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 读后感

合集下载

唐浩明曾国藩读后感

唐浩明曾国藩读后感

唐浩明曾国藩读后感《曾国藩》这本书对于理解晚清历史以及曾国藩的人生经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本书中,唐浩明通过对曾国藩的经历和思想进行分析,揭示了曾国藩在晚清政治中的重要影响力,以及他在军事和教育等方面的成就。

首先,本书通过对曾国藩早期经历的介绍,展示了一个普通士子如何通过刻苦学习和不断努力来获得政治地位的过程。

曾国藩出身于一个普通士子家庭,但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勤奋,成功考取了进士,进而进入了晚清政治的舞台。

唐浩明通过对曾国藩早期经历的详细叙述,展示了曾国藩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学子成长为晚清政治家的过程,同时也通过这一过程,反映出晚清士子的奋斗历程和现实困境。

其次,本书对曾国藩在晚清政治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曾国藩被誉为晚清政治的“守夜人”,他坚决支持并实行了洋务运动,并且以自己的特殊方式管理地方,并建立了一支由训练有素的士兵组成的军队,为晚清政权的维稳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浩明通过对曾国藩晚年政治生涯的详细剖析,揭示了曾国藩作为晚清政治家的特点和作用,凸显了他在晚清政局中的重要性。

此外,本书还对曾国藩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梳理。

曾国藩是一位主张“实用主义”的思想家,他注重实践,强调对思想的运用和实施。

曾国藩的思想深受儒家传统的影响,但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通过对曾国藩思想的分析,唐浩明对曾国藩成为晚清政治家的原因进行了解读,并且探讨了曾国藩思想对当时社会、政治的影响和意义。

总的来说,唐浩明的《曾国藩》是一本关于晚清政治和曾国藩个人生活的重要研究著作。

通过对曾国藩的生平以及他在晚清政治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本书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晚清政治的历史背景和曾国藩的重要地位。

该书的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思想分析,使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曾国藩的人生经历和他在晚清政治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时也为研究和理解晚清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中国晚清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在晚清政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唐浩明读后感

曾国藩唐浩明读后感

曾国藩唐浩明读后感曾国藩唐浩明是一本对于历史人物曾国藩的传记的书,书中以解读曾国藩的信件为主线,揭示了曾国藩的思想、品格和才能等方面的内容。

从中我收获颇多,下面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曾国藩的坚定信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书中,曾国藩多次提到他对于儒家思想的崇拜和遵循。

他认为“以义为功,以事为名”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学问进步了,人心进步了,事业也就进步了”。

曾国藩将儒家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仅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也努力影响周围的人。

他坚信只有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自己的准则,才能够真正做到为天下谋福利。

其次,曾国藩的品格给我带来了启示。

书中多次提到曾国藩办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他深知自己的职责所在,时刻保持谦虚、坚毅和勤奋的态度,不断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

曾国藩坚守原则,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始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他勤奋工作,每天都能找到时间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

最后,曾国藩的才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曾国藩不仅有着丰富的学识,还具备出色的领导才能和政治洞察力。

他在书信中向上级提出许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展现了他独到的见解和思考能力。

曾国藩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提出了“学以致用,用以教化”的教育理念,并将之付诸实践。

他注重培养下属的素质和能力,鼓励和激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

曾国藩的领导方式和思想对我来说是一次珍贵的学习机会。

通过阅读《曾国藩唐浩明》,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位历史上的伟大人物。

他的思想和品格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他的信念、坚持和才能,使得他在困境中能够保持清醒和冷静,并迎难而上。

他在为国家的兴旺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要求严格,始终保持着廉洁和正直的品质。

读完这本书,我对于曾国藩的人生和事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总之,《曾国藩唐浩明》这本书帮助我更好地了解了曾国藩这一重要历史人物,也给了我思考和反思的机会。

他作为一个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和实践者,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力量。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篇【篇一】初读《曾国藩家书》,是在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

在单位的书架上,不经意发现书架上放着一本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曾国藩家书》。

这本书,是清代曾国藩所著,由名家唐浩明进行评析,内容比较全面且深刻。

书的品相九成新,书页有点泛黄,但仍能嗅到出厂时的淡淡墨香。

那时捧读《家书》,只觉得曾国藩是个异常心细又贫困交加的人,从北京运往湖南的几两白菜种子,都要在信里反复询问收到了没有?关于兄弟子侄的教诲,也常常苦口婆心,甚至有点喋喋不休。

在京城已是朝廷二品官,居然有不少书信是向家人借钱,真有点“啃老族”的感觉。

那时候,对工作与生活的阅历较少,虽然通读《家书》,但不求甚解、感触不深。

再读《曾国藩家书》,工作的第二年。

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有了对工作浅显的思考和感悟。

静夜之时,便常常将《曾国藩家书》置于床头,圈圈点点、细细品味。

读书的过程,让我渐渐了解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毁誉参半:他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多延续了60多年,但他处理“天津教案”受到荣禄欺骗,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致使晚节不保,成为时人眼中的“卖国贼”;他地位显赫、修养精湛,但他也镇压农民起义、手段老辣,被民众冠以“曾剃头”的恶名……当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历史人物,史家自有公论。

但无论关于他的争议多大,我们都无法否认他的《家书》平淡中蕴含着真知良言,那些关于修身齐家、为学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带兵的感悟,是他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思想精华。

因此,品读《曾国藩家书》,就像与一位历尽沧桑、充满智慧的老者晤谈,字里行间书写着他对世事变迁的独到见解、对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对学养修为的孜孜不倦。

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比如,关于治学,他力求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

他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体会5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体会5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体会5篇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1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细读《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到这句话其中的深意,仿佛是在与一位满腹经纶的长者对话,书中一行行细腻的文字,一封封深情的信件,让我感受到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对于自身,他注重讲德,讲求诚心、正意、修身、齐家的道理,努力做到不负父母生养之德。

他终其一生都在严格要求自己,体察人才,一直都心存善念。

从他的家书中,不难看出他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每天都要用小册子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失败教训,以便及时克服。

他“吾日三省吾身”,在自省中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兄弟,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我们时常懒散,在一件事情上即使是有了去实现的想法,最终却做不到知行合一。

因此,我们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讲德行、讲孝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对于工作,他尽心尽力。

欲成大事者,一定要有大格局、大气魄。

做一件事情,要心思缜密、注重细节、全神贯注,自始至终不松懈。

人没有恒心,做任何事都不会有成就。

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是神圣的,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工作中遵规守纪、安分守己、踏实做人、干净干事。

对当事人负责到底,心中时刻记得群众,耐心倾听群众的诉求和心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各种法律问题。

时刻讲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做有品位、有品质、有品德的人。

对于学习,曾国藩在《致诸弟》中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

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他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书到写字再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作为青年干警,我们始终要注重增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系统性、条理性,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

在学习书本上知识的同时,更要运用到实践中,和同事讨论学习,互帮互助,努力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

同时对照标准要求,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剖析,做到从心灵深处查找自己认识上的不足,从工作态度中查找工作落实上的不足,从生活态度中查找在自身要求上的不足。

唐浩明曾国藩传读后感读《曾国藩传》有感

唐浩明曾国藩传读后感读《曾国藩传》有感

唐浩明曾国藩传读后感读《曾国藩传》有感《曾国藩传》是唐浩明所著的一本传记类书籍,记述了清朝名将曾国藩的一生。

读完这本书,我对曾国藩的人生和事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首先,我深受曾国藩的坚毅和奋斗精神所感动。

曾国藩自小家境贫寒,但他并没有被环境所限,一直努力学习。

他从农村小学一路走到了进士科第,最终成为了清朝的一位重要将领。

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和决策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成功地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稳定了局势。

曾国藩的一生告诉我,只要有坚定的目标和努力,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够克服并取得成功。

其次,曾国藩在治国方面的理念和方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主张依法治国,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注重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他在山西的治理实践中,通过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废除苛捐杂税、兴办学校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曾国藩的治国思想让我明白,一个国家的兴盛离不开良好的制度和治理,也需要关注民生问题,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

最后,我从曾国藩的一生中感受到了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在曾国藩的眼中,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命运高于一切,他始终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他即使身陷官场的尔虞我诈和算计之中,也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曾国藩的家国情怀让我明白,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哪怕只是从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微小的贡献。

总的来说,《曾国藩传》让我对曾国藩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敬佩。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了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默默奉献。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努力和奋斗的重要性,也让我对家国情怀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我相信,《曾国藩传》将对我以后的生活和事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曾国藩唐浩明读后感

曾国藩唐浩明读后感

曾国藩唐浩明读后感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唐浩明则是以曾国藩为原型的小说主人公,通过他的一生展现了曾国藩的风采和伟大。

《曾国藩》是一部以曾国藩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作者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李敖。

小说以曾国藩的一生为蓝本,以曾国藩的智慧、胆识和忠诚为主线,塑造了一个忠臣义士的形象。

小说以其生动的笔触、宏大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读者的喜爱。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曾经主持过对太平天国的镇压,又在军事上有着非凡的成就,他的军事理论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个人品德上,他更是一位忠诚的臣子,对国家和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的一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更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榜样。

小说《曾国藩》通过对曾国藩一生的描述,展现了曾国藩的风采和伟大。

小说以曾国藩的一生为蓝本,以曾国藩的智慧、胆识和忠诚为主线,塑造了一个忠臣义士的形象。

通过对曾国藩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真正的忠臣义士的形象,他对国家和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君主有着忠诚的态度,对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家庭有着深厚的情感。

他的一生,是对中国传统美德的最好诠释,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传承。

小说《曾国藩》以其生动的笔触、宏大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读者的喜爱。

作者李敖以其独到的历史眼光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曾国藩的一生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曾国藩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真正的忠臣义士的形象,他的一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更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榜样。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生动的形象,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真正的忠臣义士的形象,也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通过阅读《曾国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曾国藩的伟大和风采,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一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更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榜样。

他的一生,是对中国传统美德的最好诠释,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传承。

读唐浩明著

读唐浩明著

读唐浩明《曾国藩》有感提起曾国藩,我想稍微了解些清代历史的人都应该有些印象。

在清朝末期这应该算得上是一名赫赫有名的人物。

但是,对他的评价好像并不好,记得初中时的历史教材中,都会站在阶段的立场上,把它描绘成一名凶残地屠杀太平军将士的刽子手。

客观来讲,这样的描述并不算错,因为在历史上,由曾国藩招募、训练、统领的湘军确实在剿灭太平起义军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且从手段上讲确实也比较残忍。

就像在书中介绍的那样,他在历史上也确实被人送过“曾剃头”的绰号。

可见其手段之残忍!由唐浩明著的《曾国藩》应该算是一本旧书了。

大概初版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虽然后来又由多家出版社再版过,但基本的内容应该说改动并不大。

作为著名曾国藩研究专家,唐浩明的这本书在当时曾经获得过许多奖项。

并曾被赞誉为当代最好的历史小说之一。

在书中作者通过详细描述曾国藩的一生事迹,让我对这个历史上毁誉参半,争议极大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读完感慨良多。

作为湘军的缔造者和统帅、近代“洋务派”的鼻祖、力挽狂澜的晚清重臣,在他的身上确实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曾国藩作为一个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连毛泽东、蒋介石都对其有过很高的评价,无疑其中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的东西应该有很多。

而且在历史上有无数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也做出过他们的评价。

我简单谈谈读完这本书的启发:曾国藩完全是一个农家子弟,应该说并没有什么靠山,他完全是靠自己的奋斗来取得成功的。

像书中的记载,曾国藩自幼便聪明好学而且十分刻苦,既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又具备深厚的文化积累。

通过十年寒窗的刻苦努力,博取了功名。

后来他借此便开始官运亨通,成了荣居二品的兵部侍郎,并且得到了当时的军机大臣穆彰阿的赞识成为了他的门生。

这时他本可以像其它在京的官员那样,做一些轻松讨好的事情,过着安闲的京官生活。

但他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不甘于无所作为彷徨一生。

而此时机会来了,母亲病故后回家守制的时候,家乡闹起了太平起义。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书评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书评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书评近来,有幸读了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传》,结合现实社会的分析,感觉自己多年的疑问有了一个虽然可能不是很完美的答案,读曾国藩传有感。

唐浩明先生以一种敬重历史的态度,和曾国藩神交了二十余年,可以说得上“曾国藩家”了,厚积薄发写下历史小说《曾国藩传》。

梁启超对曾国藩有着很高的评价。

毛主席也曾说过一句话:“我观近代,独服曾文正。

”而蒋公更是以曾国藩为师。

曾国藩为什么有如此高的魅力呢竟能让左右中国命运的人都以之为师。

曾国藩从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农家子弟成为权倾一时的晚清重臣,他的一生实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无数知识分子只能望洋兴叹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

读《曾国藩》后,对这其中的细节有了更多的了解。

曾国藩的仕途还算平坦,个人修养极高,一直力求做到儒家思想中所宣扬的为官做事之道,当他在京城的小圈子里,在强有力的靠山庇佑之下时,在处理好“办公室内”同僚的关系时,平时还算遂意。

1852年,曾国藩回家丁忧,恰逢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东南诸省之时,在湖南,长毛更是猖獗,湖南官场上一片混乱,与长毛作战,节节败退,最后退守长沙城,时局的动荡与紧迫,让这些平日稳坐高堂,享尽荣华富贵的官员们不得不想出对策来解决问题,而,论声望,论感情,曾国藩成为了湖南官场上的不二人选,由曾国藩办立湘勇,解决湖南的燃眉之急,经过多番的考量,曾国藩最终决定墨绖出山。

而曾国藩有什么才能呢刘邦曾经这样论述自己的成功之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与建立不世之功的刘邦相似的,曾国藩的第一才也是用人之能,曾国藩的麾下聚集这一批才干,既有谋士又有能够独当一面的人物,更有敢打硬仗的将军,赵烈文,李元度,李鸿章,彭玉麟,胡林翼,曾国荃……“湘勇”的壮大离不开这样的一批人。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00字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00字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00字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近38小时,终于读完此书。

感受如下:1.之所以读曾国藩,是因为曾公本人愿意打开自己,而且会表达,会总结。

试想一下,你个人的书信,家书等,愿意让后人翻来覆去的去研究,去读吗?虽然曾公知道他的这些东西可能会传于后世,所以有些内容做了一些隐晦处理,但这并不妨碍它整体上的真诚,真实。

真实的东西是有力量的,曾公一生的文字记载,较为真实,系统的反应了他一生的生活,这很难得,也很珍贵。

源于他善于记录的好习惯,也源于他愿意打开心扉,向我等俗人展示他的胸中丘壑。

2.光真诚不行,还得有才。

曾公本人学养深厚,浸淫于传统文化中,得其真传,在生活中,也照此严格要求自己。

所以,他对生活的感悟,就容易提炼出来,金句很多。

这些闪闪发光的金句,极大的光辉了曾公本人的形象。

这也是曾公之书受追捧,雅俗共赏的原因。

3.人真诚了,有才了,还是不行,必须得有一定的功业,办成过很多了不起的事情,职位足够高。

说出来的话才有分量,人家才会服你,才认为你的东西是干货,不是带了馊味的心灵鸡汤。

正好,曾公本人做到了。

他早年在京师,官运亨通,中年创建湘军,几乎以一己之力,玩狂澜于既倒,这其中的千难万难,心酸委屈,别人想象不到,只知道会很难很难,但曾公做到了。

用毛泽东说的话就是:“曾公是办事兼传教之人。

”4.有了真诚,有了才学,有了事功,还不太圆满。

还得有整个家族的兴旺,初代有几个兄弟同心协力,共创家业,门庭光耀当世。

后世还要代有人才,薪尽火传,让外人感受到曾家家风之醇厚,不得不服。

另外,曾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一生都注意培养人才,特别是李鸿章,也为曾公殁后的名声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内有家族做基,外有门生故吏,士林学子传播,焉得不流芳后世。

5.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系列。

是我读到的最好解读版本,没有之一。

唐先生学问精神,研究曾公研究的透。

读他的书,相当于一个厨师,把食材准备好,给你做好菜,端到桌子上,供我等懒人食用。

心得体会:读唐浩明系列小说 《曾国藩》有感(最新)

心得体会:读唐浩明系列小说 《曾国藩》有感(最新)

心得体会:读唐浩明系列小说《曾国藩》有感(最新)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其一生无不伴随国家、民族命运跌宕起伏。

他曾屡战屡败,却从不放弃;他克己唯严,政声卓著,历尽宦海风波,却宠辱不惊。

当他身居权力峰顶尽赏人生风景,仍秉承“鸟尽弓藏”的律己之心。

我们无从知道他是否曾心动过黄袍加身的诱惑,但却看到一位奉命朝廷“一纸诏令”,在坚持和变通中东山再起的“治世能臣”。

他是中国历史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毛泽东曾这样评价他: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一)“血祭”中的成长唐鉴是曾国藩最敬重,也是对曾国藩思想与治学产生极大影响的老师。

曾国藩曾说,“听之,昭然若发蒙也。

”唐鉴临终之时给曾国藩写了一封信,信上只有一句话:“大丈夫打脱牙和血吞”。

意在勉励曾国藩身处乱局成功不易,只有坚韧不拔,才能有所成就。

这或许正是“血祭”的内意所在。

有了这份铭记和担当,靖港惨败不仅让我们看到因消沉跳水自杀,意志颓废的曾国藩。

更让我们看到不惧左宗棠怒骂,勇于在困境中再生、胸怀宽广的曾国藩。

攻取武昌、田镇大捷,一场场“血流漂杵”的战役,让传说中巨莽投胎的曾国藩蜕变成神灵,一步步朝着人生顶峰迈进。

我们不能不感叹,面对强大的对手和数以万计的追随者,面对乌烟瘴气、心怀鬼胎的潇湘官场,面对人生的坎坷与不如意,他自我历练、永不服输的勇气。

我们不得不敬佩,他厚积薄发、勇谋胆识的坚持和隐忍。

他是一个儒士,遵嘱“立功、立德、立言”的情怀;他是一个勇士,带着湘人固有的“倔强”,浴血杀场;他是一个凡人,在“舍生取义”的热血背后,也会偶尔诞出些许心灰意冷、失望焦虑。

他将所有逆境中的挣扎,看作成功路上的风景。

(二)“野焚”后的重生野者,不在京中为官而在外为帅;焚者,正如涤生(曾国藩)来历,革新除故。

“野焚”既是一种灭亡,更是一种重生。

江西受困的危难,让他在品阅古人的智慧中学会痛定思痛,懂得“柔胜刚,弱胜强”的含义;让他在返躬自省中收获大彻大悟的真谛。

唐洁明评点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唐洁明评点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唐洁明评点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以前就知道曾国藩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但是真的通过家书这么细致地去了解他,那感觉可太不一样了。

这些家书就像是一扇扇小窗,透过它们能看到曾国藩在那个复杂多变的时代里,一边忙活着大事儿,一边还惦记着家里的老小。

曾国藩在家书里那真是事无巨细都要说一说。

从教导弟弟们读书学习,就能感觉到他对知识和修养的重视。

他就像一个严厉又贴心的班主任,告诉弟弟们读书要扎实,不能浮于表面,还分享自己读书的心得和方法。

比如说他强调做学问要持之以恒,这让我想起自己老是想读书,可没几天就犯懒的样子,真是自愧不如啊。

他对家里的经济管理也很有一套。

那时候的大家族,要操心的事儿太多了。

他在家书里提到家里过日子要节俭,不能铺张浪费。

这一点在现在也很有借鉴意义呢。

咱们现在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不能丢。

曾国藩就像个家族的大家长,即使自己在外当官,也得盯着家里的柴米油盐,想着怎么把家族治理得井井有条。

再说说他为人处世的道理。

在官场里摸爬滚打,他有自己的一套原则。

他知道什么时候该低调,什么时候该表现自己。

他告诉家人要和邻里乡亲处好关系,这让我觉得这人可真会做人。

就好比在一个大社区里,要是大家都互相使绊子,那日子肯定过得不舒坦。

他懂得退让,也懂得坚守底线,这种智慧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感觉在很多情况下都能用得上。

不过呢,这曾国藩也不是完美的。

有时候看他的家书,感觉他太过于注重封建礼教那一套了。

比如说他对家族里一些等级关系的强调,在现代社会里肯定是不适用的。

但是咱们也不能拿现在的标准去苛求古人,毕竟他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唐浩明的评点就像是个导游,带着我们这些读者更好地去理解曾国藩家书里的深意。

有些我们可能看不太懂的地方,经他一解释,就豁然开朗了。

他把曾国藩家书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让我们看到曾国藩的想法和做法背后的原因。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曾国藩拉着,好好地进行了一次自我反省。

他的很多理念,虽然古老,但是经过时间的打磨,还是能闪烁出智慧的光芒。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读后感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读后感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读后感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四曰习劳则神钦。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

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

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阅读感想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阅读感想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阅读感想
近56个钟头看完《曾国藩》回味无穷,读到后边依依不舍,舍不得把他看完,这本书唐浩明写的《曾国藩》是以白岩松的《白说》里掉转来的,是本很值得读的书,下面粗浅汇总一下这书和对本身的思考。

曾国潘终其一生都是在持续严格管理自身,知人善任,重视修身养性一直以来都心向阳光,当败太平军时很多人劝他反他最先想起的再次的战事产生的屠戮,一想着完毕战事还老百姓平静。

但更为湘军统率和行走于政界中的他却又阴险毒辣、虚情假意、自私自利、绝情,心计城府很深,为做到某类目地'甘愿残害可怜的人。

但或是了解这名一代伟人,由于逆境出人才而不是英雄造时势,我们要立在那时候的时代特征及大环境下来做出思索,归根结底曾也是普通人,正所谓“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投资理财,善不做官。

心不狠不够矣做湘君统率,不虚情假意,沒有心计心计不够矣在在腐坏的政界立足于。

而他却沒有终止自身调整自身的个人行为,是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培训的。

现阶段的我念书要学习培训,反思自己早已变成习惯性,自身的微信阅读签字也从“一直认为自身了解的许多,却不知道自身一直日常生活在浅薄当中”变化到“终日乾乾、精准定位、习惯性、总体目标、发展、心态、布局”好要持续的思考本身、思考全球以史为镜、以古为镜,要有知道有工作能力,了解自己的不够并做出更改,不断完善自我,是自身更为出色。

读唐浩明《曾国藩》有感

读唐浩明《曾国藩》有感

读唐浩明《曾国藩》有感近期,读毕唐浩明所著《曾国藩》,有很多想法,一吐为快。

作为晚清军政第一名臣,曾国藩最近几年来获取了很多文史议论家的关注。

对其议论多为“以中人之资成就盖世功业,位极人臣而能浑身而退”。

甚至许多人将曾作为为人办事的标杆,俨然已得厚黑精华。

对曾国藩,自然是敬重。

但敬慕的不是厚黑之学,曾国藩之成功在我看来,一为勤劳,二为自律,三为刚毅。

许多人感觉曾资质平凡,却能成就伟业。

事实上,曾国藩资质也许谈不上绝佳,但绝不平凡。

在一众友人中,他早早中榜,年龄轻轻便位列翰林,为人艳羡,诚然有勤劳,有运气,但其理学资质因属上乘。

曾国藩一身践行程朱理学之道,希望成就郭姚同样的成就,甚至重塑未然崩坏的世道。

应当说,他基本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平太平天国,创办洋务,培育了一批军政人材,为已风雨飞扬的大清帝国又续命数十年。

但也正是他向来尊崇的理学之道,限制了他的成就。

今人常常臆想,平太平天国以后,曾若能率军北上颠覆清廷,自立为王,或是清君侧改立恭王,或许近代中国会有一番新气象,起码不至于沦落于东亚病夫、任人践踏。

但历史没有假定,曾以郭子仪为模范,希望成立伟业,封侯拜相,而又能浑身而退,赢得忠君美誉,格局这样,难以超越。

书中,陈广敷在曾弥留之际对其的议论应属客观(不知是否杜撰),曾虽是理学大师,缺未能参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至始至终以一君(爱新觉罗)一家(曾氏家族)利益为先。

读《曾国藩》收获许多。

曾的一世,都在践行孔孟的贤人之道,追求自我的完美。

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第一位。

曾的勤劳、自律、刚毅,是他的个性特色,也是悟道中获取的难得质量,更是其成就事业的基础。

曾绝非完人,也有虚荣、柔弱的一面。

湘军早期多次战败,曾也频频自杀。

曾的手段也并不是都光明正大,也有狡诈虚伪的一面,书中讲到他为立裁军之威,言而无信杀韦睿叔侄,虽属杜撰,还能窥见其灰暗一面。

但曾国藩追求自我完美的努力和毅力让人感人。

唐浩明曾国藩读后感: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唐浩明曾国藩读后感: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唐浩明曾国藩读后感: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曾国藩一书由唐浩明所著,写了晚清时期的曾国潘,让我们看到一代名人的经历。

下面我带来的是唐浩明曾国藩读后感: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一、引子花了近40个小时,读完唐浩明写的《曾国藩》,再看民国发展史的时候,脑海里突然不自觉的将曾国藩与袁世凯进行了对比。

老实说,这两者放在一起比较,不太好。

容易引起反感。

因为袁世凯在国人心目中毕竟是个“卖国贼”的化身;曾国藩虽也曾被骂作“卖国贼”,但其行径比起窃国大盗袁世凯来,还是要让人钦佩得多。

比较这两人,正是为了突出他们面对相似情景做出的不同反映,以显出高下来。

二、拥兵自重与玩弄股掌曾国藩的发迹源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为了江山的稳固,为了大清帝位,当时的统治者将维护社会和平,匡扶“正义”的大任交给了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

曾以理学传人自居,带着正统思想率领他的湘乡子弟兵跟太平军死磕。

不管是在战争最困难的时候,还是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之际,在曾国藩心里只有一个理念:平乱维护大清社稷。

以至于有人劝他趁胜利之际拥兵自立,效仿宋太祖来个“黄袍加身”时,被他痛斥得羞愧而退。

袁世凯被清王朝重用,是因为民国革命。

同样是为了大清江山社稷,袁世凯临危受命。

与曾国藩不同的是,袁世凯并不是率领自己的将士与革命军死磕,而是借助革命军的反清热焰周旋于清廷与革命军之间。

两边威逼利诱讲条件。

结果弄得清王朝让出帝位,宣告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帝制终结。

随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宝座也由孙中山处移到了袁世凯的屁股底下。

所以说“袁世凯借助国民革命军的力量,将清王朝和最初的民国玩弄于股掌之间”毫不夸张。

三、愚忠、推进民主共和与黎民利益的权衡后世有人指责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不拥兵自立是“愚忠”清廷,罔顾百姓生死。

因为当时的清王朝的当权小皇帝和垂帘听政的慈禧,在老百姓眼里是“娘偷人,儿嫖娼”坏了纲常的,这样已经倾斜的上梁带领一班大臣所做出来的,也都是男盗女娼,卖官鬻爵的勾当,已经腐朽透顶,是不值得“愚忠”的。

读《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感怀

读《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感怀

中国近代史之枢纽人物先说点题外话,09年10月底,我于34岁年纪上初为人父,喜得儿子,自信这个年龄已经足够成熟,足以真正深切体会为人父的快乐和人生意义。

正因为如此,近期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及春节假期间)都是陪儿子为第一要务,入夜,儿子都是在我怀中睡着,但是又不敢马上放到床上(怕再醒来),一般都会在怀中抱很久,所以每天这时我都会坐在床边的小椅上,儿子就在怀里,这本书就放在床沿上,十数天下来毕阅全书。

对于此书,最想表达的感受有两点,一是关于点评者唐先生,一是关于曾文正公。

本人晚进后学,直到去年才知道唐先生,才知道这本书。

唐先生治史之用功用力,非常钦佩,特别是对于曾国藩以及以曾国藩为枢纽的晚清近代之史,本书中诸多细节即可看出这一点。

对于与曾氏相关联的人事,在点评中,看似信手拈来,实则为多年治史之积累。

唐先生对曾国藩整体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但是也抱着客观平常的心态,对曾氏的缺点弱点,以及由此推而广之的人性的普遍弱点都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和批判,虽然也只是一家之言,但可以使读者更全面客观的回望曾国藩。

唐先生在长短不一的点评中行文叙事,事件组织,人事勾连,用笔着墨,皆可见其功力之纯厚和用心用力之深。

在眼下以哗众取宠,卖弄辞藻,趋附流俗的文风下,尤显难能可贵。

而且在有些细节处,比如晚清的物价水平,人情风俗,甚至养身保健偏方等,唐先生也偶尔提及,倒也增添些动人声色,使整本书严肃而不失生动,深刻而不辞莞尔。

对于曾文正公,通览此书,心情被这位晚清中兴之枢纽重臣多舛的命运,以及文正公身边的人和事深深激荡,历史对曾氏是多情的,也是无情的,给予了他重重的苦难和压迫,也给予了巨大的历史舞台和生前身后的荣光。

胡适先生曾说,凡是有大成就的人,一定是绝对聪明,但又肯下笨功夫的人。

曾氏无疑充分的诠释了这一点。

曾氏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之深巨,窃以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其一,没有曾国藩,太平天国的命运将存极大变数,甚至历史会是完全不同的走向;其二,曾氏以历史巨人独有的高瞻远瞩,倡导和发起洋务运动,造船造炮,外派留学童生等,对中国思想界眼界之开起,民族工业的发迹和逐步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居于曾氏的世界视野和既有政治地位,其内心对于外国的议会制,君主立宪等制度到底如何看法,难以妄论;其三,曾氏独到的识人知人用人智慧,给清廷擢拔了一大批重要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直接影响了清朝晚期的政治格局,也间接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史的走向。

曾国藩家书心得3000字

曾国藩家书心得3000字

曾国藩家书心得3000字曾国藩家书心得3000字(精品10篇)曾国藩家书心得3000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曾国藩家书心得3000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曾国藩家书心得3000字(精品10篇)】,供你选择借鉴。

曾国藩家书心得3000字篇1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晚清中兴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传后世的不多,可是极有分量,读之,让人受益无穷,从《曾国藩家书》能够略知一二。

名为“家书”,实则不然。

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资料意味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能够维持精神生命的延续;又像医院,能够疗救心灵的伤痕;也像超市,丰富的东西任由你的取舍......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

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第二要有识。

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对于看书的过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书没有看完,必须不要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缘故。

此外,读书人还讲究养气,即心平气和,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坦坦荡荡。

讲究保身,即节欲,节劳,节饮食。

太多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过分的劳累,会让人身心疲惫、万念俱灰。

第三谨言。

读书人说话要时时刻刻细心留意,所谓“祸从口出”。

第二,关于功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几千年的仕途历史,能够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评价,可是曾国藩对于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我的见解。

从家书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

读书人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读书取功名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我的生命。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读后感_900字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读后感_900字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读后感_900字《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读后感900字如果晚清唐浩明所著的曾国藩是真实客观的,只能说此书作为指导人生的反面教材,很有价值。

仅就此书浅评:开场,曾公可敬,其事母至孝,然奔丧途中不忘为国举荐人才,重家风、恩泽亲友。

中场,可叹可恨,叹的是其殚精竭虑效忠清廷始终不过是三任君主股掌之中的玩物(到慈禧更是登峰造极);可恨的是他对陈春燕的刻薄寡恩、太平军兵败后他的杀降(自古杀降不祥)。

与其说太平天国是被曾一手带起的湘军所打败,不如说完全是败于农民起义本身及农民起义军首领的局限性,内讧相残、自掘坟墓。

下场可怜捎带可敬:捻战无功、津案受辱、体力衰落、疾病缠身;虽不以是否能“学而优则仕”来衡量其是否教子有方,至少其二子也应能在他双目几近失明的情况下,分忧一二,不枉他那数十年如一日的“家书抵万金”,然而,明显指望不上。

他的女儿因5岁时错定的娃娃亲,将错就错、一错再错而30岁抑郁早夭,终于盼到他的幡然悔悟,与亲家要来3岁的外孙女抚养,弥补愧疚(有用吗?);择4门女婿皆犯了“以其父选其子”的低级错误。

他的六弟因自己犯下的错、也为了成全兄长和家族的颜面,早已是活死人;他的九弟,个人愚见就是活在兄长光环下,运气比较好的任性小孩……曾的大半生,朱程理学和黄老之术在脑子里胶着战斗,且前者总在他人生的关键时刻站上峰,不论对错,但其真的活得不如左的真性情、李的左右逢源、精明干练。

自己也很憋屈。

好在晚年立誓以自己的余生致力于“师夷智以制夷”的事业,把发现人才、奖掖人才、培育人才、重用人才作为自己的份内任务,徐图自强,虽扬汤止沸,倒也算乱世一功德。

王闿运对曾国藩的评论个人很认同--“涤翁之才,原在经学文章上,他若一心致力于此,可为今日之郑康成、韩退之。

但他功名心太重,清清闲闲的翰苑学士当不久,便去当礼部堂官,做学问的时间已是不够了,后又建湘军战长毛,更无暇著书立说。

长处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短处却拼死力去硬干,结果徒给史册留一遗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家书如果完完全全看将下来,则书的厚度不免令人却步。

据说唐浩明先生为了写小说《曾国藩》,研究过曾国藩多年,这么说来,这本书可算是家书的“精选集”了。

曾国藩是军事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曾国藩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读完此书发现曾国藩更是一位治家好手。

中国古代的“家”不同于现代中国的“家”,相对于古代四世同堂的大家族模式,如今的三口、五口之家要小得多,所谓治家也只不过是“教子”而已。

但这并不是说明当今社会已经可以完全摒弃传统的方式,古人治家的智慧、经验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古代家庭人数多,户头多;现代家庭人数少,独门独户。

这样的变化导致人们的公私观念变化,人情冷漠。

从书中提到的内容可以看出,古代社会的“公”是指大家族,而“私”指的是小家庭,皆与社会、朝廷无关,这样一来,整个家族的关系联系得尤为紧密。

而现代社会的“公”指的是社会,是国家,“私”指的是自我。

加之交通发达,信息迅速,使得小家庭与小家庭之间的空间距离不断拉远,甚至于是国外国内的距离,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亲戚之间也由此疏远。

书中提到大家族之中的借贷是没有利息的,富有的亲戚接济贫穷的子弟也是常有的事情。

而在现代社会,即使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借款,也有可能被赋予银行贷款般的利息,利益俨然成为了维持关系的纽带之一,这显然并不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

曾国藩早年在岳麓书院读书,学习到正统、完整的儒家思想,但在于治家方面他反对孔孟朱子颜氏等著名家训所一贯坚持的学而优则仕的学说,把读书、做官放在了次要位置,把做人、道德放在了首要位置。

曾国藩对家庭成员实行三致祥教育,即“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勤俭孝友”成了其家庭成员的中心意识形态,由此曾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好儿女,尽管是侯门大族,100多年来未见有纨绔子弟,这不能不说是曾国藩教育思想的成功。

礼记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读完此书发现,曾国藩平天下的本事原来源于其治家的本事,而渗透在字里行间自律更是他治家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