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短文两篇 优秀教案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docx[推荐5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docx[推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c7ce171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48.png)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docx[推荐5篇]第一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docx设计意图: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加强朗读、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三个单元目标),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紧紧把握、突破单元总目标:①理解作品内容,品味文中富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②美文美读,学习文中的象征手法。
③仿写、积累背诵精美语段结合主题学习丛书中赵丽宏的文章《生命》,继续赏析散文诗优美的语言,有感情的朗读、品析语言、仿写语言,落实能力训练,最后能背诵精彩优美的文段,学为己用,落实积累的目标。
学习目标:①理解作品内容,品味文中富有深刻含义的语句②美文美读,学习文中的象征手法③仿写、积累背诵精美语段。
指导思想: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日月光华皆是诗,风云雨雪总关情让我们在人生之路上,在“语文主题学习”的海洋中,含英咀华,且歌且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优美的、脍炙人口的散文诗。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全班展示朗读《日》《月》两短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读后教师可根据情况范读引导,一读一评,力求贴近作者当时的感情,以便学生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课内朗读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读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进行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三、汇报交流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教学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肠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29ea55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8.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短文两篇》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五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短文两篇》的阅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朗读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短文两篇》。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并记忆。
4.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表达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4.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课文的感悟。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四、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五、教学资源1. 课文《短文两篇》的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课文录音。
4. 课堂练习册。
六、教学内容拓展1. 课文《短文两篇》的主题思想分析。
2. 学生创作练习,仿写短文。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
七、教学步骤第三课时:1. 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主题思想,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 学生进行创作练习,仿写短文。
4.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创作成果。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1. 回顾上节课的创作成果,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表达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4.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课文的感悟。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1dd68476a20029bd642df7.png)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篇二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相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水平、理解水平。
2.讨论点拨法。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
在当代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作者)。
2. 明确目标(略)(二)自主学习(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略)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2)、《日》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fa4c17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62.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b4817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ef.png)
《短文两篇》教案教案一:短文阅读教学目标:通过阅读短文,学会提取文中的关键信息,理解文意,并进行相关问题的回答。
教学步骤:1. 准备材料:准备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短文,确保文中有一些相关问题,以便进行后续活动。
2. 导入:通过一些问题或图片,引起学生对本篇短文话题的兴趣。
例如:“你知道太阳是如何产生光和热的吗?”或者“你喜欢观察天空中的星星吗?”等等。
3. 阅读理解活动:让学生默读短文一遍,然后回答相关问题。
问题可以是一些基础的问题,也可以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可以将问题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4. 提取关键信息: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答案,并引导他们提取关键信息。
强调关键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从文中获取这些信息。
5. 解释生词:如果短文中有一些生词学生不熟悉,可以对这些生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他们从这篇短文中学到的内容,包括关键信息和相关知识点。
7. 拓展活动: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与短文话题相关的题材,并进行写作练习,或者组织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就短文中的某个观点展开讨论。
教案二:短文写作技巧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短文写作的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段简短的短文,引导学生对短文结构和写作技巧产生兴趣。
2. 解读样例短文:给学生展示一篇优秀的短文,并解读其中的写作技巧。
可以从段落结构、过渡词语、逻辑展开等方面进行解读。
3. 创造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话题,可以是某个人物的经历、某个事件的描述等等。
要求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相关情境,然后进行写作。
4. 指导写作: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实际情况,逐步指导学生完成短文的写作。
可以先从构思开始,让学生列出相关要点;然后引导学生组织好段落结构;再注重过渡词语和逻辑展开等方面的训练。
5. 练习和修改:让学生将自己的短文写出来,然后进行修改和润色。
可以通过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修改。
6. 反馈和总结:给学生提供反馈,包括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7db86b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9f.png)
课文《短文两篇》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短文两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朗读和表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能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短文两篇》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分析。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解释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短文两篇》。
(2)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解释和分析。
(2)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话题或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短文两篇》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2. 讲解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解释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朗读与表演:(1)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2)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进行评价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学生回家后进行课文《短文两篇》的朗读和背诵。
(2)学生回家后进行写作练习,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写成短文。
2. 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7f88d2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94.png)
课文《短文两篇》的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短文两篇》的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美感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对课文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短文两篇》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简要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话题或问题,引起学生对课文《短文两篇》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3.2 阅读与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大意。
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4 写作练习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供写作题目或主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指导,提供改进建议。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方的写作,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和建议。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写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短文两篇》的文本,可以使用教材或相关资料。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如作者的其他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5.3 写作纸张和文具准备写作纸张和必要的文具,以便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与课文相关的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邀请作者或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6.2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课后作业,如阅读其他作品、写读后感等,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
《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公开课教案及说课稿
![《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公开课教案及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ae5eaba6137ee06eef91863.png)
《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公开课教案及说课稿【教学目标】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陋室铭》。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生问好;2、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二、学习课文1、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⑴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⑵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试读课文,标注不能理解的字、词、句等。
⑶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⑷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2、精读课文,品析语句。
⑴“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⑵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
(幽)⑶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明确:鸿儒,无白丁。
(雅)⑷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明确: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安)⑸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⑹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⑺“鸿儒”可否换成“群儒”?明确:不能。
“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3、再读课文,领悟内涵。
(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⑴“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明确: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75f2b2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5.png)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短文两篇》的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和描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运用思维导图、关键词等方式,帮助学生组织和梳理课文内容。
(3)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
(2)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短文两篇》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内容的思维导图的绘制和关键词的梳理。
4. 小组讨论和汇报,探讨课文的主题和寓意。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课文《短文两篇》的作者和背景信息。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3. 词汇学习:(1)教师指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学生跟读并模仿,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3)学生运用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造句练习。
4. 思维导图和关键词:(1)学生分组,每组绘制课文内容的思维导图。
(2)学生选择关键词,并进行梳理和解释。
(3)各组展示思维导图和关键词,进行汇报。
(4)教师评价和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和完善。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 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短文,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3. 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并提供相应的辅导和支持。
2023最新-《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6篇】
![2023最新-《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9166cb0a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68.png)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6篇】教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实词,翻译全文。
2.了解时间(工作程序)、逻辑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疏通文言语句;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卡片等。
设计思路教学本文要先让学生自学,找出生僻字请老师帮助解决。
疏通文意,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题目引导完成。
在疏通文言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时数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对,这“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900多年前,北宋的平民毕升发明的,比德国的答凳堡活字印刷要早400多年,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今天,我们有幸在语文课本中学习《活板》一文,(板书课题。
)了解活字印刷在当时的制作、印刷情况。
2.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沈括,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出示课件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并解决。
2.试举例说明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3.文章的题目是“活板”,为什么开头却写雕板?4.本文的题眼是一个“活”字,通篇是怎样围绕这个“活”字作文章的?5.本文结尾写活字的下落时,为什么不详细说明怎样得到活字而要一笔带过?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1.解释词语。
2.试举例说明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明确:(我认为这篇文言说明文,总体上是按时间顺序说明的。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a4ab10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e.png)
课文《短文两篇》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短文两篇》,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短文两篇》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讲解与练习。
3. 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写作训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短文两篇》的阅读与理解,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讲解与练习。
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运用,写作训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使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课文内容。
3. 运用写作训练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短文两篇》的作者和背景。
2.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回答相关问题。
3.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进行实例练习。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探讨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5.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训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词汇、语法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作业检查: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技巧的运用。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实际需求,难易程度是否适中。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或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3. 反思学生表现: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开展写作比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语法知识进行创作,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64f5ebac83d049649a665808.png)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篇二师生共同赏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
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
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协助。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协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3.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
4.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所以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水平。
)二、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
(这个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1.文中哪一个词能够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
有诗日:“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精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精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f2664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0d.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精制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两篇短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两篇短文,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描绘自然景色的短文可能还缺乏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读短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短文,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能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创作自己的小短文,描绘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
四. 教学重难点1.能够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能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思考,深入理解短文内容。
2.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运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短文《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的文本材料。
2.准备与短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辅助学生理解短文内容。
3.准备问题清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所看到的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将短文《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初步阅读并整体感知短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清单,引导学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和回答问题。
问题可以包括:短文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色?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些景色的?作者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通过互动交流,巩固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cbd53de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ca.png)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里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重点】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难点】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课时】2课时。
【课型】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一课时学习《行道树》一、看导语,默读《行道树》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多姿多彩三、朗读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习方法:《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
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⑴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⑴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⑴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⑴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⑴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⑴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⑴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⑴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精选6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f05b35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73.png)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精选6篇)教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短文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二、介绍课题、作者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
注意断句。
明确两个“书”的含义。
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
三、整体感知,欣赏美点1、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视频,帮助学生规范字音和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通用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d9525572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f2.png)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通用12篇)《短文两篇》篇1教学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③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激趣引读,诵读积累1、图画展示,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愿意把自己的画画展示出来呢?并说说这样画的理由。
教师投影搜索到的行道树图画。
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呢?2、诵读感知①教师范读课文②学生自读发现,初步感知。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③ 你能说说朗读后的感受吗?二、合作探究,品味赏析1、合作感悟,品读明理:学习了课文,文中哪些语段让你感动?(四人小组讨论交流)2、自问自答,互动释疑:学生质疑交流,小组讨论解决。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
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①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②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
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③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④“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⑤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3、品味语言: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优秀9篇】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b1bdc8e5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5c.png)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优秀9篇】教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9篇《短文两篇》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教学重点篇一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1)名言警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精选6篇)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045bc3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fa.png)
《短文》优秀教案《短文两篇》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短文两篇》优秀教案(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短文》优秀教案1从容说课《谈读书》是培根的一篇著名的随笔,围绕读书,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求知的目的、读书的态度、方法等内容,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
《不求甚解》是邓拓先生的一篇杂文,文章采用驳论,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教学两篇短文,要从内容、写法两方面进行突破。
内容上,要引导学生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
激发学生热爱读书,充分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成果,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写法上,应引导学生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教学本文,宜采用“批注式阅读法”和“比较阅读法”。
批注式阅读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自我评价;比较阅读法注重求同存异,注重比较辨析。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点拨,答疑解惑,组织学生互动合作,讨论探究,在思维的碰撞交流中,自主评价、独立判断,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充分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成果,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陋室铭【教学目标】1.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2.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领悟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1.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2.领悟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难点】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导入】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
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那么我们看看唐代刘禹锡的房子是怎样的。
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2.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领悟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
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
有《刘宾客文集》。
2.背景透视: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预习反馈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文言知识积累。
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三)翻译课文1.(1)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注释:名:名词作动词,出名,著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1)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注释:上:动词,长到。
鸿儒:指博学的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3.(1)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2)注释: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3)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五、精读品味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答案】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全文的什么句?有什么作用?【答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3.阅读方法解密:主旨句判断法。
把握文章的主旨句,可以从文中的议论部分去找,也可以从文中的重点段中去找,也可以从开头、结尾段中找,也可以从文章所写的人物语言中去找,还可以从文章中重复出现的语句中去找。
本题可从开头段中找出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话有什么作用?【答案】运用对偶写交往人物,以交往人物的才高德美来衬托室主人的德才兼备,从而证明陋室不陋。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答案】写室中生活,以室主人的情趣之雅证明“陋室”不陋。
前一句正面实写,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后一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的羁绊。
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6.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答案】“何陋之有”与本文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7.重难点小结《陋室铭》在语言上极富个性,含蓄精炼,短小精悍,富有表现力。
例如“苔痕”两句的色彩描摹,用“上”“入”赋予动态,生意盎然,极其形象、逼真。
文章除末句外,通篇都是骈句,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这种参差的句式,使文章古朴自然,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连看似散句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两句,也巧用“可以”一词统领,使全句变为节奏匀称的对偶句,在变化中表现了一种整齐美与错综美相结合的和谐美。
文章集描写、抒情、议论表达方式于一体,对比、白描、用典、借代、类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表达更为生动,让人回味无穷。
六、研读探究【难点探究】为什么说“陋室”不“陋”,这样说是否前后矛盾?【答案】《陋室铭》写的是“陋室”,其实“陋室”不陋,这样说并不矛盾。
作者先运用比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引入正题,就是说,屋子虽然简陋,但“我”的德行是高尚的。
“惟吾德馨”与结尾“孔子云:何陋之有?”相呼应,点出文章的灵魂。
孔子以“君子”自居,作者以“品德好”自居。
诸葛亮、扬子云也都是品行高尚的人。
在作者看来,君子连同他们居住过的“陋室”同样闻名于天下。
所以,只要德行高尚,虽是“陋室”,又“何陋之有”呢?七、归纳总结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托物言志。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
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2)比兴、类比手法的运用。
开头以山水起兴,引出陋室,继而引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
结尾作者把“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类比,表达自己的志趣和抱负。
八、拓展延伸为师铭路不怕远,坚持就行;厄不怕近,拼搏就成。
桃李不言,润物无声。
春夏送笑颜,秋冬迎新容。
讲解细入微,谈心意诚诚。
课堂品文章,谈人生。
摒世俗之影扰,涤纯净之心灵。
古有孔夫子,今有陶知行。
欣然曰:无愧今生。
九、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板书设计:第二课时爱莲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课文导入】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北宋著名哲学家。
理学开创者之一。
有《周元公集》行世。
2.背景透视: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来南康(今江西星子县)任南康知军。
他清廉正直,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南康后,在知军衙门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每当公余饭后,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
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于是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
三、预习反馈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文言知识积累。
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三)翻译课文1.(1)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2)注释:之:的。
蕃:(草木)茂盛。
这里指繁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3)译文:水上、陆地上草本的、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天下的人们大多喜爱牡丹。
2.(1)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注释:予:我。
独:只,仅仅。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濯:洗。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香。
益:更加。
植:立。
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助词。
(3)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但不可以贴近玩弄。
3.(1)原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注释:谓:认为。
隐逸:指隐居的人。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叹词,这里表示叹息。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鲜:少。
宜:应当。
(3)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了。
五、精读品味1.“晋陶渊明独爱菊”,句中的“独”字有什么作用?【答案】作者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衬托“予独爱莲”,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
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2.作者眼中的“莲”具有哪些君子品质?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答案】“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不随世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可……焉”总括莲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