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读法小组交流法教学过程: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1出示“老”字:大家看看这是个什么字?谁来说说你对“老”的理解。
2师:与大家理解得一样。
《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
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板书:16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1.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找看,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请用铅笔把相关句子画出来。
(巡视)画好的同学请举手。
2.出示多媒体课件:(品读)65岁那年,……(品读)老人拄着拐杖,……3.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在读中体会老人的老。
三、再读课文,品味“奇迹”。
1.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
出示:(品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继续交流了不起的奇迹……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出示: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3.让我们再读读这些句子,品味奇迹。
四、自读课文,体会环境之险恶。
1.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能让我们感到这是了不起的奇迹吗?请看——老人所处的环境。
出示多媒体课件:请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你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中你体会到了环境的恶劣?抓关键词。
(品读)2.齐读,在读中再次体会环境的险恶。
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五、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青山不老》是当代作家梁衡的作品,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中,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强决心。
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过程和方法:1、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读题。
3、提出阅读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词语。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读——理解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自读自悟,读出自己。
(一)自读“自读提示”,明确要求: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2、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二)、以文入情,感受奇迹1、那我们先来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可以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板书:创造奇迹)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1)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19《青山不老》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19《青山不老》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青山不老》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年迈的画家在山区支教的故事,通过赞美山区的美丽风光,歌颂了画家老先生无私奉献、 passion 教育事业的精神。
这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领悟人生的真谛,并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对于叙事类的故事情节有较高的兴趣,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复杂句子和情感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情节;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画家老先生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情节;学会生字词。
2.难点:理解画家老先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文章、图片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3.教室环境:布置舒适、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安心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引入本课课题《青山不老》。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标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
学生自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19《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19《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青山不老》这篇课文主要描绘了一座青山在自然界中经历四季更替,依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课文以青山为主题,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旨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对象为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概括。
但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悟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感悟生命的美好。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生僻字词,如“苍翠”、“叮嘱”等。
2.课文内容理解:对课文中所描绘的青山景象和拟人化手法进行理解。
3.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丽,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课文的情感。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写作指导法: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生字词卡片: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作业本:准备作业本,用于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如青山、流水、花草等,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描绘了怎样的景象?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教师巡回指导。
王崧舟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五篇

王崧舟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五篇【篇1】王崧舟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文选自梁衡的“新闻四部曲”之一《没有新闻的角落》,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
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因此把学生学习重点放在阅读策略上,围绕略读导读关键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以青山不老为题”展开,在读找、讲、思、议的过程中,通过关键句,解读“青山不老”的两层意思。
(二)教学目标1、能借助鱼骨图,讲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抓关键句,评析语句内涵,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能用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提升阅读力。
3、能体悟老人的高大形象和高尚情怀。
(三)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20__年为了庆祝祖国60华诞,全国举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而出人意料的是,一位晋西北的山野老人,一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荐人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梁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梁衡写的人物报道:青山不老。
来,我们一起读课题。
第二板块:出示单元导读页,明确学习目标1、首先我们得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青山不老》这篇略读课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并画出来。
3、交流。
第三板块:抓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1、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得出这个观点的呢?请你边读边找关键句,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一大题。
2、校对作业本题目。
我们发现这张鱼骨图的上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克服的困难,下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创造的奇迹,他所创造的奇迹其实就是——这片青山。
3、现在你能借助这个鱼骨图简要地说说文章写了关于老汉的什么事?作者在讲好这个故事的时候,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青山是不会老的。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优秀8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优秀8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三番五次、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出课题。
1、板书“青山”,“青山”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在文中指的是什么?2、板书“不老”,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1)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划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2)读了课文后,你对“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同时产生了哪些问题?1、反馈交流。
(1)交流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2)交流你对“青山不老”的新认识。
三、利用“阅读提示”再读课文,感受老人伟大奇迹。
1、先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2、可以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
3、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壹五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19《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19《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一篇描绘大自然美景的散文。
课文以“青山”为主题,通过对青山、绿水、花草、鸟虫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自然景观有一定的认知和感受。
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可能还不够强烈,需要通过课文学习和情感体验来培养。
此外,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增强环保意识;学会珍惜和保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学会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意象美,感受散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朗读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语表达能力。
4.写作法: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
3.生字词卡片。
4.写作纸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景。
教师简介课文内容,并提出学习要求。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过程和方法:1、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读题。
3、提出阅读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词语。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读——理解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自读自悟,读出自己。
(一)自读“自读提示”,明确要求: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2、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二)、以文入情,感受奇迹1、那我们先来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可以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板书:创造奇迹)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1)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一起用心来读这个奇迹。
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第1篇】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1、谈话导入:同学们,老师想和大家交流一个话题:一个人到了七老八十的年龄,该怎样度过晚年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就绿化荒山,植树造林,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青山不老》,板书课题。
2、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预设交流点:⑴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板书:离世⑵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板书:过世⑶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⑷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板书:再也出不来了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让学生计算3700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
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这段话的内容怎么样?(优美、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让我们带着这种美认真地读一读。
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出示杨树、柳树课件欣赏,让学生感受林海的美观。
引导板书(美丽壮观)⑶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六篇】

3、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4、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学习生字词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 震撼? 2、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二 3、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4、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对家乡的情感和伟大的精神,以及深化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沟 通和认同。
课件pocomaker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 1、讨论:学生自由简单阐述对我国环境破坏的认识,进而推入对土地沙化的了解。3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以最大的空间,让学生……
二、感受奇迹
1、出示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弓I:有一个山野老汉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竟创造了这样一块绿洲。学生 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2、这两个自然段具体地介绍了这块绿洲。作者受到震撼把他称之为奇迹。出示句子:十五年啊……奇迹。老师 板书:奇迹
3、学生读句子,想想哪里体现了“了不起”?学生抓住数字,从老人“植树时间长”“绿化面积广”两个角度感受到了 老人绿化家园的决心大,成绩突出,认为这很了不起。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为学生展现现实、感性的土地沙化状况,从而挖掘文章创作的特殊的 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5分钟。
师:看完这个短片,你们有什么可以一起来交流一下吗? 是的,风沙防治刻不容缓,社会各阶层也日益增加对沙化的关注,而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更是值得 我们敬仰和学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晋西北,探望一位为环保事业无私奉献的老人。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方案优秀8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方案优秀8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方案篇一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风雨同舟、肆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重点难点: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一、导入:同学们,学习了第十五课,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知道了人类应该热爱和珍惜土地。
今天我们学习16*《青山不老》,你又将获得哪些启示呢?二、检查预习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是吗?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同学的字、词、句预习情况。
(1)字词检查1、土炕肆虐盘踞淤泥2、治理参天的杨柳归宿3、风吹沙起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如臂如股绿风荡漾第一组强调:炕与坑的区别;虐字的写法:踞的读音。
第二组注意:参和宿的读音并掌握其他的读音;区分治和制。
第三组要求: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掌握和他们意思相近的词语和类似结构的词语。
(2)句的检查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2、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第一句话掌握修辞手法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第二句话要求读准,特别注意断句,并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新授:1、过渡:字词句同学掌握的很扎实,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结合本单元的学习方法(出示学习方法)a、把握文章主要内容b、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把课文多读几遍,有人说读书就是煮书,煮书就是把课文读熟,熟烂于心,熟的像老师这样可以不看教材。
注意一边读一边结合阅读方法,把握主要内容,看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好,在老师刚才的这段话中,提出了几个具体的要求?(这一环节启在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自由读书过渡:读书有时要把薄文读厚,有时要把长文读短,概括主要内容,就要把长文读短,这是一种概括能力。
来,谁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概括主要内容过渡:是啊,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生命的价值。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9 青山不老》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9*青山不老》教案【教材分析】:作者用清新的笔触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的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了后代。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语言简练而生动。
作者不仅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还把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展现得清清楚楚,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老农的勇敢和他所创造的巨大的生态价值。
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晋西北,因此对课文的环境背景不容易理解,对文中老人的崇高精神也就难以感悟。
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使他们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对理解课文会起到一定的助益。
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还是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在此基础上自学字词,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还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课题“青山不老”的含义,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引入。
导语: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深深地领悟到: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
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
今天,我们要随着作家梁衡去认识一位用自己的生命守护青山的山野老农。
1983年,梁衡采访这位老人后写下了这篇《青山不老》,当时老人已经81岁高龄了。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
质疑:青山是没有生命的,为什么说它“不老”?(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优秀7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这7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是来自于作者的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教科书光盘)师:瞧,同学们,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
这里昔日是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
15年后的今天,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
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
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
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
同学们,想认识他吗?那我们跟着作家梁衡去一起认识这位老人吧!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打开书68页,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好,请读书吧!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认识。
谁来认读生字词语。
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看课件理解一些难的词语)“肆虐”这个词不容易记住,我们起来写写吧。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
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青山不老》语文教案

《青山不老》语文教案 篇1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青山不老》语文教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合集六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合集六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我能掌握“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我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我会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从中受到启发。
学习重难点:我会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从中受到启发。
知识宫阅读闯关探新知闯关一:初读,扫清字词障碍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肆虐盘踞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劲挺淤泥荡漾领悟不紧不慢闯关二:再读,知大意、理脉络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通过描述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和生活条件的(),义无反顾地()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地区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赞扬了(),()的精神和()的情怀。
闯关三:三读,细品味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情景交融、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走进青山,欣赏风光美我能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青山的总体印象:空气()、天空()、草原()。
1、我发现作者是通过这些景物依次描写出了青山的美丽风光:等。
我能用红色笔画出最喜欢的句子,用蓝笔批注自己的感受。
2、作者是为什么把景物写得这么美的?我要找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3、这些句子写得这么美,我要多读几遍,把它们背诵下来。
闯关四:四读,有提升(默读全文)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青山是不会老的”的意思?通关卡:(检测)同学们,让我们来展示本节课的收获吧!(达标,时间为5分钟)听写词语知识宫闯关须知:1、自学闯四关,闯过一关,画一个笑脸。
2、没有完成任务先与同桌一起探究。
3、最先闯过四关的同学帮助没有完成导学案的同学闯关;同桌不能解决的,组内解决;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写到小黑板上。
4、过关小组组长报到得分。
反思栏:我的不会、易错点是:已解决:待解决:欢迎来到演练场大显身手,相信你的大胆展示会给小组带来荣誉,给课堂带来精彩生成!加油啊!演练场展示提升秀技能演练一:画出本课的知识树。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范文(3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范文(3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学案例1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的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的创造了一块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的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经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目标一共有两个: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能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这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如:我记得文章有这样一句话: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
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
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
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
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高年级文章幅长,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找准重点句,引导学生品读是一种常见教法。
如何避免学生在阅读重点句子时流于表面,避免学生眼中仅有棵树而忽略整片林呢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时,引导学生一次次研读,一层层地推进,也是一种常见策路。
这样的策略能让文章构成一个整体,让一个问题牽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的回答是:“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难道不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学生说出了他的理解:作者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了老人创造出了奇迹。
可是,我没有就此罢休,还继续“穷追猛,问:创造奇迹的是些什么人那里的环境是怎样的学生经过联系上文,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联想等方式读懂吧,明年过古稀之年的老人,在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地区植树造林的不容易,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对于奇迹的理解就更加丰满了。
《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精选12篇)

《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精选12篇)《青山不老》优秀篇1一、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①“大环境”──险恶。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三篇

【导语】《青⼭不⽼》是梁衡创作的散⽂作品。
本⽂向我们介绍了⼀位⼭野⽼农⽤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绿洲,以有限的⽣命创造了⽆限的价值,⽣命的意义在茫茫青⼭中得到⽆限扩张,⽽且将随着青⼭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变⽼的.这位普通的⽼⼈让我们领悟到:青⼭是不会⽼的!⽆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了解课⽂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感受⽼农改造⼭林、绿化家园的艰⾟和决⼼。
教学重难点:解⽂章的内容,理解语⾔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播放课件,导⼊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相关图⽚资料),引导学⽣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课中,印第安⼈对⼟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起去认识⼀位81岁的⽼⼈,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地上创造了⼀个青⼭不⽼的奇迹。
齐读课题 [评: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 ⼆、⾃读课⽂,整体感知 1.⾃读“阅读提⽰”,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思考:这位⽼⼈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想⼀想作者为什么说“青⼭是不会⽼的”。
2.⼩声读课⽂,把课⽂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意。
3.检查学⽣⾃学情况,说说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评:指导学⽣阅读课⽂前的提⽰,明确要求,教给了学⽣⾃主学习的⽅法。
]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由读课⽂,根据提⽰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交流:⽼⼈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的波浪,风⼀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9、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19*青山不老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课题“青山不老”的含义,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引入:(以单元导读引入)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
质疑:青山是没有生命的,为什么说它“不老”?(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交流学习方法。
过渡:本文是略读课文。
学习略读课文一般从哪里入手?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2.读“阅读提示”,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3)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3.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一)感受奇迹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出示句子: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引导理解重点词语: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2、教学第一自然段,品味、感悟奇迹。
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山沟?(绿、美、舒适、树木大等)现在,我坐在土炕上感受着这份舒适、这份惬意,是这位老人却15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
这真是一个——奇迹(生讲),对着这奇迹,我们不由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教学第5自然段,品味、感悟奇迹。
(1)读课文,交流讨论。
①看:看一看老人种的树,找出描写树的词句,谈谈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三:
再读课文
把握内容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1.了解奇迹,感悟精神
1.让我们现在一起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一般可以从哪里入手?(课文前的链接导语)
师总结: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却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真是不简单啊!我们不由得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人文环境的恶劣
第3自然段的教学
①独自一人的孤单;
②生活的简单清苦;
③同伴离去的坚持;
④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
3.出示最后一段:作者由衷地感叹“青山是不会老的。”什么意思?
3师点拨:这是总结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中心,升华主旨。老农人留下的不仅是这片青山,还有更宝贵的东西——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老人植树造林、保护家园的精神永远流传,青山必将长青。
向学生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能使学生长期受益,这也是新课标里要求的。
课题
19 青山不老(略读)
主备人
教学
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4.感悟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小组合作,选择一个进行研究学习
预设:创造了什么奇迹?
(1)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出示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解读“了不起”
活动二:
初读课文
读后交流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师: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
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
风雨同舟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
①读准音
②理解意思
(2)指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最后的课题朗读是情感地升华,倡议书更是对身边环境的思考是对行为的升华。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恶劣
小环境艰苦
无私奉献
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习题》
2.写一写:你能为身边的“青山绿水”做些什么?
教学反思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在学习时,整个课堂以大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来统领,整节课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层层深入。我先让学生找找课文中描写青山的语段,想想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理解这一句时,我先与学生算了一笔帐,一亩约667平方米,一间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3700亩林网,足足有49000多间我们的教室。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然后再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层层深入。
对全文进行总结回顾,加深学生对全文的总体感。
活动五:
主题延伸
齐读课题
朗读倡议书
1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生命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怀敬佩之情与作者同呼:青山不老
2.总结:读了本文,我们知道了植树造林能够守住青山,保护环境能造福人类。此时,我要向大家发出倡议,加入到植树护树行列,让我们的周围山更绿,花更红,小鸟的歌声更悠扬。读《倡议书》
⑤有福不享;
⑥选择青山为归宿;
⑦年纪虽大,依然坚持。
(板书:艰苦)
师小结: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预设: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换为另一种东西。
1.解读这句话。
2.奇迹在采访后还在延续,因为老人还有宏伟设想——生讲(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你有什么话要对老人说呢?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自己却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上费了些时间,没有必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以改进。
品读重点句子,从而才能使我们看到一位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老人。
活动四:
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本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记叙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赞扬了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教学
重点
1.知道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
难点
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学
时间
一课时
信息
技术
Ppt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环节
问题设计
活动内容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师生谈话
导入新课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来。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板书: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2.通过自学,你知道了老人做了什么事情,晋西北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3.题目为什么叫“青山不老”?
教师点明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讲一位81岁老人创造奇迹的事情,学生急于了解这一切,所以能专心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出示重点词语,加深理解课文,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和内心世界。
抓关键句子,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这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读懂“县志”记载的事实,可以对晋西北的恶劣环境了解得更深。这一事实能烘托出老人不怕艰苦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在了解到晋西北恶劣的大环境之后,再来引导学生看看老人面临的小环境,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对老人所处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全部了解。
②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关键把握“县志”(二字,让学生明白县志中的内容是真实的。)志:文字记录;县志:记载一个县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来说一说。
几百斤重的牛马都能吹到天上,更别说人了,除了狂风肆虐,这里还有什么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
①“奇迹”是什么意思?那这句话中“了不起的奇迹”指的是什么?
②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了不起”?
重点引导把握这4个数字(将数字圈红):
点拨: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小结: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补充资料:晋西北环境、风景图片。看,这就是晋西北,黄沙漫漫,山野荒荒,干旱,霜冻,沙尘暴肆虐,据有关资料记载,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听了这样的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③抓住数字,有感情地朗读。
(2)第一段
山沟:绿、美、舒适、树木大等,表达了作者满目绿树的惊喜之情,同时,暗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预设:什么条件下创造的?
1.自然环境极为恶劣(板书:大环境)
①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