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重点(1)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以下内容是摘自书中,个人理解或多或少有不足之处敬请原谅。
如有错误请及时提出更改。
一、翻译题(英译汉)共计十题题目组成是关于仁和道的古文,题目为英语,答题用汉语。
五句关于仁,五句关于道。
1.“The child cannot leave the arms of its parents until it is three years old.This is why the three years' mourning is universally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world.”答:“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2.“Let the ruler be ruler, the minister minister, the father father, and theson son”.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The superior man comprehends yi; the small man comprehends li.”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ish yourself.”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The man of jen is one who, desiring to sustain himself, sustains others, anddesiring to develop himself, develops others. To be able from one's own self to draw a parallel for the treatment of others; that may be called the way to practice jen.”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中国哲学史重点(1)

目录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
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
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0091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1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学分:3学时:51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哲学2年级编写人:刘京菊审稿人:张小燕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人的素养乃至人格的塑造都离不开文化的熏染,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凝聚。
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内涵、人生智慧和精神境界等,其中优秀的传统资源经过现代转生能为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精神修养、审美情趣等提供诸多的启示。
中国哲学史这一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哲学基础,加深学生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为塑造现代人的人格和素养提供文化、理论积淀。
中国哲学史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院校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及科研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此课程是我校哲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是中文系等文史学科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同时还是我校工商管理学院多专业的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对中国哲学的概念、命题的含义、特点及演变发展形态有一准确的把握。
2、使学生对每个思想家的基本思想有所把握,并尽可能地使他们能区别有关思想家思想的同与异。
3、对于一些问题,如人性、天人关系、认识论、知行观、形神观、心性等的发展脉络作一梳理,使学生能在横的知识块面上有一定的纵向了解。
4、扬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中,在介绍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尽可能联系学术前沿和现实问题,对传统问题进行再思考、再分析,激发学生与时俱进对传统问题作现实思考,发掘传统理论中固有的价值与意义。
6、除课堂讲授与提问启发外,课外注重阅读材料的参考与推荐,鼓励学生多阅读相关资料,锻炼其收集材料、组织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本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史产生、发展的历程,掌握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等主要哲学思潮,各哲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哲学思想。
山东大学 中国哲学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哲学]课程复习
![山东大学 中国哲学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哲学]课程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1a7b6c39eefdc8d376ee326f.png)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哲学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一、殷周之际人文主义的觉醒1.殷人的“帝”或“上帝”信仰(原始宗教)。
2.从“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人文精神的跃动)。
3.周初人的“敬”、“敬德”、“明德”观念与忧患意识。
二、早期的“气”、“阴阳”、“五行”观念1.伯阳父以“气”与“阴阳”的观念解释地震(《国语·周语上》)。
2.《尚书·洪范》的原始五行说。
三、重点掌握的几组概念1.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晏婴:和与同异,去同取和。
3.史墨: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
四、了解《易经》的一般知识1.卜筮之书、三易、八卦等概念;《易经》成书的大致时间。
2.《易经》中阴阳对立、物极必反的思想。
第二节孔子一、孔子“仁”学思想的要旨1.“爱人”为“仁”。
2.“克己复礼“为“仁”。
3.“忠恕”近“仁”。
4.“仁”有不同的层次。
二、孔子的“正名”思想1.“正名”的目的:恢复周礼的权威,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
2.“正名”的具体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三、孔子的“中庸”思想1.“中”与“庸”的具体含义:中,适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平常,不易,用。
2.“中庸”首先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3.“中庸”同时也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普遍方法论原则:“执两用中”。
四、孔子天命观的重大转向1. 将对鬼神的信仰悬置起来,把天命观的主要内容由神学转向人事:“敬鬼神而远之”。
2.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与必然性:“畏天命”。
五、重要的名词概念1.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2.文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第三节老子一、重点掌握老子“道”的多重涵义1.实存意义的“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2.规律性的“道”:反者道之动。
3.生活准则的“道”:德。
4.“道”的不同称谓:无、朴、一、大。
二、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1.“小国寡民”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相表里。
王夫之的“知行合一”论

王夫之的“知行合一”论作者:刘书含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10期摘要:“知”与“行”长期以来是中国哲学史上讨论的重点问题之一。
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作为知行学说的集大成者,在批判和继承前人知行观的基础上,重新对“知”和“行”的关系进行了界定。
他认为,知行虽然各有功效但不可割裂,其中以行为本,“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而“行”也是“合道而行”。
在当代社会,“知行合一”不断国家革命和改革的过程中被强调,研究王夫之对“知行合一”的辨析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知行合一王夫之行可兼知尚书引义孟子早在三代时期,根据《尚书·说命》中所记载傅说的观点:“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1]就已经较早地阐发了知行关系这一命题。
知行观一直贯穿于中国哲学史的始终,是哲学家们讨论的重要范畴。
通过对知行观的论述,可以看出前人在此问题上的观点差异以及反复论证。
如朱熹主张知先行后、知轻行重、知行互发,而程颐则把《尚书》中的知行难易问题变成了先后问题,并强调知对行的指导作用。
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指出知是心之本体,即发明本心可以实现致良知、进而知行合一。
王夫之对朱熹、王阳明等前人学者的知行学说进行了批判继承,比较系统地阐释和解决了知行关系问题。
本文以王夫之《四书训义·孟子》、《尚书引义》和《四书大全说》为基础,较为系统地总结和论述了他对于“知行合一”辩证性的反复论证。
一、王夫之对“知行合一”的重新阐释(一)“知”与“行”的分与合:“知行始终不相离”王夫之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行合一”这种说法持肯定态度,但是这种肯定是在增加了很多限定的基础上。
他赞同《尚书·说命》中“知之匪艰,行之惟艰”[2]的观点,否定了宋儒“知先行后,知不先,行不后”的论断,认为将“知”与“行”这两个概念断然划分一个绝对的次序是错误的。
而这种割裂的论断使学者困于知见之中,已然与圣人之道相异了。
陆九渊、杨慈湖、王阳明等学者虽然看到了朱熹的“知先行后”[3]的缺陷,却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即强调“行”,但是王夫之则指出这也是错的。
(完整word版)中国哲学史重点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要一、名词概念克己复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讲仁也就是讲自身修养,即是克己,也即克制约束自己;复礼的意思是回到理的规范上来,既是使言行合于理。
仁与礼相互并存,缺一不可.礼,是以仁及道德为基础。
通过理来实践自身的道德。
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具有两重性.从社会政治的发展来看,孔子以克己复礼来调和当时社会的矛盾,避免社会变革,表现出他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一个人,遇事是做道德的选择还是做非道德的选择,都是自己给自己下命令的结果,而不是由他人或环境所决定的.复礼、合于礼,就是为他人、为社会尽责。
反者道之动:语出老子第四十章.指的是“道”相反相成、循环往复的运动特征。
“反”有两种含义:一是相反;二是反复。
依前者,“道"之动是向自己的反面转化;依后者,“道”之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这两种含义在老子的思想中均能找到:“道”生养万物的过程即是由无到有、由一到多、由无限到有限的过程,这是朝相反方面的运动.“道”生养万物,但万物最终又复归于“道",这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运动。
老子更重视“反复"之义“道”生养万物对万物而言向本源的重新回归实际上是一种复命的过程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弱者道之用;弱者道之用指道用弱的一面来对待自然,换言之就是顺应而不是改变.倡导人生应当收敛、柔弱、谦退、“不敢为天下先”、“为而不争”.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治国理论.最早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提出。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大学理论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哲学史的基本脉络,掌握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哲学史的基本脉络;(2)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3)各流派的主要思想。
2. 教学难点:(1)理解各流派思想的内涵及其在历史背景下的形成;(2)运用哲学思维分析现实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结合教材,简要介绍中国哲学史的基本脉络;2. 提出问题:为什么中国哲学史如此丰富?它的特点是什么?(二)讲授新课1. 中国哲学史的基本脉络:(1)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2)汉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兴起;(3)魏晋南北朝:玄学、道教、佛教等思想盛行;(4)隋唐:儒、道、佛三教合一;(5)宋明:理学、心学等学派兴起;(6)明清:经世致用、启蒙思想等。
2.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等;(2)道家:老子、庄子等;(3)法家:韩非、商鞅等;(4)墨家:墨子等。
3. 各流派的主要思想:(1)儒家:主张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强调君臣、父子、夫妇、朋友等社会关系;(2)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追求精神自由;(3)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权力集中,强调法治与德治相结合;(4)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思想。
(三)课堂讨论1. 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流派思想在历史背景下的形成原因;2.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哲学思维分析现实问题。
(四)课堂小结1. 总结中国哲学史的基本脉络、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2. 强调哲学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1. 阅读教材,总结各流派思想的特点;2. 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哲学史的个人感悟。
中国哲学史马工程版期末重点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重点笔记整理复习资料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二、简答题三、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导论第一编先秦哲学第二编秦汉至隋唐哲学第三编宋至清代中叶哲学第四编近代哲学内容简介本书是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精选。
本部分精选了相关考研真题,按照题型分类,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通过本部分,可以熟悉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
结合国内多所知名院校的考研真题和考查重点,根据该教材的编目进行编排,精选典型习题并提供详细答案解析,供考生强化练习。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研]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武汉大学2015研]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刍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3“性者,本始材朴”[武汉大学2015研]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
“本始”是指原始,本初。
“材朴”是指资质朴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 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
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 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3.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4. 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5. 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
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6. 概述孔子“仁”学的思想要旨。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有特色和思想智慧的范畴之一。
孔子在对“仁”的抽象和提升中对人进行了反思,奠定了儒家人学思想的基础。
孔子在《左传》的基础上对“仁”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抽象,把“仁”熔铸成为一个统摄诸多伦理条目的哲学概念。
这主要表现在,用德来说明“仁”,认为修德是成仁的关键。
孔子对“仁”论的贡献还体现在他把“仁”和人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对人本身进行了哲学反思。
用“仁”来规定人,认为“仁”与人具有直接同一性,从此出发,孔子把“仁”的本质诠释为“爱人”。
孔子主张反求诸己,通过道德的自律和主体意识的高扬实现“仁”的目标。
7. 孔子是如何把“天命”的敬畏和人内在的道德性结合起来的?孔子一方面保留了天的神秘性和对于天、天命、天道的信仰、敬畏,另一方面又修正了西周关于天帝、天命只与天子、诸侯、大夫等贵族阶层有关的看法,肯定了个人所具有的宗教性。
孔子把外在的天命落实到人的内在之性上,实现了对外之天的敬畏与主体内在的道德律令的结合,从而为他的人生哲学和社会哲学找到了形上依据。
8. 你怎样认识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关系?孔子认为“礼”是“仁”的基础。
“仁”是内在的道德自觉,“礼”则是“仁” 的彰显和外化。
孔子以“仁”为思想基础,以礼为外在的行事原则。
仁,是一种道德规范,具有内在性,受制于礼,两者相辅相成。
礼,是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制度,具有外在性。
9. 何谓“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是折中主义,而是一种辩证的智慧,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深远。
从思想方式上,中庸之道即反对偏执、片面,主张诸要素(特别是主要因素)的兼济、统一与平衡,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从管理上说,中庸之道是一种管理理念与艺术。
在思想方法上,孔子尊重客观事实,反对主观偏执。
在文质关系上,孔子主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文质关系的中道。
在一般方法论上,孔子主张中庸,并将之称为最高的德。
“中庸”又是普遍的方法论。
“中”指中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标准。
“庸”则有“平常”“不易”“用”之义。
中庸的方法论包含有灵活处置、动态协调、辩证综合的意义,而要正确把握中庸的意义,也应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辩证思维的方法。
10. 试概述孔子思想的价值和影响。
价值:孔子开创了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儒家学派。
(1)孔子价值表现在其人格典范上。
(2)孔子奠定了以“仁爱”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的精神价值系统。
(3)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开启了平民教育的先河,重视培养民间知识人,为打通士人参政的途径奠定了基础。
(4)孔子在整理古代典籍与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对《诗》、《书》的内容加以取舍和编排,又对《礼》、《乐》做加工整理使之重新恢复,又把《鲁春秋》改成《春秋》,以褒贬是非善恶,史称“春秋笔法”。
影响:(1)孔子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走向。
儒学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基本形态之一。
儒家与诸子百家、佛教、道教等相互批评并不断融合,构成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传统。
(2)自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后,孔子的地位被历代统治阶级越捧越高,享有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思想家所不曾有过的特殊地位。
(3)与此同时,他的形象和思想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而工具化。
第三章老子的哲学11.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1)以无为道老子把“道”由一个哲学范畴明确地上升和抽象为一个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原和本体概念,并对这一本原和本体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阐释。
“道”作为最根本的存在,不能从具体形态上把握。
从存在样态上看,“道”是混沌未分的原始物质,是“无”和“无形”。
“道”是无限的,是区别于有形的具体之物。
(2)道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根源上讲,万物皆生成于无限的“道”。
从宇宙生成论的道路来理解,道生万物的过程就是天地万物形成的过程。
(3)“惟道是从” “道”不仅创生万物,而且也从整全到分有,内化于万物之中。
12. 谈谈你对老子哲学智慧的认识。
13. 试论老子的辩证法。
(1)“有无相生”(2)“反者道之动”(3)贵柔守雌1. 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极。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都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事物是在对立中来确立自己的性质的,所以《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 事物的发展和转化。
老子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
3. 通过否定到达肯定。
老子思想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否定意义的认识老子认为,通过否定到达肯定,是道的特性,因为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所以说,通过否定到达肯定是道的特性,是老子认识的一个原则。
14. 概述老子社会历史观的主要内容。
“自然”与“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观念。
(1)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自然” 不是自然界意义上的自然,而是事物本然的状态和属性。
因此,人的真正本性应是效法天道,自然无为。
(2)无为而治。
在无道的政治中,统治者设置诸多禁令限制民众,但实际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因此,政治的有道,是从统治者的行为归于正道开始的。
(3)“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含有原始氏族社会的成分。
老子呼唤人们以虚静的心境超越春秋时期混乱的社会状态,返回到自然、淳朴、本真、自足、自主的生活方式,也就是“道”的生活方式。
15. 试论述老子哲学的地位和影响。
地位:老子不仅是道家哲学的源头,而且是整个中国哲学发展演化的智慧源泉之一。
首先,老子把“道”看做化生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构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哲学体系。
他与主张“人文化成”、“刚健进取”的儒家学说一起构筑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格局。
其次,老子提出了“道”、“德”、“无”、“有”、“常”、“无为”、“柔弱”、“虚静”等重要范畴,赋予了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并构建为一套玄妙的义理系统,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
最后,落实到人生论和社会政治论,孔子对当时社会功利化和工具化的倾向加以反思和批评,倡导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建立了道家学派。
影响:1. 老子哲学中包含了丰富的辩证观念,对事物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
老子哲学的辩证思维加深了人们对祸福相倚、难易相成、成败相因、柔弱胜刚强的认识,培养了人们清静谦下、虚己容物的精神境界。
老子哲学对中国辩证思维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老子辩证思维中过分地重柔弱而轻进取、重静观而轻实践、重淳朴自然而轻文明知识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正常发展,需要我们加以必要的批判和扬弃。
2. 老子哲学倡导自然无为,追求质朴本真,反对人为造作。
他所开创的道家以虚无为本,以柔弱为用,主张“无为而无不为”,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庄子思想。
3. 受老子哲学影响,战国时期稷下学宫中的彭蒙、田骈、慎到等发展出了“黄老学派”。
4. 此外,老子哲学还对儒、法、兵家产生了积极影响。
老子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哲学思想对后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里唯一可以与孔子哲学相提并论的思想流派。
第二十四章朱熹的理学16. 朱熹是怎样阐发“理一分殊”的?有何意义?“理一分殊”所要阐明的是理一与万物(万理)的同与异、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理一分殊”是程颐提出的命题,朱熹继承发展了程颐的思想,认为“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太极就是一,是宇宙的本体;就每一事物来看,它都完整地禀受了理(太极)作为自己的本性,万理统一于一理,而一理通过万理来表现自己。
朱熹讲“理一分殊”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理摄万物;其二是万理归于一理。
意义:在朱熹看来,理是自为分殊又自为统一的。
由于“理之分”,才有事物的多样性;由于“理之一”,才有事物的统一性。
17. 朱熹如何说明理气的动静关系?在朱熹的本体论思想当中,他认为“天地之中有理有气”。
宇宙万物是由理与气共同构成的。
在二者的关系问题上,朱熹认为:第一,理先气后;第二,理气相即,“气之所聚,理即在焉”,对于任何事物的形成,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第三,理主气从;第四:朱熹认为理构成了万物共同的本质,并运用气来解释世界的多样性问题,这就是理一分殊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