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五节口服药物的吸收.

合集下载

口服药物的吸收ppt课件

口服药物的吸收ppt课件
膜孔内含有带正电荷的蛋白质或吸附有阳离子(如钙离子),其正电荷形 成的球形静电空间电场能排斥阳离子,阴离子药物容易通过。
被动转运的特点是: ①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②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③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 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④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竟争抑制现象。
2.细胞旁路通道转运 (paracellular pathway)
-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经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 过程。 -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通过该通道转运吸收。
2019/12/27
6
2.膜孔转运(membrane pore transport):药物通过含水 小孔转运的过程。
上皮细胞膜上有约0.4~0.8nm大小的微孔,这些贯穿细胞膜且充满水的 微孔是水溶性小分子药物的吸收通道。
2019/12/27
32
-Hendreson - Hasselbalch 方程式:描述胃肠液中未解离型 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解离常数pKa与消化道pH的函 数,
弱酸性药物:pKa – pH = lg (Cu / Ci) 弱碱性药物:pKa – pH = lg (Ci / Cu) 式中Cu,Ci分别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
第二章 口服药物吸收
2019/12/27
1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 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 物质 通过生物膜(或细胞膜)的现象。膜转运 是重要的生命现象之一 。
• 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 是指药物从 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Biblioteka 2019/12/272
2019/12/27
11
被动转运与载体媒介转运速率示意图

《生物药剂学》课件——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生物药剂学》课件——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45
(三) 定位释药制剂
将口服药物直接输送到某一特定消化道 部位释放的制剂称为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目的: 1)避免药物在胃肠生理环境下灭活; 2)避免缓控释制剂吸收不完全; 3)为了治疗胃肠道局部疾病。
46
1、口服胃滞留制剂
使药物在胃内排空速率降低,滞留时间延长, 与胃粘膜接触面积增大,提高药效。
药物
水中的 溶解度 ( g/ml)
洋地黄毒甙元 洋地黄毒甙 雌三醇 灰黄霉素 硝基安定 苯巴比妥
10 17 29 15 43 1400
在 0.05mol/L 环糊精溶液中的溶解度
(
-CD G- -CD g/m-l)CD
G- -CD
260
330
730
4400
100
100
1300
5800
32
30
710
2600
16
16
21
19
61
60
120
130
1900 1900
4500
4500
G-α-CD, G-β-CD:葡萄糖基环糊精
25
四、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一) 混合与制粒
1、混合
不同混合方法产生不同的分散表面积,从 而影响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 例:华法林-乳糖,溶剂分散法>直接混合
2、制粒
不同制粒方法所得颗粒的大小、硬度等均不 同,致使药物的崩解存在较大差异。
①降低粘液粘度和弹性; ②提高膜的流动性; ③膜成分的溶解作用; ④与膜蛋白相互作用。
促进药物细胞旁路转运机制:
①增加细胞旁路的水吸收; ②扩展细胞间隙,增加通透性。 ③破坏细胞内外的Ca2+平衡
39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设计(2011.7.18)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设计(2011.7.18)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概要】课程名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英文名称:biop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课程性质:专业课面向专业:药学本科、药物制剂本科、药学(营销方向)本科选用教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四版),刘建平主编出版单位:人民卫生出版社总学时:72学时(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32学时)【前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

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人体内,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即ADME过程均存在“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对这一动态变化过程规律进行定量描述即为药物动力学的基本任务。

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Biopharmacy)是研究药物的剂型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包括疗效、副作用和毒性)关系的一门科学。

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量变规律及影响这种量变规律的因素。

为剂型设计、制备工艺与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以保证临床用药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生物药剂学在保证药品质量、新药开发和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大纲通过对药学本科生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

根据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特点,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具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培养基础知识踏实、专业知识雄厚技术能力精湛的全面发展的高质量药学人才。

为从事新药研究开发、合理制药、保证安全用药等工作,更好地为卫生保健事业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力求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培养学生具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而且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为从事新药研究开发、合理制药、保证安全用药等工作,更好地为卫生保健事业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物药剂学第二章药物的吸收综述

生物药剂学第二章药物的吸收综述

二、胃肠道的运动
(一)胃的运动 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二)胃空速率:单位时间内胃内容物的排出量。 胃空速率增加,有利于胃中不稳定药物及肠溶制剂的 吸收,不利于主动转运药物的吸收。 胃空速率降低,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吸收。
二、胃肠道的运动
3.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

dV K mV 胃空速率表达式: dt
1.通过不流动水层 2.通过肠上皮 3.透过细胞间隙 4.通过淋巴吸收
肠腔
不搅动水层 转运蛋白 介导转运 被动转运 膜动转运 跨细胞间隙转运
微绒毛
紧密连接
血液
第三节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
一、胃肠道的体液环境 二、胃肠道的运动 三、胃肠道的代谢反应 四、胃肠道的血液和淋巴循环 五、食物 六、P-糖蛋白 七、病理学因素
六、P-糖蛋白
P-糖蛋白是“药物溢出泵”
七、病理学因素
1. 胃肠道运行时间的改变
2. 胃肠道吸收部位完整性的缺失
3. 胆汁分泌减少
4. 肝病及肝功能不良者
第四节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 物理化学因素
一、药物的解离度(pKa)与脂溶性(Ko/w) 分子型 离子型
1. pH-分配假说(pH-partition hypothesis):药物的吸收取决 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2.分子型与离子型药物浓度之比是pKa与消化道pH的函数。
(四)膜动转运 (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



膜动转运是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 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膜动转运可分为胞饮和吞噬作用两种方式。胞 饮作用一般指摄取液体物质,吞噬作用一般指 摄取固体颗粒状物。 膜动转运也有部位特异性,如蛋白质和脂肪颗 粒在小肠下端吸收较为明显。

《口服药物的吸收》PPT课件

《口服药物的吸收》PPT课件
四食物的影响影响结果相关药物增加吸收量头孢呋辛维生素b降低吸收速率与吸收量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红霉素卡托普利叠氮胸苷利福平普伐他汀林可霉素异烟肼降低吸收速率不影响吸收量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克林霉素地高辛奎尼丁降低吸收速率增加吸收量呋喃妥因酮康唑增加吸收量不影响吸收速率无影响保泰松甲基多巴磺胺异二甲嘧啶五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药物首过代谢示意图一胃肠血流速度肝的首过作用firstpasseffect
– 蛋白质 药物载体,与药物可逆性结合,转运 – 含水小孔 小分子水溶性物质
(三)膜转运途径
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 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 用,透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 程。(脂溶性药物、经主动 机制吸收的药物)
细胞旁路通道转运:一些小 分子物质经过细胞间连接处 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小分子水溶性药物)
Figure 2-3 Relationship between of absorption rate and drug concentration for a passive transport process anda carrier-mediated process
被动转运时药物浓度与转运速率呈线性关系,为一级速率 过程;载体媒介转运的速率随药物浓度的变化而增加直至饱 和,服从米氏方程(Michealis-Menten)。
第三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一、解离度与脂溶性
(一)解离度 对弱酸或弱碱性药物而言,由于受到胃肠道pH值的影响, 药物以未解离型和解离型两种形式存在,二者所占比例 由药物的解离常数pKa和吸收部位pH值所决定。 脂溶性较大的未解离型分子容易通过上皮细胞的类脂质 膜,而解离后的离子型不易通过,难以吸收。 pH-分配假说:胃肠道内已溶解药物的吸收受未解离型药 物的比例和未解离型药物脂溶性大小的影响。药物的吸 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生物药剂学 第二章 药物的吸收..

生物药剂学  第二章 药物的吸收..

六、P-糖蛋白
P-糖蛋白是“药物溢出泵”
七、病理学因素
1. 胃肠道运行时间的改变
2. 胃肠道吸收部位完整性的缺失
3. 胆汁分泌减少
4. 肝病及肝功能不良者
第四节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 物理化学因素
一、药物的解离度(pKa)与脂溶性(Ko/w) 分子型 离子型
1. pH-分配假说(pH-partition hypothesis):药物的吸收取决 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2.分子型与离子型药物浓度之比是pKa与消化道pH的函数。
(四)膜动转运 (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



膜动转运是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 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膜动转运可分为胞饮和吞噬作用两种方式。胞 饮作用一般指摄取液体物质,吞噬作用一般指 摄取固体颗粒状物。 膜动转运也有部位特异性,如蛋白质和脂肪颗 粒在小肠下端吸收较为明显。
第二章 药物的吸收
学习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口服药物的胃肠道吸收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 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
学习要求
1.掌握药物的几种跨膜转运机制。 2.掌握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各种因素。 3.熟悉药物胃肠转运机制。 4.熟悉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5.了解细胞膜的结构与特点、胃肠道的结 构与功能及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
三、药物体内转运过程中重要的细胞膜
1.肠和肾小管的上皮细胞 2.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1
血管内腔侧
2

口服药物的吸收医学知识培训课件

口服药物的吸收医学知识培训课件

口服药物的吸收医学知识
12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1. 概念:是指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顺浓度梯度,
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2. 影响因素:药物透膜的运行方向和通量不仅
取决于膜两侧的浓度梯度、电位梯度和渗透压 梯度,也与膜对该药的屏障作用有关。药物的 渗透性决定了药物的吸收能力。
口服药物的吸收医学知识
24
(三)膜动转运(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
1. 概念:是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 细胞内(胞饮和吞噬)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 外(胞吐)的转运过程。
2. 分类: 入胞作用(endocytosis)
按转运方向: 出胞作用(exocytosis)
29
药物转运机制总结
药物的转运机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药物 以何种机制转运吸收与药物性质和吸收部位生 理特征等密切相关。
某一种药物可以一种特定的转运机制吸收,也 可以多种形式进行。
口服药物的吸收医学知识
30
药物膜转运机制及特点
转运机制 转运形式 载体 机体能量 膜变形
单纯扩散 无(被动) 不需要
②载体蛋白的分类:
离子载体:是疏水性的小分子,可溶于双脂层,能
提高所转运离子的通透率。
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允许适当
大小的离子顺浓度梯度通过。具有离子选择性,可分 为钠通道、钙通道、钾通道、氯通道等。
口服药物的吸收医学知识
18
③促进扩散的特点:
顺浓度梯度;
不消耗能量;
速度比单纯扩散快、效率高;
口服药物的吸收医学知识
34
(二)小肠
✓小肠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成,全长约 2-3m。

口服药物的吸收精选ppt

口服药物的吸收精选ppt
(1)概念: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如离子 泵), 药 物从膜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为 主动转 运。 (2)特点:①逆浓度梯度;②消耗能量;③受代谢抑 制剂的影响;④饱和现象;⑤可用米氏方程来描述 转运速率。
吸收部位药物浓度与主动及 被动吸收速率之间关系
在哺乳动物的细胞膜上普遍存在的离子泵,如钠-钾泵也称 Na+-K+-ATP酶。
• 其他生物泵:钙泵(也称 Ca2+-ATP酶),转运I的碘泵,转运H+的质子 泵等
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K+、Na+、有机弱酸、 弱碱等离子型采用主动转运。
(三)膜动转运(pinocytosis)
膜蛋白可以介导水溶性小分子通过细胞膜,但它却不能转 运大分子,如蛋白质、多聚核苷酸等。这些大分子物质乃至 物质团块需要借助于细胞膜的“运动”,以出胞或入胞的方 式完成跨膜转运。
• 消化系统因素(掌握) • 循环系统因素(掌握) • 疾病因素(掌握)
一.消化系统因素
(一)胃肠液成分与性质
1.消化道各段不同的pH环境影响弱酸性和弱碱性药 物的吸收。
胃 pH为1.0左右,弱酸性药物 小肠 pH为5.0-7.0左右,弱碱性药物
大肠 pH为8.3-8.4 主动转运的药物的吸收不受消化道pH变化的影响。
易化扩散示意图
• 载体是一些贯穿脂质双层的整合蛋白。当它在溶质浓度高 的一侧与溶质结合后,即引起膜蛋白质的构象变化,把物 质转运到浓度低的另一侧,然后与物质分离。转运中载体 蛋白质并不消耗,可以反复使用。
• 许多重要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采用该 方式进行转运。
2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本章内容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第二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第三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第四节 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第五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 第六节 口服药物吸收的评价方法

口服药物的吸收PPT演示课件

口服药物的吸收PPT演示课件

8
小 14-80h
-
小肠未吸 收药物
直肠是
16
Section 2 The factors of affect drug absorption
Part1 physiological factors
生理因素
消化系统因素 循环系统因素 疾病
17
(一)消化系统因素
1.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1) pH:
pH变化影响 主动还是被
载体媒介转运 胞饮吞噬作用
膜孔转运
主动转运
膜动转运
10
转运机制 被动转运
载体媒 介转运
膜动转运
转运形式 载体 机体能量 单纯扩散 无 不需要 膜孔转运 无 不需要
促进扩散 有 不需要
主动转运 有
需要
胞饮作用 无 吞噬作用 无
需要 需要
膜变形
转运物质
无 有机酸、碱类

水、乙醇、 尿素、糖类等
氨基酸、葡萄糖、
13
应用
• 药物结构中引入氨基酸残基使成为PEPTs底物,增 加药物的吸收。
• 例如: • 阿昔洛韦制成前药伐昔洛韦(阿昔洛韦的L-缬氨
酸酯)生物利用度提高3-5倍。
14
药物外排转运器
P-糖蛋白(P-gp): 1、存在于人体各组织细胞 2、作用:将细胞内药物逆吸收方向泵到 细胞外 药物透膜吸收 ------药物溢出泵 3、为主动转运
溶媒牵引效应(solvent drag effect): 胃肠道内水分的吸收可促进药物的吸收
20
2.胃排空和胃空速率 (1)胃排空速率对吸收的影响
慢 :① 药物在胃中停留时间↑ 双重性
→ 弱酸性药吸收↑ ② 增加某些药的胃刺激性 ③ 促进某些药的分解 快:药物快速到达小肠,药效发挥快

口服药物的吸收讲课文档

口服药物的吸收讲课文档
15
第十五页,共五十六页。
④溶剂化物 定义:药物含有溶媒而构成的结晶
种类:水合物:溶剂为水 有机溶剂化物
溶出速度:
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 水合物
16
第十六页,共五十六页。
(5) 提高难溶性药物溶出速度的方法
1)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① 制成盐: 弱酸性药物制成碱金属盐 弱碱性药物制成强酸盐 ② 制成无定型药物: 无需克服结晶能
③ 加入表面活性剂: 降低表面张力
形成胶束
注: 浓度应低于临界胶束浓度(CMC) 2) 增加药物的表面积
微粉化、固体分散技术
3) 制成溶剂化物
17
第十七页,共五十六页。
4.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1)影响稳定的因素:
1)胃肠道 pH 决定药物的解离度
2)胃肠道中的酶系:
(2)加强稳定性的方法:
1)制成药物的前体物和衍生物: 青霉素G 氨苄西林
参数求算方法:
1)单指数拟合模型
2)Higuchi方程
3) Ritger-Peppas模 型
43
第四十三页,共五十六页。
1)单指数拟合模型:
常规坐标图
累积溶出百分率 y = y (1 - e-kt)
半对数坐标图 lg(y - y) =lgy - kt /2.303
药物溶出最大量
44
第四十四页,共五十六页。
对策:通常考虑采用静脉途径给药。
35
第三十五页,共五十六页。
三、预测药物吸收的体内外相关性:
FDA规定I类药物免做生物学实验 --------生物豁免
36
第三十六页,共五十六页。
Section 4 research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Oral drug absorption

【精品】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PPT课件

【精品】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PPT课件
d↓ , S↑, 溶出速度↑, 吸收↑
平均血药浓度(μg/ml)
10
粗>750μm
8
中150~180μm
6
细<75μm
4
细<75μm +0.1%吐温80
2
0 01234567 时间(h)
非那西丁混悬液颗粒大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胃空速率:糖类>蛋白质>脂肪 ✓ 药物因素
(抗胆碱药、抗组胺药使胃空速率) ✓ 其它因素:身体姿势、精神因素等
3. 食物的影响
延缓或减少药物吸收灰黄霉素+促高进脂药肪食物物吸:收
• 降低胃空速率
C血:• 3主μ动g/转ml运、吸收部 位
• 吸崩解收、水药分物,溶延出缓制灰剂黄C血霉:特•难素0异溶+.高6性性μ蛋药药g白/物物m食l((物V脂B:肪2)类食物
• 膜的功能是由蛋白与蛋白、蛋白与脂质、 脂质与脂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 1975年,Wallach
---晶格镶嵌模型
脂质运动呈小片的点状分布→解释了稳定性 在流动镶嵌模型的基础上,解释了膜的流动性和完
整性特征,进一步强调:生物膜中流动性脂质的 可逆性变化(液晶态 晶态)。这种变化区域呈 点状分布在膜上。相变表现为膜脂分子的一种协 同效益,即几十个以上的脂分子同时相变。
许多亲脂性药物均是P-gp的底物: 阿霉素、紫杉醇、维拉帕米、 尼群地平、地高辛、地塞米松、 酮康唑、 环丙沙星、诺氟沙星、 氯丙嗪、黄体酮
三、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
1. 胃
控制内容物向肠管转运; 稀释、消化食物; 吸收面积小; 药物崩解、分散、溶解、少量吸收(弱酸 性药物吸收较好)
2. 小肠
• 小肠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成,全长约2~3m, 直径约4mm。

口服药物的吸收

口服药物的吸收

药物 崩解
固体药 物离子 溶出
体液吸收部 位的药物
体内药物
吸收
一般崩解比溶出和吸收快得多。
3.影响溶出的药物理化性质
• 溶出过程:溶解与扩散 P28 图2-9 • 溶出速率描述
– Noyes-Whitney方程:dC/dt=DS / h (Cs - C) – 溶解:Cs – 扩散:D、h
(1)药物的溶解度
②扩散层厚度:与消化道运动状态、消化液 性质、药物制剂性质相关
禁食状态:胃肠道运动弱,扩散层较厚,不 利于扩散溶出;
进食状态:胃肠道运动增强,扩散层变薄, 提高扩散速度,利于药物溶出吸收
消化液性质:pH值、粘度〔对药物扩散层厚 度产生影响〕
三、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脂溶性太强,药物吸收速率下降。 脂溶性相同的两种药物,分子量越小越容 易通过。
综上所述 对于被动扩散方式: 解离度 脂溶性
分子量
但是,主动转运药物和通过细胞旁路转 运吸收的药物,与药物的脂溶性不相关。
二、药物溶出速率
• 对于口服药物制剂,多数药物只有形成分 子状态才能通过胃肠粘膜壁被吸收至血液 发生治疗作用。
• 其他生物泵:钙泵(也称 Ca2+-ATP酶),转运I的碘泵,转运H+的质子 泵等
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K+、Na+、有机弱酸、 弱碱等离子型采用主动转运。
〔三〕膜动转运(pinocytosis)
膜蛋白可以介导水溶性小分子通过细胞膜,但它却不能转 运大分子,如蛋白质、多聚核苷酸等。这些大分子物质乃至物 质团块需要借助于细胞膜的“运动〞,以出胞或入胞的方式完 成跨膜转运。
• 载体是一些贯穿脂质双层的整合蛋白。当它在溶质浓度高 的一侧与溶质结合后,即引起膜蛋白质的构象变化,把物 质转运到浓度低的另一侧,然后与物质别离。转运中载体 蛋白质并不消耗,可以反复使用。

口服药物的吸收 (5)PPT课件

口服药物的吸收 (5)PPT课件

胞饮作用(pinocytosis): 摄取的药物为溶解
物或液体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1/9/25
14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四十六分。
三、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
胃肠道是口服药物的必经通道,由胃、 小肠、大肠三部分组成。
2021/9/25
15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四十六分。
一、消化系统因素
(一)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
-pH环境:1~7.6不等,不同的pH环境决定弱酸性弱碱性物质的解离状态 -含有酶类:胃蛋白酶、胰酶能分解多肽及蛋白质物质 -胆酸盐:表面活性剂,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其生物利
用度。 -粘性多糖-蛋白复合物:某些药物可与其结合而使药物不能或不完全
吸收。
口服药物的吸收 (5)
2021/9/25
1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四十六分。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 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 物质通 过生物膜(或细胞膜)的现象。膜转运是重 要的生命现象之一 。
• 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 是指药物从 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021/9/25
人体胃肠道解剖图
16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四十六分。
胃肠道生理和药物吸收
部位 胃 十二指肠 空肠
pH 1~4 4~6 6~7
长度(cm) - 20~30 150~250
表面积 小 较大 很大
回肠
6.5~7.5 200~350
盲肠/右结肠 5.5~7.5 90~150
左结肠/直肠 6.1~7.5
• ⑤其他因素:如右侧卧比左侧卧胃排空快,精神因素等也会对胃排空 产生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概述(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是药物研发过程的一个工具,它依据药物的渗透性(permeability)和溶解度(solubility),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概念自从1995年被提出后,人们对其有效性和适用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世界药品管理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工具。

美国FDA在2000年8月颁布了《依据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对口服速释型固体给药制剂采用免做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实验》的指导原则。

欧洲药品审评机构在2001年也将BCS写进简明新药申请中的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F/BE)研究指导原则[16]。

1.分类依据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度和膜通透性将药物分成溶解大渗透性好、溶解度小渗透性好、溶解度大渗透性差和溶解度小渗透性差四类。

通过BCS 试验对制剂中药物的释放和吸收过程的影响研究,可指导剂型的设计,评价上市后产品,使制剂达到最大生物利用度及良好的质量保证,从而降低研发和生产的风险(表2- 10)。

表2-10 药物的BCS分类与体内外相关性预测类型溶解度渗透性体内外相关性预测Ⅰ高高药物胃排空速度比溶出速度快,存在体内外相关性,反之则无Ⅱ低高如果药物在体内、体外的溶出速度相似,具有相关性Ⅲ高低透膜是吸收的限速过程,溶出速率没有体内外相关性Ⅳ低低溶出和透膜都限制药物吸收,不能预测其体内外相关性根据BCS对世界卫生组织(WHO)基本药物目录中的130种口服药物进行分类,其中分类已明确的61种药物中,有21种属于I 型(即高溶解性,高通透性),10种属于Ⅱ型(低溶解性,高通透性),24种属于Ⅲ型(高溶解性,低通透性),6种属于Ⅳ型(低溶解性,低通透性)。

对于非确定性分类的药物,WHO 和世界药学联合会的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研究组织等正全面展开BCS 归属的研究。

2.与分类标准相关的定义 应用BCS 对药物进行分类时,药物的剂量值、溶解度和渗透性必须已知。

为了规范标准,WHO 对剂量、溶解度和渗透性进行了定义和评价。

(1)剂量值:剂量除以溶解度的即可得到剂量值。

剂量是指WHO 推荐的单次最大给药剂量(以mg 计)。

这个剂量可能和一些国家处方资料中推荐的剂量不一致。

(2)溶解性:将剂量(mg)除以溶解度(mg·ml -1)得到的比值与FDA 的标准250 ml (人体胃液初始溶积)相比,即可判断药物溶解度的高低。

在pH1~7.5范围,如果药物单 次最大给药剂量可溶于不多于250 ml 的介质中,则认为该药物是高溶解性的。

即高溶解性的药物是指在37℃,pH 在1~7.5的范围内,剂量溶解度比值(D :S ratio)小于250 ml 的药物。

(3)渗透性[17]:高渗透性药物是指在没有证据说明药物在胃肠道不稳定的情况下,有90%以上的药物被吸收。

FDA 推荐使用的有人体药代动力学数据、人体肠道灌流试验、原位动物模型数据或有效的单层细胞培养(通常是Caco-2细胞)常用获得渗透性数据的方法为人体生物利用度实验,因为该实验提供了与药物渗透性有关的许多信息,包括首过效应、胃肠道中药物的降解和溶解度限制性吸收等。

获得药物渗透性的最佳和最可靠的方法是测定其绝对生物利用度,如绝对生物利用度大于90%即可归类为高渗透性。

在绝对生物利用度小于90%的情况下,首过效应、胃肠道中药物的降解和溶解度限制性吸收作用等是影响因素。

(二)分类系统与有关参数根据相应的定义和标准,再结合三个参数来描述药物吸收特征,计算出药物的吸收分数F 值,进行该药物的BCS 的分类。

这三个参数分别为:吸收数(absorption number ,A n )、剂量数(dose number ,D o )和溶出数(dissolution number ,D n )。

1.吸收数A n 吸收参数是预测口服药物吸收的基本变量,与药物的有效渗透率、肠道半径和药物在肠道内滞留时间有关,用下式表示:si ff e n T R P A = (2- 29)式中P eff 为有效渗透率,R 为肠道半径,T si 为药物在肠道中的滞留时间。

A n 也可视为T si 与T abs 的比值。

通常高通透性药物有较大的A n 值。

I 型药物由于通透性高且易于进入溶液中(溶出数D n >1),F 与A n 之间呈现以下指数关系:F =1-e -2A n (2-30) 由公式可见,F 随A n 增加而增加,当A n =1.15时,药物口服最大吸收分数约为90%;当A n > 1.15,药物口服最大吸收分数F > 90%,提示该药物的通透性高,药物接近完全吸收。

胃肠道生理状况如年龄、疾病、动物种类的差异,通过影响药物膜通透性、肠道半径和小肠转运时间来改变A n 值,进而影响口服药物F 值。

2.剂量数D o 剂量数是反映药物溶解性与口服吸收关系的参数,是药物溶解性能的函数,可用下式计算:s0o /C V M D = (2-31) 式中M 为药物剂量,C s 为药物的溶解度,V 0为溶解药物所需的体液体积,通常设为胃的初始容量(250 ml )。

由式2-31 可知,剂量数等于一定剂量的药物在250 ml 体液中形成的浓度与该药物溶解度的比值。

当M /V 0 >>C s 时,剂量数高(D o >>1),说明指定剂量药物在胃的初始容量中溶解性低;当M/V 0 << C s 时,剂量数低(D o <<1),说明指定剂量药物在胃的初始容量中溶解性好。

药物的C s 越大,D o 越小,药物溶解性越好。

如果吸收过程不受溶出的限制(如混悬剂),F 值可用下式计算:F =2A n /D o (2-32) 上式中,若D o 较小或A n 较大,小肠不会有粒子存在,吸收较好。

如果D o 较大,部分粒子可能依然存在于小肠末端中而未被吸收。

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服用相同剂量药物,以同时饮用较多水时的吸收为佳。

从上式可知,随着D o 减小,F 值增大,但药物并不一定能达到100%吸收,因为F 还受A n 的限制。

3.溶出数D n 溶出数是反映药物从制剂中释放速度的函数,是评价受溶出扩散限制的剂型及难溶性药物吸收的重要参数,其受剂型因素所影响,并与吸收分数F 密切相关。

用下式表示:si s n T C r D D //32)()=(ρ (2-33)式中D 为扩散系数,r 为初始药物粒子半径,C s 为药物的溶解度,ρ为药物的密度,T si为药物在胃肠道中的滞留时间。

D n值越小,表示药物溶出越慢,溶解性低的药物,溶出数通常较小(D n<1)。

大多数难溶于水的药物由于其非极性特征而具有较低的A n值,但由于受D n和D o影响,吸收分数F会有很大变化。

(三)分类系统与D o、D n、A n的关系BCS用三个参数描述药物通透性、溶解性和药物溶出或释放速度,因此测定某一药物的D o、D n、A n值可对药物进行生物药剂学分类。

I型药物具有溶解度大、溶出速度快、通透性好等特点,表现为低D o值、高D n值、高A n值;II型药物溶出速度慢、通透性好,但由于剂量大小不一,表现为低D n值、高A n值,D o值大小不一;III型药物具有溶解度大、溶出速度快、通透性差等特点,表现为低D o值、高D n、低A n值;IV型药物具溶出速度慢、通透性差等特点,但由于受剂量、溶解度差异影响,表现为低D n值、低A n值,D o值大小不一。

另外,药物渗透性分类以测定药物透过人体肠壁膜量为直接依据,由表观渗透系数P app表达,药物的P app<6时,药物透膜性差。

而药物在人体吸收程度只是间接依据。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类别对应药物的D o、D n、A n值见表2-11。

表2-11 分类系统各类别与D o、D n、A n值对应关系类别D o D n A nI 低*高**高II 低*或高低高III 低* 高**低IV 低*或高低低高溶解度药物*,药物溶出快制剂**二、BCS分类系统与剂型设计(一)促进药物吸收的方式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向血液循环系统转运的过程,主要通过胃肠道以及肺泡、皮肤、鼻黏膜和角膜等部位的上皮细胞进行。

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膜通透性和首过效应等生物药剂学性质是影响药物口服后经胃肠道吸收的主要因素,其中溶解性主要影响药物从制剂中的释放速度,药物胃肠道稳定性则决定药物在胃肠道吸收过程中的降解程度,膜通透性决定药物透过消化道上皮细胞的转运速度、药物在消化道的吸收特异部位(吸收窗)以及药物吸收的浓度依赖性,它们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可以通过合理制剂技术进行改善。

提高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改变药物物理化学性质,提高其透膜能力或改善其溶解特性,如微粉化技术、固体分散体技术、包合技术、前体药物制备技术等;另一途径是改善膜的特性,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以提高药物的膜透过性;或外排泵的抑制,以阻止机体对吸收药物的外排。

1.提高药物溶出速度溶出与吸收密切相关,通常药物的溶出快吸收就好,改善药物的溶出是设计速效药物制剂,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的主要方法。

增加药物溶出的方法有:(1)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溶解度是药物的固有理化性质,水溶性较大的药物通常在胃肠液中有较好的溶出速率,增加溶解度可加速药物在胃肠液中的溶解和释放,药物的吸收增加,疗效增强。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的方法包括制成可溶性盐、使用助溶剂、潜溶剂和增溶剂;药物分子结构中引入亲水基团;制成包合物或固体分散物。

将水飞蓟素和有机胺葡甲胺反应制成有机胺盐,难溶性药物水飞蓟素就转变为水溶性制剂。

临床试验表明该药具有作用快,疗效强等特点。

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256例,总有效率为74.6%,其中,显效率为52.0%,疗效高于水飞蓟总黄酮制剂-益肝灵片。

(2)增加药物的比表面积:较小的药物颗粒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减小药物的粒径可提高药物的溶出速度,同时药物与胃肠液的接触面大幅度提高,药物溶出好。

2.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影响口服药物透膜的主要生理因素有黏膜黏液层、不流动水层、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处和生物膜。

黏膜黏液层可延缓药物的扩散,不流动水层限制药物在绒毛间的扩散,生物膜的类脂结构限制低脂溶性药物的透过,紧密连接处则阻碍水溶性药物的通过。

在制剂中加入吸收促进剂可改善上述特征,使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量增加。

口服药物吸收促进剂(permeation enhancer or absorption enhancer)是能可逆地、特异或非特异地显著增强药物经胃肠道吸收,进而起到提高血药浓度和生物利用度作用的一些制剂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