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学家对于现代性理论的综述
论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及其意义
论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及其意义马克斯·韦伯的现代性理论是社会科学领域中重要的思想体系,它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趋势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韦伯现代性理论的内涵、核心观点、贡献与限制,以及如何应用于实践。
我们来探讨韦伯现代性理论的内涵。
在现代性这个词的诠释上,韦伯强调了理性化、专业化、科层化以及个体化的特征。
理性化指的是人类行为与思维方式越来越依赖于理性和科学方法;专业化则意味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成为一个专门的角色;科层化指的是社会组织和政治体制的结构形式越来越趋向于科层制,即高度组织化和专业化的管理模式;个体化则反映了个人从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自由和独立的过程。
现代性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信仰。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了解韦伯现代性理论的核心观点。
韦伯认为,现代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方基督宗教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意志。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性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独特道路。
在发展历程上,韦伯提出了“祛魅”的概念,即对神秘力量和传统信仰的消除,从而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可以通过理性和科学方法来理解和掌控的客观对象。
在未来趋势上,韦伯认为科层制将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组织的主要形式,而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则可能成为科层制发展的牺牲品。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韦伯现代性理论的贡献和限制。
贡献方面,韦伯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视角,他揭示了现代性的复杂性和多维度。
同时,韦伯的理性和科层化思想为现代社会的组织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
然而,韦伯的理论也有限制。
他过度强调了理性和科层化对于现代性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他对个体的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到个体的需求和能动性。
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带有浓郁的西方中心论色彩,忽视了其他文化和地区的现代性发展。
在总结了韦伯现代性理论的内涵、核心观点、贡献和限制后,我们可以尝试将其应用于实践。
哈贝玛斯的现代性理论
理性、伦理和公民政治:哈贝玛斯的现代性理论(1)在当代众多的思想家之中,哈贝玛斯以他对现代性的肯定态度著称。
哈贝玛斯的大部分著作都表述了他对现代性的基本态度。
他主张保存和发扬现代性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因素,而对现代性带有压迫性的成分则加以批判。
他对现代性的讨论大致在以下四种范围内进行:一、社会科学方法讨论;二、社会理性;三、当代伦理和道德哲学;四、自由民主国家的合理性。
哈贝玛斯关于现代性的理论不是形而上学,也不是经验描述,而是一种文化政治阐述。
他继承了战前法兰克福批判理论的传统,从实际认识论来肯定现代性。
他提出,现代性最有价值的认识成分是批判和反思,而这种批判和反思之所以有价值,则是因为它们既是能动思想者寻求自我解放的条件,也是整体社会在反压制和反压迫中寻求自我更新的途径。
哈贝玛斯的文化政治理论集中地体现在他的“交际行为和理性”理论中。
这一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反强制”为其价值理念,以“理性”、“伦理”和“公民政治”为其问题核心。
在哈贝玛斯的文化政治理论中,“价值”和“问题”是紧密相联的。
哈贝玛斯把理论界定为一个有关于道德的社会概念,一个关于人们民主交往合作的概念。
人们由于相互理性地陈述见解,交际协作的需要,而把自由确定为一种必须相互平等对待、相互尊重的道德关系。
人们必须在这种无压迫强制的道德关系之中,才能通过明达理性相互理解,获取共识。
话语理性和话语伦理是现代公众领域独立运作的条件,是现代公民政治的基本内容,也是现代民主理念合理性的根本依据。
一、从主体理性到主体间理性哈贝玛斯的政治文化话语理论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如何从交际(communication)来认识理性和行动。
因此,这一理论又常被称作交际行动和理性理论。
在哈贝玛斯那里,从交际来认识理论和行动有着明确的目的,那就是厘清现代性的一些正面价值和作用,并且批判现代性的一些负面表现和影响。
哈贝玛斯对现代性的二个方面作了重要的区分。
一是文化现代性所包含的理性价值,二是现代性社会过程中对理性的偏面运用。
齐格蒙特·鲍曼的现代性社会理论述评
关键词 : 文化马 克思主义者 ; 现代性 ; 后现代性 ; 流动的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 : D 0 3 3 ; C 9 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7— 7 1 1 1 ( 2 0 1 3 ) 0 9—0 0 3 4— 0 3
On Mo de r n i t y So c i a l Th e o r y o f Zy g m un t Ba um a n
第3 0卷
第 9期
重 庆 与 世 界 ・学 术 版
2 0 1 3年 9月
【 政治与法律】
齐格 蒙特 ・ 鲍 曼 的现 代 性 社 会 理论 述 评
周 发 财
( 重庆科技学 院 法政与经 贸学 院, 重庆 4 0 1 3 3 1 )
摘要 : 鲍 曼是 从 一 个 文 化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转 变 为 一 个现 代 性 社 会 理 论 家 的 。 鲍 曼认 为 秩 序 是 现 代 性 的 首 要 追 求 ,
Abs t r a c t :Ba u ma n b e c a me a mo d e r n i t y s o c i a l t he o r e t i c i a n f r o m a c u l t u r a l Ma r x i s t .Ba u ma n t ho u g h t t h e o r d e r i s mo s t i mp o r t a n t p u r s ui t o f mo d e r n i t y.T he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i s a s s o c i a t e d c l o s e l y wi t h t h e p ur s u i t o f o r de r ,a n d mo d e r n i t y i s e s s e n t i a l c o n d i t i o n o f Ho l o c a u s t . Po s t mo d e ni r t y i s e x t e na r l a n g l e o f v i e w f o r Ba uma n t o e x a mi n e t he mo d e ni r t y.Af t e r Ba u ma n g i v e s u p t h e c o n c e p t o f“mo d e ni r t y ” ,h e p r o p o s e s wi t h t h e c o n c e p t o f“l i q ui d mo d e ni r t y ”t o d e s c ibe r p r e s e n t s o c i e t y a n d t h e ma i n ph e n o me n o n:g l o b a l — i z a t i o n,c o n s u me r i s m a n d i n di v i d u a l i z a t i o n .S o c i a l t h e o r y o f Bo wma n i s c u l t u r a l a nd s o c i a l c it r i c a l ,f u l l
论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及其意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
论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及其意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论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及其意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引言:马克斯·韦伯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对现代性的研究对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韦伯的现代性理论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现代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制度的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现代性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韦伯认为,现代性是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与古代社会截然不同。
在现代性下,经济和政治的力量逐渐集中,社会关系更加理性化和形式化。
二、理性化与形式化现代性下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理性化和形式化,这是韦伯对现代性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在传统社会中,社会关系主要基于亲情、血缘和传统观念。
而在现代性下,形式化的法律和合同成为社会关系的主要规范,人们的手段和目的变得更加理性化。
此外,现代性还带来了官僚机构的兴起,形成了日益复杂的组织体系。
三、理性化和形式化带来的问题然而,韦伯也明确指出,理性化和形式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现代性下的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理性,而失去了人情味和人情味的温暖。
官僚机构的兴起以及无休止的形式化使个人的能动性受到限制。
韦伯称这种现象为"铁笼",认为这是现代性的困境。
四、现代性的解脱之路在韦伯看来,要解决现代性的问题,关键是找到一种平衡。
他认为,现代社会需要一个合理的管理机制,以确保个人的自由和能动性。
同时,社会中也需要保留一定的传统和非理性的元素,来满足个体的情感需求。
只有这样,现代性才能真正成为一种人类自由和进步的形式。
五、韦伯的现代性理论的意义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他提醒我们要警惕理性化与形式化带来的问题,不要沉迷于形式,而忽视了人情味和人情味的温暖。
其次,他的理论也提醒我们,现代社会需要保持一定的平衡,既要保留个体的自由和能动性,又要保持一定的传统和非理性的元素。
对马克斯·韦伯的现代性理论的审视
209美眉 2023.01下教研与美育观点交流对马克斯·韦伯的现代性理论的审视冯炜(湖南科技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0)马克斯·韦伯曾说:“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主要的是因为世界己被除魅,它的命运便是,那些最高贵的价值,己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走入了个人之间的直接的私人交往的友爱之中。
”在当下时代,社会的发展陷入自由与理性交织的矛盾,对人的终极意义的思考却深陷“铁笼”之中,工具理性不断蚕食价值理性的世袭领地。
如何摆脱这一窘迫而焦灼的局面成为时代的命题。
因此,审视马克斯·韦伯的现代性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文明中的进步与危机,摆脱无意义的官僚体制与理性的狡黠,更好地追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一、世界的祛魅“祛魅”一词该作何理解,德国诗人席勒在他的《希腊的群神》一诗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
在他的诗中,神话中的诸神管控世间万物,世界因爱而美,万物彰显神迹。
但当基督上帝成为唯一神后,神迹消退,人类迷茫,美丽的世界变得无情。
而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可以认为是对世界祛除了魅惑性、神秘性。
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 “祛魅”是指一种把对人的终极关怀从世界中排除出去,并使世界理性化的过程。
世俗化的理解认为“祛魅”就是人们不信宗教,但实际上,真实历史要比这个复杂一些。
我们传统社会习惯性将“宗教”和“迷信”当成一个概念。
但在西方的历史发展中,宗教和迷信有这明显的界限。
对应到理性化的发展过程,祛魅其实分为两步,首先针对迷信,在针对宗教。
韦伯认为祛魅的第一个阶段叫“宗教的理性化”,我们必须要驱逐原始宗教当中的各种巫术,用哲学高呼的理性来论证宗教的合理性,论证它的救赎意义,让宗教理性走到理性思辨的道路上来。
在这个哲学的批判过程里,祛魅没有让宗教消失,而是让宗教获得了理性化的发展。
经典社会学家与现代性
经典社会学家与现代性作者:程娟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03期摘要本文考察了三位经典社会学家对现代性不同角度的认识,并对三者的不同态度作了探讨:滕尼斯对现代性的恐惧,迪尔凯姆对现代性的向往,生活在理性社会的古典社会学家韦伯对于现代性的态度是喜爱中带着忧伤。
关键词现代性滕尼斯迪尔凯姆马克思·韦伯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263-01滕尼斯把社会分为两种理想类型,一种是共同体,典型代表是乡村社会;一种是社会,典型代表是城市社会.迪尔凯姆同样也定义了两种理想社会,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韦伯认为现代化过程就是人们由非理性向理性转变的过程,他认为科层次是最为高级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一、共同体与社会1887年滕尼斯在其著作《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社区”(共同体)这一概念,即“纯粹社会学的基本形式是社区和社会,它们在社会关系、整体和社团中产生作用。
豍“社区”主要存在于传统的乡村社会中, 连接人们的是具有共同利益的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纽带并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
“社会”则是以个人的意志、理性契约和法律为基础形成的缺乏感情交流和关怀照顾的社会团体。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来探讨一下滕尼斯提出社区与社会概念的时代背景。
19世纪80年代欧洲正在全面进行工业化、城市化,社会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
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下,社会矛盾急剧增加,维系社会的传统共同体形式被打破。
有学者这样形容滕尼斯笔下的社会“农民的土地被大量征用,原有的家园惨遭破坏,人口流动加剧,社区的基本福利和安全保障方面的效用大大降低,突如其来的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巨大变迁摧毁了社区群体成员的首属关系,也打破了存在于社区成员间的伦理道德观念。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社会急剧变化的担忧,也表达了他对传统社区人伦关系的怀念和向往。
因此,在对待现代性问题上,滕尼斯更多的是对现代性的恐惧。
社会学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
社会学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我们总是运用各种符号来给事物贴上标签——“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就是很具概括性的一对语词。
简要地说,社会学理论中的现代性思想与后现代性思想之主要观点可概括为:现代性思想崇尚理性,相信科学,以二元划分为理论预设;后现代性思想则向现代性思想提出了批判、质疑甚至否定,它反对前者奉为圭臬的二元对立模式,倡导异质、追求多样。
社会学理论,按照其历史发展脉络与学术思想特征,可大致分为古典、现代和当代三个部分。
其中,古典社会学兼具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现代社会学以现代性思想为其轴心原则;而在当代社会学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又分别在不同的理论家那里获得了更为纵深化的发展。
伴随着社会学理论的起起伏伏,现代性思想与后现代性思想历经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1. 古典社会学理论在19世纪,社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伴随着经济危机、阶级斗争的不断激化,这一正一反的实践表征,为古典社会学理论中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想的勃兴奠定了现实基础。
以齐美尔为例。
齐氏在研究分析时,一方面认可传统农业社会转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历史进步性;但另一方面,他也注意到了主观与客观文化之间存在着的深刻悖论。
例如,齐美尔认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交往形式,货币创造了一个物化的社会。
货币原则在促进理性化进程(这可谓是彰显了现代性思想)的同时,也会导致多重异化:在社会交往中,货币由手段变为了目的本身;在生产过程中,货币会造成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及劳动手段间的异化——这正是后现代性思想对现代性思想的批判点之一:认为承诺将人类解救于非理性的现代性最终失去了进步性,变为了奴役和压制的根源。
无独有偶,齐美尔这种综合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社会思想(并最终倒向后现代性)的理论路径在韦伯那里也有充分的体现,在此就不赘述了。
由此可见,在古典社会学理论中,现代性思想与后现代性思想均有所发扬。
2. 现代社会学理论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社会学研究中心渐渐从欧洲转向美国,进入了现代发展阶段,主要特征为“帕森斯时代”和“反帕森斯时代”的渐次到来。
现代性的虚无主义简论尼采的现代性批判
现代性的虚无主义简论尼采的现代性批判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尼采对于现代性虚无主义的批判,揭示其现代性批判的独特视角和深远影响。
尼采,作为19世纪德国的伟大哲学家,他的思想深邃且多元,对后世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现代性批判的问题上,尼采以其独特的虚无主义视角,对现代社会的诸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本文首先将对尼采的虚无主义思想进行概述,揭示其对于现代性问题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接着,文章将详细阐述尼采对于现代性虚无主义的批判,包括他对现代社会、文化、道德等方面的批判。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尼采现代性批判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及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现代性问题的启示。
通过对尼采现代性批判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现代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且可以从尼采的思想中获得启发,寻找应对现代社会挑战的新路径。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尼采哲学思想概述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哲学思想深邃且多元,其中最为核心的观念即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虚无主义的阐述。
他认为,现代性所代表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以及道德观念,不仅束缚了人类的思想和行为,而且导致了人的自我丧失和虚无主义的出现。
尼采提出,传统的形而上学以寻求世界的本原和真理为目标,然而这种寻求的结果却是将人类置于了无尽的痛苦和虚无之中。
他批判了这种以理性为主导的思维方式,认为它忽视了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忽视了人的情感和意志的作用。
尼采强调,人的生命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应该超越理性的束缚,追求自我实现和超越。
在尼采看来,虚无主义是现代性的必然结果。
他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类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控制力不断增强,然而这种增强却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相反,人类在面对自身的无力和世界的无意义时,感到了一种深深的虚无和绝望。
尼采认为,这种虚无主义不仅是对现代性的批判,也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刻反思。
试述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
试述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作者:李喜荣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8期李喜荣(洛阳理工学院工程管理系,河南洛阳471023)摘要:安东尼·吉登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的现代性思想理论体系。
他重新审视现代性,对现代性进行多维的制度分析,认为资本主义、工业主义、民族国家对信息的控制和对社会的监督以及对暴力手段的支配和战争本身的工业化,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四个基本维度,并进一步阐明时空分离、社会关系的抽离化过程和现代性反思性构成了现代性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现代性;制度纬度;动力机制中图分类号:D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055-03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当代西方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名社会学家。
1938年出生在英国伦敦北部的艾德蒙顿,生长在一个不富裕的普通职员的家庭,度过平淡的童年。
基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跨入大学,开始了从赫尔大学到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和剑桥大学等大学的学习。
曾游学于美国和加拿大,在多所大学讲过学,创办了政治出版社,并以其第三条道路成为布莱尔首相的精神顾问。
吉登斯的社会学思想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用结构的二重性来阐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试图以此来消除社会学理论中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社会学整体主义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社会学个体主义的二元对立。
这方面的理论代表作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现代社会理论》、《社会的构成》。
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现代性问题进行集中研究,运用结构化理论分析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现代性思想”。
吉登斯比较系统地从社会制度方面探究了现代性的起源、性质以及后果,可以说他是现代社会的注释者。
这方面的理论代表作主要有《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一、现代性的四维制度模型现代性问题是西方社会学家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西方社会理论界争论的焦点。
关于社会学家对于现代性理论的综述
关于社会学家对于现代性的理论摘要: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而在当代社会学阶段,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旨趣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一定的回归,这一方面表现在对古典社会学理论的重视,人们纷纷回归到古典社会学理论中吸取养分,并把社会学古典时期的现代性议题重新纳入了讨论的范畴,本文将重点讨论早期的一些社会学家对于现代性的阐述与观点。
关键词: 现代性哈贝马斯理性化正文:(一)前言随着现代性的发展,关于现代性的阐述越来越多,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 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
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
而且现代性推进了民族国家的历史实践,并且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政治观念与法德观念,建立了高效率的社会组织机制,创立了一整套以自由民主平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
按照现代性最权威的理论家哈贝马斯的说法,“现代”一词为了将其看做古往进来变化的结果,也随着内容的更迭变化而反复再三的表达了一种与古代性的过去息息相关的时代的意识。
而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关于现代性的定义是这样的:从根本上清除宗教神学笼罩在人头上的阴影,相信主体的力量,力求建立对世界内在的理性的解释,是所有的生活领域变成一个自在的有机组织。
我们为了更好的了解及掌握现代性的理论,本文将阐述一些社会学家们的现代性理论并作比较。
(二)主题一般而言,启蒙运动是现代性理论的开端。
“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性的核心思想是从时代的科学经验,而不是从美学经验中生发的。
启蒙思想家受牛顿科学成就的启发,相信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人类在现代自然科学中找到了理性的典范,相信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人类获取真理的普遍方法。
启蒙精神的显著特征是科学的理性主义。
科学既是合理性的典范,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工具。
具有普遍性和确定性的自然科学和数学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哲学纷争,提供了一种理解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可靠工具。
”科学、理性和进步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精神动力,启蒙精神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科学主义的和乐观主义的。
解读鲍曼的社会理论
解读鲍曼的社会理论
鲍曼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他所提出的社会理论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议论和热议。
鲍曼的社会理论主要包括现代性、流动性、消费社会、社会隔离等方面,在本文中将一一进行解读。
鲍曼对现代性的看法相对特殊,他认为现代性的特点在于对时间的“束缚和压迫”,而这种“束缚和压迫”是由于社会的加
速和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
针对现代性,鲍曼提出了“流动性”
的概念。
流动性是指社会变迁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状态,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状态都是不断变化的,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之中,而流动性这种变化有时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是间断的。
鲍曼在消费社会上也提出了独特的理解。
他认为消费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消费问题,而是一个关于生活方式和文化意义的问题。
消费社会是一个大规模的社会现象,完全跟现代社会的经济、科技和文化水平挂钩。
因此,消费社会对于解读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鲍曼还关注了社会隔离等方面的问题,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社会隔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已经无法像以往那样建立亲密的社会关系,而是被隔离在各自的领域内。
这种社会隔离也表现在空间上,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社区内,而往往生活在广袤的城市之中,彼此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
鲍曼的社会理论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认知,为我们了解当代社会提供了更多深入的思考。
他所提出的“流动性”等概念不仅对于我们的生活具有普遍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的社会分析和研究工具。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鲍曼提出的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需要继续探讨和完善。
韦伯与哈贝马斯现代性思想的比较分析
韦伯与哈贝马斯现代性思想的比较分析
韦伯与哈贝马斯是两位重要的现代性思想家,他们对现代社会的理论分析和批判性思
考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学者和思想家。
本文将从他们的思想主张、对现代性的理解以及对社
会变迁的看法等方面展开比较分析,旨在深入探讨两位思想家对现代性的不同理解和评
价。
韦伯是一位德国社会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和资本主义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在他的著作《从农村社会到城市社会》中,韦伯对现代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提出了现代性的特征和影响等问题。
韦伯认为,现代性是一个由理性化、官僚化和都市化
等因素构成的社会形态,其主要特征是个人的理性化和社会结构的官僚化。
韦伯强调了现
代性的异化和理性化对于传统社会的冲击,认为现代性的发展导致了人的生活世界的异化
和个人生活的失去方向。
韦伯对现代性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他对官僚机构和理性化的负面评
价上,他认为官僚机构的出现导致了社会的僵化和异化,理性化的发展导致了人的生活变
得机械化和无情。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韦伯和哈贝马斯对于现代性的理解和评价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韦伯更加关注现代性对传统社会的影响和对个人生活的负面影响,他认为现代性导致了社
会的异化和个人的失去方向。
相对而言,哈贝马斯更加关注现代性对社会的影响和对个人
生活的正面影响,他认为现代性导致了社会的不断变化和个人的自由扩展。
这种不同的理
解和评价反映了两位思想家对于现代性的态度和立场的不同,也体现了他们对于社会变迁
和发展的不同关注点和重点。
述评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_李琴
述评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_李琴述评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李琴1(贵州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内容摘要: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都是当代学术界的热点,现代性乃是在后现代的兴趣产生之后追根究底的一个议题。
现代性问题长期以来就是西方学者十分关注和激烈争论的主要理论话题之一。
在西方学者有关现代性的研究中,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很有代表性。
在结构化理论的基础上,吉登斯首先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制度维度有全面了解基础,并以民族国家的兴起为中轴,集中探讨了西欧现代性的形成。
吉登斯主要是以他的结构化理论为基础,对现代性的内涵及诸多后果从制度上作出了分析。
本文将着重以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这本书为依据,对其现代性理论作尝试性的述评。
关键词:述评吉登斯现代性理论一、吉登斯现代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吉登斯的社会学思想很多都是在对经典思想的系统清理以及对当代诸多思潮的广泛整理、批判,因而吉登斯关于现代性的理论是带有极大的反思性,这对于一般的学者特别是对初涉社会学的人来说要完全读透他的思想是极为困难,那么首先一定要先了解他关于现代性思想所产生的时代背景。
“现代性”是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这个问题之所以受到如此频繁的关注和研究,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社会经历了一个相对剧烈的变革过程,并产生了一些令人不安的后果,这导致学者们不得不对现代性问题进行深入反思。
在这些西方学者当中,吉登斯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成为这个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
可以说,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并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和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性大肆批判的情形下产生的。
正如黄瑞琪所说,现代性乃是在后现代兴趣产生之后追根究底的一个议题,而全球化则是根源于现代性,进而延伸到后现代性的一个议题2。
20世纪90年代初期吉登斯陆续完成他的现代性的三部曲:《现代性的诸般后果》(1990)、《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及《亲密关系的转变》。
社会学角度对现代性概念化梳理及其反思与实践-社会学理论论文-社会学论文
社会学角度对现代性概念化梳理及其反思与实践-社会学理论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追溯现代性话语的研究谱系,依靠哲学式演进思路进行梳理解读的研究成果占主流,体现出浓厚的抽象化学科特征,与嵌入现代性研究图景中的社会学视角形成鲜明对照,前者明显缺少社会学持久关注的以社会变迁、社会转型等为核心的主题内容.二者比较,社会学更能契合深描现代性和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需要.社会学重点关注现代社会的一个核心问题---如何理解现代性,即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展示现代性的发展脉络与结构特征,这和许多学科对现代性的阐释有了截然不同的论调.因此,在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重新反思现代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社会学独特的学科优势和研究特色,有利于厘清现代性的内涵.同时,社会学的学科视域涵盖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断裂现象及其有待阐释的相关时代议题.一、融入现代性: 思考背景和蕴涵价值多维多变的时空观创造了一个新面孔---现代性,其作为现代社会的思想代言者,在宏观叙事结构层面重新审视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回应了社会结构变动的走向.因此,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需要断裂性鸿沟.这种鸿沟不仅形塑了每段社会变迁的时空边界,也引发了日常生活中社会个体的适应性问题.进一步来看,断裂性鸿沟不仅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转变,更是社会结构层面的调整,着重体现在文化观念协调、代际关系处理、经济社会地位调整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对日常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而关于现代性出现后的复杂性,吉登斯作了极为精辟的分析,在整个社会科学中,人们对现代性的理解仍然极为肤浅.我们实际上并没有迈进一个所谓的后现代时期,而是正在进入这样一个阶段,在其中现代性的后果比从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强烈化更加普遍化了.①现代社会面临一系列挑战,从宏观社会结构到微观个人日常世界,由于原有社会发展轨道出现了变动调整,社会思想认识容易陷入失序状态,这些历史事实逐步投射到社会结构中产生连带影响.随着社会结构形式和内容发生大量变化,直接导致现实生活世界呈现出碎片化的可能,使得社会个体对自身所处时代的变迁无法理解,也想象不到社会发展远景的清晰全貌,更无法指出这对理性产生的深远影响.因而,现代社会的整体架构需要引入新的话语来诠释当下的时代特征及其价值,通过这种方式把现代性全景和个人生活经历整合为一体,有助于厘清时代论题背后的现代社会本质.可想而知,每个转型断裂时代都需要相应的一个评判尺度,以概括当下世界的内外状态,如果不具备相应尺度,会导致现代社会的理性可靠性被质疑.所以,期盼出现更为坚实的理性知识观,清晰地阐述现代社会的思想轮廓和实践经验.提出现代性的意义,重点在为多变社会转型状态下现代性匹配好相应的社会图景,并与以往曾发生断裂的动力机制区别开来.最为重要的是,现代性在现代社会结构中有三个支撑点: 一是现代社会已形成了变动不定的时空观.在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互动格局中,互联网、通讯设施及交通设施等大幅改进和持续创新为认知现代性提供了充分注脚和现实例证; 二是全球化演变成为现代性的民间版本.全球化目的不是消解异质性,相反保留了特质,消除了地域界限,并为现代性完成推进社会转型和变迁的历史任务不断进行实践层面的努力.围绕全球化的推进力度和发展趋势,仅依靠反思性的个体化力量无法准确把握,需要差异化的社会个体/共同体同步互动交流达成共识,并借此厘清历史变革背后的真实社会秩序; 三是当异化成为一种常态,技术制度化成为主流话语,现代性时代主题也由此得到进一步确立.当下社会状态已把暗藏的结局逐步展现于人类历史整个视域内,技术与人的同一性为反思该现象作了更为简洁有效的回答.现代性立足于现代社会的制度化和结构化演进路径,其特征正不断走向明晰化、透明化、具体化.正是由于现代性源自现实的现代社会,要贯彻反思性就得深入到社会变迁、社会转型的每段实际发生过程,感受来自现代社会一系列实践中的反思.所以,现代性的真正价值在于重建现代社会所带来的思想历程变化.在实际重建过程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现代性反思主题,现代性内容在反思作用下通过自我解构的方式呈现于人前,并在现代社会的真实场景里得到见证.现代性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主体的反思能力,现代性和反思主体总是徘徊于传统与现代社会互动的边缘,双方通过概念、特征的再理解、再解释,互换观念加深认识.当反思主体进入现代性世界后,如果没有深入观察社会变迁、社会转型等带来的冲击和后续效应,必将自我迷思和茫然.当然,现代性也需要以反思主体作为互动载体,充分展示现代性在不同类型社会的存在形式、实践状态和个体影响.由此,现代性通过对现代社会进行全方位扫描,影响现代社会的理性行动者---现实世界生活中有自我行动能力和认知意识的个体.与此同时,理性化的现代性又引导着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个体,完成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生成和秩序塑造,从容地把现代性知识镶嵌到社会的理性视角中.进一步来看,要深入理解现代性带来的现代社会结构化变革,并对其所处的变迁/转型时代进行理论判断,依靠新的社会理论反思和解构方式重建及解读现实生活世界的社会结构特征,同时提出新的概念框架建构和巩固现代社会的观念根基和运转逻辑,消解那些在理论层面上原本无法应对的现代性多重困境,远离现代性认识误区和理论陷阱.二、现代性的概念化梳理现代性可以理解成对各种理论进行批判、反思、解构及再建构的变化过程,历史进程中的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主动承担了这一重任.他们各自认同的概念范畴差异很大,相互之间时有观点争执抑或态度冲突,但这也为厘清现代性提供了进一步对话交流的场域.现代性的概念解释虽纷繁复杂,但通过比较分析其不同关注点,可以归纳出一系列典型特征.解读现代性可基于社会学研究的三重视角展开,分别为理性的现代性、类型化的现代性及解构和批判的现代性.就理性的现代性来说,在观察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个体更多的是以理性为中心逐一探讨、对话以及梳理影响现代社会形成的前因后果,并在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中确定其范畴变化,同时注重体现理性对整个社会结构整合与离散的形塑逻辑; 着力体现时空发展阶段、社会形态特征、社会反思性等研究主题,关注这些领域十分契合类型化的现代性对象指向要求,它试图在社会整体与社会行动个体之间寻求理论思考和观点互动的张力; 解构和批判的现代性则重在与现代社会、现代文化等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走向紧密结合起来,社会个体以一种反思、批判的态度对待现实社会乃至处理二者之间认同或的关系状态.就此来说,无论现代性在理论和实践中涉及到哪一类具体的对应领域,都能挖掘出它与时代精神变化、社会发展变迁历程之间互动融合的亲密程度.第一,理性的现代性.以现代性产生的历史背景作为研究的主线,与之相关的如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理性启蒙时期,到工业社会开辟新天地,这些都为其诞生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孕育土壤.特别是,理性占据着相对拥有丰富内涵的现代性内容,甚至横跨从古典社会理论到现代社会理论中有关现代性的诸多论述,理性这一中心概念凝聚着涂尔干、齐美尔、、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学者对现代性所持的学术立场和社会情怀.①理性化的现代性,在社会学理论指引下,凝结成思的状态,言说着正处在社会转型时代理论扩展和社会发展实践的空间.回顾现代性在传统社会/古典社会理论时期或向下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前移几步,不乏理性主义者的身影晃动,包括齐美尔、、哈贝马斯等人.相对哈贝马斯而言,齐美尔和更像是理性的现代性拥护者中坚守传统主义的一员,他们对现代性的认识存在着更多交集,如理性化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核心特征,都极为重视工具理性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理性增长带来的双重后果,尤其关注经济因素在推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角色塑造,这可以从齐美尔对货币哲学孜孜不倦的探索, 对宗教、伦理及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中探知清楚.而哈贝马斯将齐美尔和的理性主义思想向前再推进了一步,强调理性化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突出理性运转逻辑的双重性特征: 工具性和沟通性,治愈现代性的病理,顺利走出现代性的历史循环困境.第二,类型化的现代性.细数史上有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们,他们在围绕现代性这一理论命题和社会实践具体环节的过程中,并非都能够一直坚守最初的价值取向和研究立场,而仅有寥寥几位社会学人参与其中,把现代性作为其学术历程中颇为厚重的一条主线,这几位社会学者由于自身的思考积淀程度厚薄不同和学术目标指向各有千秋,反映在现代性的类型化起始点选择上的重大差别,如比较典型的晚期现代性( 吉登斯) 、②流动的现代性( 鲍曼) 、③自反性现代性( 贝克) ,④等等.在涉及到类型化的现代性相关内容的社会学家们眼中,现代性本身带有鲜明的现代社会时代特征.如吉登斯谈及晚期现代性,指明现代性与技术、制度等消融在一起,意味着与工业化的凭证或代言人纠缠于现代社会图景中.现代文明的特征多样性更多体现了现代性的存在意义,工业化世界在不断从片段输入到整体的过程中证明了现代性的象征符号内涵.再看鲍曼重视的流动的现代性,看到现代性本身在动荡中成长,多维多变的特征预示着其性质的不确定性,通过对现代性自身性质界定其定义,发现了全新的维度和视角---动态化的现代性.与前两者相比,贝克则开辟了截然不同的另一条现代性思考道路---自反性现代性.在贝克的理论构建历程中,自反性现代性是第二次现代性,是对第一次现代性的积极质疑和有效回应,他着重阐释的自反性带有双重特征: 自我消解和反思.其中,自我消解的自反性是站在与现代性相对立的位置上,形成自我对抗、自我抗拒,导致部分冲突性的社会后果出现; 反思的自反性与自我消解的自反性区别明显,而自反性的反思特征实质上是现代哲学对现代性所依附的哲学思想传统的适度批判和理论建构.第三,解构和批判的现代性.在福柯看来,应采取一种批判式眼光审视现代性的存在,自启蒙以来,现代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及其附属物需要有限度地运用理性精神,并在厘清启蒙与现代性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划定理性在启蒙历史以及整个社会变迁历程中的活动边界,赋予其灵活性、可及性、有限性的特征.也因为现代性历史缠绕及其观点复杂并存,清理其被赋予的含义和意义就成为一件短时难以完成之事.福柯曾经用一种略带反讽的语气委婉地表达了对现代性认识的困惑和不可能性---似乎四处贴满标签才能证明它或者类似的概念存在.关于这种疑虑和不解其实也能从福柯围绕现代性所表达的另一种观点中看出端倪,他主张将现代性理解为某种特定的态度,而不是特指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作为一种态度的现代性,就是对现实所采取的某种模式.进一步强调对现代性的态度,就是对于现实的某种关系的模式,意思是指同现实所保持的关系.①由此看来,福柯的研究工作揭示了现代性自身不可捉摸的状况,其产生过程虽然越来越凸显复杂性,但仍然取决于现代社会发展历史和理性实践事实关系的清晰程度.综合来看,现代性谱系中的各个时点概念在不同社会理论/社会变迁/社会转型发展阶段互有交织,共议论题甚多.同时,该思想空间充满着无限解读张力,其理论饱和度也从未停止变化增长.在社会结构不断自我演进和现代社会发展实践过程中,现代性历史内涵逐渐凝聚形成,足以使其能够支撑和回应人类文明社会种种复杂的挑战和未来不确定性的影响.三、现代性与社会学同行现代性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除了在社会学的学科范围内成为一类流行的讨论主题,也有逐渐转变为一个属于通用范畴基本分析单元的趋势,还在哲学、人类学、文学等领域内多姿多彩地演绎变化着.一般来说,社会学对现代性的阐释是把其还原到现代社会的真实语境下去重新解读的结果,并对其多维的元成分内容进行再组合建构出来.不少社会学家认可现代性成为现代社会的驱动力,并指出社会学崛起对现代性后果的意义.社会学研究背景其实就是现代性,社会学从古典阶段向现代阶段转移的内在驱动力实质是对现代性不断寻求在社会层面予以解读的结果.某种程度上,社会学作为关注现代社会制度性转变过程的学科,其产生与现代性的衍生规律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社会学是现代性的伴生物.同时,社会学属于一类分支领域庞大且复杂的学科体系,从学科演进史看,其经典理论视角全面、观点多元,兼具宏观、微观分析角度.因此,外界很难用一套完全相同的方法重复多次地论证社会学的存在性和价值性,而且,面对社会学浩如烟海般理论体系分布,任何尝试简化社会学的意图都是不切实际和难以实施的.然而,通过梳理社会学学科体系中的古典社会理论、现代社会理论及后现代社会理论相关内容,从中挖掘出以现代性为主题的分析要点和显着特征,并相应抽离出一系列参照概念解读现代性: 第一个概念涉及到对现代性作出制度性诊断,第二个概念与社会学分析的基本焦点社会有关,第三个则是社会学知识和这种知识所涉及的现代性特征之间的联结点.②上述从社会学学科视角引出了现代性三个概念,实际上是基于现代社会的制度维度,现代社会结构中以社会为核心主题的角度以及现代社会知识观三个方面,严格界定了二者交集范畴,明晰了社会学和现代性的真实关联程度及互动方向,因此,现代性也成为理解社会学社会内涵起源地的重要一环,这是以追述社会为线索,呈现两者正在同行的完整过程.但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性与社会学的携手同行充分反映出现代性的历史命运和社会学的时代,因为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最强音符,支持和推动着现代社会的种种变迁和转型.现代性多变和不稳定特征也颠覆了经典社会学理论结构,创造并诠释与现代性相容的成长空间,顶着社会学符号的现代性坐标也会随之发生转变,它以往展示人前的整体面貌正在闪烁不定,失落、缺失并不是现代性理性化的后果,但之后到底是什么尚无法完全确定.通过现代社会的结构特征和整体状态可以重构现代性的结构领域,同时促使其自身不断反思社会学知识以及对现代性起作用的行动范式.现代性有时无法用一种明确而准确的说法来描述或定义,这种状态等同于现代性所承担角色不断转变的过程.吉登斯曾经恰如其分地指出这一点: 社会学起源于现代性( modernity) 的来临---即起源于传统社会的分解和现代社会的巩固与发展过程中.在吉登斯理论话语的诠释下,对社会学与现代性的关系认知不断获得强化.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为现代性增添了孕育其产生的时空背景和来自社会变迁、转型的经验事实支撑,而从古典社会理论、现代社会理论到后现代社会理论的观念演进变化,则为现代性的思想内容提供了不可复制的多元化观点.因此,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双重视角聚焦,摆脱了以往社会学各种视域传统限制,把现代性最为真实的一面呈现于现代社会空间内,有助于全面理解现代性的内涵、特性、指向及局限.所以说,现代性和社会学特征的密切程度用二者同行来表达恰如其分,社会学思想的巨大影响力在追问现代性定义中一步一步走向真实的自我.同时,现代性成为社会学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的焦点,整个社会理论体系、分析概念和实践路径都频繁地与现代性进行直接或间接互动,以此来建设甚至规训现代性理论内容和行动策略.而且,社会学与现代性的关系建构产生了双重效应: 其一,塑造了社会学视域中的现代性,把社会学想象力加入到现代性日常活动中,可以说现代性的社会学色彩浓郁,其社会学思维、行为特征明显; 其二,现代性改造了社会学所能覆盖的对象空间,传统残留的社会学功能作用领域正在被扩大,即现代性重塑社会学的可及性日趋明显.因此,现代性与社会学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对接结果,为其赢得了社会信任和各方支持.吉登斯有关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性与社会学相互纠缠的特性,明确指出了二者同行在社会学语境下的解读和被解读的现状,现代性进一步成为反思对象,尝试用一种学科思维的方式,即依靠带有社会学学科特征的分析立场阐释问题和提供解决方案.现代性命运变化更趋复杂,而现代社会变迁带来了社会学思考立场的转换.可以说,现代性已深深嵌入到社会学的学科知识生长和理论逻辑演进的历程中.基于上述分析,社会学和现代性具有内在的关联发展逻辑,无论抽象价值还是社会事实都会体现在被社会学日常关注的主题之中.同时,社会学与现代性正处于互构共生的状态之中,社会学的诞生被现代性的内在特征打上了牢牢的时代印记,而现代性也紧接着嵌入到社会学的理论逻辑中.四、现代性理论反思与再实践由于现代性与社会学的纠缠互构特性,社会学的理论源起及其发展同时涌现出现代性的几个阶段性特征: 第一个阶段是古典时期的现代性, 提出理性化概念为其确定了发展方向; 第二个阶段是现代时期的现代性,现代化作为主题了他题,成为不同学科领域学人共同探讨的题目; 第三个阶段是当代时期的现代性,吉登斯批判和再反思现代性,打破了现代性的内在结构和原有秩序,现代性产生了断裂.由现代社会向全球社会发生转型的时期就是现代性的再时期,即进入全球化的现代性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对现代性重新认识过程即是对生活中的自我进行反省的过程,也是对现代性结构和机理再梳理更新的过程.与古典社会学时期其他着名社会学家相比, 对现代社会的看法极为悲观.他认为,社会发展进步和物质丰富改善都离不开扼杀社会个体的活力和能动性,同时伴随着科层制不断扩展膨胀,导致现代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令人疑惑不解的地方.更出乎人意料的是,任何社会个体都无法预判到现代性的未来走向,令人担忧它会不会反噬现代社会,现代性没有完全示人的另外一面值得高度关注.就此来说,经典社会学理论有其局限性,而这些局限性对现代性展开的诠释,却为人们展示了现代性的其他面向.社会学自身的基础是建立在现代性内涵之中的.因此,关于现代性特征的描述和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背景下,伴随着对社会学知识特征与地位的哲学与方法论之上的争议,现代性问题自然也成了社会学话语中的中心议题.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学家们对现代性内涵做了自我界定: 理性化( ) 、反思性( 吉登斯) 、启蒙理性/权力关系( 福柯) 等.要从社会学角度阐释现代性, 必然是一个首先要直面的人物. 认为,站在客观立场,现代文化依靠思想祛魅过程加上理性化的扩张,为现代性的出现提供了解释框架,由于有自身的理性分析逻辑和价值目标,对非理性化工程做出反思性理解,现代社会成长的基础在于理性化追求,理性化类型的行动推进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 论题也就成为现代社会的内在驱动力.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祛魅的过程是把思想符号化,构建理想类型的象征,同时也会造成精神的铁笼,导致思想、文化、价值等不断地被剥离和排除.在吉登斯视野中,现代与传统结合紧密,反思性能够在理性基础之上界定现代性的特征,也构成了断裂时代的行动因素.传统社会局限为研究过去领域的思想,反思理性的不确定性特征构建了思想知识世界,在这种环境中对必然性知识的质疑进行回应.社会世界并不会因为经过知识的反思就会立即实现现代社会深刻内涵的理性化,由于不确定性价值观不停地变化,知识在反思中得到强化输入和再生产.现代性和反思性就被吉登斯较好地联系在一起,并借此重新渲染了现代性的理性色彩.比较而言,福柯拥有更为强烈的理论批判特质,深刻把握现代性极端化的外在形式,不断地质疑现代性分析框架中的制度和技术等固有因素.他一再提及知识再生产和知识产生权力的理性判断,并指出放弃个人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心化主体的地位,围绕疯癫、身体、性、权力等颠覆性的解读,批判以往的术语,摒弃传统历史的轮廓.他通过描述启蒙理性在历史分析中凸显的作用,慢慢弱化规范意识,引导他人进入他的自我世界,尤其在强调启蒙方面就是为了批判的目标指向.。
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
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福州白癜风医院/ 整理分享作为当今著名的社会学家,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是独树一帜的。
首先,他认为现代性是一种行为制度与模式,是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并且从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和军事力量4个维度对现代性内涵进行制度性的阐释。
其次,吉登斯描绘了现代性特征的大致轮廓,即外延性与意向性的交互关联性、断裂性、全球性和双重性。
最后,吉登斯既反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全面否定,也反对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固守,走的是“第三条道路”。
一、安东尼·吉登斯其人其说吉登斯简介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年1月1 8日出生于伦敦北部的埃德蒙顿0 1 95 6年进入赫尔大学(Hull University)学习心理学和社会学。
1959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1964年硕士毕业后,任莱斯特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1966 ~1969年间,先后访问和任教于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1969年,受聘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1976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1986年,受聘为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
1987年,被任命为剑桥大学祉会学会会长。
1996年,他成为BBC莱思讲座主讲人,1997~2003年,出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
2004年,被授予“终身贵族”称号,现为英国上议院议员。
他先后出版学术著作近40部,其中许多其有世界性的影响,代表作有《资本主与现代社会理论》、《社会的构成》、《民族一国家与暴力》、《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性的后果》等。
他的著作已被译成22种语言,其主要著作大都已译成中文并在我国出版。
此外,他还是著名的政体出版社(Polity Press)的创立者之一。
吉登斯是英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现任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院长,是英国新工党最重要的智囊,曾任英国布莱尔首相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顾问。
社会学视角下的现代性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现代性研究现代性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被广泛研究和讨论。
传统的定义是指西方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社会变革,从而导致社会的现代化。
然而,这个定义往往忽视了现代化的多方面性和全球化的影响。
通过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现代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复杂的现象。
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区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现代性和现代化的区别。
现代性是一种社会心态,它包括对技术、科学和进步的信仰,以及对自由、平等和个体权利的强调。
现代化则是一种社会发展的过程,它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现代性和现代化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它们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
现代性的多重性现代性是一个多重的概念。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现代性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历史现象和一种社会结构现象。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现代性强调技术、科学和理性;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现代性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过程;作为一种社会结构现象,现代性是一种社会形态,它包括了现代国家、市民社会和现代企业等。
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的出现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后果。
首先,现代性带来了科技和工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同时,现代性也加强了个体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倡导,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然而,现代性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后果,如文化异化、社会失范和环境破坏等等。
现代性的全球化现代性的全球化是一个重要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性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现代化的进程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中发生,这导致了不同的现代性形态。
例如,发展中国家的现代性可能有不同的特点,因为它们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过渡阶段是不同的。
总结综上所述,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包括了一系列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结构上的多重性。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性的本质和影响。
现代性的全球化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它的发展趋势和后果。
浅谈社会科学现代性背景思想 现代性思想
浅谈社会科学现代性背景思想现代性思想在普遍意义上,我们认为社会科学现代性是随着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而产生的,这一时期就是社会科学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一、近代西方社会的“普遍危机以及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人类历史发展进入十七世纪以后,西方社会开始面临一场“普遍危机。
这场危机波及整个西方世界,社会秩序遭到破坏,政治文化遇到冲击,经济秩序亟待调整。
然而这场“危机一方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威胁,而另一方面则使得人们开始探索新出路——开始求新求变。
这个大背景,为后来的社会科学现代性发展创造出一个时代背景。
在这场新探索的征程上,近代科学诞生。
新的科学体系,新的科学思想开始传播。
社会大众开始挑战权威和专制,解放思想,对自然有了新的认识,人类发展步入一种新的求索期。
人们更加注重观察与实验,在自然学科基本概念构建过程中,为了准确证实,一些经验(这里指实验)被当作科学研究和检验的方法。
同时,人们开始重视数学语言,运用数学语言开始准确地描述一些规律性问题。
二、近代哲学兴起和认知的转变经历了一系列历史上重大改革之后,西方社会开始真正追求理性、自由、科学这些“精神。
我们观察哲学史,不难发现科学与近代哲学是相伴而行的,近代哲学家显现出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他们具有良好的自然科学素养。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哲学为了迎合这种契机,开始向认识论转向。
近代哲学主要产生了经验主义和唯理论两个阵营。
经验主义强调观察,而唯理论,顾名思义强调理性。
但是无论是哪个阵营我们不难发现,这两派虽说各有论据,但是归根到底都是在强调理性。
近代哲学延续了哲学的思辨精神,并以实践为指向,把自然科学作为参考,进而想要改造社会,改善生活。
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变化开启人类思想领域的新航向,为广大受众提供了新的思想,这为社会科学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也为社会科学创造了许多前进式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社会学家对于现代性的理论摘要: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而在当代社会学阶段,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旨趣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一定的回归,这一方面表现在对古典社会学理论的重视,人们纷纷回归到古典社会学理论中吸取养分,并把社会学古典时期的现代性议题重新纳入了讨论的范畴,本文将重点讨论早期的一些社会学家对于现代性的阐述与观点。
关键词: 现代性哈贝马斯理性化正文:(一)前言随着现代性的发展,关于现代性的阐述越来越多,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
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
而且现代性推进了民族国家的历史实践,并且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政治观念与法德观念,建立了高效率的社会组织机制,创立了一整套以自由民主平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
按照现代性最权威的理论家哈贝马斯的说法,“现代”一词为了将其看做古往进来变化的结果,也随着内容的更迭变化而反复再三的表达了一种与古代性的过去息息相关的时代的意识。
而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关于现代性的定义是这样的:从根本上清除宗教神学笼罩在人头上的阴影,相信主体的力量,力求建立对世界内在的理性的解释,是所有的生活领域变成一个自在的有机组织。
我们为了更好的了解及掌握现代性的理论,本文将阐述一些社会学家们的现代性理论并作比较。
(二) 主题一般而言,启蒙运动是现代性理论的开端。
“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性的核心思想是从时代的科学经验,而不是从美学经验中生发的。
启蒙思想家受牛顿科学成就的启发,相信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人类在现代自然科学中找到了理性的典范,相信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人类获取真理的普遍方法。
启蒙精神的显著特征是科学的理性主义。
科学既是合理性的典范,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工具。
具有普遍性和确定性的自然科学和数学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哲学纷争,提供了一种理解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可靠工具。
”科学、理性和进步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精神动力,启蒙精神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科学主义的和乐观主义的。
(1)涂尔干对涂尔干来说,现代性主要是以“有机团结”社会的形式出现,探讨的是在一个崇尚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社会,“道德个人主义与法团公共性”之间的张力问题。
涂尔干认为,相对“机械团结”社会,现代社会通过社会分工而组成一个生命体,各部分形成功能相依。
但他也看到,斯宾塞以及功利主义经济学家认为仅通过经济、利益等方式实现社会整合是不可能的;同时,涂尔干也不赞同孔德、滕尼斯等人依靠家庭、教会等实现社会整合的设想。
据此涂尔干提出了“道德个人主义”。
他认为,除了功能整合外,分工还可导致个人主义的成长,但这不等于个体化过程,“个体化意味着社会的缺失,而个人主义则包含着对社会进行真正表达的观念”,它既涉及对个体的崇拜,同时也包括对他人的尊重,前者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更为合理的整合机制,而后者则使得社会的整合在社会道德框架内进行。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涂尔干认为,“每个社会都是道德社会”,因此,除了分工等经济因素外,社会还需要“集体刍议古典社会学中的“现代性与宗教”论题意识”维系。
“(2)韦伯韦伯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俾斯麦时代的“经济的腾飞”奇迹般地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过程。
可以说,德国的现代化是区别于英美模式的“国家主义的现代化模式”,社会出现了对启蒙颠覆:工具理性的膨胀却带来了价值理性的缺失。
随着不可避免的专业化和理智化的过程,主要作用于物质领域的进步,也将精神的世界分割得七零八落;生活领域的被分割,进而使普世性的价值系统分崩离析,信仰的忠诚被来自不同领域的原则所瓜分,统一的世界于是真正变成了‘文明的碎片’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韦伯本人是处在一个古典自由主义趋于衰落的年代。
因而,韦伯主要是对当时的浪漫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回应。
韦伯是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来考察合理性问题,即人是不是理性地认识和表达了客观的真实世界。
这是哈贝马斯认为的“传统的合理性:表达或传达的合理性”。
韦伯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西方理性精神的合理化发展的结果。
“只有理性的行为和社会组织才能够产生理性的实证自然科学,也才能够产生理性的法律、以科层制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理性的社会劳动组织形式,而这一切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
”韦伯强调工具理性,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是工具-目的合理化过程。
韦伯把理性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合理性的行动类型为“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
“工具理性”是基于目的的合理性,指在一个限定的、对实现的目标所可资运用的手段的评估,预测由此可能产生的后果,并由此基础上追求预定的目的,属于客观的合理性;“价值理性”则是信仰和理想的合理性,指根据某种信仰或信念和理想的、绝对的目标要求而引发的理性行为,实现这种信仰和理想的手段也必须是符合价值的,属于主观的合理性。
进而,合理性划分为形式的合理性(可以导致可计算的结果,但不能保证结果的意义,它在价值上是中立的。
)和实质的合理性(对于结果的价值判断具有实质的意义),西方社会合理化或现代化具体体现在“世界图象的合理化”的“文化的合理化”和“科层化与官僚化”的“社会的合理化”。
由于合理性的悖反,西方现代化进程出现“意义丧失”和“自由丧失”。
意义失落和自由失落成了韦伯对现代性的基本判定,由此,这两大主题是后人对启蒙和现代性思想反思和批判的核心内容。
“照韦伯的看法,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特征是‘工具理性’越来越压倒‘价值理性’。
传统的宗教-形上世界观的‘解魅’既加强了同一价值体系内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也导致了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这样,不同价值之间的合理选择的可能性让位于不同工具、目标之间的合理选择的可能性:对于某个既定目的(不管它是如何确定的)来说,最合理的选择是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目的的选择。
在韦伯所研究的新教那里,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恰好是一致的:世俗的工具合理行动的成功是虔诚的新教徒宗教上的价值追求的重要方面。
但在多数情况下,这两者是不统一的;对某种价值的追求往往是不计成本的、甚至是不计成败的。
”以新教徒“天职”观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精神,就体现了这一结合。
这一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结合,使得新教伦理援济下的资本主义精神,在功利层面上收财获利,在价值层面上驱逐了传统主义,得以大获全胜。
然而,这种结合是短暂的。
资本主义占据社会统治地位之后,一方面,工具理性大大发展了。
它使得传统社会的一切神圣价值“祛魅”,导致现代社会中一切行动都变成可计算、可预测的,并把功能效率原则突显到极致。
另一方面,价值目标则逐渐被抛弃。
宗教精神被迫退隐了。
财富的诱惑最终使得清教徒的宗教理想逐渐模糊。
“对圣徒来说,身外之物只应是披在他们肩上的一件随时可甩掉的轻飘飘的斗篷。
然而命运却注定这斗篷将变成一只铁的牢笼”。
工具合理性导致价值的非合理性,“没人知道将来会是谁在这铁笼里生活;没人知道在这惊人的大发展的终点会不会又有全新的先知出现;没人知道会不会有一个老观念和旧理想的伟大再生;如果不会,那么会不会在某种骤发的妄自尊大情绪的掩饰下产生一种机械的麻木僵化呢,也没人知道。
因为完全可以,而且是不无道理地,这样来评说这个文化的发展的最后阶段:‘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幻想着它自己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
’”韦伯揭示了现代性的起源,一方面深刻批判现代文明的反文化、反人道特征,另一方面又强调作为现代人无奈的命运,现代文明注定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现代性的悖论。
可见,现代西方社会的合理化过程主要是形式合理性增长过程。
社会现代化一方面是行为和制度等形式方面因素的合理性不断增长,一方面是代表意义统一性和自由价值方面的合理性不断消退,即形式合理性不断增长而实质合理性不断减少,而且,这二者永远处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之中。
这样一种结论将西方社会的合理化结局置于二难抉择的境地:形式上,西方社会的现代化是合理的,但实质上,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又是不合理的。
现代社会就处于这样一种悖论状态。
(2)哈贝马斯在当代众多的思想家之中,哈贝马斯以他对现代性的肯定态度著称。
哈贝马斯的大部分著作都表述了他对现代性的基本态度,其关于现代性的理论不是形而上学,也不是经验描述,而是一种文化政治阐述。
在他看来,启蒙所导致的现代性是一份包含着进步和倒退的双重遗产:理性、民主、自由、平等、科学、道德、法律、艺术是进步的,而目的活动对生活世界的侵入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则是倒退的。
“现代性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无法完全释放现代性的理性潜能,资本主义特有的机制可以使认知----工具合理性潜能得到释放,但却限制了交往理性的制度化。
因此,任何批判现代性的目的不应该是彻底否定它,而应该是设法完善它,任何否定现代性的理论其实就是对启蒙运动的基本原则的否定。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有着明显的优点。
它既是共时态的,也是历时态的,既是规范的,也是批判的。
他不仅试图全面揭示合理性概念的内涵和结构,也试图把握它们在现代社会和历史中的对象化形式,不仅致力于对合理性的规范标准的研究,为现代性批判提供普遍的价值和规范,而且也想通过现代社会的经验历史研究,识别和诊断理性在现代社会扭曲、变形、异化和自我毁灭的原因和后果。
在他看来,交往行为理论虽然得出与马克思不同的结论,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它仍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实现现代社会的生产力潜能,同样也没有实现现代社会交往理性的潜能。
笔者认为,哈贝马斯这一研究纲领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时代,哲学的命运已经与现代性的命运紧密地维系在一起。
哲学的存在不是因为理性已经实现,而是它尚未实现,哲学必须对这现实提出解释,并为理性的实现指明方向。
今天我们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现代性问题已经成为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不可回避的问题。
哲学的创新已经不能延续传统的研究方法,孤立地研究所谓本体论、认识论或历史观问题,也不能把理性与社会合理化、价值与制度截然分开,它既要阐明自己的理性立场,同时也必须回答我们时代面临的根本问题。
在这方面,哈贝马斯理论为我们提供了重要范例。
但是,哈贝马斯关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已经过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纲领已经失去了道德和政治合法性等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从根本上说,哈贝马斯现代性理论服务于他对批判理论传统的自由主义改造,这一改造的基本思路是沿着自由民主主义传统,在资本主义内部加强政治公共领域的作用,限制资本主义的片面发展。
这一方案虽然具有一定的政治激进性,但是,在今天自由主义原教旨主义重新抬头、社会日益两极分化、劳动者越来越受到全球资本主义支配的形势下,其激进性日益弱化。
哈贝马斯认为韦伯和现代性的困境在于“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解决的办法在于重建生活世界,因而,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合理性理论,重建社会批判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