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评课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愚公移山》及反思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愚公移山》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教材为《愚公移山》的故事。
故事内容讲述了愚公为了家人的出行方便,决心移走家门前的两座大山,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感动天神,将两座大山移走的故事。
教学内容包括:理解故事情节,体会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学习故事中的生词、短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结果,体会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
2. 学会故事中的生词、短语,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激发幼儿勇敢面对困难的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熟悉故事内容,掌握故事中的生词、短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愚公移山的故事挂图,生词卡片,黑板,粉笔。
2. 学具:幼儿用书,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愚公移山的故事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自己看到的情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故事讲解(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情节,注意讲解生词、短语。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故事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引导幼儿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回答,巩固所学内容。
5. 幼儿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讨论: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7. 想象力训练(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愚公,你会怎么移山?”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愚公移山的故事挂图2. 黑板右侧:生词卡片重点句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向家长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2. 答案:幼儿能完整、流畅地讲述故事,家长签字确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让幼儿理解了坚持不懈的精神,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幼儿对生词、短语的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愚公移山》评课稿
在我看来,学生以何种方式阅读,是被我们的阅读教学所“构造”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阅读方式,尤其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体现的阅读方式。学生被语文教师所教的“阅读”是特定方式的阅读,其中蕴涵着意识形态。
但是,取向问题长期被遮蔽,甚至被有意地隐瞒了。语文教师对自己的阅读,对自己在备课时的阅读,对自己在教学中实际对学生实施“构造”的阅读,对它具体所体现的“能力”因而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对它所蕴涵的特定意识形态即通常所说的“人文性”,木然而不知。人们似乎以为大家在谈论的都是同一种听、说、读、写,更经常地,是把当下的取向或者自己所主张的取向,视为理所当然。直到今天,还有一些捂住两耳、蒙住双眼的人,在到处蛊惑什么“自然阅读”、“原生态阅读”等等。
写作《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时,我的立足点是“课程”,着重讨论的是语文课程目标的分析、语文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关联、语文课程内容的教材呈现。取向问题,当时是作为蕴涵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中的一个成分提出来的,它与“教育政策”、“文化意识”、“知识状况”等成分胶合,而在研究状态中予以相对的分离。因而在讨论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取向时,我主要关注的是“能力”的培养问题:“在讨论培养能力的教学之前,我们有必要事先查明,希望学生现在或将来所从事的,是哪种方式的听、说、读、写活动;这样,我们才能明了,要培养学生的,究竟是些什么样的能力,才能接下来去研究怎样去培养这些能力等一系列的课题。”⑶
郭初阳《愚公移山》评课
评课:郭初阳《愚公移山》中的拓展教学一、《愚公移山》的教学过程与内容概述1. 四大要素。
山;愚公;移山过程;移山结局。
(此处拓展了《论语》《易经》里相关名句。
)2. 三处差异。
(1)人数、外援、结局。
(2)后息为胜——河曲智叟的回应( 此处拓展了《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3. 两个假设。
(1)假如愚公早料到帝会“感其诚”,或是早与帝达成了协议,你如何评价愚公?(2)假如时至今日,移山尚未休矣,你如何评价愚公?(此处拓展了《三国演义》里的苦肉计,采访了两个外教讨论此问题。
)4. 一个疑问。
为什么聪明的中国人会对这个疯狂的愚老人“津津乐道”呢?(此处拓展了《堂吉诃德》里战风车的片段及鲁迅的名言:希望之为虚妄,正与绝望相同。
)二、课例分析从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课堂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出,郭老师的教学过程偏重拓展,下面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课堂实录中的拓展教学进行分析:(一)拓展的类型1. 对比拓展。
郭老师的课堂拓展延伸非常善于运用“比较鉴赏法”,涉及到了多种对比拓展形式:包括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对比等。
而通过相似主题的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能很容易地概括主旨,发表观点,领会此类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特色。
郭老师鉴赏文学作品时,总善于把课文与相关的文本语境关联起来比较,其隐含的、难以被发掘的意义才能不断得到深入解读。
这也是比较文学中被称作的“平行研究”,它有助于读者发现作品新的内涵,在《愚公移山》中,郭老师讲解课文时比较了《愚公移山》与《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共同点,也从人数、外援、结局三方面比较了他们的不同点。
在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比较的过程中,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对话碰撞,也使得拓展延伸与课堂教学浑然天成,真正形成了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的动态统一。
这种比较鉴赏的拓展形式,能使学生含英咀华,见仁见智;使课堂开放多元,并达到延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热情的目的,并通过这种互文性阅读来建构语境意义,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愚公移山》实录点评1、2
生:一个愚公,一个遗男,还有他的三 个子孙。
师;三个什么样的子孙?
生:三个会挑担的,“荷担者三夫。” 师:你们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参加了呢? 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是愚公 率领了子孙去的。
师:啊,讲得真好!那请你们再说说看, “遂率”前面省略了一个什么句子成份? 生:主语。(运用语法理解句子) 师:主语应该是什么? 生:愚公。(抓关键句,从词义到结构理解句子。) 师:好!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主 语补出来,人数很清楚,一共五个。人物我 们搞清楚了,下面再看看,这个寓言写了一 件什么事? 生:(齐声)移山。 师:这件事做起来难吗? 从文章里找出 句子来说明。(第二个关键性问题。问得好,引导读书,发展思维。
《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点评
授课人:钱梦龙 点评人:王德俊
第二课时
师:上一课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 我检查了一下,同学 们预习得很好,老师非 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 好吗?
(学生齐声朗读全文。读毕,有学生提出“亡”字错读成了 “wang”,教师让同学共同订正。)
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 么问题。
(评:从语言入手讲内容。)
生:强调愚公不聪明。
[评;指出不同之一,又讲清了倒装句式。]
师:对,把“甚矣”这个表示程度的副词 提前,强调愚公不聪明到了极点。这句话愚 公的妻子是不讲的。这里有一点不同。我们 再来看一看称谓,愚公妻称愚公什么?
生:(齐声)君。 师:那么智叟称愚公—— 生:(齐声)汝。 师:这两个词有区别吗? 生:“君”表示尊敬,“汝”很不客气
(评:再启发 。“特别”是引导发现。)
生:(齐声)不要! 师:那怎么译法? 生: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 师:讲得对!你们看前面还有没有同样用 法的“之”字? ( 找同类词语,此为运用。)
评《愚公移山
评金燕老师上的《愚公移山》
今天的这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贴近生活。
在教师所设计的一个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中,落实教学目标,回归“教会学生做人”这一本质中去,使教学真正做到了,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一理念。
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
学生的活动、活动之后的感悟和体验的表达给予了学生创造和发展的空间。
学生在用心体验、真情表白之中,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这一方面,金老师都做得比较好。
体验之后老师都会问学生:“你有什么感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给予了学生更多人文的关怀。
学生在思考、交流、体验中得到了感情的升华。
《愚公移山》教学纪实与评析
生2:我选择的是第一种,我认为课文重点是赞美愚公的精神,所以应该突出愚公,把愚公写大一点。
生2和回答再次获得了整齐的掌声。
师:两次掌声让我很难判断你们到底统一谁的意见。
生3:我赞成选择第一种,因为在愚公的精神面前,这座山显得非常渺小。
愚公是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这座山移走。
生4:我也赞成第一种意见,我是从体积这个方面来说的,在日常生活中,山的体积是很大的,但是愚公的精神的体积更大!师:哦!你的意见让我想到一句名言——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大海。
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愚公的心灵。
我理解得对不对?生:对。
师:那就给我掌声呀!在学生的掌声后,李老师两种选择都有合理的理解,然后语气平和地说:“重要的是通过刚才的选择把文章的内容和愚公的精神都进行了梳理,说明大家预习得非常充分。
”然后让学生以一句话概括寓意。
生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看准目标永不言弃。
生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师:我把刚才这位同学的意见提炼一下,改成——“坚持就是胜利”。
怎么样?在学生纷纷表示赞同后,李老师请写字最好的同学把“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写在黑板上并随口说了句“但是千万不要写得超过我”,引出全班大笑。
学生板书,李老师请大家认真观察写字。
(记者感悟:)二、品味文字,情境朗读结合刚才学生的回答,李老师请学生再一次回到课文,仔仔细细琢磨文中哪些哪些语言最直接地给了自己做出判断的理由。
学生寻找课文中的语句,很快纷纷举手。
师:我先问一个问题,刚才在寻找时是不是有一些语言突然就扑到了你的面前,让你觉得这些语言真是太美了。
仔细思考以后,你们发现而这些语言恰恰就是你刚才要找的语言。
好好想想,然后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分享。
李老师巡视倾听。
约一分钟,李老师请大家停下来。
师:据我不完全统计,大家找到的地方惊人的相似,不信我们来读一读,看看是不是这样,我说开始大家就读,一定会没有杂音。
对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评价
对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评价我对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整体感受是:他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讲读的畸形模式化,着眼于学生自身发展过程,改变学生听和教师讲为学生主动接受知识。
相对自己平时上课的一些做法,我有以下的感受:他对字词解释、句译、文章理解的教学都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在自读中发现的问题,“曲是什么意思?”引导同学借助工具书完成,并给予学生鼓励,“有些问题一请字典就解决了,还有别的问题吗?”引出下一个问题,“本”字的用法。
而我们平常基本上是:老师问学生:“这个字会不会?”然后学生说:“不会。
”接着老师就把答案一说就叫解决了。
在这里,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残年余力”是何意?教师因势利导,此处“以”又怎么讲?……对课文句子的理解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时机”遗男”的理解引导进入”参加移山有几人?”,“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进入省主句常识的探究,人物清楚,由人及事,提出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做起来难吗?进入深层探究,人物对待移山的态度?从而探究文章主要内容,为下一课时探讨愚公不笨作铺垫。
总之,钱梦龙先生对《愚公移山》的教学,从“才”的角度来说,从字词到句段到全文,由人物关系到人物精神,钱先生都处理得丝丝入扣;从“学”的方面来考察,钱先生援例贴切,讲解深入浅出;而从“识”的视角来审视,钱先生大匠示人以拙的气度,以自己的“拙”牵引出学生的“巧”,比起夸夸其谈的教师演“独脚戏”逞奇炫博的所谓“识”,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那样,“教师的言语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我觉得钱梦龙老师的课堂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确认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发展潜能的活生生的人。
简言之,就是站在学生“学”的立场上,考虑自己“教什么”和“怎样教”。
钱梦龙老师的导读大大促进了学生个体思维的发展,学生真正作为思维活动的主体来支配自己的大脑,教师只是为学生的思维创设一种氛围或引路搭桥,他善于在导读中创设学生体验知的过程,而非轻易给学生结论,这种处理,远高于传统的讲读法,教学效果一定很好。
《愚公移山》评课稿2
《愚公移山》评课稿今天我要评课的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它以“愚公移山”为比喻,形象地阐述了一种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愚公为了解决自家门前两座高山的阻碍,不顾旁人的嘲笑,决定搬山。
他和家人一代代不懈努力,感动了天帝,最终得以实现心愿。
这个故事传达了一种不屈不挠、不怕困难的精神,以及“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合作精神。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下文中的人物形象。
愚公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他不仅具有坚定的信念,还有着善良、勇敢、勤劳的品质。
他的妻子和儿孙们也给予了他无尽的支持,共同完成了这项伟大工程。
此外,还有那些曾经嘲笑愚公的人们,最终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共同搬山。
这些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鲜明,让读者对故事情节产生共鸣。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作者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
这篇文章的行文简洁明了,语言生动优美,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一年年过去,他们的后代一直在搬山,连邻居也加入进来,一起完成了这个任务。
”这句话中,作者使用了“一年年过去”这个时间短语,形象地表达了搬山工作的长期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文章所蕴含的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可以激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有恒心和毅力,同时也要懂得团结合作。
它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让学生懂得勤奋努力最终会得到回报。
此外,这篇文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人们的勇气、智慧和毅力。
综上所述,《愚公移山》是一篇优秀的初中语文课文。
它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表达方式,深刻地阐述了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的精神。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能够得到思想上的启发和收获,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愚公移山》“一课三上”现场评点
《愚公移山》“一课三上”现场评点“《愚公移山》一课三上”教研活动评点实录各位老师,我总感觉“一鱼二吃”是诱人的,今天是“一鱼三吃”,每个老师都煮出了不同的味道。
下面我就谈谈听这三堂课的一些感受。
首先谈谈这三堂课共同的优点。
第一个关键词:落实。
我觉得文言教学无论是文意的理解,还是学生的积累、备考,课堂上都需要有落实的意识,需要对重点字词、句子进行巩固。
就这点来讲三位老师都做足了工夫。
第二个关键词:层次。
三堂课都体现出了很鲜明的层次感,从课堂活动布局的大处来说,基本上都分为这样两个层次:文句疏通、文意理解;从文意理解的小处来说,都是从理解人物言行再到领会人物精神实质;从细处来说,在探究人物的精神实质时,均能够从第三节的细读入手。
在细读处理时,有的是通过分角色朗读,从比较朗读的语气入手;有的是从智叟和愚公的人名辨析入手;有的是从愚公的妻子与智叟不同态度的对比分析入手。
这样,从整体到小处再到细处,三位老师都有强烈的层次意识,这样的层次安排使我们的课堂结构严谨,而且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第三个关键词:小结。
三位老师都有一种意识:一个版块的学生活动以后,教都要对这个版块的活动进行小结。
比如:赵老师的版块小结有愚公精神的归纳、有愚公精神体现出来的哲学意义的解说;殷老师有对比手法的提炼、寓言体裁的拓展;陈老师有对比手法的分析、愚公精神的继承发扬。
这样,在一段时间的课堂活动以后,老师有目的地进行版块小结,它不但能够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及时归纳,更是对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和提升。
下面说说三位老师最突出的一个优点。
我觉得赵老师突出的优点是文本研读的深度。
主要体现在:一、能对愚公的精神实质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挖掘,师生对愚公精神的理解,是面对困难敢挑战、尽全力、重实干、有自信、能坚持。
这个总结对愚公精神的挖掘很深入,愚公精神的内涵也很丰富。
二、资料穿插的艺术。
学生在研读文本时,对愚公不怕困难的精神都能理解,但这其中蕴涵的“顺道而行”的哲学思想,学生理解是有难度的。
钱梦龙《愚公移山》课评
钱梦龙《愚公移山》课评作者:郭焰来源:《卷宗》2018年第16期1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1)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提出自读文章时遇见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
教师在完成文章实词、虚词学习这一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学学生利用工具书学习,及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学习思路。
2)从简单的人物列表入手,引导学生利用课文分析人物基本情况,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在分析人物的同时穿插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3)由人而及事,引出“移山”这一事件,在突出“移山”任务艰巨的前提下,通过对愚公妻和智叟所说的两句话进行字字落实,透彻分析出对愚公看法、称谓、态度、说话语气、心理无处不同,认识不同人对同一件事不同的观念、精神态度。
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出对移山有坚决拥护的,有疑问的,有反对的。
让学生认识到事在人为,知“事”正是为了识“人”的道理。
分析中穿插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4)讨论“愚公愚不愚”这一问题,鼓励学生从文章中找答案,通过“分派”的方式,分析出愚公“移山”动机为:痛感迂、塞之苦;移山目的为:确知移山之利;移山的可能为:深明可移之理。
至此,“愚公不愚”的结论已隐含其中。
再介绍学雷锋标兵,为了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愚公不愚”的道理。
运用这样的讨论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会“手不离书,言必有据” 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树立“对立面”,激发思辨的兴趣,训练了学生思辨思维。
5)通过讨论愚公不能得移山之利,愚公移山之举是为了造福子孙,学习了愚公的“大聪明”“大智若愚”,分析出愚公有远见,深谋远虑。
“愚公笨不笨”的讨论,最后结穴于“大智若愚”的认识。
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正是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深入、一系列文言词句逐一落实的过程。
教师的追求是:使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寓于语文训练。
务必引导学生因文解道,因道悟文。
6)教师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设计文言练习题,把课文中的部分实词、虚词编写进去,使学生能在一个新的环境中辨认它们,以收知识迁移之效。
愚公移山评课稿
篇一:《愚公移山》评课马鹿中学《愚公移山》执教:马鹿中学贾安建评课:青溪初中杨登会 2013、3、22 贾老师这堂课给人总的感觉是平淡而有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得很少,讲得很精,引导到位,点拨得法,学生自己探究,自己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理念。
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教学内容主要是两大块:对早自习预习情况进行质疑和解读文本。
在学生质疑这一部分,教师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却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最后结果,而是问“有谁能帮他解答?”就这样,学生的很多疑问是同学解答的。
同时教师也注意引导,比如当学生问到“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中“焉”的意思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还有这个字的句子,并联系语言环境具体感受它的意思,让学生明白,这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从而对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现象“一词多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样的例子还有对“之”的分析。
在解读文本的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先找出有哪些人?这些人要干什么?有困难吗?他们对移山这件事的态度怎样?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始终立足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具体体现在,当学生一一回答后,教师还要追问?“你从哪里知道?”同时,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又引导学生回归到对文言的解读,如“箕畚”的特殊用法,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的讲解。
此外,这堂课结构紧凑,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如分析愚公和智叟的年龄,就为后面领会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做了铺垫。
学生平时也训练有素,齐读课文,声音洪亮,抑扬顿挫。
对课文的预习也很扎实。
在讲到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的时候,如果加强对他们语言的朗读,进一步品味他们不同的态度,我认为会更好。
还有老师上课的声音应再大点,后面的学生几乎不容易听到。
总之,通过这堂课,可以看出贾老师很有造诣的教学艺术,如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对教材精巧的处理,对学生的指导等等。
这堂课带给我们的启示很多。
、篇二:愚公移山评课浅评钱梦龙、郭初阳、徐立峰《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出自战国前期文学家列寇所着《列子.汤问》,它是一篇极具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也是一篇富有启示性的寓言故事,是初中教材。
《愚公移山》评课稿三篇
《愚公移山》评课稿三篇《愚公移山》评课稿之一贾老师这堂课给人总的感觉是平淡而有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得很少,讲得很精,引导到位,点拨得法,学生自己探究,自己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理念。
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教学内容主要是两大块:对早自习预习情况进行质疑和解读文本。
在学生质疑这一部分,教师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却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最后结果,而是问“有谁能帮他解答?”就这样,学生的很多疑问是同学解答的。
同时教师也注意引导,比如当学生问到“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中“焉”的意思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还有这个字的句子,并联系语言环境具体感受它的意思,让学生明白,这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从而对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现象“一词多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样的例子还有对“之”的分析。
在解读文本的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先找出有哪些人?这些人要干什么?有困难吗?他们对移山这件事的态度怎样?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始终立足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具体体现在,当学生一一回答后,教师还要追问?“你从哪里知道?”同时,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又引导学生回归到对文言的解读,如“箕畚”的特殊用法,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的讲解。
此外,这堂课结构紧凑,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如分析愚公和智叟的年龄,就为后面领会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做了铺垫。
学生平时也训练有素,齐读课文,声音洪亮,抑扬顿挫。
对课文的预习也很扎实。
在讲到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的时候,如果加强对他们语言的朗读,进一步品味他们不同的态度,我认为会更好。
还有老师上课的声音应再大点,后面的学生几乎不容易听到。
总之,通过这堂课,可以看出贾老师很有造诣的教学艺术,如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对教材精巧的处理,对学生的指导等等。
这堂课带给我们的启示很多。
《愚公移山》评课稿之二郭初阳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是一堂很富于冲击力的课。
愚公移山评课稿
篇一:《愚公移山》评课马鹿中学《愚公移山》执教:马鹿中学贾安建评课:青溪初中杨登会 2013、3、22 贾老师这堂课给人总的感觉是平淡而有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得很少,讲得很精,引导到位,点拨得法,学生自己探究,自己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理念。
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教学内容主要是两大块:对早自习预习情况进行质疑和解读文本。
在学生质疑这一部分,教师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却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最后结果,而是问“有谁能帮他解答?”就这样,学生的很多疑问是同学解答的。
同时教师也注意引导,比如当学生问到“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中“焉”的意思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还有这个字的句子,并联系语言环境具体感受它的意思,让学生明白,这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从而对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现象“一词多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样的例子还有对“之”的分析。
在解读文本的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先找出有哪些人?这些人要干什么?有困难吗?他们对移山这件事的态度怎样?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始终立足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具体体现在,当学生一一回答后,教师还要追问?“你从哪里知道?”同时,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又引导学生回归到对文言的解读,如“箕畚”的特殊用法,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的讲解。
此外,这堂课结构紧凑,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如分析愚公和智叟的年龄,就为后面领会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做了铺垫。
学生平时也训练有素,齐读课文,声音洪亮,抑扬顿挫。
对课文的预习也很扎实。
在讲到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的时候,如果加强对他们语言的朗读,进一步品味他们不同的态度,我认为会更好。
还有老师上课的声音应再大点,后面的学生几乎不容易听到。
总之,通过这堂课,可以看出贾老师很有造诣的教学艺术,如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对教材精巧的处理,对学生的指导等等。
这堂课带给我们的启示很多。
篇二:愚公移山评课浅评钱梦龙、郭初阳、徐立峰《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出自战国前期文学家列寇所著《列子.汤问》,它是一篇极具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也是一篇富有启示性的寓言故事,是初中教材。
钱梦龙《愚公移山》评析
钱梦龙《愚公移山》评析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评析汝州市寄料镇一中鲁振阳近日,观看了钱梦龙先生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经过我的认真拜读,细细品味,发现先生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有大智慧的,值得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用心琢磨,用心领悟。
下面是我的一点阅读领悟,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文言文字词的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钱梦龙先生在《愚公移山》这一课的讲解中对文言词语的讲解让我印象深刻。
反观自己和自己身边很多语文教师。
在进行文言文词语讲解时总是直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解释,采用“字字落实,句句对译”的传统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而让学生更觉得学习文言文就是死记硬背。
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
钱梦龙先生在这一课的讲解中才用了与之相反的教学方法比如: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
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
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生:河曲。
师:噢,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
师:好,意思讲对了!这个“残”字,我们来明确一下它的含义,好吗?请查字典。
这样的例子在钱先生的课堂上还有很多,这种让学生动手,亲自实践,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这样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大大被调动起来。
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文言文言简意赅,如何让课文内在的精华释放出来。
这是一个困扰广大语文工作者的一大难题。
钱先生在《愚公移山》这一课的讲解中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让我们先来看几个很典型的例子:“老愚公多大年纪了?九十岁还是九十不到?”“参加移山的总共几个人?”“愚公妻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两人对待移山的态度一样吗?”“愚公到底笨不笨?”“那个京城氏的七八岁的孩子也去移山,他的爸爸能让他去吗?”这些问题生动有趣,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内在的潜能,创造性思维通通激发出来了。
《愚公移山》评课稿
《愚公移山》评课稿《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经典之作,讲述了愚公决心搬山的故事,表达了“持之以恒、勇敢面对困难”的主题。
在本课中,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讲述了愚公的决心以及对搬山的坚定信念。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使学生理解了愚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不懈努力的精神。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愚公这一主要角色,探讨他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如讲述、朗读、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不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教师还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本课的学习价值在于,学生通过学习《愚公移山》这一寓言故事,深入理解了“持之以恒、勇敢面对困难”的主题,并从中汲取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还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建议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更多的互动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愚公移山》一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从中汲取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本课对于学生的启示和教育意义深远,将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幼儿园大班语言优质教案《愚公移山》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语言优质教案《愚公移山》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教材《寓言故事》中的《愚公移山》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愚公面对家门前的两座大山,决心要将其移尽,最终得到天神帮助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故事内容,掌握故事中的人物、地点、事件等基本要素。
2. 通过故事学习,培养幼儿面对困难时,要有毅力和恒心去克服的品质。
3.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培养幼儿的毅力与恒心。
重点:掌握故事内容,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愚公移山的故事挂图、教学PPT、愚公移山动画片。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小故事,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克服困难。
2. 故事讲解(10分钟)播放愚公移山动画片,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地点、事件。
然后教师通过PPT和挂图详细讲解故事内容。
3.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是怎样做的?”引导幼儿思考和回答。
4.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分组进行讨论,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并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
5. 创作环节(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用画纸、画笔和彩泥创作自己心中的愚公移山场景。
6. 分享环节(5分钟)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创作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愚公移山》2. 内容:故事人物:愚公、天神故事地点:愚公家门口的两座大山事件:愚公决心移山,最终得到天神帮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小朋友用自己的话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并画出故事中的场景。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动画、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幼儿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培养了幼儿的毅力与恒心。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 拓展延伸:教师可引导幼儿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十六愚公移山》评课稿
2. 制作小剧场剧本或画册
将故事改编成小剧场剧本或画册,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或绘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3. 思考故事的现实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现实意义,探讨如何运用故事中的精神品质解决自己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学会解读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手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含义;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写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想;
八、教学反思
通过对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十六愚公移山》的评课,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结构和主题的理解,还通过写作和讨论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通过延伸活动的安排,学生对勇气、坚持和团结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对生活具有了积极的影响。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阅读与理解(15分钟)
师生共同阅读课文《十六愚公移山》,并进行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所传达的主题和含义。
3. 分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或人物,进行分析和讨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合作撰写(25分钟)
2. 文章主题
文章主题是“勇气、坚持和团结”。通过愚公一家人对移山的坚持和努力,以及他们凭借勇气和团结得到神仙的帮助,最终取得成功。文章以此告诉读者只要心怀坚持的信念,勇敢面对困难,团结一致,即使面对巨大的困境也能战胜一切。
愚公移山评课稿
愚公移山评课稿我们常常用愚公移山来比方用坚韧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的毅力,立刻就要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了。
这篇愚公移山评课稿,是以授课老师的教学目标为动身点和归宿,并分析了老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一起来看一下。
愚公移山评课稿由我整理,仅供参考:语文学科要留意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而今日我所听到的高静老师的《愚公移山》一课,恰恰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首先,高老师课堂上时刻遵循学习浅易文言文的一般规律和做法。
即初读课文、明大意再读课文、感形象三读课文、探精神四读课文、续结尾。
学读文言文要过两个坎儿,一是过朗读关,二是过要过语言关,只要这两步顺当完成,语文老师的学问引领就轻松过关。
其次,在这节课上,我感受到了一位年轻语文老师奋进的步伐,她的课从《天上的街市》、《我的叔叔于勒》到《愚公移山》,虽均出自她的匠心和钻研,但却是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同学,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究中,高老师让我体会到她对诗歌体裁的情景交融手法的把握,对小说体裁的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对浅易文言文的阅读与感悟的重视,因而,我感觉,这节课上,不仅是同学在收获,老师也在耕耘和探究。
在预设和生成之间,高老师能得心应手,且一切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第三,经典情节体现了老师思维的活跃和对学情的熟知和把握,这节课上亮点频出,但最最闪亮的还是末尾的续写结尾部分,《愚公移山》的传奇人们已耳熟能详、家喻户晓,在深知其意的基础上,同学是否对愚公形象、愚公精神和移山的后果存有质疑,是否真正对此传奇的寓意充分理解而深信不疑,这是目前的老师必需思索的问题,而高老师恰恰是抓住了这个牛鼻子,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将阅读、思维、写作融合在一起,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虽然说课堂永久是圆满的艺术,但我信任如此仔细勤奋的老师肯定会让课堂上异彩纷呈,精彩频现!高静,加油!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常常开展的活动。
今日我推举的这篇愚公移山评课稿,盼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关心,同时也欢迎您的补充和建议。
《愚公移山》考评课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考评课教学反思《愚公移山》考评课教学反思《愚公移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其中愚公的精神影响了新中国一代代人的成长。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愚公的精神会受到人们的质疑。
在初中学生心中,率先树立一个正确的愚公的人物形象,是课堂的重中之重。
在教学策略上,我致力于以下四点:一、突出核心问题,带动整体思路在最早的设计稿中,我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比如“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要把山移到哪里?”、“愚公遇到了哪些阻碍?”等等,大大小小的问题多达十几个,而且均以组的形式展示在课件中。
因此第一次试讲犹如一场知识问答赛,而整个课堂都是在一问一答中缓慢推进,缺乏整体感。
带教导师建议我将这些问题简化,尽可能用一个主要问题串联起其他的小问题,尽可能使目标指向更加明确。
在导师的启发下,我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围绕这个问题,可以去分析“平险有什么困难”,可以分析“智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均可以过渡到愚公的人物形象分析上,同时也可以引出“对比”和“衬托”这两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于是,课堂的整体思路一下子清晰了许多,问题之间的联系性也得到了加强。
二、强调朗读过程,调动学生情绪朗诵是我的专长,在日常的课程中,我常常示范朗读,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朗诵的前提是理解文章,进一步则是情绪的感染。
在认识“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后,我要求学生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完成这一步骤需要学生情绪的感染,因此在课堂中我格外强调阅读的过程。
第一遍读是齐读,为的是晓知内容;第二遍读是自读,为的是品味思想内涵;第三遍读是诵读,为的是激发学生的情绪,同时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
于是,我特意设计了三段需要重点诵读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地体悟:平险过程中的困难险阻、智叟的目光短浅和愚公的坚定信念。
从这几个阅读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不断的深化,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也得到了逐步加强。
三、抓住原文词句,坚持文本出发在一些课例中,教师往往引导学生去讨论“愚公愚不愚”的问题,有的甚至会引导学生讨论愚公该不该搬家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评钱梦龙、郭初阳、徐立峰《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出自战国前期文学家列寇所著《列子.汤问》,它是一篇极具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也是一篇富有启示性的寓言故事,是初中教材。
钱梦龙、郭初阳、徐立峰都是优秀的语文教师,三人讲《愚公移山》都各有特色,简单来说,钱老师讲课特色在于其独特的点拨与引导,郭老师特色在其批判性与创新性,徐老师的特色则在于课堂的立体式、大容量和快节奏。
通过仔细阅读与探究三者《愚公移山》的教学实录,现将其三人之课作一比较,评析如下:一、教学目标的比较与评析(一)钱梦龙老师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领会理解文言字词句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培养起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问答法与讨论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愚公形象,学习愚公身上所寄寓的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
(二)郭初阳老师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探究愚公的形象以及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懂得真理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自由发言与对比分析等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思维的批判性和创新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儒家传统的朗健、积极的精神。
(三)徐立峰老师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字词句的分析,理解掌握文章主旨,体会课文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愚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
评析:钱梦龙、郭初阳、徐立峰三位老师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其中,钱梦龙与徐立峰老师在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主张从字词到句段再到全文,从而理解文章主旨,学习寄寓在愚公身上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只是二者在过程与方法上有一定的差异,钱梦龙老师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下以导为主,主要采用问答法来完成整个教学,师生互动贯穿整个课堂,而徐立峰老师则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老师指导思路的前提下把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去讲课、展示、表演,老师只是在一旁进行适当地点拨和推动,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整个教学。
钱梦龙与徐立峰老师制定的三个教学目标都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如果没有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就无法实现情感价值目标,而情感价值目标又在整个教学目标中起着统率作用。
而郭初阳老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在广阔的视野和背景下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郭老师致力于从与传统相反的角度来指导学生剖析愚公的形象,以此让学生来懂得真理的相对性,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环节的比较与评析(一)钱梦龙老师的教学环节简要如下:第一课时:1、解题,了解寓言的主要特点。
2、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学生自读时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1、分析文中人物,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比较了解不同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2、在人物分析的过程中同时对重点字词进行解析。
第三课时:1、讨论问题“愚公笨不笨”,得出“愚公不愚,智者不智”的结论。
2、通过三个课堂作业继续学习和落实文言词句,并且分析寓言的深刻意义,教育学生学习愚公精神。
(二)郭初阳老师的教学环节简要如下:1、提炼寓言要素,揭示其作为一个例子,饱含着励志故事普遍的特征。
2、以同类文本《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作比,突出其异同,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提出两种假设,引入生活经验,让学生重新评价愚公形象。
4、最后借用DV录像中两位西方人的视角,以此引导学生评价愚公精神以及对愚公移山的看法。
(三)徐立峰老师的教学环节简要如下:早自习准备阶段第一课时:预习课第二课时(展示课):1、速读:注重文言文的第一感知,作好圈点,了解文章出处,解决生字读音。
2、细读:掌握文章的大体意思,解决个别疑难。
3、研读:通过让学生复述故事、了解文章结构、结合语句分析愚公、智叟形象以及文章的写作特色来分析文本,把握总体。
4、创读:让学生通过排演课本剧、多角度深入分析故事的寓意以及讨论“当今社会我们还需不需要向愚公学习”的问题来展示自己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独特感悟。
评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钱梦龙、郭初阳、徐立峰三位老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都注重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例如钱梦龙老师设计讨论问题“愚公笨不笨”,郭初阳老师从两个假设出发让学生讨论如何从新评价愚公,徐立峰老师让学生讨论“当今社会我们还需不需要向愚公学习”。
此外,三位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安排处理得十分恰当,在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下实现了教者所制定的教学目标。
三、课时安排的比较评析钱梦龙老师用三个课时来完成对《愚公移山》的教学,徐立峰老师用两个课时,另外加早自习的预习准备阶段,其实也相当于三个课时,两位老师都用三个课时的时间来充分详细讲解分析课文,并在每一个课时都安排了相应的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的难度逐步增加,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
而且,两位老师的教学内容也准备地相当充足,并且也给足了学生思考与讨论的时间,有利于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的本质而非只漂浮在问题的表面。
而郭初阳老师只用一个课时来进行教学,从而在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则显得比较仓促,在郭老师的课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他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没有留足够的时间来让学生深入思考,如郭老师在提出讨论问题“智叟要如何来反驳愚公”之后,只给了学生两分钟的时间来讨论,我觉得这个时间太过短促;另外,郭老师以“愚公这个话题还可以继续引发我们的思考和讨论,大家课后,再花点时间去想一想”为结束语,总觉得有点仓促,给人一种不了了之的感觉,不得不说,这与郭老师课时的安排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时间的限制,所以在教学环节中不得不争分夺秒,从而给人一种仓促之感,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的比较与评析钱梦龙老师首先从字词句出发,再到段到全文,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其进行讲解,让学生自主思考字词句段的含义,从而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之后再对人物进行分析,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人物对愚公移山的不同态度,又通过讨论“愚公笨不笨”的问题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愚公形象,最后通过三个课堂作业来继续学习与巩固文言词句,并启发学生应学习愚公身上所寄寓着的民族精神。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钱梦龙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巧妙地采用曲问、追问、举一反三以及讨论的方式来诱导学生思考探究。
钱梦龙老师在讲述教学内容时所运用到的点拨引导之术那也是相当地高超,这一点,在讨论环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钱老师让学生讨论“愚公笨不笨”之后,学生观点有了分歧,形成了对立面,分成了“笨”与“不笨”两派,后来,钱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愚公移山的动机、目的以及移山成功的可能性之后,巧妙地把结论引向于“大智若愚”,从而解决了学生的疑惑与分歧,完美地做到了引导学生以文解道,以道悟文。
此外,钱老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突破了文言文“串讲”的传统,既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实践性,也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郭初阳老师则以山、人、过程、结局四个问题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知课文,接着让学生对《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精卫填海》进行对比分析,在对比之中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之后又让学生仿拟智叟来反驳愚公,用两个假如让学生进行讨论“该如何来重新评价愚公”,接着放映DV录像结合两个外国人对愚公移山的看法来评析愚公精神,最后,抛出问题“为什么愚公故事会被千年传诵”,让学生去探讨分析,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关于郭初阳老师教学内容的设计,首先,我觉得他的教学设计是十分新颖的,整个课堂跌宕起伏,新意层出不穷,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他十分注重师生互动,特别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然而,郭老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却一反赞颂愚公精神的传统,从反面出发来批判愚公精神,得出愚公傻而疯狂的结论,我觉得,这样的设计不利于学生正确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而且这种大反转式的引导,极有可能导致教学脱离文本自身脉络的危险,尽管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散,可是在情感价值观以及学生对文本的真正理解这些方面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而且,我觉得,郭老师在提问的技巧这方面做得不如钱梦龙老师,钱老师主要采用曲问、追问以及举一反三的方式来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一步步去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引起学生强烈思考的兴趣,而且当问题一个个被解决的同时学生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例如钱老师在对文中人物进行分析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孀妻”和“遗男”的含义时,采用曲问的方式“小孩跟着愚公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将问题拐了个弯,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当学生回答道孩子没有爸爸时,钱老师马上追问学生如何知道,然后引出“孀妻”和“遗男”,对其进行解析,整个过程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而郭老师在向学生提问时则显得比较突兀,相对于钱老师来说比较枯燥一点,如在上课开始时,郭老师向学生提出四个问题,让他们去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我个人觉得这样提问的效果比不上钱老师的做法,学生只是为了回答问题而去文中找答案,而不是被老师牵引着带着兴趣去探索答案。
徐立峰老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跟钱梦龙老师基本相似,都是从字词句段入手,再去分析愚公形象,从而教育学生要学习愚公精神。
徐老师也跟钱、郭老师一样十分注重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郭老师上课时把速读、细读、研读、创读的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然后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个人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方式自主去完成教学任务,让他们自己查资料,上台发表看法以及表演,郭老师只是在一旁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和点拨,隐性地控制着整堂课的发展与进行,充分地体现了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模式”的优异性。
五、教学方法的比较与评析1、问答法:钱梦龙、郭初阳、徐立峰三位老师都采用了问答法来进行教学。
其中,钱梦龙老师的提问设计最具特色,他采用曲问、追问以及举一反三的方式来进行提问,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探索中获得了知识。
另外,钱梦龙与徐立峰老师都很注重生生互动,比如钱梦龙老师在让学生提出在自读课文时所遇到的问题后,让其他的学生一起订正,徐立峰老师让学生去黑板上写课文翻译后,让其他学生去帮其查看改正错误等等。
2、小组讨论法:三位老师也都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进行课堂的教学。
如钱梦龙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笨不笨的问题”,郭初阳老师在两个假设的前提下组织学生重新评价愚公形象,徐立峰老师要学生讨论“当今社会我们还需不需要学习愚公精神”等等,小组讨论锻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课堂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