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特效药
![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特效药](https://img.taocdn.com/s3/m/cde2e77d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19.png)
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关节的滑膜发炎,进而致关节的软骨、韧带、肌腱也发炎。
炎症渗出液进入关节腔致使关节腔积液,关节肿痛。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无菌性炎症。
其诊断标准是:(1)两个以上关节同时肿痛。
(2)关节晨僵>1小时。
所谓关节晨僵,是指早晨起来关节僵硬,难于屈伸。
(3)男性血沉>(年龄÷2)毫米/小时。
女性血沉>[(年龄+10)÷2]毫米/小时。
(4)抗O试验1:250以上,即是血清稀释250倍仍能查出抗体。
类风湿性关节炎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可导致关节滑膜、软骨和骨质的破坏,致残率高达30%。
中医称类风湿关节炎为痹症。
痹,即闭塞不通的意思。
中医认为,若人体素有肾虚脾弱,卫气不固,当受到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后,气血不能畅通,外邪壅塞经络,浸淫关节而致肿痛等一系列症状。
在临床上,痹症分为热痹、寒痹两大类。
热痹发病较急,关节红肿、疼痛、拒按,甚至发热(体温在38℃以上),口干喜饮,烦躁,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
小关节(如趾、指关节)红肿疼痛,有时称为痛风。
热痹中的热,是由外邪久郁化热而来,即使初起由寒邪所致,但久郁也会化热,阴虚体质者更容易由寒邪转为热邪。
中医治疗热痹的原则是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健脾祛湿,散风通络。
寒痹发病较缓,关节肿而不红,疼痛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痛减,便溏,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或缓。
中医治疗寒痹的原则是补肾健脾,温经散寒,驱风胜湿。
此外,老年人患痹症,更应注意补气血,健脾肾,扶正祛邪,一定要在扶正基础上祛邪,以免攻伐太过损伤元气。
下面介绍中医治疗痹症(类风湿关节炎)的验方。
验方1 桂枝芍药汤加减【药物组成】石膏(先煎)30克,白芍20克,桂枝、白术、葛根、当归、知母各15克,防风10克,麻黄(先煎)5克。
【主治病证】热痹。
多个关节红肿、疼痛、拒按,关节屈伸不利,口渴欲饮,舌质红,苔黄或黄腻,大便干结。
【方药解析】麻黄、桂枝、防风散风通阳;当归补血行血;石膏、知母、白芍清热养阴,也可抑制麻黄、桂枝的温燥辛散;白术健脾运湿;葛根解肌,舒筋,通脉。
1类风湿关节炎
![1类风湿关节炎](https://img.taocdn.com/s3/m/2188397201f69e3143329496.png)
第二节类风湿关节炎【概述】一、定义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侵犯手足小关节,除关节外,肺、心、神经系统等其他器官或组织亦可受累。
二、临床特征其特征性的症状为对称性、多个周围性关节的慢性增生性滑膜炎,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的过程。
主要病理变化为关节滑膜细胞浸润,滑膜翳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的侵蚀。
滑膜反复炎症,最终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畸形和功能丧失。
本病是造成人类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流行病学1.地域性:本病呈全球性分布,类风湿关节炎几乎见于所有的种族和民族。
2.发病率:国内的流行病学资料尚不完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为0.32%-0.36%,低于欧美白人的1%。
3.年龄:RA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更多见于30岁以后。
4.性别:女性易患本病,与男性比例为3:1。
【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因类风关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认为本病为多种因素诱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而致病。
一般认为其发病与遗传、自身免疫及环境因素有关。
一、遗传因素------“共同位点学说”通过家系调查发现,类风关的发病有家族聚集趋向。
同卵双生子皆患病率为12%~30%,高于异卵双生子(4%),说明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某些亚型的β链第通过分子生物检测法发现其遗传基因之表现于HLA-DR4三高变区的氨基酸排列有相同的片段,称之为共同表位,它出现在RA患者的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因此被认为是RA易感基因。
共同表位的量又与病情严重性呈正比。
除HLA-DR外,DQ以及HLA以外的基因如T细胞受体基因、TNF基因、性别基因、球蛋白基因亦被证明与RA的发病、发展有很大关系,总的来说RA 是一个多基因的疾病。
二、感染因子倾向尚无被证实有导致本病的直接感染因子,但一些病毒、支原体、细菌都可能通过某些途径影响RA的发病和病情进展。
例如:细菌感染可引起无菌性关节炎,可能是由于通过分子模拟机制与关节软骨的多糖、胶原及内源性热休克蛋白起交叉反应引起关节炎症;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对EB病毒核抗原、早期抗原、壳膜抗原的抗体比正常人明显增高,可能与携带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HLAⅡ类等位基因的病人,在对EB 病毒的免疫反应的同时,由于交叉反应,造成了对机体自身的免疫损伤有关。
类风湿性关节炎概念
![类风湿性关节炎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2274b1d5b9f3f90f76c61b71.png)
什么是类风湿性关节炎(RA )?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痹证范畴,俗有骨痹、历节风之称。
是一种以慢性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多以手足小关节起病,常呈对称性,早期症状为受累关节的疼痛、肿胀、活动困难及发僵,长久不愈的晚期症状则为关节畸形。
本病在我国人中患病率为0.3% ,是造成我国人群丧失劳动力与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发病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发病的高峰年龄20-40 ,而女性则在40-60 岁,类风湿关节炎以女性多发,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2-3 倍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变化和病程? 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的病理变化是所谓的滑膜炎。
正常状况下,关节腔内面有一层精致的滑膜,可分泌关节滑液,以润滑和保护关节。
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时,滑膜产生发炎反应,关节因发炎细胞的聚积而有红、肿、热、痛的现象。
这种发炎反应严重时甚至侵犯整个关节,破坏软骨甚至骨骼。
若缺乏适当治疗,关节将变形、僵直而无法活动。
此外,活动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中约有5%-15% 会出现皮下结节,这是一种发生于皮下面,因发炎作用而变性成纤维组织,分布很广,但好发于较敏感部位如关节伸侧、头皮等,通常不会有太大问题,有时则会导致感染。
如果发生在肋膜、眼睛等,则会导致较严重的后果。
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必备的条件(诊断标准) 诊断类风湿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自觉症状)一般是以远端一个或两个小关节开始疼痛、肿胀、逐渐发展到多个关节,有的呈对称性、游走性、间歇性发作。
一半以上病人可出现晨僵(早晨起床时两手发硬胀),活动后消失。
如何鉴别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受累关节 以四肢大关节(膝、髋、踝、肘、肩、腕)为主 以四肢小关节(手指、掌指、足趾)为主 临床表现 急性者发病急、高热、关节红、肿、热、痛,慢性者关节游走窜痛或兼低热 手足小关节肿痛、晨僵,可侵犯大关节,常呈对称性,大小关节皆可变形。
内科学课件类风湿性关节炎
![内科学课件类风湿性关节炎](https://img.taocdn.com/s3/m/02efd90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a7.png)
关节疼痛与压痛
01
是最早的症状,疼痛常伴压痛。
02
最见部位:腕、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
03
是足趾、踝、膝、肘、肩等关节。
04
髋、颈椎、寰枢关节也可受累。
05
特点:呈对称性、持续性,时轻节、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膝关节,也多为对称性。
原因:关节腔内积液和周围软组织炎引起,病程长者可因滑膜肥厚引起。
一、感染因子
01
感染因子的某些成分与人体自身抗原通过分子模拟作用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的产生。
病因 尚不清楚、可能的三个因素
01
发病机制示意图
02
细胞因子
03
细胞凋亡
【发病机制】
(病原体)抗原→被吞噬、消化、浓缩
(巨噬细胞或巨噬细胞样细胞)→ 与II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II)结合→ 被其T细胞的受体识别 分泌大量致炎因子、细胞因子 激活B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03
疼痛、甚至黑便等
04
原因:
05
均与服用抗风湿药物有关,
06
尤其是非甾体抗炎药
07
很少由类风湿关节炎本身引起。
08
很少累及肾脏,
如有尿检异常应考虑以下原因: 使用青霉胺、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等 晚期并发肾脏淀粉样变
(六)肾脏
神经系统
1
脊髓受压
2
颈椎受累引起,如颈椎半脱位。
3
表现为双手感觉异常和握力下降,
常规临床测得的是IgM型RF
活动期阳性率达70%
数量(滴度)与RA活动性和严重性成正比。
多种缔组织病:如SLE等; 慢性感染:如慢性肺结核、亚急性
01
RF也可见于其他疾病,包括: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https://img.taocdn.com/s3/m/bdd32946c850ad02de80417b.png)
类风湿关节炎[概述]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我国患病率约为0.32-0.36%。
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
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临床表现]1、症状和体征病情和病程有个体差异,从短暂、轻微的少关节炎到急剧进行性多关节炎。
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肩、膝和足趾关节最为多见;颈椎、颞颌关节、胸锁和肩锁关节也可受累,并伴活动受限;髋关节受累少见。
关节炎常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肿胀和压痛,晨僵常长达1小时以上。
最为常见的关节畸形是腕和肘关节强直、掌指关节的半脱位、手指向尺侧偏斜和呈“天鹅颈”样及钮孔花样表现。
重症患者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并因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痉挛失去关节功能,致使生活不能自理。
除关节症状外,还可出现关节外或内脏损害,如类风湿结节,心、肺、肾、周围神经及眼等病变。
2、实验检查多数活动期患者有轻至中度正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白细胞数大多正常,有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可升高,血清补体水平多数正常或轻度升高,60%—80%患者有高水平类风湿因子(RF),但RF阳性也见于慢性感染(肝炎、结核等)、其他结缔组织病和正常老年人。
其他如抗角质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和抗环瓜氨酸多肽(CCP)等自身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但敏感性仅在30%左右。
3、X线检查为明确本病的诊断、病期和发展情况,在病初应摄包括双腕关节和手及(或)双足X线片,以及其他受累关节的X线片。
RA的X线片早期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附近轻度骨质疏松,继之出现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破坏,关节脱位或融合。
根据关节破坏程度将X线改变分为Ⅳ期(表1)表1 类风湿关节炎X线进展的分期I期(早期)1* X线检查无破坏性改变2 可见骨质疏松II期(中期)1* 骨质疏松,可有轻度的软骨破坏,有或没有轻度的软骨下骨质破坏2* 可见关节活动受限,但无关节畸形3 邻近肌肉萎缩4 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和腱鞘炎III期(严重期)1* 骨质疏松加上软骨或骨质破坏2* 关节畸形,如半脱位,尺侧偏斜,无纤维性或骨性强直3 广泛的肌萎缩4 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或腱鞘炎IV期(末期)1* 纤维性或骨性强直2 III期标准内各条标准前冠有*号者为病期分类的必备条件[诊断要点]1、诊断标准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自身抗体及X线改变。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https://img.taocdn.com/s3/m/e64fa72fb90d6c85ec3ac678.png)
依据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诊断。 评价类风湿关节炎活动的指标有:
晨僵、血沉增快、类风湿结节、贫血、血小 板增多、C反应蛋白增高等。
顺口溜
一小时,三个关, 对称肿,掌指腕, 皮下结节,RF,手摄片。
四、治疗要点 ★
1.一般治疗:休息、制动、锻炼、理疗等。 2.药物治疗
(1)非甾体类抗炎药:是首选药之一。有解热镇痛
E.避免肌肉萎缩、关节废用 2. 对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的病人,重点观察的不良反应是 A.肝损害 B.胃肠道反应 D.皮疹 E.口腔炎 C.骨髓抑制
能力拓展实训题
3. 下列类风湿关节炎处理原则中,哪项是错误的
A.急性期卧床休息
C.给予消炎止痛 E.抑制免疫反应
B.大剂量抗生素治疗
D.理疗及功能锻炼
有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பைடு நூலகம்
(一)病因
1.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等。 2.遗传因素 3.性激素因素:雌激素可能促进类风湿关节炎 的发生,孕激素可能减轻或防止类风湿关节炎 的发生。
(二)发病机制
类风湿结节
关节畸形
见于20~30%病人,多位肘鹰嘴 突附近、枕、跟腱。质硬无压痛, 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示病 情活动。
4. 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最早表现为
A.疼痛
B.肿张
C.晨僵
D.半脱位
E.强直
类风湿性关节炎
罗丹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目标
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病理和诊断。 掌握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病因、临床表
现和治疗。
具有对类风湿关节炎病情观察的能力。
概
述
类风湿关节炎( RA )是累及周围关节为主 的多系统、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课件ppt课件
![类风湿关节炎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6389da2e3f5727a5e962ee.png)
.
2
类风湿关节炎概述 病因发病源自制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
.
3
.
4
▪ RA是以侵犯关节滑膜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性、 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以关节滑膜最先受 累,如未能及时给予治疗,病情加重,反复关节炎症 可导致关节破坏,最终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 RA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平均发病年龄为 36.5±12.3岁, 多见于中年女性,我国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2~3倍。
现肿胀 ▪ 颞颌关节受累 讲话或咀嚼时疼痛加重,甚至张
口受限
.
26
关节功能状态分级(美国风湿病学会)
Ⅰ级:能照常进行日常生活和各项工作 Ⅱ级:可进行一般的日常活动和某种职业工作,
但参与其他项目活动受限 Ⅲ级:可进行一般的日常活动,但参与某种职业
工作或其他项目活动受限 Ⅳ级:日常生活的自理和参与工作的能力均受限
• 睡眠或活动减少时,使受累关节周围组织渗液或充血 水肿,引起关节周围肌肉组织紧张,而使关节肿痛或 僵硬不适,随着肌肉的收缩,水肿液被淋巴管和小静 脉所吸收,晨僵也随之缓解
.
16
2.关节痛与压痛
特征
多发性
周围性 对称性 活动后加重→减轻
自发痛与活动痛
.
17
关节肿
• 原因:关节腔积液;关节周围软 组织炎症;滑膜慢性炎症后肥厚
.
27
关节外表现
1. 类风湿结节(rheumatoid nodules)
多位于关节隆突及受压部位的皮下, 提示RA病情活动
2. 类风湿血管炎 可出现在任何系统。指(趾)、眼、 内脏血管
3. 肺损害
• 肺间质病变 30%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https://img.taocdn.com/s3/m/ffc01556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e.png)
目录 CONTENT
• 类风湿性关节炎概述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与评估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护理与康复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科研进展与未
来展望
01
类风湿性关节炎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 免疫性疾病,主要特点是关节炎 症和关节侵蚀,导致关节疼痛、 肿胀和僵硬。
特点
类风湿性关节炎通常累及多个关 节,尤其是手、足等小关节,病 程长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 者的生活质量。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复杂,涉 及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相互 作用。
病因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感 染、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分类与症状
疼痛管理
采取适当的疼痛管理措施,如 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以减 轻患者疼痛。
健康宣教
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类风湿性 关节炎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
的自我管理和预防意识。
预防与早期干预
01
02
03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 免诱发因素,如吸烟、过 度劳累等。
早期筛查
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 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 状和体征。
诊断标准与流程
诊断标准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患者通常 会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且晨僵持续时间较长。此外,类风湿因子 和抗角蛋白抗体等实验室指标也可作为诊断依据。
诊断流程
医生通常会先询问患者的病史,观察关节症状,并进行体格检查。若怀疑为类风 湿性关节炎,会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 湿因子、抗角蛋白抗体等,以及X线、超声或磁共振成像等检查。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https://img.taocdn.com/s3/m/c6a38bd60508763231121228.png)
(3)肿胀:最易见四肢小关节,特征性改
变—手指近侧指间关节梭形肿胀,多见于中
指。
原因:关节腔积液增多,滑膜增生,以及关
节周围软组织炎性改变。
手部肿胀
掌指关节肿胀
手指近侧指间关节梭形肿胀
(4)活动障碍:为常见体征。障碍程度与肿胀、 疼痛及其周围结构损坏程度有关。 特点: ①早期活动受限由于肿胀、疼痛引起,肿胀消 失,活动可改善,此时被动活动尚可。 ②中、晚期关节间隙变窄,甚至纤维及骨性融 合,或关节脱位,出现活动受限,甚至活动功 能完全丧失,此时主动活动,被动活动障碍程 度相同。
类风湿性关节炎 (rehumatoid arthritis,RA)
பைடு நூலகம்
定义: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的非感染性 炎症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 为关节滑膜炎,其次为浆膜、心肺、皮肤、眼、 血管等结缔组织广泛性炎症,造成关节各种组 织和多脏器损害。恰当的名称应为类风湿病, 因其以关节症状为主,人们习惯仍称为类风湿 关节炎。
患者,女,48岁,多年类风关病史,右眼两处为 类风湿小体侵蚀,致巩膜变薄,最终穿孔
二、诊断:
(一)病史:大多起病缓慢。发病类型可 分为: ①隐袭型;
②急性发作型;
③间歇发作型;
④成人still病型:约占3-5%,因全身各系统损害 明显,又称“全身症状型”,表现为不明原因的 突然高热,热程持续数周或数月不等,伴有皮肤 淡红色丘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增加,血沉加快, RF(—),在发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后出现典 型RA; ⑤非典型发作型:类风湿症状早期相极不典型,低 热等前驱症状持续数月至数年之后,出现典型的 RA症状; ⑥幼年型RA。
(2)晨僵:是RA患者的重要症状,是本病的重要诊断依 据之一。指患者早晨睡醒起床后,出现受累关节僵硬, 活动受限。 原因:为患者一夜不活动,关节周围组织水肿所致,随 着活动增加,组织间液吸收,症状缓解。晨僵持续时间 长短,为衡量病变程度的标准之一。 总的来说,晨僵现象表明类风湿病变在活动期,是滑膜 炎的早期阶段。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0ba4f1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ff.png)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的慢性对称性炎症,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
除了关节受累外,类风湿性关节炎还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等。
这种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及早发现并进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症状。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症状常常不明显,患者可能会感到轻微的疲劳、关节僵硬和关节肿胀。
随着疾病的进展,症状会逐渐加重,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1. 关节疼痛和肿胀,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侵犯手、腕、膝、踝等关节,患者会感到关节疼痛、肿胀和发热。
2. 早晨僵硬,患者早晨起床时常常感到关节僵硬,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活动自如。
3. 疲劳和体重下降,患者常常感到疲劳乏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明显。
4. 关节变形,类风湿性关节炎会导致关节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治疗方法。
目前,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
以下是常用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反应,控制疾病的进展。
2. 物理治疗,如热疗、冷疗、按摩和物理理疗等,可以缓解关节疼痛和僵硬,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的灵活性。
3.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受损的关节,如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除了以上治疗方法外,患者还应该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如适当的锻炼、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避免过度疲劳等。
此外,心理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家人和医生进行充分沟通,共同应对疾病的挑战。
总之,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但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患者完全可以控制疾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及早发现疾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重拾健康和快乐的生活。
内科护理学-类风湿性关节炎
![内科护理学-类风湿性关节炎](https://img.taocdn.com/s3/m/b0f1f940e518964bcf847c24.png)
(一)病因
遗传因素
感染因素
RA
免疫因素
1、遗传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易感基因 :HLA-DR、HLA-DQ以及HLA以外的某些基因被 证明与RA的发病、发展有关,即RA是一个多基 因的疾病。
2、感染因素
改变滑膜细胞或淋巴细胞基因表达活化B细胞、T 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
3、免疫因素:80%RA病人血液和滑膜组织中存在抗
第三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护理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疾病概要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 以慢性进行性关节滑膜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
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侵蚀性关节炎及
晨僵,部分病人可出现贫血、发热、皮下结节及 淋巴结肿大等关节外表现。 可有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
1、关节表现:典型表 现是对称性多关节炎。
主要侵犯小关节尤其
是手关节,腕、掌指 关节,近段之间关节, 其次是趾、膝、踝、 肩关节。
(1)晨僵: 病变关节僵硬一晨起或关节休息后明
显,统称晨僵。持续时间与关节炎症成正比。
(2)关节痛与压痛:是最早的关节症状。
(3)关节肿胀与畸形:因关节腔内积液及周围软
3、糖皮质激素
强大的抗炎作用,可迅速缓解关节炎症状,改善关
节功能。
适用于有关节外症状者或关节炎明显或急性发作者
糖皮质激素治疗RA的原则:不需用大剂量时则用
小剂量;能短期使用者,不长期使用。
不良反应:向心性肥胖,痤疮,并发或加重感染, 高血压,高血糖,精神症状等。
手术治疗:
滑膜切除术
人工关节置换术
组织炎症而引起关节肿胀,多呈对称性。尤指近
端指关节炎性肿大而附近肌肉萎缩,关节呈梭形 如梭状指。
类风湿性关节炎健康教育
![类风湿性关节炎健康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f4504a44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8d.png)
不要因为关节疼痛而长时间卧床,适当的活动有 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运动锻炼计划制定和执行要点指导
制定适合的运动计划
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医生建议,制定 适合的运动计划,包括有氧运动、力 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等。
逐渐增加运动量
开始时运动量不宜过大,逐渐增加运 动时间和强度,以避免过度疲劳和损 伤。
发病原因及机制
发病原因
RA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通 常认为是遗传、环境、免疫等多 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结果。
发病机制
RA的发病机制涉及免疫系统异常 ,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 导致关节炎症和损伤。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RA的临床表现包括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活动受限等。疼 痛通常为对称性,出现在多个关节,如腕关节、掌指关节、 近端指间关节等。
诊断依据
RA的诊断依据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实 验室检查可发现自身抗体如类风湿因子(RF)和抗CCP抗体 阳性。影像学检查如X线可发现关节侵蚀和骨质破坏。
02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现状与进 展
传统治疗方法介绍
01
02
03
药物治疗
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 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减轻 炎症反应。
选择药物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特点, 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定期评估
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 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
到最佳治疗效果。
03
患者心理支持与康复指导
心理干预策略及实施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
家庭治疗
帮助患者认识并改变消极的思维和行 为模式,增强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 力。
将家庭成员纳入治疗过程,改善家庭 关系,提高家庭支持度。
第八篇第二章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八篇第二章类风湿性关节炎](https://img.taocdn.com/s3/m/f26fdd247c1cfad6185fa75f.png)
32
(七)X线检查 手指和腕关节的X线摄片对诊断最有价值。
33
正常手正位片:示双手腕关节、掌指关节及 指间关节对位正常,关节面光整,骨质结构 正常。
34
类风湿关节炎Ⅰ期手正位片:此患者双手X 线片显示骨端骨质疏松。
35
类风湿关节炎Ⅱ期手正位片:双手第2、3、 4、5近端指间关节关节间隙明显狭窄。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 关节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自 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 女多于男,3∶ 1。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
为与遗传、免疫、感染等因素有关。 一、遗传 HLA-DR4 二、免疫
类风湿因子(RF)、抗Ⅱ型胶原抗体(CⅡAb)、 血清和滑液内补体下降。 三、感染 EB病毒
活动期血沉增快,为疾病活动的指标。 C反应蛋白升高。 (三)类风湿因子(RF) 是一种自身抗体,目前临床测定RF为IgM 型。虽然约80%的病人类风湿因子阳性, 但特异性差,SLE、硬皮病等也可阳性。
31
(四)抗核抗体(ANA) 30%~40%的病人抗核抗体阳性。
(五)关节滑液检查 (六)类风湿结节活检 特征性的病理改变
17
类风湿关节炎:由于掌指关节半脱位,患者双手 呈典型的尺偏畸形。
18
类风湿关节炎:双手畸形,掌指关节半脱位,尺 偏,右拇指钮扣花畸形。
19
美国风湿病学院(ACR)将本病影响生活能 力的程度分为四级.
20
二、关节外表现 (一)类风湿结节
出现于15%~25%的RA病人,多位于关节隆 突部和经常受压部位,如肘关节鹰嘴突附 近、足跟腱鞘、手掌屈肌腱鞘、膝关节周 围。其大小不一,直径约0.2~3cm,质硬 无压痛,是病情活动的标志。
类风湿性关节炎讲课课件
![类风湿性关节炎讲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13e8ae41711cc7931b716c0.png)
学习交流PPT
21
关节外表现
9.干燥综合征:30%-40%患者出现,眼干、口干的症 状多不明显,须经多项检测。
学习交流PPT
22
诊断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院分类标准:
①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每天),病程至少6周;
学习交流PPT
6
近端指间 关节
掌指关节
学习交流PPT
腕关节
7
梭形肿胀
学习交流PPT
8
尺侧偏斜
学习交流PPT
9
纽扣花样畸形
学习交流PPT
10
学习交流PPT
11
滑膜炎:
* 滑膜炎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特征,滑膜炎的滑膜 肿胀和滑膜腔积液使受累的关节表现为肿胀和疼痛。
* 许多关节炎可出现滑膜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血清阴 性脊柱关节病、血清阴性滑膜炎、骨关节炎等。
学习交流PPT
12
滑膜炎
学习交流PPT
13
学习交流PPT
14
关节外表现
学习交流PPT
15
关节外表现
1.类风湿结节:本病特异性皮肤表现。出现于 20%-30%的患者,多位于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 下,提示本病处于活动期。
类风湿结节
学习交流PPT
16
关节外表现
2.类风湿血管炎:可出现在患者的任何系统。查体 能观察到的有指甲下或指端出现的血管炎,严重者可 出现坏疽。
轴的功能低下,应激反应性迟钝。 4.免疫学异常。
学习交流PPT
4
临床表现
1、关节表现 2.关节外表现
学习交流PPT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https://img.taocdn.com/s3/m/ae9d7ada195f312b3169a58b.png)
•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做保健指导时,下列哪一项不妥
• A.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 • B.缓解期适当体育锻炼 • C.注意保暖、避免寒冷 • D.活动期应绝对卧床休息 • E.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 类风湿性关节炎控制炎症首选下列哪种药物
• A.雷公藤 • B.阿司匹林 • C.强的松 • D.布洛芬 • E.环磷酰胺
• 3.糖皮质激素 仅限于活动期
护理诊断
1.疼痛 与关节炎性反应有关 2.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 与关节破坏、畸形有关 3.预感性悲哀 与疾病久治不愈、关节功能障碍影响
生活质量有关
护理措施
• 一般护理 – 1.休息、体位、及冷热疗法 • 急性期应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关节功能位,为了预 防僵硬和不能移动,不必要绝对卧床休息 • 冷热疗法可减轻僵硬、疼痛和肌肉萎缩 – 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 冷:急性炎症期,避免冻伤 – 热:早起温水浴,热水浸泡僵硬关节,而后活动
• 晨僵续时间较长,常大于60分钟
• 晨僵持续的时间与关节炎症程度正相关
• 晨僵是本病活动期指标之一
临床表现
• 2、关节痛与压痛(最早出现) – 受累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和关节错位引起疼痛 – 受累皮肤褐色色素沉着 – 疼痛的关节常伴有压痛 – 性质:对称性,持续性
临床表现
• 3、关节肿:由关节腔积液或关节周围组织炎症及增厚的 滑膜所致
• 类风湿性关节炎控制炎症首选下列哪种药物
• A.雷公藤 • B.阿司匹林 • C.强的松 • D.布洛芬 • E.环磷酰胺
• 关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护理措施,下列错误的是
• A.限制受累关节活动,保持关节功能位 • B.避免肢体受压 • C.关节肿痛时卧床休息 • D.给予舒适卧位 • E.避免关节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主要表现为周围对称性的多关节慢性炎症性的疾病,可伴有关节外的系统性损害。
其病理为关节的滑膜炎,当累及软骨和骨质时出现关节畸形。
患者血清中出现类风湿因子。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病。
(一)病因病因尚不明。
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1.感染因子如支原体、分支杆菌、肠道细菌、EB病毒、HTLV I和其他逆转录病毒都曾被怀疑为引起本病的病原体,但均未找到确证。
2.易感性本病的易感性是与遗传基础即Ⅱ类HLA有关。
(二)发病机制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及延绵不愈是病原体和遗传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有以下假设可说明两者间的相互作用:①HLA可以作为某些病原体的受体;②病原体的抗原片段与HLA分子的氨基酸进行结合;③分子模拟作用,即与疾病相关的HLA分子和病原体具有相似结构的基因片段,如HLA DR4某些亚型与EB病毒壳抗原(gP110)间则有一段相同的氨基酸,使抗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转为对其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
当抗原进入人体后首先被巨噬细胞或巨噬样细胞所吞噬,经消化、浓缩后与其细胞膜的HLA DR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若此复合物被其T细胞的受体所识别,则该辅助淋巴细胞被活化,引起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包括激活B淋巴细胞,使其分化为浆细胞,分泌大量免疫球蛋白,其中有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类风湿因子是免疫球蛋白IgGFc端的抗体,它与自身的IgG相结合,故又是一个自身抗体。
类风湿因子和IgG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造成关节局部和关节外病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病理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炎。
在急性期滑膜表现为渗出性和细胞浸润性,滑膜下层有小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细胞间隙的增大,间质有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当病变进入慢性时期,滑膜变得肥厚,形成许多绒毛样突起,突向关节腔内或侵入到软骨和软骨下的骨质。
这种绒毛在显微镜下呈现其滑膜细胞层由原来的1~3层增生到5~10层或更多,其中大部分为具有免疫活性的A型滑膜细胞,有巨噬细胞样功能。
滑膜下层有大量淋巴细胞,呈弥散状分布或聚集成结节状,如同淋巴滤泡。
其中大部分为CD4(+)T淋巴细胞,其次为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另外尚出现新生血管和大量被激活的纤维母样细胞以及随后形成的纤维组织。
绒毛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它又名血管翳,是造成关节破坏、关节畸形、功能障碍的病理基础。
血管炎可发生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外的任何组织。
它累及中、小动脉和(或)静脉,管壁有淋巴细胞浸润、纤维素沉着,内膜有增生导致血管腔的狭窄或堵塞,类风湿结节性血管炎的一种表现,常见于关节伸侧受压部位的皮下组织,但也见于肺。
结节中心为纤维素样坏死组织,周围有上皮样细胞浸润,排列成环状,外被以肉芽组织。
肉芽组织间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四)临床表现(重要考点)本病发病年龄自20岁至60岁,以45岁左右为最常见。
女性患者约2~3倍于男性。
大部分患者起病缓,在出现明显关节症状前有一段乏力、全身不适、发热、纳差等症状。
1.关节表现(1)晨僵病变的关节在静止不动后出现较长时间(半至数小时)的僵硬,如胶粘着样的感觉。
出现在95%以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晨僵持续时间和关节炎症的程度成正比,它常被作为观察本病活动性的指标之一。
其他病因的关节炎也可出现晨僵,但不如本病明显。
(重要名词解释)(2)痛与压痛关节痛往往是最早的关节症状,最常出现的部位为腕、掌指关节近端指关节,其次是足趾、膝、踝、肘、髋等关节。
多呈对称性、持续性但时轻时重疼痛的关节往往伴有压痛。
(3)关节肿多因关节腔内积液或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引起。
病程较长者可因滑膜慢性炎症后的肥厚而引凡受累的关节均可肿,常见的部位为腕、掌指、近指、膝关节,亦多对称性。
(4)关节畸形多见于较晚期患者。
因滑膜炎的绒毛破坏了软骨和软骨下的骨质造成关节纤维性或骨性强直的畸形,又因关节周围的肌腱、韧带受损使关节不能保持在正常位置,出现手指关节的半脱位如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等。
关节周围肌肉的萎缩痉挛则使畸形更为加重。
(5)关节功能障碍关节痛肿和畸形造成了关节的活动障碍。
本病的关节炎有以下特点:它是一个主要累及小关节尤其是手关节的对称性多关节炎。
病情多呈慢性且反复发作,如不给予恰当治疗则逐渐加重。
加重的程度和速度在个体间差异甚大。
2.关节外表现(1)类风湿结节是本病较特异的皮肤表现,出现在20%~30%患者,多位于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如前臂伸面、肘鹰嘴突附近、枕、跟腱等处。
其大小不一,结节直径由数毫米至厘米、质硬、无压痛、对称性分布。
它的存在表示本病的活动。
(2)类风湿血管炎可出现在患者的任一系统。
查体能观察到的有指甲下或指端出现的小血管炎,少数引起局部组织的缺血性坏死。
在眼造成巩膜炎严重者因巩膜软化而影响视力。
(3)肺1)肺间质性变是最常见的肺病变,见于约20%患者。
虽有肺功能异常但临床常无症状,有时通过肺X线检查方能发现。
只有少数发展为慢性纤维性肺泡炎。
2)结节样改变肺内出现单个或多个结节,为肺内的类风湿结节的表现。
结节有时可液化,咳出后形成空洞。
(4)心包炎是最常见心脏受累的表现。
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约30%出现小量心包积液,多不引起临床症状。
(5)胃肠道患者可有上腹不适、胃痛、恶心、纳差、甚至黑便,但均与服用抗风湿药物所致。
很少由类风湿关节炎本身引起。
(6)肾本病的血管炎很少累及肾。
若出现尿的异常则应考虑因抗风湿药物引起的肾损害。
也可因长期的类风湿关节炎而并发淀粉样变。
(7)神经系统1)脊髓受压都由脊椎骨突关节的类风湿病变而引起。
表现为渐起的双手感觉异常和力量的减弱,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2)周围神经因滑膜炎而受压,如正中神经在腕关节处受压而出现腕管综合征。
多发性单神经炎则因小血管炎的血性病变所造成。
(8)血液系统本病出现低血红蛋白小细胞性贫血。
贫血因病本身所致或因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而造成胃肠道长期少量失血所致。
Felty综合征是指类风湿关节炎者伴有脾大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有的甚至同时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9)干燥综合征约30%~40%本病患者出现此综合征。
口干、眼干的症状多不明显,必需通过各项检测方证实有干燥性角结膜炎和口干燥征。
(五)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1.血象有轻至中度贫血。
活动期患者血小板增高。
白细胞及分类多正常。
2.血沉是一个观察滑膜炎症的活动性和严重性的指标。
本身无特异性。
3.C反应蛋白是炎症过程中出现的急性期蛋白。
它的增高说明本病的活动性。
4.类风湿因子(RF)是一种自身抗体,可分为IgM型RF、IgG型RF、IgA型RF。
在常规临床工作中以乳胶凝集法所测得的为IgM型RF,它见于约70%的患者血清,其滴度与本病的活动性和严重性成比例。
但RF也出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慢性肺结核、高球蛋白血症等其他疾病,甚至在5%的正常人也可出现低滴度的RF。
因此RF阳性者必须结合临床表现,方得诊断本病。
(类风湿因子,很重要的名词解释)。
5.关节X线检查本项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对关节病变的分期、监察病情的演变均殊重要。
以手指及腕关节的X线摄片最有价值。
X线片中可以见到关节周软组织的肿胀阴影,关节端的骨质疏松(Ⅰ期);关节间隙因软骨的破坏尚变得狭窄(Ⅱ期);关节面出现凿样破坏性改变(Ⅲ期);晚期则出现关节半脱位和关节破坏后的纤维性和骨性强直。
6.类风湿结节的活检其典型的病理改变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分类标准简述如下:①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每天),病程至少6周;②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③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④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⑤有皮下结节;⑥手X线摄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稀疏和关节间隙的狭窄);⑦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20)。
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1.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是一个独立的风湿性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对称性的下肢大关节炎为主。
骶髂关节炎具典型的X线改变。
有家族史,90%以上患者HLAB27(+)。
血清RF都阴性。
2.骨性关节炎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
关节痛不如类风湿关节炎明显。
以累及负重关节如膝、髋为主。
手指则以远端指关节出现骨性增殖和结节为特点。
血沉增快多不明显。
血清RF都阴性。
3.系统性红斑狼疮有部分患者因手指关节肿痛而被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
然本病的关节病变较。
类风湿的关节炎症为轻且关节外的素统性症状如蝶形红斑、脱发、蛋白尿等较突出。
血清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多阳性,补体则多低下4.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临床表现之一。
多见于青少年。
其关节炎的特点为四肢大关节游走性肿痛,很少出现关节畸形,关节外症状包括发热;咽痛、心脏炎、皮下结节、环形红斑等。
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则阴性。
(七)(治疗)一般性治疗、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其中以药物治疗最为重要。
1.一般性治疗包括休息、关节制动(急性期)、关节功能锻炼(恢复期)、物理疗法等。
卧床休息只适宜于急性期、发热、内脏受累患者。
2.药物治疗根据作用,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可分为:改善症状的抗风湿药和控制疾病的抗风湿药。
后一类药物目前尚在探索和实验阶段,下面主要对前一类药物进行叙述。
改善症状的抗风湿药物分为非甾体类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1)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以减少花生四烯酸代谢为前列腺素、前列环素、血栓素等炎性介质,从而改善关节滑膜的充血、渗出等炎症现象,达到控制关节肿、痛的目的。
是治疗本病不可缺少的、非特异性的对症治疗的药物。
属于这类药的包括许多品种,结构不同,药代动力学亦不尽相同,剂量用法亦各相异,但有以下的共同特点:①均为口服药;②除个别外都属酸类化合物;⑧由于胃粘膜的前列腺合成亦受到抑制,因此在服用后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胃不适、胃痛、恶心、返酸、甚至胃粘膜出血;④久用这类药物后可出现间质性损害。
以下例举国内常用的几种药物:①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②吲哚美辛对关节肿痛有良效。
③布洛芬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是常用于治疗关节肿痛的药物。
④萘普生每日剂量为0.8~1.0g,分2次服。
不良反应少。
⑤双氯酚酸每日总量为75~150mg,分3次服用。
除胃肠道不良反应外偶可出现一过性的转氨酶升高及皮疹。
⑥吡罗昔康本药的特点是半衰期长,故每日只需服用一次,每次20mg。
不良反应少。
2)慢作用抗风湿药①甲氨蝶呤(MTX)本药抑制细胞内二氢叶酸还原酶,同时具抗炎作用。
不良反应有肝损害、(胃肠道反应)、骨髓受抑等。
停药后多能恢复。
②雷公藤具抑制淋巴、单核细胞及抗炎作用。
本药有不同制剂,以雷公藤多甙为例,每日剂量为60mg,分3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