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合集下载

课堂教学管理有哪些方法(优秀5篇)

课堂教学管理有哪些方法(优秀5篇)

课堂教学管理有哪些方法(优秀5篇)课堂教学管理有哪些方法篇一教学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那么,怎么的课堂教学管理才是好的课堂教学管理呢?通过学习,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第一,根据学生课堂40或者45分钟的注意力情况,精心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巧妙设计课堂教学程序。

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预期、好奇心、求知欲、兴趣、自尊和自信等。

第二,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还要有适度的激励措施。

第三,尊重信任学生,与所有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要尊重、信任学生,了解学生的逆反心理、挑剔心理、限度检测,保护学生的脆弱自尊心,用适当的方式处理教学中的偶然事件。

当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偶然事件,老师应用宽容的心态,争取控制局面,并迅速捕捉这些偶然事件中包含的积极因素,加以引导,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进而伺机进行品德教育,达到教育的目的。

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方法,要和所有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巧用惩罚,把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切记,惩罚不是为了维护老师的尊严和权威,而仅仅是为了教育,是为了教学,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所以,处罚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

第四,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它应该是师生共舞。

所以,课堂上应该是师生互动,老师主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

第五,教师要学点心理学,这样既可以了解课堂上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也可以根据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采取更恰当的处理方式。

充分运用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信任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马太效应、无声效应、暗示效应、近因效应德才等,处理好课堂问题行为,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管理有哪些方法篇二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各教学环节的关键部分。

管理好课堂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规范课堂教学保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1、教师应在预备铃响前1分钟到教室门口侯课或进入教室做好上课准备工作;上课铃响后正式上课;中途不得随意退出教室(体育教师不得随意离开操场);下课铃响后按时下课,不拖堂。

小学教学 合理运用“首因效应”

小学教学 合理运用“首因效应”

小学教学合理运用“首因效应”宜兴市张泽小学邵金宇“在记忆实践中,存在列在表中最前面的几个字比中间的字易于记住的倾向。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研究: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发生的作用更强。

人们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形成的。

所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

”导入新课,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让同学对一堂课发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无疑是这堂课胜利的关键一步。

固然,小学数学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充沛考虑同学、教材、环境等因素,精心设计,从而达到充沛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一、针对同学年龄特征,充沛唤起同学的有意注意。

注意力是学习的先导,它对同学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小同学的年龄特征是先天好动,无意注意占很大成分。

所以,上课伊始,教师要善于利用导入新课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同学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全班同学的注意力迅速“到位”。

如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一些具体、形象、直观的事物引起同学的注意,促使同学自然而然地启开思维的闸门。

二、设置悬念,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同学只有对所要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才干爱学、乐学。

相反地,同学对学习假如不感兴趣,教师不论讲得多好,也只能是自我陶醉,自我欣赏。

因而,际入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同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同学的学习愿望,增强同学的求知欲,调动同学参与学习的自觉性,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地迎接新知、探求新知、理解新知,以达到掌握新知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老张与小李合作做茶叶生意,一星期盈利3000元,问老张与小李各可分得多少元?”同学议论纷纷,但每一种分法一提出来,就立即被其他同学否定,这样就制造了悬念。

这时教师适时谈话:“那么按什么样的方法来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关于分配方法的知识:《按比例分配》。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教育心理学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教育心理学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教育心理学在咱们的生活里,有好些个听起来挺玄乎的名词,像什么“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其实啊,它们在教育心理学里可有着大作用呢!先来说说这“首因效应”,就好比你去一家新餐馆吃饭。

头一回,那菜做得色香味俱全,你是不是心里就认定这是家好馆子?往后再提起吃饭的地儿,头一个想到的就是它。

在教育里也一样,老师和学生初次见面,老师给学生留下的第一印象,那可重要得很!要是老师一开始就展现出亲切、有知识的模样,学生能不喜欢?相反,要是老师一开始就凶巴巴的,学生怕是得怕上好一阵儿。

你说这第一印象难道不重要吗?再讲讲“近因效应”。

就好比你跟朋友聊天,临了分别前说的那几句话,往往最让你记得住。

在学习中也是,最近学的东西,总是更容易在考试的时候想起来。

老师在期末复习的时候,重点讲讲最近学的,学生们不就能多拿几分?还有那“晕轮效应”,这就像月亮周围的光环,能把月亮照得朦朦胧胧的,让人看不清楚。

要是一个学生学习好,老师就容易觉得他啥都好,品德也好,体育也好。

可这能准吗?一个人学习好,不代表其他方面就一定出色呀!咱们想想,要是老师被“首因效应”给框住了,只凭着第一印象就给学生定了性,那对那些后面努力变好的孩子多不公平啊!要是只看重“近因效应”,光抓着最近学的,前面的知识不巩固,那不就像建房子没打好地基,能牢固吗?再要是被“晕轮效应”迷了眼,对学生的评价不全面,那不是耽误了孩子的发展吗?所以啊,老师们得把这几个效应都琢磨透了。

不能被“首因效应”蒙住了眼,要多给学生机会展示变化;不能只依赖“近因效应”,得把知识系统地教、系统地复习;更不能让“晕轮效应”影响了对学生的公正评价。

教育可不像做算术题,一加一就等于二那么简单。

得用心,得灵活,得把这些心理学的道理用对地方。

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茁壮成长,都能在学校里找到自己的闪光点,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难道不是教育的真谛吗?。

心理小知识以及在产品中的运用——首因和近因效应(2)

心理小知识以及在产品中的运用——首因和近因效应(2)

组中认为吉姆是友好的被试有95%,第四组只有3%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这项研究结果证明,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即“首因效应”)。

但是,卢钦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果在两段文字之间插入某些其他活动,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则大部分被试会根据活动以后得到的信息对吉姆进行判断,也就是说,获得的信息对他们的社会知觉起到了更大的影响作用,这个现象叫做“近因效应”。

(以上文字来源百度百科,笔者觉得这段写的很直观易懂就抄过来,并加以编排突出重点)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

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其实,通过上边的定义和例子,大家很容易理解这两个效益。

首因及近因效应在产品中的运用:实例1:APP更新引导页——最常用到首因近因效应的场景。

首因近因效应在APP中应用最多的场景就是在登录APP时的引导页上。

通常APP为了提示主要功能,都会有3到4张功能引导。

不过根据实际的使用场景,用户大多数是不会认真阅读引导页内容的。

而,产品设计时,通常会在最后一页加入进入按钮,所以最后一个页面的停留时间在所有引导页中属于最长的。

几乎所有产品都已经养成习惯,引导页中最终的功能放在第一页和最后一页,所以这里我就不累述了。

同理banner图也是如此,只不过通常用户等不到banner结尾,所以近因效应并不适用。

实例2:APP页面布局——平铺的首页之类页面并不特别适用首因近因效应决定app页面布局的原则有很多。

这里我要特别提出一点的是,近因首因效应并不特别适用于大多数布局设计,原因是:近因首因是对线性流程而言比较重要,对于不存在客观流程规则的地方并不适用。

所以朋友们,在做界面设计的时候,别随意的将最重要的元素放在了界面顶端和底端哦~如果有其他原则更利于页面展示,请不必拘泥于今天提到的这些原则实例3:「取消」/「确定」——移动端的独特创新严格意义讲,以下这个例子也不完全是首因近因效应的功劳,不过首因近因效应涉及的前摄后摄效应在人类认知习惯中起到重大作用,所以这里提一下启迪一下大家的思维。

谈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谈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谈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作者:傅寿松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46期摘要:教育的大道理从来不是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的知识本来也是扣人心弦的。

教师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开展有效的教育,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心理学,急需心理学的科学引领。

本文就学成成长的实际来谈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有人说教育既石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之所以这样说,是应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有着丰盈的情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

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开展有效的教育,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心理学,急需心理学的科学引领。

本文就学成成长的实际来谈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一、合理的运用首因效应的教育功效所谓首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在1957年做的一个实验得以证明的,让对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进行了描写,在相同内容的情况下,只因为顺序不同个,人们对实验者的印象就会有天壤之别。

也就是说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着人们对他们的整体刊发,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更有影响作用,这种现象就叫做首因效应,也叫做第一印象效应。

作为教师,我们接触到一届新的学生,最好首因效应,会对自己的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效果。

一个聪慧的教师,一个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一定更会对自己和学生的第一次接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树立教师在学生心中重要地位,赢得学生信任和接纳的一地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为今后的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不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赢得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好的铺垫。

在我的教育工作中,我总是会在如班的前几天就开始准备开学第一课了,这节课,首先了解学情,根据学生学籍上的照片一一辨认他们,第一堂课我可以做到随口叫出学生的名字,这样学生会和我有一个非常亲密的关系,当我在第一课不用点名册,而是一个个叫出学生的名字时孩子们睁大了眼睛幸福的看着我,他们的心理肯定在想:“老师竟然认识我!”这种教育效果是奇妙的。

教学中的感知规律

教学中的感知规律

教学中的感知规律教学中的感知规律是一个涉及教育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复杂主题。

它强调在教学环境中,如何运用感知规律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提高学习效果。

以下是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

首先,感知规律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因效应是指最先接收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起主导作用,而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接收的信息对印象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这两种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顺序,以便更有效地传递知识。

其次,感知规律中的强度律表明,刺激的强度对于人的感知有着显著影响。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增大教学音量、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和增加教学内容的动态效果等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感知。

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刺激,以免使学生感到疲劳或分散注意力。

另外,差异律表明,感知对象与背景的差异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突出重点、使用对比色或加大字体大小等方式,增加感知对象的差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教学中还需要注意运用组合律。

这意味着刺激的组合方式对感知效果也有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和形式,使之在逻辑上连贯、条理清晰,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感知规律,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对比和反差手法来突出重要内容;利用多感官刺激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通过构建情境教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除了上述提到的感知规律,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感知。

例如,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环境、文化背景等都会对感知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总结来说,教学中的感知规律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主题。

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运用感知规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其他影响因素,以制定出更全面、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有望为教育领域带来更多创新和突破。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的优势
记忆上的优势 效率上的优势 影响上的优势 认知上的优势

如何利用近因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结课前复习重点 结课前对难点再次进行讲解 学生在学习的最后阶段留个好印象

使用近因效应应注意的问题
鉴于近因效应对之前学生获得的知识有覆盖 作用,教师必须保证在近因效应作用时间内 传达给学生正确的信息。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呈现正面的学习 材料,让学生接受到正确知识的刺激,通过 正近因效应来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完善 认知结构。的优势 如何利用近因效应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中使用近因效应应注意的问题

何为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新近获得的知识对个体的影 响作用比以往获得的信息作用要大,即“后来居 上”,而且前后两次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 越明显。 从效果上看,近因效应分为正近因效应和负近因 效应。个体现在接受的刺激如果对于个体整体发 展有着积极意义则成为正近因效应,反之则成为 负近因效应。
LOGO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利用
西南大学
首因效应
何为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的优势 如何利用首因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 在课堂中使用首因效应应注意的问题

何为首因效应
认识或接触某一事物,给人留下第一印象称为 “首因效应”。对于首因效应,最早由美国社会 心理学家S.E.阿施于1946年在关于印象形成的 研究中提出。 从效果上讲,首因效应分为正首因效应和负首因 效应
综合利用首因-近因效应提高课堂效率
上课时注意课的开头和结尾 课堂起伏,不断制造小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合理设置教学情境,使教学呈现线索性 课堂中安排时间让学生趁热打铁 复习要及时

运用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运用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运用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G623.5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好奇而产生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里状态。

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真相。

直接影响这一个人的智力发挥和工作效率。

研究表明: 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 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百分之八十以上, 而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 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

可见, 兴趣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前提, 是成功的先导。

学习兴趣从起因上分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所谓直接兴趣, 它是指由学习材料或活动本身的兴趣。

而间接兴趣, 则是指由学习活动的目的或结果引起的兴趣。

学习结果缺乏直接兴趣, 就会视学习为枯燥乏味的负担, 而学习没有间接兴趣则会使学习失去信心及毅力。

只有两者协调配合互为转化, 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这是提高课堂效果的一个前提条件。

一、利用首因效应, 诱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首因效应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告诉人们“先入为主”第一印象的重要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实验认为: 第一印象的作用很强, 持续的时间也长。

这是因为人们对实物的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而形成的, 第一印象如何, 直接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 应该利用首因效应为每堂课开好头, 以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

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 有的教师是这样引入的: 唐僧带着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 路上, 悟空摘来个大西瓜, 想让师傅解解渴, 贪吃的猪八戒看到了就囔这要吃, 悟空大喝一声: 八戒, 你是想吃这个西瓜的1/2还是1/5?八戒连忙说: 我吃这个西瓜的1/5.。

悟空就切这个西瓜的1/5给八戒, 八戒吃完西瓜再看悟空他们吃的西瓜, 疑惑不解。

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斫饪?这个谜底好吗?学生情绪激昂, 很想了解结果。

显然这个开场白利用了首因效应, 使每个学生以最佳的姿态进入学习的角色, 激发了学习的需要, 激发了他们学习的间接兴趣, 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新的知识的学习活动之中。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 简答题(中学)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 简答题(中学)

2021年最新?教育知识与能力?解答题汇总1、影响人格形成与开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对人格的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人格的形成与开展离不开遗传和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开展的。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早期童年经验3、简述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参考答案】1.学习过程。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4、简述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的主要方法。

【参考答案】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开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要保持有意注意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自我暗示法:在学习时经常提醒"集中注意"。

2.情境想象法:想象是在参加某次大考或竞赛,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使自己真正紧张起来。

3.培养间接兴趣: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奋斗目标,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用理想的目标鼓励鼓舞自己。

4.自我奖励法:自己给自己定时定量,完成有奖,相反,注意力不集中时方案落空,那么要惩罚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

由此那么可以养成集中注意力去学习的习惯。

5.训练听课技巧:做好课前预习,调整听课心态,重点问题集中精力,次要问题适度放松,有意识地寻找问题,激发听课兴趣。

排除学习时的干扰冈素也非常重要,要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5、简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参考答案】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可分为假设干阶段,每个阶段耑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

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与培养论文

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与培养论文

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我是一名普通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执教16年来,取得了不少成绩,可也发现,学生缺乏数学学习兴趣是目前严重影响教学的瓶颈。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能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

而我们的学生来自乡村六七个教学点,学习条件、基础参差不齐,根本谈不上什么系统教育、兴趣、智力开发。

可是进入初中后,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接受初中教育的条件,随着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要求,这正是对初中学生进行创造性数学能力培养、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良好时机。

从初中生的心理状态来说,他们喜欢表扬,喜欢出风头,喜欢金名在榜。

他们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最容易被兴趣所左右,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记忆力都与兴趣紧密相连。

在兴趣中学习,思维最主动、最活跃,智力和能力发挥最充分。

因此,每个教师都希望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尽量使他们在兴趣中学习、在兴趣中提高。

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一、数学游戏激发兴趣。

《2012年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游戏活动是初中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

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探索与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的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会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例子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例子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两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它们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因效应的例子:
当你第一次见到一个人时,你对他/她的印象会很大程度上决定你对他/她的看法。

如果一开始你就对他/她有好感,那么在后续的交往中,你可能会更加积极地看待他/她。

在求职面试中,如果面试官对你的第一印象很好,那么他们可能会更加倾向于录用你。

近因效应的例子:
当你和一个朋友长时间没有联系后,如果你们最近又开始频繁交流,那么你可能会对这个朋友产生新的印象。

这种新的印象可能会改变你之前对他的看法。

在一个产品的广告宣传中,如果广告商在一段时间内连续播放该产品的广告,那么消费者可能会对该产品产生更深的印象,从而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需要注意的是,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它们有时会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

在认知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两种效应,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人和做出决策。

浅谈“首因效应”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首因效应”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 四 , 真对 待 每 名学 生 的 第 一 次提 问 认
课 堂 提 问 作 为 教 学 过 程 的 重 要 手 段 ,是 不 容 忽 视 的.
学 教 师 一 定 要 注 意 自己 的 方 方 面 面 , 表 、 行 要 认 真 一 仪 言 点 , 究 一 点 , 量 给 学 生 留 下好 的 印 象 , 你 以后 的教 学 考 尽 对
以后 的 学 习 中 将 会 遇 到 各 种 各 样 的 数 学 问 题 , 此 说 明 数 借
学 应 用 的 广 泛 性 和 学 习数 学 的重 要 性 . 而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从 的兴 趣 和热 情 .
第 三 、 力处 理 好 每章 的 第 一 节 课 努

般 来 说 ,每 章 的第 一 节 内 容 都 是 本 章 的重 要 内容 ,

章 的 核 心 所 在 . 样 的 课 教 师 准 备 得 充 分 与 否 、教 学 内 这
容 组 织 的 合 理 与 否 、 法 得 当 与 否 必 将 影 响 到课 堂 教 学 效 方
果 ,影 响 到 学 生 对 后 续 内容 的 掌 握 . 其 是 第 一 次 出 现 的 尤
概 念 , 提 醒 学 生 重 视 , 一 开始 学 生 就 弄 不 清 楚 、 至 出 要 若 甚 错 , 面 要 想 让 学 生 纠 正 就 很 难 , 为第 一 次 的 印象 形 成 后 因 的 概 念 和结 论 是 非 常 深 刻 而 且 将是 永久 的.
工作 是非 常有 利 的 . 第二 、 “ 水 平 ” 上 好 第 一 节 课 要 超 地 刚参 加 工 作 时 , 每 章 的序 言 不 重 视 , 往 敷 衍 了 事 . 对 往 其 实 初 中 一 年 级 的 学 生 对 数 学 是 比较 喜 欢 的 . 也 具 有 不 但 稳 定 性 . 开 始 学 习 时 , 于好 奇 。 趣 较 浓 , 上 第 一 节 刚 出 兴 在 课 时 , 生 们 一 般 都 抱 着 一 见 “ 山 真 面 目” 心 理 . 待 学 庐 的 期 着 能 够 得 到 心 理 上 的 满 足 、 到 上 课 的 乐 趣 . 果 这 一 节 得 如 课 处 理 得 不 理 想 .就 会 使 学 生 大 失 所 望 . 此 教 师 对 第 一 因 节 课 不 能 掉 以 轻 心 、 加 重 视 . 学 生 失 去 学 习 数 学 的兴 不 使

运用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运用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运用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冯远飞(江西省南城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江西南城344700)【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6-0063-02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好奇而产生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里状态。

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真相。

直接影响这一个人的智力发挥和工作效率。

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

可见,兴趣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前提,是成功的先导。

学习兴趣从起因上分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所谓直接兴趣,它是指由学习材料或活动本身的兴趣。

而间接兴趣,则是指由学习活动的目的或结果引起的兴趣。

学习结果缺乏直接兴趣,就会视学习为枯燥乏味的负担,而学习没有间接兴趣则会使学习失去信心及毅力。

只有两者协调配合互为转化,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这是提高课堂效果的一个前提条件。

一、利用首因效应,诱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首因效应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告诉人们“先入为主”第一印象的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实验认为:第一印象的作用很强,持续的时间也长。

这是因为人们对实物的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而形成的,第一印象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应该利用首因效应为每堂课开好头,以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

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有的教师是这样引入的:唐僧带着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路上,悟空摘来个大西瓜,想让师傅解解渴,贪吃的猪八戒看到了就囔着要吃,悟空大喝一声:八戒,你是想吃这个西瓜的1/2还是1/5?八戒连忙说:我吃这个西瓜的1/5。

悟空就切这个西瓜的1/5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再看悟空他们吃的西瓜,疑惑不解。

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解开这个谜底好吗?学生情绪激昂,很想了解结果。

显然这个开场白利用了首因效应,使每个学生以最佳的姿态进入学习的角色,激发了学习的需要,激发了他们学习的间接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新的知识的学习活动之中。

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

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

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序号一: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人们对最近经历过的事件或信息更为关注和重视的心理倾向。

这种倾向导致人们更容易受到最近的经历或信息的影响,而忽略了更为遥远的、历史悠久的事件或信息。

近因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广告营销中的最新推广策略、政治宣传中的最新新闻事件等都会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

通过近因效应,人们更容易被当下的信息所影响,而忽视长期的影响和价值。

序号二: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对于某一系列事件或信息中最先接触到的部分更为关注和重视的心理倾向。

在一个连续的事件中,人们更容易记住最先出现的部分,而忽略后续的部分。

这种心理倾向导致了首因效应的产生。

首因效应在学习记忆中有重要意义,因为人们更容易记住先接触到的知识点和信息,而忽略后面的内容。

首因效应也在社交互动中产生影响,因为人们对于初次印象往往更为重视,而忽略了后续的交流内容。

序号三: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于某一概念或信息的记忆受到其周围相关信息的影响,使得原信息更加突出和关注的心理倾向。

当一些相关信息与某一概念或信息一同出现时,会加强人们对于该概念或信息的印象和记忆。

这种心理倾向导致了晕轮效应的产生。

在广告营销中,晕轮效应被广泛应用,通过将某一产品与一些积极的相关信息一同呈现,可以加强人们对于该产品的印象和记忆。

晕轮效应也对人们的认知和判断产生影响,使得人们更容易被周围的相关信息所影响,而忽略其他不相关的信息。

序号四: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在理解和评价他人行为时,会受自身经验、情绪和观点的影响,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心理倾向。

投射效应导致了人们更倾向于用自己的标准来理解和评价他人,忽视了他人的独特性和特殊情况。

这种心理倾向在人际交往中产生重要影响,因为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经历和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导致误解和冲突的产生。

在社会观点的传播中,投射效应也会影响人们对于事件和信息的态度和理解,使得人们更容易受到自身情绪和观点的影响,而产生偏见和片面的看法。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分别指的是人们在做出判断或评价时,对于第一次接触到的信息和最后一次接触到的信息更为重视和影响深远。

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接触到某个事物或人物时,第一印象对于后续的判断和评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这是因为人们在第一次接触到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初步的判断和评价,这些初步的印象会在后续的接触中不断被强化和巩固。

例如,当我们第一次见到一个人时,他的外表、言谈举止等会对我们产生强烈的印象,这些印象会在后续的接触中不断被强化和影响我们对这个人的评价。

近因效应则是指人们在接触到某个事物或人物时,最后一次接触到的信息对于后续的判断和评价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这是因为人们在接触到信息的最后一刻,会将这些信息作为最为重要的参考,对于后续的判断和评价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当我们在购买商品时,最后一次接触到的价格、品质等信息会对我们的购买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们对于我们的判断和评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在接触到信息时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不要被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所影响,从而做出更为准确和合理的判断和评价。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一、首因效应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无独有偶,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

当朋友愤怒的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

”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印象”效应,也叫首因效应、首次效应、优先效应。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

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烽火猎聘资深顾问就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

”并且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

实验心理学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

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

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

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在生活节奏如同飞快奔驰的列车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证实一个留给他不美好第一印象的人。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之体会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之体会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之体会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其中的每一个效应,都给我很多的启发。

现就其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一节,来谈谈我粗浅的体会。

当我们接触到新的人和物,或到了新的环境,我们可能会自然不自然的对周围的人、物和环境,作出初步的评价。

而且这种初步的印象在一定时间或者是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

甚至会影响到今后我们与这些人的交往和合作关系。

这就是这本书上说的首因效应。

以前的时候,有个同事曾说过,开学之初的每一次分班,都会给相当一部分学生以新生的机会。

他们或者借助于老师的改变,而一改自己拖沓懒散的恶习,成为积极上进、知事明理的好学生;或者遇到了投缘的同学知己,给了自己莫大的帮助,从而脱胎换骨、改头换面,变得善解人意、人缘倍增。

作为老师,尤其是一名班主任,往往也会根据学生的第一表现来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甚至戴着这样的有色眼镜对待他们,左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为了学生的一生和前途,看来我们得小心一些了。

尤其是看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一节,今后我们得摘掉这样的有色眼镜,既要看学生的第一表现,也要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点进步来评价他们,从正面以积极的心态和语言来教育学生,以造就他们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如果一旦有的学生坠入生活和学习的低谷,我们也可以根据《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的近因效应的理论来教育他们。

因为无论是成绩的提升还是人际关系的改善,都是与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分不开的。

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每天进步一点点,积少成多,来改善自己的学习状况人际交往,提高学习成绩。

因为老师和同学们除了注意自己的第一印象,还特别关注周围人的近来的表现。

在批评教育学生时,除了苦口婆心的对学生讲理(也就是给他一巴掌)之外,别忘了最后再给他一个甜枣,设身处地的说,这是为了他好,否则我也不会这么批评教育你。

再结合学生的近来的一丁点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予以表扬并提出希望。

使他忘掉之前的一巴掌之痛,已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首因效应”在小学一年级教学中的应用(周少英)

“首因效应”在小学一年级教学中的应用(周少英)

“首因效应”在小学一年级教学中的应用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在社会认知中,个体获得对方第一印象的认知线索主要是相貌、表情、姿态、身材、仪表、服装等外部的信息。

但这些首次获得的信息往往成为以后认知与评价的重要根据。

如在人们的日常社会交往中,若第一次与人交往接触留下了好印象,则在彼此分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会保留在脑中;当第二次再相遇交往时,则会不由自主地按脑中原来第一次形成的好的评价的视角来认知评价对方。

首因效应,也会使个体在第一次交往所获取对方少量的信息后,就动用个体以往的知识经验来对这少量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分析、综合、比较、推测客体的特点,形成总体评价。

引起首因效应产生的关键原因,是信息输入的先后顺序。

社会心理学家鲁申斯做过如下研究:他用文字来描述一个取名为吉姆的人。

第一段把他描述成一个开朗、外向喜欢交际的人。

第二段却把他描述成一个害羞、内向不喜交际的人。

然后,鲁申斯将描述交给四个小组的人阅读。

第一组按第一段到第二段的顺序阅读,第二组按第二段到第一段的顺序阅读,第三组只读第一段,第四组只读第二段。

结果,鲁申斯发现各小组的人对吉姆的评价都最是先读的是那一段的描述:第一组有78%的人认为吉姆比较开朗,第二组只有18%的人这么认为,第三组有95%的人也持同样的观点,第四组则仅有3%的人对此观点没有异议。

很明显,这里存在有一个“先入为主”的现象。

因此,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搞好首因效应极为重要。

教与学是双向交流,如果学生对教师或小学数学课的第一印象不好,势必影响到今后的教学质量。

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及思维还不够成熟,他们往往只凭某一点的好坏,凭直觉下判断、做推理,得出结论。

所以,在一年级学生首次接触一年级数学这门课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首因效应,为以后的数学教学开个好头,打好基础。

怎样才能做好这一点呢?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事物好恶的片面性、随意性及迁移性。

注重“首因效应”提高数学兴趣

注重“首因效应”提高数学兴趣

作者: 陈定艺
作者机构: 南安市实验中学
出版物刊名: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页码: 75-76页
主题词: 首因效应 数学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教学活动 数学学习 数学教师 优先效应学生
摘要:在心理学中,首因效应也叫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认识或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鉴此,数学教师应千方百计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创造一个温馨的首因效应氛围,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笔者认为:应注重“首因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G623.5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好奇而产生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里状态。

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真相。

直接影响这一个人的智力发挥和工作效率。

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

可见,兴趣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前提,是成功的先导。

学习兴趣从起因上分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所谓直接兴趣,它是指由学习材料或活动本身的兴趣。

而间接兴趣,则是指由学习活动的目的或结果引起的兴趣。

学习结果缺乏直接兴趣,就会视学习为枯燥乏味的负担,而学习没有间接兴趣则会使学习失去信心及毅力。

只有两者协调配合互为转化,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这是提高课堂效果的一个前提条件。

一、利用首因效应,诱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
首因效应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告诉人们“先入为主”第一印象的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实验认为:第一印象的作用很强,持续的时间也长。

这是因为人们
对实物的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而形成的,第一印象如何,直接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应该利用首因效应为每堂课开好头,以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

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有的教师是这样引入的:唐僧带着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路上,悟空摘来个大西瓜,想让师傅解解渴,贪吃的猪八戒看到了就囔这要吃,悟空大喝一声:八戒,你是想吃这个西瓜的1/2还是1/5?八戒连忙说:我吃这个西瓜的1/5.。

悟空就切这个西瓜的1/5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再看悟空他们吃的西瓜,疑惑不解。

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斫饪?这个谜底好吗?学生情绪激昂,很想了解结果。

显然这个开场白利用了首因效应,使每个学生以最佳的姿态进入学习的角色,激发了学习的需要,激发了他们学习的间接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新的知识的学习活动之中。

二、利用近因效应,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
所谓近因效应,它是指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能产生更强的印象,它能使后者的印象在“叠加”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或淡化以前的心里记忆。

近因效应启示我们: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增强,它不仅取决于良好的第一印象,而教学过程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有效组织显得更为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使学生感受到
心智的紧张,情绪的昂扬,感觉到层层递进的教学所带来的和谐教学节律,这是培养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的关键所在。

也只是在这种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有机统一下,才能使学生由对学习感兴趣,进而发展对学习的乐趣。

有经验的教师总能在教学中充分施展教学艺术,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采取各种策略创设近因效应,如:
(一)联系实际、唤起兴趣
课堂教学必须与生活、生产、科研实际相结合。

这样便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社会意义。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车轮要用圆形的?如果改为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行不行?为什么?这样一个司空见怪的现象却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的兴趣。

激起想探究的欲望。

(二)探索规律,引发兴趣
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会解答某个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探究发现与所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性。

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积累愉快的体验,引发学习兴趣。

如教学“乘法的口诀”时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乘法意义后进行教学的。

当学生学习编制3、4的乘法口诀时,发现相邻两句口诀相差数总是固定的,3的乘法口诀相差为3,4的乘法口诀相差数为4,当学生学习5、6、7等的乘法时就可以结合乘法的意义,应用规律自己独立编写出乘法口诀
了。

掌握规律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就进一步引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加强实践,促进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总是活泼好动,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摆小棒”时,让大家想一想:摆一个口需要几根小棒?那么摆2个口需要几根小棒呢?学生回答后在引发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摆3个口需要几根小棒?摆4个、5个呢?接着教师提问: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哪一种方法最简便?再让学生摆四个口……?学生从动手操作中总结出答案,获得成果的乐趣,促进兴趣。

此外,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欢乐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因为成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学习自信心,从而产生渴求在学习上有所突破的愿望。

而失败,则会使学生产生焦虑、自卑感、兴趣低落、丧失学习的自信心。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帮助学生特别是帮助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技能,解除学生的焦虑,使他们通过学习上的成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

当两者有机结合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参
与情感,激起想探究的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一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