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4b991c02cc58bd63186bdd3.png)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大丰市第八小学曹亚斌【教材简解】《最后的姿势》是根据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
课文讲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一位老师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文章不仅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还为塑造学生的人格提供了感人的文本素材。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最后的姿势”中包涵的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教材文本所进行的对话交流,是彼此精神世界的交往、互动、合作。
本课教学,力求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传情的诵读,来体验文本情感。
教学中,力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充分与文中人物进行情感撞击心灵对话,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发展学生的智慧。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人物。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
在生与死的刹那间,谭老师作出了自己的抉择。
请观看《千秋心千秋爱——记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干部谭千秋》片段/programs/view/Nl9nrnAW7sE/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在课文中几次出现?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谭老师遇难时护住学生的经过?(2~7自然段)3、过渡:如果我们再回到5.12这天,再去亲历那个现场,去聆听谭老师的语言,去看看谭老师的行动,我们的感受将会更深。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走近人物。
课堂上的视频引入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二、细细品读,感知形象1、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2fae5ace9ec3d5bbfd0a74b1.png)
师 : 地上 , 儿开 了 , 草 花 蝴
苏 教 版 二年 级 上 册第 二 单
元 第 4课 。
教 学 目标
1指 名 读 第 1自然 段 。 . 师 : 来读 读课 文 的第 1 谁
案例精 选
能美 美地 读 这句话 。( 名 读 ) 指
么 ” ? ( 串葡 萄 、 串项链 、 呢 一 一
一
乡村 生 活 的 美 好 。
师 : 们 看 , 下 孩 子 捉 了 你 乡
一
串糖 葫 芦 、 串 烤 羊 肉 ) 一
师 : 串小 鱼 可 新 鲜 了 , 这 小
( 师 引 读 第 4自然 段 ) 教 师 : 就 是 乡下 孩 子 , 这 他 们 —— ( 接 : 在 阳光下 / 在 生 生 长
【 计 意 图 : 师 引 导 学 生 设 教
将 自己的 生活体 验 、 内心体 验
带 入 阅读 的 过 程 中 , 引 领 学 生 走进 文本 , 出幸福 的味道 。 】 读
( ) 读 第 2、 自 然 段 , 二 3 体
子 的 生 活 有 初 步 的 总 体 印 象 。】 二 、 读 , 验 乡 下 生 活 细 体 师 : 欢 这 首小 诗 吗 ? ( 喜 喜
( 件 出示 图 片 , 知 乡野 课 感
下 孩 子 的聪 明 。( 生 齐读 ) 女
2含 草 叶 , 乐 曲 。 . 吹 师 : 吹过草 叶 ?( 有 ) 谁 没
坏 了馋 嘴 的 猫 咪 ) 师 : 咪真 是 “ 坏 了 ”谁 猫 乐 ,
能读好 这 一句 。( 名 读 ) 指 师 : 不 仅 听 出 了 你 的 快 我 乐 , 从 你 的脸 上看 到 了快乐 。 还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简析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09180e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f0.png)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简析[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直奔重点1. 《最后的姿势》讲的是谁?找出课文中描写谭千秋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用______画出,有感情地读一读。
2. 交流(共三处)3. 这个姿势概括一下就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二、紧扣重点,品味文本1. 出示最后的姿势第一处: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指名读。
2. 语言文字要去细细品味,这句话你会抓住哪些词品味呢?你又品到了什么呢?3. 学生交流,教师要求学生把品味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 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请用~~画出第一段中描写环境及地震场面的句子。
读一读,品一品,这样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1)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着地震的来临)(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情况危急)(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土腾空而起。
(情况越来越危急了)(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暗示着谭老师牺牲了)5. 生死攸关的一刻,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像谭老师那样抉择。
(补充“范跑跑”事件)你可以不高尚,但不可以无耻。
6. 谭老师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再读第一段,去寻找背后的原因。
(平常、早早地、人生的价值……)小结:这里的描写似乎与课文重点无关,实际上为人物形象做了铺垫。
7. 出示最后的姿势第二处描写:“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住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最后的姿势》教学课件(第二课时)
![《最后的姿势》教学课件(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f9e07988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71.png)
小组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关键问 题和难点,分享个人见解和感 受。
角色扮演
选取作品中的关键场景,组织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作 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方法和手段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提问、回顾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 经验,为新课教学做好准备。
学生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发表个 人见解和感受,促进交流和合作。
03
改进措施
教师应根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
学习需求。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共同促
进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提高。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文化内涵
探讨《最后的姿势》所蕴 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如英勇、牺牲、爱国等。
跨文化对比
将《最后的姿势》与其他 文化中的类似主题作品进 行比较,拓展学生的国际 视野。
04
思考与讨论环节
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一
问题三
文章中的“最后的姿势”指的是什么 ?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文章中的哪些细节描写支持了主题或 情感的表达?
《最后的姿势》教学课件(第二 课时)
目
CONTENCT
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 思考与讨论环节 • 练习题设计与讲解 • 课堂互动与反馈环节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教学目标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最后的姿势》中的主题和情节 ,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关怀,使其能够领悟作 品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案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ebf56e31b765ce04081414.png)
6.《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执教:周娟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学情分析:《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
08年的汶川大地震时,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毕竟地震发生时孩子们只有2、3岁,而且学生对于其中英雄人物却只有一个浅显的认识。
而今再回忆起来,或许只剩下了个模糊的影子。
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
要使学生很快的进入一定的情境中,那么教师首先得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
因此,课堂上教师以多媒体再现汶川地震时人们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的场景,再以问题导入:同学们,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发生了什么?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渲染课堂氛围,使他们快速走进文本中。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回忆场景:同学们,投影出示: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这天发生了什么?2.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二、品读姿势,感悟形象过渡: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姿势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几处地方写到了谭老师的这个姿势?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一)第一处: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思考这句话抓住了谭老师的什么进行细节描写的?1.抓住动作。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626272e5a8102d276a22f58.png)
第二课时四、作业超市。
附: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一、品读课文,对话启智。
(一)听写。
(二)出示主问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面对死亡,逃生是人的本能,可是谭千秋老师在这样的时刻,却做出了怎样令人震惊的抉择?3.出示合作要求:(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4~11自然段,用浪线划出你最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写下你简短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抓住一句具体汇报。
4.交流(共3处)第一处: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相机指导:(1)这句话写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拉:(是怎样拉的?“立即”说明反应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放在第一位。
换成“领”好不好?)撑(为什么要撑?谭老师可不可以和学生一样躲在课桌底下?)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坍塌的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眼中恶果。
护(护可以组什么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师小结:“拉、撑、护”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谭老师撑起钢板般的脊梁,誓死护卫身下学生。
那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指名读好句子。
第二处:“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的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相机指导:(1)师述: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第六课《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第六课《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954e5cd9bb4cf7ec4afed09e.png)
谭老师的英雄事迹将永存在我们心中, 他舍己救人的精神将流传千古!
那四个娃儿真的都活了吗?老谭! 老谭!你说句话呀! 昨天晚上我就听说, 有个老师救了四个学生, 我哪想到就是你呀! 让我给你擦擦手吧, 那上面有血,血迹已经发黑了。 昨晚在操场上,你的手还是软软的, 才过了一夜,咋就变得这么硬呀! 前天,我们散步时, 你的手还是热热的, 怎么现在变得冰凉凉的
老师“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 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时刻, 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同事对谭老师的评价更衬托出他精神的可贵。
第四段
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 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 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 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 中最后的姿势! 1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坍塌的教学 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 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 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 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 把孩子救出。这就是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 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 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 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语言: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
拿!快......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
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 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3)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 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表现了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3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小语六上《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课案
![1小语六上《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课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2f74f731126edb6f1a10e9.png)
1. 读一读:认真练读《最后的姿势》课文。
2.写一写:在最能触动心弦的地方,写上自己的点滴体会。
二、课内精讲精练:
教学步骤
教 师 引导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
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3)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生交流体会。
生找动词“拉”“撑”“护”。
指名读,齐读。
生交流。
分组朗读。
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思考。我用默读的方式让学生可以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文字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情况的危急,为下文理解人物形象打下伏笔。
(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2)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3)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6.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交流体会。
8.既然文章是写谭老师的,为什么又会有这么多环境和场景的描写呢?
9.学生交流。
10.环境和场景的描写在文章中起着衬托作用,虽然情况万分危急,但谭老师却作出了如此惊天动地的抉择,让我们无不为之动容。今后的写作中,我们也可运用环境和场景的描写,渲染人物出场的情境,升华人物的精神品质。
11.指导分组朗读,一组读描写谭老师的句子,一组读环境和场景描写的句子。
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https://img.taocdn.com/s3/m/a5b5701bff00bed5b9f31d6a.png)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新安小学余洪松一、回忆主要内容,直入中心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学生齐读课题)。
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生回答,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师:句中的他指得是谁呢?(谭千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震前谭老师是一位(普通的老师),但在地震来临的那一刻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二、学习第二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地震,去感受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请大家默读课文2—7自然段,划出描写地震的句子,仔细的读一读,可以在边上写下自己的感受。
1、生默读课文,写批注。
师巡视指导。
2、师: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
能带着你的感受读好这句话吗?投影出示:(1)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3、师: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四——七小节,画出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并写下你的感受。
我发现大家找到的句子都是一样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自己的感受。
投影出示:“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1)指名读,说感受。
(两名)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提示:面对灾难,人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而我们的谭老师呢?)(2)师评价。
(引读第6节前几句)那么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投影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35dd493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dd.png)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感悟人物的可贵品质,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3.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体会谭老师在生死攸关时刻,用自己的臂膀护住四名学生的高尚师德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情景导入课前播放图片并讲述: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将四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化为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
二、精读课文(一)回顾课文,寻读“最后的姿势”。
1.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浏览课文,快速找出来。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文章中还有两处也写到了这个姿势,快速找出来读一读。
(1)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2)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3.指导学生朗读。
(二)精读第二部分,初步感受“爱与责任”。
1.读课文第4—7段,找出文中描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1)语言描写: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2)动作描写: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了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抓住动作来体会)谭老师的这一连串的动作是在一瞬间完成的,你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生:立即。
自己再读读这句话。
这样一位已经51岁的老师为什么能在此时表现得如此身手敏捷呢?生:爱与责任。
2.指导学生朗读。
3.小结:课文通过生死关头谭老师的一句简短的话、一连串动作,刻画了一位舍生忘死的老师形象。
六上语文《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六上语文《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179577c650e52ea55189899.png)
六上语文《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紧扣环境,创设情境1 出示废墟罔片,描述:2019 年5 月12 日,8 级强震猝然袭击四川汶川,大地颤抖,山河移位!2 引读第2 自然段:天空阴沉沉的。
3 六个字单独成为一段,你读出了什么?4 阴沉沉的天让我们心巾涌起不祥的感觉,环境描写巧妙地为下文作了铺垫。
【设计意图】回忆2019 年的5 月12 日,阴沉的天空,在我们心中留下的是灾难的阴霾。
“一切景语皆情语”,留意“阴沉沉”这个词,感受情境渲染的效果,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5 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灾难的发生,读读第2~7 自然段,哪些句子显出了灾难的可怕。
6 出示句子,抓住重点词感悟。
①从“忽然”“摇晃”和三个“ ! ”,体会灾难突如其来,情况危急。
②从“刺耳的吱吱声” “尘埃腾空而起”中,你仿佛看到什么?想到了哪些?③抓住“砸”字,想象地震造成的毁灭性破坏,弱小的生命不堪一击。
7 紧扣重点词,指导朗读,感受地震的可怕。
二、品读言行,感悟“大爱”1 恐惧让我们惊惶失措。
谭老师又是怎样做的呢?读第2~7 自然段,圈画句子,联系当时的环境,细细地读谭老师的言行,批注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把谭老师的言行放在“地震”这个特定的场景中进行默读感受,让学生学会联系环境读懂人物的一言一行,读出人物的品质。
批注阅读感受,留给学生更多的时空去读、思、悟、写,使问题真正成为学生潜心会文、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的助推器。
2 出示句子: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 灾难来临,逃生是人的本能,但谭老师却只想到了他的学生。
从这个省略号里,读懂了什么?急促的命令,敲击着同学的心,传递着勇气和力量,齐读句子。
(2) 关注重点词:“立即”:即使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谭老师还是那样沉着、当机立断。
“拉”:动作是这样的迅速,谭老师是在和死神抢时间。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A案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A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b0a1d17f1922791688e8b1.png)
师 : 说 说 你 读 懂 了 一 位 怎
样 的 谭 老 师 ? ( 生 交 流 : 危 学 临 不惧 、 学生 为重 等 ) 以 ( 件 出示 :在 危 急 时 刻 , 课
谭 老 师 首 先 想 到 的是 拼 命 呼 喊 , 他 快 速 离 开 , 的 他
【 计 意 图 : 段 的 学 习是 设 这
然 段 高度 概 括 和 评 价 了谭 千 秋
评 价 , 生交 流读 后感 受 ) 学
师 :现 在 请 你 静 心 默 读 课
文 , 圈 画描 写 谭 老 师 语 言 和 动
老 师 的 事 迹 ,通 过 直 入 本 段 能
使 学 生 从 整 体 上 把 握 课 文 的 主
、
回顾 课 文 。 入 文 本 中心 直
学 习 你 能 用 一 个 词 语 说 说 谭 千
秋 老 师 “ 后 的 姿 势 ” 给 你 的 最 留
师 : 危 急 时 刻 , 老 师 首 在 谭 先 想 到 的 是 学 生 的 安 危 ,他 拼 命 呼喊 自己 的 学 生 快 速 离 开 。
感 受 吗 ?( 生 自由 说 : 私 、 学 无 临 危 不 惧 、 已救 人 、 与 责 任 、 舍 爱
价 值 ” 诠 释 着 对 学 生 的 “ 与 , 爱 责任 ” 。本 节 课 就 让 我 们 继 续 走
近谭 老师 , 读他 的师 魂 。 解
境 描 写 对 表 现 人 物 精 神 品 质 的 作 用 ;学 习 侧 面 烘 托 人 物 形 象
的方 法 。 教 学 过 程
一
【 计 意 图 :课 文 第 1 自 设 2
义 ,感 受 谭 千 秋 老 师 对 生 命 意
义 的追求 和诠 释 。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案.doc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bf511c68d0d233d4b04e69a3.png)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案《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案执教:屯昌小学郭容飞【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的作用,学习文中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的作用,学习文中的描写方法。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学以致用1. 复习生字词。
2. 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尽量运用屏幕上的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3.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当年那场百年不遇的大地震中,去读懂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背后的深刻含义。
二、细读句子,分层品悟感受地震:地动山摇,大难来临1. 观看地震图片,直观感受地震的可怕。
2 .小组合作,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文中描写地震的句子。
3. 交流,出示:①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②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③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感受地震的恐怖。
4. 逐句指读,指导读好。
5. 了解环境描写与场景描写的作用。
感知言行:恪尽职守,大爱无疆1. 小组合作,默读课文2-7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想想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在句子旁边作上批注。
2. 交流:①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②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 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3. 体会语言、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品格的作用。
4. 结合地震前谭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感悟谭老师言行一致。
感悟评价:英雄不死,精神千秋1. 小组合作,品读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学校同事的话,感悟谭老师的崇高品质。
《最后的姿势》的第二课时教案三篇
![《最后的姿势》的第二课时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4d876af9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ed.png)
《最后的姿势》的第二课时教案三篇《最后的姿势》的第二课时教案三篇篇一: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简解】《最后的姿势》是根据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
课文讲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一位老师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文章不仅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还为塑造学生的人格提供了感人的文本素材。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最后的姿势”中包涵的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教材文本所进行的对话交流,是彼此精神世界的交往、互动、合作。
本课教学,力求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传情的诵读,来体验文本情感。
教学中,力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充分与文中人物进行情感撞击心灵对话,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发展学生的智慧。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人物。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
在生与死的刹那间,谭老师作出了自己的抉择。
请观看《千秋心千秋爱——记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干部谭千秋》片段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在课文中几次出现?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谭老师遇难时护住学生的经过?(2~7自然段)3、过渡:如果我们再回到5.12这天,再去亲历那个现场,去聆听谭老师的语言,去看看谭老师的行动,我们的感受将会更深。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走近人物。
课堂上的视频引入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二、细细品读,感知形象1、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公开课教案《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e304000f7ec4afe05a1df44.png)
公开课教案《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本文是关于公开课教案《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共同去走近那位谭千秋老师,共同去感受那定格谭老师生命的——最后的姿势。
(齐读课题)二、紧扣“最后的姿势”感受人物品质。
1、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描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语句,并划下来。
(生交流、课件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深入理解,感受品质a: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过渡:今天我们就循着课题,围绕这最后的姿势来走近我们的谭千秋老师。
(1)指名读。
(2)划一划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里有几个动作。
拉、撑、护(板书)再读(着重注意动词)(3)演示理解“撑”“拉”和“护”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我们来看看这个“撑”,什么样的姿势叫做“撑”?(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点评)在演中评,在评中感受谭千秋老师的品质,在感受后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4)比较阅读,感受品质(课件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护住了四个学生。
为什么不能省略“用自己的身体”?(比较体会,感情阅读)教师小结:这简简单单的一拉一撑一护,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板书:动作),撑起的是(一片生命的天空),护住的是(四个学生的生命),付出的却是(自己宝贵的生命)。
6、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6、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2934a79b02d276a200292e27.png)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交流: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
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3、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深情赞颂谭老师
1、引读文章最后第二小节
2、说话练习: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这最后的姿势是();这最后的姿势是()。
3、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赞颂谭千秋老师呢?
4、谭千秋,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1.用“”画出描写地震来临场面的句子,读一读,再填空。
“摇晃”一词反复出现了_______次,说明地震来临时场面的紧张。
2.这段话中,作者一连用了五个!,表示地震来得突然,情况万分危急,同时也使我们感受到谭老师临危不惧和以学生安危为重(临危不乱及对学生的责任心和关爱)。
3.体会画横线的句子中省略号的用法,在括号
里填上相应的序号,再按要求填空。
①表示列举的省略;
②表示内容的省略;③表示说话的中断。
这句话中的省略号表示(),我们可以体会到谭千秋老师在危险来临时沉着指挥,临危不乱,把学生的安危放在首位。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1.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体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大爱无私。
2.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点明课文中心的作用。
3.为什么说这个姿势成了他最后的姿势?
答:这个姿势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他用这个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大爱无私,这样的姿势已经铭刻在人们的
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位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
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人们称赞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写出下面的词语的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绘声绘色(有声有色)反义词:妙语连珠(废话连篇)
2.“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他用这个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他恪尽职守,一
心为学生,大爱无私,这样的姿势已经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八个字的意思是:谭千秋老师虽然为护住学生而牺牲了,但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舍己救人的献身精神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