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 --贝多芬 论文

合集下载

交响乐 音乐赏析论文2

交响乐 音乐赏析论文2

大自然的回忆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在浮华中求一片自在心境,在喧嚣里得清幽善念。

生活总是会有些大起大落,笑面人生,用田园心境对待都市生活。

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留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份人生的珍贵感悟。

下面让我们先来介绍一下田园交响曲,它又名“F大调第六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亲自命名为《田园》。

本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

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

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

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

使用『人与自然』的角度来赏析这首音乐,是基於对贝多芬全部作品的巨观角度。

贝多芬中期作品的确远比不上后期作品有那麼强的冲突性,一个只有强烈情感却没有强烈心灵冲突的贝多芬,中期作品对大自然的观点必然是『溶入』、『乐以忘忧』的心情,这刚好是田园交响曲的主要情感表达,也是大多数古典音乐爱好者都能听出来的乐曲意含,无怪动画『幻想曲』以田野精灵来诠释这首乐曲。

但是,基於西方文化价值系统的深层特性,仍然可以在这首音乐中时时找到『人与自然对话』的可能。

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

音乐的开头以双簧管呈现出欢快明亮的第一主题,跟随着第一主题的音乐走进了一个作者描写的美丽的生机勃勃的村庄,阳光洒在麦芽上,鸟儿也在树梢上歌唱,仿佛在欢庆作者的到来。

如此欢快的音乐不仅是在描写那美丽的乡村景色,也表现了贝多芬投身到一片生机的大自然后的喜悦之情,没有包袱,也没有来之世俗的烦恼。

紧接着大管相较低沉的声音表现了音乐的第二主题,音乐婉约唯美,不断的回荡在耳边。

大管的声音和牧笛有点相像,仿佛勾画了一副牧羊人在放羊,并与田间劳作的人们相互应答的场景,是如此的令人陶醉。

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不断的交替出现,本乐章中没有太多的变化曲式,就如同一曲朴实的村歌。

奏鸣曲论文:贝多芬《热情奏鸣曲》音乐赏析

奏鸣曲论文:贝多芬《热情奏鸣曲》音乐赏析

奏鸣曲论文:贝多芬《热情奏鸣曲》音乐赏析摘要:《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的天才所获得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

这部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巨作表现了高度奋发的热情,反映了贝多芬对时代的感触和认识。

这部作品以其生动、深刻的音乐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

《热情奏鸣曲》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成熟时期贝多芬的思想感情,关键词:奏鸣曲;热情;音调;情节;快板;变奏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7日生于莱茵河流域中最古的都市伯恩。

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

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贝多芬的一生写了很多钢琴曲,每首钢琴曲都表现出了他在钢琴演奏上的成就和他的特性。

尤其是他写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推崇为钢琴音乐艺术的顶峰。

当我们要选择一首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第23号“热情”。

《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的天才所获得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

“热情”的名称是汉堡出版商克郎茨起的,并非贝多芬亲自命名。

原来的曲名是《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7号)(献给弗朗茨.冯.布龙斯维克伯爵)。

这部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巨作表现了高度奋发的热情,反映了贝多芬对时代的感触和认识。

这部作品以其生动、深刻的音乐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

它所表现出来的深刻悲剧性、激烈的矛盾冲突、顽强的斗争精神,在贝多芬和他的前人海顿、莫扎特等的同类体裁的作品中是非常罕见的。

《热情奏鸣曲》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成熟时期贝多芬的思想感情,表明了贝多芬对他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有着复杂的体会和不满。

列宁曾特别喜爱这首奏鸣曲,不止一次地被这部热情洋溢和充满时代反抗精神的音乐所激动,称赞它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

中外钢琴名曲鉴赏论文(贝多芬)

中外钢琴名曲鉴赏论文(贝多芬)

中外钢琴名曲鉴赏论文(贝多芬)中外钢琴名曲鉴赏课论文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论文摘要: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均衡地反映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

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对比,从而找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价值和魅力。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点对于很多外行人来说,谈到钢琴音乐,首先想到的音乐家一定是贝多芬。

这不仅是因为他精湛的艺术手法与骄人的艺术成就,更因为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男,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

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的重要艺术成就之一就是他的35首钢琴奏鸣曲。

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

他的人生虽然充满坎坷和磨难,但在他的音乐里却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斗争精神,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中了前辈大师的创作成果,站在他所处的时代前列,以新的素质体现了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群众性和巴赫的深邃性、哲理性、宏伟性气魄,发展了海顿的人民性、风俗性艺术风格,借鉴了莫扎特深刻入微的心理刻画和热烈的抒情性,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其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时代感;既有古典主义的音乐美感,又有浪漫主义的真切情感,因此他是由古典主义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跨进的一座桥梁,是屹立在18、19世纪之交的一座音乐丰碑,对200世纪欧洲音乐的创作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广泛的影响。

论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论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论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是古典音乐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流行文化中受欢迎的创作。

它也深受许多专业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的关注,因为它们不仅包含精湛的音乐技巧,而且表达着作曲家对艺术和生活的独特感受。

因此,本文将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它的音乐性和立意,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唱片市场和流行文化。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是由德国作曲家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创作的。

大部分作品都是在1799到1802年,也称为第一浪漫时期的音乐风格。

此时的贝多芬钢琴作品更注重传统的节奏和音阶,但也包含了一些新奇的创新性音乐理念。

例如,他的超音乐经常利用弦乐和打击乐,来帮助突出乐曲中间部分的旋律,使乐曲更加生动有趣。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通过流畅的旋律表达了作曲家对人类感情和思想的深刻理解。

他把这种情绪深深地嵌入到钢琴演奏中,用忧郁、悲凉、温暖、深情等多种情感来描绘旋律,以此与聆听者建立联系,激发他们的情感反应。

例如,有关非凡的“第三奏鸣曲”表达了失去爱情的痛苦,“第八奏鸣曲”则表达了对彼此深深情感的表达,而“第九奏鸣曲”把快乐和激情表现出来。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不仅被许多音乐家所推崇,而且还影响了流行文化。

从钢琴的演奏到电子化的改编,贝多芬的作品无处不在,并影响了许多流行歌手和作曲家。

通过电子改编和翻唱,贝多芬的作品更加流行,更能激发新的观众的兴趣,使他们跨越年龄、文化和世界观的鸿沟交流,感受音乐的魅力。

综上所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不仅拥有精湛的音乐技巧,而且表达了作曲家对艺术和生活的独特感受。

它以流畅的旋律表达了作曲家对人类感情和思想的深刻理解,用各种情感,激发聆听者的情感反应,并影响了流行文化。

因此,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依然是一种传统的古典音乐,也是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贝多芬音乐艺术特色分析论文范文

贝多芬音乐艺术特色分析论文范文

贝多芬音乐艺术特色分析论文范文贝多芬是音乐界中浪漫派的先驱,他创作了大量具有艺术特色的音乐作品。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贝多芬艺术特色分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贝多芬艺术特色分析论文篇1:《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艺术特色分析》【摘要】贝多芬的大部分作品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借助某一形象创作,不仅反应了其心理情绪,而且有深刻的哲学意蕴。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它内容充实、情感细腻、有创造性的音乐布局和动人效果。

本文通过对分析这一作品的艺术特色,以此展示贝多芬音乐的感染力和对人的鼓舞作用。

【关键词】贝多芬;月光奏鸣曲;艺术特色1 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1.1 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乐圣”。

他一生命运坎坷,但较早地显示出了音乐天赋,从师海顿,最终学有所成。

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交响乐,其次就是钢琴作品。

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中,他运用了交响乐创作中的一些思想,更加自由地运用钢琴曲表达了情感,也打动了很多的听众,钢琴曲也成为其主要成就之一。

在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月光奏鸣曲》其有很强的代表性,不仅优美而且富有诗意。

关于《月光奏鸣曲》,还有一段美丽的故事:在银白色的月光下,贝多芬听到了有人弹他的钢琴曲,循声而至,贝多芬来到一间简陋的房屋前,推门进去发现是一个盲人少女,他很是感动,由此创作了一首被标注为“幻想曲风格”的曲子。

贝多芬去世后,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为这个曲子更名为《月光奏鸣曲》。

在创作《月光奏鸣曲》时,贝多芬正值耳聋日益严重的时期,这让他十分的绝望,伯爵爱女朱丽叶・圭恰尔迪的出现给贝多芬巨大的勇气,贝多芬很快陷入了爱河。

然而,朱丽叶很快就移情别恋,这又一次的打击了贝多芬,但他没有放弃音乐梦想,在失恋的痛苦中完成了《月光奏鸣曲》。

1.2 作品特色这首“幻想曲式奏鸣曲”有自由、即兴的特点,对音乐素材的运用非常的灵活。

西方交响乐鉴赏论文

西方交响乐鉴赏论文

西方交响乐鉴赏论文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电气13-2 姓名:XXX学号:XXXXXXXXXX指导老师:XXX成绩:一、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赏析《田园交响曲》为贝多芬在乡村养病期间,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印象,透过音符流露其回忆及感情的作品。

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

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在波恩宫廷资助下,他去维也纳旁听哲学,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

同年,经过海顿的指引,他再次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因此在艺术上他进步飞快。

他曾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交响曲》等,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黎明》等等。

他不仅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也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他所创造的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又叫F大调第六交响乐,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由作曲者亲自命名,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

《田园交响曲》分为五个乐章,分别为初到乡村的愉快感受、溪畔小景、乡民欢乐的聚会、暴风雨和暴风雨过后的愉快情绪。

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

第一乐章表达了他"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一开始以第一小提琴演奏、竖笛、双簧管、乐团逐渐加强音量到达一个高峰,接着是长笛。

小提琴奏出优雅、愉悦的旋律;木管吹起一缕轻风,一阵阵优美的旋律迎面袭来,眼前的一切渐渐开阔起来。

这样子的乐曲风格,会让人在脑海中联想到美好的自然的田园风光。

第二乐章,描写的是"溪边小景",感觉自己常常能直接走进这音乐造成的境界之中,那旋律有一种美丽的忧伤情绪,仿佛就是我自己伫立和漫步在田园中久久沉思的心境。

贝多芬第交响乐欢乐颂赏析论文(1)

贝多芬第交响乐欢乐颂赏析论文(1)

贝多芬第交响乐欢乐颂赏析论文(1)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欢乐颂”是西方音乐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一。

作为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它的作曲风格和结构都十分独特,值得我们进行细致的欣赏和研究。

一、作曲背景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创作于1822年至1824年间。

当时,贝多芬已经失去了绝大部分听力。

他了解到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欢乐颂”诗句,决定将其作为这部交响乐的主题。

二、作曲形式这部交响乐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快板,表现出紧张和劲爆的情绪;第二乐章是慢板,具有温柔和寂静的特点;第三乐章是三段奏曲,节奏鲜明,各种乐器的演奏充满活力;第四乐章是男声合唱、女声合唱和乐器演奏的终曲,以最为著名的“合唱颂歌”作为总结,充满力量和希望。

三、独特之处作曲家在这部交响乐中运用了许多独特的技巧。

首先,他引入了合唱的元素,将乐器演奏的结构和人声演唱的方式融为一体,充满了人性化的情感表达。

其次,曲调中以咏叹调的方式表达了歌曲的元素,升华了音乐的审美和文学的思想。

最后,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融入了许多社会主义的思想,表达了对人类和平团结的呼吁和理想。

四、音乐风格这部交响乐的音乐风格独特,既有传统的美学元素,又运用了许多新的技巧。

例如,在运用和声时,作曲家采取了更为自由的赋性和变化,使音乐显得更富有感情的表现力。

另外,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也更加简练,对乐曲的叙述更加自由,这些都为这部作品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总之,“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欢乐颂”作为西方音乐史上最为著名和经典的作品之一,将继续留下它的历史和文化的印记。

我们也应该认真聆听、仔细研究,更好地欣赏这部音乐杰作。

贝多芬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论文

贝多芬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论文

贝多芬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论文贝多芬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论文贝多芬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论文通过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及贝多芬的情感历程阐述他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

贝多芬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论文【1】摘要:贝多芬作为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人物,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

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

关键词:贝多芬;创作风格;古典主义时期贝多芬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的产物,社会因素及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的音乐创作富有鲜明个性及时代特征。

一、早期创作特征(1792―1802年)贝多芬1792年以前一直生活在波恩,在这里,他师从聂费,也是这一时期对他帮助和支持最大的人。

当时受到法国“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运动”的影响,贝多芬此时的思想接受自由平等博爱的新观念,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也逐渐形成。

1972年,他来到维也纳,师从海顿,开始了他的早期音乐创作。

这一时期,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音乐天才形象,显示出旺盛的写作欲望及生科的独创性,得到了维也纳上层社会的欢迎。

他的创作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和生气勃勃的气势。

与此同时,贝多芬经历了人生和命运的巨大痛苦和考验,他的耳聋病症带来无法形容的痛苦,但最终战胜自己的沮丧,对艺术的崇高信念使他继续在不幸中生存和奋斗。

这时期的重要作品有前两部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包括“悲怆”(Op.13)、月光(Op.27,No.2)、暴风雨(Op.31,No.2)在内的前20首钢琴奏鸣曲,一系列变奏曲,大提琴奏鸣曲,6首弦乐四重奏和钢琴三重奏等室内乐作品等。

二、中期创作特征(1803―1814年)这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成熟时期。

浅析贝多芬月光奏鸣曲毕业论文(1)

浅析贝多芬月光奏鸣曲毕业论文(1)

浅析贝多芬月光奏鸣曲毕业论文(1)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无疑是钢琴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曲目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毕业论文创作相关内容。

一、历史背景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于1801年创作的作品。

而当时欧洲正处于受启蒙思想影响的浪潮中,音乐家们正在追求创作中更为自由的表达方式。

因此,贝多芬的创作也受到了这场思潮的影响,他在月光奏鸣曲中将个人情感表达与艺术风格融合在了一起。

二、曲子特点月光奏鸣曲是以c#小调为主调,由三个乐章组成的。

一般乐章速度不断加快,而月光却是其中非常特殊的一首奏鸣曲。

第一乐章Allegro(急板)的主题安静沉稳,如同冷静看待世界中的万物,带有一种晦暗的气氛。

而第二乐章Adagio sostenuto(慢板)就是大家熟知的月光乐章,由钢琴织成一片意境清新的月光,带有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宁静与美好,令人动容。

第三乐章Presto agitato(快板)的风格与第一乐章相似,由于乐章速度较快且旋律变化较多,更为传奇。

三、曲子的表现力月光奏鸣曲的表现力相当强。

贝多芬以钢琴为主,将表现手法变化丰富的钢琴乐声巧妙地融合,运用科技手段,把钢琴声音加深。

通过钢琴有限的承载能力,贝多芬将宇宙大的深刻思考转化为笛声管音的表现,将自己的感情沉淀在音乐的形式化面上。

四、艺术价值月光奏鸣曲不仅仅是贝多芬写出的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件艺术珍品。

通过月光奏鸣曲,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贝多芬的情感与作品的标志性修养,还可以感受到贝多芬那种对世间万物及其存在的揣摩与思考。

因此,月光奏鸣曲被赋予了极高的艺术价值,被广大乐迷所推崇。

根据这些,可以在毕业论文的调性、内容、艺术性等方面都可以适当地加以借鉴。

综上所述,浅析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毕业论文创作,要从历史背景、曲子特点、曲子表现力和艺术价值等方面来分析,以此加强论文的展示和论证,使得整个论文结构清晰,逻辑分明,达到更好的论文写作效果。

欧洲音乐赏析论文

欧洲音乐赏析论文

欧洲音乐赏析论文《欧洲古典音乐赏析》课论文摘要:交响乐是贝多芬创作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整个交响曲,从头到尾贯穿这尖锐的斗争,那就是英雄的人民向黑暗势力进行英勇的搏战,最后是人民取得胜利。

整个交响曲结构严谨、完整,手法简练、明快,发展紧凑、均衡,主题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雄伟气魄。

代表着贝多芬的艺术风格。

恩格斯曾说过:“要是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音乐也没有听过。

”关键词: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的交响,英雄性的音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德国音乐家,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拿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

交响乐是贝多芬创作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交响曲。

贝多芬的革命精神正是在交响乐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他把英雄的主题放在交响乐中的首位,赋予他所表现的英雄以哲学家与战士的品格和思想家的头脑。

他所塑造的英雄生活在人民中间,把位人民争取自由作为生活的目的,他为实现正义的事业而战斗,直至斗争的胜利。

[1]《第五交响曲》的斗争主题是启蒙运动时期悲剧的典型。

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

在《第五交响曲》中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胜利、欢乐和痛苦,说明生活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对社会负有崇高责任感使人奋不顾身地去建立功勋。

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前进。

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戏剧性冲突的整个发展过程。

因此,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斗争和胜利的交响曲”。

[2]《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就建筑在用两个音写的四个音符构成的主题上,这是一个音乐主题所能达到的最小限度。

这个主题高度集中,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向前冲锋。

整个乐章发展的结果就是对这个主题作出完整的阐述,到那时我们才看到它的全部意义。

浅析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论文范文大全

浅析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论文范文大全

浅析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论文范文大全第一篇:浅析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论文一、创作背景贝多芬(1770-1827)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

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

这些作品对音乐的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因此他被尊称为“乐圣”。

1807-1808年间完成的《第六交响曲》也称《田园交响曲》,是为数不多的贝多芬亲自命名的标题作品之一,我们耳熟能详的《月光》、《命运》、《热情》等题目都是出版社或者后人添加的。

浪漫主义后期开始慢慢普及为交响曲命名,在当时也算一个不小的突破。

从创作时间来看,那个时期的贝多芬饱受病痛的折磨,特别是耳疾,几乎已经失聪的程度。

耳朵对于一个音乐家特别是作曲家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已经不言而喻,这对贝多芬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性的打击,以至于他甚至想到过结束自己的生命。

最终这位音乐界的殿堂级人物战胜了命运的不幸,最后发出了英雄主义的宣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完全使我屈服。

所以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打破了以往一贯崇尚和遵循的英雄主义,返璞归真,回归田园,带领听众领略了一番乡村田园之旅。

二、结构特点《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采用的是典型的古典奏鸣曲式结构,呈示部采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反复的写法,具有回旋的性质,此种结构布局虽不是贝多芬独创,但是在当时也是十分具有前沿性的。

主部主题为4小节,紧跟展开Ⅰ和展开Ⅱ,展开Ⅰ为11小节,展开Ⅱ为14小节,使主部主题得以充分发展。

富有歌唱性的副部主题结构上与主部主题构成鲜明对比,副部主题采用卡农和赋格写作手法,各种乐器交叉有序进入,使得声部间的结合横向、纵向不断变化,产生新的音响。

展开部结构层次清晰,引入部分、展开中心一、展开中心二、展开中心三、返回部分层次分明,符合当时古典奏鸣曲式的布局结构。

贝多芬论文(精选五篇)

贝多芬论文(精选五篇)

贝多芬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贝多芬论文音乐奇才--贝多芬艰难困苦是人生的特性。

而对那些不甘平庸一世的人来说,那是一场不分昼夜的争斗,通常是在孤单与寂静的情形下展开的惨烈的,没有光辉和幸福可言的争斗。

在他们身上重压着贫苦、每日的烦忧,还有繁重和愚笨的劳动,不存在任何希望,看不到欢乐的曙光。

而贝多芬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

讲起贝多芬,一个画面就不由得飘过脑袋:头发蓬松,金刚怒目。

是的,这就是贝多芬在大多数人们心中的形象、标志。

他的笑不带任何愉悦的气息,它是粗犷而狂野的,丑陋的,而且时间极短—那种笑来自于一个不习惯欢愉的人。

他总是神情抑郁,表现出“一种无药可治的忧伤”。

这与他的成长经历有不可撇清的关系。

他没有享受过莫扎特那样的家庭温暖。

从一开始,人生对他来说就是一次惨烈而残忍的战争。

从四岁开始他就被迫一整天一整天地在洋琴前坐着,或是被关在屋里和一架提琴待在一起,差点因繁重的工作而累死。

为了促使贝多芬学习,他父亲不得不使用暴力。

少年时代他就开始为经济问题操心,每天都要为怎样获得面包而打算,这份重任对他来说来得太早了些。

万分幸运的是,他还不至于对这门艺术产生永久的厌恶感。

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

但有时即使最强的人都免不了在困境中跌得头破血流。

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

耳聋,对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

艰苦童年,爱情失败,疾病缠身,贫困交加,这些还都不足以摧毁他,他最大的痛苦——是孤独。

自从发觉开始耳聋,他就不得不选择了远离人群而独处,他不愿看到别人怜悯的目光。

这种被迫和人类分离的孤独是他最最无法忍受的。

他就在这样强烈的矛盾中苦苦挣扎,受着身心双重的煎熬,几度差点被击垮。

32岁那年甚至连遗嘱都写好了:“噢,神!让我享受一天真正的欢乐罢,哪怕一天也好!我已经许久没有听到深邃的欢乐之声了!”。

英雄,本身就注定要承受超乎常人的苦难。

正如孟子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音乐毕业论文贝多芬《月光》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音乐毕业论文贝多芬《月光》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音乐毕业论文贝多芬《月光》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一、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月光》作品是作曲家于1801-1802年期间创作的一
首绝对音乐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此曲也被称为“无言的悲剧”,这是因为它创作于贝多芬
人生中最为动荡和苦难的时期之一。

在此期间,他的听力开始退化,导致他的社交生活和音乐生涯受到了严重影响。

二、作品分析
1.第一乐章:Adagio sostenuto
作品第一乐章开始以柔和的左手分解和弦引出了主题,而右手则是以一个低沉的连续音序,此主题强烈而又清晰地表达着深沉的情感。

整个乐章的节奏稳定,慢慢的把悲伤的情感渗透了进去,而结尾时以和弦缓缓地结束了这段旋律。

整首乐曲中采用了单旋律的写作方式,通过和声与节奏变化的处理手法,把整个乐曲打造得富有表现力。

2.第二乐章:Allegretto
这个乐章与第一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快乐而活泼。

它像一个快乐的故事,活泼又富有幽默感。

整个乐章的节奏从未失控,而中间的部分则加入了一个非常哀伤的主题,使之与第一乐章产生强烈的反差。

3.第三乐章:Presto Agitato
此乐章中贝多芬采用了极富个性的写法,在节奏和和弦方面都非常突出。

主题以极为激烈的旋律吸引了听者,并在其中展开了很多技巧性的变奏。

总体来讲,贝多芬的《月光》创作不仅是一次音乐的创新,更是对于那个特殊时代中人民的慰藉和安慰。

而这首作品也因为其独特的音乐个性和沉淀的情感,深受各大音乐家以及听众的青睐。

科研课题论文:贝多芬音乐创作探析

科研课题论文:贝多芬音乐创作探析

151325 音乐论文贝多芬音乐创作探析一、贝多芬的创作思想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出生于18世纪莱茵河西岸的波恩,当时的波恩受到了法国“启蒙运动”与德国“狂飙运动”的影响,人们崇尚自由、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反抗现存观念和制度的新思潮。

贝多芬的创作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思潮中孕育而生的。

贝多芬说:“为何我写作?――我心中所蕴蓄的必得流露出来,所以我才写作。

”,以此可看出贝多芬的创作是多么的具有个人主观思想,但这并不是简单反映他对生活的感受。

贝多芬的创作总是深思熟虑后完成的,他曾说:“我的作品一经完成,就没有再加修改的习惯,因为我深信部分的变换足以改易作品的性格。

”贝多芬的早年总是面对着父亲的粗暴及穷困潦倒的家境,但恶劣的生活环境却孕育了贝多芬无惧困难、勇往直前的性格及追求平等独立自主的意识。

对于他的创作来说,每一个音符都表现出了他这种坚韧的姿态、堂堂不可冒犯的精神,他有使人诚服的自信,他有无坚不摧的创造力,他随心所欲地创造音乐形式,但一切都那么的存在于情理之中,这使他的创作充满了自信与激情,他的音乐是追求自由和平的象征,他表现出了自强不息的巨人般的意志力,他所有的创作源泉总是来自他自身思想的支配,主张友好的为实现人类的自尊和美好的要求去做出努力,当然这样的他总会与同时代的保守势力发生碰撞,但这就是贝多芬,世界上唯一的贝多芬。

贝多芬表现出来的创作思想与他所处的社会阶级地位以及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快速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平等、自由、博爱”是贝多芬音乐思想的核心。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对十九世纪欧洲的艺术发展也是有巨大影响的。

音乐本身对革命时期的思想也是有影响的,当所向无敌的共和国军队唱着新法兰西的歌曲进入各国时,群众音乐体裁的影响也就传遍了四方。

贝多芬的音乐中充满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群众歌曲和“露天庆祝活动”音乐的音调,以进行曲式雄赳赳的节奏为基础,用器乐中前所未有的交响发展酝酿凯旋的高潮,这些都是十分自然的。

贝多芬欢乐颂赏析论文

贝多芬欢乐颂赏析论文

贝多芬欢乐颂赏析论文贝多芬《欢乐颂》赏析(一)第一乐章音乐由弱奏加颤音开始,呈现出一种遥远、朦胧而又平静的、原始的远古景象,但平静的同时,又使人隐约感到有一种力量的燥动,感到平静中正孕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

紧接着音乐由弱到强。

由平稳、低沉、艨胧、渐渐发展到明朗、刚劲、节奏鲜明和震撼人心。

表现出在远古时代的自然界,生命从无到有.由低等到高等,由弱到强,发展壮大起来,不可抗拒。

这个过程也包含着人类的形成、生存和发展,与异常险恶的自然界进行顽强的搏斗,在斗争中,人类变得更加强大。

人类的出现是神圣的、必然的,必将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第一乐章的内涵恰似达尔文《物种起源》的浓缩版。

贝多芬《欢乐颂》赏析(二)第二乐章表现人类在战胜了众多的艰难困苦之后的蓬勃发展。

前进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历史的必然。

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的蓬勃发展是在战胜了自然界之后。

而人类社会在自身的发展中又不断地出现新的矛盾。

人类与自身存在的丑恶的东西的斗争又变的渐渐突出,这种与自身的斗争不同于与自然界的斗争,具有更多的复杂性。

贝多芬坚信人类最终会战胜自身丑恶的东西。

第二乐章是以光明必胜的坚定信念而结束。

贝多芬《欢乐颂》赏析(三)第三乐章表现人们沉浸在哲理性的深思远虑之中,同时也沉浸在历史的回顾与总结之中。

对为人类的进步、发展、解放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先辈们报以真诚的追忆和思念。

在这思考与追忆、回顾与总结之中,人们展望未来,互相鼓励、凝聚着新的力量、备为迎接新的斗争、为全人类得到彻底解放、得到神圣的欢乐和幸福,而进行最有意义的拼搏。

第三乐章结束前的音乐已预示着暴风雨般的变革即将到来。

贝多芬《欢乐颂》赏析(四)第四乐章一开始音乐即如火山爆发,显示出巨大的能量、冲破一切枷锁,人类经过长时期积聚起来的力量爆发出来了,变革势如破竹.摧毁一切封建丑恶的东西。

变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音乐紧跟着片断重复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但都被代表人类渴望自由欢乐的旋律所打破。

论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论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论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第一,通过贝多芬音乐里的内在动力与张力,训练自己内心的节奏感。

我们很多人在处理音乐表情时会首先改变速度,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

这种习惯用在其他一部分作曲家的作品中可能不太显露,也无伤大雅,但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中就会成为事关全局的致命大事。

第二,要认真对待贝多芬在乐谱上的一切提示,并且一定要弄明白其在音乐表现之中的意义。

众所周知,贝多芬在乐谱上标注的表情符号和术语提示远远多于他的前辈,如果忽略了这些提示演奏,自会生成不同的音乐语言,有时甚至能产生相反的效果,这对于要用音乐来表达自己思想的作曲家是无法容忍的。

以力度记号为例,哪些地方用f.,哪些地方用ff.,渐弱从哪儿开始,渐强到哪儿结束……都必须严格遵守。

而且更要理解其含义,并且融入自己的“乐感”。

音乐鉴赏论文——贝多芬

音乐鉴赏论文——贝多芬

西方音乐简史与鉴赏论文贝多芬交响曲—田园欣赏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

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

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

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

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在音乐史上立下了难以逾越的丰碑,其中以附有标题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最为风行。

比较起来,还是朴素清新而又词韵丰美的《田园》最容易让人感到亲近,处身于这样的音乐,那真是“十万八千个毛孔都舒服”!“我的心潮因美妙的大自然而澎湃……”在《备忘录》中,贝多芬写了这句话,表达了—位音乐艺术家酷爱大自然,崇尚朴实美的精神境界。

传记中载,贝多芬居住维也纳期间,常到郊外散步,那里的森林、原野、溪涧、农舍启迪了他那泉涌不竭的音乐灵感。

一部诞生在大自然怀抱中的交响曲于1808年完成。

这就是著名的《第六(田园)交响曲》。

贝多芬曾在维也纳近郊的埃林耿希太脱小镇居住。

他称这部作品是“对农村生活的回忆”。

并说,“只要对农村生活有一点体会,就不必借助于许多的标题而能想象得出作者的意图。

”在第一小提琴的分谱和节目单上,作曲家还提示人们注意:“《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它是感情的:表达多于音乐的描写”,用以强调这部作品是大自然在人们心灵中的交响。

欣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不应去追索看到的景致,而应去体验感到的情致。

不看景致,感悟情致,才能理解与认识这部交响杰作的内蕴与深涵。

不过,这部五个乐章的交响曲,也有鲜明的标题。

音乐鉴赏论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音乐鉴赏论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关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歌剧的赏析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

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

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

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

《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

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

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

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

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

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

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

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

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

音乐赏析论文

音乐赏析论文

音乐欣赏结课论文系别:学号::贝多芬对世界的影响【摘要】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表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

【关键字】:贝多芬, 音乐, 影响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

他的创作集中表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

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

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

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

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

贝多芬的音乐集中表达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1789年法国革命在欧洲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受到了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人士的欢送。

当拿破仑在法国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在德国,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也为他欢呼,并且立志要写出一部交响曲歌颂他。

1804年,这部交响曲完成了,就是《英雄交响曲》,那位音乐家就是人们热爱的贝多芬。

《英雄交响曲》也叫第三交响曲,它以悲壮、雄伟的旋律,谱写了一代革命英雄的颂歌。

全曲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描写斗争的艰苦;第二乐章表达对牺牲英雄的悼念;第三乐章写起义的壮烈;第四乐章写胜利的欢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
表作品的风格比较
摘要: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均衡地反映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

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对比,从而找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价值和魅力。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点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城,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

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

他的人生虽然充满坎坷和磨难,但在他的音乐里却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斗争精神,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中了前辈大师的创作成果,站在他所处的时代前列,以新的素质体现了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群众性和巴赫的深邃性、哲理性、宏伟性气魄,发展了海顿的人民性、风俗性艺术风格,借鉴了莫扎特深刻入微的心理刻画和热烈的抒情性,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其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时代感;既有古典主义的音乐美感,又有浪漫主义的真切情感,因此他是由古典主义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跨进的一座桥梁,是屹立在18、19世纪之交的一座音乐丰碑,对200世纪欧洲音乐的创作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广泛的影响。

贝多芬从青年时代开始创作钢琴奏鸣曲直到晚年,他的创作风格也总是在变化,其中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乐章数目也是十分自由的,二、三、四乐章的都有(32首奏鸣曲中三乐章的有14首、四乐章的有12首、二乐章的有6首)。

下面按作品产生年代的先后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以此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进行初步的比较:
一、早期(1792—1800年)
社会背景及历史文化的变迁,使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们的境遇、社会地位、思想,以及创作音乐风格也经历了一个从海顿没有深刻精神内涵的闲适,到莫扎特个人思想情感初步个性化表达的优美、秀丽和热情,再到贝多芬充满个人主观意志和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崇高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

同时,贝多芬又探索了发展钢琴奏鸣曲的新道路和新形式。

在早期奏鸣曲中,特别是在第8首奏鸣曲《悲怆》中,可以举出许多进行探索的例子。

例如,《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的前面,贝多芬加了一段很大的引子,在展开部的开始及尾声前又出现了这段引子的素材。

《悲怆》各乐章的主题是很相似的:引子的主题和快板部分的第一乐章是相似的。

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和第三乐章(回旋曲)的第一主题很接近,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和回旋曲的第一主题也略有相似之处。

贝多芬早期的风格特征一方面延续并发展了海顿、莫扎特的质朴、严谨、富哲理性等古典传统,同时他的旋律继承海顿式的动机开展的手法,又吸收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

另一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节奏上频繁的变换、切分和休止造成的动力性、不平衡感;和声、调性上不谐和、不稳定范围的扩大;力度上大幅度的起伏等,构成贝多芬音乐的强烈感染力。

二、中期(1800—1815年)
17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自由、个性发展思想和反对封建传统、宗教束缚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浸润到贝多芬的意识中。

对真、善、美的呼唤和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和抗争,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成为贝多芬中期所有音乐作品的主题。

为表达这种主题,贝多芬根深蒂固地置身于现实中。

他谱写的东西,记录着他的良知,凝聚着他的理想,塑造着他的全部思想历程,是他人格力量的物化。

中期是贝多芬创作的旺盛和关键时期,他努力探索扩展奏鸣曲的表现力和套曲的结构功能,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和发展,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d小调(暴风雨)》Op·31No·2,是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争议最大的一首。

无论从它的思想、内容,还是从它在贝多芬一生钢琴创作的地位都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在思想性方面,按照罗曼·罗兰的看法:《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在音乐中直接表达思想的最突出的例证之一。

“这是他,就是他本人!”罗曼·罗兰一针见血地指出。

这一时期贝多芬艺术独具一格地表达了《暴风雨》中的对立性,这是“无法遏止的急流,粗犷的力量”和“高瞻远瞩思想的统治”之间的对立。

这首奏鸣曲在构思上是美学和伦理学上的胜利,它摆脱了《月光》音乐发展中达到高峰时感情的动荡不安、心灵的苦难,它肯定了人民的因素,通过民间曲调与社会的悲欢相融合,难怪是列宁所喜爱的音乐作品之一。

贝多芬的第31号三首钢琴奏鸣曲在所有钢琴奏鸣曲中是一个转折点,而且在他的整个音响化哲学体系中也是一个大的转折前的先兆和信号,正是这先兆和信号,预告了贝多芬的体系中出现了一个英雄的、革命的浪漫派的时期,向贝多芬心目中的新目标昂首挺进。

三、晚期(1815—1825年)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晚期是欧洲大陆最黑暗的时期,各国君主组成“神圣同盟”残酷
镇压人民,坚持资产阶级民主理想的贝多芬面对这黑暗倒退的现实极为不满,心情沉重、苦闷、彷徨,创作暂时处于低潮。

晚年的贝多芬在不断克服精神危机、耳疾、经济压力、家庭纠纷等困难的情况下,在他随后的人生旅途中,他使奏鸣曲的创作形式完全服从他自身的非凡幻想之中,以坚定的意志和无比的毅力继续投入创作。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风格表现了他深沉、内省、诚挚、复杂的内心独白,其思想内容越来越具有深刻的主观意识,表达了他的痛苦与希望、明朗与阴霾、动摇与坚定等复杂情感,以及从最自由的幻想走向最坚定的意志。

他以抒情内省性取代了以往的英雄性,以抽象性和复杂性代替了以往作品的标题性。

他的奏鸣曲曲式结构已经完全自由化了,摆脱了一切传统规则。

即兴性、心理的探索、深刻的哲理性,以及浪漫主义的艺术思维等是贝多芬这时期作品的突出特点。

贝多芬最后五首钢琴奏鸣首首是经典,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1818年创作的《降B大调第二十九(锤子键琴)奏鸣曲》。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晚期作品的风格特点之一是审慎地挖掘主题和动机的最大潜力,这也是沉思的成果之一;又一特点是有意模糊分界线而获得持续性。

贝多芬晚期作品的抽象性、普遍性,表现为对位织体的篇幅和重要性越来越大,这也是他音乐创作处于颠峰状态的作品风格,这个时期的作品被世人公认为“超越了从前所有音乐,向人类想象力所能触及的最高领域翱翔”。

除了形式和风格的改变,除了独立性和独特性,还有一种个性的表达,即“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彻底解放”。

这个时期也被世人称为贝多芬的思想期。

综上所述,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所具有的价值和魅力在于均衡地反映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并将一个时期的社会的潇洒和优雅,完美地展示了一种特定的音乐形式在天才作曲家手中所能达到的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