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欣赏与创造性思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音乐欣赏与创造性思维

内容摘要:音乐欣赏是一种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占有重要位置。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参与的程度有仅决定着音乐审美感受的水平,而且还影响着创造精神乃至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发展音乐创造性思维的科学途径是引导他们善于将发散性思维与集合性思维结合起来思考问题。同时,音乐欣赏需要形象思维也需要逻辑思维,但仍应以形象思维为主。

关键词:音乐欣赏、创造性思维、多元内涵、集合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自由的主体审美活动,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于音乐存在着不具象、无语义等美学品格,因此。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占有重要的位置。从价值意义上说,创造性思维发挥、参与的程度不仅决定着音乐审美感受的水平,而且还影响着创造精神乃至音乐创造力的培养。所以探讨创造性思维及其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创造性思维的多元内涵

创造性思维又称创新思维,是人类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创见性的高级精神活动。由于它可以提供新颖独创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因此是开拓人类未知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和艺术活动,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创造性思维的总体特征是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尽管目前心理学界对其结构研究表述不一,但普遍存在着两点共识:其一,创造性思维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所独具有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其二,创造性思维具有多元化的结构内涵,不同的活动内容(如科学研究、艺术创造)创造思维也不完全相同。就音乐欣赏而言,其创造性思维必须建立在聆听感知的基础上,主要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当对音乐感受从情感欣赏上升到理性分析阶段后,则又必须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的参与。当然,创造性思维主要包含有发散性思维和集合性思维两种成分。其中发散性思维是不按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找答案的思维,具有流畅、变通、独特、有效等特征,因此特别重要。而集合性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经过分析判断去获得正确答案的思维,它具有集中、求同,相对独立等特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灵感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具有突发、偶然、独创和模糊等特征。顿悟是灵感孕育成熟的标志。所以灵感思维又称顿悟思维。在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中,灵感思维起着突变和飞跃的作用。例如作曲家在构思音乐作品时,往往会突然从心灵深处进发出特别有艺术魅力的崭新音乐主题或旋律,这就是灵感思维的表现与结果。所以,灵感思维具有明显的创新因素。音乐欣赏中的灵感思维也是存在的,有时还超越音乐范畴,给审美主体带来顿悟。如爱因斯坦在研究相对论的最后困难关头,是他自己演奏的小提琴音乐给了他灵感,产生了“相对论”的催生作用。

创造性思维所蕴含的直觉性思维、形象性思维、逻辑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集合性思维、灵感性思维等,呈现出综合而复杂的有机结合状态,不同性质的创造性活动会有不同的侧重结构,决不是单一的思维综合模式。此外,必须指出的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前提,没有本专业的扎实素养,创造性思维将会变成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这种“天马行空”式的思维是决不能转化为创造力的。

至于音乐欣赏中的创造性思维除了遵循以上规律之外,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积累也是十分重要的。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就很难展开有意义的联想和想像,也就无从创造性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这显然是音乐创造思维的一种特征和要求。

二、音乐欣赏既需要发散性思维也需要集合性思维

在音乐欣赏这种审美活动中,是通过音响激起情感体验,从而展开想像、联想的。这一心理活动既遵循了一般文学艺术欣赏过程的普遍规律,也有着音乐审美的特殊内涵。造型艺术(绘画、雕塑等)的欣赏是以视觉形象为依据,文学欣赏则以语言和文字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和客观事物为依据,它们都有产生想像、联想的具体对象和依托,都是在作品内容确立的“实体”范围内进行再创造想像的。但音乐欣赏的对象既看不见,摸不着,又没有具体的语义内容(歌曲中的歌词系文学性质,歌曲是音乐与文学的综合艺术,当作别论),存在着表现内容不确定的美学特征,因此,音乐欣赏中的想像、联想更为自由、更为广阔,不仅有再造想像因素,而且还具有创造想像的成分。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自由的想像和联想。所以,康德把音乐划归“自由美”,黑格尔认为音乐的“中心内容是主体性”。

当音乐欣赏的想像、联想等心理按照思维网络运转时,就需要展开全面性、开放性、广泛性的思维活动。这种发散性思维可以使同一首乐曲在不同听赏者的心中产生不同的“音乐形象”,而这些“音乐形象”绝无雷同。例如聆听<<春江花月夜>>时,每个人都会根据十个小标题去创造自己所感受到的审美意象,是一种极其自由的审美享受。曾有一位老师把<<春江花月夜>>的十个小标题画成十幅风景画,让学生看画听音乐,结果虽帮助学生形成了音乐与视觉形象的联系,但却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说明了片面追求形象思维定势,扼杀了学生的想像力,影响了音乐创造思维的培养。

但还必须指出是:音乐欣赏只有发散性思维也是一种残缺,必须辅以集合性思维,才能完成从感情欣赏到理性欣赏的全过程。这不仅是因为一个完整的创造思维构成必须由“发散”与“集合”相辅相成,而且还因为音乐是现实生活在人们思想情感上的一种审美反映,音乐是有一定内容的,特别是在绝大多数的标题音乐中,其内容是确定的,如果发散性思维想得太“离谱”,而不能回归到集合性思维上来,往往会产生“错位”的答案。笔者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里姆斯基-科萨柯夫的<<野蜂飞舞>>播放给对此曲不熟悉的学生听,然后让他们在纸上写出此曲表现的是什么内容。结果有多种答案,如自行车比赛、抓坏蛋、越野赛跑、火车奔驰、赛马等,而写出野蜂飞舞的只有一个平时经常听音乐,对此曲了解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的大胆自由想像所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但却不能肯定他们所有的想像出的答案都是正确的。这不叫学生“做对”,而是引导他们善于将发散性思维与集合性思维结合起来思考问题,这才是发展音乐创造性思维的科学途径。

三、音乐欣赏需要形象思维也需要逻辑思维

和所有的艺术审美活动一样,音乐欣赏也必须从直觉感受出发,通过音响激起想像、联想,从而进入形象思维过程。和其他艺术欣赏相比,只不过音乐形象思维是以对音响激起的感情体验为基础的。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积淀、文化修养不同,因此对音乐感受时的情感体验也不尽相同。正如英国音乐家柯克在<<音乐语言>>一书转引兴德米特观察听众对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不同反映那样:“一部分人似乎在其中感到深深的忧郁另一部分感到是一首骂人的诙谐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