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化学(8.1.1)--磷酸原供能能力训练的生化分析

合集下载

运动员的运动生化指标分析

运动员的运动生化指标分析

运动员的运动生化指标分析运动生化是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及方法, 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

在运动员训练的过程中, 运动生物化学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知识。

研究人员通过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来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 具体详细的评定和监控运动员人体的机能, 进一步实现科技运动, 充分的发挥科技的作用, 能够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 促进运动生化原理在运动训练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本文针对运动生化指标对运动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对运动员在训练中他们的血糖, 血乳酸以等进行了具体分析对运动员在训练中身体状况和机体的训练水平做了详细的了解, 运动生化原理在训练中对提高成绩起到很大的作用。

1.1 人体由水、蛋白质、糖、脂肪、核酸、维生素等组成。

每个人各物质的组成比例不同, 每个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其组成比例也不同, 各种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就是生物化学。

人体在运动状态, 各组成成分会发生变化。

肌肉收缩直接的能量是三磷酸腺苷, 运动员在运动时需要大量的能量。

靠磷酸肌酸的转化和糖、蛋白质等的氧化分解生成能量。

人体内其它的微量元素也参与物质代谢, 糖参与无氧代谢辅助供能。

人体化学组成的变化及其规律, 就是运动生物化学。

不同运动, 人体的物质代谢也不同。

教练员作为运动训练的主导者, 通过掌握运动生物化原理, 来了解运动员训练的本质和原理科学指导运动训练, 进一步挖掘运动员的潜力。

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 人体从平衡转为不平衡, 在运动结束的时候又达到平衡状态。

在反复的训练中, 人体的运动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外部刺激的强度与量直接影响运动训练的效果, 从运动生物化学角度分析, 代谢过程中会有很多中间产物, 通过分析运动后的血、尿和汗。

进一步掌握运动员在运动时人体化学组成的变化。

1.2 科学训练才能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运动员在训练中的运动能力直接影响我国竞技体育的未来, 教练员位于主导地位, 通过技术手段来挖掘运动员的潜力, 教练员科学的训练手段能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九章-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

第九章-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

2、 1分钟左右大强度间歇运动提高最大乳 酸能力的分析
(1)1分钟左右的超量强度跑时,基本由糖酵解供能,运动后, 可使肌肉乳酸升高到较高水平;
(2)在4分钟的间歇休息,可使骨骼肌细胞中减弱,在继续运动 时,骨骼肌中糖原可持续分解供能,结果使间歇运动时血乳酸大 大高于一次力竭性运动后血乳酸的浓度,从而提高身体的最大乳 酸耐受力。
在专项训练中应用,运动时间需要控制在10秒钟 内,如短跑训练的20-60m行进间跑、30-60m成组跑、 篮球训练中10秒内的30m跑、运球跑、曲线变向跑、 10m冲刺跑等。
糖酵解代谢能力的训练
无氧耐力素质取决于无氧代谢能力。由于磷酸原的 供能时间短,所以,无氧耐力主要依靠糖酵解供能。要 改善无氧耐力,首先必须提高糖酵解能力。
1、训练方法
1'游泳,4'休息
乳18 酸Bla耐(m受mo力l/L)训练常采用超量负荷1'游的泳方,法1'3。0"休在息第一次练习 后16 使血乳酸达到较高水平,目前认为以12mmol/L的血乳
酸14 浓度为宜,然后保持在这一水平上,使机体在训练中 忍12 受较长时间的刺激,从而产生生理上的适应和提高耐 受180 力。在训练中可采用1-1.5分钟运动和4-5分钟休息 的6 多次重复的间歇训练方法。
二、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
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的训练,目前常采用最高乳酸训 练和乳酸耐受力训练两种方法。
(一)最高乳酸训练 (二)乳酸耐受力训练
(一)最高乳酸训练
最高乳酸训练的目的是使糖酵解供能能力达到最高水平,以提高 400米跑和100米、200米游以及最大强度运动1-2分钟运动项目的 运动能力。
最高乳酸训练常采用运动时间常为1-2分钟大强度运动,间歇为3-5分 钟的间歇训练法。

运动生物化学论文

运动生物化学论文

从运动生物化学的角度分析中长跑时体内三大供能系统的代谢特点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已不断提高,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人体运动时的变化规律是当前体育科学发展的要求之一。

可以说,现代竞技体育的激烈竞争要求运动员在生物极限范围左右发挥自己的能力。

在人体内有三大供能系统,它们是:ATP-磷酸肌酸供能系统、无氧呼吸供能系统和有氧呼吸供能系统。

(1)ATP在肌肉中的含量低,当肌肉进行剧烈运动时,供能时间仅能维持约1~3秒。

之后的能量供应就要依靠ATP的再生。

这时,细胞内的高能化合物磷酸肌酸的高能磷酸键水解将能量转移至ADP,生成ATP。

磷酸肌酸在体内的含量也很少,只能维持几秒的能量供应。

人在剧烈运动时,首先是ATP-磷酸肌酸供能系统供能,通过这个系统供能大约维持6~8秒左右的时间。

这两项之后的供能,主要依靠葡萄糖和糖元的无氧酵解所释放的能量合成ATP。

无氧酵解约能维持2~3分钟时间。

(2)由于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易导致肌肉疲劳,所以长时间的耐力运动需要靠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来合成ATP。

综上所述,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如100米短跑,主要依靠ATP-磷酸肌酸供能;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主要靠有氧呼吸提供能量;介于二者之间的较短时间的中强度运动,如400米跑,则主要由无氧呼吸提供能量。

对于中场跑项目我们大概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阶段:起跑阶段,途中跑阶段和冲刺阶段。

不同的阶段供能系统也不同。

(1)起跑阶段一般是靠ATP-CP系统供能,ATP(三磷酸腺苷)和CP(磷酸肌酸)都是储备在细胞中的功能磷酸化合物。

肌肉在运动时ATP分解供能约为1~3s,然后是由CP供能,cp在肌酸激酶(CK)的催化下,可以使得ADP再次合成ATP,维持6~8S,他是功能最快速的供能系统。

如果想要运动员在起跑就占据一定的优势,那就需要最大限度的提高CP 的浓度,这样就可以延长功能的时间。

另一个目的就是要使得CK酶活性提高,从而有利于爆发力的增强。

运动生物化学 第9章体能训练

运动生物化学 第9章体能训练
最高乳酸训练常采用运动时间常为1-2分钟大 强度运动,间歇为3-5分钟的间歇训练法。
2020/12/13
• 1、运动次数与血乳酸 • 2、1分钟左右大强度间歇运动提高最大
乳酸能力分析
• 3、休息间歇时间与血乳酸变化
1、运动次数与血乳酸
研究认为,血乳酸 在12-20mmol/L是最大 无氧代谢训练的敏感范 围,要达到这个目标, 采用一次1分钟左右的 超量负荷是可以实现的, 但完成的训练量太小。
运动生物化学 第9章体能训练
第一节 磷酸原代谢能力训练的生化分析 第二节 糖酵解代谢能力训练的生化分析 第三节 有氧代谢能力训练的生化分析
2020/12/13
第一节 磷酸原代谢能力的训 练
磷酸原(ATP、CP)供能的输出 功率最大,由磷酸原供能时,速度、力 量是最大的。因此要发展运动员的速度 力量素质,就必须发展其磷酸原代谢的 能力。
血乳酸(mg%)
跑的间歇休息时间与血乳酸、跑次的关系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
10"-10" 10"-20" 10"-30"
2
3
4
5
6
பைடு நூலகம்
运动次数
2020/12/13
2020/12/13
100米跑中不同距离,肌中ATP、CP乳酸 和血乳酸、pH关系:
1、40-60米段速度 最快,CP下降最明 显(磷酸化合成 ATP),而ATP在 不同段变化都不大。
一、生物化学理论依据
二、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
2020/12/13
一、生物化学理论依据
(一)磷酸原的供能时间
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是供能时间短 (常为6-8秒),输出功率最大,因此,磷酸 原供能系统的训练可采用专项或专门的最大用力 5-10秒重复性练习。且在恢复间歇中仅有少 量乳酸的生成。

体能训练的生物化学

体能训练的生物化学

在磷酸原供能能力训练时,必须注意 加强糖酵解能力的训练。 在专项训练中,也采用重复训练法, 如短跑训练的 20-60米进行间跑、3060米成组跑、篮球训练中10秒内30米跑、 运球跑、曲线变向跑、10米冲刺跑等, 其运动时间也均在10秒内。 总之,提高速度素质,需要发展磷酸 原供能能力的训练,要求运动强度达到最 大,运动时间持续在10秒以内,间歇休息 不少于30秒。
体能训练的生物化学
第一节 提高代谢能力的训练方法
一、磷酸原代谢能力的训练 磷酸原(ATP、CP)供能的输出功率最大, 所以由磷酸原供能时,速度、力量是最大的。 (一)生物化学理论依据 磷酸原系统的供能特点是维持运动时间短, 常为5—8秒,但输出功率在所有供能系统中是 最大的。因此,磷酸原系统的训练可采用专项 或专门的最大用力5-10秒重复性练习。在5— 10秒大强度运动时,能量的供应几乎全部来源 于磷酸原供能,在恢复间歇中仅有少量的乳酸 生成。
在休息间歇恒定的4X400米跑的最 后2次跑时,血乳酸下降,而递减间歇休 息时血乳酸会升得更高。
2.乳酸耐受力训练
乳酸耐受力的训练对中跑和100米、 200米游泳运动员尤其重要。 乳酸耐受力训练方法:超量负荷的方法 (在训练中可采用1-1.5分钟运动4-5分 钟休息的多次重复的间歇训练方法。)
1分钟的运动可使血乳酸达到12毫摩尔/ 升左右,休息4—5分钟,血乳酸有一定的转移, 再进行下一次练习,使血乳酸又回升至12毫摩 尔/升左右。运动重复进行,血乳酸保持在较 高水平,使机体适应这种刺激,体液和组织的 碱储备增多,对酸的缓冲能力增大,从而提高 乳酸耐受力。如果强度过大,休息时间过短, 间歇休息中体力的恢复少,在2—3次运动后血 乳酸下降,运动能力也随之下降。
三、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

运动生物化学第八章

运动生物化学第八章

泳等运动时间在10-30min的项目很重要。用95%乳酸
阈强度训练即可作为高强度耐力训练主要手段。
(七)用血乳酸清除率评价有氧代谢供能 能力和恢复性训练的效果
二、血尿素
(一)血尿素概述
1、来源:蛋白质及氨基酸分解代谢产物 2、正常值 普通人:3.2-7mmol/L,运动员:5.5-7mmol/L
8.0mmol/L表明训练量过大。
1、评定训练周期中训练负荷量
大负荷量训练日的次日晨增加,但在训练调整期 结束时能恢复正常水平:训练负荷量合理。
大负荷量训练日的次日晨值无明显变化:训练负
荷量不足。
大负荷量训练日的次日晨上升,并持续至训练周
期结束:训练负荷量过大。
2、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
评定:在进行相同负荷训练后,血尿素增加幅度 下降或升高后恢复至原来水平的速度加快:运动员
(三)评价磷酸原供能能力和训练效果
Margaria 经典磷酸原系统测试方法:10s最大用力
运动,间歇30s,每组3-5次,组间休息5-4分钟。
评价方法:
①每组运动后血乳酸不上升或上升很少,说明磷酸原 系统供能能力和恢复能力都好,训练间歇时间合理;
②每组运动后血乳酸上升幅度较大,说明磷酸原系统
供能力及恢复能力不好和/或训练间歇不合理。
女性<110 g/L,
14岁以下男女<120 g/L,
(3)运动员血红蛋白的理想值
最适宜发挥人体最大有氧代谢能力的Hb值:男
运动160g/L、女运动员140g/L左右
亦有人认为,运动员的血红蛋白浓度在160g/L
时,机能状态处于最佳,而140 g/L时处于亚理想
值。
(二)血红蛋白指标在训练监控中的应用

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课件第十一章提高运动能力方法的生化分析

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课件第十一章提高运动能力方法的生化分析

2.有氧代谢的间歇训练的生化分析
有氧代谢供能需要大量的氧气,输出功率较无氧 代谢低,运动时间相对较长,能源物质消耗也较多, 且一般不会产生乳酸的积累。因此,发展有氧代谢能 力的间歇训练不仅要求强度低、运动时间长,而且要 有较长的间歇时间,以防止乳酸的过多产生,并可及 时消除运动中产生的乳酸。
(二)乳酸阈训练方法的 生化分析 1.乳酸阈训练
• 持续性耐力训练能提高肌肉中肌红蛋白含 量和肌糖原储量,使骨骼肌线粒体数目增 加,体积增大,有氧代谢能力提高。
在利用高原环境进行有氧代谢训练时要注 意以下几个问题。 (1)高原训练的适宜高度。 (2)训练的量和强度。 (3)高原训练的持续时间。
2.高原训练的生化分析
高原训练对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其机制可能是高原训练可改善心脏功能及提高红细 胞和血红蛋白水平,有利于氧的传送。
1.运动前补糖
在大运动量训练或比赛前数日增加膳食中糖类食物 的摄入,使其达到摄入总能量的60%~70%(或 10g/kg体重)。
在赛前一周内逐渐减少运动量、直至赛前一天休息, 同时逐渐增加膳食中糖的含量至总热量的70%;或 在赛前1~4h补糖1~5g/kg体重。
2.运动中补糖 在长时间耐力运动中,可每隔20min 补充含糖
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浓度增加及骨骼肌 毛细血管数量和形态的改善,有利于氧的释放和弥 散,从而导致机体的VO2max增加。
骨骼肌线粒体氧化酶活性升高,导致机体利用 氧的能力及氧化磷酸化能力增加。
•补 糖 •补 液
•补充蛋白质和 氨基酸
•补充无机盐
•补充维生素 •中药
补糖不仅有助于长时间、耐力性运动项目运动员 的运动能力,也有益于短时间、大强度的间歇性运 动项目。

15运动训练的生化分析

15运动训练的生化分析

来提高乳酸生成量。
血乳酸在12~20mmol/L是最大无氧代谢训练的敏感 范围,要达到这个目标,采用一次1分钟左右的超负 荷训练是可以实现的。
• 以400米跑为例,5名运动员进行持续1分钟超量 强度跑,休息间歇为4分钟,跑5次后,血乳酸浓 度达到32毫摩尔/升,这一结果说明1分钟左右的 超量强度间歇运动,可以使身体获得最大的乳酸 刺激,是提高最大乳酸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
优秀运动员:9.4mmol/L; 体院学生:10.3mmol/L (11.3sec).
• 10秒内运动主要由磷酸原系统供能,但糖酵解也 占一定的比例。 • 在磷酸原供能能力训练时,必须注意加强糖酵解 能力的训练。
二、糖酵解代谢能力的训练
运动时糖酵解供能特点: 1、输出功率为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一半,但比有氧氧化 大一倍。 2、供能时间:30秒达到最大,可以维持2~3分钟。 3、是速度耐力项目的代谢基础,如200~1500米跑、 100~200米游泳,短距离速滑等项目中,糖酵解供 能能力对运动成绩有决定性作用。在一些非周期性、 体能要求高的项目,如摔跤、柔道、拳击、武术等, 糖酵解供能是发挥良好竞技能力的体能条件。
➷ 超负荷原则
➷ 特异性原则
➷ 重复性原则
第一节 体能训练的生物化学原理
二、制定训练计划的基本程序
1. 了解不同运动项目的代谢类型
2. 明确专项供能特点
3. 了解不同训练方法的供能特点
4. 了解运动后能源物质恢复特点和规律
第二节
提高代谢能力的训练方法
一、磷酸原代谢能力的训练
运动时磷酸原供能特点: (1)快速供能,最大功率输出:大约为50瓦/千克体重 (2)供能时间最短:大约6—8秒 (3)磷酸原供能系统是速度、爆发力项目的代谢基础。 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及柔道等项目的运动, 要注意加强磷酸原供能能力的训练。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当我们踏上运动的征程,无论是为了健康、竞技还是纯粹的热爱,身体内部都在悄然发生着一系列奇妙的化学反应。

运动生物化学,就是那扇通往理解这些变化的神秘之门。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能量代谢。

想象一下,当你开始跑步或者进行其他剧烈运动时,身体就像是一个高效运转的能量工厂。

这个工厂有三个主要的能量供应系统: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

磷酸原系统就像是短跑运动员的起跑助推器,它能在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但持续时间极短,大约只有几秒钟。

这是因为磷酸肌酸在酶的作用下迅速分解为肌酸和磷酸,同时释放出能量,为肌肉的急剧收缩提供动力。

接下来是糖酵解系统,它像是中短跑选手的有力支撑。

在缺氧的情况下,葡萄糖通过一系列反应分解成乳酸,同时产生能量。

这个过程虽然能较快地提供能量,但也会导致乳酸堆积,引起肌肉酸痛。

而有氧氧化系统,则是长跑运动员的持久动力源泉。

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等物质被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大量的能量。

这个系统虽然启动相对较慢,但能够长时间持续供应能量,是我们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的关键。

运动与蛋白质代谢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蛋白质是构成身体组织和调节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

在运动过程中,肌肉蛋白质会发生分解和合成的动态变化。

当运动强度较大时,肌肉蛋白质的分解会增加,以提供氨基酸作为能量来源或者用于合成其他重要的物质。

而在运动后的恢复期,通过合理的营养补充和休息,身体会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修复和增长肌肉组织,从而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

脂肪代谢在运动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想要减脂的人来说,了解脂肪代谢的规律至关重要。

在运动初期,主要消耗的是血液中的脂肪酸。

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脂肪组织中的甘油三酯被逐步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释放到血液中供肌肉利用。

而且,不同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对脂肪代谢的影响也不同。

低强度、长时间的有氧运动能够更有效地促进脂肪的燃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选择慢跑、游泳等运动来减肥的原因。

第四章 人体代谢和供能能力训练的生化分析

第四章 人体代谢和供能能力训练的生化分析

第四章人体代谢和供能能力训练的生化分析
问答题
1.竞技运动项目是如何按代谢类型和供能特点分类的?
答: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人体内三种基本供能系统在运动时供能的比重各不相同,可以将一些竞技运动项目分为五种代谢类型:(1)磷酸原代谢类型;(2)磷酸原和糖酵解代谢类型;(3)糖酵解代谢类型;(4)糖酵解和有氧代谢类型;(5)有氧代谢类型。

2.提高磷酸原供能能力训练方法的生化依据是什么?
答: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能力训练,即无氧低乳酸训练。

ATP和CP是进行10S以内最大功率输出运动的能量来源,提高这个系统的供能能力,应增加骨骼肌ATP和CP的贮量以及提高10S以内ATP再合成的能力。

3.最高乳酸训练和乳酸耐受力训练在训练项目、强度和时间的掌握以及血乳酸的变化等方面有何异?
答:最高乳酸训练:采用最大强度1min(400-500m跑),休息间歇是负荷时间的2-4倍(如4min休息)的间歇训练,血乳酸值随间歇跑重复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乳酸耐受力训练:
采取间歇训练方法(如1min运动、5min休息),运动要求第一次负荷强度达到血乳酸值为12mmol/L左右,然后选择适当的休息间歇,血乳酸值保持在12mmol/L左右。

4.何谓乳酸阈强度训练?怎样训练可以提高有氧代谢的供能能力?
答:乳酸阈强度训练:指采用乳酸阈强度(乳酸阈)作为负荷强度的训练。

提高方法:在训练中,起跑后使血乳酸的浓度达到3-4mmol/L的范围内,并在这个跑速水平上持续运动45min左右。

1。

运动生物化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东体育学院

运动生物化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东体育学院

运动生物化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山东体育学院第一章测试1.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参考答案:运动时人体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特点与规律;运动对人体化学组成的影响;体育锻炼的生化分析;运动训练的生化分析第二章测试1.以下哪一项不是脂肪作为能源储备的优点()。

参考答案:耗氧量少2.下列哪一类物质不属于血脂()。

参考答案:卵磷脂3.果糖、核糖、蔗糖、麦芽糖都属于单糖。

()参考答案:错4.脂类只包括有单纯脂、复合脂。

()参考答案:错5.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参考答案:错6.体内维生素储量少且必须从食物中摄取,因此补充维生素越多越好。

()参考答案:错7.温度、酸碱度、酶浓度等理化因素变化都可影响酶的催化功能,进而影响酶促反应。

()参考答案:对8.运动引起的组织细胞损伤、体温升高等理化因素引起细胞膜通透性增大及酶老化,使血清中的酶增加。

()参考答案:对9.水平衡紊乱会影响细胞功能、降低运动能力。

即使是很少量的脱水(1%体重)也会增加心血管系统压力,使心率的变化与运动强度不协调,并限制人体从收缩肌肉传送热量到体表散热的能力,导致体温升高。

()参考答案:对10.运动训练过程中酶的含量增加及其活性增强是对运动训练产生适应的表现。

()参考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为最短时间、最大用力(速度)运动提供能源的系统是糖酵解供能系统。

()参考答案:错2.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蛋白质三大代谢的中心环节。

()参考答案:对3.人体活动时骨骼肌是产生乳酸的主要场所,乳酸生成量与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及肌纤维类型等因素有关。

()参考答案:对4.骨骼肌氧化利用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比例随运动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

()参考答案:对5.长时间运动时,支链氨基酸参与供能比例增加,支链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

()参考答案:对6.()是人体最经济的能源。

参考答案:糖类7.在长时间运动前期,( )是血液葡萄糖的主要来源。

运动生物化学(10.1.1)--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4

运动生物化学(10.1.1)--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4

2. 磷酸原能商 (AQ) 评定法评价方法
பைடு நூலகம்
按下列公式计算出磷酸原能商( AQ ):
TWP(15
15 秒期间完成的总功 (KJ)
秒)
AQ = 磷酸- -原-能- -商-
-
-值-越-
大,
运动前后血乳酸差值 (mmol/
L)
表示磷酸原供能能力越
: 如 200△0 年HL4强1月5对秒我院 20 名体教专业学生 AQ 测试
② 尿肌酐系数不变或减少 , 反映运动员工作 的机能或质量等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 或机能下 降 , 也可能与肌肉脂肪相对含量增加有关。但高 水平运动员如能维持一定水平,也是有效训练的 结果。
二 . 10 秒最大负荷评定 法
1. 生 化 依 据
2.
3. 结果

分析



评价

二、 10 秒最大负荷测试法
尿排出体外。 • 正常情况下,尿肌酐每日排出量稳定,与 肌
肉中磷酸肌酸和肌酸的含量有关,也即 与运
动员速度力量运动能力关系密切。 • 常用尿肌酐排出量来评定运动员肌肉质量
尿肌酐日排出量与举重成绩的相关系数
男(N=31)
女(N=15)
抓举
0.845
0.961
挺举
0.853
0.958
总成绩
0.869
0.963
一 . 尿肌酐系数评定

法二 .10 秒最大负荷测试

法三 . 磷酸原能商法( AQ
法) 四 .30 米冲刺

一、尿肌酐评定 法
1. 生化依据 :
尿肌酐量 与
运动能力
2. 方法: 尿肌酐 定量测定

磷酸原系统供能的生理学解读--提高青少年百米跑的生理机制与训练方法

磷酸原系统供能的生理学解读--提高青少年百米跑的生理机制与训练方法

磷酸原系统供能的生理学解读--提高青少年百米跑的生理机制与训练方法王晖【摘要】青少年训练应强调以技术为中心的全面身体素质训练,素质训练主要以“快”为中心全身性练习。

掌握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是提高无氧耐力能力的关键,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是增强速度素质的重要手段。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

速度素质与机体能量供应系统密切相关。

【期刊名称】《当代体育科技》【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2页(P40-40,42)【关键词】速度素质;磷酸原系统;训练方法;青少年【作者】王晖【作者单位】甘谷县第三中学甘肃甘谷 741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7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机体能源系统提供能量的能力。

速度性练习的强度大、时间短,主要靠ATP~CP系统提供能量。

ATP是人体一切活动的直接能源,但其中肌肉中储备量极少,若以最大功率输出仅能维持1~2s,此时,储存于肌肉中的另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CP能十分迅速的释放能量供ATP合成。

在机体能源系统中,ATP~CP系统提供能最迅速,但期总能量输出很有限,约能维持7.5s左右,之后机体则主要依靠糖酵解系统供能,后者提供的能量则较低。

因此,肌肉中ATP~CP含量较多是速度素质重要的物质基础,提高肌肉组织ATP~CP的储备量及其能量释放与转换过程中酶的活性,对于发展速度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速度训练,肌肉中CP的储备量随训练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在运动开始时,糖未分解,此时肌肉运动的能量由ATP、CP分解的能量。

由ATP、CP分解的能量,不需氧、也不产生乳酸,则称为非乳酸功能,供能时长为10s,即非乳酸功能系统。

磷酸原系统供能: ATP—→ADP+P+E(1~2s),CP—→C+P+E(7.5s)。

在进行大强度运动训练时机体处于缺氧状态,此时肌肉活动能力主要依靠糖无氧酵解,同时产生乳酸而释放能量,需要养,产生乳酸,供能时较长(45s),则称为乳酸功能系统。

实验八、磷酸原供能能力评定ppt课件

实验八、磷酸原供能能力评定ppt课件

;.
4
;.
5
磷酸原供能系统的相关知识
1、磷酸原:ATP、CP合称;
ATP ATP酶 ADP+Pi+E
CP+ADP ck C+ATP
2、特点:起动快,输出功率最大;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可维持极量负荷运动6—8 秒;与速度、爆发力素质关系密切。
3、磷酸原供能能力取决于肌肉中ATP、CP储量,ATP酶以及CK的活性。
;.
9
实验步骤:
1.测安静时血乳酸值。 2.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做2-3分钟准备活动。 3.选定测试项目,在功率车中输入个人信息(性别、体重等)后,按照程序进行第
一次10秒最大负荷运动,休息2分钟后,再进行10秒最大负荷运动,重复三次。记 录完成的功率。 4.测定运动后5-7分钟的血乳酸峰值。 5.计算血乳酸增值。
有氧代谢 慢
食物能源:糖、脂肪、蛋白 质
ATP生成很多 没有导致疲劳的副产品
3分钟以上 耐力或长时间的运动
;.
3
各体育项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代谢类型
根据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体系,可把竞技体育项目分属为五种代谢类型,即: (1)磷酸原代谢类型; (2)磷酸原—糖酵解代谢类型; (3)糖酵解代谢类型; (4)糖酵解—有氧代谢类型; (5)有氧代谢类型。
4、直接测试以上物质难度大,故通常采用间接测定法。
;.
6
10秒最大负荷测试法
实验目的: 掌握评定磷酸原供能能力的方法。
实验原理:磷酸原是10秒钟极量运动的主要供能系统,根据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特 点,受试者在10秒内进行最大负荷运动,完成功率大,乳酸生成少,说明磷酸原供能能 力强。
;.
7
磷酸原供能为主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集附答案考试重点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集附答案考试重点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集绪论一.名词解释运动生物化学二.是非判断题1、人体的化学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在运动的影响下,一般不发生相应的变化。

()2、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的一门学科。

()3、1937年Krebs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的代谢理论。

()4、《运动生物化学的起源》是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著。

()三.填空题1、运动时人体内三个主要的供能系统是____、____、____。

2、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著是____。

3、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是____。

四.单项选择题1. 运动生物化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年代是()。

A. 1955年B. 1968年C. 1966年D. 1979年2. 运动生物化学是从下列那种学科发展起来的()。

A. 细胞学B. 遗传学C. 生物化学D. 化学3. 运动生物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

A. 研究运动对机体组成的影响B. 阐明激素作用机制C. 研究物质的代谢D. 营养的补充4. 运动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 人体B. 植物体C. 生物体D. 微生物五.问答题1.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2.试述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一.名词解释1、新陈代谢2、酶3、限速酶4、同工酶5、维生素6、生物氧化7、氧化磷酸化8、底物水平磷酸化9、呼吸链二、是非判断题1、酶是蛋白质,但是所有的蛋白质不是酶。

()2、通过长期训练可以提高酶活性、增加酶含量。

()3、一般意义上的血清酶是指那些在血液中不起催化作用的非功能性酶。

()7、CP是骨骼肌在运动过程中的直接能量供应者。

()8、生物氧化发生的部位在细胞质。

()9、生物氧化中生成的水由有机物脱羧产生,二氧化碳由碳和氧结合生成。

()10、氧化磷酸化要求必须保证线粒体内膜的完整性,但是有无氧气参与均可。

()三、填空题1、人体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7大类物质构成。

2、酶根据其化学组成可分为___、___两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运动训练的生化分析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Sports Biochemistry
取决于运动过 程中供能系统 的供能能力
专项 体能
训练 方案
根据生化 要求安排
生化 分析
* 训练强度 * 运动时间 * 间歇时间
第七章 运动训练的生化分析
表 100m 体能训练计划
供能 磷酸原系统供能 糖酵解系统供能
混合无氧训练
内容
血乳酸浓度
以最大速度或接近最大速度 (9 <5mmol/L ( 间歇 2-
5%) 跑 0.3-2s
3min 后 )
以 85%-95% 的强度跑 60-300 >15mmol/L( 在 80
m (6-35s)
m 组或单个 300m
图 100m 跑中在不同距离的速度、血乳酸和肌肉中 ATP 与 CP 的关系
在 100m 起跑后,糖酵解开始加强,在跑到 40m 时已 明显上升,到 100m 结束时达到 8.3mmol/L 。 100m 跑成 绩与乳酸消除速率和能量利用效率有关。因此,在短跑高 强度间歇训练后的恢复期中,也要注意乳酸消除速率和增 加 CP 合成。
跑后 )
以 85%-95% 的强度进行大量 6-15mmol/L 之间
的 30-80m 跑 (3-10s)
(跑后)
通过测总能量消耗和跑速评定 能量利用效率
(引自 Ross,2001 )
10sec 以内运动专项主要由磷酸原系统供能,糖酵解供 能也占一定比例。故在发展这类项目运动员体能能力训练 时,必须主要以发展磷酸原供能能力为主,但也要注意加 强糖酵解能力的训练。即有一定比例的长于 10 秒的高速度 耐力训练。

生化依 据

训练方 法

生化分 析
一 生化依据
(一)一次运动强度及时间要求
图: 30 分钟间歇运动不同运动时间和间歇休息时的 ATP 和 CP 变化( Saltin,et al,1973)
在间歇运动时, ATP 在不同运动时间时消耗的数量和恢 复速率都较快 , 原因:
* 肌肉中肌红蛋白 (myoglobin) 氧储备达 600ml ,有助于 短时间运动的使用,间歇休息时,通过呼吸能重新恢复 ;
10sec 跑 20se 休息
10sec 跑 3பைடு நூலகம்sec 休息
在训练中采用
10sec 全力冲刺或最大功率 输出,可以达到 ATP—CP 的最大消耗;采用的 30sec 的休息间歇又能使 ATP— CP 达到最佳的恢复,又 能维持下次运动而不动用
糖酵解供能,血乳酸只维
持在低水平上。
20 次 10sec 全力跑间歇休息不同时的血乳酸浓度
(二)每次运动或组间间歇休息时间选择
采用 10sec 运动, ATP 、 CP 储量达到最大量的消 耗。但其半时反应理论值为 23sec ,因此休息间歇休息 最少要有 30sec 。而超量恢复时间大于 3min ,组间休 息应为 3-4min 。
10sec 全力运动时,间歇休息要有 60sec 才能完成 连续 10 次以上的间歇训练量,从而达到对 ATP—CP 能 量系统的有效刺激。
在训练过程中,可结合专项进行训练,但要注意 运动时间控制在 10sec 钟内。如短跑训练的 20-60m 行进间 跑、 30-60m 成组跑、篮球训练中 10sec 内的 30m 跑、运球 跑、曲线变向跑、 10m 冲刺跑等。
磷酸原能力训练 生化分析
供能特点 运动时间
恢复特点 休息时间
• 具体方法: 1 、最大速度,练习时间不超过 10 秒; 2 、每次练习的休息间歇不能低于 30 秒,根据运动员 的训练水平休息间歇可选范围是 30-90 秒; 3 、成组练习后,组休息间歇不能短于 3 分钟,通常在 3-4 分钟。
三 生化分析 (一)运动、间歇休息时间与血乳酸、跑次的关系
10sec 跑 10sec 休息
成组练习后,组间间歇休息时间一般安排在 3-5m in 。
实际上,在训练中要根据运动员水平来决定负荷

训练方法 无氧低乳酸间歇训练
发展运动员短跑起跑 (start) 后 60m 、游泳出发 (s tart) 或球类运动中突然起动 (sudden start) 和过人 (eluding an opp onent) 等的短冲能力。
*CP 的消耗和恢复快。
磷酸原供能系统输出功率最大,供能时间短 (常为6 - 8秒),因此,磷酸原供能系统的训练 可采用专项或专门的最大用力 5-10 秒重复性练习 :如 10sec 短冲训练 (sprint training) 。
又能维持下次运动而不动用糖酵解供能,血乳酸 只维持在低水平上。
提高 ATP-CP 系统的供能能力训练时,可采 用专项或专门的最大用力 5-10sec 练习(如 10se c 短冲训练 (sprint training) 。
1 磷酸原代谢能力训练的生化分析 2 糖酵解代谢能力训练的生化分析 3 有氧代谢能力训练的生化分析
第一节 磷酸原代谢能力训练的生化分析
人体快速运动时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磷酸原供能系 统。由于磷酸原( ATP 、 CP )的输出功率最大,所以 ,由 ATP 、 CP 供能时速度、力量是最大的。可见,提 高运动员的速度、力量素质,首先必须发展磷酸原供 能系统的供能能力。
2 、间歇休息时间与输出功率的关系
在足球短冲训练中,要保持 10 次 6 秒最大功率输出,采用 30s ec 间歇休息,在第 10 次时,作功能力下降 13.2% ;而用 60sec 间歇休息 ,作功能力只下降 3% 。故要根据不同项目运动员的不同专项能力来选 择运动与休息间歇时间。
案例分析: 100m 短跑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