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古生物学l要点
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部分总结
古生物地史学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以及与生物有关的各种物质记录。
2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地层以及反映地球发展历史的其他物质记录。
3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与遗迹。
4化石石化作用:地史时期生物遗体和遗迹在被沉积物埋藏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随着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即石化作用。
石化作用主要有三种形式:矿物填充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生物硬体变得致密坚实)、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的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填充,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那么原来生物的微细胞可以被保存下了)、碳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5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条件:一、生物本身条件,最好有硬体,因为软体部分容易腐烂、分解而消失,而硬体主要是由矿物组成的,能够比较持久抵御各种破坏作用。
二、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死后尸体所处的物理化学环境直接影响到化石的保存和形成。
三、埋藏条件,生物死后,掩埋的沉积物不同,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也不同。
四、时间条件,只有生物死后迅速被埋藏起来才有可能被保存为化石。
五、成岩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作用过程中,其压实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到化石的石化作用和保存。
6 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实体化石是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模铸化石是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在岩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的印模和铸型印痕化石: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印痕。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如贝壳)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1)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中的生物及其演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历史,确定地层层序和时代,推断古地理、古气候环境的演变等的学科。
●地史学:研究地球(主要是地壳和上地幔顶层)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又称历史地质学。
地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沉积发育史、生物演化史和构造运动史。
对地史学的研究可为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勘探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显生宙近6亿年以来海洋动物的五大绝灭事件:集群绝灭事件绝灭的海洋动物科数奥陶纪末绝灭事件22晚泥盆纪世绝灭事件21晚二叠世绝灭事件52晚三叠世绝灭事件20晚白垩世绝灭事件15其中晚二叠世的生物危机最严重,几乎占当时海洋动物的总科数一半●物种的定义生物钟是指可以互相交配的而且与其他种群个体有生殖隔离的自然群体化石种是指生活在一定的地址时间内,具相同或相似形态特征的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形态种是指具有相同形态的居群归于同一个种物种:由居群组成的生殖单元和其他单元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生态位●标准化石:分布广数量大,在某一地层单位中特有的生物化石,该层以上和以下的地层中基本上没有这种化石,能确定地层地质时代的化石,具备时间短,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泛,特征显著等条件●水生生物生活方式底栖、游泳、浮游●化石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2)模铸化石: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3)遗迹化石4)化学化石●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生物各级分类单位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
属和属以上单位的命名都用一个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即用单名法。
属以上的分类单位则用正体。
种名则用两个词表示,称为二名法(双名法)。
一个完整的种名是该种从属的属名加上种本名,全用斜体。
亚种学名则用三名法,即由亚种名和所从属的种学名结合构成。
亚种名置于种名之后。
在命名法则方面则遵循”优先律”的原则。
一个生物分类单位的有效名称,应符合国际动(植)物命名法则的规定,以最早正式刊出名称为准。
以后再有同一化石的命名,应作为同义名而废弃。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一、古生物地史学概述1. 定义:古生物地史学是一门研究古代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学科,通过对化石的研究,了解地球历史及其生物进化过程。
2. 研究方法:古生物地史学主要依靠地层学、古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化石进行分类、描述、对比、年代测定和研究。
3. 研究意义:古生物地史学对于了解生物进化、地球历史、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层学基本原理1. 地层概念:地层是地球表面一层层的岩石和土壤,按照形成顺序和时间关系,可分为底层、中层和表层。
2. 地层划分:地层划分是根据岩石类型、颜色、结构、化石等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位,如地层系、地层群、地层段等。
3. 地层对比:地层对比是通过研究各地层单位的岩石特征、化石组合、古地理环境等,确定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
三、化石及其分类1. 化石概念: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因地质作用而保存下来的证据。
2. 化石类型:化石可分为遗体化石、遗物化石、生活痕迹化石等,其中遗体化石包括骨架化石、牙齿化石、鳞片化石等。
3. 化石分类:化石分类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地质分布等,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古植物、古无脊椎动物、古脊椎动物等。
四、生物地层带与地质年代1. 生物地层带:生物地层带是根据化石组合特征,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生物地层单位,如生物地层带、生物地层群等。
2. 地质年代:地质年代是指地球历史划分的不期,如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
3. 生物地层带与地质年代的关系:通过对不同生物地层带的化石研究,可以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了解生物进化历程。
五、古生物地理与环境1. 古生物地理:古生物地理是研究古代生物的地理分布、迁移规律和演化趋势的学科。
2. 古生物环境:古生物环境是指古代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如气候、水体、土壤等。
3. 古生物地理与环境的关系:古生物地理与环境的关系反映了古代生物的生活习性、适应能力及地质历史背景。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古⽣物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古⽣物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古⽣物学1.化⽯的定义;化⽯的保存类型(1)化⽯的定义:化⽯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物遗体和遗迹。
它必须具有诸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物特征,必须是保存在地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
(地史时期指全新世以前,即1万年或1.2万年)(2)化⽯的保存类型:根据化⽯的保存特点,⼤体上可以将化⽯分为4⼤类,即实体化⽯、模铸化⽯、遗迹化⽯和化学化⽯。
○1实体化⽯:古⽣物遗体本⾝⼏乎全部或部分(特别是硬体)保存下来的化⽯。
变化实体:由⽣物硬体部分经不同程度的⽯化作⽤形成;未变实体:在特别适宜的情况下,其硬体与软体可以⽐较完整的保存⽽⽆显著的变化。
○2模铸化⽯:指⽣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根据其与围岩的关系,可分为4类:a.印痕化⽯:即⽣物⼫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物软体的印痕。
b.印模化⽯:即⽣物硬体(如贝壳)在围岩表⾯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c.核化⽯:即由⽣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物体⼤⼩和形态类似的实体,包括外核和内核两种。
d.铸型化⽯: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后来的矿质充填所形成的化⽯。
○3遗迹化⽯: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物⽣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分为痕迹化⽯和遗物化⽯)○4化学化⽯:地史时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保存为化⽯,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蛋⽩质、脂肪酸、氨基酸等仍可残留在岩层中。
2.⽣物的⽣活⽅式;海洋⽣物环境分区(1)(海洋)⽣物的⽣活⽅式:○1底栖⽣物:指⽣活在⽔层底部,经常离不开基底的⽣物。
底栖⽣物如果⽣活在基底表⾯以上则称为表⽣⽣物(a.营海底爬⾏或跳跃⽣活——底栖活动型;b.营海底固着⽣活——底栖固着⽣物),⽣活在基底表⾯以下的⽣物称为内⽣⽣物(a.营潜⽳;b.营钻孔)。
○2游泳⽣物:体流线型、两侧对称,运动、捕⾷和感觉器官较发达。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考点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1、进化: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在其形态构造的复杂变化和生理机能的提高。
2、发生在种内个体和居群层次上的进化成为小进化;种和种以上的进化被定义为大进化。
3、小进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突变、迁移、遗传漂变、适应和自然选择4、大进化的形式(1)适应辐射: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2)趋同与平行演化:趋同是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
平行演化是指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它与趋同有时不易区分,但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3)线系渐变与间断平衡:线系演变模式认为生物逐代的微小变化可以随时间积累导致主要的进化。
间断平衡模式认为大进化的主要方式由长期的进化停滞期和短期的快速进化期所组成,新种是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则处于停滞的进化状态,表型上不会有明显变化,直到下一次成种事件发生之前。
5、大爆发: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地出现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6、大灭绝: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的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7、生存条件:维持生物的生命活动(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的基本外界条件。
8、生活环境: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生物生存跳进的总和9、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10、化石群落营养结构主要包括两类描述指标:生态类群、时空分层结构11、原地埋藏化石的主要特点:(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分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瓣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古生物学地史学古生物地史学二、问答题1.试述古生物地史学的发展历史及其相应的重大事件。
第二章化石的形成与古生物学一、名词解释化石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自然分类二名法二、问答题1.试述化石形成的过程及保存条件。
2.简要说明研究化石的方法及意义。
第三章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一、名词解释物种绝灭假绝灭种系代谢生态代替背景绝灭大规模绝灭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特化趋同趋异二、问答题1.论述生物演化的过程、生物进化的特点及规律。
第四章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一)——无脊椎动物及半索动物一、名词解释蜓的隔壁和旋脊头足类缝合线四射珊瑚中柱面线胎管线管胞管笔石枝笔石体笔石簇二、问答题1.所学古生物门类中哪些类别具有两个壳瓣?如何从硬体形态构造来区别它们(列表比较)2.试述四射珊瑚的构造带型的特征及地史分布,并各举一例说明。
3.试述不同地质时期蜓的演化特征。
4.论述各地质时期笔石体的特征。
第五章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二)——脊索动物及古植物一、名词解释恐龙羊膜卵古植物学石松植物的叶座叶痕二、问答题1.简述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2.试述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进步性特点。
第六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群落特征种生态系统优势种指相化石二、问答题1.举例说明应用古生物学分析环境的方法有哪些?第七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一、名词解释沉积相沉积环境瓦尔特相律相标志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准同生变形构造地层叠覆律海进海退超覆退覆沉积旋回穿时二、问答题1. 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有哪些?并举例说明之。
2. 简述几种主要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
3. 详细叙述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有哪些?第八章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一、名词解释地层对比地层划分岩石地层单位组年代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延限带顶峰带组合带层型二、问答题1. 试述地层划分的依据和地层对比原则及方法。
2. 列表对比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要点
化石是指保存在各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化石的保存条件:(1)自身条件需要有能够保存下来的硬体,以矿质硬体为佳。
软体不利于保存(2) 埋藏条件需要有利的环境,能迅速地将生物埋藏起来,并且不遭受其他因素(如地下水)破坏。
(3)时间因素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生物进行石化作用过程(4)成岩作用的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保存条件石化作用即形成变质实体化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a充填作用生物硬体内部的各种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所充填的一种作用。
能使硬体变得更加致密。
这种石化作用没有改变生物体原来的组织结构,但增加了重量和成分。
如龙骨(中新生代脊椎动物化石)。
b交代作用(交替作用)生物硬体被埋藏后,不断被地下水所溶解,同时又被地下水所携带的矿物质所交代。
这种石化作用保持了生物硬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构造(有时可以以分子进行交代,因此可以看清其细胞结构),但它改变了生物硬体的成分。
c升溜作用这些有机质中的易挥发成分(氧、氢、氮)在地下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往往被遗失掉,留下比较稳定的炭质形成薄膜。
如:植物的叶子、笔石和某些节肢动物。
化石的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本身(特别是硬体)保存下来的化石①未变质实体这是在特殊条件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蚀,原来的生物硬体和软体完整的保存下来成为岩石。
②变质实体——生物遗体经不同程度的石化作用,全部硬体或部分硬体保存为化石。
(2)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铸型等总称①印痕化石生物体印在岩层中的顶底层面上的痕迹,一般是扁平的生物或不太硬的生物所形成。
②印模化石具凸凹壳的生物体印在围岩上的痕迹a.外模——生物体的外凸部分印在围岩上的凹形,相反地体现了生物壳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b.内模——生物壳的凹面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相反地为凸形,反映了壳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构造c.复合模—内模和外模重叠在一起的化石③核化石反映生物壳内外空间形态的整体,这样的复铸物称为核。
《古生物与地史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化石的形成形成及命名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历史的科学。
其研究范围不仅包括了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古生物本身,还包括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如叠层石。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标准化石,2.石化作用及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经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生物硬体变得致密和坚硬2)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生物体组分被溶解,外来矿物质充填,如硅化、钙化、白云化、黄铁矿化等3)碳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分解和升馏挥发,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保存为化石3.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印痕,印模(外模、内模),核化石(外核、内核),铸型)、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1、实体化石body fossil: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2、模铸化石:mode and cast fossil:保存在岩层中生物体的印模和铸型(复铸物)(1)印痕化石impression fossil:生物软体在围岩上留下的印痕(2)印模化石(mold fossil):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external mold:生物硬体外表面在围岩上的印模内模internal mold:生物硬体内表面在围岩上的印模复合模composite mold:内模和外模重叠在一起的化石注意印模化石上所反映的纹饰和构造与生物体实际情况,正好凸凹方向相反。
(3)核化石core fossil生物硬体所包围的内部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形成的化石.内核internal core 外核external core(4)铸型化石cast fossil:在形成外模和内核后,原壳体被全部溶解,沉积物在溶解后的空间再次充填形成的化石铸型化石在大小、形态和表面装饰等方面与原生物体一致,但内部构造完全不同。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总结
⊙总论:一、古生物学(概念)-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其范围应包括各个地史时期的地层中保存的一切与古生物有关的资料。
二、化石(概念):指保存在各地质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
三、化石的保存条件:1、生物的自身条件。
需要有能够保存下来的硬体,以矿质硬体为佳。
软体不利于保存。
1)矿化组分:比较稳定的是方解石、硅质化合物、磷酸钙等。
不太稳定的是霰石、含镁方解石。
2)有机质硬体:如几丁质薄膜、角质层、木质物等。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
(1)物理条件:如高能水动力条件下生物尸体易被破坏;(2)化学条件:如水体pH值小于7.8时,CaCO3易于溶解;氧化环境中有机质易腐烂;(3)生物条件:如食腐生物和细菌常破坏生物尸体。
3、埋藏条件。
(1)需要有利的环境,能迅速地将生物埋藏起来,并且不遭受其他因素(如地下水)破坏。
(2)与埋藏的沉积物性质有关: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
(3)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冻土等。
(4)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
(5)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的生物遗体。
4、时间条件。
1)埋藏前的暴露时间: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
2)石化作用时间: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生物进行石化作用过程。
3)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
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
5、成岩石化条件。
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
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四、化石的保存类型:(一)实体化石(指地史时期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为生物遗体的全部或某一部分,多为骨骼部分):1、未变质实体(这类化石很少,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保存。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一、古生物地史学概述1. 定义:古生物地史学是一门研究古生物的生活环境、分布规律、演化历程以及地层形成与地质变迁的学科。
2. 研究对象:古生物地史学主要研究地球历史不期生物的种类、结构、生活习性、演化关系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 研究方法:古生物地史学采用地层学、古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通过对化石和地层的分析,揭示地球历史生物演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二、生物演化与地质变迁1. 生物演化:生物演化是指生物种类在长时间内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物种的形成、发展和灭绝。
生物演化受遗传、自然选择、突变等因素影响。
2. 地质变迁:地质变迁是指地球表面地形、地层和构造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
地质变迁对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演化产生重要影响。
3. 生物与地质的关系:生物与地质紧密相关,生物演化受到地质变迁的制约,生物在地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如生物沉积、生物礁等。
三、古生物地层划分与地层单位1. 古生物地层划分:古生物地层划分是根据地层中化石的种类、组合和层序,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位。
2. 地层单位:地层单位是地层划分的最小单元,包括底层、亚层、组、段等。
地层单位的划分依据是化石和地层的特征。
3. 地层对比:地层对比是通过对不同地区地层单位的岩石、化石和层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地层的分布规律和地质变迁。
四、古生物分类与演化1. 古生物分类:古生物分类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亲缘关系等,将古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门、纲、目、科、属、种等。
2. 古生物演化历程:古生物演化历程是指生物从起源到现代的演化过程,包括生物的多样性和变迁。
演化历程受地质、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
3. 生物演化趋势:生物演化趋势包括生物体型由小到大、生物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生活习性由水生到陆生等。
五、古生物地史学应用1. 地质找矿:古生物地史学在地质找矿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推断地质年代和岩相,为找矿提供重要依据。
古生物学适合地大学子复习资料大全要点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
以化石为对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
(古生物学以化石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地质时代中的生物及其发展演化规律的科学。
)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具备生物特征:形状、结构、纹饰、有机化学成分、生活活动痕迹等。
或者具有生命活动信息:生物遗迹、遗物、工具等。
)假化石与化石相似,但与生命活动无关,主要是矿物集合体、泥裂、砾石、矿质结核、树枝状铁质沉积物等。
如姜结石、龟背石、鹅卵石等。
古生物的时间界限: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即全新世以前化石形成的条件:1.生物本身的条件1)生物硬体矿化硬体矿化程度矿化组分比较稳定的是方解石、硅质化合物、磷酸钙等不太稳定的是霰石、含镁方解石2)有机质硬体如几丁质薄膜、角质层、木质物等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即生物死后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物理条件、化学条件、生物条3.埋藏条件:与埋藏的沉积特性质有关: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冻土等;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的生物遗体。
4.时间条件a 埋藏前的暴露时间b 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c 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d 石化作用时间e 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f 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5.成岩石化条件a: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b: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化石的保存类型:a实体化石(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b模铸化石(印痕:生物软体在围岩上留下的印痕、印模: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核:生物硬体所包围的内部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形成的化石、铸型:原壳体被全部溶解后,沉积物在原空间再次充填形成的化石)c遗迹化石(包括痕迹和遗物)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d化学化石(分子化石)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化石的用途:a.确定和对比地层时代;b.阐明古地理、古气候;c.阐明某些沉积矿产的成因和分布标准化石:地质历史时期中,演化迅速、生存时间短、数量多、平面分布广泛,能准确确定地层年代。
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部分总结
古生物地史学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以及与生物有关的各种物质记录。
2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地层以及反映地球发展历史的其他物质记录。
3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与遗迹。
4化石石化作用:地史时期生物遗体和遗迹在被沉积物埋藏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随着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即石化作用。
石化作用主要有三种形式:矿物填充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生物硬体变得致密坚实)、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的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填充,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那么原来生物的微细胞可以被保存下了)、碳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5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条件:一、生物本身条件,最好有硬体,因为软体部分容易腐烂、分解而消失,而硬体主要是由矿物组成的,能够比较持久抵御各种破坏作用。
二、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死后尸体所处的物理化学环境直接影响到化石的保存和形成。
三、埋藏条件,生物死后,掩埋的沉积物不同,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也不同。
四、时间条件,只有生物死后迅速被埋藏起来才有可能被保存为化石。
五、成岩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作用过程中,其压实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到化石的石化作用和保存。
6 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实体化石是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模铸化石是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在岩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的印模和铸型印痕化石: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印痕。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如贝壳)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
免财富值《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1.化石:是指保存在各地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化石的保存条件:1.生物的自身条件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石化条件2.化石化作用的三种形式:充填作用、交代作用、升馏作用。
3.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4.属的命名法:1)所有生物的命名全部都要用拉丁文2)科以上都采用单名法名字,用正体字书写或印刷,第一个字母大写。
3)属级分类单位的命名(单名法)属名要用斜体字来书写和印刷,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
4)种级分类单位的命名法(双名法)由本身种名和它从属的属名两个名字一起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都用斜体字书写和印刷,但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全用小写。
5)亚种的命名法(三名法)属名加种名加亚种名,三个词均斜体,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亚种名小写。
5.适应:生物在其形态结构以及生理机能等方面反映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现象,这是自然选择保留生物机能的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的结果,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6.适应趋同:是指一些类型不同、亲缘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体形上变得相似,不对等的器官也因适应相同的功能而出现了相似的性状。
7.特化:是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使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的变异,其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
8.生物进化的不可逆律:生物界是前进性发展的,生物进化历史又是新陈代谢的历史,旧类型不断死亡,新类型相继兴起;已演变的生物某一类型不可能恢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这就是生物进化的不可逆律。
9.相关律:生物体的各部分的发展都是密切相关的,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这就是相关律。
10.重演律:系统发生与个体发育是密切相关的,生物总是在其个体发育的早期体现其祖先的特征,然后才体现其本身较进步的特征。
因此可以说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重演,这就是重演律。
古生物地史总结
2. 脊椎动物
泥盆纪:鱼类的时代 石炭——二叠纪:两栖类的时代 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恐龙的时代) 新生代:哺乳动物时代,鸟类时代 人类:第四纪开始出现
3. 植物
石炭——二叠纪:蕨类植物时代, 植物地理分区
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 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
沉积发展史
华北板块古大陆的形成过程
大陆边缘
在板块缝合线和大陆板块之间即为板块的大陆边缘 部分。
大陆边缘可分成两种类型: – 被动大陆边缘——无洋壳俯冲带,如大西洋 – 主动大陆边缘——有俯冲带:西太平洋型和安第 斯型
B式俯冲: – 西太平洋型 – 安第斯型
A式俯冲 – 阿尔卑斯型
– 地台:相对稳定的地区,具二元结构(基 底和盖层)。基底由前古生代变质岩系组 成,上覆盖层为古生代开始的未变质沉积 岩系,二者之间由区域性不整合面所分割。
华北板块寒武纪地层序列
山东张夏剖面— 位于山东长清县,为我国Є2和Є3标准剖面
凤山组
∈3
长山组
崮山组
张夏组
∈2
徐庄组
毛庄组
∈1 馒头组
灰岩、泥质灰岩和竹叶状灰岩,含蝙蝠 虫和蝴蝶虫,竹叶状灰岩是同生砾岩— 风暴
鲕粒灰岩为主,含德氏虫等,波痕、交错 层理发育—潮下高能环境
紫色泥岩为主,向上碳酸盐含量增高,滨、 浅海沉积
适应不同的环境,在较短时间内向着不同的适应 方向进化,由一个类群向多个不同方向发展。
– 适应趋同(趋同):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
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
– 集群绝灭:很短的地质时期内生物种的快速大幅 度灭绝。
— 生物的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 种
— 标准化石:生存时限短、分布广、保存好、 易发现的化石为标准化石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
古⽣物地层学重点古⽣物地层学重点第⼀章⽣物界及其进化1.什么是间断平衡论?答:间断平衡论指物种的形成是由突变(间断)和渐变(平衡)的结合。
进化有两种过程:成种作⽤,即⼤多数物种的形成是在地质上课忽略不计的段时间内完成的;线性渐变,即物种形成后在选择作⽤下⼗分缓慢的变异过程。
其中成种作⽤是演化的主流。
2.物种的定义。
答:指互相繁殖的相同⽣物形成的⾃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殖上相互隔离,并在⾃然界占据⼀定的⽣态位。
3.趋同的定义。
答:是指不同祖先的⽣物类群,由于相似的⽣活⽅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个⽅向改变。
4.趋异的定义。
答:是指在⽣物进化过程中,起源于同⼀始祖的⽣物,为适应不同的⽣态条件⽽发⽣分化,产⽣新的⽣物类群。
5.什么是特化?答:特化是由⼀般到特殊的⽣物进化⽅式。
指物种适应于某⼀独特的⽣活环境、形成局部器官过于发达的⼀种特异适应,是分化式进化的特殊情况。
第⼆章古⽣物学基础1.什么是化⽯?化⽯的保存类型有哪⼏种?答:化⽯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物的遗体和遗迹。
【Time>1万年】其保存类型有实体化⽯、模铸化⽯、遗迹化⽯和化学化⽯。
2.化⽯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答:1 ⽣物本⾝条件2⽣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作⽤的条件3.化⽯化作⽤过程可以分为哪⼏种形式?答:①矿质充填作⽤②置换作⽤③碳化作⽤④重结晶作⽤。
4.解释双名法sp.cf.aff.sp.nov.答:略第三章原⽣⽣物界1.“⾍筳”繁盛于(晚⽯炭世)的温暖、清澈、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中,是该时期的标准化⽯。
2.“⾍筳”的演化趋势及演化的阶段性。
答:演化趋势1.壳体由⼩变⼤2.壳形由短轴型的凸镜型、盘型演化为等轴型的球形和长轴型的纺锤型、圆柱型3.旋壁构造由简单到复杂4.隔壁褶皱增强,但也有不少进化种类的隔壁为平直的4.旋脊由发育变为细⼩以致消失,另⼀些则演变成拟旋脊5.通道由单⼀演变为复通道或列孔。
阶段性;早⽯炭晚期出现,晚⽯炭世繁盛,早中⼆叠是全盛时期,晚⼆叠世减少,⼆叠末绝灭。
古生物地史学总结(1)
1.古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界及其发生发展与相关地质记录的学科强调三个方面。
生物界;发生发展;地质记录。
2.古生态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及二者相互关系的学科。
趋异:分类位置相近的生物,由于适应不同的环境而发生的形态分化,也称为辐射。
趋同:趋同分类位置较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同或相似的环境,而使得形态变得相似。
特化:生物对某种条件特殊适应,使其形态、生理上发生局部变化,但生物整体进化水平没有提高。
退化:生物体形态及生理的简单化,但进化水平没有退步。
3.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古生物的形态、结构构造、分类系统、生态环境、时空分布及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等4.化石:保存在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强调以下三点:生物特征(形态、结构、纹饰、成分。
要注意区分假化石)地质历史(1万年以前,与文物相区别)岩层(非现代沉积层)5.化石形成的条件与形成过程:形成条件:地质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生物遗体或遗迹能否成为化石,化石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生物条件(硬体、矿物成分)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时间条件(时间长)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弱)化石的形成过程:生物群:生活在共同的环境,彼此关系密切的生物群死亡群:各种原因死亡的尸体堆积,有可能非同一生物群埋藏群:堆积埋藏在一起的动物遗体,有混杂或损失化石群:埋藏群经过成岩作用6.化石的石化作用:生物遗体埋藏后要经历物理、化学的作用才能形成化石。
石化作用定义: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随成岩作用而经历了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的改造后仍然保留生物面貌及部分生物结构的作用。
石化作用:1过矿化作用:或称矿质充填作用,指矿物质填充于疏松多孔的硬体组织中,其原有的组织结构未变,只使硬体变得更加致密坚实,增加了重量。
2置换作用:又称交替作用,指生物硬体的原有成份逐渐被地下水溶解,同时又被其它矿物质填充置换。
置换的物质一般有氧化硅、碳酸钙、黄铁矿等,分别称为硅化、钙化、黄铁矿化。
地层学(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要点
地质年代表背诵口诀新生第四新古近,六千万年喜山期,第四人类现,新古哺乳盛,新生被子盛;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万年;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纪,海西加里东,两栖鱼类盛;震旦青白蓟长城,晋宁吕梁地台成。
绪论1,地层学三原理:地层叠覆原理,原始水平性原理和原始侧向连续原理。
2,将今论古思想,均变论和灾变论。
化石形成与古生物学1,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2,化石石化作用:矿质填充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
3,化石形成保存条件:硬体;矿物质成分;还原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时间长;压实与重结晶弱。
4,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化学化石。
5,化石命名三原则:二名法,优先律,拉丁语化。
6,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进化规律生物进化一般规律:1,进步性发展,如异养到自养,水生到陆生的发展。
2,进化的不可逆性,如鱼类进化成哺乳类,哺乳类不可能有鱼类的构造。
3,相关律和重演律,如长颈鹿颈部变长前肢也要跟着变长。
4,适应与特化,如哺乳动物前肢,有的变为鳍状适于游泳,有的变为翼状适于飞翔。
5,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如陆地上有各种恐龙,水中有鱼龙和蛇颈龙,空中有翼龙;鱼龙,海豚和鲸都是鱼形。
无脊椎动物1,四射珊瑚带型及代表时代:单带型O奥陶纪-P二叠纪(O,S志留纪为主);双带型S-P(S,D泥盆纪为主);三带型(S-D);泡沫型C石炭纪-P。
2,缝合线:头足类隔壁边缘与壳壁内面接触的线叫缝合线。
3,菊石缝合线类型及代表时代:无棱菊石型D1-2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棱菊石型Pz—T古生代-三叠纪;齿菊石型P-T二叠纪-三叠纪;菊石型J-K侏罗纪-白垩纪4,笔石的胞管类型:10种,均分笔石式,单笔石式,卷笔石式,半耙笔石式,耙笔石式,纤笔石式,栅笔石式,叉笔石式,瘤笔石式,中国笔石式。
古生物地史学重点内容
一绪论古生物地史学的含义、内容和任务,古生物地史学发展简史,古生物地史学发展时期的重大事件。
二化石的形成与古生物学化石的定义;化石形成的条件:生物本身条件,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埋藏条件,时间条件,成岩条件,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化石保存类型:①实体化石,石化作用——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②模铸化石,③遗迹化石,④化学化石;化石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化石的分类与命名:分类单位,物种定义和古生物种的特点,古生物的命名法则——单名法、双名法、三名法、优先律、拉丁语缩写词及含义;古生物学的分类系统。
重点:化石定义,化石形成条件,化石保存类型,化石的分类与命名三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生命的起源:外星来源说,地球发生说——生命产生的三个阶段;早期生物的发生和演化:一是从非生物的化学进化发展到生物进化,二是生物的分异,三是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的演变,四是后生动物的出现;显生宙生物的演化: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动物界各门类的演化谱系;物种的形成:渐变说和突变说;生物进化的一些特点和规律:生物的进步性发展,进化的不可逆性,相关律和重演律,适应、特化、适应辐射和适应趋同;生物演替:种系代谢和生态代替,背景灭绝与群集灭绝;生物的复苏。
重点:生命的起源,生物的演化,生物进化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四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的环境分区:海洋环境分区和海洋生物——滨海区,浅海区,半深海区,深海区和远洋区环境特征和生物特征。
大陆环境分区概况;生物的生活方式: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温度、水深、光线盐度、底质、气体、海拔和生物因素;群落与生态系,概述生态系的基本组成部分;环境的生物学分析方法:指相化石法,形态功能分析法,群落古生态分析方法,辨别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的主要标志。
重点:海洋环境分区及各区生物特征,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环境的古生物学分析方法。
五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一)——无脊椎动物及半索动物1、腔肠动物门四射珊瑚亚纲概述:腔肠动物门主要特征——两胚层,中央腔,触手环,外骨骼,水螅型和水母型。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word资料13页
《古生物地层学》知识点一、填空1、石化作用的方式有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馏碳化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四种方式。
2、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和遗迹化石。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和由海洋到陆地、空中。
4、生物进化的特征为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和适应性。
5、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趋同、趋异和并行。
6、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生物绝灭事件,三次较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分别发生于泥盆纪晚期、二叠末期、白垩末期,这些时期都处于太阳系G值曲线的特征点时刻。
7、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
8、物种的形成方式有渐变成种、迅变成种和骤变成种。
9、就物种的绝灭方式而言,类人猿的绝灭属于世系绝灭,恐龙的绝灭属于集群绝灭。
1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有游泳、浮游和底栖。
11、由于生物进化具有阶段性,因此,可以利用地层中化石的阶段性表现,来划分地层的新老。
12、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表明,各种生物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绝灭以后,决不会重新出现,因此,不同时代地层中的化石群是不会完全相同的。
13、由于大多数遗迹化石是原地埋藏的,因此遗迹化石对分析古沉积环境的极好样品。
14、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15、侏罗纪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的时代、菊石的时代。
16、中三叠世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拉丁期大海退。
17、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
18、地史上构造旋回的概念,是指地壳上的地槽区由到上升,由相对而转变为相对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叫做构造旋回(或褶皱旋回)。
19、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
20、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深断裂带等方面。
21、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岩性以变质岩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生物地史学绪论1.什么是古生物学,地史学?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①以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为研究对象。
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
③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史,充实和提高生物进化理论。
④解决地层时代的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
地史学:是研究地壳发展历史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发展史、地壳构造发展史等方面。
2.研究古生物学的意义?①再造地史时期中的古地理、古气候,恢复古代的自然地理环境。
再造古地理、古气候的依据是不同的生物相代表不同的生活环境。
②探讨各地质时期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及演变规律,揭示有关沉积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③建立地质年代系统,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第一篇古生物学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1.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
遗体是保存的生物体本身部分,遗迹则是被保存下来的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
2.化石的形成条件:a硬体部分 b迅速掩藏、密封冷冻或干燥c石化作用化石的保存类型:a实体化石b模铸化石c遗迹化石3.石化作用的类型(1)矿物填充作用(2)置换作用(3)升溜作用4.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5.指相化石分布范围广,原地埋藏,适应性狭窄,并且能够反映某种气候特征的化石。
第二章古无脊椎动物1.蜓壳旋壁结构的类型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2.四射珊瑚构造类型(1)单带型(仅有隔壁和横板)(2)双带型(具有隔壁、横板和鳞板)(3)三带型(具有隔壁、横板、鳞板及中轴或中柱)(4)泡沫型(隔壁不连续呈刺状,横板和鳞板均呈泡沫状)3.各古生物的生存年代蜓是灭绝的海生有孔虫,分布于石炭、二叠纪。
小纺锤蜓:中石炭纪贵州珊瑚:早石炭纪弓石燕: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尖棱菊石:晚泥盆世六方珊瑚:泥盆纪弓笔石:中志留世王冠虫:志留纪震旦角石:中奥陶世叉笔石:奥陶纪蝙蝠虫:晚寒武世第三章古脊椎动物1.简述脊椎动物的演化史脊椎动物由无颌纲开始进化到鱼纲,其中盾皮鱼亚纲,为现代鱼的祖先,已经灭绝,硬骨鱼中总鳍鱼发展成为古老的两栖类;接着发展到两栖纲,其中鱼石螈是最古老的两栖类化石;两栖动物进化出羊膜卵向陆地发展,进化成爬行纲;爬行纲的一个旁支进化成了鸟类,最早的鸟类出现在晚侏罗世,即始祖鸟;爬行纲的另一个分支发展成为哺乳纲,其中人类是最高等的哺乳动物。
2.各古生物的生存年代盾皮鱼亚纲:晚志留世到泥盆纪,少数延续到二叠纪鱼石螈:晚泥盆世中华龟:侏罗纪始祖鸟:晚侏罗世大熊猫:更新世至全新世三趾马: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叠层石:广泛分布于前寒武纪,奥陶纪开始衰退,现代的叠层石较少。
第四章古植物1.叠层石定义:具有叠状层的藻类沉积结构物。
叠层石不仅包括藻本身,还包括其生命活动痕迹所形成的综合产物。
意义:研究叠层石对恢复古地理环境及划分对比地层(前寒武系)等有很大意义2.各植物的的生存年代鳞木:石炭纪至二叠纪脉羊齿:石炭纪至早二叠世柯达纲:晚泥盆世开始出现,至晚二叠世基本灭绝,三叠纪有残存。
第六章遗迹化石1.遗迹化石遗迹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地史时期生物活动的痕迹并包括它们留下的遗物,不同于遗体化石,也不同于沉积构造。
2.针管形迹相在海滩和海坪等边缘环境中,各种底栖生物挖掘各种垂直的深浅穴,这些潜穴称为“针管形迹”相3.克鲁斯迹相在海滩和海坪等边缘环境中,各种底栖生物挖掘各种垂直的深浅穴,这些潜穴称为“针管形”迹相;在潮下带的浅海环境中,潜穴不仅没有边缘环境那样深,而且一般总是倾斜或接近水平的,以此作为“摄食坑”。
此外,浅海环境的另一些特征是具有各种特殊生物的栖息痕迹,上述两种浅海环境的生物遗迹构造被称为“克鲁斯迹”相。
4.似砂蚕迹相在极其稳定的深海环境中,生物不再需要保护型的潜穴了,而是移动地摄食,因此产生了弯曲状、网状和螺旋状的爬痕,这类遗迹化石称为“似砂蚕迹”相。
第二篇历史地质学第一章地层的划分对比及地质年代学1.地层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层状岩石的总称,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变质岩。
2.简述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中的生物地层学方法生物地层学方法又称古生物学方法,建立在生物进化的基础上。
一般说来,愈古老的的地层中生物化石愈原始、愈低级;愈新的地层,其生物化石愈先进、愈高级。
生物进化是不可逆的,任何一种生物在地球的生命发展过程中只出现一次,不会重复出现,这是生物地层学方法能够准确的划分,对比地层时代的理论依据。
生物地层学方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化石法,生物群(生物组合)的总体面貌。
3.简述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中的岩石地层学方法岩石的岩性(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层序和岩相等特征都可以作为划分和对比地层的依据,这是地层学中十分重要的方法。
岩石地层学方法包括岩性法,标志层法,沉积旋廻法。
4.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有哪些生物地层学方法,岩石地层学方法,构造运动,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古地磁学方法5.定义(1)沉积旋廻:一套岩石按照一定的生成顺序在剖面中做有规律的重复,是地质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表现。
(2)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它们在该地层之上,下岩层中基本没有,这些化石就叫做标准化石。
标准化石在地层的垂直方向分布短,有广泛的水平分布,最理想的是全球性分布。
(3)标志层:在地层剖面中,某些成层不厚、岩性稳定、特征突出和容易识别的岩层,可以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被称为标志层。
(4)地层划分:把某一地区的岩层划分为各个分层,然后把这些分层合并为较大的组合,以编制区域地层表。
(5)地层对比:将不同地区所划分的地层单位进行时代对比。
(6)记住107页表第二章沉积岩相和古地理1.名词解释(1)相: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总和。
相的概念中包含了沉积环境和物质记录两个方面。
(2)相变: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总和叫做相,包含了沉积环境和物质记录两个方面。
相在空间上的变化叫做相变。
(3)古地理:某一地质时代的地层分布及岩相类型。
(4)岩相古地理图:将某一地质时代的地层分布及岩相类型的研究成果综合表现在地图上,就形成了古地理图,在古地理景观的基础上,再加上沉积相的类型,就构成了岩相的古地理图。
(5)冰碛层:由于冰川运移至雪线以下,发生融化,其携带的物质迅速堆积形成了冰川沉积,即冰碛层。
冰碛层没有分选性,细砂、粘土、巨砾混合在一起,也无层理,砾石成棱角状,表面常有冰成擦痕,一般没有生物遗体保存。
(6)浊流沉积:半深海区大致相当大陆斜坡的地段,斜坡上(特别是上段)常发育有海底沟谷系统。
大量沉积物质受到扰动(如地震)沿海底沟谷向下运移,构成浊流。
大陆斜坡上段遭受浊流的冲刷,供应岩屑;斜坡下段到坡底则接受沉积,形成浊流沉积。
其最主要特征是具有明显的频繁出现的韵律性结构,即典型的复理石建造。
(7)古风化壳(无):风化壳主要是地表岩石在气温及大气的影响下化学风化的产物。
主要变化是硅酸盐类被破坏,可溶的碱金属被淋滤,比较稳定的铁、锰、铝等则形成氧化物及含水氧化物而残留成土状的、胶质与半胶质体。
风化壳一般是在炎热潮湿气候、地形比较平坦的条件下形成的。
地史时期形成的风化壳为古风化壳,其存在说明经过了长期风化剥蚀阶段,标志着当时特定的气候、地形;同时风化壳本身有很多有用矿产。
2.地史上的三次大冰期震旦纪,石炭纪,第四纪3.简述①湖泊相: 湖泊沉积是大陆沉积中比较广泛的类型,我国中生代有很广泛的湖泊沉积,其中含有煤及石油等有用的矿产。
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
淡水湖:沉积物以细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为主,粗碎屑岩少且多分布于湖滨地区。
化学成因的石灰岩、泥灰岩和生物成因的介壳灰岩、油页岩也是很常见的,这些沉积物常具极薄的水平层理。
仅靠近湖岸的浅水地带可见交错层理和斜层理。
含有淡水动物化石,在浅水地带还有植物化石。
湖相沉积被认为是良好的生油层,滨湖带的砂岩体,孔隙度高,是重要的储油、储水层。
湖泊沉积的另一特点是具有自边缘至中心的相带:滨湖带的砂岩、砾岩;浅水带的细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深水带的粘土岩、石灰岩和油页岩等。
咸水湖:湖水较浅,有时干涸而出现泥裂。
沉积物以粉砂岩、粘土岩为主,也有砂岩和石灰岩。
其特征的沉积物是盐类矿物,有时有白云岩层。
层理以水平层理较为常见。
咸水湖沉积中可含有瓣鳃类、腹足类、介形虫类等化石。
②三角洲相:三角洲是河流和海洋汇合处形成的巨大锥形沉积体,包括陆上和水下连续部分,以陆源碎屑沉积占优势,属海陆过渡型沉积。
三角洲沉积一般分为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
三角洲砂体孔隙度高,是很好的储油、储水层;前三角洲和滨外陆棚粘土,富含有机质,是重要的生油层,而水上的三角洲粘土是良好的盖层。
③浅海相生油层/储油层/盖层浅水区粗粒沉积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为良好的储油、储水层。
低能带泥质、灰泥质沉积孔隙度低,为主要的隔水层或盖层。
其中深水区(特别是静水盆地)富含有机质,是重要的生油层。
第三章地壳运动大地构造分区1.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是引起地壳发展变化的一种内动力作用,是导致地壳结构改变、物质变位的运动。
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类型有二:即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
升降运动(震荡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垂直方向上的上升和下降,形成大面积的隆起和凹陷,在地壳上引起大规律的海进和海退,主要是大型宽缓的褶曲以及一些正断层或高角度的逆断层。
褶皱运动(水平运动)主要表现为水平方向上的挤压,产生地层的强烈褶皱以及一些巨大的低角度逆掩断层,并常伴随有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
会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又称“造山运动”。
2.地槽的定义及主要特征地槽是岩层强烈褶皱,厚度巨大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地壳上强烈活动的地区。
主要特征是:(1)岩性和厚度在横向上变化很大,碎屑沉积一般分选性较差,“复理石”沉积是地槽区的特点;(2)灰岩一般较少,火山活动强烈,形成海底火山喷发岩系以及与此相关的硅铁质沉积;(3)形成一些金属和多金属矿床;(4)“磨拉石”沉积,即随着褶皱山系的逐步形成,在山前凹陷和山间盆地中形成厚度巨大的山麓堆积,以大量的砂、砾岩为主。
地槽分为冒地槽和优地槽两类。
前者紧邻地台区,一般缺少火山岩;后者离地台较远,富含火山岩。
3.地台的定义及主要特征地台是岩层褶皱平缓甚至接近于水平、厚度较小的地势平缓、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
主要特征:①地台区有明显的两层结构:下层为褶皱基底,上层是沉积盖层;②陆源碎屑沉积的分选性、磨圆度较好,纯净的石英砂岩是地台区特有沉积,碳酸盐地层发育且分布广泛。
浅海型铁、铝、锰等沉积矿产比较常见;③一般位于大陆的内部,并组成大陆的“核心”。
4.名词解释(1)沉积旋廻:一套岩石按照一定的生成顺序在剖面中做有规律的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