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原电池集体教案 第一课时

①Zn为正极,Cu为负极。
②H+向负极移动。
③电子流动方向Zn―→Cu。
Cu极上有H2产生。
⑤若有1 mol电子流过导线,则产生H2为0.5 mol。
⑥正极的电子反应式为:Zn―→Zn++2e-。
A.①②③B.③④⑤C.④⑤⑥D.②③④
板
书
设
计
第一节:原电池
一、盐桥原电池
1、盐桥的作用
【思考探究】如何改进才能得到持续稳定的电流?
【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避免Zn和CuSO4溶液
直接接触反应,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在原有实验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成一个能产生持续稳定电流的原电池。
【投影】展示学生改进装置
【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一下能否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探究】有盐桥时,为什么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呢?
【师】看图分析:原电池放电时,负极,锌失电子形成锌离子,进入溶液,使硫酸锌溶液带正电,阻碍Zn2+继续进入溶液,正极,铜离子得电子,溶液中SO42-相对增多,使硫酸铜溶液带负电,阻碍电子继续从Zn极流向Cu极。当有盐桥存在时,盐桥中的氯离子移向硫酸锌溶液,钾离子移向硫酸铜溶液,使两溶液均保持电中性,从而使原电池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现象: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角度逐渐变小;Zn表面逐渐被红色物质覆盖
【转折】可是这种原电池(单池)存在很大弊端:电流量小,不能持续供电。
【探究】(实验班说明为什么原电池单池存在缺陷,普通班不讲)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角度逐渐变小且锌片上也有红色物质覆盖,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班说明为什么原电池单池存在缺陷)
【师】那么盐桥的作用是什么呢?
高中化学原电池第一课时教案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一、原电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1.原电池的相关概念(1)原电池的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电极。
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子流出(流向正极)的一极。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流入(来自负极)的一极。
(3)原电池中电荷的移动。
①在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中,在外电路(电解质溶液以外),电子由负极经导线(包括电流计和其他用电器)流向正极,使负极呈正电性趋势,正极呈负电性趋势。
由电性作用原理可知,在内电路(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带正电荷)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带负电荷)向负极移动。
这样就形成了电荷连续定向移动,电性趋向平衡的闭合电路。
②若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有电子转移,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过程中的电子转移设计成定向移动,即形成电流。
所以只有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才能被转化成电能;非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不能设计成电池的形式被人类利用,但可以以光能、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被人类应用。
2.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2)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4)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理解①原电池中,负极的金属性比正极的金属性强。
②形成闭合回路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导线连接两个电极,也可以是两电极直接接触。
如图所示:3.原电池的判定先分析有无外接电源,有外接电源的为电解池,无外接电源的可能为原电池;然后依据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分析判断,主要是“四看”:一看电极——两极为导体且存在活泼性差异(燃料电池的电极一般为惰性电极)。
二看溶液——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三看回路——形成闭合回路或两极直接接触。
四看本质——有无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
理解:多池相连,但无外接电源时,两极活泼性差异最大的一池为原电池,其他各池可看做电解池。
二、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原电池有两个电极,一个是正极,一个是负极,判断正极和负极的方法是:1.由组成原电池两极的电极材料判断。
原电池第1课时教学设计

四、1 原电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原电池反应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原电池原理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能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些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原电池反应方程式。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盐桥的作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用品】ZnSO4溶液、CuSO4溶液、NaCl溶液、锌片、铜片、铁片、盐桥、烧杯、导线、电流表、投影仪【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复习原电池【教学过程】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概念:将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2.原理:负极(Zn):Zn-2e-=Zn2+ 正极:2H++ 2e-= H2↑总反应式:Zn +2H+ = Zn2+ + H2↑(得失电子守恒)电子流向:由负极通过导线流向正极。
电流流向:外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内电路从负极流向正极。
溶液中离子移向: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现象:负极不断溶解,质量减小;正极质量增加或质量不变,产生气泡。
3.电极:(利用干电池判断电流方向和电极名称)负极:较活泼的一极,电子流出的一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不活泼的一极,电子流入的一极,发生还原反应4.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负极正极电极材料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活动性较弱的金属或非金属电子流动方向电子流出的一极电子流入的一极电流流向外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溶液中离子移动方向阴离子移向的一极阳离子移向的一极发生的反应发生氧化反应发生还原反应反应现象电极溶解,质量减少有气泡产生或电极质量增加5.原电池的本质:负极和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或溶解在溶液中的其它物质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①有活动性不同的两种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如石墨)作电极(较活泼的金属的负极);②要有电解质溶液;③两电极要相连或接触,形成闭合回路;④负极能和电解质溶液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一 原电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形成并应用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模型;知道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并能从其分析解决原电池的设计问题。
教学难点:知道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并能从其分析解决原电池的设计问题。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形成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模型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原电池(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化学 选择性必修1 化学反应原理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锌-硫酸原电池的工作过程形成认识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型。
2.应用原电池工作原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型预测与分析锌-硫酸铜原电池。
3.通过改进单液电池的活动,认识双液电池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对装置中各个部分作用的认识形成对原电池构成要素的认识。
学生回顾锌-硫酸原电池中总反应方程式和电极反应式,并分析电子转移和离子迁移的方向。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述工作原理,并从特殊到一般形成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模型。
应用原电池工作原理模型
学生应用原电池工作原理模型预测与分析锌-硫酸铜原电池。教师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评价。
认识原电池的构成要素
学生发现单液电池的缺点,并改造单液电池的活动,认识双液电池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对双液电池装置中各个部分作用的认识形成对原电池构成要素的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将学生的思考进行整理,帮助学生认识原点的构成要素。
设计双液电池
学生应用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原电池构成要素的认识,设计双液电池(Fe3+与I-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并通过活动,体会原电池设计的一般思路。
《原电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原电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原电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4.1 原电池课时 1 授课年级高二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为人教版选修四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的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并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
”它既是课标要求的重要知识点,也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在化学必修2中,已经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原电池的一些知识,如锌铜(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简单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也知道化学能和热能可以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直接相互转化,并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微观层面和定量分析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本节课既是对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补充和完善;又是对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的承接与应用;更为后续学习化学电源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和理论分析过程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很好的素材。
本节课通过进一步分析原电池的组成和探究其中的原理,引出半电池、盐桥、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使学生从微观层面对原电池和其原理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教师还须把握好教学深度,只要求学生能写出相关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对化学的研究和应用只需有一个概貌性的认识即可。
学生在加深理解原电池原理的基础之上,就会体会到必修2中单液原电池的缺点,并根据实际需要,能设计出较为科学的原电池模型(双液或盐桥原电池),让学生体会盐桥的设置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实验技术的改进,而是对旧的思维模式的一个质的突破,在有盐桥的原电池这种特定装置中氧化剂、还原剂近乎完全隔离却能实现电子的定向转移,其优点是能持续、稳定产生电流,这也为原电池原理的实用性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时,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本节课大量的实验探究活动和理论分析过程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很好的素材。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41《原电池》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41《原电池》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和构造- 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化学反应- 能够分析原电池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原电池的电化学反应教学难点- 掌握原电池的电化学反应机理- 分析原电池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教学准备- 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 多媒体教学设备- 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电池相关的实际应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和构造,引导学生了解原电池的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
2. 讲解原电池中的电化学反应,包括正极、负极和电解质之间的电子转移和离子迁移过程。
3.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过程。
实验演示(20分钟)1. 进行原电池的实验演示,展示原电池的组装和工作原理。
2. 引导学生观察电池的正负极变化以及电池的工作状态。
知识巩固(15分钟)1.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原电池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2. 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全班讨论。
拓展应用(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原电池的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原电池在生活和工业中的作用。
2. 鼓励学生思考原电池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可能的改进措施。
课堂作业1. 思考并写下一篇关于原电池的应用文章。
2. 预习下节课内容。
总结反思- 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强调原电池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 确保学生对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有清晰的理解。
参考资料-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材- 多媒体教学资料- 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
高三化学复习:《原电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高三化学复习:《原电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汕头市实验学校况安华【考点分析】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与实际联系紧密,是知识与能力、科学与人文的极佳结合点之一,当然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
原电池考查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原理、形成的条件、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以及对一些新型电池的电极反应的书写。
电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还涉及到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因此有比较宽的命题背景。
近年高考题型:选择题、填空题。
【复习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正负极的判断方法,能写出简单原电池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2、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并能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回扣教材,通过由易到难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
2、通过对三种化学电源工作原理的再认识,为学生解电化学试题奠定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认识电解质溶液对电极反应的影响,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复习重点、难点】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移向ZnSO 4溶液 、原电池正负极判断的依据:从电极材料、反应类型、电子流向等几个角度。
31节选)碘也可用作心脏起变式训练一:MgAl A(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一种“水”电池,这种电池能利用淡水与海水之间2NaCl=Na2Mn5O10)是还原产物一种新型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发电效率而备受重视。
现有Li2CO3的混合气体,制作650℃。
原电池教案(优秀6篇)

原电池教案(优秀6篇)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能根据氧化还原原理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分析和设计典型的原电池,提高实验设计、搜索信息、分析现象、发现本质和总结规律的。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快乐和喜悦,增强学习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激发科学探索,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事物间普遍联系、辨证统一的哲学观念。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教学难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法【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准备原电池实验仪器及用品。
实验用品有:金属丝、电流表、金属片、水果。
先将各组水果处理:A组:未成熟的橘子(瓣膜较厚),B组:成熟的橘子(将瓣膜、液泡搅碎),C组:准备两种相同金属片,D组:准备两种不同金属片。
【教学过程】[师]:课前我们先作个有趣的实验。
请大家根据实验台上的仪器和药品组装:将金属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水果中,将电流表串联入线路中,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巡视各组实验情况)。
[师]:请大家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总结:出现两种结果:①电流表指针偏转②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师]: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生]:说明有电流产生。
[师]:这个装置就叫做原电池。
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原电池。
请大家列举日常使用的原电池都有哪些?[展示干电池]:我们日常使用的电池有下面几种,大家请看:[播放幻灯片]:化学电池按工作性质可分为:一次电池(原电池);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铅酸蓄电池。
其中:一次电池可分为:糊式锌锰电池、纸板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扣式锌银电池、扣式锂锰电池、扣式锌锰电池、锌空气电池、一次锂锰电池等。
原电池第一课时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案教材分析:本节知识联系了上一节化学能与热能中所学知识: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着能量的转化,并应用能量守恒定律来引出在能量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将化学能高效率的转化为电能,进而引出了原电池的概念。
而原电池的原理从本质上来讲是氧化还原反应,而我们在必修一对氧化还原反应有较深入的研究,为原电池原理的研究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同时,原电池原理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又是一次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电子的转移的本质再次地复习与深入的理解。
因此,本节课时无论是对于知识方面的学习还是化学对于社会的贡献无疑是很好的素材。
所以上好次课时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原电池的本质化学能转为电能。
同时,在上一节课时学生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知道了化学变化中总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且知道了能量是守恒的,这为后面火力发电以及其转化率的问题提供了依据——在能量守恒的基础上,如何提高转化率。
因此,也更加说明了原电池原理的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其重要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火力发电的能量转化流程2 掌握原电池的原理(半电极反应方程式,正负极的判断)3 掌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过程与方法:1 通过火力发转化率的缺点改进,培养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原电池的发现及其原理的探究,培养了分析问题的方法。
3 通过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探究培养了实验问题提出,实验问题分析,实验问题探究,实验设计以及实验结论得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火力发电到原电池的转化,培养节约的精神。
2 通过能量守恒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守恒意识以及形成应用守恒解决问题得观念。
3 通过电池解决生活问题,意识到化学学科重要性以及培养化学学科学习自豪感!教学重点1 知道火力发电的能量转化流程2 掌握原电池的原理(半电极反应方程式,正负极的判断)3 掌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教学难点:1 原电池产生电流的原因(即铜电极为什么会产生气泡)2 电极氧化还原反应与正负极的对应关系(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3 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应用教学方案:流程内容目的学生反应导入有关电能给人类带来生活便利的图片。
高中化学《原电池》第一课时 教案

课题备课人:时间:课型:学情分析通过必修二第二章第一第二节的学习,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生成,当旧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小于新化学键形成释放能量时,反应就是放热反应,能量就会以热量或者电能、光能的形式释放出来。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形式;2、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工作原理和应用;3、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
重难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工作原理和应用授课流程、内容、时间双边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时间---人类对化学反应的利用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比如“火”的利用;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
板书课题 2.3.1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二、出示学习目标:时间---1、能说出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形式;2、会表述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工作原理和应用;3、能举例常见的化学电源。
三、出示自学指导:时间---阅读课本49-52页,完成《创新设计》40页自主学习部分。
四、后教:时间——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1.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实验步骤现象结论2.原电池(1)概念原电池是将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的装置。
(2)工作原理(以Zn—Cu原电池为例)电极材料电极名称电极反应反应类型外电路电子流向内电路离子移向原电池总反应(3)构成条件①本质→有自发进行的________;②电极→有活泼性____的两个电极(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能导电非金属);③溶液→两电极插入电解质________或________电解质;④回路→形成闭合回路(两电极接触或用导线连接)。
(4)常见电池①干电池:又称一次电池,如锌锰电池。
②蓄电池:又称二次电池,如铅蓄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
③燃料电池:其能量转化率高,能长时间提供电能。
如氢氧燃料电池。
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四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原电池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会判断原电池的电极,会判断电子的流向,电流的流向,会设计简单的原电池,知道盐桥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讨论与交流等技能及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技巧与意识;让学生感到化学与我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悟科学研究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
2、教学重难点:原电池的原理和原电池的组成,盐桥的组成和作用。
3、内容分析:本节是电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的转换、原电池原理的应用、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以及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等,综合性较强。
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金属腐蚀和防护、电解原理和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一中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的基础等知识,在初中物理中也学习了电学最基础的知识,在知识层次上达到了可以学习电化学的基础,在知识的理解掌握上应该较容易掌握,并且在必修二学过一些关于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在理解上加深印象。
5、设计思路:首先以多媒体展示小故事“会发电的土豆”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展开对原电池原理的实验探索,进而通过练习总结出构成原电池需要的条件突破本节教学上的重难点。
6、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并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从实验出发,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讨论、类比分析,从而归纳出原电池的概念和组成条件,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两极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以疑激思,揭示新知(5分钟)(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新知 1.探究实验一:原电池的概念(10分钟) 2.原电池的原理 教学 环节教学程序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 生 分 组 探 究 实 验 一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一的内容设疑: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有什么现象?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又有什么现象?3.锌片和铜片之间连电流表后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4.装置3和4是否有能量变化?是什么形式的能量变化? 1、分组组装实验仪器,并进行分析讨论。
4.1.1原电池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第1课时工作原理【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教学设计首先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21 年版)》提出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来设计。
化学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其次依据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提出的电化学认识模型来设计,本教学设计中选取的认识对象为原电池。
原理维度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包括电极反应物、电极产物、微观过程、宏观现象;装置维度包括原电池的所有装置要素,即失电子场所(负极材料)、电子导体、离子导体、得电子场所(正极材料)。
【教材分析】本节选自选择性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课本上介绍了双液电池,以双液电池例子,讲解原电池原理,故重点是原电池原理。
为讲清楚、讲透彻原电池的原理,教师可以自己加工教材,更利于学生学习。
【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背景经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氧化还原观、微粒观,学生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有电子的转移,能够判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在给定的电解质溶液中能够分析出有哪些微粒;对原电池知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些知识是零散的、孤立的,尚未达到系统化。
2.学生认识障碍点分析在学生已有的认识中,学生知道形成原电池需要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认为构成原电池的装置需要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对原电池要素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此外,学生对电极反应物和电极材料有混淆,电极反应物和离子导体未区分,并且存在着一些偏差认识,如“电极材料活泼性一定不同”“电极材料一定参与电极反应”“电解质溶液一定参与电极反应”“电解质溶液可以传导电子”“原电池离不开电解质溶液”等。
学生对原电池的认识角度不明确,分析问题时思维不够系统化。
3.学生的认识发展分析基于学生的已有认识和学习障碍点,本节课先从熟悉的锌铜单液原电池入手,通过分析锌铜单液原电池的装置构成和工作原理,初步建立原电池认识模型的装置维度和原理维度,然后通过应用初步建立的原电池认识模型分析锌铜双液原电池,完善原电池认识模型。
《专题一 第一节 原电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加工制造类

《原电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原理,掌握原电池的工作过程,能够识别常见的原电池类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原电池,增强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常见原电池类型的识别。
2. 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原电池,实验探究过程中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原电池实验装置、电极、电解质溶液等。
2. 准备教学内容:提前预习相关内容,准备好笔记。
3. 准备教学时间:本课时为单课时,约45分钟。
4. 准备教学评价:课后进行简单的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 通过生活中电池的实例引入,例如手机、电动车等电池如何工作。
2. 简单的原电池原理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1. 原电池的定义和组成:(1)由活动性不同的两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石墨)组成;(2)自发的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3)原电池的组成包括正负极和电解质溶液。
2. 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形成:(1)实验器材:试管、铜棒、铁棒、锌片、铜片、石墨棒、稀硫酸、食盐水、电流计等;(2)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3)小组讨论,得出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3. 常见原电池的介绍:(1)水果电池;(2)锌铜原电池;(3)氢氧燃料电池等。
4. 电极的判断方法:(1)根据活动性差异:活泼金属为负极,非金属或较不活泼金属为正极;(2)根据电子或溶液中离子的定向移动方向判断;(3)根据电流方向判断。
5. 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区别和联系: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加深学生对两种电化学装置的理解。
6. 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
7.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作业布置布置与原电池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原电池的实例。
《专题一 第一节 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原理,掌握原电池的工作过程,能够设计简单的原电池实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工作原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的设计与实践。
2. 教学难点:理解原电池的化学本质,掌握设计原电池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器械:干电池、稀硫酸、铜片、锌片、铁片、电流表、导线等。
2. 准备教学内容:制作原电池的实验材料,相关的PPT,视频等。
3. 安排教学环境:确保教室有良好的通风设备,以减少对原电池实验的安全隐患。
4.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教学质量。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化学电源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如干电池、锂电池等。
2. 提问:这些电池是如何工作的?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诠释。
3. 展示原电池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诠释其工作原理。
(二)新课教学1. 原电池的定义和组成:介绍原电池的基本观点,包括正负极、电解质溶液等。
2. 常见的原电池:通过实验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各种类型原电池的结构和原理,如锌铜原电池、铁碳原电池等。
3.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动画或视频,演示原电池的工作过程,包括电子和离子的定向挪动、化学反应等。
4. 常见的化学电源分类: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分类,如一次电池(干电池)、二次电池(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等。
5. 原电池的能量转化:介绍原电池中的能量转化干系,即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三)实验探究1. 实验内容:学生动手操作简单的原电池实验,如水果电池、音乐贺卡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 实验注意事项:强调实验安全和操作规范。
3. 实验讨论:让学生讨论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进一步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教学设计
稀硫酸
正
教学反思:
教材处理的比较好,使教学内容和结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
不断地设置启发,学生也积极地配合,课堂气氛较好,语言处理的清楚流畅,让学生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开拓事业面。
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课堂练习也按预定时间完成。
本节内容适合设计成由学生动手实验、亲自实践,这样可有意识地增加学生的个人体验,多方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进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等各方面能力,以学生能力的提高带动其知识的增长。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41《原电池》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41《原电池》第一课时教案教案名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原电池》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概念、组成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能量转化过程。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原电池的概念2. 原电池的组成和分类3.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4. 原电池的能量转化过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组成、分类和工作原理。
2.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能量转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电池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
3. 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1.1 展示干电池、燃料电池等日常生活中的原电池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原电池的应用。
1.2 提问:什么是原电池?原电池是如何工作的?2. 讲解原电池的概念2.1 讲解原电池的定义:原电池是一种能够将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装置。
2.2 强调原电池的特点: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两极性、闭合回路。
3. 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和分类3.1 讲解原电池的组成:负极、正极、电解质、导线。
3.2 介绍原电池的分类:酸性电池、碱性电池、中性电池、燃料电池等。
4. 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4.1 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示意图,讲解负极和正极的反应过程。
4.2 强调电子转移和离子迁移在原电池工作中的重要性。
5. 分析原电池的能量转化过程5.1 讲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离子迁移。
5.2 举例说明原电池在实际应用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6. 巩固知识,解决问题6.1 提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有哪些实际应用?6.2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
7. 课堂小结7.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电池的概念、组成、分类和工作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原电池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化学选修四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的第一课时。
其内容主要包括原电池原理、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以及原电池的用途,本节内容属于理论知识课。
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建立在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及有关金属的性质、用途等教学基础之上的,是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应用,是能量转化的具体体现,是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延伸,同时,为后续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其它常见电池的原理及电解原理等重要电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它是电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电化学的基础和核心地位,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原电池原理和原电池的组成条件。
由于原电池原理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电子在原电池正负两极转移的微观模式,故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原电池的反应原理。
二、学情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学生已掌握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及金属与酸反应规律的基本知识,是学习本节重要的知识基础。
能力方面:通过高一一年多的教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分析与归纳能力,为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教学提供了能力方面的保证。
情感方面:中学生普遍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求知欲旺盛。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教学通过①情境激学法,②实验探究促学法,③CAI辅助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让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探究中,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运用将在教学过程详细说明。
而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主要通过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和归纳、总结法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增强合作意识,并掌握从实践到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和教材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原电池原理
b.初步掌握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c.掌握原电池的组成条件,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原理及组成条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趣味情境、探究实验,增强学习兴趣
b.通过对分组实验及对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教学重难点分析
五、教学重点:原电池原理和原电池的组成条件
六、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流程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探究;(三)原电池组成条件的探究;(四)化学电池—常见电池的介绍;(五)课堂小结—巩固加深。
(一)导课:伏打电池
目的;创设新奇刺激的前置问题情境,极大地激发调动学生感知兴趣和探知热情。
为什么伏打电池能产生电流?从而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二)教学重点一:原电池工作原理
因为教材演示实验不便于所有学生观察,缺少学生的参与,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主体作用。
所以我突出重点的方式为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变教材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
让学生用锌片铜片稀硫酸模拟电池做两个分组实验观察两金属片用导线连接前后现象的差别。
实验结果的出乎意料使学生的原有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产生了差距,引发了学生新的问题.为什么导线连接后铜片上出现气泡?而且产生了电流?
然后我再设置三个问题引发学生讨论,
1.铜片上产生什么气体?
2.铜片上的电子从何而来?
3、如何检验电子的流动?
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澄清了锌铜稀硫酸原电池产生电流的原因。
之后我再提出疑问,“锌片和铜片上的反应式怎么写?总反应又怎么表示?”经过前面三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很容易解答这两个问题。
最后我收敛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给原电池下定义。
从而完成学生思维从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这一质的飞跃。
在归纳出原电池定义之后,提出疑问“锌铜原电池正负极应该分别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自主利用铜锌原电池、干电池与电流计分别串联做对比实验,并启发学生联系物理电流知识,从而得出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名称、电流流动方向。
由于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采用学生探究实验的方式---锌铜原电池的微观反应,使学生更加容易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在教学中达到直观、形象、生动的效果,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重点二: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该知识点具有一定开放性和发散性,所以我适时抛出问题启发学生引发讨论如何处理其中中三个变量关系,如何逐一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原电池构成的一般条件。
学生依据可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对所得多种实验信息进行筛选,对比,分类选取有用信息,运用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得出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该做法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分析、利用各种信息,同时通过讨论、交流,不仅促进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得出正确结论后,我适当的增加课堂练习并设计趣味情境习题,在巩固加深学生对于本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学习原电池的乐趣。
(四)课堂小结—巩固加深
讲完本节课的知识点后,我让学生自己做小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哪些能力有所提升?用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小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小结,让他们学会总结,体验探索的乐趣。
小结后,我会布置以下几道作业给学生,这几道作业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并感受这个过程中的快乐。
七、预计时间:课内一课时,课外两课时
八、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室
九、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喻,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抽象概念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发现中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学生最终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