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艺人林谦培事迹

合集下载

寿山石雕刻名家

寿山石雕刻名家

寿山石雕刻名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共十一位,三位已故。

)周寶庭 男,(1906.5.14—1989.7.14)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壽山石雕名藝人。

小名依季,又號異臂,福州人。

師從名藝人林友清、鄭仁蛟。

創立“周派",技法既有東門尖刀深刻,剔透靈巧,又有西門圓刀薄意,古樸典雅,擅長仕女與印鈕、古獸雕刻。

周寶庭 ,1906年5月14日出生於福州市郊東門後嶼鄉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15歲時,他父親把他送到壽山石雕“東門派"名藝人林友清處學藝,4年滿師後因不滿足於已掌握的技術,至25歲又拜夀山石雕名匠鄭仁蛟為師。

鄭仁蛟經常帶他到“集古齋"等古董店雕刻仿古印鈕,臨終還以平生技術結晶《古獸圖稿》相贈。

周寶庭感激不盡,再加上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不但把師傅那一套技術全學到家,而且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雕刻題材樣樣精通,尤其擅長于仕女與古獸的雕刻。

他雕刻的古獸,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加以創新,使其更具生命力;他雕刻的人物,善於保留原料特質,構圖飽滿、古樸典雅、富有神韻,且刀法以渾樸見長。

解放後,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認真研究壽山石雕東、西門兩大流派的藝術特色中。

大膽地在東門派精巧靈通的基礎上,吸收西門派古樸淳厚的優點,形成自己刻工精細、刀法嚴謹、構圖新穎、意境深邃的藝術風格。

1955年,他又積極回應國家號召,帶頭組織一個18人的“後嶼石刻生產小組",將自己的住房騰出來作為工廠,並親自擔任技術指導和產品檢驗工作,還讓妻子出來燒水煮飯、搞好後勤。

1956年,福州西門石刻生產合作社成立時,他又擔任工務主任,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他也首次榮獲福州市“名藝人"稱號。

1961年,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委員長朱德、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董必武來閩視察並到福州石雕廠參觀時,周寶庭受到接見。

董老在參觀工廠裡擺出來的數十件壽山石雕精品時,反復端詳、揣摩他雕刻的那件《九螭虎穿環》,說是“群螭屈曲盤旋,穿環靈動自然,圓滑晶瑩,古樸可愛,難得可貴"。

寿山石的雕刻手法1

寿山石的雕刻手法1

寿山石的雕刻手法1圆雕圆雕又称立体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

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

它是寿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也是“东门派”的主要技法。

寿山石的圆雕始于南北朝。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福州地区陆续发掘出的南北朝时期的殉葬品“人兽俑”等,就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原始的寿山石雕作品。

据相关资料研究分析,圆雕自南北朝以来一直是寿山石雕的主要技法,即使到了清初寿山石雕昌盛时期,雕制人物、动物也仍然以圆雕技法为主,只是这一时期的圆雕技法和古远的南朝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作品的艺术水平也是天差地别。

享有盛名的杨玉璇、周尚均、魏汝奋、魏开通、董沧门等,虽然雕刻风格各异,却都是圆雕大师,他们的许多圆雕作品也都成为传世之作。

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杨玉璇的《僧人卧像》、周尚均的《弥勒》、魏开通的《伏虎罗汉》等十几件寿山石雕作品,以及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和福州市博物馆收藏的杨、周、魏、董的传世之作,都显示了清初寿山石圆雕技艺的高超水准,坐势自然舒展,神态悠然自得,面额饱满,鼻宽且丰,两眼微闭,两唇微翕,欲言又止,表情异常生动,衣纹用刀十分流畅,富有动感,不论前观还是后看,都显得和谐自然,堪称圆雕杰作。

从《数珠罗汉》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石雕艺人已善于利用巧色。

他们不仅懂得用石材的有色部分雕刻外披的袈裟,用无色部分雕刻罗汉肌体,有的还在罗汉打坐的蒲团一描花巧填金粉。

一代宗师杨玉璇还在罗汉服饰上镶嵌宝石,用以衬托雕像,使之瑰丽多彩。

清同治和光绪年间的“东门派”鼻祖林谦培,也是一个圆雕高手。

他的圆雕作品多以仙佛人物为题材,风格受杨璇影响,并有明代德化瓷雕高手何朝宗的遗风。

造像着重传神,造型颅硕身短。

形象比较肥硕,衣纹如行云水,临风飘荡。

“东门派”传人林元珠、郑仁蛟、林友竹等也是圆雕高手。

林元珠还在圆雕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物和山水相结合的“立体雕”,用来表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戏曲情节。

寿山石人物圆雕的创作与鉴赏

寿山石人物圆雕的创作与鉴赏

创作实践文 林家春寿山石人物圆雕的创作与鉴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雕刻技法得到不断进步和提升,寿山石创作手段呈现多元化,但人物圆雕的创作依然是寿山石艺术品创作最主要的手法,在寿山石艺术作品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寿山石人物圆雕的创作与鉴赏密切关联,本文将对寿山石人物圆雕的创作与鉴赏进行浅析。

一、寿山石圆雕概述寿山石圆雕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公元前420年就已有雏形。

清朝的康熙年间开始,寿山石被上层名流所喜爱,许多优秀的作品被当作贡品进贡。

寿山石圆雕的表现形式众多,其灵感大多来源于创作者的生活体验。

寿山石雕刻技法有圆雕、钮雕、镂雕、浮雕、微雕、镶雕、薄意和镶嵌等,每一块原石的实际情况都不同,雕刻师在对不同的原石进行雕刻时,需要灵活选择不同的雕刻技法。

故宫博物院中收藏有大量内府御工和雕刻名家创作的寿山石作品。

福州是寿山石的原产地,雕刻前辈、大师众多,作品多与佛教、道教有关,如弥勒、观音、刘海等。

寿山石色彩斑斓,种类繁多,且石质硬度适中便于雕刻,受到雕刻艺术家的喜爱,寿山石也成为雕刻艺术家们展现自身艺术才华的载体。

故宫作品回流展中就有大量的人物圆雕作品被故宫珍藏。

作为寿山石艺术创作者,笔者也创作了大量此类题材的作品,如芙蓉石《弥勒戏兽》《刘海戏蟾》等,展现的就是这个题材。

二、寿山石圆雕的鉴赏在石雕行业中,被誉为国石之首的寿山石原石较为珍稀,所以寿山石圆雕在艺术品类中一直都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数千年来,我国出现了很多雕刻艺术名家,不同名家的风格各不相同,其独特的风格对后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明末清初的著名寿山石雕刻大师杨玉璇,他创作的作品技法高超,受到了民间与官府的高度追捧,其作品还曾被当作贡品。

杨玉璇十分擅长寿山石圆雕,他能在相石过程中辨别寿山石的差异,并且根据其纹理、形状与颜色,设计出相应的造型,从而开展接下来的雕刻与修光工作,他创作出来的寿山石圆雕作品生动形象,几乎就是将活物完全展现给了他人。

谈寿山石的加工史

谈寿山石的加工史

李岐山发表《闽侯县月洋等地印章石矿调查 报告及开采计划》。
民国 28 年 陈子奋著《寿山印石小志》。
民国 30 年 冯华记、马桢记寿山石商号 17 件寿山石雕 作品参加福建省工商品展览会。 民国 32 年 8 月,开采寿山狮公洞。 民国 34 年
越光明的地方就越容易产生黑暗所带来的恐惧感。黑卡,我希望它就是一张卡
寿山有山、寺、石 3 宝,成为旅游胜地。
嘉靖年间(1522~1566 年) 福州有青芝田图章店,雕刻和出售寿山石印 章。 万历年间(1573~1619 年) 重建寿山广应院。 崇祯年间(1628~1643 年)
礼部尚书曹学佺发现田黄石价值。
越光明的地方就越容易产生黑暗所带来的恐惧感。黑卡,我希望它就是一张卡
石农黄光伙等 3 人挖成鹿目格坑洞。 民国 35 年 石农黄大嫩兄弟挖成马背洞。 民国 36 年 石农王财修挖成旗降洞。石农张可亮发现老 岭石。
相关 上传相关 0
0c27f7ca
寿山石的加工古已有之,下列为为简要的寿 山石加工史:
新石器时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福州先民开始利用寿山石制工 具和饰品。
南朝:福州人开始以寿山石雕为殉葬品。
唐朝:唐光启年间(885~887 年)寿山村建成 广应院。寺僧采集寿山石雕制香炉、花瓶等供佛
用品。 宋朝:高山和尚洞为寿山石第一洞。挖洞采
石,官取造器。 元朝:王冕以花乳石刻印,寿山石为印石首
民国 11 年 石农黄其恩兄弟发现善伯洞石。 民国 14 年 石农王盛铨挖掘柳坪洞。 民国 17 年 石农王盛尊挖掘大山洞。
民国 20 年 石农黄琪源开采琪源洞。 民国 22 年 龚礼逸著《寿山石谱》。 民国 23 年 张幼珊著《寿山石考》。

清代的寿山石雕的历史及流派

清代的寿山石雕的历史及流派

清代的寿山石雕的历史及流派清代,寿山石雕已经走过了萌发、成长、开花、初熟的千年历程,进入了昌盛期。

不但雕艺更加成熟,并且涌现了冠盖众石的崭新的石种——田黄石。

此乃清时寿山石文化的鼎盛时期。

清时的雕师因材施艺的水平普遍比前代提高了,能按寿山石材的形态、色质的不同,分别雕制印章、人物、动物、文具、器皿。

印钮的整理也更加生动和多样化了。

据清毛奇龄在《后观石录》所云,在他收藏的49枚寿山石印章中,单是兽钮就有螭虎、辟邪、狻猊、青羯、天马、獬貂、貔、貘等20余种钮式。

如果以立、卧、蹲、倒等姿态细分则更多。

此外还有山水、山鸟、人物、博古等其他钮式。

此时的雕刻技法,又日臻精进,且有突破。

除了圆雕、高浮雕、薄意等常见外,尚出现了阴刻和链条雕刻。

1997年夏,被彩印成国家邮票发行的乾隆帝印玺《三链章》,就是此时的链条雕刻的杰作。

作为清代寿山石文化昌盛的标志,突出地表现在石雕艺坛上出现了技艺超前的一代宗师。

关于这一点,首先要说到的是杨璇与周彬。

杨璇又名杨玉璇,清康熙年间漳浦人,客居福州,精于寿山石人物、兽钮的雕刻。

他首创了“审曲面势”的雕刻法,根据寿山石的丰富色彩依色巧雕,即所谓的“取巧”,使人物、动物、花鸟等的造型,达到形、神、情、趣兼具。

他构思精妙,刀法古朴,是公认的寿山石雕的鼻祖。

《达摩过江》是其代表作。

像高约10厘米,达摩的左手提着衣褶,右手托着草鞋,头部微侧向前,显其过江之势,动感自然舒展。

佛像面额饱满微笑,两眼圆睁,鼻宽且平,两唇略张,给人以全神贯注之感。

衣纹雕刻得既贴切妥当,又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架裟上并有宝石镶嵌,可谓匠心独运。

与杨玉璇同时代的另一位石雕大师是周彬。

周彬又名周尚均。

他喜用夸张的手法刻兽钮,使其形态与众不同;印旁的博古纹多取青铜器纹样,并在纹中隐刻双钩篆字“尚均”,其精细的雕风令人叹服。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寿山石珍藏品,多为杨、周两人的作品。

这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多作为当时的福建地方贡品送京。

寿山石-工艺美术大师

寿山石-工艺美术大师

寿山石雕刻名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共十一位,两位已故。

)郭懋介1924年生,福建福州人,又名茂介,字石卿。

师从林友竹,擅长人物圆雕及浮雕、薄意,兼工篆刻、书画,以雕刻薄意而著称,作品题材广泛,技法上得师法而有新意,文学艺术底蕴深厚,艺术境界高远,融诗书画篆于一炉。

曾多次应邀赴海外展览,作品深得海内外收藏家青睐。

2002年寿山石雕作品《羲之爱鹅》获中国华东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现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省民间艺术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工艺美术特级名艺人。

现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顾问。

林元康 1925年生,福建福州人,早年跟随堂兄林元庆学习石雕,后又拜林友竹、周宝庭、郭功森为师,擅长人物、山水雕刻,以艺术处理简洁著称。

在人物的刻画中以传统八仙题材最具特色,作品构图饱满,技艺精湛。

1975年合作创作的作品《长征组雕》中的作品《韶山冲》作品以立体的笔调,再现了毛泽东故乡的山山水水,得到高度赞赏。

作品作品《铁拐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二等奖。

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工艺美术一级名艺人。

冯久和别名求和,1928年生,福建福州人。

17岁从艺于名艺人黄恒颂先生,早年继承师法以雕刻动物为主,其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法使他在寿山石雕界声名鹊起,后来又涉足花鸟。

70年代初,冯先生从石雕厂分配到雕刻艺术研究所以花果篮这一题材而名重艺坛。

擅刻动物、花鸟、群猪神态而蜚声海内外。

曾应邀前往日本、新加坡、香港进行技术表演。

冯大师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州市寿山石研究会会员、福州市特级名艺人、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研究所副所长。

曾获福建省、福州市劳动模范称号。

1978年被授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作品获全国、省、市工艺美术作品大赛奖项。

浅谈寿山石雕传统人物雕刻

浅谈寿山石雕传统人物雕刻

浅谈寿山石雕传统人物雕刻作者:姚一山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12期摘要:寿山石雕的题材与造型无奇不有,有人物、动物、山水、花果、博古器皿等;经唐宋以来历代艺人的不断创新发展,使之更充溢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人从艺18年时间,师从寿山石雕名艺人林友清的传人徐仁魁,专攻寿山石圆雕人物。

寿山石色泽丰富,寿山石雕也因巧色的运用而富有特色。

关键词:寿山石雕;传统人物;雕刻技艺中图分类号:J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030-02距今约2.3亿年至6700万年,在今日福建东部的范围内曾出现过一次地质大变动,大量岩浆突破地核冲出地表形成了烈焰冲天、浓雾腾腾的火山大爆发。

伴随火山喷发出来大量的酸性气体、液体,交替分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长石类矿物,将其原先含有的比较活跃的钾、钙、镁和铁等元素分化,而保留下较为稳定的铝、硅等元素。

这些含铝、硅元素的溶液,后来重新冷却结晶成矿,成为地开石为主的粘土矿物类集合体,因主要产于福建寿山而得名为寿山石,像寿山石这样灵纯、剔透、晶莹、斑斓的石矿,世间罕见。

寿山石质柔易功,色澤丰富,寿山石雕的题材与造型无奇不有,有人物、动物、山水、花果、博古器皿等;经唐宋以来历代艺人的不断创新发展,使之更充溢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清朝同治年间起,寿山石雕因不同的造型及刀法,形成“西门”与“东门”两只艺术流派。

西门派艺人善于因材施艺,刀法浑化,追求神韵;东门派艺人讲求造型奇岸,善取俏色,刀法矫健,作品玲珑剔透,精巧华丽,雅俗共赏。

当时的名匠林谦培将技艺传至清末的林元珠,再传当代的周宝庭、林友清(人称“东门清”)等名家。

本人从艺18年时间,师从寿山石雕名艺人林友清的传人徐仁魁,专攻寿山石圆雕人物。

“各门艺术常常倾向于互相融合;而真正的艺术家,却在于尽量保持各门艺术的独特的特征”(歌德语)。

寿山石雕东门派人物造型和技法的独特之处,可以从许多已故名家的遗作中细加品味:周宝庭的《老子》、《十八罗汉》等人物精品的特点是气韵传神。

林文枝:器之美_巧若拙

林文枝:器之美_巧若拙

艺文C u l tureSTRAIT SISTER56器皿制作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器皿。

时空演变,传承至今,每一件器皿的制作背后都有时代生活的印痕。

它不仅是物质化的呈现,还包含对生活品质、品味的不懈追求。

在寿山石雕行业中,青年雕刻师林文枝一直默默耕耘着。

他制作的器皿造型精致典雅,以文玩摆饰为特色,近年来崭露 头角。

1977年,林文枝出生于福州福清高山镇。

福州是寿山石的原产地、寿山石雕工艺的发源地,石雕的魅力激发了林文枝的 兴趣。

1993年,林文枝进入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雕塑系学习雕刻技法,受教于著名雕塑家王则坚教授。

后又跟从兄长林文钦(高级工艺美术师)学习寿山石雕刻,技艺日进,逐渐“登堂入室”。

寿山石雕有诸多题材,林文枝对器皿雕刻情有独钟。

但在创作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难题——寿山石材料宝贵且大材难得,用于雕刻器皿成本太高,受到很多制约。

正当他为创作材料所困的时候,一个偶然机会,接触了一种叫“紫袍玉带”的石材。

该石种以稳沉的紫色为主体,绿条相间,同时伴有桔红、乳白、黄、褐等色,多层紫色和多条玉带构成层次分明的奇特色彩,且质地致密细腻、温润如玉,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很适合雕刻制作器皿。

紫袍玉带石硬度比寿山石高,用一般的寿山石雕刻工具很难进行雕刻制作。

林文枝经过反复琢磨,不断地改造工具、总结经验,最终克服了一般雕刻制作工具难攻紫袍玉带石的难题。

经年累月,他的手磨出了许多老茧,对器皿的情感也与日俱增。

为了能更好地突出紫袍玉带石所呈现的器形美,林文枝研究了很多古代器物造型,从古时匠人的技艺中寻求智慧和灵感,不断提升技艺,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力求打磨出更有文化内涵的 作品。

而今,林文枝的作品越来越成熟,受到收藏界 关注。

在他的学艺道路上,不能不提到一位关键人物——寓居福州的台湾著名造型艺术家刘北山。

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林文枝有幸结识了北山先生。

刘北山认为,创作时应专注于造型、线条,把握其中的平衡、比例、张力等元素,器、物、人、景彼此间应有情感的联系。

手艺人福建省雕刻艺术大师林国平

手艺人福建省雕刻艺术大师林国平

手艺人福建省雕刻艺术大师林国平林国平简介1974年出生于福州,拜观音画艺术家米丁为师,雕塑师承陈国光、叶子贤、刘爱珠诸大师,并获得江在勋等艺术同仁的悉心指点。

擅长观音题材为主的圆雕、浮雕等创作、秉承传统、个性突出、雕工细腻、手法精到。

致力于佛理的传播,作品劝善意寓浓厚。

現為福建省雕刻艺术大师,福州市中級工藝美術師(二级名艺人),福建省優秀青年壽山石雕刻藝術家稱號,中國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理事,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会员,福建省雕刻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荣誉2003年《十一面觀音》獲得第五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偉統藝術金獎”。

2008年《送子觀音》榮獲福州市第十九屆工藝美術創新設計如意獎“二等獎”。

2009年《觀音》榮獲福州市第二十屆工藝美術創新設計如意賽“三等獎”。

同年《五子獻夀》獲中國壽山石藝術精英新創作品大獎賽“金獎”。

2012年“十二生肖守護神”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莆田評比:銀獎。

2012年“懷素”榮獲中國壹山玉融和杯雕刻創作大賽優秀作品:金獎。

2013年“寿星”榮獲中國(杭州)工藝美術精品博览会获得:铜獎。

2014年“海上升明月”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莆田評比:銀獎。

2014年“引”榮獲第七届上海神工奖評比:金獎。

2014年“修慧”榮獲第七届上海神工奖評比:銀獎。

2014年“爱莲说”榮獲第七届上海神工奖評比:銅銀獎2014年福州市“第二届海峡青年节”职业技能竞赛工艺品雕刻工(寿山石雕刻)组:银奖2014年“观音”荣获第十届中国名石雕刻艺术展:银奖2014年“海上生明月”荣获2014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莆田)评比:银奖2015年“拜观音山”荣获第五届中国“辽宁四宝”文化艺术品博览会(大连)暨大连国际珠宝首饰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金奖2015年“灵水圣地”荣获第五届中国“辽宁四宝”文化艺术品博览会(大连)暨大连国际珠宝首饰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银奖2015年“引”荣获首届海峡雕刻艺术大赛,荣获福雕奖“金”奖2015年“观音降福”荣获中国玉(石)器“红棉奖”荣获“金”奖作品展示设计既创造石道——雕刻师的聚集地|点赞|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希望能到文章下面点赞,鼓励一下我们喔,有你们的支持,我们一定会更努力给大家推送好文章好作品的,爱你们哦么么哒!。

一门三巨匠:林氏父子的寿山石创作谈

一门三巨匠:林氏父子的寿山石创作谈

一门三巨匠:林氏父子的寿山石创作谈寿山石作为我国国石,雕刻收藏史已十分悠久。

在漫长的历史中,令寿山石名满天下的不仅是寿山石本身,更有许多技艺精湛的雕刻大师和精美绝伦的石雕作品的贡献。

在如今的寿山石雕界,林亨云和他的子女所获得的荣誉格外荣耀,也倍受藏家称道。

一门出了三位大师,并且各怀绝技,风格迥异,分别谱写了一番不一样的传奇。

林亨云(1930~),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在当代的寿山石雕刻技法当中,能够被称为“绝技”的,林亨云雕刻熊毛的技法一定会榜上有名。

他的弟子当中,还没有人能够继承下这门技艺,仿刻他作品的人,也总是在熊毛这一关露出破绽。

林亨云学习石雕的时候,已经年近四十,而此前,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木雕大师,极擅刻熊。

林亨云学木雕,是因为幼年时家境贫寒,需要学艺来养家糊口,刻熊,则是听说有个刻熊的木雕艺人刻一只熊能换到八十斤大米,这对贫家子弟来说已经是不小的诱惑,于是林亨云暗下决心学习刻熊,不想这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而学习石雕的原因则是因为寿山石的每一次创作都与上次一不同,每一次雕刻都充满了挑战,每一件作品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激发了林亨云强烈的创作欲望,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遂毅然放弃了木雕以及之前得到的声誉,重新当了学徒从零开始,不想却重新开辟了一片天地。

林亨云的雕刻偏重写实。

1958年,林亨云接受了一期雕刻进修培训,系统地接受素描、速写、人体解剖学等西方美术的基础训练,后又有机会接触大量的雕塑作品,这为林亨云日后的艺术风格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他擅长创作的题材一为熊,一为鱼,真正做到了“鱼与熊掌兼得”。

对于这两个题材,天资卓越的林亨云下足了笨功夫,不停的写生,不停地雕刻,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 1988年他的大型寿山石雕作品《海底世界》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界最高奖项——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

但是对于林亨云来说,专注更符合他的个性。

在创作完成《海底世界》之后,林亨云全身心地投入到熊的世界,通过画册、影像等各种资料来了解熊,甚至赴北京领取《海底世界》的金奖时,林亨云的大部分时间也是扎在北京动物园里,对着北极熊写生、捏泥稿。

福州寿山石雕刻新锐人物——林城篇

福州寿山石雕刻新锐人物——林城篇

福州寿山石雕刻新锐人物——林城篇导读由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指导,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主办的“福州寿山石雕刻新锐人物”评选活动落下帷幕。

经过一个多月前后四轮的竞赛以及最后的加赛,最终诞生了三十位雕刻新锐人物。

本次的寿山石雕刻新锐人物评选均为寿山石雕刻行业80、90后中的佼佼者。

这股寿山石雕刻“后浪”,用智慧的、创造的、实干的、创新的姿态,播下一颗颗执着奋进、创新包容、开放多元的种子。

接下来我们会陆续推出本次新锐人物的有关介绍和作品,敬请关注!本期推出的是福州寿山石雕刻新锐人物——林城。

“生于雕刻世家,人们对于我的创作似乎更为关注、更为严苛,我因此倍感压力,但在家学潜移默化的滋润中,亦有深感其中的乐趣,现在的我更加喜欢通过石雕表达自我。

”——林城林城作品《惠风和畅》旗降石《航登彼岸》善伯石《酒中仙》芙蓉石《千载之寿》高山石《童子观音》芙蓉石《道法自然》高山石《童子献寿》善伯石个人简介林城,1990年生,福州后屿人。

2013年毕业于闽江学院艺术设计专业。

出生于石雕世家,自幼耳闻目染,曾跟随祖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发述学习寿山石刻技艺,为林发述寿山石技艺传人。

而后跟随姑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益晶继续钻研学习寿山石雕刻。

擅长圆雕、浮雕,尤擅仙佛人物,作品古朴凝重、线条简明、情趣逼真。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玉石雕刻艺专业委员会会员、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员、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会员。

现为初级工艺美术师,二级技师。

2019年,寿山石雕作品《纳福》获2019中国(温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快鹿杯”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奖赛金奖;参与编辑出版《石鼓匠心——陈益晶师徒传承艺术作品集》;参与组织举办“石鼓匠心——陈益晶师徒传承艺术作品展”;寿山石雕作品《纳福》被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收藏。

郭功森浅谈寿山石雕作品的文化内涵

郭功森浅谈寿山石雕作品的文化内涵

郭功森浅谈寿山石雕作品的文化内涵我的艺术之路——浅谈寿山石雕作品的文化内涵我出生福州后屿乡,少年时由舅舅介绍到陈秋记(字嫩嫩)家磨光,主要是磨林清卿薄意的作品,兼做石雕人物座、开古兽丝。

后来到斗中街马帧记店里修光,当时郑仁蛟师傅主要做“上海石”的人物雕刻。

他刻的石雕坯很多,没人修光,我就到他那里修光。

抗战时期日本鬼子飞机轰炸福州,局势紧张,生意萧条,被辞退回乡。

我继续学艺,又跟舅父林友竹学习人物雕刻。

俗话说:“穷店强富户”,再后我就去东街开刻印店,买些边角料,边刻印边刻小件工艺品。

家中人口多,生计十分艰难。

解放后,复兴工艺美术,福建省派我和阮宝光等5人,到中国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深造,学泥塑、学速写。

结业后回福州,那时合作化进入高潮,我工作很积极,1955年回到后屿,组建石刻生产小组,成员有林友清、周宝庭、黄恒颂、林元庆、阮文钊、林寿(火加甚)、陈景贵、冯久和、林元康、林发述、周则斌、冯志霖、郭功棋、陈敬棋、陈敬祥等16人,我任组长。

1956年石刻与木画合并后搬到西门西林寺。

后来又分开,石刻搬到南后街小水流湾。

1958年我调到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搞创作。

研究所很严格,做一件作品都要写创作总结。

寿山石雕在研究所里要求多面手创作,牛角、象牙、木、石相结合。

那时我刻一件寿山石雕《熊猫进酒》,拟人化的创作,使动物人格化,受到文化局领导好评,相片都登在报上。

大跃进时创作连续不断,任务十分重,我兼教美工校学生。

我的很多新作品也都是那时候创作出来的,如寿山石雕《九鲤连环卣》、《天象炉》、《丰收炉》、《夜宴桃李园》、牛角刻《跃鲤》等。

在几十年创作中,我对寿山石雕艺术研究体会颇深,现浅谈以下几个方面:寿山石雕关键的第一点就是“相石”,俗话讲“一相抵九工”,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寿山石石料奇形怪状,有红、白、黑色与砂、格纹等,按石选题材,刻什么好?要因势取材,因材施艺。

取色,各种颜色由自己从头脑里去想像,去配合,寿山石特点是利用颜色。

漆澜:再见——董沧门!

漆澜:再见——董沧门!

漆澜:再见——董沧门!漆澜同古堂2011年底,我要做个展。

千高原艺术空间的刘杰让我自己想一个名字。

我顺口说:再见!董其昌。

那几乎是本能般的反应,就冒出这句话。

其间的含义,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

有些东西,不必说出来,因为“着力即差”,并不是为了制造话语的弹性,其实是对别人领会力的尊重。

当然,一般来说,就写作者而言,其实在动笔之前,已经预设了文章的读者是值得尊重的。

今天,得知半年前在香港拍卖的董沧门龙凤博古对章已经被台湾同胞结款取件。

我在这儿可以“马后炮”说几句关于这对对章的旧事了。

董沧门刻田黄龙凤博古对章此时动笔还有一个益处:没有偏袒或替人广告的嫌疑。

至于此文的标题,则源于我得知这个消息后,突然冒出的一个念头,想替大陆朋友,尤其是福州朋友对已经到达海峡对岸的董沧门道一声:再见——董沧门!2011年“再见!董其昌——漆澜个展”现场倘若我所记不错,那是2008年夏季的一天。

上海石友M君突然来电话:“Q君,D地有好展览,品味不错,赶快去看看。

”我暗暗一吃惊,因那地儿并不咋的,但因为M君郑重推荐,于是抱着万一的侥幸心理还是决定去看看。

办展览的是香港Y君,胖胖的像个“哈哈布打”(The Haha Buddha,即弥勒佛),笑呵呵地耐心陪我看了一圈石头。

突然,我看见一方椭圆素章,是上等的田黄冻,气质不凡。

翻过印底一看,四个朱文小篆“京兆叔子”,气质不俗,明显出自行家里手。

我怀疑是张伯驹的用印,因为以前在台北见过一套张氏鉴藏用田黄图章,质地、气色及印文多有类近者,于是建议他好好就此印考订一下。

Y君见我对老东西感兴趣,于是便拉我坐下喝茶,相谈甚欢。

快到中午,我起身告辞,他让我再坐坐,俯身从行李箱里掏出一摞照片和拓片。

我一看,立即坐下了。

半晌回过神来:“这是什么材料雕的?”Y君平静地答道:“田黄。

”董沧门刻恭亲王龙凤田黄对章拓片(其一)就这样,我认识了董沧门龙凤对章。

而实际上,这是我第三次与董汉禹先生“打照面”。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2001年,我从南艺研究生毕业,阴差阳错到了上海书画出版社工作。

寿山石名家林发述的签名

寿山石名家林发述的签名

寿山石名家林发述的签名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寿山石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2.林发述的个人简介和艺术成就
3.林发述的签名及其艺术价值
4.寿山石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正文
寿山石,产自我国福建省福州市北部的寿山乡,以其色彩斑斓、质地细腻、柔润如玉等特点而闻名于世。

寿山石雕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历经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寿山石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华民间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

林发述,福州市寿山石雕名家,出生于寿山石雕世家,自幼跟随父辈学习寿山石雕技艺。

经过几十年的勤奋努力,林发述已经成为寿山石雕艺术领域的佼佼者。

他的作品以技法娴熟、构思巧妙、寓意深刻著称,深受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在林发述的众多作品中,他的签名雕刻技艺尤为出色。

他的签名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充满了浓厚的个人风格。

林发述的签名以行书为基础,融入了楷书的韵味和草书的灵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在寿山石上挥洒自如,将名字与寿山石的特性完美结合,使得签名既具有书法的美感,又展现出寿山石的韵味。

寿山石雕艺术在林发述等一代代艺术家的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

如今,寿山石雕已经拥有了丰富的题材和技法,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发述的签名雕刻技艺不仅为寿山石雕艺术增添了新的光彩,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总之,寿山石雕艺术家林发述的签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度的艺术价值,为寿山石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树立了典范。

老夫喜作黄昏颂 不用扬鞭自奋蹄

老夫喜作黄昏颂 不用扬鞭自奋蹄

明清时期,福州东门外鼓山后屿村已是雕刻艺人云集之地,形成了寿山石雕中的重要流派“东门派”。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元康先生就出生在这闻名遐迩的石雕之乡。

苦痛童年 情系石雕1925年4月,林元康出生在福州市东郊后屿的一个贫苦家庭。

3岁时,父亲因病去世。

不久母亲也积劳成疾,撒手人寰。

5岁的林元康成了孤儿。

1937年,12岁的林元康到堂兄林元庆家中学习寿山石雕刻。

看到原本不起眼的石头,变成一个个惟妙惟肖的雕像,林元康渐渐喜欢上了这个行当,学习起来也格外用心。

“卢沟桥事变”后,寿山石生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迫于生计,林元康离开了林元庆家,到鳝溪的一个小磨坊做工。

平时有时间,他就到鳝溪一带的山中逛逛,观察真山真水,有时还随手画下来,为后来创作山水作品奠定了基础。

1945年9月,整个中国都沉浸在抗战胜利的欢乐海洋当中。

林元康心中那挥之不去的寿山石情结,被重新点燃。

得知日本投降后的第二天,他毅然辞去了磨坊的工作,准备重新学习寿山石雕。

半夜起床 偷师学艺林元康离开后屿来到福州,先后得到了周宝庭和郭功森的指导,1946年,他拜东门派著名寿山石雕刻艺人林友竹为师。

几年的颠簸生活让林元康的意志变得愈来愈坚强,“学就要学最好的。

”灵感一来就要动刀雕刻的林友竹经常半夜三更起来工作,桌子离林元康的床铺一步之遥。

看着师傅的背影,迫切想要学习的他看着心里直痒痒。

一天晚上,他实在忍不住,慢慢地从床上爬了起来,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地走到师傅背后。

越过师傅的肩膀,看到他正在雕刻一个仕女的衣纹。

看到师傅飘逸的刀法,基本上都是一刀一个衣纹,不同的衣纹用不同的刻刀,寥寥数刀,仕女那飘逸的衣服就生动地勾画了出来,林元康恍然大悟……后来,一有机会林元康就偷偷起来,躲在师傅后面学。

老夫喜作黄昏颂 不用扬鞭自奋蹄文 林 霖《皆大欢喜》林元康/作林元康的勤快和努力让林友竹大为欣赏,也在他身上倾注了更多的心血。

名师的言传身教加上自身的勤奋和聪颖,使林元康的技术得到了飞速的进步。

寿山石雕一代名艺人林清卿

寿山石雕一代名艺人林清卿

作者: 余嘉实
出版物刊名: 艺术生活
页码: 72-73页
主题词: 寿山石雕 艺人 雕刻艺术 作品 浅浮雕 民间石雕 传统技法 林清 石头 印章
摘要: 林清卿生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逝于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

在他出生的凤尾乡后洋村一带曾聚居着许多寿山石雕“西门派”的艺人,他从小耳濡目染了许多艺人从事寿山石雕刻的情景。

当他十四、五岁时,就拜自己的亲戚、“西门派”传人陈可应为师并到福州总督后古玩街学艺,凭着他的勤奋好学和聪明才智,不到二十岁就已成为当时城内小有名气的寿山石雕刻艺人。

今天我们不谈印,我们聊一聊“西门清”

今天我们不谈印,我们聊一聊“西门清”

今天我们不谈印,我们聊一聊“西门清”我相信很多人都是怀着好奇心点进来的,甚至有人会觉得今天小编要开车,标题大概是写错字了,图也配的有点偏。

小凳子搬起来,瓜子花生嗑起来,小编你行你来,虽然西门大官人的故事听了很多次,但是今天我要听不一样的。

群众的需求是首要的,群众的眼睛也是雪亮的,但是小编我怎么会是那样的人呢?自从我接触篆刻以来,是一直以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为终极“梦想”(人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我以服务人民大众为主要奋斗目标@#¥%……&*()——咳~咳~有点扯远了,我们言归正传,今天我们不谈印,专门来谈一谈这“西门清”路人甲:小编够蠢的~路人乙:怎么这会儿了,还写错字路人丙:上面两位才真傻,不写错字能发表吗?前面几位,吃你的瓜别打岔,我们今天聊的就是“西门清”。

西门清何许人也?他原名林清卿(1876 ~1948),福建福州市西郊凤尾乡人。

喜诗书字画,雕艺有成,年未弱冠就已名重艺坛。

说到林清卿,我们不得不从清同治年间、光绪年间的寿山石雕刻说起,这个时期,在福建福州一带,同时出现了两个流派:东门派和西门派。

(网络配图)我们先来说一说东门派。

福州东门后屿村以及毗邻的章林、寿岭、横屿各村是寿山石雕家族世代相传之地,早期石雕艺人林谦培与其高足林元珠在此收徒传艺。

他们师徒、父子代代相传,艺术风格较为一致,逐渐形成了东门派。

东门派擅长圆雕技艺,作品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动物样样皆精。

东门派雕刻用刀苍劲有力,且多使用尖刀,作品繁华俏丽、层次清晰、玲珑剔透。

林谦培传林元珠,林元珠再传次子林友清。

林友清字友琛,自幼受石雕艺术熏陶,得其父真传,可谓【东门正宗】,人称“东门清”。

然后我们在说一说这个“西门派”。

这一派是因为其艺人大多集中在福州西门一带而得名。

他们主要在福州西门凤尾乡一带,以及福州总督后(今省府路)一条街前店后坊。

西门派由福州西门凤尾乡潘玉茂、潘玉进、潘玉泉三兄弟共同创立。

林则徐与寿山石,林则徐拥有不少寿山石印章,精彩寿山石资讯尽在先锋石讯

林则徐与寿山石,林则徐拥有不少寿山石印章,精彩寿山石资讯尽在先锋石讯

林则徐与寿山石,林则徐拥有不少寿山石印章,精彩寿山石资讯尽在先锋石讯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中国近代民族英雄,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等。

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

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自明之后,用寿山石刻为印章在福州已经蔚然成风。

林则徐自然不会免俗,而且有许多的名章和闲章都是亲自下刀刻就的。

现在由福州市博物馆收藏的就有5枚,分别为名章:“臣林则徐”、“少穆”。

闲章:“长君子心”、“身行万里半天下”、“大富贵亦寿考”,边款:“镌当代之大名所裁示——少穆”。

边款雕字为行草,苍劲有力,正是林则徐的亲笔所书。

林则徐还刻有“浮生宠辱君能忘,世事咸酸我亦谙”的边款,据说是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后他随身所带的寿山石章。

当时他正为禁烟事被道光皇帝革职,搬出两广督署衙门,移住在高街连阳盐务公所,“覊滞羊城,听候查问”,并有戍往新疆的动议。

而且前两广总督邓廷桢已经被戍往伊犁。

林则徐赋诗“中原果得销金革,两叟何妨老戍边”,表达他矢志为国为民,不以己喜,不以物忧的坦荡心怀。

邓廷桢和诗曰:“浮生宠辱君能忘,世事咸酸我亦谙”。

林则徐以该诗刻成闲章,作为座右铭。

林则徐还有许多用寿山石刻成的名章、闲章和官章。

名章的有:“林则徐印”、“少穆”、“林则徐字少穆号竢邨”;闲章有:“为寓目之石写真”、“曾归真愚”、“从吾所好”;官章有“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总制荆湘”、“滇黔总制”等,这些印章有一部分是自娱自刻的。

林则徐逝世后,后人视为珍宝。

但“文化大革命”时曾被抄没,好在当事人尚知尊敬林则徐的高尚民族气节,不敢作为“四旧”破坏。

寿山石雕艺人林谦培事迹

寿山石雕艺人林谦培事迹

寿山石雕艺人林谦培事迹寿山石雕艺人林谦培林谦培,清代同治、光绪间福建寿山石雕艺人。

字继梅。

福建侯官县人。

擅雕刻印纽、博古及圆雕人物,海兽尤为专长。

喜以神话、仙佛作题材,具北魏遗风。

人物体型微胖,头大身短,衣褶流畅简练,饰以线刻锦纹,须发开丝染墨,画眉点睛,刀路明晰,卷曲纹理,有条不紊,备极传神。

在继承杨璇、周彬优良传统的根底上,和弟子林元珠创始了寿山石雕“东门流派〞艺术风格。

林谦培被尊为“东门流派〞鼻祖。

东门派主要分布在福州东郊,都采石之自然形态雕作人物。

晚年积平生得意之作,拓描成谱。

寿山石雕传承人林亨云林亨云,1930年出生,福建福州人,自幼爱好雕刻艺术,早年从事木雕工艺,师从陈发坦,70年代由塑造佛像进而从事木雕、牙雕、寿山石雕的创作研究,擅长人物、动物圆雕,以尤擅雕刻北极熊及金鱼著称。

他创作的众多作品中,题材以动物为主,将木雕、牙雕技法运用到石雕中,他屡次应邀赴美国、新加坡等国进展学术交流,其作品亦屡次在全国各种大展中获奖,其中《《海底世界》》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珍品金杯奖。

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工艺美术特级名艺人。

代表作品有:木雕《《熊》》、寿山石雕《《海底世界》》、《《金鱼》》、《《北极熊》》等。

因家庭贫困,加之对雕刻艺术的热爱,13岁时,林亨云就踏上了从艺之路。

一开场跟着舅舅学习龙眼木雕。

“刚开场学的时候,买进来的木头在雕刻之后仍以同样的价格卖出去,就为了用卖出去的钱再换新的材料,用来练手。

〞为了使雕刻作品惟妙惟肖,少年时的林亨云留意观察身边各种小动物的习性和体态,一边看一边模拟。

经过十几年的刻苦钻研,20多岁时,林亨云就蜚声艺坛。

当时艺术界如此评价青年林亨云:“以擅刻动物著称,他所雕刻的熊,比例准确,形象逼真。

〞1970年,40岁的林亨云开场研究寿山石雕艺术。

从此,用艺术赋予石头生命,成为他毕生的追求。

林亨云一生经历丰富,石雕艺术自成一体,别具风格。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 石雕艺人xx 事迹
xx 石雕艺人xx
林谦培,清代同治、光绪间福建寿山石雕艺人。

字继梅。

福建侯官县人。

擅雕刻印纽、博古及圆雕人物,海兽尤为专长。

喜以神话、仙佛作习题材,具
北魏遗风。

人物体型微胖,头大身短,衣褶流畅简练,饰以线刻锦纹,须发开
丝染墨,画眉点睛,刀路清晰,卷曲纹理,有条不紊,备极传神。

在继承杨
璇、周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和弟子林元珠创始了寿山石雕“东门流派”艺术风格。

林谦培被尊为“东门流派”鼻祖。

东门派主要分布在福州东郊,都采石之自然形态雕作人物。

晚年积平生得意之作,拓描成谱。

xx 石雕传承人xx
林亨云,1930 年出生,福建福州人,自幼爱好雕刻艺术,早年从事木雕工艺,师从陈发坦,70 年代由塑造佛像进而从事木雕、牙雕、寿山石雕的创作研究,擅长人物、动物圆雕,以尤擅雕刻北极熊及金鱼著称。

他创作的众多作品中,习题材以动物为主,将木雕、牙雕技法运用到石雕中,他屡次应邀赴美
国、新加坡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其作品亦屡次在全国各种大展中获奖,其中
《海底世界》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珍品金杯奖。

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工艺美术特级名艺人。

代表
作品有:木雕《熊》、寿山石雕《海底世界》、《金鱼》、《北极熊》等。

因家庭贫困,加之对雕刻艺术的热爱,13 岁时,林亨云就踏上了从艺之路。

一开始跟着舅舅学习龙眼木雕。

“刚开始学的时候,买进来的木头在雕刻之后仍以同样的价格卖出去,就为了用卖出去的钱再换新的材料,用来练手。

”为了使雕刻作品惟妙惟肖,少年时的林亨云留意观察身边各种小动物的习性和体态,一边看一边模仿。

经过十几年的刻苦钻研,20 多岁时,林亨云就蜚声艺坛。

当时艺术界如此评价青年林亨云:“以擅刻动物著称,他所雕刻的熊,比例准确,形象逼真。

”1970年,40 岁的林亨云开始研究寿山石雕艺术。

从此,用艺术赋予石头生命,成为他毕生的追求。

林亨云一生经历丰富,石雕艺术自成一体,别具风格。

他的特点在于不仅
掌握了石雕传统技法,而且吸收了木雕、牙雕的艺术长处。

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方案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林亨云已经培养了许多弟子,而老人独特技艺的最为地道的继承人是其子林飞,现在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目前,老人的女儿和孙女也加入到了学习石雕的行列。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