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梳理

合集下载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一、植物1. 植物的生长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生长过程。

从种子发芽,到生长,再到结果,植物的生长过程是一个奇妙的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到植物生命的力量和生长的规律。

2. 植物的结构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我们还学习了植物的结构。

植物的根、茎、叶以及花、果实等结构各具特点,通过学习这些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植物,理解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3. 植物的生活环境植物的生长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我们学习了不同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

一些植物喜欢湿润的环境,而一些植物则适应干燥的环境。

通过了解植物的生活环境,我们可以更好地照顾植物,并欣赏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状态。

二、动物1. 动物的特征在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我们学习了不同动物的特征。

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动物都有各自特有的特征,通过比较和观察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不同的动物类别,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方式。

2. 动物的生活习性动物的生活习性是我们在科学课上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观察和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动物的行为模式,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动物相处和保护动物。

3. 动物的生存环境不同的动物有着各自适宜的生存环境。

在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方式和适应能力。

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生存状态和生态环境,引导我们更好地爱护和保护动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

三、物体的性质1. 物体的形状和颜色在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我们学习了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通过观察不同的物体,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形状和颜色,了解物体的外在特征。

2. 物体的大小和质量物体的大小和质量是我们在科学课上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物体的大小和质量对其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影响,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的性质和特点。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全套复习知识要点梳理与资料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全套复习知识要点梳理与资料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知识要点第一单元水一、填空题1、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有固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2、我们用湿布擦黑板,一会黑板就(干)了,这时黑板上的水都上(蒸发)掉了。

3、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当水的温度上升到(100℃)以上时,水就(沸腾)了,也就是水变成了(水蒸气),它的体积会(增大)。

4、水结冰的温度是(0℃)以下,这个温度也叫(冰点)。

水结冰后由(液态)变成(固态)。

5、取一小块冰放入试管中,把试管浸在热水里,我们发现冰慢慢地在(融化),它又变成了(水)。

冰融化成水,这是水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6、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人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中。

7、加快溶解的方法有:(1)给溶解的物质不断(加热)。

(2)不断用小棒(搅拌)溶解的物质。

8、做分离食盐和水的实验时,将盐水溶液倒入(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加热),边加热,边(搅拌)。

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工)。

9、橡皮泥、纸和水变化的相同点是:它们本身(物质)无变化,只是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10、生活中大部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将一个压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乒乓球会(鼓起来),这正是利用了物体的这个性质。

1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12、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为另一个酒精灯点火。

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13、量温度时温度计不要碰到(烧杯壁)。

14、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 (吸收热量)。

15、像现在大家做好的盐水已经不能再溶解食盐了,这样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三年级科学知识点大全(上册、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知识点大全(上册、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知识点大全(上册、教科版)三年级科学知识点大全(上册,教科版)第一单元:植物复提纲1.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包括看、听、摸、问、测量和闻等。

2.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3.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茎的质地和寿命长短等。

4.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子,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5.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这是它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6.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生植物包括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和浮萍等。

8.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有: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9.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0.树叶是有生命的,要经历叶芽、嫩叶、老叶和枯叶的过程。

11.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死亡等过程。

12.可以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可以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3.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根据茎的不同,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14.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5.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6.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17.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和枯死。

第二单元:动物复提纲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观察蜗牛时,要注意观察它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排泄和繁殖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4.蜗牛和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5.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和肛门。

6、蜗牛和蚯蚓都适应阴暗潮湿的环境,身体柔软,会爬行,会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等。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梳理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梳理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梳理(2011—— 2012 学年度第一学期上)第一部分整体教材一、教材整体剖析及教材特色教材整体剖析:本册教材是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开始,也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研究的启发教育,正确掌握科学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目标和灵巧使用课程教材,将对学生此后的科学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本册内容由“植物”、“动物”、“我们四周的资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构成。

我将率领三年级刚开始科学学习的同学们,睁开四段不一样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之旅。

教材基本特色剖析:1、内容切近小学生生活实质三年级科学课,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开端学期。

充足考虑学生的年纪特色,本册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切近学生生活实质:四个单元教课内容,区分为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两个方面,分别以大树、树叶、蜗牛、蚂蚁和水、各种液体、纸等为学习研究的对象。

不单这样,教材还在内容的表现方式上重视了小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语言、版式及绘图上表现了三年级学生的特色,使教材“学生能够愿意看,教师能够教”。

这类注意从小学生现有经验出发,切近小学生生活实质的内容编写和方式选择,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色,睁开试试性科学研究活动,引领孩子步入科学学习殿堂供给了优秀的学习载体。

2、以系统的察看活动为主线科学学习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环节,在科学研究方面,考虑三年级学生还不行能从事较为独立、完好的科学研究活动的实质发展水平,鉴于科学研究始于细微察看的看法,教材将要点放在发展学生的察看能力和对科学察看的理解之上。

全册以学生有系统的察看活动为主线睁开,固然各单元学习内容不一样,察看对象各异,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足考虑了学生察看能力的有步骤、有计划发展。

二、教材的总目标本学期的课程设计了大批的研究性活动,学生对每一个科学看法的发展都是成立在已有认识、研究所获取的事实和逻辑思想加工的基础上。

同时希望学生在详细看法的基础上能有必定程度的抽象归纳,获取看法性理解。

在科学研究方面,培育学生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发展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力是相同重要的。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植物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根本方法。

2在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全面的观察一棵大树或一个物体,我们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笔记录,还可以用测量工具来测量。

4在写观察记录时,要注意写清:1.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

2.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

3.最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5拓印树皮的方法是:1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2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3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局部染上颜色。

6科学家的工作顺序。

〔1〕提出问题〔2〕作出猜想〔3〕寻找证据〔4〕得出结论大对与小草1大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器官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局部。

2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与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4木质茎:木质部兴旺,支持力强的茎。

像松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

5草质茎:木质部不兴旺,支持力弱的茎。

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6一年生:一个生长季节内完成生活周期的,即当年开花、结果后枯死的植物。

7多年生:能生活两年以上的植物。

8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9大树与小草之间的不同点是:1植株的高矮不同,大树高、小草矮2茎的粗细不同,大树粗、小草细;3茎的质地不同,大树是木质茎、小草是草质茎;4大树是木本植物,小草是草本植物;5寿命不同,大树多年生寿命长、小草寿命短。

10大树与小草的共同点是:1都生长在〔土壤〕中,2都有〔绿色〕的叶,3都会〔开花结果〕,4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

与〔营养〕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1草本植物:植物体木质部较不兴旺至不兴旺,茎多汁,较柔软的植物。

2木本植物:植物体木质部较兴旺,茎坚硬,多年生的植物。

【科学】三年级上学期教科版科学复习大纲

【科学】三年级上学期教科版科学复习大纲

【科学】三年级上学期教科版科学复习大

知识点一:生物多样性
- 了解不同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 掌握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 理解物种和栖息地的关系
知识点二:物质的属性和变化
- 理解物质的三态和相变规律
- 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 了解物质的混合和分离方法
知识点三:力和机械
- 理解力的作用和测量
- 掌握简单机械的结构和原理
- 了解杠杆和轮轴的应用
知识点四:天体与地球
-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 掌握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基本特征
- 理解四季交替的原因和表现
知识点五:生活中的能源
- 掌握常见能源的种类和应用
- 了解能源的转换和利用
- 理解能源的重要性和节约方法
知识点六:环境保护
- 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掌握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方法
- 了解环境污染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知识点七:科学观察和实验
- 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 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 理解科学实验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以上为三年级上学期教科版科学复习大纲,内容涵盖了生物多
样性、物质的属性和变化、力和机械、天体与地球、生活中的能源、
环境保护以及科学观察和实验等七个知识点。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复习掌握这些基本科学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科版)_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科版)_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1第一单元植物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看、听、摸、闻、尝)2、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4、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

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1、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

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14、植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5、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6、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7、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和(营养)。

18、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植物的寿命有长有短。

19、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知识点总结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汇总第⼀单元《⽔》知识点⼀、⽔到哪⾥去了1.⽔是⼀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定的体积。

2.湿抹布擦⿊板过⼀会⼉⼲了、湿的⼿⼲了是由于⽔蒸发了。

3.常见的蒸发现象有:⽔洼⼲了、⾐服晾⼲了、煮⾷物时⽔烧⼲了等等。

4.杯⼦装⽔后,加上盖⼦和不加上盖⼦相⽐,加盖⼦的蒸发慢,不加盖⼦的蒸发快;放在通风处⽐放在不通风处蒸发得慢;放在阳光下⽐放在阴凉处蒸发得快。

5.⽔蒸⽓是⽓体,它是⽔的⼀种形态,它也是⽔。

6.⽔蒸⽓是⽆⾊⽆味的、透明的、看不见、摸不着。

7.⽔蒸⽓存在我们⾝边周围的空⽓中,不管温度⾼还是温度低,⽔都在不停地蒸发。

8.我们洗澡之后,看到卫⽣间玻璃上的⼩⽔珠不是⽔蒸⽓,⽔蒸⽓是看不见的。

9.⼀杯热开⽔放在桌上,看到上⾯冒着的“⽩烟”不是⽔蒸⽓,⽽是⽔蒸⽓遇冷凝结的⼩⽔滴。

10.我们可以⽤加热、加快空⽓流动的⽅法让⽔蒸发得更快。

11.我们可以像海⽔晒盐⼀样增加⽔与空⽓接触⾯积的⽅法来加快⽔的蒸发。

12.空⽓中的⽔蒸⽓越多,湿度越⼤:⽔蒸⽓越少,湿度越⼩。

13.冬天开空调的时候,⼈们⽤加湿器加快⽔蒸发,增加房间的湿度,14.⽐较⽔和⽔蒸⽓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透明、⽆⾊、没有⽓味、没有味道、会流动、有质量不同点:⽔看得到、摸得到,是液体;⽔蒸⽓看不见、摸不到,是⽓体。

15.不同的天⽓状况,空⽓中的⽔蒸⽓含量不同。

⼆、⽔沸腾了1.不停地给⽔加热,⽔会沸腾。

2.⽔沸腾时,⽔中和⽔⾯上会冒出很多⽓泡。

3.⽔沸腾时,⽔⾯上会看到很多“⽩烟",这不是⽔蒸⽓。

4.⽔变成⽔蒸⽓后,体积会⼤⼤增加。

5.当⽔的温度升⾼到100摄⽒度时,⽔会沸腾。

6.⽔沸腾和蒸发的现象是不⼀样的:⽔沸腾的时候也在蒸发,⽔蒸发的时候不⼀定沸腾。

7.⽔沸腾时,温度达到100摄⽒度,是⾜以烫伤我们的,⼀定要注意安全。

8.温度计100摄⽒度就是以⽔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全套知识点清单(可直接打印)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全套知识点清单(可直接打印)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全套知识点清单(可直接打印)20XX年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知识点清单第一单元知识梳理单元知识要点一、认识温度计和酒精灯。

1、正确使用温度计。

(1)在用温度计测量热水的温度时,待温度计的液柱静置后读出的温度会更准确。

(2)读温度计的方法:视线与温度计的液柱液面保持平视。

2、认识酒精灯。

(1)酒精灯的基本构造。

火焰灯帽灯芯玻璃瓶酒精瓶塞(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最外面一层叫外焰,中间一层叫内焰,最里面一层叫焰心。

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的温度最低。

(3)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事项: ①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②熄火时要用灯帽盖灭;③不能用嘴吹灭火焰。

二、水的三态变化。

1、水的蒸发。

(1)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蒸发时液体温度会下降。

(2)影呵蒸发的因素: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速等。

蒸发在任何温度都会进行,只是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反之越慢。

(3)水蒸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当温度变低吋可以变成液态水,所以水蒸气是水的一种状态。

2、水的沸胯。

(1)沸騰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2)在1个示准大气圧下,水是在100℃沸騰的。

沸騰后,水的温度不変,同吋脱离器壁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漸变大,一直上升到液面破裂,釋放出水蒸气。

3、水的凝固与融化(1)当坏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吋,水开始結冰,从液体状戊変成了固体状态(2)水在結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水結冰后的变化:冰的温度为0℃或以下,低于水的温度。

水結冰后有固定形状,体积变大,可浮在水面上。

(4)冰和水是同种物质,冰是固态的水。

(5)当坏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6)冰在融化辻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7)冰融化成水后,由固态変成液态,体积变小了。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以下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的大致内容:
1. 科学与日常生活:认识科学、科学的特点、探究科学问题的方法。

2. 科学实验: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和总结实验结果。

3. 物体的重量:认识物体的重量,了解称量物体的方法。

4. 斜面:认识斜面的特点,了解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5. 物体的浮力:认识物体的浮力,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

6. 太阳的活动:了解太阳是地球的能源来源,认识太阳的活动现象。

7. 种子的发芽:了解种子的组成和发芽的必要条件。

8. 种子的传播:认识种子的传播方式及其特点。

9. 蒲公英的传播:了解蒲公英的传播方式和结构特点。

10. 石头的形成:了解石头的形成过程和分类。

11. 铁的特点:认识铁的特点和用途。

12. 金属的特点:认识金属的特点和分类。

13. 改变物体的形状:了解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探究物体形状的变化。

14. 物体的软硬:认识物体的软硬程度,了解硬币的材质。

15. 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16. 空气的压力:了解空气对物体的压力和运用。

以上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的主要内容,具体可根据教材的章节进行详细的学习和整理。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学年三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学年三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学年三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和发现。

学年三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是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科学教材,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原理,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能力。

本文将对该教材进行分析,以了解其内容和特点。

学年三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主要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生活中的物体”、“天地人和与强化训练”、“植物的生长和变化”、“生命的变化和现象”、“天地人和宇宙”以及“材料和性质”。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物体”主要介绍了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和物体的特征。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有趣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事物的特征如形状、颜色、声音和大小等,并引导他们观察和发现周围的物体。

第二单元“天地人和与强化训练”主要探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天地人和现象,并进行强化训练。

教材以天气、四季、阳光等为主题,以图片、图表和简单的文字说明,让学生初步了解各种天气和季节的特点,并培养他们对天气变化的注意力。

第三单元“植物的生长和变化”以植物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植物的生长和变化过程。

教材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到植物的生长需要光线、水分和土壤等条件,同时引导他们学会观察植物的不同阶段和变化,培养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第四单元“生命的变化和现象”着重介绍了生命的变化和生命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文字,向学生展示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变化,如蝴蝶的变形、青蛙的变态和鸡蛋的孵化等。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一些生命现象,如动物的呼吸、运动和繁殖等,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这些生命现象的原理。

第五单元“天地人和宇宙”是对宇宙知识的初步探究。

教材通过图片和文字,向学生展示了太阳系中的行星、卫星和彗星等天体,并介绍了一些与地球、太阳和月亮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宇宙的奥妙。

第六单元“材料和性质”则围绕着材料的特点和性质展开。

教材以常见的材料如金属、塑料和纸张等为例,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和用途,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材料的性质,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创造力。

202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知识点+练习)

202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知识点+练习)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主要内容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叫蒸发。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肉眼不可见。

(3)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会流动,无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4)水有三态:液态、固态、气态。

第2课《水沸腾了》(1)水沸腾时,水的温度接近100℃。

(2)水在沸腾中,发生蒸发,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

(3)水沸腾时,水中有气泡从下往上升,气泡由小变大,最后在水面破裂。

(4)酒精灯火焰自外而内可以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

第3课《水结冰了》(1)当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4)冰是固体状态,具有固定的形状,不会流动,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第4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摄氏度时,冰开始融化。

由固体状态变成液体状态。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冰融化后变成水,体积变小。

(4)水、冰、水蒸气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只是状态发生改变,三者是同一种物质。

第5课《谁能溶解多少物质》(1)像糖、盐这样的可以均匀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

而沙子、食用油则不能溶解在水中。

(2)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

第6课《加快溶解》(1)可以用搅拌、加热和捣碎的方法,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要不变。

第7课《混合与分离》(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通过过滤的方法可以分离水和不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过滤实验我们需要用到:烧杯、玻璃棒、漏斗、过滤纸、铁架台等实验材料。

(3)通过蒸发的方法可以将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新教材)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新教材)知识点整理

一、水到哪里去了1.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有一定体积)。

2.蒸发:(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

3.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①湿的手变干了;②雨后路面变干;③湿衣服变干等。

4.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二、水沸腾了1.水沸腾时温度为(100 )摄氏度。

2.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三、水结冰了1.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维持在( 0)摄氏度。

2.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

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可以(制造更低温度)。

4.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四、冰融化了1.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 0)摄氏度不变;直到全部融化成水之后,温度才会慢慢升高。

2.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

五、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有的溶解的多,有的则少。

2.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在两杯一样多的水中,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六、加快溶解1.(搅拌)、(加热)、(压碎)可以加快溶解。

2.做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实验时,每次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七、混合与分离1.沙子混进食盐里,如何将它们分离?①(溶解):用水分离沙子和食盐,食盐溶解于水中;②(过滤):用滤布或滤纸过滤,将沙子分离出来;③(蒸发):将盐水倒入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加热,水分蒸发后收集的白色颗粒就是食盐。

2.怎样分离木屑和铁屑?①利用(磁铁)将铁屑吸引出来,剩下的就是木屑。

②利用(水)浮在水面上的就是木屑,沉在水底的就是铁屑。

八、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1.很多物体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比如水结冰,水还是水。

①橡皮泥:形态发生改变,本质还是橡皮泥;②折纸:形状发生改变,纸还是纸。

2.生活中大部分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二单元《空气》一、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空气。

1.空气的特征:(无色)、(无味)、(会流动)、(看不见)、(摸不着)2.物体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

《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重点要点归纳梳理

《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重点要点归纳梳理

《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重点要点归纳梳理1第一单元水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渍不见了,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

第二课《水沸腾了》1.(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2.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3.水在加热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有(刚开始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会产生气泡,水面会看到热气,容器内壁出现大量的小水珠)等。

第三课《水结冰了》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会结冰。

2.水结冰后体积(增大),占据了更大的空间,所以冰块(浮在)水面上。

3.实验时,往烧杯里的碎冰加食盐,从而(降低温度),使试管里的冰更容易结冰。

第四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用吸管对着冰块某个部分吹热气,被吹的部分会被(融化),甚至会将冰块吹穿。

4.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

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没有(沉淀)。

2.许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比如(小苏打、味精、食盐、白糖、红糖)等。

3.一般情况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50毫升的水大约可以溶解食盐(18)克,溶解小苏打(5)克。

第六课《加快溶解》1.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和水分离出来,可以用(蒸发)的方法。

3.把一杯浓盐水放在阳光下,让杯里的水(蒸发),已经溶解的食盐会被(分离)出来。

教科版(2017)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归纳总结(复习)

教科版(2017)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归纳总结(复习)

教科版(2017)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归纳目录第一单元《水》1、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之中。

冰是一种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冬季的雪也是固态的冰。

2、测量水温的方法:手拿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在液面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3、水沸腾的温度是100℃,沸腾过程中水温保持在100℃不变。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会大大增加。

4、使用酒精灯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想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很烫,不能用手触摸。

5、水温在0℃或0℃以下,水就会结冰,体积增大。

同样,当温度上升到0℃以上,冰就会融化成水,体积减少。

6、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是水的三种存在形态,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在一定条件下,冰、水、水蒸气可以互相转化。

7、能够溶解于水中的物质有很多,如白糖、红糖、食盐、小苏打、碱、味精等,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通过对比实验,我们知道在同样多的水中,食盐比小苏打溶解的要多。

8、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常用的方法有搅拌、加热、碾碎。

9、食盐和沙混合在一起,我们利用水,通过过滤和蒸发的方法能将食盐与沙分离。

10、与水一样,生活中很多物质的大小、形状、颜色改变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11、生活中大部分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乒乓球中的空气受热膨胀会把乒乓球顶回原形。

12.在碎冰里加盐是为了制造更低的温度。

第二单元《空气》1 、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可以流动。

空气是由微粒组成的,能被压缩和扩张。

压缩的空气会有弹性。

2、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就形成风。

3、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4、空气在地球上无处不在,空气中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动植物需要呼吸空气,空气中的氧气帮助火柴燃烧,轮胎充气、风力发电也离不开空气。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水1.1水到哪里去了1、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有一定体积。

2、水有三态:液态(水)、固态(冰)、气态(水蒸气)。

3、蒸发: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刚洗完澡会觉得冷)。

4、凝结:空气中看不见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的现象。

(锅里冒出的“白气”,叶子上的露水)5、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了,肉眼无法看见。

6、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①湿布擦桌子;②湿的手变干了;③雨后路面变干;④煮食物锅中的水越来越少;⑤湿衣服变干等。

7、水蒸发的规律:①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②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③表面积越大,水蒸发越快;④有风吹,空气流动越快,水蒸发越快。

8、水蒸汽是气态的水和液态的水的混合物。

(加湿器喷出的就是水蒸汽)白汽或者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汽。

9、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2水沸腾了1、沸腾:液体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产生的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再沸腾;水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较快;2、沸点:这个一定温度就是这种液体的沸点,各种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①水沸腾时温度为100摄氏度,即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一个大气压下);②很深的矿井里,深度每增加一千米,水的沸点就提高3℃;③在高原地区,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也越低,水的沸点也降低;所以在高原地区,都要使用“高压锅”才能把水烧开、把饭菜煮熟(高压下沸点升高原理);④家用高压锅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锅内气压是1、3个大气压,沸点一般在125℃左右。

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大增加。

4、水加热实验现象:①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杯底有气泡产生,杯壁上有水珠附着,水面上有水汽产生;②沸腾时,杯底形成大量气泡且迅速上升变大,在水面破裂,水面上方水蒸气遇冷产生大量水汽。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

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水1、水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

2、水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逐渐有气泡产生,水量减少;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杯底产生气泡从下至上不断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水面上冒白气,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水量减少。

3、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4、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5、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在碎冰中加盐,是为了使碎冰温度更低。

6、当环境温度高于 0℃时,冰的温度上升到0℃,时冰开始融化,冰会浮在水面上,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7、水结冰,体积变大;冰融化成水,体积变小。

8、水和冰的异同点:9、冰、水、水蒸气三者都是水,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形态。

10、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体积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的量比小苏打的量多。

一般情况, 50ml水能溶解食盐18g,小苏打5g 。

11、搅拌、提高水的温度、物质颗粒越小,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12、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通过加热蒸发,可以将食盐和水分离。

13、过滤法可以将沙子从水中分离出来,蒸发法可以将食盐从水中析出。

14、磁铁可以用来分离木屑和铁屑。

15、物质只是在大小、形状、状态、颜色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折纸、用橡皮泥做手工,水结冰等。

16、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相同。

第二单元空气1.感受空气要求会默写气泡图。

物体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

水、酱油、可乐等是液体,会流动 ;石头、沙子、木块等是固体,有固定的形状; 空气、水蒸气等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

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1.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

2.空气和水、石头一样都能占据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梳理(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上)第一部分整体教材一、教材整体分析及教材特点教材整体分析:本册教材是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开始,也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启蒙教育,准确把握科学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目标和灵活使用课程教材,将对学生今后的科学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本册内容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

我将带领三年级刚开始科学学习的同学们,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之旅。

教材基本特点分析:1、内容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三年级科学课,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起始学期。

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本册教材在内容选择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四个单元教学内容,划分为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两个方面,分别以大树、树叶、蜗牛、蚂蚁和水、各种液体、纸等为学习研究的对象。

不仅如此,教材还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重视了小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语言、版式及绘图上体现了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使教材“学生能够愿意看,教师能够教”。

这种注意从小学生现有经验出发,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编写和方式选择,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开展尝试性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孩子步入科学学习殿堂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载体。

2、以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科学学习以科学探究为中心环节,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三年级学生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实际发展水平,基于科学探究始于细微观察的观点,教材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

全册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虽然各单元学习内容不同,观察对象各异,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步骤、有计划发展。

二、教材的总目标本学期的课程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上。

同时希望学生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发展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是同样重要的。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亮亮对比观察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试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

在对科学的理解力方面,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学期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同时,由于学生刚开始科学学习,需要加强和培养小组中有好合作的意识,几级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

在本学期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恰当运用概念图和图表来记录和表达所得到的信息。

三、本册教材教学重、难点1、情况分析三年级的小学生从来也没有接触到科学课,或者说没有涉及到专门的自然教学,对新课程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特别是对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比较薄弱,基本不会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合作研究学习。

2、教材的重点、难点本册教材教学的重点是:在观察和实验中除了让学生经历一系列有序的步骤和科学方法,还需要让学生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

教学的难点是: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

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方面,学生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

地位与作用:这册教科书,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

同时希望学生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显然,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同时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四、本学期教学策略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在植物单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生活在周围的不同植物进行观察比较,通过比较陆生植物(大树、小草)和水生植物(金鱼藻、水葫芦)的不同特征,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对植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

在动物单元中,要指导学生通过饲养和观察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认识它们的生存需要,对动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并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共同形成生物的初步概念。

如果说植物和动物展开的是一段生命世界的学习旅程,那么我们周围的材料将让学生经历物质世界的探究之旅。

教师要指导学生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纸、砖、陶瓷等常见材料在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等方面的异同,认识到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水和空气单元,将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探究中想办法来解决、用证据来证明在探究水和空气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最终使学生在事实的基础上,认识到水和空气在重量、体积、形状、占据空间、流动等方面的许多特性,并且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等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在教学本册时,教师要仔细阅读教学参考书;在组织学生开展每个探究活动时要围绕科学概念进行;在进行演示、观察、实验时,要选择符合教材设计意图的本地常见的实物进行教学。

第二部分单元整理一、第一单元(一)单元主题内容第一单元《植物》。

第1课我看到了什么;第2课校园的树木;第3课大树和小草;第4课观察水生植物;第5课植物的叶;第6课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第7课植物的共同特点;单元回顾、评价。

(二)单元特点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大门的单元习,将对学生们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选择植物作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

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核心概念。

实际上,第二单元动物的核心概念,仍然是帮助学生建立生命体的概念,两者是一致的。

(三)单元教学目标及教学策略、教学目标:1、我们利用感官观察周围的世界。

2、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它们一般都有根、茎、叶,会开花、结果、产生种子。

3、植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空间和营养,每个植物个体有特定的生存需要,如特定的环境,一定的阳光和水分。

4、植物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5、植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营养和一定的空间,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一生的周期。

6、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物质构成、新陈代谢、适应和影响环境、生长发育和繁殖。

教学策略:观察是本单元的主要技能,学生将学习用感官进行观察,用简图进行记录和描述,用维恩图帮助整理概念之间的关系。

(四)单元知识点及训练重、难点单元知识点:1、主要解决什么是真正的观察问题,通过有目的的比较,让学生明白观察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多、更有用的信息,同时也点出本单元的主题——观察生命体。

2、从不同植物的个体来了解植物都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尽管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生长环境也有区别,但是它们都有相同的特点,学生通过画维恩图分析这些特点,将建立起植物多样性下具有相同特征的认识。

3、从植物中单独剥离出叶子进行研究,从叶片的不同到相同,学生发现原来叶子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也具有生命的特征,从而加深对植物整体的生命概念的认识。

4、主要强调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观察,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有些变化较快较明显;有些变化较慢,一下子难以观察到,但在一个大跨度的时间里,变化还是很明显的。

这课要求学生作长期的观察记录,是对学生毅力的培养。

5、主要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把具体的经验上升到普遍的认识,形成他们对植物生命体基本特征的理解。

主要采用比较和填写维恩图的方式进行。

单元重、难点: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和树叶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利用课外时间在校内外进行一些观察植物和搜集树叶的活动;让学生在对大树和美丽的树叶的观察研究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对学生进行“爱护草木,保护环境”的教育。

2、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取关于叶的颜色、形状、大小、构成、叶脉、叶柄等多方面的知识。

(五)思考知识巩固的有效形式。

本单元所选择的植物都具有显著的不同特点,代表了自然界植物的多样性,参考资料库中的“令人惊奇的植物”内容,更加说明很多植物具有独特的个性,体现出植物的多样性。

让学生通过资料库了解更多的知识。

这几课,还将利用画简图的方式,来把握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这是学生形成技能的一种手段。

一、第二部分第二单元(一)单元主题内容第二单元《动物》。

第1课寻访小动物;第2课蜗牛(一);第3课蜗牛(二);第4课蚯蚓;第5课蚂蚁;第6课金鱼;第7课动物的共同特点;单元回顾、评价。

(二)单元特点教材选用的观察活动、观察活动所及的内容对象,是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良好载体,但不是惟一载体。

可以是蜗牛,也可以是田螺,可以是蚂蚁,也可以是别的昆虫。

蜗牛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要认识蜗牛,这没有多大意义,真正意义在于以课堂上指导孩子们观察蜗牛的活动,使他们获得观察动物的经历,以此来影响他在课外自己来寻找另外一种小动物的活动;送蚂蚁回家活动中,蚂蚁的家在哪里?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新的观察和发现;观察蜗牛壳,学生提出我的头旋儿是左旋还是右旋、排水时旋涡是左旋还是右旋的等新问题……这是我们科学教育所期待的迁移,要给这样的问题、这样的孩子以鼓励。

因为不管是孩子的观察还是成人的科研领域,正是各种各样的问题引领着观察研究活动向着更深入处、更广阔处拓展的。

(三)单元教学目标及教学策略教学目标:1、学生们将通过饲养和观察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认识它们的生存需要。

2、对动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并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共同形成“生物”的初步概念。

教学策略: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

(四)单元知识点及训练重、难点单元知识点: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动物会经历出生、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2、动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