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原电池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化学选修四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的第一课时。其内容主要包括原电池原理、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以及原电池的用途,本节内容属于理论知识课。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建立在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及有关金属的性质、用途等教学基础之上的,是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应用,是能量转化的具体体现,是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延伸,同时,为后续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其它常见电池的原理及电解原理等重要电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它是电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电化学的基础和核心地位,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原电池原理和原电池的组成条件。

由于原电池原理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电子在原电池正负两极转移的微观模式,故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原电池的反应原理。

二、学情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学生已掌握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及金属与酸反应规律的基本知识,是学习本节重要的知识基础。

能力方面:通过高一一年多的教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分析与归纳能力,为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教学提供了能力方面的保证。

情感方面:中学生普遍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求知欲旺盛。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教学通过①情境激学法,②实验探究促学法,③CAI辅助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让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探究中,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运用将在教学过程详细说明。而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主要通过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和归纳、总结法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增强合作意识,并掌握从实践到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和教材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原电池原理

b.初步掌握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c.掌握原电池的组成条件,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原理及组成条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趣味情境、探究实验,增强学习兴趣

b.通过对分组实验及对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教学重难点分析

五、教学重点:原电池原理和原电池的组成条件

六、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流程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探究;(三)原电池组成条件的探究;(四)化学电池—常见电池的介绍;(五)课堂小结—巩固加深。

(一)导课:伏打电池

目的;创设新奇刺激的前置问题情境,极大地激发调动学生感知兴趣和探知热情。为什么伏打电池能产生电流?从而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二)教学重点一:原电池工作原理

因为教材演示实验不便于所有学生观察,缺少学生的参与,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主体作用。所以我突出重点的方式为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变教材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

让学生用锌片铜片稀硫酸模拟电池做两个分组实验观察两金属片用导线连接前后现象的差别。实验结果的出乎意料使学生的原有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产生了差距,引发了学生新的问题.为什么导线连接后铜片上出现气泡?而且产生了电流?

然后我再设置三个问题引发学生讨论,

1.铜片上产生什么气体?

2.铜片上的电子从何而来?

3、如何检验电子的流动?

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澄清了锌铜稀硫酸原电池产生电流的原因。之后我再提出疑问,“锌片和铜片上的反应式怎么写?总反应又怎么表示?”经过前面三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很容易解答这两个问题。最后我收敛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给原电池下定义。从而完成学生思维从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这一质的飞跃。

在归纳出原电池定义之后,提出疑问“锌铜原电池正负极应该分别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自主利用铜锌原电池、干电池与电流计分别串联做对比实验,并启发学生联系物理电流知识,从而得出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名称、电流流动方向。

由于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采用学生探究实验的方式---锌铜原电池的微观反应,使学生更加容易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在教学中达到直观、形象、生动的效果,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重点二: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该知识点具有一定开放性和发散性,所以我适时抛出问题启发学生引发讨论如何处理其中中三个变量关系,如何逐一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原电池构成的一般条件。学生依据可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对所得多种实验信息进行筛选,对比,分类选取有用信息,运用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得出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该做法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分析、利用各种信息,同时通过讨论、交流,不仅促进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得出正确结论后,我适当的增加课堂练习并设计趣味情境习题,在巩固加深学生对于本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学习原电池的乐趣。

(四)课堂小结—巩固加深

讲完本节课的知识点后,我让学生自己做小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哪些能力有所提升?用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小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小结,让他们学会总结,体验探索的乐趣。

小结后,我会布置以下几道作业给学生,这几道作业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并感受这个过程中的快乐。

七、预计时间:课内一课时,课外两课时

八、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室

九、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喻,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抽象概念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发现中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学生最终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