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育才中学高中语文导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与画筼筜谷偃竹记学生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解翻译句子。

2.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把握“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把握“形散神聚”的特点。

【预习案】

【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晁补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 (今山东诸城) 。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要点突破】

1.通假字。

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2.古今异义。

(1)废卷而哭失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因而实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因而实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言句式。

(1)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下列句子。

(1)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

1.概括本文三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试说明文章通过记述哪几件事表现了文与可怎样的个性。

【训练案】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

..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

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

..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

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

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

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

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

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升.

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 .鸣鹤在阴,其子和.

之 和:和睦 C .隐德之士,狎.

而玩之 狎:亲近 D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 .⎩⎪⎨⎪⎧ 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

孰能讥之乎?

C .⎩⎪⎨⎪⎧ 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 .⎩⎪⎨⎪⎧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 .第二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 .第三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 .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