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合集下载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更定】。

更,。

2、【拏】。

3、【拥毳衣炉火】。

拥,毳,。

4、【雾凇沆砀】。

雾凇,。

沆砀,。

5、【长堤一痕】。

6、【焉得更有此人】!焉得,。

更,。

7、【三大白】。

白,。

8、【客此】。

9、【舟子】。

10、【相公】。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三、理解性默写:1、“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4、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5、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四、课内简答题: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2、“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4、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5、试着赏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请说明引用舟子话的用意。

8、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9、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10、本文文字简练质朴,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请题为一下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11、本文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文言文阅读:赵人养猫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详解(考点+要点)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详解(考点+要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知识点一、课文简介【阅读提示】大雪净化了天地,冻结了人声鸟语,也激发了作者游览西湖的雅兴。

他在沉沉夜色中乘舟独往,看到雪中的西湖果然风光不凡。

更没想到的是,这种情形下还有先“我”而至的赏雪人。

边读边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境界?如此简洁凝练、生动传神的文字,又带给我们怎样的美感?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③矣,余拏④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⑦、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⑧!”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⑨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⑩。

及下船,舟子⑪喃喃曰:“莫说相公⑫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①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②[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③[更(gēng)定]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④[拏(ná)]撑(船)。

⑤[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⑥[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⑦[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⑧[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⑨[三大白]三大杯酒。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⑩[客此]客居此地。

⑪[舟子]船夫。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课堂笔记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课堂笔记

湖心亭看雪一、作者简介张岱(1597年10月5日-1680年 ),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

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晚明文学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崇老庄之道,喜清雅幽静。

不事科举,不求仕进,著述终老。

精小品文,工诗词。

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其最擅散文。

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快园道古》等绝代文学名著。

另有史学名著《石匮书》亦为其代表作,时人李长祥以为"当今史学,无逾陶庵"。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久居杭州。

明亡,避居剡溪山,悲愤之情悉注于文字之中,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

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

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

前人评价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其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丰神绰约,富有诗意,有"小品圣手"之誉。

二、写作背景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湖心亭,位于西湖中。

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及练习题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及练习题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及练习题附答案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翻译: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一、作者简介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陶庵梦忆》是张岱的代表作,也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之一,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园往事的怀念都以浅谈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二、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知己的事情,表现了作者孤高自赏的品质和浅谈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第13课《湖心亭看雪》文言文知识梳理-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湖心亭看雪》文言文知识梳理-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湖心亭看雪》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原文参考译文段层精解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①//是日更(ɡēnɡ)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g)沆砀(hàng d 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第一段:主要交代独往湖心亭看雪的时间、环境和舟中所见雪景。

第①层:点明时间、地点和天气状况。

第②层:记述舟中赏雪的具体经过。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①//及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像您)这样的人呢!”(他们)拉第二段:主要写湖心亭赏雪时的奇遇。

第①层: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第②层: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痴迷于高雅脱俗的情致,痴迷于感伤怀念故国。

【文学常识】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考点整理汇总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考点整理汇总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考点汇总《湖心亭看雪》一文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到底作者想要通过这篇文章告诉读者什么呢?这短短的159个字,到底该如何解读呢?纵览各位名家名师们的见解,其争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更定”到底为何时?事实上,连人教版教材都三易其稿,其争议程度可想而知了。

仔细阅读各类资料,就会发现,争论的焦点无非集中在一点上——到底是“晚上八点”还是“凌晨”,即“更”解释为“初更”还是“五更”,或者“定”解释为“开始”还是“结束”。

其实,无论哪一种理解,都没有确切的证据,而张岱到底是什么时间去的,已经无从得知。

不过按照后文的发展来看,凌晨四五点钟去更能符合当时的情况。

因为,作者去的时候,“两人”早已“铺毡对坐”。

所以,张岱如果是晚上八点去的话,那么他们可能是下午就已经过去了。

而下午去湖心亭,似乎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而如果是凌晨去的话,显然太早,舟子睡意朦胧中被叫去划船,心中当然觉得张岱太“痴”了。

到了湖心亭一看,居然还有比他们更早的,所以才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故而,“更”解释为“五更”较合适。

二、景物到底是何意?“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论是李白笔下的“朝辞白帝彩云间”,还是陶渊明笔下的“悠然见南山”,其中蕴含的情感才是我们真正要探究的“真意”。

本文中的景物共有两处,一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二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值得我们分析和玩味的,当然是后者。

1.“痕、点、芥、粒”是否为量词?很多教师认为:这四个“量词”用得巧妙,还有人甚至把它们分别替换成“条、座、艘、个”,煞有介事地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

这其实是非常可笑的,我们知道,在文言文的习惯里,根本没有“量词”的概念,这一点,随便举一隅便可得知,如同样是清朝作者林嗣环的《口技》一文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九年级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一、生字读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二、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毳,细毛。

5、雾松sōng沆hàng砀dànɡ: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

雾淞,雾气和水气。

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痕惟:只。

8、芥jiè:小草。

引申为细微的事物。

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坐:相对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

更:还。

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痛快。

白:指酒杯。

12、客此客:客居。

13、及下船及:等到。

14、喃喃nán:小声地不断念叨。

三、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四、一词多义。

是:1.是日更定:这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更:1.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白: 1.上下一白:白色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大:1.见余大喜:非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余:1.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五、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古:我。

今:剩余,多余。

2、余挐一小船古:撑、划。

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

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4、是日更定古:这,代词。

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六、词类活用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居2、与余舟一芥像小草一样微小七、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湖心亭看雪》是张岱《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明王朝灭亡后所写,是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九班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育古文的阅读理解力量。

2.品尝写景美句,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之痴。

【教学重点】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肤浅的故国之思。

【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让同学回忆积累的有关西湖的诗句。

老师预设整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苏轼,“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等诗句。

依据同学回答,老师小结: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顺缠绵。

可是假如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读音障碍读中清(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吐字清楚)1.找两个同学读课文,同学起来评价,指出问题再朗读;2.生依据多媒体课文停顿划分,听课文示范录音,留意朗读的语气;3.同学依据录音齐读课文。

三、文章大意读中通同学依据自己预习状况找出理解不了的地方小组争论,组内理解不了的地方,提出问题,全班解决。

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1.为什么第一段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了后面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和一个舟子呢?究竟是几个人去的?2.“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三个“与”用的太重复了,有点拖沓,改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或“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好不好?明确:不好,修改后的句子把四种景物断开了,而原句三个“与”把四种景物相连融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天地苍茫的浩大气概。

部编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

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字音】更(gēng)拏(ná)毳(cuì)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更(gèng)强(qiǎng)【注释】绝:消失更(gēng):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定:完,结束拏(ná):同“拿”持,引申为撑(船)拥:穿着毳(cuì):鸟兽细毛纺织的衣服雾凇(sōng):指冰花沆砀(hàng dàng):白气弥漫的样子芥:原指小草,比喻微小的。

焉:怎么更(gèng):还强(qiǎng):痛快白:酒杯客:做客,客居及:等到莫:不要痴:痴迷【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大雪接连下了很多天,西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船,裹着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船,船中的两三点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仆僮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快地喝了三大杯酒后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自言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作家、作品简介】《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

12.湖心亭看雪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从听觉入手,描绘出一幅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寒冬静默图;作者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与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同;写出大雪纷飞,一片寂静)的句子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4.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写水天交融、白雪皑皑;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从总写的角度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景象;总写湖山夜雪全景图)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文中采用白描手法,化大为小,寥寥几笔,突出景物的特征,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把景物写意山水画(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7.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的句子是: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9.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含蓄表达文章主旨;“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借舟子的话来点明作者看雪的痴态;议论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做人做事,必须要有一种执着、痴迷的精神,就会想到文中的一句。

衬托出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问题探究第一段: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明确:作者仍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知识清单【完整版+练习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知识清单【完整版+练习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知识清单【完整版】班级:姓名:一、文学常识1、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朝人。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二、重点拼音1、更(ɡēnɡ)定2、拏(ná)3、毳(cuì)衣4、雾凇(sōnɡ)5、沆砀(hànɡ dànɡ)6、一芥(jiè)7、长堤(dī)8、毡(zhān)9、崇祯(zhēn) 10、喃喃(nán)三、通假释义(无)四、重点词语:1、湖中人鸟声俱绝俱:全都。

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余孥一小舟余:我孥:撑船。

4、拥毳衣炉火拥,裹,围。

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毳,鸟兽的细毛。

5、雾松沆砀:雾淞,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水晶。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一:全。

7、惟长堤一痕惟:只。

8、与余舟一芥芥:微小的。

9、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

更:还。

10、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尽力。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11、客此客:客居。

12、及下船及:等到。

13、舟子喃喃喃:小声嘟哝。

五、古今异义:1、余.住西湖古:我。

今:剩余,多余。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今:颜色、光亮3、是.日更定古:这,代词。

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六、一词多义1: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2、更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3、是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判断4、白①上下一白白白色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七、词类活用1、是金陵人,客此客:名次用作动词,客居。

八、文章成语(无)九、特殊句式(1)省略句见余大喜曰(省略主语,应为:两人见余大喜曰)(2)倒装句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十、要句翻译(略)十一、原句填空1、文中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万籁俱寂的氛围的句子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课文、译文、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课文、译文、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课文、译文、知识点总结一、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他的小品文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故事背景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悠闲的布衣生活。

明亡以后,他消极避居于嵊县西白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三、翻译课文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注释崇祯五年:即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这一天。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定:止,停。

拏(ná):携,带。

毳衣:细毛皮衣。

毳(cuì),细毛。

雾凇:雾气和水汽。

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

沆砀:寒气弥漫的样子。

舟一芥:船如同小草一般。

芥(jiè),小草。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连续下了三天大雪,湖中人声、鸟声都消失了。

这天晚上初更刚过,我划着一条小船,披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景。

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天空与云、与山、与湖水,上下全是白色的。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小草似的小船,船中的两三个人罢了。

2.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知识整理【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句归纳1.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客.此原意为:客人,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2)名词用作状语与余舟一芥.原意为:小草,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F】2.一词多义余拏一.小舟 ________________【F 】 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F 】 上下一白.________________【F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________________ 是日更.定矣 ________________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______________ 3.重点实词(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____________【F 】 (2)余拏.一小舟 拏:_____________ (3)拥.毳衣炉火 拥:_____________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_____________【F 】 (5)及.下船 及:_____________【F 】 (6)莫.说相公痴 莫:_____________【F 】 4.重点句子翻译(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二、文意理解与探究1. (统编课后习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2. 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3. (统编课后习题)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4. 找出文章中使用白描手法的语句,并简要赏析。

金题演练(1)一 (2)白 (3)更(主题相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

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

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

《湖心亭看雪》常考知识盘点1资料链接(1)作家作品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传世。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西湖书社1982年版)。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

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

《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2文章中心概括本文以精练的笔墨,记叙了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了作者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同时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淡淡的故国之思。

3写作特点(1)运用白描手法,生动传神。

白描手法就是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神的一种写作手法。

全文一百多字,写湖、写雪、写人,又交代游湖的始末,文字极其简练。

如本文中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景物的形与神,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物我合一。

(2)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用极简省的笔墨叙述了自己的游踪,然后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

湖心亭巧遇虽属叙事,但重在抒情。

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

情绪的变化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踪的延伸。

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1)通假字“挐”通“桡”,撑(2①余.拏一小舟余.住西湖古义:我今义:剩下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古义:竭力,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一、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他的小品文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故事背景
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悠闲的布衣生活。

明亡以后,他消极避居于嵊县西白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三、翻译课文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注释
崇祯五年:即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这一天。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定:止,停。

拏(ná):携,带。

毳衣:细毛皮衣。

毳(cuì),细毛。

雾凇:雾气和水汽。

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

沆砀:寒气弥漫的样子。

舟一芥:船如同小草一般。

芥(jiè),小草。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连续下了三天大雪,湖中人声、鸟声都消失了。

这天晚上初更刚过,我划着一条小船,披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景。

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天空与云、与山、与湖水,上下全是白色的。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小草似的小船,船中的两三个人罢了。

2.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焉:怎么,疑问代词。

更:还。

大白:大酒杯。

强:尽力。

金陵:地名,即今江苏南京。

客:这里是“客居”的意思。

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小声地不断念叨。

译文:
到了湖心亭,(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仆在煮酒,炉中酒正沸腾着。

(两个人)看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中怎么还有这样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就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他们回答)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等到下了船,船夫不断地小声念叨说:“别说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四、问题解疑
1. 赏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点明时间和地点。

文章写于明朝灭亡之后,但用的仍是明朝的纪年,说明在作者的心中明朝始终没有灭亡,故国之情仍在。

2.大雪过后的寒冷夜晚,作者为什么独自一人去赏雪,他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一个“独”字,写出了作者有着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

当他一个人面对寂静广漠的雪景时,应该是孤独寂寞,遗世独立的感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有对故国的怀念,和普通人无法理解的独特审美倾向。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句话连用了三个“与”有什么效果?
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色。

4.“雾凇沆砀……上下一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山、湖水一片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

5.“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一句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6.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西湖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与自己相似的经历。

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本以为自己的怀恋之情,隐逸之趣是无人理解的,但遇到知己时的欢欣只有自己明白。

五、课文主题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课后思考探究
一、朗读、背诵略。

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到近描写西湖雪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连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作者先总写一句,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

“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表现其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

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到更小,直至微乎其微。

“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

二、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

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痴”,为作者“痴”找到可以原谅的理由。

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感染了舟子,让他若有所思。

以此结尾,令人回味无穷。

三、帝王将相一年到头过着奢侈无道、荒淫无度的生活,还有穷苦的百姓在这凄冷的月夜中悲伤痛苦。

春天来了,处处都是繁花细柳,没有一点空隙之地种桑麻。

湖心亭位于湖的中心,俨然就像一叶扁舟载着西子,西湖雨也好,晴也好,都别有一番雅致;泛舟湖心亭,恍惚间好像是苏东坡游览赤壁,在这幽静美好的夜晚特别适合。

皓月当空,两三抹微云飘在银河间;西湖就像美人的眼睛,眼神清澈,双瞳如同秋水脉脉含情。

后两副对联主要是赞美湖心亭风景宜人,胡来朝的对联重在体现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