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饮食习俗及其中外交流
从唐诗中看中外交流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从唐诗中看中外交流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当提到中国古代历史,最先想到的便是“汉唐气象”。
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唐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都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尤其是在对外交往方面,由于统治者开明的政策,更是出现了万国来朝的盛况。
毫无疑问,这种广泛与频繁地中外交流给唐代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地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被载入史册,同时也被记录在诗人的笔下。
在这些诗歌中,我们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看见了唐代人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一、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中外交往对唐代人社会生活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物质方面,其中影响唐代人最大的无疑是胡食。
在《全唐诗》中,题目中出现了胡食的诗歌有白居易的《寄胡饼与杨万州》,刘禹锡的《葡萄歌》、《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赵鸾鸾的《酥乳》等8首;文本中出现胡食的诗歌有王绩《食后》、王维《送孙秀才》、卢绝《过楼观李尊师》、皮日休《太湖诗.雨中游包山精舍》、杜甫《太平寺泉眼》等共76首,其中初唐13首,盛唐41首,中晚唐22首。
1胡食对唐代人饮食习惯的影响体现在主食和副食两个方面。
主食的种类仍可分为很多种,但从史料记载中出现的频率看,饼为最多,也是胡化色彩最浓厚的。
胡饼传入中原后,很快便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
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一诗中有这样的描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予饥谗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同时,胡饼也盛行于民间,《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云“唐代长安盛行此饼,日本僧圆仁入唐,在长安及见之,其言日开成六年正月六日,立春,命赐胡饼寺粥。
时行胡饼,俗家皆然。
”传入长安的副食包括水果、蔬菜、调料等。
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水果大部分只有贵族能够享用,有葡萄、石榴、黄桃、波斯枣等,其中以葡萄传播范围最广,唐彦谦有《咏葡萄》一诗“西园晚霁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
”刘禹锡则有《葡萄歌》“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
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
”蔬菜包括胡萝卜、胡芹、波斯菜(即菠菜),调料包括糖、胡椒等。
唐朝饮食文化介绍
唐朝饮食文化介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其饮食文化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在唐朝,面食的丰富多样、宗教对饮食的影响、药膳和药酒的盛行、水果养生美容的流行以及饮茶的普及等方面都体现了唐朝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
一、面食的丰富多样在唐朝,面食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之一。
面条、烧饼、馒头等面食在唐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面条的种类繁多,有素面、豚骨面、鱼面、鸡面、荠菜面等,人们还会在面条中加入各种调料和肉类,以增加口感和营养价值。
烧饼则有馅料和无馅料之分,其中馅料包括肉馅、菜馅、豆沙馅等。
馒头则有白馒头和花式馒头之分,白馒头为实心馒头,花式馒头则有各种形状和图案。
二、宗教对饮食的影响唐朝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对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
佛教提倡素食,唐朝时期的素食文化因此得到了发展。
同时,道教也提倡养生和食疗,对唐朝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药膳和药酒的盛行唐朝时期,药膳和药酒成为了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膳是将中药材与食材相结合,以增加食物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
药酒则是将中药材浸泡在酒中,具有治疗和保健作用。
这些药膳和药酒的制作方法在当时得到了广泛传播和研究。
四、水果养生美容的流行在唐朝时期,水果成为了人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朝人喜欢食用各种时令水果,如樱桃、杏子、李子、桃子等。
这些水果不仅口感好,还具有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
当时的人们还喜欢用水果制作果汁、果酱等食品,这些食品成为了当时人们喜爱的食品之一。
同时,水果养生美容也开始流行起来,人们开始用水果敷脸美容。
五、饮茶的普及唐朝时期,饮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唐朝茶叶产地主要分为八大区域,即江南、淮南、山南、剑南、陇右、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及商州道茶叶产地在唐朝时期,饮茶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茶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品之一,同时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唐朝时期,茶叶的品种和制作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其中,绿茶、红茶、乌龙茶等茶叶品种已经出现,并且制作方法也日渐完善。
唐朝饮食文化
唐代的饮食文化[摘要]由于统治者的推崇,道教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唐代饮食文化中也具有了浓厚的道教色彩。
虽然唐代人们食用的蔬菜主要来自园圃的供应,然而采食野菜仍是当时饮食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一来利用野菜充饥,二来也为自己的食物增添新爽的口味。
在唐代,唐朝饮食文化与外国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图景,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生活模式的基础。
[关键词]唐代;饮食;文化;道教;野菜;酿酒;胡食一、唐代饮食文化中浓厚的道教色彩唐朝建立后,统治者因为自己姓李,于是将老子李耳追命为李唐王朝的始祖,倍加推崇道教,使道教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仅次于佛教的重要宗派。
因此,一些道教的习俗风靡了全国,道教对唐代的饮食也有了深刻的影响。
1.鱼、肉在饮食中受到多方限制道教的教规对信徒的日常饮食有严格的约束,禁食荤腥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唐朝统治者为了追尊道教,将道教的禁忌推行全国,使全国百姓都以此为约束。
734年十月特下令“每年正月、七月、十月三元日起十三日至十五日,并宜禁断宰杀渔猎”。
这样,大唐的百姓即使不信教,也必须遵循此制,前后食素三天。
道教经典中认为龙多为鲤鱼转化而来,神圣不可侵犯,食之者将遭遇大祸,加之“鲤”与“李”谐音,唐代统治者于是严禁捕杀食用鲤鱼。
731 年正月唐玄宗下令“禁捕鲤鱼”⑵,凡捕得鲤鱼者必须放生,街市有贩卖鲤鱼者杖六十⑶。
推而广之,唐代统治者更是制定出一系列条例,限制钓鱼食用,将禁食鲤鱼推广到限食一切鱼虾。
因此,在唐代鱼类经常成为难入肴馔的珍稀。
2.道教名词在菜肴中频繁出现道教名词频繁地出现在饮食、菜肴之中的情况在唐代前基本没有,然而在唐代的菜谱中却经常出现,形成一种时尚,。
用道教名词命名食品、菜肴大体可分为如下三类:(1)直接称之为道人的,如“菊道人”⑷。
(2)用“神仙”、“仙人”命名,如“玉桂仙君”⑸、“仙人鸾”、“八仙盘”、“神仙粥”等等。
(3 )用道教传说或典故命名。
饮食文化(隋唐宋明)
隋唐中国南北分裂到隋唐时得到大一统,历史又进入一个辉煌发展时期。
政治稳定,经济空前繁荣,人民安居乐业,饮食文化也随之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饮食品种多,制作精细;酒和茶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烹调技术的发展和调料的增加,再加上域外的饮食文化,使隋唐饮食文化丰富多彩。
隋唐时期的饮食文化已相当繁荣,当时对不同燃料与烹饪的关系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隋朝王劭曾说过;“温酒及炙肉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麻黄火,气味不同。
”从理论上总结了烹调技术的基本准则。
烹调原料也越开越丰富。
这主要指各种海产品和各种牲畜禽类的下水脚料都已经入馔。
此外,调味品中还增加了从国外引入的蔗糖以及胡椒等调料,其中胡椒在唐代大受欢迎。
考古发现表明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粮食的种植和粮种培育,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种植水稻,半坡的原始居民掌握了种植粟的技术。
到了夏商周时期出现了以“五谷”——稻、黍、稷、麦、豆为代表的农业生产部门,并开始掌握了酒的酿造,逐渐形成了“南稻北粟”或“南稻北麦”的饮食习惯。
一、主食这一时期主食的种类仍可分为饼、饭、粥、糕等数种。
从史籍的出现频率来看,饼最多,饭次之,糕较少。
(一)饼。
这是一个类概念,种类繁多。
它既包括现在的饼类食品也包括现在的馒头﹑包子、面条类食品。
他们制作简单,携带方便,价格低廉,实在是居家旅行的佳物,也正因为这样成了隋唐时期的主食。
粗略计算,这一时期出现在史书上的饼就有胡饼,蒸饼煎饼环饼汤薄饼烧饼笼饼等。
胡饼类似烧饼,不过个儿比烧饼要大,1969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曾出土一枚直径19.5厘米的唐代胡饼。
当时又出现了胡麻饼,类似今天的芝麻烧饼,颇受欢迎。
长安城有名为“辅兴”的名坊,那的胡麻饼非常有名,有名的史料是白居易写下的《胡麻饼与杨万洲》“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毕罗:(原文有食字旁),毕罗也是一种胡食,一种带馅的面点。
唐朝新传入的食品。
是一种北方流行的馅饼,尤其在关中地区大受青睐。
唐朝和大食的友好往来的小故事
唐朝和大食的友好往来的小故事唐朝时期,中华文化的繁荣吸引了众多外国使臣前来求学、交流,其中不乏大食国(即古代伊朗和阿拉伯地区)使臣。
唐朝和大食的友好往来,留下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唐朝大历年间(766-779年)曾派遣使臣赴大食国学习回族的宗教、历法、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有位名叫麦思道的回族学者成为了他们的导师。
他一开始给那些来自唐朝的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写在纸上,以便他们能够记忆和阅读。
但不久后,他发现这些学生都不怎么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
于是,他又想了一个办法:将知识口头传授,让学生用口将其吸收。
结果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很快那些来自唐朝的学生都成为了他的忠实信徒。
在大食国,饮茶是一种流行的文化。
听到这一消息后,唐朝的皇帝便想知道饮茶的方法和味道。
于是他派出了一位名叫马珙的使臣前往大食国。
马珙在大食国受到了友好接待,还学会了如何制作饮茶的方法,并将其带回了唐朝。
唐朝人远远没有大食人那么懂得饮茶的艺术,但他们渐渐地也开始喜欢这种用茶叶泡水的饮品。
在唐代,公元840年,伊斯兰教在大食国传播开来,成为了国家的主宗教。
不久,许多来自唐朝的商人和使臣也到达大食国。
他们与当地的穆斯林进行了交流和商业往来。
这些唐代的中国商人最擅长的是绸缎、瓷器和茶叶,他们还带着许多文化和宗教知识。
这几乎是一次文化交流的双向转移,促进了中东和中国之间的文化融合与互相理解。
总的来说,唐朝和大食的友好往来在双方之间促进了文化、经济和商业的交流。
这不仅使唐朝的艺术、文学、科技更加繁荣,同时也让大食国拥有了新鲜的知识和技能。
这些交流和合作,成为了双方在未来互相学习和协调的前提。
今天,我们依然能够在中国和中东地区的文化、艺术和宗教中发现着许多受唐朝和大食文明交流的纪念。
唐代饮食习俗及其中外交流
唐代饮食习俗及其中外交流唐代饮食习俗及其中外交流摘要: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而饮食文化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引以为骄傲和最具特色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唐代的饮食文化,唐朝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交往频繁,宗教信仰自由,在扬州、长安、洛阳、广州等大城市里,“街店之内,百种饮食,异常珍满”。
所以,唐朝的饮食文化十分兴盛。
由于它的高度发展,迄今信在世界各国享有崇高的声誉,在国外唐人街的饮食店中,出现很多以唐名菜,以唐命名的现象,这说明唐代的饮食文化在世界许多地区影响深远。
关键词:唐代;饮食;文化一、唐朝饮食行业发展的因素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因而这时期的饮食文化也有很大的发展.尤其在唐前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达到了超越前代的水平,这为饮食行业的兴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饮食行业发达的诸多因素中,农业是最基本的因素。
唐前期的统治者就十分注重农业生产,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确定的两条政治原则中,其中一条就是“凡事皆需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明确了国以民为本的核心总是衣食问题,生产问题.到武则天时期,也比较重视农业生产,颁布了农书《兆人本业记》,并以农业生产的好坏作为衡量官吏政绩的标准.在几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下,唐朝农业发展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恩格斯指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②农业的进步,对于整个社会的兴衰,文化的发展,都有有决定性的意义.唐代文化繁荣的地区,都是农业比较进步的地区,农业获得了发展,才可以使更多人去从事非农业的文化创造。
唐代农业的发展和家产品商品化的扩大,使商业和交通运输业也出现了新的面貌,这也是唐代饮食行业发达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手工业生产和商业中间,日用和生产必需品的生间和交换增加,如粮食、布帛、菜、酒、陶器、金属器具等,这意味着商品经济逐渐深入农村。
唐朝与大食的交往与文化交流
唐朝与大食的交往与文化交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个时代,而大食则是指现代伊朗地区。
这两个地域相距甚远,但在唐朝时期,两个文明的交往却相当频繁,其文化交流之广泛和深入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首先,唐朝与大食之间的交往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实现的。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商贸通道,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流,更是文化的交融。
在唐朝时期,这条路线繁忙到了极点,从中国的长安直达大食的伊斯坦布尔,多个城市途经,连接着许多文明的交汇点。
这为唐大食之间的各种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
在这一交往过程中,最为广泛的文化交流体现在艺术方面。
唐朝为大食提供了宏伟壮丽的建筑技术和雄伟的宫殿,这成为了大食的建筑学的重要来源。
而大食的精湛的铁艺工艺技术则是唐朝所借鉴的,这种技术成为了唐人铸造钟表和武器的重要手段。
在艺术领域,唐朝的壁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食,伊朗地区的壁画多采用浅浮雕的技法,这一技法对隋唐壁画的影响不言而喻。
除了艺术交流外,文学也是唐朝与大食交往的重要方面。
在唐朝时期,大食的语言文化对于中原文人来说是一种新鲜又有趣的事物,因此,许多文人都对大食文化进行了学习与研究。
其中著名的诗人杜牧,曾经有一首关于大食的诗作《大食行吟》。
这首诗描绘了他赴大食时的所见所闻,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大食世界。
此外,杜牧还与大食的地理故事和神话传说进行了交流,这些文化的吸纳与融合,对其后续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与大食的交往不止是文化交流,还有科技交流。
唐朝时期,大食在农业、医学和数学等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而唐代的科技水平在当时也是举世瞩目。
这样的交流促进了两个地区的科技进步,双方的学者通过交流取长补短,各自发展壮大。
特别是医学领域,唐朝学者翻译了大食医学典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许多新的疗法和药物,对唐朝的医学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尽管唐朝与大食的交往带来了诸多的交流和进步,但不可忽视的是交往中也存在着冲突和摩擦。
中国古代唐朝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唐朝饮食文化唐代的长安就是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中国在经过前朝的发展建设后,逐渐形成为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这就为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便利。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古代唐朝饮食文化,希望你喜欢。
古代唐朝饮食文化西域的特产先后传入内地,大大丰富了内地民族的饮食文化生活;而内地民族精美的肴馔和烹饪技艺也逐渐西传,为当地人民所喜欢。
各民族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
这一时期,西部和西北部少数民族还在和汉族杂居中慢慢习惯并接受耕作农业这一生产与生活方式,开始过上定居的农业生活,而内地的畜牧业也有较快的发展,得益于胡汉民族的频繁交流。
这种变化也使胡族和汉族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食肉饮酪”开始成为汉唐时期整个北方和西北地区胡汉各族的共同饮食特色。
今天我们日常吃的蔬菜,大约有160多种。
但在比较常见的百余种蔬菜中,汉地原产和从域外引入的大约各占一半。
在汉唐时期,中原内地通过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流,引入了许多蔬菜和水果品种,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芸苔、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调味品有胡椒、沙糖等。
与此同时,西域的烹饪方法也传入中原,如乳酪、胡饼、羌煮貊炙、胡烧肉、胡羹、羊盘肠雌解法等都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
在汉代传入的诸种胡族食品到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在黄河流域普及开来,受到广大汉族人民的青睐,其中尤以“羌煮貊炙”的烹饪方法最为典型。
所谓“羌煮”即为煮或涮羊、鹿肉;“貊炙”类似于烤全羊,《释名》卷四“释饮食”中说:“貊炙,全体炙之,各自以刀割,出于胡貊之为也。
”正是由于“羌煮貊炙”鲜嫩味美,受到广大汉族人民的青睐,因而逐渐成为胡汉饮食文化交流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汉族也不断向西域、周边少数民族输出中原的饮食文明。
这其中既有产于中原的蔬菜、水果、茶叶,也有食品制作方法等。
汉唐时期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的时期。
东汉以后,胡床作为一种坐具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渐被普遍使用。
唐代饮食习俗及其中外交流
唐代饮食习俗及其中外交流摘要: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而饮食文化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引以为骄傲和最具特色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唐代的饮食文化,唐朝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交往频繁,宗教信仰自由,在扬州、长安、洛阳、广州等大城市里,“街店之内,百种饮食,异常珍满”。
所以,唐朝的饮食文化十分兴盛。
由于它的高度发展,迄今信在世界各国享有崇高的声誉,在国外唐人街的饮食店中,出现很多以唐名菜,以唐命名的现象,这说明唐代的饮食文化在世界许多地区影响深远。
关键词:唐代;饮食;文化一、唐朝饮食行业发展的因素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因而这时期的饮食文化也有很大的发展.尤其在唐前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达到了超越前代的水平,这为饮食行业的兴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饮食行业发达的诸多因素中,农业是最基本的因素。
唐前期的统治者就十分注重农业生产,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确定的两条政治原则中,其中一条就是“凡事皆需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明确了国以民为本的核心总是衣食问题,生产问题.到武则天时期,也比较重视农业生产,颁布了农书《兆人本业记》,并以农业生产的好坏作为衡量官吏政绩的标准.在几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下,唐朝农业发展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恩格斯指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②农业的进步,对于整个社会的兴衰,文化的发展,都有有决定性的意义.唐代文化繁荣的地区,都是农业比较进步的地区,农业获得了发展,才可以使更多人去从事非农业的文化创造。
唐代农业的发展和家产品商品化的扩大,使商业和交通运输业也出现了新的面貌,这也是唐代饮食行业发达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手工业生产和商业中间,日用和生产必需品的生间和交换增加,如粮食、布帛、菜、酒、陶器、金属器具等,这意味着商品经济逐渐深入农村。
特别是到中唐以后,一批新兴商业城市不断涌现于南方地区,如杨州、杭州、益州、汴州和苏州等,都是当时拥有数十、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交流(二)
△胡椒△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塑像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揭开了唐朝饮食文化大量输入吐蕃的序幕。
其中,茶文化的传入对藏民的饮食文化生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吐蕃人饮茶时,喜欢往茶汤中添加酥油合熬,从而创造出独具藏族民族特色的酥油茶。
唐高宗初年,吐蕃请求唐朝调配给自己一些造酒、碾、硙的工匠,内地的造酒和粮食加工技术开始传入吐蕃。
文成公主和唐中宗时期△白居易像与南亚的饮食文化交流在宋朝输往南亚的商品中,瓷器扮演了重要角色,这在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证实,如印度科罗曼德海岸的阿里卡曼陀古遗址,曾出土有9世纪至10世纪的越窑瓷器、龙泉青瓷等瓷片;1975年,斯里兰卡曾在北部的曼台地区发掘出12世纪以来的宋代陶瓷,1977年又在北部的贾夫纳附近海滩发现了北宋时期的中国陶瓷器500多件。
宋朝也积极吸收南亚饮食文化的优秀成分,最值得断发生战争。
“澶渊之盟”后,双方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局面。
辽朝契丹族对中原汉族饮食文化进行了全面借鉴和吸收,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对中原茶文化的吸收。
契丹人饮用的茶主要来源于与北宋榷场的贸易所得,还有一部分来自北宋的馈赠。
在饮茶习俗上,契丹人和宋人一样,多以茶、汤侍客。
除日常饮用和待客外,茶饮还用于契丹的朝廷典礼和宴飨之上,这在《辽史·礼志》中多有反映。
在茶肆的经营上,契丹也△万岁枣即今天的椰枣△契丹烹茶图大的改变。
北宋末年时,中原居民已经相当擅长鱼类菜肴的烹制了。
北宋输入中原地区的南方果品,不仅有来自长江流域的柑橘类等亚热带果品,还有来自岭南闽广地区的热带果品。
西川乳糖狮子、糖霜峰儿等南方糖果,在北宋末年的东京市场上已成为人们常见的零食。
宋室南迁后,输往中原地区的南方饮食原料急剧减少。
仅有茶叶、水果等少量货物通过宋金榷场贸易和贡赠的方式,输运到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地区。
北方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对南方的影响两宋之际,金军南下,中原士女纷行。
面食的花色品种之多,与北宋东京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国古代唐朝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唐朝饮食文化唐代的长安就是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中国在经过前朝的发展建设后,逐渐形成为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这就为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便利。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古代唐朝饮食文化,希望你喜欢。
西域的特产先后传入内地,大大丰富了内地民族的饮食文化生活;而内地民族精美的肴馔和烹饪技艺也逐渐西传,为当地人民所喜欢。
各民族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
这一时期,西部和西北部少数民族还在和汉族杂居中慢慢习惯并接受耕作农业这一生产与生活方式,开始过上定居的农业生活,而内地的畜牧业也有较快的发展,得益于胡汉民族的频繁交流。
这种变化也使胡族和汉族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食肉饮酪”开始成为汉唐时期整个北方和西北地区胡汉各族的共同饮食特色。
今天我们日常吃的蔬菜,大约有160多种。
但在比较常见的百余种蔬菜中,汉地原产和从域外引入的大约各占一半。
在汉唐时期,中原内地通过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流,引入了许多蔬菜和水果品种,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芸苔、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调味品有胡椒、沙糖等。
与此同时,西域的烹饪方法也传入中原,如乳酪、胡饼、羌煮貊炙、胡烧肉、胡羹、羊盘肠雌解法等都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
在汉代传入的诸种胡族食品到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在黄河流域普及开来,受到广大汉族人民的青睐,其中尤以“羌煮貊炙”的烹饪方法最为典型。
所谓“羌煮”即为煮或涮羊、鹿肉;“貊炙”类似于烤全羊,《释名》卷四“释饮食”中说:“貊炙,全体炙之,各自以刀割,出于胡貊之为也。
”正是由于“羌煮貊炙”鲜嫩味美,受到广大汉族人民的青睐,因而逐渐成为胡汉饮食文化交流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汉族也不断向西域、周边少数民族输出中原的饮食文明。
这其中既有产于中原的蔬菜、水果、茶叶,也有食品制作方法等。
汉唐时期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的时期。
东汉以后,胡床作为一种坐具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渐被普遍使用。
唐代五代十国时期的美食文化与饮食习俗
唐代五代十国时期的美食文化与饮食习俗导言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各个时期都有独特的美食文化与饮食习俗。
其中,唐代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风云变幻、繁荣兴盛的时期,也是中国美食文化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美食的制作与品尝成为了一种艺术,饮食习俗也逐渐形成并影响至今。
本文将深入探讨唐代五代十国时期的美食文化与饮食习俗,带您领略古代中国人民的味蕾盛宴。
唐代的美食文化宫廷美食盛会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宫廷文化与美食文化达到了巅峰。
作为皇帝的勾栏宴席更是琳琅满目,美味佳肴令人垂涎。
不仅有独特的菜系技法,还有强烈的时尚与品尝文化。
例如,“夜宴百寮”就是唐代皇帝们非常喜欢的一种盛会形式,一场宴会要备齐全年十二个月的食物,且制作精细,品种丰富,色香味俱佳。
这种宴会上的美食佳肴不仅极其丰盛,还有各种精美的点心和甜点。
不难想象,古代的皇帝们享受了多么丰盛的美食!唐代的烹饪技法在唐代,烹饪技法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唐代的厨师注重使用新鲜的食材,追求菜品的色香味俱佳。
同时,唐代的厨师们也十分擅长烹饪技巧,例如,“熟肉切连儿”、“肉切同儿”等等。
而不仅仅是烹饪技巧的进步,配料的使用也十分独特。
唐代的美食偏好使用葱姜蒜酱,这种配料使得菜品提味更为丰富,让人食指大动。
唐代的美食餐桌礼仪在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与礼仪文化密不可分。
唐代的美食餐桌礼仪尤其注重细节与规范。
例如,在宴会上,主人要先品尝酒菜,然后向客人敬酒;客人应该有分寸地享用美食,不可过于冲动;同时,唐代也兴起了品茶的风气,人们在吃饭之后会品尝茶水,以茶清口,增进食欲。
五代十国时期的美食士族的美食生活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朝末年到宋朝建立之间的动乱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
然而,这个时期的美食却依然有其特色。
士族们尽管生活条件并不富裕,但是他们对美食的追求与热爱从未减少。
士族们从地方风味中发现了独特的美食,例如狗肉羹、黄蒸鸽子、杂烩鳝鱼等等。
这些食物不仅味道鲜美,而且烹饪工艺多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作为遣唐使来中国的阿倍仲麻 吕在中国长期定居并且在朝 廷为官取汉名-晁衡
鉴真(688-763)
天宝十二载(753) 第六次东渡,搭第11次 遣唐使船到达日本。
唐文化在 东 线的辐射与吸纳
鉴真和尚像 日本唐招提寺藏
留学生
吉备真备(公元693-775年)
他在二十二岁时,被选拔为 入唐留学生。他在唐留学十七年 ,回国后带回《唐礼》一百三十 卷、《太衍历经》一卷等书籍, 深深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如 《唐礼》对日本朝廷的礼仪有相 当影响,而《太历经》則促进了 日本的历法改革。他帶回国的乐 书、乐器对于唐乐在日本的传播 也起了积极的作用。他对于日本 奈良时代文化的发展和中日文化 交流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图 为吉备真备与唐人对弈图。
南诏
7世纪初期,在云南洱海 一带分布着六诏,彝族和 白族的祖先就居住在那里 。最南边的南诏,后来逐 渐强大起来,在8世纪时 ,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了 六诏。唐玄宗时,封皮罗 阁为云南王。
唐朝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盛唐时,中国国家统一,经济繁荣, 文化发达,与外国的经济和文化往来十分 频繁。与唐朝建立经济文化联系的国家很 多,主要有:新罗、日本、天竺、中亚诸 国、波斯、大食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 有新罗、日本和天竺。
人数 121
唐文化在 东 线的辐射与吸纳
日本遣唐使表
玄宗
肃宗 代宗 德宗 文宗
公元 717 733 752 759 777 779 804 838
船数 4 4 4 1 4 2 4 3
人数 557 594 500 99 778 781 805 500
遣唐使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约两个半世纪 时间内,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 唐朝派出十九次遣唐使团,遣唐使对推动 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 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 日文化交流的高潮。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个朝代在文化交流上取得了重
要成就。
一、空前的文化交流。
在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十分活跃,这是以虞塘为代表的大型文化
交流活动,文化交流活动传播了当时流行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来自西方
的伊斯兰文化,并与当地文化融合。
其中,以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为主的虞塘,采用了西方玻璃制作技术,将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仪式结合,融入到唐代文化之中。
文化
交流活动还包括石尚的绘画、杨士英的乐曲等,它们展示了令人惊叹的文
化多元性。
二、中外互动。
在唐朝,中外互动也很活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域求法”,唐朝
派遣不少使节前往西域,不仅向西方国家学习科技知识,还介绍中国文化,宣扬唐朝的文化思想。
此外,西域朝贡也是时代的一大特色。
西方商人经常前来唐朝引进大
量外国物品,因此,唐朝文化开始接受外来文化。
此外,唐朝时期政府也
派遣使臣传播中国文化,与海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三、唐朝文化输出。
唐朝时期,中国也派遣使臣携带书籍,绘画和乐器等艺术品到东西方
国家,宣扬中国文化。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影响方面 唐朝
日本
土地制度
均田制
班田制
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 两官八省制
地方制度
郡县制
郡国制
教学制度 国子监、太学 大学、国学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二)唐朝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唐 长安
日本 奈良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三)唐朝对日本文字的影响
高:べらぼうだ
日本从公元8世纪起
床前明月光吴,:疑呉是地上有霜了。自己的文字。 床海海前上上明に升月明明张光马る月:い:,疑月掲天大わが涯げきれ昇共るる日 在 书りい此上ま语 参 和时です的 照 楷。霜、文 中 书字 国 偏有 汉 旁些 字 的是 草 基
知识点总结
农业: 曲辕犁、筒车
经济的繁荣 手工业:蜀锦;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
彩;
盛
唐太宗: 天可汗
唐 民族交往
商业: 繁华的大都市(长安) 松赞干布: 仰慕中原文化(入藏原因) (吐蕃族)
气 与融合 象
文成公主入藏: 唐会番的和发亲展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
开放的社会风气 尚武风气;
多彩的文学艺术
诗歌:
三、玄奘西 游
能力提升: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繁多的原因
1. 国家安定统一,政治制度先进。 2.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3. 开放和兼容并蓄的对外政策。 4. 对外交通发达。 5. 科技文化领先世界。
基础
条件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1.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2.唐朝的先进文化流传到周围国家。 3.各种他国文化也传入到中国。 4.大气的文化,使中国民族的融合加快。 5.唐朝时的影响一直留在各国。
巩固练习
B
A
列举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列举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高峰时期,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下面列举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1. 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播:唐代时期,希腊罗马的哲学、科学、医学等文化在中国得到传播。
东罗马帝国的使者齐美尔将奥古斯都王朝的金属食器作为礼物赠送给唐朝皇帝,表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齐美尔还带来了许多古希腊世界的图书,其中包括荷马史诗、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等。
2. 波斯文化的传播:唐朝时期,波斯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唐朝历代都有波斯商人前来中国贸易,他们不仅将波斯的丝绸、香料、珠宝等商品带到中国,还带来了波斯的文化和艺术。
唐朝官员还曾对波斯进行过多次外交使团,与波斯展开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3. 印度文化的传播:唐朝时期,印度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唐朝皇帝曾派遣僧人玄奘赴印度取经,带回了大量佛经,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印度的医学、天文学、数学等文化也在中国得到传播。
4. 阿拉伯文化的传播:唐朝时期,阿拉伯的商人和学者前来中国,他们将阿拉伯的数学、天文学、医学、化学、诗歌等文化带到中国。
唐朝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对阿拉伯数字、天文仪器等进行了研究,推动了数学、天文学等科学领域的发展。
5. 日本文化的传播:唐朝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始于隋朝时期,这种交流在唐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唐朝的文化对日本、日本的文化对中国都产生了影响。
例如,唐朝的乐曲、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得到了日本的传播,日本的诗歌、绘画、建筑等文化也深受唐朝艺术文化的影响。
总之,唐朝时期是中国文化最为繁荣和外交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最为丰富和深入的时期之一。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开放和包容态度,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为世界文化的进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饮食文化的交流: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饮食文化的交流: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言饮食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部分,也是不同民族和地域之间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方式。
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大亮点,不仅源于两个文化圈的接触,更展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来探讨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历史上的饮食文化交流古代丝绸之路与饮食文化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中国的丝绸作为重要的贸易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亚和欧洲地区,带动了饮食文化的交流。
比如,古代的香料、茶叶、瓷器等东方特产受到了西方国家的追捧,而西方国家的小麦、葡萄酒、巧克力等也传入了东方。
殖民地时期与饮食文化的碰撞殖民地时期是东西方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阶段。
欧洲殖民者带来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和食材,如马铃薯、玉米、西红柿等,这些新的食材与当地的传统食材相融合,形成了新的菜肴和烹饪方法。
同时,东方的调味料和烹饪技术也逐渐传入西方,如咖喱、糖醋等。
经济背景下的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全球化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全球化促进了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更加便利地获取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食材和食品。
全球范围内的饮食文化交流变得更加密切,人们对其他文化的饮食习惯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并且,跨国餐饮企业的兴起也推动了饮食文化的传播和融合。
游子文化与饮食文化传承游子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一种现象,很多人因为工作、学习或其他原因离开家乡,远离家人和故土。
这一现象促进了不同地区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比如,一个南方人在北方工作,也许会带着他的故乡的特色菜肴和烹饪技巧去北方,从而影响当地的饮食习惯。
这种交流与融合不仅促进了地方饮食文化的传承,也丰富了各地的饮食选择。
社会因素对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影响移民与饮食文化传播移民是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一个重要因素。
许多移民在迁徙的过程中带来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和传统菜肴。
他们在新的环境中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的饮食文化,同时也受到当地饮食文化的影响。
唐人的餐桌 博文
唐人的餐桌博文摘要:1.唐朝时期的饮食文化概述2.唐人餐桌上的主要食物3.唐朝时期的饮食器具及礼仪4.唐朝时期饮食文化的影响与传承正文: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饮食文化也不例外。
唐朝时期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不仅食材丰富,烹饪技巧高超,而且饮食器具讲究,礼仪严谨,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唐人餐桌的独特风貌。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唐朝时期的饮食文化概述。
唐朝时期,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粮食产量丰富,为饮食文化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此外,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西域、南海等地区的交流频繁,使得唐朝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在唐朝,烹饪技法有显著的进步,不仅有炒、炖、炸、蒸等常见的烹饪方式,还出现了花式繁多的宫廷菜肴,如“烧尾宴”等。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唐人餐桌上的主要食物。
唐朝时期的主食以粟、稷、稻、麦等谷物为主,其中稻米在南方地区尤为常见。
在副食方面,唐朝时期的肉类以猪肉、羊肉、牛肉为主,同时还有家禽、鱼虾等水产品。
蔬菜水果也相当丰富,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提到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可见当时草原上的蔬菜品种已经相当丰富。
此外,唐朝时期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食品,如豆腐、醋、糖等。
再来看看唐朝时期的饮食器具及礼仪。
唐朝时期的饮食器具十分讲究,有金银器、瓷器、玉器等,这些器具在造型、纹饰上都体现了唐朝时期的审美情趣。
在饮食礼仪方面,唐朝时期十分讲究尊卑有序,如《唐六典》中就有详细的记载。
在家庭聚餐时,长辈要坐在正对门的位置,家庭成员按照辈分依次入座。
在宴请宾客时,座次也严格按照身份地位排列。
此外,唐朝时期的餐饮礼仪还包括了献食、进食、奉茶等一系列程序。
最后,我们来谈谈唐朝时期饮食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唐朝时期饮食文化的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饮食文化在唐朝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了各自时期的特点。
如今,我们仍然可以品尝到许多源自唐朝的美食,如烤鸭、火锅、元宵等。
唐朝饮食文化特点
唐朝饮食文化特点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个朝代,其饮食文化也是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
唐朝饮食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食材丰富多样唐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外交贸易的繁荣,唐代的饮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唐朝的人们广泛采用了各种食材,包括肉类、鱼类、蔬菜、水果等,形成了一道道别具特色的佳肴。
唐朝人民尤其喜爱荤菜,肉类的品种繁多,包括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等,且烹调方法多样,有烤、炖、煮、炒等多种方式。
此外,唐朝的人们也注重蔬菜和水果的摄入,蔬菜的种类丰富多样,有胡萝卜、黄瓜、莴苣等,水果有苹果、葡萄、柿子等。
食材的丰富多样为唐朝的饮食文化增添了色彩。
二、烹饪技艺精湛唐朝的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烹饪技艺而闻名于世。
唐代的厨师们擅长各种烹调技巧,包括炖、煮、炒、烤、蒸等,烹饪出的菜肴色香味俱佳。
唐朝的烹饪技艺不仅注重食材的选择,还注重火候的掌握和调味料的搭配,使得菜肴的口感更加鲜美。
同时,唐朝的厨师们注重菜肴的造型和色彩的搭配,使得菜肴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色香俱佳,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餐饮礼仪讲究唐朝人们非常注重餐饮礼仪,饭前洗手,用筷子夹菜,用勺子喝汤等都成为了常规。
在宴会上,主人会亲自给客人倒酒,互相敬酒,以表达对客人的尊重。
另外,唐朝的人们还非常注重餐桌礼仪,坐席分明,男女有别,上座下座有规矩,礼仪之道体现在方方面面,使得餐桌成为一种尊重和交流的场合。
四、饮食文化交流唐朝是一个国际化的时代,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使得唐朝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唐朝的饮食文化吸收了中亚、西亚、印度、日本等地的风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风美食。
例如,中亚的胡萝卜、葡萄,西亚的酥油、黄豆,印度的咖喱等都被引入到唐朝的饮食中,丰富了唐朝的菜肴品种和烹调方式。
唐朝的饮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食材、精湛的烹饪技艺、讲究的餐饮礼仪以及与外国的交流融合而成。
这些特点使得唐朝的饮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为后世所传承。
唐朝的饮食文化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更体现了人们对美食的追求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唐朝的饮食文化
唐朝的饮食文化浅谈引言关于学习中国农业历史与饮食文化的一些总结以及结合资料的感想体会关键字饮食佛教茶文化酒文化一饮茶风尚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
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科举制度、诗风、贡茶有关。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中国佛教二千多年来的历程,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哲学、伦理、文学、艺术和茶文化等广泛领域。
唐朝佛教尤其是禅宗对饮茶风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⑴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
我国寺院多建造在深山幽谷森林繁茂,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层深厚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山区。
而且我国是茶的原产地,崇山峻岭原有大量野生茶树,为僧侣开辟新茶园创造了条件,故素有“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的谚语。
如:①四川蒙顶仙茶。
据史载,西汉时甘露禅师吴理真曾结庐于蒙山,亲自植茶,这是佛教僧侣值茶的最早记录。
在唐朝每逢春季采茶季节,全山72寺和尚祭拜之后,才能采制供佛。
“南岳云雾茶”。
南岳衡山是我国五岳之一,寺庙林立,如广济寺、铁佛寺、圣帝殿、衡岳庙等等,茶叶全由寺院僧尼精心制作。
②武夷茗茶。
早期均由各岩僧人焙制。
天心岩永乐禅寺,采茶日全体僧人设坛诵经,焚香礼拜,初为供神圣物或坐禅之用,并非以贸易为目的。
③南海普陀茶。
南海普陀素称“佛国”,是我国佛教著名四大圣地之一。
茶树均为寺院种植。
普陀佛茶与灵隐寺佛茶称为江南佛门二大名茶。
④径山禅寺茶。
唐朝代宗年间法钦禅师曾结庵于余杭径山“宴座”峰。
“钦师曾手植茶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
”⑵推动了茶叶技术的进步。
刘禹锡贬朗州司马时,亲眼看到西山寺僧人创造了一个茶叶新品种,写了一首赞美诗:“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倾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饮食习俗及其中外交流单位:砚山阿舍中学姓名:梁龙凤摘要:饮食文化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引以为骄傲和最具特色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唐代的饮食文化,由于它的高度发展,迄今信在世界各国享有崇高的声誉.在国外唐人街的饮食店中,出现很多以唐名菜,以唐名困的现象,这说明唐代的饮食文化在世界许多地区影响深远.关键词:唐代;饮食;文化一、饮食行业发展的因素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国而这时期的饮食文化也有很大的发展.尤其在唐前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达到了超越前代的水平,这为饮食行业的兴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饮食行业发达的诸多因素中,农业是最基本的因素.唐前期的统治者就十分注重农业生产,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确定的两条政治原则中,其中一条就是“凡事皆需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①明确了国以民为本的核心总是是衣食问题,生产问题.到武则天时期,也比较重视农业生产.颁布了农书《兆人本业记》,并以农业生产的好坏作为衡量官吏政绩的标准.在几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下,唐朝农业发展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恩格斯指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②农业的进步,对于整个社会的兴衰,文化的发展,都有有决定性的意义.唐代文化繁荣的地区,都是农业比较进步的地区,农业获得了发展,才可以使更多人去从事非农业的文化创造。
唐代农业的发展和家产品商品化的扩大,使商业和交通运输业也出现了新的面貌,这也是唐代饮食行业发达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手工业生产和商业中间,日用和生产必需品的生间和交换增加,如粮食、布帛、菜、酒、陶器、金属器具等,这意味着商品经济逐渐深入农村。
特别是到中唐以后,一批新兴商业城市不断涌现于南方地区,如杨州、杭州、益州、汴州和苏州等,都是当时拥有数十、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饮食业的兴旺。
星罗棋布的酒楼、餐馆、茶肆、乃至沿街兜售小吃的摊贩,已成为都市繁荣的主要特征,许多食店都以富有特色的美味传佳肴来显示本店的特点,以招来更多的食客。
在很多农村集市和繁华的商业都市,夜间饮食业广泛出现。
如汴州夜市是:“水门向晚菜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③而南方地区的夜市更为:如杨州饮食业昼夜不绝的盛况,频见于人笔下。
唐代交通十分发达,方便了各地饮食文化的交流。
当时以长安为中心,设置驿路,贯通于全国各地,“东至宋汴,西至歧州--------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州、凉府,-------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以供商旅。
”④唐代各主要河流都可以通航,所以在长安南食店中可以吃到岭南菜和淮扬菜,而在杨州也有北食店、川食店和鲁食店等。
后来淮扬菜的风味就融有南北风味。
再说国际通商路线也十分畅达,从长安经“丝绸之路”可达中亚、西亚和欧州,这些地区的饮食风俗也大时传入,使长安盛行胡食。
海路方面都由广州出发。
可达南海、非洲。
当时在广州居住的有大食、波斯、大竺、师子国、真腊等国高人10余万,一方面刺激了粤菜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饮食文化也经粤菜的发展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粤菜的烹饪技艺正是集南北、中外于一炉,才在各大菜系中脱颖而出。
二、饮食品种繁多,尤其是菜肴种类较突出唐人在饮食方面不断创新,品种丰富,风味多样,呈现出一派丰富多彩的局面。
唐人的主食在南方以稻米,北方为粟麦,北部畜牧地区则以羊肉\牛肉\马肉为主食.而这时期的菜肴分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菜为宫廷宴用菜,中档为一般官吏日用菜,低档为市民普遍用菜。
高档菜如唐玄宗时奸相李林甫家所用的“甘露羹”。
⑤是配制了何首乌、鹿血、鹿筋的汤,据说吃了以后可以使人的头发由白转黑。
唐懿宗同昌公主所食“消灵炙”,⑥是用“一羊之肉,取之四两,虽经暑毒,终不败臭”,可见炙制方法的高超和选料的考究。
唐玄宗请安禄山所食野猪,是奖野猪肉剔骨煮熟,晾干切片,用粳米相伴,加菜萸子和食盐调和,用泥封入坛中晒一个月,蒸熟后用蒜、姜、醋调食,还有“当沙”“鹅鸭炙”“鹿尾酱”“赤明香”“驼蹄羹”。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日:“劝客驼蹄羹,霸橙压香橘。
”说的便是唐玄宗与杨贵刀同在清宫享用驼蹄羹。
较著名的还有一种叫“李公羹”,⑦是唐武宗时宰相李德福创制的保健品,用珍玉、宝珠、雄黄、朱砂、海贝煎汁,每杯羹费钱三万。
可见唐代城市中高档菜确实非一般市民所能问津。
中档菜有隋代流传下来的浑“羊殁忽”,⑧这是从宫廷里传到大官贵族家的。
其做法是将鹅洗净,用五味调和好的肉,糯米饭装入鹅腔,然后宰羊、剥皮、去内脏,再将子鹅装入羊腹中,上火烤制,熟后取鹅食用。
这道菜反映了当时烤炙技术的发展水平。
“生羊脍”,⑨是将生羊肉切细后调料的腌制食品,鱼干脍,原产地在苏州,《大业拾遗记》记载其制法是:夏季在海上取四五尺长的鱼,去皮取精肉,切细丝晒干,装入瓷并密封而成。
还有白沙龙,黄金鸡、族味、鲵鱼炙、剔缕鸡、羊臂、热洛河,炙串脯、飞鸾脍、红虬脯、汤丸、寒具、昆味、撺双蒸、葫芦鸡、菊香齑、芦服、含凤、石首含肚、清风饭、无心炙等。
低档菜是一些大众食品,有千鑫圆,它是大医学家孙困邈首创的疗用品,用黄豆制成丸子形状,可供妇女怀孕肯期服用,以利于产时分娩。
乌雌鸟汤,就是今天常说的乌鸡汤,当选毛、肉、骨全呈黑色的鸡为上品。
黄耆羊肉是用中药黄芪与羊肉共煮,专利于老弱病疲者提气补赢、升阳升胃。
醋芹是将芹菜腌激成酸菜,调以五味而成。
唐太宗时魏征喜爱此菜,唐太宗赐一碗,以示恩宠:青精饭是用杜鹃花科的灌木南烛枝叶捣碎出汁后,用来浸泡大米,蒸熟后又晒干,米便成了青色。
道士们说这种饭是滋养气,以至人人抢食,使青精饭成为当时的常备食品。
槐叶冷陶是一种消署食品,据《杜诗镜铨》引张缙云:“槐叶味凉苦,冷陶,已熟而名,盖以槐叶汁和面为之”。
又引王左仲云:“蒸淘过熟,其贡消灭,故加餐愁其易尽。
”说明它是一种面食,其它的大众食品还有杂糕、百岁羹、鸭脚羹、西羹、杏酷神仙粥等等。
这些食品的制作很有特色,充分反映了唐代饮食习俗的丰富多彩以及高超的烹饪制作水平。
唐代饮酒之风也十分盛行,唐代酒主要是粮食发酵酒,也有水果酒,即用植物的花叶或水果作为原料,这样制出的酒很香。
由于全国气候不同,产物有异,各地都能选择本地区特有花叶,酿出各具风味的美酒,如岭南的椰花酒,沧州的桃花酒,葡萄酒等等。
当时酒业的商品性经营取得了显著发展,营利性的酒楼、酒肆、酒店、旗亭等分布城乡各地,一片繁荣。
我国饮茶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茶叶作为举目之饮却始于唐代。
唐以前,饮茶只时兴于南方,到唐肃宗时期下令禁酒,民间以茶代酒,于是北方饮茶逐渐风行各地,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也形成了饮茶的习俗,出现了以马换茶的边茶贸易。
唐代北方饮茶的突然兴起,推动南方茶叶生产和贸易的发展。
茶叶的产地,已遍及山面、淮南、浙南、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和岭南等地40多个州郡。
特别是到唐代中期,陆羽的《茶经》的出现,促进和推动了饮茶的发展,在唐代中后期,上自五公朝士,下至百姓,普遍爱好饮茶,正如茶经所云:“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
”三、中外饮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唐代饮食文化繁荣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能广泛地借鉴和吸收国外饮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把先进的中国饮食文化传播到其它国家和地区。
唐代外来饮食最多的是“胡食”,胡食是出自汉代人对从西域传入的食品的一种说法。
胡食在汉魏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至唐最盛。
《新唐书·舆服志》说:“贵人御馔,尽供胡食”。
唐代的胡食品种很多,面食有炽饼、毕罗、胡饼等。
胡饼即芝麻烘饼,中间夹以肉馅。
卖胡饼的店摊十分普遍,据《资治通鉴·玄守纪》记载,安史之乱,唐玄宗逃至咸阳集贤宫时,正值中午,“上犹未食,扬国忠自市胡饼以献。
”西域的名酒及其制作方法也在唐代入中国,据史料记载,唐初就已将商昌的马乳葡萄及其酿酒法引入长安,唐太宗亲自监制,酿出八种色泽的葡萄酒,“芳辛酷烈,味兼缇盎。
既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⑩并由此产生了许多歌咏葡萄酒的唐诗。
唐代还从西域引进了蔗糖及其制作工艺,使得中国古代饮食又平添了几分甜蜜,其意义不亚于葡萄酒酿法的引进。
在胡食传入唐的同时,唐的茶叶、饺子、麻花等各色美点也传入西域,吐鲁番唐墓中出土的唐式点心和饺子,这说明饮食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东西各族人民都有互相联系、互相交换的追求,并互相借鉴,进而推动要民族文化的发展。
唐与泰国也有饮食文化交流,泰国自唐来使和中国交往频繁,公无9-10世纪,我国广东、福建、云南等地的居民大批移居东南亚,其中很多人在泰国定居,中国的饮食文化对当地的影响很大,以致泰国人的米食、挂面、干肉、肝肠、腌鱼以及用餐的羹匙等,都和中国内地有许多共同之处。
同时,中国移民还把制糖、制茶、豆制品加工等生产技术带到了泰国,促进了当地食品的发展。
受中国饮食文化影响更大的国家是日本。
公无8世纪中叶,鉴真东渡日本把中国饮食文化带到了日本,日本人吃饭时使筷子就是受中国的影响。
唐代时,在中国的日本留学生还几乎把中国的全套岁时食带回了本国,如元旦饮屠苏酒,正月初七吃七种菜,三月上已摆事实曲水宴,五月初五饮菖蒲酒,九月初九饮菊花酒等等,其中,端午节的粽子在引入日本后,日本人又根据自己饮贸习惯作了一些改进,并发展出若干品种,如道喜粽、饴粽、葛粽、朝比奈粽等等。
唐代时,日本还从中国传入了面条、馒头、饺子、馄饨和制酱法等等。
日本人调味时常用的酱油、醋、红典以及日本人经常使用的豆腐、酸饭团、梅干、清酒等。
都来源于中国。
综上所述,在唐代,由于唐人与其它国家长期友好交往,在饮食生活中互相学习,互相吸收,并最终趋于融合,使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与国外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也不是简单地照搬过程,而是结合了本民族的饮食特点对外来饮食文化加以改造使之更适合于本民族。
这种吸收与改造极大地影响了唐肛及其后世的饮食生活,使之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包逻从多民簇特点的中华饮食文化体系。
可以说,没有唐代时期的饮食交流,中国后世的饮食文化将会苍白得许多,周边各国的饮食生活也将单调得多,同时,唐代的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对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发燕尾服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饮食习俗丰富且独特唐代数百年,在饮食生活方面军形成了许多独具一格的习俗和风尚。
唐代皇帝于每年三月三日上巳节这天要在长安曲江园林大完好群臣,并成为一种制度,即称为上巳节黄江游宴.其俗连绵不下百年,尤以开元,天宝年间最盛,这是唐代规模最大的游宴活动。
也是古代祓禊风俗的演变和发展。
唐代每年春天进士发榜后也要在典江进行宴集,这使于中宗神龙年间,一直延续到僖宗乾符年间,历时170多年,是唐代时间最长的游宴。
流传下来的典江宴诗,在唐中占相当篇幅。
这种宴集时间一度由春天延长到仲夏,助长了新进士竞相夸富的风气,后因黄巢起义军入长安此种宴集才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