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模式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提问模式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最常用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特级教师于漪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语文教学,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课堂提问,也正是启迪学生思维,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环节。提问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积极的智力活动,对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逻辑推理及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英国科学家波普尔说:“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若干心理研究也表明,在学生大脑皮层兴奋最高的时刻,教师恰到好处的质疑问难,能有效地触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动员起他们积极思维的内部诱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道理。课堂提问设计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言简意赅地道出了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模式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就精心设计提问模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

一、并列式提问

这种模式指教师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从几个方面或角度向学生发问。其特点是“所问内容并列,条款无轻重主次”。如教鲁迅《祝福》一文,教师分别提出:a.鲁迅怎样写祥林嫂的眼睛?每个时期

的眼睛有哪些变化?b.鲁迅如何写祥林嫂的衣着?每个时期的衣着有什麽变化?c.祥林嫂的脸色表情如何?发生过哪些变化?教师通过这一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由祥林嫂的肖像去理解、探索其内心世界,从而把握鲁迅笔下这一深受封建礼教迫害的中国妇女典型的社会意义。这种提问适用于并行选材的记叙文、说明文以及并列式的议论文。它有利于养成学生的归纳思维习惯。

二、总分式提问

这种模式是指将一个大问题分解若干个小问题,教师通过诱导学生对诸多小问题答案的探求,去解决大问题。其特点是:以小领大,从小到大。如教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二部分,教师首先总的提出“这部分从哪几方面列举了理论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坏学风的特点?”在这一总问题下又提出“在研究现实方面,作者列举了主观主义学风的哪些具体表现?”“研究历史方面,作者又列举了哪些具体表现?”“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方面呢?”等一组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懂得理论脱离实际的严重性及其给革命造成的危害,把握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这种提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三、比较式提问

可分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提问,即从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去比较和对照知识或人、事、物的异同。如教《故

乡》一文,设计问题:“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肖像、语言、行动、思想性格都有哪些变化?”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化整为零的深入对比探究,诱使学生根据各自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在脑海里呈现旧中国尚未觉醒的农民的形象,进而把握小说的深刻主题。对比提问,即从两种不同事物的相对比较角度设计问题。例如教学臧克家《有的人》一诗,就可以从对比的角度设计比较式提问,引导学生去对“活着却死了”的人与“死了却活着”的人进行对比思考,从而理解鲁迅伟大的一生和崇高的精神。比较式提问有利于引导学生求同辨异,培养比较思维能力。

四、因果式提问

这种模式指用来帮助学生弄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提问。它可以启发学生主动探索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或结果,培养学生进行因果推理的逻辑思维。它可据因问果,亦可以果问因,具有双向交流的特点。例如教《梁生宝卖稻种》一文,就可以用因果提问模式设计提问:“梁生宝吃五分钱的汤面和睡车站票房是什么原因?”亦可以问:“梁生宝因为要节省开支,他是怎么做的呢?”从而让学生明白:他不该自顾自地乱花钱,表明他作为共产党的基层干部严于律己的高尚品质。

五、横向式提问

这种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使学生横向思考求解的提问。它适用于空间跳跃比较活泼的散文、诗歌、新闻等题材的教学。

它要求学生答题思维要在广阔的空间驰骋。例如:对《新闻两篇》的教学就可提问:“解放军分几路在哪个时候哪个地点向敌人发起进攻的?”类似这样的提问,学生势必按照课文横贯几个地域,说清题目的内蕴,从而训练了横向思维,开拓了自己的思维境界。

六、纵向式提问

这种模式是指引导学生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思考的提问。它较多地适用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安排结构的文章。例如教学《包身工》,则可这样提问:“本文具体描写了几个场面?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本文为什么要从‘清晨’破题,‘黑夜’收尾?”问题一抛出,学生必然用心读书,仔细寻找表明顺序的词语(即时间词)和与之相适应的场面描写,而后进行纵向排列,理出时间线索,从而明白课文正是以一天的自然进程为序,集中地从“住”、“吃”、“劳动”、“生病”几个场面反映包身工非人的生活境遇。在此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会得到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包身工残酷压迫和剥削的罪行”的完整认识。一问一答之中,使学生的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得到了培养。

七、递进式提问

这种提问是指将几个连续性的问题由易到难依次提出。它象攀山越岭一般,步步升高,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阶梯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如教《装在套子里的人》,便可设计提问,逐层提出:a.“别里科夫都有哪些套子?”b.“别里科夫只是一个教希腊文的教

员而已,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影响?”c.“他的婚事失败的原因何在?”d.“他的死又说明了什么?”e.“作者塑造套中人形象在当时有何社会意义?”这些层次分明的台阶式提问,促使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的解决而逐次深化,爬至顶点。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有的一种提问模式有益于几种思维能力的训练,有的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几种提问模式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