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十年对峙
高一历史必修一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长征精神,成为巨大动力。
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具有伟 大的意义。
思考:
你认为什么是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
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 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2. 经过:1934.10---1936.10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吴起镇
王稼祥
张闻天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 ——江西瑞金武阳渡口
1930年江西永丰兴国土地调查情况: 阶级成分
地主、富农 中农
所占人口比
6% 20%
所占土地比
80% 15%
贫农 雇农、手工 业
60% 13%
5% 0%
问:表格内容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并由此说明中 共怎样才能在农村立足。
(1)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作用:
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 活上有了保障,革命积极性大大提高。
松潘草地
穿过草地(油画)
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接壤地段,纵横几百 公里,海拔3000至4000米以上。草地的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 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不仅人迹罕见,也无鸟 兽出入。红军经过六天六夜,终于走出了草地。
三军过后尽开颜
吴起镇,位于革命圣地延安的西北部。1935年10月19日, 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 军胜利会师。
完全不同的政权
国共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国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1927含义:是指中国人民在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
国共的十年对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一.南昌起义1.背景:①国民大革命的失败;②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和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③敌人在南昌地区的兵力薄弱。
南昌起义军的部队来源:国民革命军3.领导人:周恩来、贺龙4.经过:起义成功后南下受挫,局部转战湘南,局部进入海陆丰。
5.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对抗国民党的第一枪;②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⑴八七会议〔枪杆子里出政权〕2.地点:汉口3.内容: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左倾错误;②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对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③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4.意义: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
(2)秋收起义2.领导人:毛泽东3.目标:长沙4.结果:进攻长沙失败,转向农村开展注:三湾改编:1927年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3)井冈山革命工农武装割据:1.含义:在中共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使根据地不断稳固和扩大。
2.关系: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根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根本形式,根据地建设是物质根底,使根据地不断稳固和扩大。
3.原因: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开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②中外反动势力强大,并大多集中在城市,力量相对集中,农村是其统治薄弱的地方,利于突破。
4.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革命的开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②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革命的开展。
注:左倾: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危害性更大〕右倾:保守妥协退让(1)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①俄国:城市中心论,城市包围农村②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什么要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1.这里群众根底好,国民革命时期湘赣边界地区曾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2.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产粮区,便于筹粮筹款;湘赣两省之间,距离大城市较远,反动统治力量较为薄弱,便于利用敌人的矛盾,而革命影响也较容易传播出去。
国共的十年对峙全面版
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初步 形成
国民党
三次反革 命围剿
1930— 1931
第四、五次 反革命围剿 1932.2 1933.10
西安事变 1936.12
一、挽救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大革命的教训?首先吸取的教训?失败后的首要任务?
(一) 经过
1、南昌起义: 2、八七会议: 纠右、总方针、秋收起义、毛泽东论断
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 对国民党政策:反蒋—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3)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变成民族矛盾为主(1935)
4)国共关系:由对抗走向合作
5)美日关系:由绥靖到遏制
重点问题:
1、理论上 八七会议 文家市决策 (纠右滋左) 左倾
中国革命的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
遵义会议
军事, 组织
2、实践上 武装起义
蒋介石政策的“转变”
1)不抵抗
舆 论
攘外必先安内
2)表面转变:安内的最终目的是攘外
3)实质未变:对红军“围剿”;对日本妥协。
4)政策的实践
第4、5次“围剿” 《何梅协定》 适应“华北政权特殊化” 方针
第四节 长征
一、1、背民景族:—矛—盾中战建上心略升的立转:农、移无民包(产运围有阶目动、级的。夺领、北取导有上计抗划日)
内容:纠、肯、选、消 意义:事实上、成熟的标志、转折点
水 江河 桥 山 草 (三)两次会师
【
技 巧
1933.10、1934.10、1935.10、1936.10
】
甘
吴起镇
1935.10. 黄Βιβλιοθήκη 陕 会宁肃河
西
腊子口
西
草地
大
毛尔盖
康 渡 雪山
【历史课件】国共的十年对峙
退却:逃跑主义
二、过程
(一)瑞金、四道封锁线
(二) 遵义
内容:纠、肯、选、消
会议 水 江 河 桥 山
意义:事实上、成熟的标志、转折点 草
(三)两次会师
【 技 巧 】
1933.10、1934.10、1935.10、1936.10
甘
吴起镇 1935.10.
会宁 陕
黄
肃
河
西
腊子口
西
大
草地 毛尔盖
渡 雪山
第4、5次“围剿” 《何梅协定》 适应“华北政权特殊化” 方针
第四节
长征
——战略转移(有目的、有计划) 中心:无产阶级领导 一、背景: 的农民运动。北上抗日 1、民族矛盾上升
建立、包围、夺取
2、共产党的“左”倾错 误 【主要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直接原因】
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博古 中心:工人阶级的城市暴动 道路上 八七会议1931 配合:农民阶级配合作用 遵义会议1935 进攻:冒险主义 整风运动1942 军事上: 防御:保守主义 【小结】
最以 后农 夺村 取包 城围 市城 政市 权,
武装斗争:三次反“围剿”
内容 土地革命 三、燎原之势 土地革命 土地革 命路线 地方 政治 根据地 建设 经济 中央 工业 农业 作用
洪湖、湘 鄂边 (贺龙)
鄂豫皖
(徐向前)
闽浙赣 湘鄂赣 (方志敏) 中央(朱毛) 湘赣(彭德怀) 邓小平 左右江 彭湃 海陆丰
4)国共关系:由对抗走向合作
5)美日关系:由绥靖到遏制
重点问题: 1、理论上 八七会议 左倾 2、实践上 武装起义 (南昌、秋收) 中国革命的道路 文家市决策 工农武装割据 遵义会议 军事, 组织 长征 井冈山 的斗争 燎原 之势
国共的十年对峙(上课)
2、过程: 开始:1934年10月 内容:纠正“左”倾军事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 遵义会议: 意义:结束“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 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 陕北会师: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 德的军事指挥权。 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 ——1935 年10月,刘志丹陕北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 会宁会师: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 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936 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
根据地的建设
土地革命
工 农 武 装 割 据
1、土地革命: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 度 意义:农民政治上翻身,经济上分到土地, 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2、武装斗争: 红军三次反“围剿”,巩固革命根据地 3、根据地建设:
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经济建设:领导军民进行工农业建设, 发展生产,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找到中 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D
D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时间: 1931年冬 地点: 江西瑞金 标志: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召开 概况: 定都瑞金、毛泽东为主席、 正式建立了和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概括图示
共:红色政权(瑞金)
中国人民
阶级矛盾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国:国民政府(南京)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集体主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爬雪山
国共十年对峙
国共十年对峙
再次,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形成了 以群众路线为核心的革命文化。 这种文化强调紧密联系群众、依 靠群众,以群众的力量推动革命 事业的发展。这种文化使中国共 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始终保持与人 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赢得了广大 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为中国 的革命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形成了 以统一战线为核心的革命文化。 这种文化强调在革命斗争中要团 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扩大统 一战线,共同推动革命事业的发 展。这种文化使中国共产党在革 命斗争中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 态度,广泛团结各阶层、各党派 的力量,共同为中国的独立和解 放而奋斗
国共十年对峙
除了以上提到的内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 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重要性,开始把工作重点转向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为后来的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外交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 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开展了对外交往和统一战线工作,为中国的革命胜利争取了更多的支 持和帮助
总之,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中,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坚持 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来的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的发展仍 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50M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 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 坚持斗争、浴血奋战,展现了中华民族 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精神,为后来的民族 独立和人民解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近代史下册第一章国共十年对峙
②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成立工农红军 第四军。 (2)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 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 村革命根据地,红军力量达到10万人。
(3)根据地的巩固:
①军事上:粉碎敌人三次反革命“围剿”, 1930年底到1931年秋。 ②经济上: a.土地革命(路线、意义),赢得了群众 基础。 b.经济建设,巩固了红军政权。 ③政权上: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 府。1931年 瑞金 毛泽东 朱德 工农民主 政权
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太平天国 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 权”思想,中国共产党1931年的土地革命 路线,都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请 分别分析三者的性质与影响。你从中获得 什么历史启示?
①三者性质与影响 《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的土地纲领;它突 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 望;但它主张平均分配土地,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 实施。 “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它表达了 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 发展;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是无产阶级的土地革命纲 领;它使广大贫雇农获得了土地,调动了一切反封建 的因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②历史启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 问题与土地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提出完整的土 地革命纲领,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其二,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在与共产国际联系中 断的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 义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解决了自己 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采取民主集中制原 则,独立解决了党中央领导机关改组问题。改 变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 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做法,实际上确立起实事求 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全局上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政治上成熟 的政党,完全可以独立地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 的重任。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
剿”,反而使自己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P21。
——选自:高中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一幅英雄的画卷一部壮丽的史诗 一个前所未闻的故事——长征
思考:根据上述材料说明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二、国共对峙的表现——红军长征
1、原因
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根本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
误
内 容
遵 义 会 议
意 义
①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事实 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 导 ②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
决自身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材料2: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 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 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 ——毛泽东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课本知识,想一想: 长征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
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转危为安
2、保存了经过千锤百炼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
影响: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 性空前高涨。 (3)根据地建设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
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意义:(1)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 革命相结合的产物 (2)奠定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的理论基础 (3)科学的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发展规 律 (4)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武装斗争
主要斗争形式
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
中心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二分田
①背景: 长征红军处于危险之中。 ②时间与地点: 1935、1 遵义 ③内容: a、纠正、肯定 b、选举、取消 ④意义: a、结束左倾 b、事实确立正确领导 c 、标志着成熟
d 、党史转折点
遵义会议会址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1935年2月
•
残 苍 从 头而 如雄 阳 山 头 越今 铁关 如 如 越 。迈 ,漫 血海, 步 道 。, 从 真
红军长征(背景、经过、意义)
南昌起义 1、背景:
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旗号
(1)大革命教训:必须掌武装及领导权
(2)中共掌握部分武装力量
(3)敌人在南昌的统治力量比较薄弱
(1)时间: 1927、8、1
2、经过:(2)主要领导人:周恩来、贺龙等
占领南昌 (3)概况: 南下受阻 兵分两路
打响第一枪
3、意义:
(1)时间:
1927年10月,毛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 (5)影响: 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揭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为什么都没 有成功?给中共的教训是什么? 照搬苏联经验,走城市中心道 路。都以城市为进攻目标,而 城市敌人力量强大。
秋收起义
教训: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1.南京国民政府代表 A.民族资产阶级的利 B.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C.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D.民族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利益
2.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里,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 A.集体领导的重要性 B.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C.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D.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 3.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中得出的最突出 的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派 B.必须从城市转入农村 C.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D.必须建立一支新型军队
国共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国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1927含义:是指中国人民在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
国共的十年对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一.南昌起义1.背景:①国民大革命的失败;②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和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③敌人在南昌地区的兵力薄弱。
南昌起义军的部队来源:国民革命军2.时间:1927.8.13.领导人:周恩来、贺龙4.经过:起义成功后南下受挫,部分转战湘南,部分进入海陆丰。
5.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②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⑴八七会议(枪杆子里出政权)1.时间:1927.8.72.地点:汉口3.内容: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左倾错误;②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③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4.意义: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
(2)秋收起义1.时间:1927.92.领导人:毛泽东3.目标:长沙4.结果:进攻长沙失败,转向农村发展注:三湾改编:1927年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3)井冈山革命工农武装割据:1.含义:在中共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2.关系: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基本形式,根据地建设是物质基础,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3.原因: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②中外反动势力强大,并大多集中在城市,力量相对集中,农村是其统治薄弱的地方,利于突破。
4.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②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革命的发展。
注:左倾: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危害性更大)右倾:保守妥协退让三.工农武装割据(1)革命根据地的建设1927.10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①俄国:城市中心论,城市包围农村②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什么要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1.这里群众基础好,国民革命时期湘赣边界地区曾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2.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3.井冈山四周各县都是产粮区,便于筹粮筹款;4.井冈山位于湘赣两省之间,距离大城市较远,反动统治力量较为薄弱,便于利用敌人的矛盾,而革命影响也较容易传播出去。
高考历史知识点:国共十年对峙
高考历史知识点:国共十年对峙
国共十年对峙是指从1927年至1937年的国共两党之间的对立和斗争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
1. 国共合作与矛盾爆发:1924年至1927年,国共两党曾进行过合作,共同抵抗帝国
主义和军阀统治。
然而在国共合作统治时期,出现了许多矛盾,如领土问题、军队指
挥权问题等,最终导致了国共两党的矛盾爆发。
2. 国共分裂:1927年春,国共合作矛盾进一步加深,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发动了对共产党的大规模镇压,这次事件被称为“四一二事变”,标志着国共分裂的开始。
3. 地方武装斗争:国共分裂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建立了
苏维埃政权。
而国民党则通过军事打击来削弱共产党的影响力,进行了“围剿”运动。
4. 中共红军长征:1934年,由于国共斗争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进行了著名的长征。
红军历经艰苦、跋涉数万里,最终于1935年到达陕北的延安。
5. 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被迫联合起来抵抗日本侵略。
中共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成立了抗日救国统一战线,国
共关系从此得到改善。
这些是国共十年对峙的主要历史知识点,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理解国共关系的发
展和中国现代历史的演变。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知识点一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一)背景1.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
2.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和军队的重要性,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二)过程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发动南昌起义。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
纠正了陈独秀右倾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总方针;举行秋收起义。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928年朱、毛井冈山会师,创建工农红军第四军。
此后共产党人创建了十几块农村根据地,红军发展到10多万。
4.建立政权: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建立。
毛泽东当选政府主席。
5.五次反围剿:1930—1934年,根据地军民进行了五次反国民党围剿的斗争。
前四次取得胜利,第五次失败。
6.红军长征(1934—1936)(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博古等左倾错误领导人指挥下失败。
(2)过程①中央红军及中央机关:1934年10月,从赣南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后,历尽艰险,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②二、四方面军: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与前去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
三大主力红军长征完全胜利结束。
(3)长征胜利的意义: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力量,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三)国共十年对峙的影响1.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2.十年对峙结束后,迎来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敌 退 我 追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集 中兵力,各个 歼灭”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时间:1931年冬 地点:江西瑞金 标志: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 国代表大会召开 概况: 定都瑞金、毛泽东为主席、 正式建立了和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南昌 起义
秋收 起义
井冈山革命 根据地创建
城市革命
农村革命
海陆丰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意义:
2.中共创建革命军队,武装夺权的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 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时间: 1927年8月7日 地点: 汉口 内容: 1.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2.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 党统治的总方针; 3.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 3、长征
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 攸关的转折点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巩固练习
1、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 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 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 A、北伐军进军湖南 B、八一南昌起义 C、湘赣边秋收起义 D、红这第五次反“围剿” 2.标志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是:( ) A.中共三大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A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 是土地革命开始的标志 C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D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事 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 (3)意义: 确领导 ②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 义原理解决自身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 成熟的标志 ③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
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背景介绍国共对峙是指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期期间的一场激烈斗争。
这场斗争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讨论国共对峙的十年时期,即从1927年至1937年。
二、国共对峙的起因国共对峙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及中国国民党的全盛时期。
在1921年党的早期阶段,国共两党通过合作共谋实现反帝反封建的目标,但是由于意识形态和利益的分歧,两党逐渐疏远。
此后,在1927年国共合作的宁汉事变后,两党走向了对峙的阶段。
三、国共对峙的过程和事件1.1927年至1928年:国共关系破裂,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共产党遭受重大打击,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2.1929年至1930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苏区的根据地实现了初步的发展,成立了苏区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土地革命。
3.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新的抗日方针,表示愿意与国民党合作抗日。
4.1934年至1935年:红军长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艰苦跋涉,最终到达陕北,确立了新的根据地。
5.1936年至1937年:国共两党进行了西安事变谈判,蒋介石被迫接受与共产党合作抗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四、国共十年对峙的影响1.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对峙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改善了党的组织和军队建设,为日后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2.思想理论:在国共对峙的十年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的思想理论,如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等。
这些理论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指导。
3.抗日战争: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后开始合作抗日,这对中国抗击侵略者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4.社会变革:国共对峙及其后的抗日战争,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进程,对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进行了彻底的冲击。
五、结论国共的十年对峙是现代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它为中国革命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
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国共对峙的十年是新中国内政党派之间的对抗,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与西方民主政治的一场较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阶段特征: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1927--1937)①概括:国共政权对峙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1931年11月,中共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代表广大工农利益。
对国共十年对峙的正确理解①各有相当的武装力量和实际控制区域②虽经不断斗争,各有胜负,但并不能消灭对方。
③国共双方代表中国两大政治势力,不仅指两政权。
④对峙状态历经十年之后,因民族矛盾的上升而共赴国难,联合抗日。
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创立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1934年蒋介石对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五次“围剿”;后令东北军、西北军围剿西北红军。
中共开展反围剿斗争,长征胜利宣告了国民政府军事“围剿”破产④中日民族矛盾与国内阶级矛盾交织1927年~1935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
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共对峙时期的社会矛盾①国共为代表的阶级矛盾②阶级或集团的内部矛盾中共内部先后有左倾和右倾矛盾;国民党内部争权夺势和抗日态度上的矛盾;新军阀和旧军阀的矛盾;帝国主义在侵华权益上的矛盾。
③中日民族矛盾第一讲“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中国红色政权的建立)一、实践(一)武装斗争三大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揭开了序幕,(三次武装起义的背景、时间领导人、斗争过程、特点及其共同点)—投影表格完成名称时间领导人主要经过及特点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时间、地点、内容、意义)(二)革命根据地建立与建设1、建立:①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会师)②根据地广泛建立2、建设:①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背景、目的、性质、结果)②经济建设(目的、措施、作用)党在根据地经济建设中坚持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
15 国共的十年对峙
D
D
THANK YOU!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坚持武装斗争
一、南昌起义
时间:
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 党的第一枪。中共开 始创建革命军队,开 始武装夺权。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
中共军队的先后名称: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中国国民革命军(八一南昌起义) 2、中国工农革命军(秋收起义) 3、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根据地时期) 4、国民革命军(抗日战争) 5、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时期) 6、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时期)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根本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 2、经过 误
1934年10月瑞金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 甘肃会宁会师
3、意义
3、遵义会议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 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时间: 1927年8月7日 地点: 汉口 内容: 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 党的总方针; 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意义: 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 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方向。
2、秋收起义
时间: 1927年9月 领导人: 毛泽东 目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历史意义: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 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 机”。 ——毛泽东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革命转 危为安;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宣传了共产党的主张; 长征精神,激励后人。
第15国共的十年对峙
(4)意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
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八七会议
中国第一 个农村革命根 据地
1927年的毛泽东
文家市秋收起义纪念馆
2、秋收起义:
(1)时间: 1927年9月 (2)领导人: 毛泽东 (3)地点: 湘赣边界 (4)经过:
1930年江西永丰兴国土地调查情况
阶级成分
所占人口比
所占土地比
地主、富农
6%
80%
中农
20%
15%
贫农
60%
5%
雇农、手工业者
13%
0%
探探究究⑴⑵ :在表这格种反情映况了下怎中样国的共历产史党现怎象样?才能在 农村立足?
题件人,”口“我大如们多在果就数农我取的村—们得农,—能了民地够毛战却主普泽胜少拥遍东一地有地切或大彻敌无量人底地土的地。地最解,基决而本土占条地问
1、我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斗
B 争实践中得到 的最深刻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 B、必须将斗争的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C、必须建立人民革命军队 D、必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2、(2005年 全国卷)毛泽东的诗词是 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词 “军叫工农革军,旗号镰刀斧头,匡庐 (泛指江西 )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
B C.在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
D.取消了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9、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
C 点,这里的“转折”从根本上讲是
A、从王明统治到毛泽东的领导 B、从共产国际领导到中共独立领导 C、从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到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 义想路线 D、从失败转向胜利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即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一、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的斗争▲革命实践: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反围剿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理论探索: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标志,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形成。
▲革命的实践:(1)发动武装起义①南昌起义:A.时间:1927年8月1日(建军节);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
B.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八七会议:1927年,汉口。
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意义:中共开始了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
③秋收起义: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湘赣边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文家市决策,开始放弃攻打大城市的战略,向农村转移;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④广州起义:1927年,张太雷、叶挺等领导。
(2)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到1930年成燎原之势。
(3)建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江西瑞金,毛泽东为主席。
(4)巩固根据地的斗争:①武装斗争→反围剿;②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二、革命的重大挫折与伟大转折(1)重大挫折:中共被迫战略转移,红军进行长征。
原因:①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②根本原因:王明等左倾错误。
(2)伟大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贵州遵义)①背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长征初期,损失严重。
②会议内容:A.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思想上并未彻底纠正)。
国共的十年对峙
4.中国共产党确定开展土地革命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八七”会议 D.洛川会议 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最主要意义是 A.揭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的序幕 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开始创建人民军队 D.开展了游击战争的伟大尝试 6、毛泽东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解决土地问题,我 们 就获得了足以战胜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其中 的“土地问题”是指 A.打土豪,分田地 B.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C.废除封建制剥削和封建债务
邓小平 左右江
彭湃海 陆丰
毛泽东
周恩线
遵 义 会 议
内 容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 义
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事实 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 导 ②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 决自身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③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小结: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共在革命转入低潮
的形形势下,开创重新聚集革命力量、独立 领导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 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 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在土地革命时期, 毛泽东从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 路问题。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了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中国革命 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红军的长征,是世界 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 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927---1937)
聂荣臻
朱德
林彪
罗荣桓
彭德怀
贺龙
陈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习目标】掌握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实践、意义和影响;了解国共十年对峙结束的原因和发展;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基础自查】1.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土地革命的基本概况;“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容和意义2.红军长征的背景、经过(可结合图适当补充)、结果、意义(重点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长征精神”的内涵【概念解读】1、土地革命:在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上,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斗争形式,也是中国式革命道路必经的重要手段。
3、井冈山道路:通俗地说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4、中央红军长征胜利与长征的最后胜利:中央红军的长征胜利是指1935年10月,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长征的最后胜利是指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5、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6、苏维埃政权:(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苏维埃制度是苏联的政治基础,是俄国劳动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
7、左倾与右倾:“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革中的“左”倾错误等。
“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二者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
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知识结构】一、“工农武装割据”形成1、武装起义(1)南昌起义(2)秋收起义(3)八七会议2、“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1)土地革命(2)根据地建设(3)武装斗争二、红军长征1、背景2、开始3、遵义会议4、胜利5、意义【知识反思】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指导思想上的不足?不根据本国国情,坚持“城市中心论”,从中得到的最大启示是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2、八七会议的不足?由于受共产国际“左”倾思想和党内“左”倾情绪的影响,会议在纠正了右倾错误的同时,助长了冒险主义和命令主义的倾向,中央领导工作最初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3、遵义会议的不足?遵义会议仅仅纠正了当时党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但并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清算“左”倾错误。
党内“左”倾错误的彻底清算应该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中。
4、长征胜利与中国革命新局面之间的关系?红军长征造就了中国革命的领导骨干,为夺取全国胜利作了政治上和干部上的重要准备,红军长征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长征的胜利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5、中国革命要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重要条件,是土地革命的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根据地建设是中国革命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6、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次转移⑴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⑵最高决策从错误到正确。
(右倾机会主义→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逐渐走向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⑶革命中心区域的转移从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长征→陕北)。
⑷中国时局由国共两党内战转移到共同抗日(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7、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遭遇的两次严重挫折(1)两次挫折: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挫折原因: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客观上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超过了革命的力量,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主观上是中共处于幼年时期,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由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取得统治地位,毛泽东被剥夺了领导权,第五次反围剿指挥失误,被迫进行长征。
(3)挽救措施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召开“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最后走出一条正确的工农武装割据之路。
长征途中,1935年初,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从军事上、组织上纠正“左”的错误,在军事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8、中国共产党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1)中共二大把党的奋斗目标确定为最高纲领,从国情出发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
明确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中共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方针,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中共独立领导了工农武装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工农红军),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4)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5)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开始形成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说明党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习题训练】1.(2016·上海单科·23)右图反映了近代中国关税总收入的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改订新约运动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C.民族经济发展D.北伐战争爆发2.(2015·天津文综·6)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
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
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3.(2014·四川文综·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4.(2014·福建文综·16)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这一调整是指( )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5.(2012·全国大纲卷·18)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
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 )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 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 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6.(2008·海南单科·20)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
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
”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7.(2008·广东单科·10)“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
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
”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A.民族主义者 B.专制主义者 C.自由主义者 D.布尔什维克主义者8.“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氏、方志敏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的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是正确的”。
这是小明同学看过毛泽东诗集选后的摘录,请你判断上述摘录的内容所属的历史时期是A.国民革命运动 B.国共十年对峙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9.(08年四川)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是A.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B.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绘农民,不允许土地买卖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D.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10.(2011年浙江文综,19)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A.九一八事变前后B.一•二八事变以前C.西安事变前后D.八一三事变以后11.(2010 四川文综 17)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相结合。
下述毛泽东的革命斗争策略中,与此认识相吻合的有①重视农村根据地建设②重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③重视共产国际的指导④重视工农运动有机结合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 陈独秀将白己一生的活动归纳为康党(维新派)——乱党(革命党)——共产党,胡适认为他是个“终身反对派”。
对此错误的说法是A.陈独秀的活动与其所处时代是一致的B.陈独秀的活动与思想是时代产物C.陈独秀的活动与思想深刻影响了其所处时代D.陈独秀一生的悲剧完全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13、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中共中央驻地有着“上海—瑞金—延安一西柏坡—北平”的变化,它也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下列相关表述中,错误的是A.从上海到瑞金,有利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B.从瑞金到延安,有利于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转变C.从延安到西柏坡,反映了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变化D.从西柏坡到北平,反映了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的转移14、(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