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04全球史观(解析版)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史观详解大全(含例题)

高考历史史观详解大全(含例题)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历史】试题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历史】试题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历史】试题|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试题:1.史观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其中,整体史观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按照这观点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应该是( )。

A.新航路的开辟B.早期殖民扩张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D.工业革命答案:A解析:A项,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各个部分连接了起来,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按照整体史观的观念,新航路的开辟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故A项正确。

B项,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早期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

故B项错误。

C、D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工业革命分別发生于17、18世纪,并不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辛亥革命,下列哪点最贴切( )。

A.民主革命第一枪B.谁再想做皇帝,都做不成了C.自由尽是新风尚D.世界风暴新源泉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理解全球史观的本质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察辛亥革命,应该把它放在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中去分析,作为殖民地的中国,辛亥革命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是世界风暴的新源泉,A项是革命史观,B项是现代化史观,C项是社会史观,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知识链接: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2020年高考历史七大史观 4全球史观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七大史观 4全球史观 Word版含解析

全球史观【概念内涵】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主要内容】(1)世界发展“从分散到整体”、“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2)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4)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6)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

【关键词】全球化、联系、整体、交流【真题回顾】1.(2019·江苏高考·20)“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

”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A.传统文化的价值 B.文化理念的趋同C.商业的文化功能 D.外来文化的影响【答案】A【解析】“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表明作者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故A项正确;文化要多元化,理念不能趋同,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重视商业的文化功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

2.(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

高考历史复习之“七大史观”

高考历史复习之“七大史观”
?1革命史观考查的多是通过题目渗透着革命史观看待历史事件的现象考查其中蕴含着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
1.全球史观
• (1)含义:又称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
• 面看待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转变的过程。 • 这一转变开始于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开辟。其贯穿的主线是生产力 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 • 简单的说就是注重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 联系和互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 决定性因素,全球史观重视从全球范围内整体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 历史进程,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 (2)备考视角:
(1)明确社会史观包含的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 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其 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 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 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2)归纳教材中涉及的社会史观问题:如美国罗斯福新政稳定 社会的改革措施、苏联新经济政策、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 经济的调整、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等。 (3)理解社会民生问题,明确当今世界面临重大社会问题,如 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安全等。
4.社会史观

(1)含义: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 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政治问题、经济 问题、文化问题等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经济变迁及其 对民众生存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关注社会进步。社会 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 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 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件(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本质上体现了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盘点这些高中历史史观

盘点这些高中历史史观

盘点这些高中历史史观高中历史史观还是非常丰富的,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详析。

但是有些同学连什么是史观都不清楚,针对这个问题,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来认识一下这几大史观吧!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高中历史中的七大史观 你不知道的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中的七大史观 你不知道的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中的七大史观你不知道的高中历史
史观是指我们对于历史时间的观点与看法,这个在学习历史时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小编总结的在高中历史学习中会遇到的“七大史观”,及解析,希望可以给各位同学的复习提供帮助。

 高中历史“七大史观”—全球史观 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
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纵向的历史进程和横向的国家民族关系,文化、经济、军事诸因素,环境和气候,等等,都互有影响。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
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高中历史的“七大史观”—文明史观 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
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

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高考史观题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6、革命史观的要点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隆重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去剖析这两大历史事件。

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高考历史知识点解析(多元史观)

高考历史知识点解析(多元史观)

一、全球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七大史观

七大史观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全球史观及两道典型试题精析

全球史观及两道典型试题精析

全球史观及两道典型试题精析一、“全球史观”的内涵: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全球史观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

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

二、“全球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㈠树立一种全球意识。

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

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何以可能和必要的根据。

㈡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

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同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

㈢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

㈣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应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同点,把分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即使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不使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

以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为指导的高考历史

以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为指导的高考历史

以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为指导的高考历史一、专题解读:“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

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

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 和“区域化”。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考点揭示:⑴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⑵在经济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开展殖民扩张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⑶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

先是欧、美、亚的一些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后亚、非、拉被侵略、被奴役的国家很多也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其中包含的重要内容。

⑸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是整体史观下“世界文明”构建的一个非常好的佐证。

三、知识整合形成过程:㈠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兴起1.14~16世纪:早期的资产阶级为了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征服世界的活动,他们开辟了新航路,人类从以前的彼此隔绝到逐渐走向融和,由分散的世界渐渐成为一个初见全貌的整体世界;2.17~18世纪: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猛烈地冲击着过时的封建自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物质条件,但由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发展水平所限,为追求资本,资本主义开始了征服世界的活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具规模,荷兰、英国和法国相继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并为争夺殖民霸权爆发了一些殖民战争主义怀不具备改造社会和世界的能力。

2020年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04 全球史观(解析版)

2020年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04  全球史观(解析版)

全球史观【概念内涵】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主要内容】(1)世界发展“从分散到整体”、“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2)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4)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6)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

【关键词】全球化、联系、整体、交流【真题回顾】1.(2019·江苏高考·20)“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

”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A.传统文化的价值 B.文化理念的趋同C.商业的文化功能 D.外来文化的影响【答案】A【解析】“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表明作者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故A 项正确;文化要多元化,理念不能趋同,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重视商业的文化功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

2.(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 3 分)
【答案】( 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动因:商品
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
( 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
B 项错误;材料中该学者是辩证看待,并不是单纯强
调消极作用,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是辩证看待全球化,并没有涉及应对策略,故
D 项错误。
5.( 2017.4 ·浙江高考· 19)右图所示为欧洲人在亚非的贸易分布格局,其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
B.海外贸易据点的建立
C.远航探险活动的开展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解析】材料给出的地区是法、德、意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地区,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应是三国交界的山
区地带。此三国都是欧共体成员,综合
60-70 年代的信息( 1967 年,欧共体成立),推断,导致变化的原
因可能是经济一体化。马歇尔计划 40 年代末实施,五十年代就发挥出重要作用, A 选项说法错误。福利制
D 项错误。
7.( 2017·江苏高考· 19)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
“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
。出现这一情况的
主要原因是,目前 ( )
A.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 .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B.从关贸总协定走向 WTO
C.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
D.中国从“复关”到“入世”
【答案】 B
【解析】从欧共体到欧盟与乌拉圭回合谈判无关,故
A 项错误; 1986 年开始进行乌拉圭回合谈判,使关贸
总协定走向 WTO,故 B 项正确;从两级格局走向多极化与苏联解体有关,故
C 项错误;乌拉圭回合谈判是关
贸总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谈判,中国没有参加,故
盟成立奠定基础,故 B 项正确; 1993 年欧盟的成立,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但是没有真正实现政治一体化,
故 C 项错误;欧元是在 1991 年《欧洲联盟条约》中规定的,成员国需要满足一系列严格的标准,欧盟成立
后,逐渐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故 D 项错误。
11.( 2019·江苏高考· 23)( 14 分)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
步骤和途径,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4.(2018·江苏高考· 20)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
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
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 ( )
A.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
到 200 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 700 万减少到只有约 50 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
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
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
A.传统文化的价值
B
.文化理念的趋同
C.商业的文化功能
D
.外来文化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表明作者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故
A
项正确;文化要多元化,理念不能趋同,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
有涉及到重视商业的文化功能,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
D.“商业革命”的兴起
【答案】 A
【解析】 18 世纪 50 年代英国在普拉西战役中取得胜利,印度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在这副图中印度还是
西班牙的殖民地,表明时间是在 18 世纪 50 年代前,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展,远洋运输业没有迅猛发展,
故 A 项错误,符合题意;海外贸易据点的建立,有利于欧洲在亚非的贸易和殖民活动,故
B 项正确,不符
合题意;远航探险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欧洲在亚非的贸易和殖民活动,故
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商业革
命”的兴起,贸易范围的扩大和贸易中心的转移有利于欧洲对亚非的贸易和殖民活动,故
D 项正确,不符
合题意。
6.( 2017.4 ·浙江高考· 25)右图漫画所反映的是 ( )
A.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
化的经济意义,故 D 项错误。
8.( 2017·海南高考· 7)在中国历史上, 人们习惯以 “夷” 称呼西方国家。 然而, 徐继畬 《瀛寰志略》( 1848
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 “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 。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
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 )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
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疫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
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 1000 万到 2500 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 ,到 17 世纪初只剩下不
全球史观
【概念内涵】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
立、 分散 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 全球统一体 ,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
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
全球整体 ,
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 。该文件的签署 ( )
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 .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 .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答案】 B
【解析】 1967 年,欧共体成立,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 1987
年,英、法、意等 12 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表明欧洲一体化逐步由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过渡,为欧
B
.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
C.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D
.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答案】 A
【解析】材料中“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是利,材料中“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
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是弊,故 A 项正确;批评反全球化思潮与材料中“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
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的客观现实不符,故
D .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答案】 B
【解析】“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
”合乎逻辑,故 A 项错误;把经济全球
化省略为全球化是说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在经济方面,故
B 项正确;全球化的意图是经济上的,无法实
现政治全球化,故 C 项错误;全球化主要是经济方面的, “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 ,没有彰显全球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事件
D.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
【答案】 B
【解析】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反映出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形式多样,故
A 项正确,不符
合题意;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必然归宿,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面融
入世界,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事件,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
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
然在进行。
—— [ 美] 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
(6 分)
(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 5 分)
C项错误;明清文字狱是指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清
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材料反映的是清代史籍的著述关注的领域和角度发生了变化,不能反映其是否摆脱
文字狱的枷锁,故 D 项错误。
10.( 2016·江苏单科· 20) 1987 年,英、法、意等 12 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
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
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
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
)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
.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
.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
,可
知清代史籍著述开始注重研究本朝历史,针对社会危机,研究社会现实问题,从材料“伴随西方殖民者东
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 译介西方书刊” ,可知清代史籍也开始关注世界了, 故 A 项正确;治史方法是整理、
编纂史籍的标准和原则,与材料中史籍著作的内容变化不符,故
B 项错误;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是材
料中的部分体现,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
1989 年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
1991 年 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2 年 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