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雷雨》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话剧有关知识2、通过鉴赏语言,熟悉剧情,揣摩主要人物周、鲁的内心情感,感知、评价“相逢”部分的戏剧冲突。

3、理解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立足剧本,鉴赏语言;走近人物,体会情感;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把握作品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在激烈的的戏剧冲突中认识了一个善良美丽而又不屈的灵魂,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部20世纪30年代名噪一时的话剧名作《雷雨》,这部戏是戏剧大师曹禺的成名之作,为世界文学长廊留下一位不朽的人物形象——周朴园,这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雷雨》。

二、作者简介源: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

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

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

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

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

《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

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

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三、戏剧知识再介绍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西方戏剧即指话剧。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

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舞台艺术。

按结构规模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语言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按题材和年代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现代剧、历史剧等。

《雷雨》教案(精选6篇)

《雷雨》教案(精选6篇)

《雷雨》教案(精选6篇)《雷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认读四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了解大自然的各种变化,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媒体:课件1:播放雷雨整个过程录音,激趣导入;课件2:播放雷雨前的情景动画,给学生视觉冲击,激发兴趣,促进理解;课件3:播放下雷雨时的情景动画,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促发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课件4:播放雷雨过后的情景动画,将抽象变为直观,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课件5:奇特的自然现象:日出、日落、浓雾、秋霜、冬雪,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投影仪:出示投影片(雷雨后)、出示投影片(填空),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及积累语言、表达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了?(课件播放雷雨整个过程录音)说说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生答)2、大家听得真仔细、说得真好!对,这是一场雷雨。

(相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过渡: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雷雨场景多么热闹、壮观呀!课文中,小作者是怎么描述这场雷雨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场雷雨的?2、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过渡:雷雨前的天气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

三、细读,品味。

(一)指名读1---3自然段,其他的同学边听边想:雷雨前的景象是什么样的?1、学生回答,老师引读(板书:蝉不叫、大风、蜘蛛、闪电、雷声。

)2、现在我们知道了雷雨前会出现这些景象,那么你觉得作者用哪些词语把这景象写的更具体的呢?我们一块来读一读,找找看吧!①学生自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作上记号。

《雷雨》教案(通用5篇)

《雷雨》教案(通用5篇)

•••••••••••••••••《雷雨》教案(通用5篇)《雷雨》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雷雨》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雷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2、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

3、认识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从而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的必然灭亡。

【难点、重点分析】1、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分析: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

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

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这一点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相同的。

(可与《祝福》《药》等小说的环境描写作比较,以加深理解。

)2、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鲁侍萍,那么鲁侍萍为什么不立刻表白自己的身分并当面斥责周朴园对她的迫害和30多年来的悲惨遭遇,而是以叙述别人的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遭遇呢?分析:30多年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的经历已经把她的性格磨炼得坚强又勇敢,她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但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报应”和“命运”;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的某种轻信和谅解。

在对话中,她既有意识地在隐蔽自己的身分,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3、侍萍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有几处掩饰?又有哪些地方暴露了她的性格特点?分析:周朴园四次问到她姓什么,是谁,她都很自然地掩饰过去,语调平缓,不露声色。

表明她性格特征的语言动作有:熟练自然的关窗动作,对侍萍的身世及周朴园的隐情细致地述说,对绣着梅花衬衣的熟记。

高一雷雨公开课一等奖教案3篇

高一雷雨公开课一等奖教案3篇

高一雷雨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第 1 篇【教学理念】:紧扣单元教学的主题——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开展教学;本单元围绕着导语的“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这句话来体会感受。

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课堂教学,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和价值观的引导。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随文认识巩固需要认识的四个生字:压、乱、垂、虹3、给课文分自然段,明确1-3自然段是描写雷雨前景象;4-6自然段是描写雨中景象;7-8是自然段描写雨后景象。

4、质疑。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雨,问:“你们知道多少种雨?”(微雨、烟雨、细雨、阵雨、春雨、雷雨、秋雨……)2、对,有一种雨,是大自然中的杀菌清新剂,也就是刚才小朋友们提到的——板书“雷”。

3、齐读课题。

二、质疑,初读课文,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一些引起人家思考兴趣的问题吗?2、很好,带着问题去读书,是一种懂得学习的表现。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课文能不能帮助我们回答刚才的问题。

打开课本80页。

3、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4、检查生字读音,先同桌互相检查再全班交流。

三、默读课文,划分段落。

1、自由默读课文,想想:哪些自然段是描写雷雨前的现象的?哪些自然段是描写雷雨中的现象的?哪些自然段是描写雷雨后的现象的?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雷雨前:1-3雷雨中:4-6雷雨后:7-83、指名分段读。

四、学习生字。

1、生字卡片:压、乱、垂、虹2、你知道这个字藏在课文哪个词语里?哪里句子里?3、进行认读: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第二课时(推荐课)【教学目标】:1、随文学习巩固会写的字:彩虹、蜘蛛、垂2、默读课文,读懂“雷雨”这本“书”,并能通过朗读,读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感受。

高中语文《雷雨》教案(通用)

高中语文《雷雨》教案(通用)

高中语文《雷雨》教案(通用)教案:《雷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五单元的课文《雷雨》。

本文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在一个雷雨之夜,农村家庭矛盾冲突的激化,揭示了封建家庭内部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小说《雷雨》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

2. 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 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品味小说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象征意义。

难点:理解小说所反映的封建家庭矛盾和社会现实,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小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雷雨天气的图片引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联系。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

3. 课堂讲解:a. 讲解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b. 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如雷雨象征社会的矛盾冲突,家庭成员的象征意义等。

c. 讲解小说的寓意,揭示封建家庭矛盾和社会现实的联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课堂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课文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六、板书设计1. 小说《雷雨》情节概括2. 人物形象分析3. 象征手法分析4. 寓意解析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概括小说的情节。

2. 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并结合具体情节说明。

3. 请找出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并解释其寓意。

答案:1. 小说的情节概括:小说讲述了在一个雷雨之夜,农村家庭矛盾冲突的激化,揭示了封建家庭内部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2. 主人公形象特征分析:主人公是一个善良、勤劳、忍辱负重的农村妇女,她在家庭中受到压迫和欺凌,但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高中语文雷雨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雷雨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雷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代戏剧《雷雨》的背景和作者鲁迅;2.理解剧本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塑造;3.掌握剧本的基本情节,能够准确复述故事线索;4.学习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对剧本的理解和欣赏能力;5.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剧本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心理活动;2.分析人物形象塑造。

三、教学难点1.掌握剧本的基本情节,能够准确复述故事线索;2.学习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问答、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剧本主题的兴趣;2.讲解法:讲解剧本背景、作者鲁迅,以及剧本中的重要人物和情节;3.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分析和讨论;4.归纳总结法:通过课堂讨论,归纳剧本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5.表演欣赏法:观看相关剧目录像,学习欣赏和评价剧本。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讲解1.导入(5分钟)–列举学生熟悉的中国现当代戏剧名称,并简要介绍其中的一部作品,引发对戏剧的兴趣。

2.讲解剧本背景与作者(10分钟)–介绍《雷雨》的背景: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简要介绍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以尖锐的批判意识和细腻的描写手法著称。

第二课时:人物形象塑造分析1.学生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要人物进行分析,讨论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通过言谈举止和其他方式如何展示人物特点等。

2.回顾与总结(10分钟)–邀请各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归纳总结不同角色的形象特点。

第三课时:剧本情节复述1.故事线索整理(10分钟)–将剧本的关键情节列成大纲,让学生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

2.学生复述与讨论(20分钟)–学生根据大纲逐段复述剧情,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补充。

第四课时: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1.讲解描写手法(15分钟)–通过具体例子,讲解剧本中常用的描写手法,如对白、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最新7篇)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最新7篇)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最新7篇)《雷雨》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时的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3、感悟雷雨前的景物是怎么样变化的。

【学习重点】1、会认记本课时的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学习难点】感悟雷雨中的景物是怎么样变化的。

【审美视点】情景美,创造美。

【课前准备】1、反映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课件。

2、生字词卡片。

3、学生自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1、直接读课题,雷雨小朋友都见过吧,谁能说说。

2、刚才大家说了很多自己看到的雷雨的景象,作者也把他观察到的雷雨写进了课文里,让我们一起走进18课,感受感受作者笔下的雷雨吧。

二、识字1、作者到底写了雷雨的哪些景象,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生字的字音,不认识的字请教你的同桌。

自读课文。

2、出示句子:刚才小朋友读得非常认真,生字这个拦路虎消灭没有?老师从课文里选了4个句子,看水能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其他的小朋友可要听仔细了,看他的字音读准没有,句子读通没。

自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出示生字:生字在句子中能读准,单独出现还能读好吗?同桌互读──男女赛读。

4、记字形:生字朋友的名字读准了,样子记住了吗?怎么记的?5、巩固生字:⑴自读生字卡上的词语,分大组组词。

⑵在生活中识字。

三、学习课文1、分大组赛读课文。

2、边读边想围绕雷雨,你读的这个部分写的是雷雨什么时候的景象?指名回答。

板书:前中后3、品读课文:想不想欣赏一下雷雨的这三个不同的景象?雷雨前:⑴出示课件: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板书:乌云、大风、闪电)⑵从你看见的,听见的,感受到的,你认为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象?⑶刚才大家看了,说了雷雨前的景象,现在我们读一读作者写的雷雨前的景象,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什么?自读课文──指名回答──谈体会──齐读。

《雷雨》教案(精选5篇)

《雷雨》教案(精选5篇)

《雷雨》教案(精选5篇)《雷雨》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 学会本课8个生字,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景象变化特征;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品质。

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导语: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

雷雨神奇莫测,十分有趣。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一场雷雨,好吗?2、欣赏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

3、让学生边听课文录音朗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指导朗读。

1、再现雷雨前的情境。

请学生说说雷雨前的景象是怎么样的?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①“满天”是什么意思?②“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③指导朗读这一句。

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中的“垂”。

(用多媒体帮助理解)找出“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中的动词。

指导朗读这一句。

句子对比: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闪电很亮,雷声很响。

①对比。

“越来越”的意思是一次比一次强。

②指导朗读这一句。

③用“越……越……”说一句话。

2、再现雷雨时的情境。

请学生说说雷雨时的景象是怎么样的?①师根据生的回答小结:雨急而猛;景物不清;时间不长。

②“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请找出这一句的象声词。

指导朗读:“哗,哗,哗”的声音,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

③句子对比:渐渐地,渐渐的。

,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A、对比。

B、指导朗读:“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

C、用“渐渐地”说一句话。

3、再现雷雨后的情境。

①请学生说说雷雨后的景象是怎么样的?②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雷雨》教学设计3篇

《雷雨》教学设计3篇

《雷雨》教学设计《雷雨》教学设计精选3篇(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和分析《雷雨》这部剧作,了解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脉络和特点;2. 理解和掌握戏剧中的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分析和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1. 通过分析剧本和观看相关演出片段,介绍《雷雨》的故事情节以及主要人物形象;2. 分析《雷雨》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了解作者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3. 分析剧作的结构和主题,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4. 分析剧中关键场景和对话,讨论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5. 比较不同演绎版本的《雷雨》,探讨不同导演和演员的诠释和理解差异。

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与分析:通过讲解剧作的背景和主要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了解剧作的基本情节和主题;2. 小组合作研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剧作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塑造,交流不同的解读和理解;3. 观看演出片段:观看相关的演出片段,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剧作;4. 阅读剧本:学生阅读剧本,深入分析剧作的对话和情节展开,探索剧作的内涵和作品的意义;5. 批判性思考: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评价不同的观点和解读。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作业: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剧作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解读,形成小组报告;2. 个人写作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角色或情节,写一篇文章分析该角色或情节在剧作中的作用和意义;3. 课堂表演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剧本表演,展示对剧作的理解和体会;4. 口头回答问题: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评估学生对剧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1. 《雷雨》剧本;2. 相关的演出片段和演员采访;3. 课堂展示投影仪或电视机等视听设备;4. 相关的文献和评论阅读材料。

《雷雨》教学设计精选3篇(二)《雷雨》是由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通过描写上海一个富裕家庭的婚姻纠纷来反映社会和家庭矛盾的作品。

《雷雨》教案1

《雷雨》教案1

《雷雨》教案《雷雨》教案篇1一、导入。

1、出示——雨。

2、都认识,那大家一起来读。

3、读的很准,哪位同学能想到和“雨”有关的词语?4、课外积累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

**大家听得真仔细,打雷下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尤其是夏季经常出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课题就是——雷雨〔板书〕。

课文中所描写的这场雷雨是怎样的呢?通过学习你一定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初读课文,识字。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

2、指名读开火车读分组识字、读词语。

3、请三个同学读全文。

〔1—3〕、〔4—6〕、〔7—8〕。

**读地很流利,如今我们也来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场雷雨的?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三、细读,品味㈠1、指名读1---3段,其他的同学边听边想:雷雨前的景象是什么样的?2、学生答复,老师引读〔板书:蝉不叫、大风蜘蛛、闪电雷声。

〕3、如今我们知道了雷雨前会出现这些景象,那么你觉得作者用哪些词语把这些景象写的更详细的呢?我们一块来读一读,找找看吧!学生自读。

*边引导学生理解词义,边指导朗读。

A、黑沉沉:ABB式、你能说出像几个这样的词语吗?B、压下来:说明乌云来得快而且凶猛。

〔板书:压〕C、一动不动:说明当时一丝风也没有。

〔板书:不动〕D、乱摆:什么乱摆?〔树枝〕说明风特别大。

E、垂下来:风很大,蜘蛛顺着蛛丝掉下来逃走。

说明蜘蛛心里害怕。

〔板书:逃走〕F、越来越亮*响:一次比一次亮,一次比一次响。

〔板书:亮响〕〔为什么先写闪电,再写雷声呢?〕4、刚刚我们知道下雨之前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除了这些,你能想到还有哪些其它的现象也是表示要下雨了呢?提示:①燕子低飞。

燕子拍拍翅膀低飞。

②蚂蚁搬家。

蚂蚁搬家。

〔可联络课文《要下雨了》。

〕5、乌云压下来了,叶子一动不动,蝉不叫了,蚂蚁都在繁忙地搬家,燕子在低飞。

让我们想象着雷雨前的景象,有感情的朗读这三段吧!先学生自由读,然后指名读。

《雷雨》第一课时(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雷雨》第一课时(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了解有关的情节和时代背景。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对话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人物语言,把握戏剧冲突,探究舞台说明,掌握戏剧人物鉴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体会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欣赏戏剧冲突,分析在冲突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欣赏人物语言。

教学难点:把握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出场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与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曹禺。

雷雨教学教案(8篇)

雷雨教学教案(8篇)

雷雨教学教案(8篇)《雷雨》教案篇一教学分析:本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突出了自然景观的美,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以敏锐的知觉和丰富的想象力自由驰骋,充分自由地参与创造性教学活动,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尝试、体验。

教学理念:本课教学思路设计始终把语文新课标理念作为教学灵魂。

以素质个性化培养目标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题,重视学生间的互评互助学习模式。

紧扣“趣味性、自主性、创新性”核心原则,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运用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会生字、新词,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获得情感体验,培养发展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同时注重教材的整合和拓宽,将语文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构建出民主、开放、自主的新型创新合作教学模式。

课前准备:1、多媒体制作的有关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录象。

2、生字卡片一、课件引入初步感知真实的画面、动人的音乐、激情的范读,三位一体,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思维被激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课埋下伏笔。

欣赏多媒体制作和教师的朗读,置身于情境之中。

1、同学们,你们注意过雷雨天气吗?现在我们就来感受一下吧!2、播放录象,把学生带进课文中所描绘的又被多媒体所再造的雷雨前、中、后的情境中,边播放边动情朗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留给学生发现的空间,在发现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2、摘果子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沟通课堂内外,努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4、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满足学生之间不同的需求,使教师真正地站在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

高中语文《雷雨》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雷雨》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雷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学会揣摩戏剧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复杂个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文本语言情境进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周朴园形象。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构建对戏剧语言的个性化解读?教学方法:朗读、设问、点拨、讨论。

教学媒体:powerpoint课件教学准备:课前发下阅读补充资料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题导言1、播放视频资料《雷雨》结局片断(1分30秒)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2、上世纪三十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在清华读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个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美好未来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

这出悲剧是和一个人分不开的,它就是剧中的主角周朴园。

3、出示周朴园有关图片选取3、4位学生谈初读对周朴园的印象(生1答:残酷、狡猾。

生2答:虚伪、阴险。

生3答:有文化、挺传统的,旧式知识分子。

生4答:感情不专一。

)以此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4、同学们眼中的周朴园显然都不同,其实周朴园在文学界也是倍受争议的人物,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周朴园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投影)二、教学过程1、提供鉴赏人物视角引出黑格尔名言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

黑格尔《美学》(投影)黑格尔显然要告诉我们:对一个剧本而言,语言是剧本的第一要素。

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等于抓住了人物的灵魂。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课文节选的第一场戏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中的语言入手,来把握周朴园的复杂个性。

2、进入具体语言情境情境一朴: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鲁: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朴: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鲁: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朴: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

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朴: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雷雨(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雷雨(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雷雨(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雷雨》教案一、导入在20世纪的30年代,我国有一个剧本问世。

它的问世,就好像是一场暴风骤雨一般,震惊了当时的整个剧坛。

到了60年代,一位日本著名作家在访问中国时,专程登门拜访了该剧作者,并且向他表达了这样一种愿望:“我希望日后也能写出像您那样的杰作来。

”这位日本作家是谁呢?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

再到了06年,几乎无人不知的国产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剧本也是参照该剧创作的。

这部知名的话剧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雷雨》,作者就是现代著名的剧作家曹禺。

【投影】名家评说《雷雨》《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

——巴金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李健吾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他,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

——黎烈文……真正吸引他的,不仅是情节本身的曲折性,而是在这曲折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生命形态,或者说,他是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与认识注入多少有些现成的“情节”中的。

——钱理群《雷雨》的创作标志着曹禺是以一个具有自己创作个性的剧作家出现在剧坛上的;他写出了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并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话剧民族化、群众化的初步的尝试。

——田本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用激情去解读,用心灵去感受戏剧家为生命发出的呐喊,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二、介绍曹禺和《雷雨》(一)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语文苏教版必修1同步教案 雷雨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语文苏教版必修1同步教案 雷雨

雷雨【一】一、目的了解戏剧文学作品的特点。

分析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认识旧中国封建性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二、重点了解戏剧文学作品的特点。

分析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难点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方法解读、鉴赏、分析五、过程【一】、点拨《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年创作的优秀话剧剧本,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

《雷雨》以本世纪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

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

【二】写作背景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

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

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序)【三】作者简介曹禺(1910—1996)现代著名戏剧家。

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出生在天津。

出身封建官僚家庭。

1924年入南开中学读书,广泛阅读“五四”以来优秀文学作品和外国戏剧名著,参加了戏剧团体“南开新剧团”。

1928年入南开大学,后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3年写成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次年在《文学季刊》发表,以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引起剧坛震动,成为暴露封建的资产阶级大家庭罪恶的优秀现实主义悲剧。

曾先后到保定中学、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上海复旦中学教书,同时从事剧本创作。

雷雨教案51苏教版优质教案

雷雨教案51苏教版优质教案

雷雨(节选)曹禺【教课目的】品读戏剧台词,剖析人物形象【教课方案】从《雷雨》剧情导入,经过巴金的评论,明确教课目的“品读戏剧台词,剖析人物形象”。

经过相认前后的三处人物对话实现对情节的梳理和掌握,人物形象的剖析以说话人态度的“变化”为主线。

在对台词的品读过程中达成对人物形象的商讨和定位。

从而指引学生认识人性的复杂性,形成踊跃向善的价值观。

【教课过程】一导入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说过“人有离合悲欢 ,月有阴晴圆缺”。

在现实中,离合聚散是生活之常态,聚时欢欣散时伤心也是人情世故。

但是,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有名现代剧作家曹禺先生在《雷雨》这部戏剧中就给我们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分别了三十年的恋人不测相遇,失散了三十年的母子兄弟终于相认,这原本该是一件多么令人快乐的事情啊.但是故事的结局倒是:一天之间,两个家庭堕入难过,三个年青人走向死亡。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重逢?在这个家庭中生活的是什么样的一些人?今日,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雷雨》。

二品读戏剧台词《雷雨》这部话剧问世以后,历演不衰,除了作为舞台演出以外,还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

我们今日面对的,不是影视艺术家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而是最原生态的剧本。

巴金先生以前这样评价过《雷雨》,说《“雷雨》是一部不只能够演,也能够读的作品。

(”幻灯)这节课我们的教课目的就是:老师率领大家经过品读戏剧台词,达成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和理解。

(幻灯)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作为艺术家,去塑造我们心目中的剧自己物形象吧。

检查预习同学们课前预习了吗?大家谈谈课文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是环绕着几个人物睁开的?两个。

哪两个?周、鲁。

(板书)大家再谈谈课文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是环绕着什么内容睁开的?分别三十年后,周鲁两人不测重逢。

本文节选的就是周鲁二人相认的一场戏。

在这场戏中,跟着剧情的一步步变化,两个人的思想感情也发生了许多的改变。

下边我们经过此中的一些出色片段来感觉一下这一系列的变化。

雷雨苏教版教案

雷雨苏教版教案

《雷雨》教案二次备课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4.体会戏剧语言和人物性格。

5.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

【重点难点】重点:戏剧冲突;戏剧的一般常识。

难点:个性化的语言。

【课前检测】正音烦躁.(zào)汗涔涔..(cén)惊愕.(è)窟窿.(lóng)弥.补(mí)谛.(dì)听江堤.(dī)咀.(jǔ)嚼沉吟.(yín)伺.(cì)候报应.(yìng)缜.(zhěn)密【课堂导入】同学们一定知道现代文学史上才华出众的现实主义剧作家曹禺,也一定有很多同学看过根据他的剧本演出的话剧《雷雨》,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雨》一直长演不衰,前不久耗资3.5亿的国产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改编自《雷雨》,《雷雨》至今仍然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著名剧作《雷雨》。

板书:《雷雨》【问题探究】一、曹禺及《雷雨》简介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

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雷雨》以集中的场景(周公馆客厅)和集中的时间(同一天上午至午夜),表现了周鲁两家以爱情的、血缘的、阶级的复杂关系为内容的尖锐的戏剧冲突。

《雷雨》是四幕话剧。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篇课文是第二幕的一部分。

《雷雨》简介曹禺从自己青少年时期熟悉的社会圈子里,提取了《雷雨》的题材,通过周鲁两家8个人物的历史与现实纠葛,反映了从光绪二十年(1894)到1920年以后约达30年的复杂社会生活和冲突。

故事写某矿董事长周朴园,年轻时遗弃了为他已生二子的婢女侍萍,长子周萍留在周家,侍萍携次子投河遇救,离乡远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时间二课时学情分析学生们在初中时没有接触过话剧,所以在学习时应该先给学生们介绍话剧知识,但这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们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主旨。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结合文学作品联系我们实际情况,将加强师德修养的重任落实在教学中的每时每刻,德育尤其是师德,我们要以身作则。

抓住作品中周朴园、鲁侍萍爱情纠葛的脉络,让学生在肯定人类对美好情感的追求的欣赏、赞叹中,调动起他们对旧的社会制度、旧的意识形态更加深刻、更加强烈的憎恶和愤慨,从而揭示作品的主题。

教材分析通过学生的预习,可以理清故事情节,学生们可以围绕以下四个议题,采用导读讨论式教学:1、30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婚恋情形;2、鲁侍萍被周家赶出家门;3、分手后彼此心中情感依恋;4、重逢时两人关系状况。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戏剧单元学习的要求。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简介。

能力目标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

2.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3.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

德育目标通过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剧情。

2.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教学难点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腐朽性。

教学方法1.分角色朗读、表演法。

通过分角色朗读并表演剧情,让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行为,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剧本的矛盾冲突。

2.分析点拨法。

对重、难点问题,教师做适当的点拨,以帮助学生理解。

3.论辩法。

设论辩题,通过开展辩论会,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具准备1、多媒体2、《雷雨》电影VCD光盘。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品在当时社会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雷雨》就曾引起轰动,因为它是上个世纪30年代时作家曹禺为我们勾勒出的一幅图卷,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

二、解题多媒体显示:1.戏剧知识介绍戏剧是一门怎样的艺术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西方戏剧即指话剧。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

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舞台艺术。

按结构规模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语言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按题材和年代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现代剧、历史剧2.作者介绍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

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这对他以后创作《雷雨》及其他剧作,有很大的影响。

他曾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读书,学生时代,就喜欢戏剧,受莎士比亚等欧洲戏剧大师作品影响较大。

经过多年构思,几易其稿,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

其后,又写了《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等剧本,这些剧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

解放前,曹禺和老舍赴美讲学,1949年,他们应召回国其后他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作)、《王昭君》等剧本。

有关《雷雨》《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

《雷雨》的内容情节安排,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

作者把三十多年间发生过的事情,集中地放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重现,时间只从当天中午延至午夜,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展开了戏剧冲突:封建资本家周朴园之妻繁漪不堪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凤。

繁漪出于嫉妒,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而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的侍女,她正是周萍的生身母亲。

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却又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的工人代表,正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

这些矛盾同时在这天下午激化,趋向高潮。

经过一番矛盾冲突,周萍、四凤知道了他们之间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也送了命,周萍也开枪自杀……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崩溃了。

而这一切都是在雷雨之夜进行的,这就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变革中国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三、整体感知课文1.VCD播放《雷雨》剧情片断。

2.分角色朗读课文,熟悉节选部分的剧情。

(有条件的可在课前观看电影《雷雨》)3.提问:《雷雨》第二幕中出场的人物主要有哪几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这一幕出场人物主要有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和周萍。

这四个人原本是一家,分别为夫妻、父(母)子、兄弟的关系。

但30年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超出了家庭、血缘的意义,表现为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之间的尖锐的阶级冲突。

人物关系图:4.提问:本课一共节选了两场戏,试梳理这两场戏的情节。

学生思考后明确:第一场戏:写三十多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再次相见。

意外相见,二人之间展开了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

第二场戏:写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的相见。

父子相见,却是仇人,血的控诉,让人不忍卒听;母子相见,却无法相认,还不能不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

本场主要是由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展开的矛盾冲突。

四、具体研习课文(1)自开头至“周朴园:……这一点钱你不收下,将来你会后悔的”为第一场。

指定一名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第一场的情节。

要求叙述时尽量详细点。

(2)提问:30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婚恋情形如何?侍萍因何遭遗弃并于大年三十的晚上投河?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讨论、分析,教师巡回点拨。

明确:30年前的周朴园是一个风流倜傥的阔少爷,凭他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人品、才学,以及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世俗理念等方面来看,他和侍萍都是极不般配的。

但他却偏偏看重了“知书达礼、聪明伶俐、年轻漂亮、贤慧体贴”的侍萍,“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侍萍也以善良的心态来看待一切,因此两个年轻人不顾一切地相爱并生子。

但恩格斯说过:“婚姻都是由双方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

”他们的不顾一切,尤其在周朴园一方是不理智的,一但激情消失(尽管他的爱还存在),世俗理念占了上风,门第观念、阶级地位等因素就会使他又一次不顾一切地抛弃侍萍。

因此,当作为阔少爷的周朴园看中作为下层人民的侍萍时,侍萍的悲剧命运已经注定了。

也以善良的心态来看待一切,因此两个年轻人不顾一切地相爱并生子。

但恩格斯说过:“婚姻都是由双方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

”他们的不顾一切,尤其在周朴园一方是不理智的,一但激情消失(尽管他的爱还存在),世俗理念占了上风,门第观念、阶级地位等因素就会使他又一次不顾一切地抛弃侍萍。

因此,当作为阔少爷的周朴园看中作为下层人民的侍萍时,侍萍的悲剧命运已经注定了。

(3)品读鲁侍萍与周萍母子相见的段落,思考侍萍因何欲言又止?明确:在周萍打了鲁大海两个嘴巴后,鲁侍萍对周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断断续续的一句话,道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鲁侍萍迫切想见到自己阔别三十年的儿子,却没想到竟看到了如此令人痛心的场面。

她的感情由“想念”一下变成了“愤慨”。

因为一道森严的阶级壁垒已经横在她面前。

阶级的对立,使她再也不能叫出“萍儿”这个长久在心底呼唤的名字了。

(4)学生默读周朴园与鲁大海相见的场面,思考父子因何反目成仇?明确:鲁大海是作为工人代表来同资本家周朴园谈判的。

尽管周朴园已知道他是自己的儿子,但在亲情与阶级利益面前,他选择了阶级利益。

于是他摆出了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傲慢而冷酷的面孔。

见到大海后,他不愠不躁,故意用挑逗的口吻戏弄大海:“你叫什么名字?”“你有什么事吧?”接着,又亮出电报、合同,证明矿工已复工,谈判代表已签字,并狠狠地宣布开除大海。

由此可看出,周朴园对待鲁大海的态度完全是一个阴险的资本家欺压工人的态度。

这说明,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他们的矛盾自然就是两个阶级的矛盾。

(5)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

她善良、正直、刚毅、倔强,一直在死亡线上挣扎,饱尝了人间的辛酸。

是痛苦的经历把她磨炼得坚强勇敢,同时使她对现实的残酷有了较清醒的认识。

虽然她对周朴园的真正了解有一个发展过程,她的善良的天性曾使她一度对其产生过某种程度的轻信和谅解。

但是,她从周朴园的前后行为的变化中,终于看清了周朴园的险恶本性,清醒地意识到周、鲁两家人之间横亘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阶级的鸿沟。

于是她毅然撕碎支票,表示了她对周朴园这个卑鄙的伪君子以及对不公平的阶级社会的蔑视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表现了无产阶级的觉醒。

(6)细读有关鲁大海的语句,体会鲁大海的性格特征。

明确:鲁大海是工人阶级的真正代表。

他忠心耿耿地为工人弟兄争取权利,同资本家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他是觉醒的工人阶级,通过周朴园的行为看清了其为赚钱什么都干得出来的资产阶级的本性。

面对虚伪冷酷的周朴园,他彻底地、义正辞严地揭露了其灭绝人性的滔天罪行。

他顽强地同周公馆的一群打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

尽管在这场斗争中他是失败者,被工厂开除,但他却表现出了工人阶级的骨气和英勇、刚强的反抗性格。

当然,他也有斗争经验不足,勇敢却又鲁莽等弱点。

五、课堂小结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

”《雷雨》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应该是在命运的困顿中苦苦挣扎而又难逃摧残和拷打的人性,因此,《雷雨》也是一出人性悲剧。

对周朴园这个人物,我们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应看到其悲剧的一面,应看到其性格的复杂性。

不能一味地因循前人对他的看法,要从人性悲剧的角度挖掘其性格的另一面。

六、布置作业1.继续准备戏剧表演。

由课代表组织同学准备道具。

2.自行组织小组,准备“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的辩论资料。

张瑜高一数学必修四1.5教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