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规律的学科,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

这门学科旨在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矛盾和运行方式,以及对社会政治变革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进行了深刻剖析。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这导致了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产生和分配不均。

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和危机。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还关注了阶级斗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
认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这种阶级斗争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通过分析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不稳定性和矛盾性。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还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的可
能性进行了探讨。

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危机,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瓦解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研究资
本主义经济结构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通过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解当代经济社会问题和探索社会变革的途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马克思原理小论文

马克思原理小论文

马克思原理小论文马克思主义原理小论文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和社会政治理论,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9世纪中期提出。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关于阶级斗争和历史发展的理论,以及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矛盾和冲突推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必然会导致社会不平等、剥削和压迫。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无产阶级需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意味着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等各个方面都受制于经济的条件和利益。

经济基础的变化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并推动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对于社会历史的研究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的,而无产阶级革命则是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通过革命,无产阶级能够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一个以共同自治和经济平等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然而,马克思主义也经历了一些批判。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其理论体系的某些局限性上,以及实施共产主义社会的实践问题上。

在某些实际应用中,共产主义社会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并且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集权主义和经济崩溃等。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批判,提出了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阶级共产主义社会的解决方案。

虽然马克思主义也有一些局限性和实践问题,但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经济制度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剥削与阶级斗争,它强调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矛盾与阶级对立,并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基本原理、重要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起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时,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商品经济学、阶级斗争等重要概念,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共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宣言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需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随后,马克思开始系统地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经济体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雏形。

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一种形式。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价值和劳动价值的分析,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流转过程。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独特的贡献之一,它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2. 商品经济学商品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通过研究商品的交换关系,揭示了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深刻地阐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规律。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阶级斗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矛盾,这种对立和矛盾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的胜利。

4.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是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只有通过对经济基础的改变,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

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

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本文关键词:价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本文简介:摘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历史的长期发展演化而来,并逐步推导出马克思理论系统。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及中国特色加入,该理论在当代中国社会上广受好评也面临反对的声音。

为分析反对意见产生的原因、提出对应解释、预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发展方向。

本文首先分析当今理论背景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本文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历史的长期发展演化而来,并逐步推导出马克思理论系统。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及中国特色加入,该理论在当代中国社会上广受好评也面临反对的声音。

为分析反对意见产生的原因、提出对应解释、预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发展方向。

本文首先分析当今理论背景与时代背景,提出对该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通过对反对意见提出解释、简评劳动价值论、预测其发展方向,对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进行全面分析并强调其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推动,阐述其时代和理性。

关键词:抽象劳动;劳动价值论批评学说;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和理性1为何讨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价值论从理论角度看,历史上各个学科的任何理论都会从一个基石出发,延伸出一套体系,以抽象演绎法为主导的古典经济学更是如此。

而这个基石毫无疑问在于我们所研究的商品交换的实体——财富(商品)到底由怎样的价值决定。

马克思倡导的劳动价值论,以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两重性来着重阐释一元论(价值来源于抽象劳动);斯密在后期从劳动论转入收入论,走向商品价值的多元论;而边际学派则以主观效用来认定商品价值;到马歇尔之后的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开始以商品效用和人的需求两方面来看待价值问题,从而慢慢开始从价值论走向价格论。

不同的理论起点尽管在相同的方法论下仍会产生不同的理论结果,而理论结果差异引导我们对理论本身进行反思。

从社会角度看,当今不少理论学者错误的理解了劳动价值论,产生了很多流行却又缺陷的思路和观点。

科学探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科学探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科学探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也是对社会经济规律的深刻探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承载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承和创新,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史诗。

本文将对科学探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萌芽期(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在那个时代,资本主义制度日益确立,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

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进行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研究,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矛盾和不可避免的命运。

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两大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则出卖劳动力,通过剥削工人取得剩余价值,这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日益显现。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渐形成并开始得到广泛传播。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们进一步深化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弥补了马克思原著中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

杜冈-巴拉诺夫斯基、列宁和希法亭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代表。

杜冈-巴拉诺夫斯基着重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提出了垄断资本的概念,并将其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进行论述。

列宁则在《帝国主义论》中深刻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征,并指出了帝国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

希法亭在其著作《垄断资本》中指出,垄断资本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资本家通过控制市场和资源获取超额利润,垄断形式成为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

2019年第32期ECONOMIC RESEARCH GUIDE总第418期Serial No.418No.32袁2019经济研究导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又要在借鉴西方经济学合理成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一直以来,学术界便存在如何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系的争论。

从认识上大致可以分为三派:“西化派”、“忠马派”、“折中派”。

西化派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过时,西方经济学才能够很好地解释和指导实践。

忠马派则完全信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他们认为,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完全忠实于马克思主义,不允许有丝毫动摇。

折中派认为,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也要在借鉴西方经济学合理有益部分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如何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就得弄清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异同。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首先,阶级性不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公开申明自己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经济学说。

西方经济学学者不承认或者回避西方经济学的阶级性,甚至宣称自己是为各阶级共同利益服务的超阶级经济理论。

而凯恩斯曾公开发表言论:如果当真要追求阶级利益,那我就得追求属于我自己那个阶级的利益。

……在阶级斗争中会发现,我是站在有教养的资产阶级一边的[1]。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同样属于意识形态。

此外,经济学在解释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时面临价值判断,必然自觉或不自觉的站到某一阶级立场。

显然,西方经济学学者们对阶级性的看法难以让人信服。

从西方经济学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实践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说。

马克思主 义政 治经济学研究

马克思主 义政 治经济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经济现象、把握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是对当时社会经济现实深刻洞察和批判的结果。

在 19 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本质和运行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商品的价值来源,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剥削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工人的劳动创造了价值,但他们却只能获得维持生存的工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和社会的不平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让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的积累和利润的获取。

这一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也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提供了理论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是其固有矛盾的集中体现。

由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会出现生产过剩、经济衰退等现象。

在经济繁荣时期,资本家为追求利润盲目扩大生产,导致市场上商品供过于求。

当危机爆发时,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陷入萧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这种周期性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所导致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强调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反过来又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对《资本论》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对《资本论》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对《资本论》的理解《资本论》——⼀代伟⼈智慧的结晶摘要:对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第⼀卷第⼀版序⾔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产⽅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对于这⾥所说的“⽣产⽅式”有着不同的解释,所以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也就有不同的认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的⽅法,概括的说,就是唯物辩证法。

全书的体系和结构,是⼀个科学的严密的整体。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不是教义,⽽是⽅法。

”马克思⾃⼰也说过:《资本论》是“把辩证⽅法应⽤于政治经济学的第⼀次尝试”。

资本论前两卷的内容分别可以概括为资本的⽣产过程和资本的流通过程关键词:资本论;劳动;价值;利润从1843年到1883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费了40年时间,在这期间他留下了浩繁的创作⼿稿。

马克思为构建他那庞⼤⽽⼜深邃的劳动价值学说耗费了毕⽣精⼒,⽣前仅来得及正式出版了《资本论》第⼀卷,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在马克思去世之前《资本论》其余各卷均未能问世,哪怕像⼿抄本之类也未曾见流传于世间。

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为完成马克思的夙愿,精⼼整理马克思的⼿稿,直到1885年《资本论》第⼆卷⽅能与读者见⾯,⽽第三卷延⾄1894年才得以公诸于世。

从第⼀卷的正式出版到第三卷的公开⾯世,期间相距27年。

⼀、《资本论》诞⽣的时代背景1.资本主义⽣产⽅式的内在⽭盾发展的状况表明,资本主义⽣产关系已经成为阻碍社会⽣产⼒发展的桎梏资本主义制度最先建⽴于欧洲,最早产⽣于英国,从17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法、德相继暴发了资产阶级⾰命。

资产阶级⾰命的成功,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命,资本主义⽣产逐步进⼊机器⼤⼯业的时代,随之,资本主义⽣产⽅式先后在英、法、德占据了统治地位。

但是从19世纪30年代起,特别是4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产⽅式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盾⽇益尖锐化,导致了⽣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于1825年在英国第⼀次发⽣后,继续不停地周期发⽣,⾄1857年开始扩⼤为世界性的⼤危机。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运行规律,理论框架主要包括资本主义制度、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等内容。

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强调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利润追求体系,在这种体系下,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利益冲突,劳动者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导致劳动者贫困化、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同时,资本主义发展也伴随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财富不均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使资本主义制度自身蕴含了解体和灭亡的因素。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主张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剥削工人而获取的额外价值,它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和实际劳动时间之间的差异,资本家通过私有制和生产关系的控制,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转化为自己的利润。

剩余价值的不断积累和扩大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但同时也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不均衡分配和阶级矛盾的不断加剧。

最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演进的主要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资本家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仅表现在经济利益上,还体现在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和正义。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提出了消除剥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

这一理论体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矛盾,也为我们探索构建更加公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趋势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趋势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趋势研究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以来,它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

作为一门关于经济规律和社会制度的学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后,其理论和实践认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也逐渐变得清晰可见。

第一,思想观念的更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离不开理论革新。

从基于物质生产方式而实行“自由竞争”到市场经济体系,再到如今的数字经济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关注的问题,也随着时间不断地变化。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劳动理论已经难以适应现实,并出现了一系列新经济理论,例如人类资本理论、制度经济学等。

这些理论的出现更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思想观念。

第二,理论方法的创新。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理论方法的创新也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从实证研究到制度分析,再到近年来的网络分析、计算经济学等,方法的创新不仅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系统,也为其实践应用提供了更加可靠、有效的支持。

第三,全球化格局的新变化。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这既给所有国家带来了全球化的机遇,又暴露了全球市场变化对人类发展的制约和挑战。

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及变化,不同国家应该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协同实现全球经济的各种发展。

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是应该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强化理论构建,以更好地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第四,科技创新的新冲击。

当今的科技创新正在挑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

虽然科技创新带来了机遇,但也进一步削弱了传统的就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并对全球经济整体形势产生了新的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对新兴科技、新产业和新模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趋势是与时俱进的,它需要不断地更新理论和方法,重新审视并发展适应新的经济发展。

随着全球化、数字化和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更深入地研究经济效益和社会可持续性等问题,进一步加强理论构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深入研究。

本论文旨在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来剖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剩余价值理论、矛盾运动理论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矛盾在于资本与劳动力的对立。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工人并将生产过程组织起来,从而获取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在劳动力价值之外创造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根源和手段。

矛盾运动理论矛盾运动理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通过内部矛盾的运动和斗争发展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这种矛盾的运动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矛盾等。

矛盾的运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最终导致社会形态的转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另一重要理论。

它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即生产方式决定了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意识形态等。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上层建筑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分析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周期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危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运行机制决定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资本主义周期包括繁荣、危机、衰退和复苏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周期中最严重的阶段。

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生产下滑、失业增加、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

社会不平等与贫富差距扩大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资本逐渐集中于少数富人手中,而劳动者的收入相对较低。

再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征

再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征

展塑造“ 习型企业 、 学 知识 型员工 ” 活动 。引 导职工树立终身
学习 的观念 , 提升职 工科 技文化水平 , 充分发挥 工会 的教育

职能作用 , 教育 引导 职工重视 知识 , 强学 习 , 断提高 自身 加 不
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 , 升整体 素质。积极组织 广大职工参 提 与劳动竞赛 、 技术创新 、 合理化建议 、 发明创造等创建 竞赛 活 动, 把科技成果转化 为现 实生产力 , 不断提 高企 业综合效益 。 加强 职工文体活动阵地建设 。结合 行业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
人 才。
三、 科学性。 以往的哲学 , 产生 于科
FzA ・ l|N AH Ns D H A
“ 依法维权 ” 。既要维护企业 的总体利益 , 更要代 表和维护职
工群众 的具 体利益 ; 既要 维护职 工群众 的经 济利益 , 又要维 护职工 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精神文化 利益 ; 既要维护职工


的合法权益 , 又要 引导职工群 众不断提高思想道 德素质和科
( 者单位 : 肃省甘 南州公路 总段 ) 作 甘
21 0 0年第 0 9期 / 总第 2 9期 3
哲 学 , 它产 生之 日起 , 公 开 申 明 自己是 无 产 阶级 的世 界 从 就
6 3


FzA ・ l|N ~H Ns BA H
观 , 为 无 产 阶级 和 广 大 劳 动 人 民 的解 究价值。 并 这也是 阶级性特征对我们讲 授 科学 的价值观 , 又储备了未来从事实践
技文化水平 , 达到构 建和谐企业 的 目的。
五、 挥好“ 导员” 发 引 的作 用
职工 是企业 的主体 , 企业 的和谐 首先是人 的和谐 。工会 组织要积极 发挥作用 , 坚持 以人为本 , 把提 高职 工整体素 质 作 为长期 的战略任务 ,教育引导广 大职工 树立正 确 的世 界 观、 人生观 、 值观 , 价 自觉投身改革发展 大潮 , 加强 学习 , 升 提 素质 , 推进 和谐企业 的建设 。 不断提高职工的劳动技 能。 围绕 市场需求 、 企业用工需要 , 加强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 眼于 着 新型工业化和高新技术 的飞速发展 , 积极探 索新形势下开展 职工经济技术活动 的新途径 、 新方法 , 健全机制 , 最大 限度地 组织广大职工投身到活动 中去 ,激励 职工立足本职创一 流 , 为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建功立业 。大力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其重要性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剥削关系,以及工人阶级的斗争和革命。

这一理论框架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和矛盾,为我们理解和改造现实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了商品生产的双重特性:商品既是使用价值,又是价值。

通过商品的交换,劳动价值得以实现,生产者的劳动被剥削成了资本家的利润。

这种剥削关系固化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进而引发了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也颇具洞察力。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追逐利润的逻辑下,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这不仅使资本家和工人都面临着失业和贫困的风险,也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命运和革命潜能提出了重要观点。

在剥削和压迫下苦苦挣扎的工人阶级具有历史使命,他们将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解放的力量。

而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危机也为社会主义的出路提供了可能性。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仅为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提供了理论工具,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这个世界,实现人类的共同理想和愿景。

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我们也需要深刻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劳动的凝结物。

而剩余价值理论则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即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和他们实际获得的报酬之间的差异。

此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关注了资本主义下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而由此产生的生产关系导致了生产者的异化和剥削。

这使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批判成为了社会变革的理论依据和动力源泉。

在当今世界,虽然资本主义制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物价问题 论文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物价问题 论文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物价问题探析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8-000-02摘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的观点,它对我们研究当前中国的物价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介绍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有关价格问题的一般原理,分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角下我国物价问题的实质。

关键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物价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的观点,它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

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和英国历年的经济统计资料,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任何市场经济仍然要不断地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作斗争,而解决的方法仍然是要不断地加强政府调控。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价格机制的相关原理不同的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决定了价格形成的不同,价格机制是由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所决定的。

价格机制是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表现形式,是市场上商品价格涨跌调节生产和流通的内在功能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价值也转化为生产价格,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价格机制。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

价格的形成受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关系、国家经济政策等诸多变量因素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价格是在商品交换中形成的,主要由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力量决定,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一般不会偏离太远。

简单来说,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有下降的趋势;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将上升,这就是它的形成机制。

在长期看来,由于厂家会根据市场的变动调整他们的生产,价格一般不会变化太大。

其他影响价格的因素还有工人的名义工资、货币实际购买力、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甚至现在公务员将上涨的工资也将会影响到价格。

商品价值量又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格形成、变动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一个过程。

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首先会引起相关商品价格发生相应变动,进而引起资本、劳动力、土地等各种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流动和重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本质和规律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意义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探究。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学研究,是两位创始人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和社会矛盾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马克思首次系统阐述其经济学思想的作品是《资本论》,此书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列宁和斯大林等继任者的引领下,不断发展和完善。

近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潮流包括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探索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拓展。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包括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以及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等。

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依赖于无尽的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则揭示了资本主义内在的不稳定和矛盾,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此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关注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模式,强调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提出劳动与资本相对应的价值观。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理解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首先,通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和不平等现象,进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和研究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成因和规律,为改善和调适现代经济提供了参考。

最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为我们思考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经济制度建设和优化提供了借鉴。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虽然有其重要性,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谈奋斗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谈奋斗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谈奋斗观众所周知,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奋斗观,强调个体行为要与共同目标相一致,个人利益与普遍利益相一致。

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和社会革命实践运动中,马克思又逐渐认识到工人的个体劳动行为与劳动目标和结果的不一致,从而对资本与劳动对立条件下的个体奋斗行为做了科学的反思。

在中学考试德语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明确表达了对奋斗的理解。

在马克思看来,在选择职业时,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在这朴实的语言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崇高而又切实的奋斗目标。

说它崇高,是因为这种奋斗目标在于追求全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它以彻底的人类普遍利益为根本遵循,也以个体自身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旨趣。

说它切实,是因为马克思认为这种利益彼此并不敌对和冲突,一方面是人类的普遍利益,另一方面是个人的特殊利益,这两者互相造就,相互促进。

在他看来,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和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他甚至指出,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哲人或者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的伟大人物。

这就是马克思在17岁时立下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奋斗目标,特别是他对普遍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理解令人印象深刻。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奋斗目标,特别是根本的奋斗目标须确立好,这样才能在现实活动中逐步践行它、实现它。

那些每天变换一个目标,且天天不重样的人,是难以成人成事的。

达成奋斗目标不是靠空想,也不是靠投机取巧,更不是靠一时的热情。

在马克思看来,我们需要冷静的考察,充分估量困难,不能仓促行事。

如此一来,我们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便会有清醒的认识,并且将自身的职业与奋斗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

这样一来,一个选择了自己所珍视的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

显然,我们只有将正在从事的职业放在根本的奋斗目标之中,并使之服务于它,才会有这种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马克思认为,在奋斗的道路上,事先于我们选择之前就已确立的特定社会关系,还有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匹配的身体素质,以及自身已具备的职业能力,都是实现奋斗目标的必要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丰富的信仰思想,本文只从一个侧面初步展示马克思的有关思想,并揭示马克思考察信仰的独特视角。

一、从经济看信仰:马克思信仰思想的独特视角
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经典作家从来不谈论和研究信仰问题。

这种印象不正确。

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就从不同角度涉及到信仰问题。

比如,马克思从研究和批判宗教的角度谈论过信仰;从批判旧哲学和清算唯心主义哲学信仰的角度谈到过信仰;从政治斗争和政治信念的角度谈到过信仰;从人生信仰角度谈到过信仰;还从思想宣传的角度,以及从共产主义运动的角度等也谈到过信仰问题。

在马克思谈论信仰的各种角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至今往往受到忽视的一个视角,是从经济学角度对信仰现象的观察和透视。

这是马克思信仰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信仰属于社会的意识形态现象,而且是离经济基础比较远的意识形态现象,人们往往看不到它与社会的经济因素和经济过程之间的联系。

所以,历来研究信仰现象的人,不论是一些神学家、宗教学家还是哲学家、文学家等,往往从思想人文的角度考察信仰问题,而通常并不注意进行经济分析。

这就有意无意地限制了信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则独具慧眼,能够从经济角度去考察信仰问题。

特别是马克思,在与恩格斯的理论分工中,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

因而,他在研究经济学过程中随时随地涉及到一些信仰问题,并提出了有价值的新颖的见解。

经济学研究与信仰研究看起来天悬地隔,但并非如此。

马克思不是就经济研究经济,而是从经济领域来透视整个社会。

他在经济学研究中经常地广泛地涉及到信仰问题并不奇怪。

而且政治经济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有科学性,另一方面也有意识形态性。

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正是为共产主义信仰作了最有力的实证性的科学证明。

而且马克思的有些经济学论述本身就是某种关于信仰的思想和论断,可以看作是从经济学侧面来阐述信仰问题,如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的分析,以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信用和信用制度问题的分析等等就是如此。

另外,在马克思大量的经济学著作中,我们还时常看到一些关于宗教和信仰方面的概念和提法,他引用一些宗教术语或关系来说明经济活动或经济过程中的一些特点。

比如,用神学家的思维方式来比拟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认为就象神学家根据自己的信仰来把一切宗教划分为真正的宗教和臆造的宗教一样,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根据自己的信
念把一切社会制度划分为天然的社会制度和人为的社会制度。

他说:“政治经济学对待资产阶级以前的社会生产机体形式,就象教父对待基督教以前的宗教一样。

”“经济学家们在论断中采用的方式是非常奇怪的。

他们认为只有两种制度:一种是人为的,一种是天然的。

封建制度是人为的,资产阶级制度是天然的。

在这方面,经济学家很象那些把宗教也分为两类的神学家。

一切异教都是人们臆造的,而他们自己的则都是神的启示。

”再如,马克思还用天主教与教皇的不可分离关系来比拟商品与货币的关系。

马克思针对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想废除货币而保存商品生产的天真幻想,讽刺说:“这么说,我们同样也可以废除教皇而保存天主教了。

”总之,在马克思那里,信仰问题与经济问题有密切联系,他在自己的经济研究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信仰思想。

二、关于信仰现象的经济根源和基础
马克思注重从经济活动中考察思想信仰问题,揭示信仰现象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根源。

下面我们列举马克思的几个相关论断,并作初步分析。

1、神话:在幻想中支配自然力
神话是一个与信仰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

神话作为一种对于世界的解释,是早期人类的世界观,数千年来人类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了庞大的宗教信仰体系。

任何一种宗教世界观都是神话世界观,或从神话世界观发展而来。

对神话进行研究,是从一个特定的方面揭示宗教信仰的秘密。

马克思对神话素有兴趣,在波恩大学学习期间学习“希腊罗马神话”课程“极为勤勉和用心”。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及其准备材料中,也研究了古希腊一些哲学家尤其是伊壁鸠鲁和亚里士多德的神话观点。

这些都为马克思后来对神话的论述打了基础。

马克思关于神话本质和作用的论述比较集中地见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

他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尤其是从人类生产活动的角度来审视神话现象,这就抓住了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深刻的根源。

人类的生产力和物质文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类逐步征服和支配自然力的过程。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主动的姿态面对世界,这是人与世界关系问题上人类所持的基本立场和基本价值取向。

尽管人在与自然的力量对比上常常处于劣势,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前的历史阶段,人们更多地是受着自然力的支配。

但即使在这样的时期,人类在内心中也仍然希望自己支配自然力而不是受自然力支配。

而当人们缺少实际上征服和支配自然力的能力时,就在想象中实现这个支配。

马克思上述神话定义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给宗教下的定义,正好是相互补充。

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宗教作为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自然力和社会力)在人脑中的幻想的反映,显然就与神话相反。

如果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长期以来存在着自然力支配人还是人支配自然力的问题,那么宗教反映的是自然力支配人的事实,而神话则折射出人支配自然力的愿望。

宗教与神话的这种差异反映了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两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