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原子是___________中的最小微粒,在___________中不可再分,不等于原子不可再分。通常原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种微粒构成的。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概念和基本组成。

答案:化学变化化学反应质子中子电子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结构、组成和各种微粒的带电性质

答案:(1)负电,一个单位负电荷正电,一个单位正电荷不带电

(2)1/1 836 1 1

3.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 836,所以在科学上计算原子的质

通过此表,可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还能总结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比较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一个规律。本题可通过观察比较横行数据和纵列数据找出原子构成的一些规律。观察比较每一横行数据不难发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观察比较纵列数据可发现: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核外电子总数可间接推理原子种类……答案:

(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

(3)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

(5)由核外电子总数可间接推理原子种类(任填四个即可)

4.1 200多年前,_________提出了“没有人能够将_________再分”的论断。1897年_________发现了_________。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_________提出了一个原子模型:原子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的。

答案:道尔顿原子汤姆生电子卢瑟福原子核核外电子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的元素的原子,经测定该原子的近似相对质量为

289,则其中子数与电子数的差是_________。

思路解析: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故中子数为289-114=175,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为175-114=61。

答案:61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 )

A.原子

B.分子

C.质子

D.中子

思路解析:化学变化的宏观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而其微观本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答案:A

3.已知1个C-12原子的质量为a kg ,则实际质量为b kg 的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12b/a kg

B.12b/a

C.12a/b

D.12a/b kg

思路解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此题中相对原子质量标准为a kg ×1/12,则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b kg/(a kg ×1/12)=12b/a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 答案:B

4.2N 表示( )

A.两个氮元素

B.两个氮原子

C.两个氮分子

D.氮气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元素符号的基本意义。N 可表示氮元素,也能够表示氮原子。 答案:B

5.已知某原子的实际质量为M g, 又知碳原子的质量为N g , 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N M 12 B.M N 12 C.N M 12 D.M

N 12 思路解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一个该原子的质量,与1个C12原子质量的1/12相比较得到的。

答案:A

6.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氡。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A.50

B.86

C.136

D.222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原子结构以及原子结构中微粒数之间等量关系的理解水准,解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原子结构中的等量关系。即核电荷数 =质子数 =电子数(电荷等量关系),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中子数(质量等量关系)。由题意,氡元素的质子数为86,则原子核外电子数为86;又因为中子数为136,则相对原子质量为222。

答案:B

7.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

A.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B.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C.在化学反应中能够再分

D.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思路解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够再分,而是重新组合成其他的物质,故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答案:C

快乐时光

以往学校开运动会,总要在比赛期间念一些顺口溜以活跃气氛。比如百米跑道不算长,运动员儿意气扬等等。一次,听到有顺口溜如下:

小小标枪尖又尖,

拿在手里掂一掂。

哧的一声飞出去,

只看见弯弯的月儿蓝蓝的天……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原子不能再分

B.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相对原子质量仅仅一个比,没有单位

D.原子能够构成分子,也能够直接构成物质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原子不能再分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而在原子核变化中,原子能够再分,故A不准确。除有一种氢原子核是由一个质子而无中子构成之外,其他原子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B不准确。相对原子质量有单位,单位为1,一般不写,C不准确。物质能够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而分子则由原子构成,故D准确。

答案:D

2.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准确的是()

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

B.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C.一切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原子核内质子数必等于核外电子数

思路解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但在其他变化(核反应)中能够再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所以A不对。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氧气、氨气、二氧化碳等,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铜、铝、汞等,所以B不对。绝绝绝大部分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是氢原子的原子核内没有中子,所以C不对。原子呈电中性决定了质子数必须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D对。

答案:D

3.(经典回放)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最先确立了原子学说,他的中心论点主要有: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②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③同种元素的原子,其性质和质量都相同。而现代科学实验表明:同种元素的原子内部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一定相同的中子数。从现代的观点看,你认为道尔顿的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

A.①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思路解析:①原子是能够再分的,且并不是实心球;②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决定了原子的质量,而自然界中有很多质子数相等、中子数不等的原子,如C-12和C-14,原子核内均有6个质子,前者原子核中有6个中子,后者原子核中有8个中子。

答案:D

4.“神舟”五号不但将杨利伟送上太空,实现了亿万中国人的梦想,同时还承担着其他的科研任务。比如探索宇宙中可能存有完全由反微粒构成的物质——反物质。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发生“湮灭”现象,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能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可观。正电子、负质子等都是反微粒。它们与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C.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思路解析:根据所给信息,反氢原子是由1个反质子和反电子构成的,反质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反电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答案:B

5.(2010福建福州中考)根据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B.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C.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

D.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1

思路解析: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使次外层变为8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

答案:B

6.(经典回放)为形象展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某同学制作了一些模型,表示相对应的微观粒子。其中表示水分解过程中不能再分的微粒是( )

思路解析:用直观模型展示微观粒子,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感受化学变化的微观世界。因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结合所示模型分析,可知D模型表示一个水分子,进而推出A表示一个氧分子,B表示一个氢分子,C表示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子。又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所以水分解过程中不能再分的微粒应是C选项展示的原子。

答案:C

7.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80,则该原子的实际质量是_________kg。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子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关系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要搞清原子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而是一个比值。

(2)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是一个C-12原子质量的1/12,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就是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C-12原子质量的1/12=1.933×10-26 kg/12≈1.66×10-27 kg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0,则该原子的质量为:

1.66×10-27 kg×80=1.328×10-25 kg

答案:1.328×10-25

8.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极小,其半径约为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所以,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α微粒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1911年,科学家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微粒轰击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发现三种实验现象:

(1)有一小部分α微粒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原因是α微粒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稍微改变了运动方向。

(2)绝绝大部分α微粒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极少数α微粒被弹了回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解析:此题为信息给予题,考查对原子的内部结构的微观理解水准。该题命题灵活、新颖。原子中原子核所占体积极小,其半径约为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中电子运动有很大的空间,但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原子核中正电荷密集、质量大、体积很小。当用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去轰击正电荷、质量都很大的金原子时,α微粒

能顺利通过原子内相对较大的空间和原子间空隙,如撞击到原子核时,则被弹回。

答案:(2)原子内、原子间有空隙(3)α微粒撞击了金原子核而被弹回(或α微粒撞击了带正电荷、质量大、体积很小的金原子核而被弹回)

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构成 【导学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通过阅读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来学习有关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对原子结构及粒子间关系的学习,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导学难点】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导学重点】原子的构成 【导学方法】以创设情境活动为核心的活动元教学 【复习导入】 同学们,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分子、原子都是同同学们,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吗? (过渡启发)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 创设情景: (图片展示)这是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的图片。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一个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为什么原子弹有那么大的威力呢?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原子的构成 介绍原子结构认识的发展简史: (1) 汤姆生的西瓜子模型 (2) 卢瑟福的行星模型 引导得出: 【导研】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不显电性。) 得到规律: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投影展示、评判讨论 (介绍)1897年,在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以后,人们开始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秘密。

( 得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 由于中子不带电,一个质子带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又由于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所以得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 (指导阅读)表4-2,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指导阅读)P70页第一段,想像一下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教师引导)原子核很小,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原子核还可再分,引导学生动手用大括号的形式将原子的结构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动手用大括号的形式将原子的结构表示出来。。 知识巩固 1.观察表4-2,以碳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几种? 2.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8的表4-2;引导学生根据表格内容比较和讨论。 阅读讨论、归纳小结: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 计算:1个钠原子的质量 过渡 (思考)原子那么小,有没有质量呢?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通过现代科学仪器可精确地测出原子的实际质量。 这样小的数字,无论书写、读数、记忆和使用都极不方便。正像以吨为单位来表示一粒小麦的质量一样不方便。所以国际上采用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 (阅读)课文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内容及旁白课文附录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查出氮、氯、钠、铁四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种碳原子的质量×1/12 单位:一,符号:1,但不写出 〔思考与讨论〕通过这段课文的阅读,你能初步弄清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吗? 〔巩固提问〕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对吗?为什么? 学生读表4-2,思考: 相对原子质量数值和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 学生小结: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练习题11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5 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原子是____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是指在____________中不可再分,不等于原子不可再分。通常原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种粒子构成的。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概念和基本组成。 答案:化学变化化学反应质子中子电子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结构、组成和各种粒子的带电性质 & 答案:(1)负电一个单位负电荷正电一个单位正电荷不带电 (2)1/1 83611 3.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 836,所以在科学上计算原子的质 通过此表,可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还能总结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比较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一个规律。本题可通过观察比较横行数据和纵列数据找出原子构成的一些规律。观察比较每一横行数据不难发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观察比较纵列数据可发现: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核外电子总数可间接推理原子种类……答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 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1.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典型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 .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过程 方法1.通过想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通过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Nacl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1.通过张青莲教授的史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最外层电子结构特点,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二、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的构成,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这节课要继续想象并探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教师讲述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 【问题1】根据内容描述,画出原子的构成。 运用教材图3-9,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原子的构成”有关知识。讨论,并在教师引导下画出原子的构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问题2】根据论文描述,你认为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引入新课】那么原子核外的电子到底是如何运动的呢?我们一起看看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学生猜想,并发表意见:围绕一个中心运动,不会离开原子; 好像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 运动速度特别快……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 环节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阅读】阅读教材P54第1-2自然段和图3-10,并提炼出核心内容。阅读教材,完成阅读作业。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讲解】 原子核与原子的相对大小关系。 以氧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为例讲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并讲解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层的划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几条基本规则。倾听,理解:原子核很小,居于原子中心;电子在一个很大的空间作高速运动。 倾听,理解核心内容:能量较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较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从里到外,依次记作层、第二层……第七层,分别用、L、、N、o、P、Q七个符号表示。倾听,理解,记录。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学习习惯。 【讲述】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简明、方便的表示核外

原子的构成练习题

原子的构成练习题

原子的构成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卢瑟福的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推翻了汤姆森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如图线条中,可能是a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A . abed B . abc C . bed D . ad 2、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②原子是 不能再分的粒子③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 接构成的④一切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 构成的⑤原子不显电性⑥原子之间有间隔 A.①和② B.②③和 ④ C.③和⑤ D.③ 和⑥ 3、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决定元素化学 性质的是() A.核外电子数 B.中子数 C .最外层 电子数 D.质子数 4、下图是钠与氯气(Cl 2)反应生成氯化钠的模拟

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中钠原子转移一个电子给氯原子 B.反应中氯气分子分成氯原子 C.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D.氯化钠由氯化钠分子构成 5、据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最近研制成了 以锶原子做钟摆的“光格钟”,成了世界上最精确的钟。已知一种锶原子的 相对原子质量为88,其质子数是38,则这种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38 B.50 C.88 D.126 6、今有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表示四种元素 B ?②表示

的元素在化学反应中通常失去2个电子 C④表示的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1 幼 2 8 2 D.①④表示的是阳离子 7、某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有关它的说法 错误的是() A.它的核内有12个质子 B ?它属于非金属元 素 C ?它有3个电子层 D ?它的最 外层有2个电子 8、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的是 () C @>易 A D翊 9、某阳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贝I」x 的数值可能是() A. 9 B . 10 C.12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新版

第一节原子的构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以及原子质量的计算。 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想像、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和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乐趣,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原子质量计算。 2、教学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 3、[教学过程] 一、原子的构成 1.提问:(1)什么是分子、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 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样的? (1)猜想:原子不能分。 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2)、原子可能像一个乒乓球。 3)、原子可能像一个樱桃。 …………

19世纪末前的科学家,如道尔顿。当时人们都认为原子不可分 其实,原子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实心的球体,而是一个空心球,几个小粒子围绕着一个大粒子运动。但这些粒子是什么呢? 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小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原子结构模型图 (2)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想一想原子弹的爆炸? 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科学研究表明: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科学研究还发现,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表1)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3 .2 原子的结构 第二课时教案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3、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与原子构成。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议 本节课文谈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教师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中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生明确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圆圈内填入+8,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就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设想是球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同时还要简要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减少死记硬背。即: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当电子将离核最近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离核稍远的电子层。 通过对前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进行对比观察,找出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核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介绍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氮原子的最外层为2个电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所以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等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们原子结构联系到了一起。通过分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并与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相比较得出,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所以,金属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

第二节 原子的构成

第二节原子的构成(初三化学) 【学习目标】 1、加深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 2、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3、认识查阅元素周期表 4、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习重难点】 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学法指导】以学生亲身尝试为主,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做好点拨。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原子是由_______和_______构成。在中性原子中______==_____==______ ___。 2、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 3、在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_____不同。能量高的离核______,能量低 的离核_____。 通常把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用_________________可以方便简明地表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在原 子结构示意图中,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弧线表示_________,弧线上的数字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电子对原子的性质有很大影响。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原子容易_______; 许多非金属原子_________;稀有气体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Array ___ _。

6、在化学反应中,________是不变的,发生改变的只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原子失去电子后变成带正电的_______,得到电子后变成带负电的________。所以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例如:水是由_______ 构成的;金是由________构成的;氯化钠是由___________构成的。 2、相对原子质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和中子的质量都约等于氢原 子的质量,所以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新知 1、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而原子为什么不带电? 2、完成第48页《交流共享》比较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关系。 填写下表,对分子和原子、离子进行比较。

原子的构成

课题1原子的构成 趣味导读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那么电子离核有多远? 在一张纸上,画一个比钱币小的圆圈,用它来代表原子核,即原子模型的中心。 量一下圆圈的直径是多少厘米。 现在请你估算一下,这个原子模型的最外边缘在哪里?比如,是否超出这张纸?是否超出桌子的边缘、教室、教学大楼…… 想知道吗? 智能点拨 例1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轰炸南联盟时,广泛使用了美制贫铀弹,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已知贫铀弹中含有铀236(236是铀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其质子数为92,则这种铀原子里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差为。 分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理清原子中各种离子之间的关系。 根据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可以推导出:中子数=236-92=144 电子数=92 中子数-电子数=144-92=52 答案52 例2 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对化学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原子学说中,包括以下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化学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而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同种元素的原子内部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一定相同的中子数。从现代的观点来看,你认为道尔顿的三个论断中,不确切的是(填序号)。 分析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还可以再分,原子由具有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其半径约为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

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故三个论点都不确切,。 答案①②③ 启示本题是对化学发展史的考察。从本题可以看出,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在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并不断完善的。它激励学生努力开拓,为科学的发展而拼搏。 随堂反馈 1.在化学的发展发面,很多科学家作出了重大贡献,请把科学家名字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横线上。 科学家:①拉瓦锡②汤姆生③道尔顿④阿伏加德罗 (1)提出近代原子学说的是; (2)提出分子的概念的是; (3)发现电子的是。 2.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教授与另一位科学家合作,测定了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铟元素的核电荷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为115。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115 B.49 C.66 D.164 3.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首先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的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据此推断出放射出的粒子一定有() A.电子 B.中子 C.质子 D.原子核 火眼金睛 1.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B.原子的类别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所决定的 C.原子中不存在带电微粒,因而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电子上 2.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 12 g B. 1/12 C.12 D.1.993×10-26Kg/12 3、据中央电视台2001年6月3日对云南抚仙湖湖底古城考古的现场报道,科学家曾通过对古生物遗骸中的碳-14含量来推断古城的年代。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下

人教版优质课竞赛 九年级化学 原子的构成说课讲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万全县第一初级中学张娟娟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本课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本节教材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元素的性质(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以及主要化合价、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再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周期表中元素排布的规律,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为下一节学习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奠定基础;同时,以铁元素为例,展示了元素周期表中能提供的有关元素的信息和金属与非金属的分区;最后以IIA族、VA族、过渡元素为例分析了同族元素结构与性质的异同。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初探,利用图表(直方图、折线图)等方法分析、处理数据,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和探究性,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作图、处理数据能力、总结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数据得出结论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周期律。 2.让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和族的概念,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间的关系。 3.让学生了解IIA族、VA族和过渡金属元素的某些性质和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直方图、折线图)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2.通过对获取的大量事实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生学归纳、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且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元素周期律,能使学生初步树立“由量变到质变”、“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学习化学史知识,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学会用图表等方法分析、处理数据,对数据和事实进行总结、概括从而得出结论。

分子和原子 原子的构成

分子和原子原子的构成 【主要内容】 分子和原子原子的构成 【知识要点】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一.分子和原子 1.分子 (1)分子的特点: ①小。分子质量和体积非常小,一滴水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可以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出某些分子的照片,证明它真实存在着。 ②总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大量的生活事实,如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湿衣服会晾干、糖放入水中会溶解等,所有这些事实,都会使我们感受到分子的存在和总在不断运动着。分子的运动速率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质的能量越大,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大。如:100℃时,氢分子的平均速率能达1.987 km/s。气体分子的相互碰撞的次数是受条件影响的,压强大了,分子挤在一起,碰撞次数多;分子轻,分子的运动速率大,碰撞次数也多。据推算,标准状况下,每秒钟每个氢分子可能碰撞150亿次。 ③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物质呈三态变化的原因: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发生变化的缘故。“等体积的水和酒精混

合”,体积减小也是由于分子间存在间隔的原因。 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2)分子的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说明:①单个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②此定义只适用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概念: ①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改变的是分子之间的距离。 ②化学变化:分子的本身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新的分子。 ③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④混合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2.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或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 3.粒子构成物质的方式: (1)原子分子物质 例如: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氧气是由大量的氧分子构成的,一个氧分子是由二个氧原子构成的。 (2)原子物质 例如:①金属②稀有气体③金刚石(C)、石墨(C)、硅(Si)等 如:金属铁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

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案--2)沪教版九上化学

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二) (教学案) 备课时间月日上课时间月日总第课时 一、[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来推导原子的组成 2.能够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情感目标: 逐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二、[教学过程]: (三)、原子 图3—11 原子体积大小的比较 学生活动…… 原子不但可以结合成分子,还能直接构成物质。我们常见的金属(如:)和稀有气体(如:)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因此,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又一种基本微粒。 思考: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分成原子、分子、离子等。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有什么构成的?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原子的构成]: 展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 现象:1、绝大部分的α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 2、少部分α粒子的运动方向有所改变; 3、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有很大的偏转,甚至是180度。 解释:1、因为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 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__________),几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α粒子能够很顺畅的通过;

2、因为α粒子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___________,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由于 斥力的原因,所以有少数的α粒子会有偏转; 3、原子核的体积虽然很小,但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____________,所以只有很 少的机会与α粒子相碰撞,并且能反弹。 。 提问:原子带电吗?为什么? 原子本身________电,由于原子核与电子两者所带的电荷电量_______,电性_______,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原子的构成情况: 小结: 1.电量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因是中子不带电);质子数=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 2.电性关系 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 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 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分子) (三)、板书设计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 一、探究实验(一) 二、卢瑟福实验 多媒体演示 三、原子的构成情况 四、小结: (四)、随堂练习 1.[实验探究]图3-14用α粒子轰击金箔,讨论后回答: (1)解释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从中得出哪些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化学变化中______可分,而______却不可分。是由反应的______化分成______,然后 由____________进行了重新组合,形成了________。所以,在化学反应前后________种类没变,________数目没有增减,________的质量也没有改变,只是________的最外层原子 核外电子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居于原子中央)

3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 学案 2

-2 原子的构成 【我思我学】 1、想一想:①相对原子质量是怎样定义的?它和原子的质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②核外电子的运动具有什么特征?不同电子层是怎样形成的呢? ③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和核内质子数有什么关系? 2、试一试:①若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 2.657×10-26千克,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是 1.993×10-26千克,则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②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的总和。H2的相对分子质 量为,C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③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④氢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氢的原子核内必然有一个中子 B、氢原子必然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C、氢原子核内必然有一个电子 D、氢原子中必须有一个电子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1、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掌握相关计算。 2、知道:离子与原子之间是通过得失电子相互转化的,并注意电荷数与得失电子数的关系。能以食盐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3、学会:离子符号书写方法,并记住下列离子符号(H+、OH-、Cl-、Na+、Ca2+、Mg2+、SO42-、CO32-)。 二、方法指引: 1、你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吗?如何应用呢?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一”符号为“1”,通常省略不写。由于在原子的结构中,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质量约相等,而电子的质量很小,相当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可忽略不计,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原子的质量约等于质子和中子质量之和。因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都近似等于碳12原子质量的1/12,则一个质子或一个中子的相对质量为1。故根据原子相对质量的定义可得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因为任何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碳12的原子质量的相比较可得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即: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九年级化学上册高频考点专训教案原子的构成

九年级化学上册考点专题训练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资源分析 ★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课题学习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 由于本课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故教材编排简洁扼要,内容浅显,而且较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既增强了直观性,一目了然,又便于进行类比、分析,启发学生的想像。 ★教学策略分析 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材中穿插了多张图、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与交流,既可以初步培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将教材中P68—P69的图、表复印放大、剪下; 2.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资料、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片; 3.投影片:附表1、附表2。 ★课时建议 1课时。 ★ 教学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学难点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分层、结构示意图,不同元素的规律) 教学方法 示范讲解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由于原子核内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数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我们又知道了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探究新知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板书]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读图并计算】再次读图3-9并计算原子半径大约是原子核半径的多少倍?

【抽生回答】原子核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 【讲解】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计算就会得出原子核的体积就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假设一个原子有一座一百多层的摩天大厦那么大,那么原子核就相等于楼体中间的一个小小的门把。如果把原子比做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可见原子核比整个原子小得多。所以,相对来说,原子里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视频】电子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过渡】那么,电子在核外的运动有什么特点?会不会碰着呢?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呢?是不是象行星绕太阳那样旋转呢? [回答]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是有规律的。 【讲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象行星围绕 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 现在发现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离核越近能量越低。最外层 电子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电子)。 [讲解]展示PPT中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进行分析讲解。 【过渡】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什么意义?请看图3-11 【讲解】小圈及小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 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过渡]我们知道了原子核外电子是在一定的轨道中绕着原子核运动的,下面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几种特殊元素的原子结构。看看他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 [板书]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 [提问]同学都知道哪些稀有气体元素呀? [回答]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 [鼓励]很好,回答正确。 [过渡]通过PPT展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 [提问]从刚刚我们看到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同学们觉得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哪些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分组讨论,并点名个别同学起来回答。 [讲解]稀有气体元素电子结构的特点是:最外层电子数8个(氦2个)达到稳定状态。

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The second section of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teaching design of basic particles of constitue nt matter

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本教案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 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三章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一.教学内容: 第三章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 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化;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重点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3.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难点 1.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 2.初步认识核最外层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三.具体内容 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但这些微粒又是什么呢?科学家长期研究证实,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和分子。 1.物质是由哪些基本微粒构成的 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 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如常见的金属(铁、铜、铝、汞等),稀有气体和金刚石、石墨、硅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如活泼金属(钾、钠、钙、镁等)与活泼的非金属(如氯等)化合时,形成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像氯化钠就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原子的构成

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教材分析】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第三课题,第二单元《自然界中的水》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而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原子中的电子和相对原子质量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原子中的电子在核外的排布规律,以及离子的形成。第三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原子结构发现的科学史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学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了解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的关系。 2.了解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知道离子是如何形成的。 3.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4.通过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原子的构成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3、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用具】 实验媒体:投影仪、多媒体、模拟动画 【教学设计思路】 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使用多媒体、模拟动画来诱发学生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探究讨论法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探究讨论促进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师生不断问答,学生积极讨论,老师适当点拨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2、情景教学法 心理实验表明,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最活跃,接受最快,记忆最好。所以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重要。本课题内容抽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导学案

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第一课时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式的意义。 2、知道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记忆常用元素的化合价。 3、熟知化合价规则,并能根据化学式求某元素的化合价。 4、掌握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化学式的意义教学难点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三、课前预习: 1、叫化学式,化学式不仅可以表示一种物质,还能表示,以及。 2、在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是由决定的,在化合物中, 为零,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3、有时候,不同元素的原子之间相互化合是靠各自提供电子,形成来实现的,这种情况下,化合价的数值就是。 4、为什么有些元素有可变化合价? 四、学习过程: 1、化学式H2O表示哪些意义?符号2H2O表示什么意义? 2、阅读课本P83“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表,完成“活动天地”4-3中的各题。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需记忆,你能总结出化合价的记忆口诀吗?) 常见元素化合价顺口溜: 一价氢锂钾钠银,二价氧镁钙钡锌, 铜汞一二铁二三,碳锡铅在二四寻, 硫为负二正四六,负三到五氮和磷, 卤素负一、一、三、五、七, 三价记住硼、铝、金。 观察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金素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各有什么特点? 3、阅读课本P89活动天地4-4中的内容,思考讨论:已知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写出化学式? 练一练:已知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请你按步骤书写氧化铁的化学式。 五、课堂练习: 1、判断正误: ①在H2O中,氢为1价,氧为2价。() ②一种元素只能表现一种化合价。()

③金属元素一定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 2、含磷洗涤剂因含Na 5P 3Ox ,大量使用会造成水污染。已知该化合物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则x 的 值为( ) A 、5 B 、7 C 、9 D 、10 3、下列化合物中,含有+7价元素的是( ) A 、KClO 4 B 、K 2MnO 4 C 、KClO 3 D 、H 3PO 4 4、说出下列物质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H 2O NH 3 CH 4 通常,一种元素的原子能够与其他元素的原 子相互化合的比例,与 有关。 5、标出下列物质各元素的化合价。 MgO H 2O MgCl 2 K 2O AlCl 3 6、(1)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____。 (2)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7、根据已知元素的化合价,求未知元素的化合价。 NO -22 H +1NO -23 N H +13 SO -22 H +12SO -24 Na +12S 8、根据名称写化学式: 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一氧化碳、氧化钾 六、达标测试: 1、下列符号既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 A 、O 2 B 、Mg C 、H D 、C 60 2、下列几种物质是按氮元素化合价规律排列的:NH 3 N 2 NO ( ) N 2O 4,则括号内的物质应该 是( ): A 、N 2O B 、N 2O 3 C 、NO 2 D 、HNO 3 3、指出下列符号中“2”的含义: ①2H ;②H 2O ; ③Mg 2+ ;④CaO -2 ; ⑤2CO 。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6、已知氢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标出下列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CaO , NaOH , H 2SO 4, Cu , H 2S , K 2O 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第二课时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 2、掌握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以及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3、准确掌握有关化学式计算,规范书写格式。 二、重点和难点: 根据化学式的有关计算 三、课前预习: 就是相对分子质量。 例如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 四、学习过程: 根据化学式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P90, 讨论总结: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及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各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对应的原子个数之比=各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总和的最简整数比 例:求硝酸铵(NH 4NO 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