

在十二人当中八号陪审员的对话方式与三号陪审员和十号陪审员的方式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

从第一次表决开始,十号陪审员便一直就采用了歧视性语言、以“you are not ok”的态度来进行对话,他说道:“天啊,总是会出现唱反调的人”,虽然显得很强式,却没法对其他人起到影响力。

而男主角是以一种冷静温和,立场非常明确坚定的与其它人进行对话,对别人的话没有去加以否定,而是不断地强调自己只是对事不对人。

当被七号陪审员问到是不是想改变他(七号陪审员)的看法时,男主角回答道:“我不想改变你的思想,但这个判决攸关一条人命”。

此时他很好的表明了自己是在对事,同时以“珍重生活”这共同的价值观把彼此放在同一个立场,接着又介绍了被告的过去,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把自己的形象表现的公正正直。

《十二怒汉》话语情态的人际意义解读--以八号陪审员的话语为例

《十二怒汉》话语情态的人际意义解读--以八号陪审员的话语为例
r i g h {。 ] 。
三、 《 十二怒汉》 人 际意 义 的 三 个 方 面
1 . 责 任 和 智 慧 的 彰 显
本于 1 9 5 7 年 被 搬 上银 幕 。影 片 讲 述 了八 号 陪 审 员 以 他 高 度 的责 任 感 , 并 通 过பைடு நூலகம் 机 智 与 坚 定 的 语 言 逐 一 说 服 其 他 十

《 十二怒汉 》 的读 者 或 观众 想必 无 一 不 叹 服八 号 陪 审 员 的尽职尽责 , 敬 重 他 对 一 个 无 关 的 生 命 的 珍 视 与 爱 护 。这

位 陪 审员 , 对 证 据 提 出诸 多 合 理 疑 点 , 才 令 被 告 —— 一 个
在 贫 民 窟里 长 大 的 、 被 控弑父 的 1 8岁 男 孩 — — 被 判 无 罪 。 长 期 以来 , 评 论 界 把 该 影 片 的 成 功 归 因 于 影 片 探 讨 的 主 题 —— 美 国 陪审 员 制 度 和 司 法 公 正 , 还 归 因 于 影 片 导 演 高 超 的拍 摄 技 巧 和 演 员 精 彩 的 表 演 等 , 笔 者 认 为 除 了上 述 种 种 原 因外 , 这部影片的台词 ( 剧本语 言) 同 样 是 其 成 功 的 一
[ 中 图 分 类 号 ] H3 1 5 . 9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0 9 — 2 3 2 3 ( 2 0 1 4 ) 0 5 — 0 0 3 8 — 0 2
情态助动词和情态副词表 达外 , 还 可 以被 隐 喻 性 地 编 码 在


引 言
人 际功 能是 指语 言 不 仅 有 传 递 信 息 的 功 能 , 还 可 以 表 达说话 人的身份 、 地位 、 态度 、 动 机 和 他 对 事 物 的评 价 等 功 能 。通 过 这 一 功 能 , 说 话 人 使 自己 参 与 到 某 一 情 景 语 境 中 , 来表达 他 的 态 度 和 推 断 , 并 试 图 影 响 别 人 的 态 度 和 行 为[ 1 ] l 。英 语 专 业 的 精 读 课 本 《 现 代 大 学英 语 》 第 三 册 课 文

十二怒汉人物分析

十二怒汉人物分析

从评价的角度分析《十二怒汉》2013级教育技术学专业0133100098 刘利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题需要程度的判断。

影片主要有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

过程评价主要是检查用于达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成果评价则是对计划实施后的产品进行评价。

本文主要围绕陪审员们提出的疑问进行分析陪审员们就孩子是否有罪是如何评价的。

从影片一开始的场景可以看出,各位陪审员几乎都认为孩子有罪。

第一轮投票11比111名陪审员认为孩子有罪,仅有一名陪审员认为他无罪。

当8号陪审员戴维斯表明他认为孩子是无罪时,3号陪审员则立刻反驳他,他说那个孩子看起来就是个危险的杀手。

他给出这样的评价首先与他自己的身世有关(他开了一间传呼工司,白手起家,但也有不小的成就。

由于与他自己十几岁的儿子关系淡漠,因此十分讨厌所有年轻人并怀有敌意(当然包括被告);自大,易怒,急于判定有罪,与大家对抗直到最后),由于一直带着自己的感情对整个事件进行判断,因此他坚持认为法庭上所有的证据都是显而易见且合理,孩子是有罪的,应该得到惩罚。

7号陪审员一心想着赶紧结束讨论,然后赶回去看球赛,因此第一轮投票他认定孩子有罪。

再加上孩子10岁时曾因对老师无礼进过少年法庭,15岁因偷车进感化院,还曾因抢劫被捕,还因持刀械斗被抓过2次,基于这些,他认为孩子一定是坏孩子,是有罪的。

8号陪审员是一个建筑师,从职业可以推断出他细致谨慎的性格,因为建筑的事可大可小,但严重起来确实人命关天,所以方达在并不能确定疑犯是否有罪的情况下投出反对的一票。

而这样通过职业来暗示出人物性格的还有钟表匠,广告公司职员和团长。

一直从孩子的角度来分析整个事件,从孩子的生活环境,年龄等进行分析评价。

6号陪审员的评价看似很合理,他认为犯罪动机很重要,因为孩子7点钟左右与他父亲有过争吵,再加上证人的证词,于是他就断定孩子杀了自己的父亲,是有罪的。

4号陪审员是一名曾受过良好教育的股票经纪人,在他看来,评价一个人要从他的成长背景出发,因为那个孩子是在贫民窟长大,因此他认为孩子进入社会很可能就成长为恶棍。

《十二怒汉》影评

《十二怒汉》影评

《十二怒汉》观后感“这儿真热!”闷热的天气,6天的审讯,12位陪审员在一间封闭的屋子里面对案件进行最后的审判。

相互闲聊几句之后,众人决定按照惯例,先进行假投票,结果只有8号陪审员——唯一一个穿白色西装的人,投了“无罪”票,不停的辩论就此拉开帷幕。

在众人对整个案件的梳理过程中,8号陪审员戴维斯不断的提出质疑:首先展示了他自己在路边小店买的跟所谓的“凶器”一样的折叠刀,接着提出一连串的质疑:火车经过的时候,跛脚老人能否听到“我要杀死你”这句话?住在对面的女证人能否透过火车后两节看到这个景象?众人对这两点质疑都不屑一顾,见此情景,8号陪审员便挨个询问其他陪审员同样的问题,成功的引导这些浮躁、心不在焉的人,去思考同一个问题:“电车需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完全通过一个点?你们之中有人曾住在铁轨旁边吗?”没有大吼大叫,戴维斯就这样利用平和的语言把众人拖入正轨。

接着戴维斯又提出新的质疑:坡脚老人能否在15秒的时间内从房间走到门口?接下来通过戴维斯的理性分析与亲身试验,案子的结果渐渐清晰,投无罪的人数也由最初的1个人变为6个人。

一个本能5分钟结案的案子被一再拖延,拖延的结果是对立双方打成了平手!判决还要继续!陪审员们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烦躁的心情,大家纷纷提高嗓门,情绪激昂,矛盾一触即发。

这时突然响起了雷声,倾盆大雨随即而来,这场及时雨不仅带来了凉爽的空气,也浇灭了众人的燥热,陪审员们纷纷冷静下来。

在“有罪”与“无罪”打成平手后,事件的转折点就这样出现了。

这次不再是戴维斯,而是11号陪审员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少年不记得电影相关的细节,这个现象是否真的异常?”接着戴维斯抓住这个合理的质疑点,迅速对其进行展开,询问4号审判员是否还记得自己刚看过没两天的电影。

仍然认为男孩有罪并且号称自己不出汗的这位审判员并不记得相关细节,并且擦了擦汗。

然后其他审判员相继提出自己的质疑:为什么少年拿刀杀人的时候会高举刀子刺下?女人明明近视,怎么能看到对面房子里发生的事情及人物?......通过不断的讨论,陪审团员们最终达成共识:男孩无罪。

《十二怒汉》电影剧本赏析

《十二怒汉》电影剧本赏析

《⼗⼆怒汉》电影剧本赏析《⼗⼆怒汉》电影剧本赏析 《⼗⼆怒汉》原是美国轰动⼀时的电视剧,⼀九五⼋年由原作者改编成电影剧本,搬上银幕。

影⽚以⼀件凶杀案为背景,选取陪审这⼀独特⾓度,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并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新颖的艺术⼿法引起了⼈们极⼤的兴趣,曾获柏林影展最佳影⽚奖。

纽约贫民窖⼀名少年被指控杀死⾃⼰的⽗亲,经过州刑事法庭煞有介事的冗长繁复的六天审讯,基本定案,最后交由陪审员讨论。

⼗⼆名陪审员中的⼗⼀个,未经审议便举⼿赞成其有罪。

仅仅是由于⼋号陪审员主持公道,⼒排众议,严密推理,精细盘查,抽丝剥茧地推翻了⼀条条伪证,⼀步步地说服了⼤家,才把被诬陷的少年从电椅边缘挽救下来。

剧本通过⼋号陪审员这个理想化的⼈物,表达了⼈民的愿望,那就是:⼀定要坚持公正判决,维护⼈的尊严,对⼀切错案、冤案要实事求是弄清真相,对听信诬陷、草率定罪的做法,要不惜与之⽃争到底。

作为⼋号陪审员的对⽴⾯,是法庭的草管⼈命,陪审员们的冷漠⽆情和资产阶级的可耻偏见……剧本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重重阴影。

正如剧中⼈所指出的:“我们这⾥并⾮万事如意”,“远⾮⼀切完善。

” 剧本在艺术上也很有特⾊。

⼈物⼗分简明,场景⾮常集中——故事从头到尾发⽣在⼀个房间⾥,然⽽却充满着激烈的思想和性格的冲突,⽭盾尖锐,⾼潮迭起,扣⼈⼼弦。

⼀个个陪审员的形象,塑造得鲜明多采,栩栩如⽣。

剧本并没有回答真正的凶⼿是谁,⽽是留给观众和读者⾃⼰去领会,去回味。

这些艺术技巧,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和借鉴。

——译者 陪审员简介 主席——⼀个矮⼩的男⼦,由于意识到⾃⼰所负的责任⽽怀有⾃尊感。

凡事拘泥于形式。

不太聪明,有些固执。

⼆号陪审员——谦逊,腼腆。

这种⼈很难有⾃⼰的主见,容易倾向任何⼀边。

谈话时他通常总是附和最后⼀个⼈的意见。

三号陪审员——⼀个⾝魁⼒壮、观点坚定的男⼦汉。

与⼈相处中带有某种残忍的味道。

他谈不上幽默,极难容忍别⼈的意见。

看来,甚⾄习惯于把⾃⼰的意愿和观点强加于⼈。

《12怒汉》与美国陪审团制度

《12怒汉》与美国陪审团制度

Filmandpolitics电影与政治Q2怒潞与美国陪审团制度■方刚这并不是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整个陪审员群体都是普普通通而又具有民主社会公民基本素养的英雄。

就这一点来讲,陪审团制度在操作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思维和理性态度。

I2集翥磊霎芝鬻溢昙自身关心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经验,有自己的性格和偏好。

为了一桩案件,他们坐在一起,组成了一个陪审团,开始决定另外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他是有罪还是无罪。

他们本来不懂法律,似平也没必要懂得法律,这就是美国诉讼审判制度中非常具有特色的陪审团制度。

陪审团由案发所在地区的12位合法公民组成,在美国橄榄球明星辛普森涉嫌杀人案中,以检方呈庭证据不足为由,将其无罪开释的也是陪审团。

我们可以通过一部获得过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电影姐2怒汉》,来了解美国的陪审团制度。

[剧中人】戴维斯:剧中有名字的人物只有两位,戴维斯是其中之一,由美国著名影星亨利・方达出演,他也是该剧的核心人物。

12位陪审团成员,按顺序他排在第8位。

戴维斯是一名建筑师,他是这群人中最具道德良知,正义感和理性分析能力的人。

他在其他I1名陪审员都认为犯罪嫌疑人有罪的情况下,对证人的证词和法庭出示的证物提出了合理的怀疑,引导推理出证据的漏洞,从而扭转了大家最初的看法,对犯罪嫌疑人做出了无罪裁定。

其他11位陪审员:他们都是从事与司法工作无关的普通公民,来自于社会各阶层,有公司职员、体育教练、钟表匠,还有股票经纪人、广告商和退休老人。

对亲发生了激烈争吵后,用折叠弹簧刀刺死了父亲,还有两位目击证人,案情审理阶段已告终结,然后由12位陪审员根据法庭审理情况,投票决定这位少年杀人事实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少年就会被送上电椅执行死刑。

因为是重大刑事案件,不管是裁定有罪还是无罪,12位陪审员的意见必须一致,如不一致,就会成为悬案,留给下一个陪审团来做决定。

对于这个铁证如山的案件,裁决有罪似乎是板上钉钉。

根据法律,他们只要于法律制度和司法程序,他们都是外行。

十二怒汉

十二怒汉
12 Angry Men
《十二怒汉》
组员:
电影简介
人物分析
·3号陪审员
·5号陪审员
·7号陪审员 ·8号陪审员
3号陪审员
性格类型:外向型
1、主动活泼情感外露:
主动和大家提及他与儿子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及产生的矛 盾。
2、缺乏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精神:
气质类型:胆汁质
1、粗心大意:
3号提出的全部证据都被其他人推翻,他的头脑已经完全情绪 化,无法客观缜密地查找漏洞。
·稳定性差,躁动 ·外向,喜欢与人交往 ·注意力容易转移 ·随意
8号陪审员
1.窗边深思,与其他人不同的举止 2.冷静分析,扭转乾坤 3.运用技巧
技巧1:欲擒故纵
说话要抓住要点和关键环境,不必争的不用争, 听或者让其情绪激动,多说多暴露可能更有利于 寻找问题点。
技巧2:反客为主:
当最后只剩下3号坚持有罪的时候,8号开始反过来 挨个的询问反对方,并且最后站立着凝视和质疑3 号,给予其最大的群体压力和情感压力。
至此,就再也没有继续抵抗下去的必பைடு நூலகம்了,痛苦地承认“not
guilty”。
5号陪审员
抑郁质
1. 弃权 ( 不敢表明自己 意见) 2. 贫 民 窟 成 长 的 事 实 (敏感、内向)
3.身材
7号陪审员
多血质气质
一个橘子酱推销员,球迷,戴着帽子,心境变 化快,浮躁轻率,缺乏耐力,外倾型强。
·情绪兴奋度高,动作敏捷
Thanks for your listening!
《十二怒汉》
因为自己儿子的问题而对年轻人持有偏见,从而固执的认为
男孩有罪,判断过程中主观意识强自己却不知道。
2、性情暴躁易于冲动:

十二怒汉影评

十二怒汉影评

十二怒汉影评-主人公戴维斯分析一、概述影片讲述一个在贫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案件的旁观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铁证如山,而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要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

主人公戴维斯凭借坚持自己的怀疑,认为男孩不应该如此被认定有罪,他凭借自己的分析和对团队的领导,最终逆转局势,使得其余十一个人也同样认为男孩是无罪的。

在这一影片中,虽然陪审团有名义上的领导人“陪审团团长”,但在这次辩论中的主要领导人物还是主人公戴维斯,他缜密语言逻辑以及团队协调能力使得他在这次领导行为中表现十分出色。

二、领导风格戴维斯是典型的民主型领导风格。

在以下几点中可以表现第一,在这一次讨论中,面对与他不同的观点,他并没有去打断,而是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试图去说服对方。

第二,他在整个讨论中并没有一直独秀,而是善于去引导他人一起参与讨论,集中大家的智慧去发现案件的各种一点。

第三,他始终坚持让陪审团的每一个意见一致,试图说服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相信案件是存在疑点的,是不能草草给男孩定罪的。

第四,顾全大局,不一人偏执,在第二轮投票中,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认为男孩无罪,那么他将不在坚持。

三、领导特质1.立场坚定,不轻易动摇。

在面对十一个人确定男孩有罪的情况下,众人对他的怀疑表示不理解的情况下,戴维斯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怀疑他所怀疑的。

2.能言善辩,在面对所有人质疑的情况下,能够凭借卓越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转变他人的看法3.具有合作精神,善于拉动其他人加入自己的阵营,并共同合作来对案件的疑点进行分析4.拥有强大的社会责任感。

勇于负责。

他并没有像其中一些人一样草草地对待这次审判,而是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仔细分析案件的每一个细节。

5.善于聆听他人的意见。

在团队中他不仅扮演一个领导者的姿态,在更多的时候他在聆听他人的想法。

这使得他能从别人的话中找寻问题疑点的灵感。

电影十二怒汉分析

电影十二怒汉分析

【无论是主题、剧情编排、角色塑造还是场面调度,美国原版的《十二怒汉》都登峰造极了,没有悬念地成为影史律政戏第一。

】《十二怒汉》能够成为经典,能够攀登律政戏的高峰,绝不在于剧情的精妙或者主题思想的深刻性、哲思性。

但我这一番话,并不否定其在主题、剧情编排、角色塑造等方面做得非常精良。

与黑泽明的《罗生门》一样,《十二怒汉》是一部关于法、人情、立场、判断的思辨性影片,但尤为值得称道的并非内容,而是如何展现内容的手法。

例如,《罗生门》的主题简单直接,而其叙事结构被后人多次运用,自成一派,称之为“罗生门结构”,如同希区柯克拍的一系列悬疑片一样,风格固定之后,就被后人多次模仿其手法,成了“希区柯克式的悬念”。

《怒汉》一片的场面调度手法,是“密室电影”(或称为封闭空间电影)场面调度的典范,单一的场景,没有多余的演员,没有分支故事,甚至没有倒叙插叙,几乎按照现实的时间顺序来推进故事的发展。

如此单一的影像,就需要场面调度的精准和多变,而实际上,《怒汉》把握得非常巧妙,真正把场面调度融于剧情内部,同时跟角色塑造相关联,突出人物个性。

场面调度是在银幕上创造电影形像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段,指演员调度和摄影机调度的统一处理,被引用到电影艺术创作中来,其内容和性质与舞台上的不同,还涉及摄影机调度(或称镜头调度)。

电影的场面调度最终都体现在镜语之中,从镜语的最一般意义上说,有两种场面调度:第一是大景深、长镜头的场面调度;第二是中小景别、短镜头的场面调度。

前者主要用于不同表演区的场面调度。

《十二怒汉》把第一种场面调度运用到极致,把长镜头用得近乎无形,功力可谓深厚。

导演采用的是跟踪式长镜头,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法院外的台阶上对法院的仰视,到了第二个镜头,很自然的转换为法院内二楼上对大厅的一个俯视,本来会有一个切换切换到法庭上,但导演不是这样做的。

当镜头注视着大厅中央的图案时,一个人从镜头前经过,镜头马上将中心很自然的转移到他身上,随着他摇了过去,那人走过电梯,电梯里出来一个人。

十二怒汉个性分析及互动

十二怒汉个性分析及互动

十二怒汉个性分析及互动一、片段选取:电影10min30秒开始到15分结束,第一轮假投票过程。

二、电影描述:1号陪审员(主持人),男,目视35岁左右,额头发很少,额头显得非常光亮,身着浅色长袖衬衣,扎领带,领口及领带口松开,衬衫袖子撸至上臂1/2处。

2号陪审员(坐在1号左手边),男,目视不到30岁,半秃顶,前额完全没有头发,戴眼镜。

上身穿浅色长袖衬衣,袖口在手腕处扎起,扎领带,领带和衬衣在领口处扎起,衬衣第一颗扣子被松开。

3号陪审员(坐在2号左手边),男,45岁左右,发际线高,上身穿浅色长袖衬衣,袖口在手腕处扎起,扎领带,领带和衬衣在领口处扎紧未松开,右手戴一块手表。

4号陪审员(坐在3号左手边),男,40岁左右,留分头,前额无头发,戴眼镜。

身穿浅色西装正装及衬衣,并打领带,外表非常整洁,段落开始时在看报纸,表情较严肃。

5号陪审员(坐在4号左手边),男,40岁左右,发际线较之前几人较低,身穿深色西装正装及浅色衬衣,并打领带。

6号陪审员(坐在5号左手边),男,30岁左右,发际线较低,上身穿浅色短袖深衣,领口松开。

7号陪审员(坐在6号左前方,正对1号),男,35岁左右,戴帽子,穿深色竖条纹外套和浅色t血衫,t血衫领口松开。

8号陪审员(坐在7号左前方,正对6号),男,40岁左右,发际线较高,前额头发稀少,穿白色西装和衬衣,扎领带。

9号陪审员(坐在8号左侧),男,60岁左右,头发呈白色且稀少,穿深色西装及浅色衬衣,扎领带,落座后脱掉西装外套搭在椅子背上。

10号陪审员(坐在9号左侧),男,50岁左右,穿浅色长袖衬衣,扎领带。

11号陪审员(坐在10号左侧),男,35到40岁之间,留八字胡,穿浅色长袖衬衣并扎领带。

12号陪审员(坐在11号左侧,1号右前方),35岁左右,戴眼镜,穿深色西装和浅色衬衣,扎领带,左手戴手表。

1号(面色较为轻松,带微笑,站起身来,身体微前倾):“好了,各位请注意听我说。

你们打算怎么做都可以,我不打算制定任何规则。

《十二怒汉》分析(12 Angry Men)

《十二怒汉》分析(12 Angry Men)

法庭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证据
8号陪审员(也就是电影的主角),这个唯一持反对意见的陪
审员,抛出了自己的疑惑。随着辩论深入,控方证据的混乱和矛盾
之处不断揭示出来。
人物分析
第二部分
戴着眼镜,小小个 子,有些害羞的善 良的老好人
会议的主持人+高中 的球队教练 对整个讨论过程的贡 献是功不可没 理性与冷静+被告有 罪的一方中最难以说 服的+忍耐力非凡
第三部分
谈判基本情况归纳
1 谈判主体:12名陪审团成员 2 谈判目的:12人一致通过被告有罪或无罪的决
议,从而决定被告有罪还是无罪
3 谈判主题:有罪抑或无罪 4 谈判规则: 12 人须意见一致,才能结束陪审团的程
序 5 物理空间:闷热、狭小的房间
6 谈判过程:六次表决,表决方式多样;其结果分别
是1:11比1;10比2;8比4;6比6;3比9;3
第四部分
谈判技巧精析
2
1
准备充分
做一颗柔软的钉子
3 谈判过程中需保 持深沉、冷静 5 4
进退有度
善于信息交流和 思想沟通
6
重视非语言沟通
7
适当运用合理怀疑
8
期限限制
9
控制谈判局势 9
密切观察细节
谢谢观看!
一个愤怒的中年人+ 最后一个还坚持被告 有罪的人+对儿子有 着爱恨交织的感情 贫民窟中长大+出身 感到自卑
做销售的球迷+只关 心享乐与自己的利 益
普通上班族+正义感 很强
一个瘦小而精神的老 头+第一个支持主角
影片主角+不能草菅 人命的信念
钟表匠+早期就开始 支持主角的人之一

法律电影中的陪审团——以电影《十二怒汉》为例

法律电影中的陪审团——以电影《十二怒汉》为例

法律电影中的陪审团——以美国版《十二怒汉》为例对美国的陪审团制度,争议也很多。

它在美国的司法制度中看上去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陪审员随机抽样,来的人五花八门,人种肤色各异,有业无业不论,知识文化不论。

在美国,最强大的就是法律队伍了,为什么偏偏要找一帮“外行”来做“法官之上的法官”呢?电影通过艺术的夸张,表现了一个极端的情况下,陪审团制度以及合理怀疑制度对法律正义的救赎,体现了它们在司法制度中的珍贵。

一、电影简介《十二怒汉》是一个通篇几乎只有一个场景的电影:十二个陪审团成员在一间休息室内讨论决定一桩谋杀案是否成立。

谋杀案的被告是一个18岁的孩子,死者是他的父亲。

12位陪审团成员必须讨论出一致意见:孩子的谋杀罪名成不成立。

如果成立,孩子将被送上电椅执行死刑。

如果不成立,那么不成立的理由必须基于对整个审判的推理、问询、证据、证言或程序产生的“合理怀疑”。

由于人证、物证齐全,一开始十二个人中有十一个人斩钉截铁地认定孩子有罪,只有亨利•方达扮演的建筑师觉得此案有蹊跷之处。

而电影的结局是,十二个人全部判定孩子无罪。

电影最让人称道的是,在局促空间内运用镜头和推理营造出张力十足的压迫感,随着案件推理的进行,剧情层层推进至高潮,节奏紧凑、张力十足。

从1:11到12:0的逆转胜利,让人们审视司法程序表象下真正的法理公义,每个公民如何尊重自己手中的法律所赋予的权利,维护法律的本质和初衷——不分阶级和偏见的公平正义。

二、电影分析在电影中,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背景和个性,这只是平面的;纵面上,他们是有节奏、有层次、有侧重、有步骤地展示出来:一段新的案件分析引发了新的一个性格展示,新的性格展示又引起了新的争论,新的争论又引发了新的投票,新的投票结果又提出新的案件疑点……电影就是通过性格展示——案件信息同步揭示,最终,线索全部明朗,证据全部推翻,性格全部展示。

将如此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容表现得如此清晰自然,也是《十二怒汉》经典之所在。

《十二怒汉》赏析(精选合集)

《十二怒汉》赏析(精选合集)

《十二怒汉》赏析(精选合集)第一篇:《十二怒汉》赏析《十二怒汉》赏析如果不是上了老师的选修课—《法律电影赏析》,我想我一辈子都不会出看这部电影,别说黑白电影,就算是彩色的,我也不会看去关注有关法律的电影。

然而看了这部电影或者说是选修了这门课后,我开始觉得,其实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还是一种生活的升华。

有句话说得好,叫“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我想看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当我们看到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不同的生活等等一切有别于现在自己所遭遇到的场景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的内心会因此感到震撼,会开始思考,如果我是他的话,我会怎么做。

这部电影只是描述了一个很简单的场景,就是由12名陪审团为了一宗少年杀父的案件所组成的一次审判。

然而在这之后所反映的却是一个司法制度的合理性和缺陷以及其司法精神。

虽然整个片子是黑白色调并且大部分镜头都集中在一个简陋的房子中,虽然不是很艺术,但是却不得不为此折服。

在观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注意到一句话“合理怀疑”。

在我看来,整部影片所希望表达的应该是美国的陪审团制度中起最大指导作用的精神以及人性中所存在的那种对事物产生的“怀疑”。

英美法系国家的刑事案件证明标准是排除合理怀疑。

“合理怀疑”,是相对于“想象的怀疑”、“推测的怀疑”而言的,是指证明之确切程度不足以使理智正常且不带偏见的人在心理上排除的怀疑。

换言之,它是指理智正常且不带偏见的人在听取和了解证明的全部过程之后仍然持有的对证明效力的怀疑。

它不是一种纯粹心理上的怀疑,它同具体的案件及其背景具有某种相关性。

它不是一种绝对正确的怀疑,也不是一种显然没有可能性的怀疑。

它表示证明之确切性有怀疑的余地,但也不要求证明之确切必须达到没有发生错误的可能性。

如果要求证明之确切达到没有发生错误的可能性,那么几乎没有刑事起诉能够成功。

因此,英美法系国家都是采用“排除怀疑合理”来作为刑事诉讼中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可以说是要求条件最严格的证明标准。

12 Angry Men(十二怒汉)案例分析

12 Angry Men(十二怒汉)案例分析

12 Angry Men(十二怒汉)案例分析摘要本文将对12 Angry Men(十二怒汉)这部影片中人物的对话和动作进行分析,了解他们所使用的沟通手法和这些方法起到的作用,剖析为什么相同的沟通方式在不同的情况之下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从而从中学习如何在不同的情形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沟通方式更为有效,更能达到目的。

在影片当中,八号男主角与三号愤怒的父亲和十号感冒的先生的沟通方式截然不同,因此将着重对他们的对话进行挖掘,在对比中发现它们对其他人起到的作用,由此能够更加的明了沟通的环境与沟通方式之间的联系。

正文这部电影描述了十二名陪审员经过六天的听审之后,在表决是否认定被指控杀害父亲的被告有罪时,出现了十一名认为有罪,而有一名觉得事态可疑,坚持己见提出异议,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在经过七次表决,认定有罪的人越来越少,最终以无罪判定被告。

在最开始的时候,除了八号陪审员男主角认为有可疑点和三号陪审员愤怒的父亲、四号陪审员股票经纪人与十号陪审员感冒的先生认为有罪外,其它的人虽然表决认为有罪,但立场不是十分坚定,例如二号陪审员银行职员只是觉得被告有罪,九号陪审员老人只是在大家都认定有罪时也跟着表决有罪。

在十二人当中八号陪审员的对话方式与三号陪审员和十号陪审员的方式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

从第一次表决开始,十号陪审员便一直就采用了歧视性语言、以“you are not ok”的态度来进行对话,他说道:“天啊,总是会出现唱反调的人”,虽然显得很强式,却没法对其他人起到影响力。

而男主角是以一种冷静温和,立场非常明确坚定的与其它人进行对话,对别人的话没有去加以否定,而是不断地强调自己只是对事不对人。

当被七号陪审员问到是不是想改变他(七号陪审员)的看法时,男主角回答道:“我不想改变你的思想,但这个判决攸关一条人命”。

此时他很好的表明了自己是在对事,同时以“珍重生活”这共同的价值观把彼此放在同一个立场,接着又介绍了被告的过去,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把自己的形象表现的公正正直。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观《十二怒汉》后有感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观《十二怒汉》后有感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观《十二怒汉》后有感《十二怒汉》影片讲述一个在贫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案件的旁观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铁证如山,而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要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讨论结果必须要一致通过才能正式结案的故事。

开始有11名陪审员裁定疑犯有罪,只有第8号陪审员(戴维斯)觉得事态可疑提出异议,他凭耐心毅力和沟通技巧逐一说服其他陪审员推翻原意,最后全部裁定嫌犯无罪。

故事本身并无新意,但是影片选择极其特殊的方式展现:场景单调得离奇――全片只有一个场景。

此外,演员们出色的演技,精彩的对白,以及镜头巧妙的切换,一气呵成,丝丝入扣,让人看的心潮起伏,畅快淋漓。

当然,影片本身的精彩远非这些。

这部影片折射出的管理沟通和组织行为学方面的知识、技巧和内涵值得让每一个做企业管理的人深入学习、深刻反思。

企业管理者在搞决策时须要充份汇报相同意见,勇于明确提出批评,擅于挑战多数。

本部影片通过镜头呈现出了8号陪审员戴维斯在陪审团步入会议室后肃穆的表情预示着中他将明确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不确认疑犯有罪,但也不指出疑犯有罪;并通过着重于刻画8号陪审员戴维斯通过准确的逻辑思维和较好的沟通交流技巧顺利地劝服其他陪审员改变错误决定的完美形象,展示了团队决策中敢于提出质疑、坚持己见的成员的重要性,让原本致命的错误最终得到修正。

兼听兼明、偏信则暗。

有些企业管理者在开会探讨时往往发生遵从领导者意见,看看行情随大流,不敢秉持批评,无法或不擅于秉持初心和己见,从而使一些决策偏移了正确轨道,甚至作出了错误的同意。

企业管理者在做团队决策时需要有良好的沟通和谈判技巧,善于运用策略,这样才能达到自己预想的目标。

影片几乎是用了全部时间在描述戴维斯如何去引导其他陪审员发现疑点,如何说服其他陪审员改变主意,中间进行了八个回合的战斗,让有罪和无罪的投票对比历经11:1,10:2,9:3,8:4,6:6,3:9,4:8,1:11,最后达成一致裁定疑犯无罪。

十二怒汉 观后感

十二怒汉 观后感

观后感《十二怒汉》12 Angry Man(1957)影片围绕着12个陪审员激烈争论一起出庭后尚未结案的案件中,被告者究竟有无谋杀罪的故事展开,法庭上被告已被宣判犯罪,但主角——8号陪审员Mr. Davis却在讨论的一开始就提出被告无罪的质疑。

被告是一个在贫民窟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蓄意杀害其父,由于证人证词确凿、证物(一把刀)明晰无误,起初除了Davis所有人都对此案持有坚定的态度,即认为男孩有罪。

而Davis率先针对证词中的一些可疑细节提出质疑,例如:电车经过的时间那么短暂,真的可以正巧透过电车的玻璃窗清晰地看到对面楼里的景象吗?起初大家都认为他不可理喻,但随着分析的不断深入展开,越来越多的细节出现问题,例如:证人之一是一个跛腿老头,他的证词是“我听到一声喊叫‘我要杀了你’,便从卧室里穿过长廊打开门,恰好看到对面楼里男孩杀死父亲的一幕”,事实是这前后不过15秒的间隔,但通过Davis的模拟,计算出跛腿的人行走那段路程大约要花40秒。

直至最后,9号陪审员指出一个关键细节:出庭时另外一个女性证人鼻梁上有很深的眼镜印痕,说明她高度近视,但是她的证词是她晚上入睡后听到对面的喊声“我要杀了你”,立刻起身打开窗户,透过经过的电车玻璃窗看到了对面杀人的一幕。

按常理讲,人在晚上被惊醒向外张望时是不会想到戴眼镜的,那她又是如何清楚看到的呢?这种种疑点越来越清晰地告诉12位陪审员,男孩是无罪的,所以最终他们每个人都投出了神圣的“无罪”一票,全票通过挽救了一个无辜的年轻生命。

有意思的是从1:11到12:0的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不断有人从支持“有罪”的阵营脱离,自愿加入支持“无罪”的阵营,表决结果依次变化——从3:9到4:8,到6:6,到9:3,到11:1。

在这过程中,被偏见蒙蔽的双眼慢慢由追求真相的双眼所替代,合理化怀疑(reasonable doubt)的可贵精神引导着他们找寻到了一个良好的司法系统所应该具备的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十二公民人物分析

十二公民人物分析

篇一:《十二公民人物分析》十二公民人物分析1号陪审,是会议的组织者,具体职业不知,受过一定的教育,处理事情比较机智,这个人物的特点不是很鲜明,很难描述。

出于“理性的证据被推翻”做出无罪判决与出于“相信理性的证据”做出有罪判决。

感觉这个人物很鸡肋,所做的事情跟4号陪审差不多。

实在是分析不出啥。

2号陪审的职业我不太清楚,他是一个有一定科学素养,不愿意闹事的和事佬。

出于“不起事”做出无罪判决与出于“不起事”做出有罪判决。

3号陪审,是一个脾气不好,儿子离家出走与老婆离婚的出租车死机,所有的结论都是不带逻辑。

出于“对儿子的宽容、自身错误的正视和负面情感的全面崩塌”做出无罪判决与“对逆子的不原谅”做出有罪判决。

4号陪审,是商业地产的阔商,包养了学校的女学生,说话讲究尊重和道理。

出于“理性的证据被推翻”做出无罪判决与出于“缺乏足够的怀疑精神”做出有罪判决。

5号陪审,是一个被误判进入监狱,混过黑帮、哥哥挨过刀子,现在从良的人物,出于“感同身受”,改判为无罪。

他身上所承载的是“痛苦岁月的感同身受的怜悯”做出无罪判决与“对过去不堪生活的抛弃”做出有罪判决。

6号陪审,是一个急诊科医生,从感受“对生命尊重的角度”,在第三次投票改为“判无罪”,他身上代表着有教养的大多数城市中产阶级,并没有明确的观点,思维是可以被引导的。

在整部影片中没有太多的存在感,是一个普通的角色,戏份也不多,此人物没有太多的情绪冲突,感觉有些没有到位。

他身上所承载的是“生命尊重“做出无罪判决与“大多数的人云亦云”做出有罪判决。

7号陪审,是学校的小卖部商贩,有着紧张的生活压力,油嘴滑舌的社会底层,经常被各种人使唤,自尊已经接近为零,自卑感太重。

出于“抛弃自卑、捡起自尊”做出无罪判决与出于“憎富及深深的犬奴主义”做出有罪判决。

8号陪审,是男主,第一次投票就选择了“判无罪”,他的身份在电影中是最神秘的,电影在最后给他扣的帽子是他是“检察官”。

但我认为这个人物不是职业习惯使然,一种合理性怀疑的学者态度的驱动,这种精神与职业无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怒汉人物性格分析——八号陪审员戴维斯
本来我是不打算看这个类型的电影的,并不是说我不喜欢破案推理类的电影或小说,只是我对剧情实在没什么兴趣。

不过既然老师放了“拿它做三好生评取标准”的狠话,那我也只能恭敬不如从命了。

如果非要问我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只能说非戴维斯莫属。

其次是2号,这个就暂且不提。

为什么是他?没什么好问的,大家对他的印象都不浅。

在这十二个怒汉(我以无力吐槽名字)一致认为那个青年有罪时,只有他提出了疑问。

嗯,最终他也救了那个青年。

我欣赏他两点,一是他的智慧,他用书面投票的方法解决了人们固有的从众心理(即随大流),在那些死性不改的慵懒的人身上施加压力,使这种本就没多少立场的人轻易改变,投了“无罪”。

可见他在心理方面的造诣是有多高!他还能从案件的蛛丝马迹中看出杀手的行为和动机,判定那个男孩是无罪的。

只有这样心思缜密的人才有资格担任法庭中陪审员这种一言定生死的职位的人。

在这甚小却神圣的法庭中,集结了各种年龄、职业、性格(性别就忽略吧)的人,他们有的是社会底层贫困潦倒的穷人,也有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读书人,遍布社会各个阶级。

十二个人,不如说是十二种人,这个法庭,俨然就是一个社会!那个男孩,在如今的社会比比皆是,可戴维斯却不知跑哪儿去了?也许是出国旅游去了。

第二点,就是他所拥有的正义感。

然而,这东西在当今社会如今已所剩无几,或许是被五十多年的时光磨去了。

人们的眼睛被光鲜亮丽的表面所蒙蔽,却看不见路边被逼行乞的孩子,被打的头破血流的上访者。

前几日随母亲回老家,一家人聊天内容不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抱怨乞讨者一月讨的钱太多和北京上访者太多。

我不大高兴,许是年轻气盛见不得社会阴暗面,知道的再多再有见闻心里也难免愤愤不平。

最近看了一部小说,十宗罪,里面记录了两起案件,一个是政府强拆村民上访被打,一个是孙子被拐卖奶奶行千里路向政府求助却被拒绝,无奈之下上马路拦了特案组的警车。

就前两天,我收到一封邮件,大概就是展露某些真实却被媒体屏蔽的“负面”信息,然后我转了。

就这几件事,我可谓是百感交集,可也只是难过,凡事不能苛求十全十美,就像那本小说中的一句话——“有光明的地方,就会有黑暗。

”是啊,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戴维斯一样正义,可是,我也希望这种正义能够延续下去,而不是被黑暗吞噬。

二十一世纪却人才吗?不缺,缺的是像戴维斯这样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