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文化差异的调查与比较 中国各地区丧葬习俗介绍概要
解密中国农村九大丧葬习俗
解密中国农村九大丧葬习俗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
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离不了。
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
那么,中国农村有哪些丧葬习俗呢?一、为何穿孝服孝服亦称丧服,已流行两千多年。
古代行“五服制”,由最粗生麻布到最细熟布分五个等级差别,相继标志直系血缘关系与旁系血缘关系的尊、卑、亲、疏的差异,现在人们常讲“出了五服”或“还没出五服”就是这个意思。
现行的“穿白戴孝”就是由“五服制”演化而来的丧葬礼仪。
冀中地区孝服过去以白粗(土)布为之,也有用白纱布做孝帽的。
今以白平纹布为主,四缘及袖口均不缝,毛口翻出。
腰间系一束麻。
孝衣的繁简大小,以辈份亲疏为据。
头扎“T”字形白布,谓之“孝帽”,帽前挂小棉絮球数个,棉絮球个数多辈份长,少则辈份小,鞋面蒙一白布,尺寸亦以辈份为据,缝之马虎,据曰:破的快,富的早。
吊唁者至,必给以白(黑)布一块,约六、七尺不等。
“五服制”与“披麻戴孝”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丧葬礼仪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城市通常已采用佩戴黑纱、白花或小绒球等做为哀悼标志,已改变了孝衣的形式和意义,不过在农村穿白戴孝仍很普遍。
还有些村做公用孝衣,供村民租凭,穿后交回,只做为标志,已失去了原始的迷信意义。
黑纱具有简单、文明、社会化乃至国际化的特点。
据传佩戴黑纱的哀悼形式起源于英国,古代英国的贵族死后,他的仆役都要为他穿丧服到哀。
有一位贵族死后,他的仆役购不起丧服,就用一块黑纱致哀(因为那里的丧服是黑色的)。
后来这种简易丧礼传播到世界各地,也传到了冀中。
它本身就是丧葬习俗由繁向简的一个例证。
二、扎纸活的演变扎纸活起源于明清,用纸扎的人形在墓前焚烧,取代了陶本俑殉,当时是一大进步。
这些丧俗传入了冀中,之后又用纸牛、马、车、金银箱、宅院等各种纸扎活,眼下还出现了纸电视、冰箱、轿车等。
各种文化差异的调查与比较 中国各地区丧葬习俗介绍讲解
常见的葬俗方式
1、土葬
土葬:葬式之一,又称埋葬,处 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流行 于世界各地,一般是把尸体先装在棺材里,然后再 把棺材埋在地里 。 土葬是我国产生最早、流传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 广、涉及民族最多、最为普遍的一种丧葬民俗。 当代我国政策允许实施土葬的十个少数民族:维吾 尔族、回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 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
中国各地区丧葬习 俗的调查与比较
——中国各地区葬俗及方法 介绍(以京、贵、藏为例)
概念解析
丧葬:指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丧葬事宜。 丧葬习俗是以丧葬为基础,在民间长期相 沿、积淀而成的丧葬风尚和习俗。随着社 会的发展,文明与进步,国家殡葬制度的 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习俗也在不断注入 新的内容。也就是说,没有丧葬制度,也 就不可能产生丧葬习俗。
二次葬:是在采取埋葬、火葬、风葬等等方式后,对尸
体作二次或以上的处理。我国南方地区台湾、福建、广
东和广西的汉族和壮藏,自古以来比较流行二次葬。人 死后即棺殓土埋葬。待三五年后尸体腐烂后再择吉日, 发开棺,检取骨殖,将骨头擦洗干净、晾干。再按照次 序分头、颈、胸腰、下肢装入特制的陶瓮。俗称“金
塔”。这种二次葬又称二次洗骨葬或二次捡骨葬,至今
4、树葬
树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葬法,它的主要形式 是把死者置于深山或野外的大树上,任其风化; 后来,有的稍作改进的方式是将死者陈放于专 门制做的棚架上。由于置放尸体后任其风化, 故树葬也称“风葬”、“天葬”、“挂葬”、 “木葬”、“空葬”或“悬空葬”。树葬是树 居的反映, 因此,树葬也是原始生活在葬俗上 的遗存。
悬棺葬俗的演变形态:
各种文化差异的调查与比较中国各地区丧葬习俗介绍概要课件
02 中国各地区丧葬习俗概述
华北地区丧葬习俗
河北丧葬习俗
河北地区的丧葬习俗受历史文化和地 域影响,有着独特的传统仪式和习俗 。在葬礼上,通常会进行守灵、出殡 、下葬等仪式,祭祀活动也较为丰富 。
山西丧葬习俗
山西地区的丧葬习俗注重祭祀和悼念 ,有着一套完整的治丧程序。在葬礼 上,会有各种悼念活动,如烧纸、上 香等,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如 搭灵棚等。
各种文化差异的调查 与比较-中国各地区 丧葬习俗介绍概要
目录
• 引言 • 中国各地区丧葬习俗概述 • 中国各地区丧葬习俗比较 • 中国各地区丧葬习俗的文化影响 • 结论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了解中国各地区丧葬习俗的差异,探 究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背景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 的国家,不同地区和民族在丧葬习俗 上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些习俗也在不断地演变和融合。
西南地区丧葬习俗
四川丧葬习俗
四川地区的丧葬习俗注重情感表达和悼 念。在葬礼上,通常会有各种悼念活动 ,如烧纸、上香等,同时还会进行一些 特殊的仪式,如招魂仪式等。
VS
云南丧葬习俗
云南地区的丧葬习俗受多元文化和民族影 响,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在葬礼上,通 常会有一些特殊的仪式和习俗,如做七等 。
西北地区丧葬习俗
陕西丧葬习俗
陕西地区的丧葬习俗注重传统和礼仪。在葬 礼上,通常会进行守灵、出殡、下葬等仪式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如搭灵棚等。
新疆丧葬习俗
新疆地区的丧葬习俗受多元文化和民族影响 ,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在葬礼上,通常会 有一些特殊的仪式和习俗,如做七等。
东北地区丧葬习俗
辽宁丧葬习俗
中国各地丧葬风俗礼仪
中国各地丧葬风俗礼仪各地根据各自民俗的不同葬礼也存在着差异,如今社会对古老风俗的传承已经越来越弱。
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供大家参考。
风俗圆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1:自古中国丧葬风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风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
(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
今日的人们往往将做七转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如今只烧单数,烧大七)。
按丧事风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
(烧五盆纸花)。
按丧事风俗,烧七(做七)。
还有特别需要一说的是犯七。
何谓犯七?就是从亡故之日以农历推算,若逢七之日与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方三七与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
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思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所以,遇此状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也就是需要上坟为亡人淋七。
以山西为例,其具体的做法是:用麻纸剪纸人,其数目是比亡人之寿多三个,扎于谷杆上,还要剪一把伞,一架梯子,一座桥。
把这些纸人围成一圈,扎到坟头,中间放伞、梯和桥,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枣的漏瓢以淋纸人,并虔诚地念种.种提示亡人的话语,如躲雨了,过桥了,打雷了等等。
从死者咽气之日算起,每7天为一“七”,“七七”之内,孝子不理发,不修面,称为“囚七”。
每“七”均需上坟为死者烧纸钱,尤以“三七”、“五七”、“七七”最重要。
七个“七”中如有一个以上的“七”与农历日期中的“七”相吻合,称为“犯七”,假如没有“犯七”,孝子则要在“复山”前讨足一百户人家施舍的米,用来在“复山”那天款待前来致祭的亲朋。
广东的丧葬风俗送终病者为长辈,在临终弥留之际,家中全部儿孙要守候病榻前“送终”。
传统中西方葬礼的差异
传统中西方葬礼的差异摘要:葬礼,是一个人一生最后的典礼。
而不同的国家因为不同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社会心理,民族风俗等原因,葬礼也是各有不同。
本文将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来分析传统中西方葬礼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葬礼,差异,文化原因正文:当我们在妈妈腹中时,我们便开始逐步认识这个世界,然后出生、成长、衰老、死亡。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对我们所处环境的认识,也是对文明的继承,直至我们死亡,我们还要经历人生最后的乐章——葬礼。
葬礼是对文化的另一种传承,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中,孕生的葬礼也是各有不同。
今天我,只讲述传统中西方葬礼的差异。
对于传统中西方葬礼的差异,我分为了形式,仪式,颜色,礼物,墓地五个方面。
传统中西方葬礼形式的差异火葬是一种很传统的葬式,即用火焚尸,将骨灰贮于盒内的殡葬方式。
中国最早的火葬据说是春秋战国的氐羌人,《后汉书》载"羌人死则烧其尸"。
藏族只有活佛、上层喇嘛和贵族行火葬。
河东地区多实行火葬,仅次于土葬。
而西方的殡葬形式一般为土葬。
传统中西方葬礼仪式的差异中国在葬礼的仪式上注重"隆丧厚葬",西方讲究"简丧薄葬"。
传统中国葬礼注重"隆丧厚葬"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宗教原因,而是"孝"的观念。
儒家确立了中国传统葬礼的大传统。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一直存在灵魂不死的信仰,经儒家伦理化解释,人们关心死者的灵魂,灵魂附于神灵,供奉于祖庙。
后来佛教的传入,则带来了"六道轮回,转世托生"等观念。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早期道家只讲炼丹成仙,在民间并无多大影响,但在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吸收了儒、佛教的许多观念,终于和儒、佛成为鼎足之势。
从道教对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影响中,亦可看到道教与儒、佛二教的关系,道教给丧葬文化带来了关于地府阴间的观念。
宗教的融合体现在丧葬礼仪中,那便是以儒家传统丧礼为主体,融合了佛、道二教的丧葬礼仪的出现。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丧葬,指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
它是举行丧事,让死者有归宿,生者有悼念等相关事宜的仪式。
是人类特有的感情。
丧葬以祭祀、缅怀等感情为基础,民间丧葬形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形式(土葬、火葬、水葬等)。
各地兴起、承续、发展、积累而成的丧葬文化和习俗。
丧葬既成文化,与传统的孝道祭祖、死者为大、思想感情有关,目的是前传后教而约定俗成。
也就是说,对死者毫无感情,就不可能产生丧葬。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不断进步,殡葬制度的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形式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各民族,各教派,各地区办理丧葬的习俗不一,大体有以下共同形式: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世、"过身"、走了等。
入殓,俗说"入棺"、"收殓"。
安葬,俗说"过山"、"出葬"。
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
入殓、出殡、安葬(俗称"落事")都要请堪舆(俗称"地理先生") 选找"风水宝地" 。
请阴阳先/道士念经做法事等,择"吉日、吉时"安葬。
入殓:事前孝子孝孙(男丁)穿孝服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
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
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
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
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
穷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
出殡:满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称"烧香",先儿孙后亲朋按辈分大小依次烧香磕头。
各种文化差异的调查与比较中国各地区丧葬习俗介绍
各种文化差异的调查与比较中国各地区丧葬习俗介绍中国各地区的丧葬习俗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存在很大的差异。
下面将对中国主要地区的丧葬习俗进行介绍和比较。
北方地区:在北方地区,丧葬习俗通常比较庄重和保守。
在丧家,需要悬挂白布,放置烛台和神位,烧香拜祭。
家属要穿戴素朴的服饰,不戴饰物或者佩带鲜花。
丧事期间,家属要素面朝北,不许笑语或长时间外出。
丧葬当天,亲友要戴黑纱,举行循礼,为逝者送行。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丧葬习俗和北方地区相似,但有一些略微不同之处。
东北地区的丧事一般会摆设神位和安放灵台。
丧期往往比较长,有时达到三年,丧期过后还会祭奠祖先。
另外,东北地区的葬礼通常会制作面人,即用木板雕刻成逝者的面部形象,用以纪念和追思。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的丧葬习俗相对热烈活泼。
丧家一般会隆重张罗,邀请亲友前来吊唁。
葬礼多以家族合葬为主,有时还会修建堂宇。
南方的丧葬中也有舞狮和放炮等形式,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
丧期一般为百日或三年,期间还会举行法会、道场等活动。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的丧葬习俗多样而庄重。
在一些地方,人们会选择高山地带或岩洞进行葬礼,一方面因为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缅怀逝者。
丧家会悬挂白布,施行祭拜,但与北方地区相比较不太注重神位的设置。
西南地区的葬礼还常常有跳节令舞和唱曲子的表演。
台湾地区:台湾地区的丧葬习俗独具一格。
一般来说,台湾人会在逝者离世后,先举行告别仪式,并选择进行“送灵”活动,随后再进行火化或土葬等葬礼仪式。
丧期为49天,期间会举行法事和第七天、第四十九天的祭拜仪式。
台湾地区的葬礼还常常有送灵马和开道车队等特色,使丧葬过程更加热烈。
综上所述,中国各地区的丧葬习俗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北方地区丧葬习俗庄重保守,东北地区丧期较长,华南地区丧葬热烈活泼,西南地区丧葬多样而庄重,台湾地区丧葬独具一格。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丧葬文化差异
5.吊唁(yan)仪式
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 指亲友 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 属,死者家属 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 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 礼。一般吊唁者都携 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 面用别针挂上 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 条。
6.入敛仪式 吊唁举行完毕之后,就要对死者进行入 殓式。 7.丧服仪式 在所有的这些丧葬习俗中,丧家必须穿 戴丧服
• 第九:党国旗覆灵柩 邓丽君之丧礼除震憾万千歌迷心弦外, 也是台湾有史以来最多党、政、军各方 高层要员出席的艺人丧礼。 在丧礼中,总统府资政郝柏村、行政院 长连战、国防部长蒋仲苓、台湾省长宋 楚瑜、台北市长陈水扁等高层要员均有 亲身出席丧礼。 邓丽邓之灵柩更获覆盖党旗及国旗,仪 式由国民党秘书长许水德和总统府秘书 长吴伯雄亲自主持,这是台湾艺人少有 的殊荣
• 第三:首名艺人丧礼作直播 台湾华视除了一力承担了邓丽君丧礼的 筹备过程外,亦都现场直播整个丧礼过程。 据台湾资深记者表示,台湾除了军政要人的 丧礼曾经试过直播外,艺人从未有过这般受 重视。电视直播丧礼,以慰丽君歌迷的思念, 亦都是台湾一个纪录。
• 第四:接近三周才出殡 香港处理红星的丧礼,通常都是采取尽快入 土为安的做法,所以七至十天便会举行丧礼。 而邓丽君由逝世至出殡,前后等了十九天, 应该算是最长的红星丧礼。 丧礼由早上七时开始仪式,采访的媒体 记者,三时许便要起床前去第一殡仪馆,而 凭吊的歌迷也要半夜三、四点便到门外排队 轮候,才能向邓丽君作最后致敬。
宗教伦理、崇尚个人与自我、 权利平等、崇尚亲爱
灵魂升华,解脱生前 痛苦
社会各阶层:重孝
1.讨论死亡时心态 不同
中:恐惧,否定、蒙蔽的负面 态度 西:生死相同,无明显心理 冲突 生:尽责 责任 死:为责任而死 皇权 忠效 信念 忘我的死 精神的升华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汉族丧葬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不同理解和态度。
在汉族丧葬风俗中,人们尽力为逝去的亲人提供最好的安葬方式,并且严肃尊重死者的遗体和灵魂。
在中国历史上,丧葬风俗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尊重,它体现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命的珍惜。
一、丧葬仪式中的礼节在汉族丧葬风俗中,丧葬仪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丧葬仪式的举行不仅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和怀念,也是对生者的一种警示和警醒。
在丧葬仪式中,人们要遵循许多礼节和规范,以示对逝者的尊重。
在葬礼中要穿着适合的服装,不能言语轻浮,不能吃辣味食物等。
二、丧葬风俗的起源与背景汉族丧葬风俗起源于远古时代,是古代先民对死亡和生命的一种共同认知和传统习俗。
在中国古代,丧葬风俗是非常严谨和庄重的,人们对死亡有一种深刻的敬畏和崇敬之心。
在汉族丧葬风俗中,人们通过不同的仪式和礼节来纪念逝者,祭奠祖先,并祈求祖灵的庇护和保佑。
三、丧葬风俗中的禁忌和习俗在汉族丧葬风俗中,有许多禁忌和习俗。
在葬礼中人们不能大声喧哗,不能谈笑风生,更不能哭泣过度,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还有一些其他的禁忌和规定,比如不能在葬礼上带有洁癖的行为,不能带有丧家相冲的物件等。
汉族丧葬风俗中的祭祀仪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通过祭祀可以安抚祖灵,保佑子孙后代。
人们在丧葬仪式中会举行不同形式的祭祀仪式,比如祭祀祖先、祭奠逝者等。
祭祀仪式通常会在葬礼的最后举行,以示对逝者的缅怀和怀念。
五、丧葬风俗的演变与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汉族丧葬风俗也在不断地演变和传承。
今天,人们对丧葬风俗的理解和认识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和调整,但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之情始终没有改变。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丧葬风俗的看法和态度也被重新审视和认识,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要求。
第二篇示例:汉族丧葬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对逝者的尊重和亲情的表达。
农村丧葬习俗调查报告
农村丧葬习俗调查报告农村丧葬习俗调查报告在某些事情不明真相时,我们就需要好好地展开调查,并根据掌握到的材料,形成调查报告。
快来参考调查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村丧葬习俗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丧葬习俗是几千年来一代代流传的民间习俗。
如果哪家老人病故,故者晚辈一是要用硬币含入老人口中,叫含口钱。
老人含了含口钱,以示到了阴间,有吃有穿。
二是要烧落气钱,落气钱的数量是3.6斤、6.6斤,老人一落气,孝男、孝女要跪着烧,一边烧一边喊(爹)(妈),我们烧钱给你了,你要好好管理。
烧完后用草纸包成三份,两分到入棺时放于故人头两边,让他以后用,一包放在他手边,以便于他到阴间过关时,用于开支关卡费。
殡葬程序大致有以下几项:一、入棺入棺前孝家先要把老人洗净,穿好衣服,然后停于正堂屋中,下垫白布,上盖红布,然后派人去瞧日子,还要派男孝去请族宗自亲长辈到场(男老人先请叔叔、大伯,女老人要先请舅舅等长老),自亲长老到场后,在他们的监督下,开始入棺,入棺时,将棺材用条凳放于正堂屋中,选好吉时,请个经验丰富之人,扫材,扫材时打开棺盖,用一只雄鸡,提鸡面向大门、念:“此鸡不是非房鸡,玉母娘娘刺下扫棺鸡,从里往外挥动,一扫孝堂生魂出,二扫孝家人等生魂出,三扫六牧牲口生魂出,四扫五谷杂粮生魂出,五扫亡人死魂入、生魂出、死魂入”,将鸡从里向往丢出。
扫完棺材后,在棺内垫纸,用草纸叠成三角形,铺在棺底,铺纸要算亡人有几岁,就铺几份,另加三份。
左右和底数量一样,纸铺好后,开始入棺,入棺时,亡人头顶要放瓦,脚边要放砖(叫头顶铜瓦脚采金砖)。
老人入棺材前要把身上的铁器、扣子全部剪掉,老人的腰带要用棉线,一岁数一根,另加三根合拼系在老人腰上。
二、领地领地要根据老人的属相、来配山向,按照阴阳先生的指点,葬在哪方亡命八字合葬哪方,还有哪方山向利葬哪方。
山向以亡命是两回事,山向不利,今年不利,明年利,可不开向,到利年开向,如果亡命人八字不合,就永远不合不能葬。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摘要】丧祭礼仪是不同文化中对死者的一种纪念与悼念仪式。
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中丧祭礼仪的比较,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
在中国,丧祭礼仪具有悠久的传统,强调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
而在西方,丧祭礼仪更注重对死者家庭的安慰和支持。
对待死亡的态度和丧礼仪式的形式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生死的理解和价值观的差异。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
通过对中西文化在丧祭礼仪中的差异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共通之处和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丧祭礼仪、中西文化差异、传统、态度差异、仪式差异、社会意义、价值观、尊重、文化差异。
1. 引言1.1 什么是丧祭礼仪丧祭礼仪是一种在人们面临亲人或朋友逝世时举行的仪式。
这种仪式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同时也是为了安抚生者的心灵和情感。
丧祭礼仪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形式和传统,反映出了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不同看法和态度。
通过丧祭礼仪,人们可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同时也可以通过共同的仪式和仪式化的行为来慢慢接受逝者离去的现实。
丧祭礼仪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象征,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死亡、亲情和人类存在意义的理解。
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和交流,丧祭礼仪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包容性,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促进了对于死亡和生命的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理解。
1.2 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中西文化差异源远流长,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宗教、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
在丧祭礼仪这一方面,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丧祭礼仪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仪式,代表着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丧礼通常会持续一段时间,包括各种祭奠、祭拜和悼念活动。
这些仪式在中国人心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对死亡和家族传承的重视。
而在西方文化中,丧祭礼仪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与中国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
西方人通常会选择举办葬礼或追悼会来悼念逝者,通常在逝者去世之后不久进行。
中国古代丧葬礼俗
中国古代丧葬礼俗中国古代丧葬礼俗大家好,我今天给大家演讲的主题是《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俗》。
前面的同学讲了包括社交、婚礼在内的很多礼俗。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下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俗。
资料不多,水平有限,如有错漏,请大家多多指正。
一、中国古代丧葬礼俗的分类与内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丧礼是一种“凶礼”,丧礼历来都是中国礼制中的重要成份,官方或民间都十分重视。
传统丧葬仪礼的一致性或共同性是相对的。
不同时代、地域的葬礼方式有相当的不同。
如果忽略其细节差异,对中国古代传统丧葬仪礼大致相同的基本过程和主旨进行概括性了解还是可能的。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按阶级划分,主要有两大类:汉代以后的历朝政府,开始有官修丧礼。
汉代已经开始制定王室贵族的丧葬仪礼。
到了魏晋,官制丧礼制度逐渐扩及于品官,这种官制丧礼在晋、北魏、北齐、隋、唐累世均有修订。
但是官修丧礼以皇室与品官之礼制为主,而不及于庶人,为了弥补官修丧礼之不足,明清两代政府都推崇朱熹的《文公家礼》,颁行天下为百姓通用。
这一私修丧礼,由宋至清,普遍为士人及庶民所依循,可称为是传统丧礼的具体代表。
主要内容古代的丧葬礼仪纷繁复杂,有20多项,但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处理尸体的仪礼(殓和葬);2.处理灵魂的仪礼(奠和祭);3.处理生者的人际关系(家族、亲属及社会关系);4.调适生者的情绪(心理调适)。
二、三、传统的丧葬礼俗所谓丧葬,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
葬礼部分包括停灵、报丧、吊唁、入殓、丧服、下葬、做七、居丧等等。
停灵是指人去世后不立刻埋葬,而是先把灵柩停放在某处;报丧是指停灵之后,诸事准备就绪,亲属和子孙选择日期将亲属去世的消息告知亲友;吊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亡者家属;入殓是指将亡者入棺;丧服是指人们换上为哀悼死者而穿的服装等等。
居丧是指亲人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当然这是经过简化之后我归纳的丧葬礼俗,其中也去除了比如招魂等一些糟粕。
中华传统文化:丧事民俗详细解说
白事事宜现在热丧大多以三天为期,下面按时间先后,详列各项事宜。
☯第一天第一天要做的事情有17件。
1.穿寿衣人病危时,绝气之前,先穿寿衣。
夫妇先亡一方的,穿寿衣为单数;夫妇双亡的,穿寿衣为双数。
两头见棉,取“以棉(眠)为安”之意。
2.丢噙口钱噙口钱是一枚青铜钱,由长子丢入死者口内,为“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
3.放饼子和麸子亡人已逝,包一包麸子和一包小圆饼分别放在死者左右手中,同时念歌:“走到蚂蚁山,麸子撒两边。
走到恶狗山,饼子撒两边。
”使死者在去阴司的路上一路平安。
4.系绊脚绳人死后停尸在屋当门灵床上,用一条麻绳捆住两脚,以防炸尸。
到辞灵或入殓时,再解开去掉。
5.盖蒙脸纸用一张白纸盖上脸,从头部向下盖。
因死后脸色难看,以免亲人伤心或害怕。
6.放隐身草隐身草就是一把谷草,呈三角形放在尸体上面。
7.烧倒头纸意为给死者送钱,亲人痛哭一场。
8.做倒头面做一碗面条,放在棺头前面,叫倒头面,斜插一双筷子,备死者食用。
9.点长明灯在棺材前面放一盏油灯,为死者照路,从点上一直到油尽自灭,不能添油。
10.挂衣服在堂屋北墙立一把扫帚,把死者生前穿的一件衣服挂在扫帚上,下葬时烧掉。
11.放粮食棺后放一袋粮食,敞开袋口,斜靠棺上,抬棺时使粮食自然倾洒,向前洒得越长越好。
12.剪岁数纸按死者岁数,有多少岁就剪多少对,用死者拐棍挂在胡同口,男左女右,以示家中亡人,街坊邻居前来吊纸。
第二天晚上辞灵时烧掉,换上一方形白布。
13.做孝服孝家主要成员,用麻系腰,戴孝帽,系孝带。
14.搭灵棚在灵堂门外搭灵棚,设香案,摆祭品,立牌位。
正中间挂竹帘,安放遗像,像下用白纸写一大“奠”字,像侧写丧联。
- 1 -牌位图示:图一:第一天吊纸时用图二:烧轿时用图三:上林请神用图四:请神归家后换此牌位- 2 -图五:起灵、路祭、墓祭用15.写素联挽父:一天雨雪凋椿树,满目云山惨棘人(薤露兴悲)泪洒冰天悲失怙,父归东土痛无依(蓼莪抱痛)挽母:莫报春晖伤寸草,空余血泪泣萱花(遗爱千秋)终天唯有思亲泪,百草痛无益母灵(慈云缥缈)三年:一腔思亲恩未报,三年无改孝常存(于今三年)亲恩难报一生恸,礼制有定三年遵(永言孝思)十年:想见音容空有泪,欲闻教训杳无声(音容宛在)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苦雨百年愁(冰清永怀)注释:①椿树:长寿之木,后世称代父亲。
殡葬术语听不懂?传统习俗大解析
殡葬术语听不懂?传统习俗大解析对现代人而言,「丧礼」带有些许的神秘色彩。
不论仪式或简或繁,我们总会听到殡葬服务人员说着我们不懂的专业术语,或进行着我们不明白的流程。
若没有礼仪师、佛道人员的引领或说明,难免会让人不知其意、不明所以然。
在治丧期间从接体到安葬,平均花费天数约为14天。
其实丧礼并无绝对的标准流程,其呈现方式与讲究程度,取决于个人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或兴趣喜好。
加上现今社会环境变化、家庭结构改变,治丧天数已缩短许多,且流程也变得较为弹性。
殡葬流程与仪式内容可能因宗教信仰或地方文化不同而有所差异,今天95154殡葬服务将带大家认识常见的「殡葬专业术语」,与其蕴藏意涵。
传统殡葬礼仪流程与名词解释搬铺又称「徙铺」。
台湾早期有返家安息的习俗,甚至有「在家过世」才算是「寿终正寝」的观念。
若已是病危且放弃急救或医疗的病人,家属则会从医院带回家中,与家中神明及祖先做最后诀别,让病人平静、安心地离开。
现今大多在医院往生后,直接移往殡仪馆冰存,或租用冰柜放置家中冰存。
遮神在确认亲人往生之后,会为其沐浴、更衣。
而早期的神明、祖先牌位都供奉在大厅,将逝者从卧房移至大厅时,习俗上会用米筛或红纸遮挡神明与祖先牌位,避免直接让神明与祖先直接看到遗体,以示尊重,直到大殓入棺后再除去。
帷堂、阖扉、示丧又称「吊九条」。
早期会用竹竿架吊起一条全匹白布,弯九次后围起逝者,做内外区隔,避免亲友来访时直接面对到大体,也能防止阳光照射,现今大多改用「棺围」形式;依礼俗,丧家需半掩门扉,并在大门以白纸示丧,白纸写上严制(高辈份男性)、慈制(高辈份女性) 或丧中,出殡后再将其移除。
举哀家属会换上白色或黑色等素色衣服,男女左右站立,伤心哭泣,以尽其哀。
有些地方习俗会在门外打碎一只瓷碗,表示「碗破家圆」。
易枕与盖水被在举哀后,家属会用石头或一叠银纸作为逝者的枕头,传统习俗相信会为子孙带来智慧,如此也能让逝者面容较为安详,并且会在逝者口中放入硬币、红纸或金箔(含殓),两眼放上铜币盖住,此为「易枕」;再以白布制成、中间加缝红布的被单,覆盖于逝者身上,或是使用逝者生前所使用的被单,若是佛教信仰也可使用莲花被,此为「盖水被」。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丧葬,指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
它是举行丧事,让死者有归宿,生者有悼念等相关事宜的仪式。
是人类特有的感情。
丧葬以祭祀、缅怀等感情为基础,民间丧葬形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形式(土葬、火葬、水葬等)。
各地兴起、承续、发展、积累而成的丧葬文化和习俗。
丧葬既成文化,与传统的孝道祭祖、死者为大、思想感情有关,目的是前传后教而约定俗成。
也就是说,对死者毫无感情,就不可能产生丧葬。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不断进步,殡葬制度的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形式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各民族,各教派,各地区办理丧葬的习俗不一,大体有以下共同形式: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世、"过身"、走了等。
入殓,俗说"入棺"、"收殓"。
安葬,俗说"过山"、"出葬"。
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
入殓、出殡、安葬(俗称"落事")都要请堪舆(俗称"地理先生") 选找"风水宝地" 。
请阴阳先/道士念经做法事等,择"吉日、吉时"安葬。
入殓:事前孝子孝孙(男丁)穿孝服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
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
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
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
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
穷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
出殡:满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称"烧香",先儿孙后亲朋按辈分大小依次烧香磕头。
从文化视角对比分析中西方丧葬习俗差异
从文化视角对比分析中西方丧葬习俗差异摘要:由于中西方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哲学流派等方面的不同,丧葬礼仪的形式以及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从不同层次上折射出中西方生死观的不同。
因为丧葬仪式是根据一个地区或是民族的宗教信仰以及居民的价值观、生死观举行的,所以在不同地区就会有不同的传统丧葬仪式。
葬礼是对逝者祭奠的一种形式,从中西方葬礼的主色调、丧葬用品、葬礼中的哭泣等方面进行剖析,介绍中西方葬礼的不同,比较现今中西方的葬礼存在的显著差异,探讨影响中西方葬礼习俗的根本原因。
本文以对比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人们对待丧葬的态度、处理方式、对死者缅怀形式以及丧葬仪式的不同,对中西方文化的生死观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丧葬、习俗出生和死亡是每条生命必经的道路。
死亡是必然又神秘的人生过程的终点,而葬礼便是对安葬死亡的人以及死亡本身的礼节仪式。
从医学角度,死亡是心肺功能的丧失,心脏、呼吸系统或者脑功能停止运作。
人的生命是一个由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组成的连续过程,作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死亡在人类发展史上呈现着生命的二重性。
我国历来有重生悲死的传统,人们对死亡讳莫如深,远而避之,不敢谈论死亡。
为了避免死亡带来的恐惧感,表示对死亡的膜拜,“死亡”这一词汇被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代替。
现代汉语书面语用“去世”“过世”“仙世”“辞世”“安息”代替“死亡”,口语中用“去了”“走了”“不在了”“老了”代替“死亡”委婉说法。
对于“死亡”的禁忌,自古以来,人们对死亡有着畏惧甚至崇拜的心理,带有一种敬畏之情。
由于中西文化、宗教信仰和哲学流派等方面的不同,对丧葬礼仪的形式以及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从不同层次上折射出中西方对生死观的不同。
一、中西方葬礼的理念差异西方宗教是对上帝的敬畏,中国则更加注重忠孝,这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我们对于死亡是乐观面对的,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社会价值,生者只有在追求自己的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生命存在的意义。
各种文化差异的调查与比较 中国各地区丧葬习俗介绍
5、天葬
天葬:是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
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
让鹰(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等)吞食,认为可以带 到天堂。跟土葬,水葬,火葬一样,是一种信仰,一 种表达对死者的一种方式,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 现象,从其起源、形式、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都要 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业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的 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会形成不同的天葬
老北京的丧仪全过程
人死后的入殓接三烧七仪式
成殓,也称“入殓”:是将死者抬入棺木的仪式。一般在人死后第三天举行(若第三 日不吉,便不计死亡当日,而视第四日为第三日)。届时,死者的亲朋好友、侄男望 女都前来与死者见上最后一面。棺材和死者面容在入殓前都要再度装饰和修整,常由 茶房负责。先将七彩绸铺在棺材底部,放好头枕、脚枕,绸上按一定位置放7枚铜钱, 谓之“七星板”(即头、两肩、两臀、两脚各一)。其长女要一手拿着盛丝棉和清水 或酒精的小碟,一手拿着竹签,由阴阳生为死者用清水或酒精擦拭眼睛、鼻子、嘴和 耳朵,谓之“开光”。其口中还要念叨着“开眼光,亮堂堂;开鼻光,闻味香;开嘴 光,吃东西香;开耳光,听八方;开心光,心豁亮;开脚光,走四方……”等所谓咒语。 之后,再用一面小镜子为死者照一照,之后,将镜子摔碎,表示死者在阴间可以眼光 明亮、吃八方、听八方、闻八方...... 接三:是为死者举行的招魂仪式,于死后第三天晚间举行,人们认为人死3日,已登 “望乡台”上望乡,因此,需要让死者知道,家人已等了3日,死者已不可能复生,只 能由僧、道诵经超度,这是和家人的最后一见了。这实际上是家属对死者的一种祭奠。 接三这天,最有特色的是僧人的“放焰口”。放焰口是僧人为死者在奔赴黄泉时过鬼 门关的祈祷仪式。 烧七:在死者倒头后直至出殡前,家人要每日早、午、晚3次焚香烧纸,祭奠,称之 “朝奠、午奠、夕奠”。朔望举行隆重祭奠,谓之“殷奠”。死者停灵期间,以7日为 一期(七),按七颂经超度亡灵,并做家祭,焚化纸钱,俗称“作七”。烧七时,闺 女要“送箱子”、“烧包子”。箱子即扎彩,包子是用白纸叠成方形,用剪子剪成连 缀不断的纸串。死者有几个闺女烧几个包子,而且每“七”每人都要增加一个。
传统丧葬与习俗(小编整理)
传统丧葬与习俗(小编整理)第一篇:传统丧葬与习俗传统丧葬与习俗随州市地域广阔,北与河南省接壤,南与荆门、京山、钟祥相邻,南北相距近200公里,各种民俗与习俗因地域不同而不同。
以传统丧葬的习俗为例,南北差异就很大。
不仅如此,相邻的乡镇也有不同,只是差距略小而已。
笔者知道最多的当属随中一带的丧葬习俗与礼节,当然,前面说过,民间习俗因地而异,虽然是相邻的乡村因为继承老一辈的传统不一样,丧葬习俗与礼节也就会有不尽相同的地方。
尸首的停放逝者不管是自然死亡,还是因病去世,还是意外死亡,停放地方是有不同的讲究的,不管逝者属于何种方式死亡,如果在家里断气,那么,逝者的尸首(棺椁)就会很自然地停放在家里(堂屋正中),一般情况下,如果逝者有几个儿子,会选择停放在长子家中,也有逝者随谁生活便停放在谁家的。
但如果逝者是在外面断气,则他(她)的尸首就不会停放在堂屋里,而是在院子或场子里搭一个棚子停放,其原因是因为逝者“死不回家”,于是就干脆将其尸首停放在外面,如果这个时候强行将尸首停放在室内,会不吉利。
当然,如果孝子尽孝,像这种情况也可以停放在室内,但必须要有一个仪式:孝子先行祷告一番,祷告内容大体是一些要求逝者理解和原谅之类的,然后将逝者脸部用白布蒙上,由孝子反背着逝者进入堂屋停放。
床草和衣物逝者去世之后,他(她)的部分衣物会在逝者去世当日烧掉的,包括逝者生前睡过的床铺草。
烧床铺草和衣物的时候有讲究的,一是看燃烧时的烟雾飘向哪个方向,便意味着逝者将安葬在哪个方向,也有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烟雾飘散的越远,逝者的子孙的幸福就会越长。
二是在第二天看燃烧后的灰烬中间坍塌的效果,坍塌的面积越小,证明逝者的后代就会越发(财),反之,就会变得贫穷,因此,在烧床铺草和衣物之前,孝子们一般会人为地把中间放一些硬物,防止坍塌。
同时,家人们在当晚还要防止猫狗什么的踩到灰烬,因为有灰烬上是什么动物的脚印逝者来生就会变成什么动物一说,所以家人当晚会尽量避免这些动物踩踏灰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葬的基本原则:入土为安 土葬产生原因: (1)人类生存意识引起的原始生态环境保护行为产 生土葬; 人类丧葬民俗起源于对动物行为的模仿; 动物行为属于自然本能; 人对动物的模仿属于文化行为 (2)人性的发展,人伦情感关系进化产生土葬 (3)灵魂信仰与农业社会“以土为本”的观念 (4)儒家孝道伦理维系着土葬习俗的长期盛行 朱熹《朱子大全》卷92:“葬之言藏也……使 其形体全而灵魂得安,则其子孙盛而祭祀不绝,此 自然之理也。”
二次葬:是在采取埋葬、火葬、风葬等等方式后,对尸
体作二次或以上的处理。我国南方地区台湾、福建、广
东和广西的汉族和壮藏,自古以来比较流行二次葬。人 死后即棺殓土埋葬。待三五年后尸体腐烂后再择吉日, 发开棺,检取骨殖,将骨头擦洗干净、晾干。再按照次 序分头、颈、胸腰、下肢装入特制的陶瓮。俗称“金
塔”。这种二次葬又称二次洗骨葬或二次捡骨葬,至今
从丧葬方式看中国人的生死观
人类对死亡的认识是殡葬产生及发展的根本原因。 人类对死亡的认识经历了从无知、朦胧到深刻的 过程,人类的殡葬方式也是一个逐步规范的过程。 因此,丧葬便成了人类对死亡认识的行为表现形 式。 可以说,人们对生死观决定了人们的殡葬方式, 殡葬方式反过来也影响人们的生死。 我们得知中国民间对死亡有两种看法: 一种是自然而比较原始的灵魂观念;一种是较为理 智、较为进步的儒家的生死观。后者在历史上逐 渐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火葬产生原因: (1)受佛教焚尸葬俗影响而火葬 (2)贫困之家无力承担土葬费用而实施火葬 (3)受少数民族葬俗影响而火葬
3、悬棺葬
悬棺葬:是我国古代流行于南方地区的一种将棺木放置于 悬崖峭壁之上的一种古老葬俗方式。其葬法是利用天然岩 缝或人工木桩把棺木悬置在嘴壁之上,或者将棺木放在天 然或人工凿成的岩洞之中,悬棺葬的葬地都是选在面临江 河的绝壁高岩上,其葬具多为船棺,长2-3米,宽约半米多, 形体似一只船,分为头、尾和仑三部分,头尾翘起,仓为 棺枢,安放尸体。 又称:崖洞葬、石葬、崖葬、岩葬、仙人葬、箱子岩、挂 岩子 起源时间:商代后期(福建武夷山“船悬棺”距今3400年) 分布区域:南方山区(西南云、贵、川及长江以南的省区)
仪式。
6、水葬
水葬:在我国不普遍,康藏地区有此葬法。 人死后,由喇嘛诵经,然后投入江河中, 也有的盛于木匣中,到江河急流处打碎木 匣,沉尸于江河中。沿海地区有将棺木置 于海滩,利用潮涨冲入大海而水葬的。 水葬也用于处理特殊死亡,如四川大渡河 沿岸的汉族,过去对得传染病而死的人实 行水葬。
7、二次葬Fra bibliotek布朗崩龙 拉祜
云南
云南 云南
火葬、土葬
土葬 “凶死”者火葬 火葬
火葬、土葬
土葬 “凶死”者火葬 火葬、土葬
中国的丧葬习俗
丧葬,是人的最后一项仪式。所谓丧葬礼俗就是处 理死者时殓殡奠馔的礼节与习俗。在中国的传统文 化中,丧葬礼俗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为了避 免死者尸体腐烂而加以掩埋的活动,也不只是活着 的人对死者表示悲哀悼念的礼节习俗,儒家通过丧 葬仪式宣扬并实行“慎终追远”的孝道,统治者通 过丧葬制度强调并维系社会等级,达到调控社会的 目的。所以,中国的丧葬制度有着极为丰富的内蕴。 随着时代的流逝,繁琐的丧葬制度也日趋简化。我 小组就主要以是老北京、西藏、贵州地区的丧葬制 度进行介绍,由此分析出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死观和 价值观。
4、树葬
树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葬法,它的主要形式 是把死者置于深山或野外的大树上,任其风化; 后来,有的稍作改进的方式是将死者陈放于专 门制做的棚架上。由于置放尸体后任其风化, 故树葬也称“风葬”、“天葬”、“挂葬”、 “木葬”、“空葬”或“悬空葬”。树葬是树 居的反映, 因此,树葬也是原始生活在葬俗上 的遗存。
中国各地区丧葬习 俗的调查与比较
——中国各地区葬俗及方法 介绍(以京、贵、藏为例)
概念解析
丧葬:指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丧葬事宜。 丧葬习俗是以丧葬为基础,在民间长期相 沿、积淀而成的丧葬风尚和习俗。随着社 会的发展,文明与进步,国家殡葬制度的 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习俗也在不断注入 新的内容。也就是说,没有丧葬制度,也 就不可能产生丧葬习俗。
中国各地区丧葬方式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丧葬文化流 传至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 一部分,它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 派的思想理念。 中国丧葬方式种类有:土葬、火葬、悬棺葬、 天葬、树葬、水葬、石葬、塔葬、洞葬、二 次葬、现代葬等。
各民族分布区域及其葬俗
民族 汉 壮 藏 高山 鄂伦春 黎 彝 羌 珞巴 景颇 独龙 怒 裕固 索伦 阿昌 佤 主要分布区域 全国各地 广西、广东 青藏高原 川西高原 台湾 东北大、小兴安岭 海南岛 贵州、四川、云南 四川岷江上游 西藏东南部 云南 云南 云南 甘肃 内蒙 云南 云南 传统葬法 土葬 土葬(二次捡骨葬) 土葬、水葬、天葬、火葬 土葬(分室内、院内、野外葬等) 风葬后捡骨 土葬 火葬 火葬 土葬(曲肢) 土葬 土葬 火葬 火葬、土葬、天葬 木架葬(天葬) 土葬 土葬 现代葬法 土葬与火葬 土葬(二次捡骨葬) 土葬、水葬、天葬、火葬 土葬(分室内、院内、野外葬等) 风葬后捡骨 土葬 火葬、土葬 火葬 对敌人实行解肢葬 土葬 土葬 土葬 火葬、土葬、天葬 木架葬(天葬) 土葬 土葬
贵州高坡苗人神秘洞葬悬棺
洞葬是一种古老的葬礼形式,各个民族洞葬的方式也不同。 苗族将死者装入棺木,抬入一个大洞穴里,按照家族及辈分 排列,头朝南,放在峭壁上,以后整个苗寨或一个地域的亡 者,都被抬入这个洞穴。在荔波县的一些民族村寨,亲人去 世后,儿子将与牛搏斗,当众将牛杀死,作为祭祀品或用来 招待客人。之后将逝者装入棺木,抬到距村寨较远的山洞中 安放。 高坡的苗人把洞葬叫作“把个杜”三个字,据说,“把个” 是洞的意思,“杜”则是苗语的鬼,合起 来的意思就是“洞里面的鬼”。洞葬在 高坡“多得很”......
老北京的丧仪全过程
人死后的入殓接三烧七仪式
成殓,也称“入殓”:是将死者抬入棺木的仪式。一般在人死后第三天举行(若第三 日不吉,便不计死亡当日,而视第四日为第三日)。届时,死者的亲朋好友、侄男望 女都前来与死者见上最后一面。棺材和死者面容在入殓前都要再度装饰和修整,常由 茶房负责。先将七彩绸铺在棺材底部,放好头枕、脚枕,绸上按一定位置放7枚铜钱, 谓之“七星板”(即头、两肩、两臀、两脚各一)。其长女要一手拿着盛丝棉和清水 或酒精的小碟,一手拿着竹签,由阴阳生为死者用清水或酒精擦拭眼睛、鼻子、嘴和 耳朵,谓之“开光”。其口中还要念叨着“开眼光,亮堂堂;开鼻光,闻味香;开嘴 光,吃东西香;开耳光,听八方;开心光,心豁亮;开脚光,走四方 ……”等所谓咒语。 之后,再用一面小镜子为死者照一照,之后,将镜子摔碎,表示死者在阴间可以眼光 明亮、吃八方、听八方、闻八方...... 接三:是为死者举行的招魂仪式,于死后第三天晚间举行,人们认为人死3日,已登 “望乡台”上望乡,因此,需要让死者知道,家人已等了3日,死者已不可能复生,只 能由僧、道诵经超度,这是和家人的最后一见了。这实际上是家属对死者的一种祭奠。 接三这天,最有特色的是僧人的“放焰口”。放焰口是僧人为死者在奔赴黄泉时过鬼 门关的祈祷仪式。 烧七:在死者倒头后直至出殡前,家人要每日早、午、晚3次焚香烧纸,祭奠,称之 “朝奠、午奠、夕奠”。朔望举行隆重祭奠,谓之“殷奠”。死者停灵期间,以7日为 一期(七),按七颂经超度亡灵,并做家祭,焚化纸钱,俗称“作七”。烧七时,闺 女要“送箱子”、“烧包子”。箱子即扎彩,包子是用白纸叠成方形,用剪子剪成连 缀不断的纸串。死者有几个闺女烧几个包子,而且每“七”每人都要增加一个。
原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 烧三周年解析
出殡日起三天原坟;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 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按丧事习俗,烧七 (做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 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 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 加以侦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
2、火葬
火葬是一种处理尸体的方式,具体而言是以火把尸体烧 成骨灰,然后安置在骨灰瓮中、埋于土中、撒于水中或 空中,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 现时中国大陆的火葬比例为53% ,美国为26%,英国 为70%,日本则超过90%。 产生时间: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流行区域:西北地区 我国传统丧葬涉及火葬的民族:羌族、彝族、怒族、拉 祜族、普米族、哈尼族、纳西族、瑶族等等。(现代葬 法多以土葬为主) 汉族视火葬为异端,火葬焚尸被认为是有悖孝道伦理的 恶俗。所以汉民族地区火葬现象彻底根绝,一些过去实 施火葬的少数民族如羌族,也开始转向土葬,土葬成为 各民族普遍推行的丧葬习俗。
悬棺葬俗的演变形态:
(1)洞穴式(初始形态) (2)凿穴式(发展形态) (3)桩木式(定型形态)
悬棺葬俗产生原因: 高山悬崖:特殊的生活地理环境 对高山悬崖的崇拜(山崇拜)信仰产生了崖葬
(1)灵魂观念与特殊的地理环境相结合产生悬棺葬
(2)特殊的葬孝观念产生悬棺葬俗
生者的利益和死者的愿望通过奇特葬俗方式得到和谐统 一
在福建、广东、广西的女村地区还保留此种葬俗 。
8、现代葬俗
解放以后,国家为了节约土地,杜绝疾病蔓延,规定除部分少数 民族外,其余一律采用火葬。人死后,被送往殡仪馆停放,尸体赤裸 冰冻存放。为了延长保存时间,殡葬人员会在死者脚板底扎一个洞使 死者的血全部放走。 尸体送到殡仪馆后,一般三天内举殡,举殡分遗体告别仪式和追 悼会两部分。遗体告别仪式时设置“灵堂”,灵堂四周排满花圈,花 圈上挂满亲朋戚友的挽联。告别仪式开始先播放一段哀乐,悼念者默 哀三分钟,之后向死者三鞠躬,最后绕遗体一周,瞻仰死者遗容。长 子手捧死者遗照领悼念者去小礼堂开追悼会。追悼会主要是表彰死者 生前功迹,因过于形式及劳民伤财,现已基本取消。遗照一般不用彩 色,且用“炭烧瓷相”,以示永久存。 举殡后“灵车”--现称“专用车”把遗体送到火葬场--俗称 “大烟囱”,经大火焚烧后尸体化为灰。亲人可根据情况把骨灰放入 骨灰盒保留,也可把骨灰撒入大海、植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