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文学常识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教学目标:1、文学常识识记2、重点字词句的理解3、课文的理解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是(东晋)朝的(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后人称为(靖节先生)是我国(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代表作品《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二、字词句译(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作为顺着的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鲜艳美丽落花多的样子对感到惊异向前走到的尽头(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隐隐约约好像舍弃只、仅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突然变得明亮的样子房屋整齐的样子类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并怡然自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全、都指老人、小孩乐(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竟、竟然详细地通“邀”邀请听说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全、都带领妻子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于是、就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竟、竟然不用说,更不用说感叹、惋惜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邀请全、都离开告诉不值得对说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已经顺着旧的、从前的做标记等到到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寻找标记终于高兴地样子计划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随即、不久于是访求、探索津:渡口三、通假字1、便要还家:通“邀”邀请四、古今异义词1、交通古: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2、妻子古:妻子儿女今:成年男子的配偶3、无论古:不要说,(更)不要说今:表示条件的连词4、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5、鲜美古:鲜艳美丽今:味道好6、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地方五、一词多义1、舍:(1)便舍船:舍弃(2)屋舍然:屋舍2、寻:(1)寻向所至:寻找(2)寻病终:随即、不久3、志:(1)寻向所志:标记(2)处处志之:做标记(3)燕雀安知鸿之志哉:志向、志趣4、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不足为外人道也:对5、属:(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2)属予作文以寄之:通“嘱”嘱托、嘱咐(3)召令徒属,徒属皆曰:等、辈(4)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5)属引凄异:连接6、若 (1)仿佛若有光:好像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门庭若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如、及、比得上曾不妻弱子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你(4)若有作奸犯科:如果、假如7、乃:(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竟然(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3)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于是、就(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就是8、遂:(1)遂于外人间隔:于是、就(2)遂迷,不复得路:终于9、及:(1)及郡下,诣太守:等到及鲁肃过浔阳及日中则如盘盂(2)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六、同义词1、都(1)悉如外人(2)并怡然自乐(3)咸来问讯(4)皆出酒食2、沿、顺着(1)缘溪行(2)便扶向路七、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2、复前行:向前八、重要句子译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5、遂迷,不复得路九、课文理解1、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45自然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太守等人再寻桃花源未果的经过2、整体把握全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描写了从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到离开桃花源、然后再寻桃花源而不得的经过,描写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作者虚构了这么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是他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十、理解性默写1、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美景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表现桃花源美好生活图景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并怡然自乐4、表现桃花源里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桃花源的形成与经过(桃花源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十一、课文理解1、第2段文字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 A:自然环境:(优美、富饶)B:社会环境:(安定、和平)C:人们生活:(自由、快乐)2、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答:1 生活 2 衣着 3 心情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答:①为源外的社会黑暗动荡而叹惋②为源外人民一直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而叹惋4、“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4、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答: ①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纷扰;人人各尽其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②不能实现,可见当时人民厌倦了痛苦黑暗的生活与战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黑暗社会的弃和批判6、“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到底存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社会呢?说说理由.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7、陶渊明的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为现实?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不能变为现实,虽然这种理想只是他的一种空想,却对现实生活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积极意义:寄托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反映人民反压迫反战争的美好愿望消极意义: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桃花源记》重点知识汇总

《桃花源记》重点知识汇总《桃花源记》重点知识汇总《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这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重点知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重点知识 1一、文学常识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的陶渊明,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2、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文学家,诗人,自号五柳先生,后人称为靖节先生,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著有《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五柳先生传》等。
二、重点词语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顺着)2、渔人甚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3、欲穷其林(尽)4、初极狭,才通人(只,仅仅)5、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8、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9、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全,都)10、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并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11、见渔人,乃大惊(竟)12、便要还家(同“邀”,邀请)1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全,都)14、问今是何世,乃(竟)不知有汉,无论(更不必说)魏晋15、此人一一为(给)具(同“俱”,详细地)言所闻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17、此中人语云:“不足(值得)为(对,向)外人道也。
”18、既(已经)出,得其船,便扶(沿着)向(原来的)路,处处志(做标记)之19、及(到了)郡下,诣(晋谒,拜见)太守20、寻向所志(标志),遂(竟,终于)迷21、闻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打算)往,未果,寻(不久)病终22、后遂无问津(探访,访求;津,渡口)者三、通假字1、具答之(同“俱”,详细地),2、便要还家(同“邀”,邀请)四、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指色彩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出路的境地)3、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4、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五、重点句子1、渔人甚异之。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知识梳理人教版

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
1.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私谥“靖节”。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其中的名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文章《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因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
著有《陶渊明集》。
2.选自《陶渊明集》。
《桃花源记》本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3、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
可记人和事,可记山川名胜,可记器物建筑等。
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二、主题(写作目的):作者虚构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对立的美好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
三、行文思路: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渔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拜访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情节组织起来。
四、理解性默写:1、描绘桃林美景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描写了桃花源社会风尚的语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6、最能突出桃源人生活幸福美满、恬淡自足的语句是(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7、表现桃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9、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五、简答题:10、第一自然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

《桃花源记》知识点一、作者作品简介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
他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了幻想,希望通过仕途来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二十九岁起,曾先后担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职。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看清了官场的黑暗污浊。
四十一岁最后一次出任彭泽(今属江西)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仅八十多天就辞官回家。
从此寄身田园,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一生不慕荣华,热爱自然,归隐后写了大量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意境平和、静穆、深远,语言朴实自然、亲切有味。
具有独特的风格。
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桃花愿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后来独立成篇。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 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当时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文,足见人们对它的喜爱。
二、字音俨然(yǎn) 阡陌(qiān mò) 间隔(jiàn) 垂髫(tiáo)语云(yù) 平旷(kuàng) 诣(yì) 遣(qiǎn)要(yāo) 刘子骥(jì) 郡下(jùn)三、节奏划分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中考考点知识梳理

桃花源记中考考点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1. 作者- 陶渊明,东晋诗人。
名潜,字元亮。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2. 出处二、重点字词1.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如“便要还家”。
2. 古今异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例句:“芳草鲜美”。
- 今义:(味道)新鲜。
-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例句:“阡陌交通”。
-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 古义:妻子和儿女。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今义:男子的配偶。
-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例句:“无论魏晋”。
-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3. 一词多义- 舍- 舍弃。
“便舍船”。
- 房屋。
“屋舍俨然”。
- 寻- 寻找。
“寻向所志”。
- 不久。
“寻病终”。
- 做标记。
“处处志之”。
- 标记。
“寻向所志”。
- 为- 作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 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句子翻译1.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渔人)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
3.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4.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5.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6.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最新)-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总结

《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著名诗人。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俨.yǎn然阡陌..qiān mò垂髫.tiáo 诣.yì间.jiàn隔问津.jīn此中人语.yù云三、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武陵人 /捕鱼为业。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7.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四、重点字词解释: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3.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5.悉.如外人悉:都。
6.具.答之具:详尽,详细。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
8.便扶向..路扶:沿、顺着。
向:先前的,原来的。
9.及.郡下,诣.太守及:到。
诣:拜见。
10.处处志.之志:动词,做标记。
11.寻向所志..所志:所做的标记。
(所+动词=名词)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规:计划。
13.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15.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而明亮。
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16.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17.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
交通:交错相通。
18.黄发垂髫....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
(借代修辞)五、重点字词归纳:(一)一词多义1.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2.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离开)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3.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4.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
桃花源记》复习提纲

《桃花源记》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古代四大文体:铭、说、表、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议论或感慨。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本文原是《桃花源诗》的序言。
本文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名潜,谥号靖节,自号五柳先生,东晋伟大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饮酒》《五柳先生传》二.文章主题本文通过虚构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三.古今异义四.一词多义便舍船舍弃寻向所志寻找处处志之做标记乃大惊于是舍寻志乃寻向所志标记乃不知有汉竟然屋舍俨然房子寻病终不久五.课文内容及重点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发现桃花林、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2.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一(1)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二(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三(4~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时间:晋太元中地点:武陵人物:渔人4.“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
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5.渔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自然景象:环境优美宁静)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社会景象:生活安乐幸福)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所闻)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7.在与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语句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专题11 《桃花源记》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

号“五柳先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诗人、散文家。
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一田园诗,因此又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⑵“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记载事物,并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⑷[缤纷]繁多的样子。
⑸[异]惊异,诧异。
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⑹[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⑺[穷]尽。
⑻[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⑼[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⑽[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⑾[才]仅仅、只。
⑿[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⒀[俨然]整齐的样子。
⒁[属]类。
⒂[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⒃[阡陌]田间小路。
⒄[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⒅[悉]全,都。
⒆[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⒇[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21)[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22)[乃]于是,就。
(23)[具]详细。
(24)[要]同“邀”,邀请。
(25)[咸]全,都。
(26)[妻子]妻子儿女。
(27)[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8)[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29)[遂]于是、就。
(30)[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31)[乃]竟然,居然。
(32)[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33)[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
(34)[为]对、向。
(35)[叹惋]感叹惋惜。
(36)[延]邀请。
(37)[语云]告诉(渔人)说。
(38)[不足]不值得,不必。
(39)[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40)[扶]沿着、顺着。
(41)[向]先前的。
(42)[志]做记号。
(43)[及郡下]到了郡城。
(44)[及],到。
(45)[诣]拜访。
(46)[规]打算,计划。
(47)[未果]没有实现。
(48)[寻]随即,不久。
(49)[问津]询问渡口。
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桃花源记》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学名篇。
1. 内容概述《桃花源记》是一篇以桃花源为主题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偶然发现的桃花源的仙境,描写了那里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与外界隔绝的状态。
文中主人公一行人偶然间发现了这个遗世独立的桃花源,感叹于这里人民的自给自足、和平安宁的生活,但遗憾的是他们离开后无法找到回去的路。
这篇文篇通过描绘遗世独立的桃花源,寄托了人们对乌托邦式美好未来的向往。
2. 人物角色2.1 主人公主人公是一个意外来到桃花源的旅人,他和同伴偶然发现了桃花源的位置,被这里人民的美好生活所折服。
他试图向外界传达桃花源的存在,但并未成功。
2.2 桃花源人民桃花源人民生活在这个与外界隔绝的乌托邦般的地方。
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食物丰足、人民安宁。
他们对外界的生活和社会动态一无所知,过着与世隔绝的状态。
3. 美好生活的描绘《桃花源记》通过详细描绘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人民的生活,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美好乌托邦一般的世界。
在桃花源的山水之间,环境优美,水清花丽,动物和谐相处,形成了一片人间仙境。
而人民的生活也十分幸福、和平,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劳动也有丰盛的食物,没有纷争和矛盾。
他们与世隔绝,没有被外部的世俗所困扰。
4. 寓意与反思4.1 平和与安宁《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被视为一个理想的人间仙境,给人们展示了平和与安宁的生活场景。
这一点反应了古代文人对平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也给现代社会传递了人们对和谐共处、追求内心安宁的重要性的思考。
4.2 隔绝与怀旧作为一篇描绘与外界隔绝的故事,不禁让人们思考与现实生活的差异。
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离我们很遥远,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寻找一些养生活、减压的方式,以及与社交网络、繁忙的工作相对立的的生活方式呢?5. 文学风格《桃花源记》以叙事散文的方式呈现,旨在描绘和表达一种理想和未来的美好愿景。
桃花源记文言文知识点

桃花源记文言文知识点《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的视角,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宁静祥和的桃花源。
以下是关于这篇文言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言。
二、重点字词1、缘溪行:缘,沿着,顺着。
2、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惊异。
4、欲穷其林:穷,尽。
5、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才通人:才,仅仅,只。
7、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9、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
10、鸡犬相闻: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1、悉如外人:悉,全,都。
12、黄发垂髫: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3、具答之:具,详细。
14、咸来问讯:咸,全,都。
1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6、不复出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从这里。
17、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18、问今是何世:何世,什么朝代。
19、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
21、皆叹惋:叹惋,感叹、惋惜。
2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23、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24、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不值得。
道,说。
25、既出:既,已经。
26、便扶向路:扶,沿着、顺着。
向,先前的。
27、处处志之:志,做记号。
28、及郡下:及,到。
29、诣太守:诣,拜访。
30、寻向所志:寻,寻找。
向,先前。
志,记号。
31、遂迷,不复得路:遂,终于。
32、欣然规往:规,计划。
33、未果:果,实现。
34、后遂无问津者:问津,问路。
中考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课件

5.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纭飘落的美丽情景。 例句:公园里的梅花伴着夕阳,落英缤纷,景致非常 迷人。
6.鸡犬相闻: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指人烟稠密。 相闻,可以互相听见,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示一种 和睦的景象。
回顾作者:
陶渊明,又名 潜 ,
字元亮 ,谥号 靖节 、 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 著 名 山水田园 诗人、辞赋家、 散文家。著有《陶渊明集》 。
陶渊明爱好农村的田园躬耕生活,归 隐后,他经常参加农事,种豆采菊,吟诗 作文,描画田园风光,历来被认为是我国 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所做诗文,大 多描写田园风光,感情真挚深切,风格朴 素自然。以《归田园居》、《饮酒》、 《桃花源诗并序》等为代表作。今存《陶 渊明集》。
专题练习
• 9、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 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 样的理想?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原始共耕社会; • 这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
实现的;
• 这种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评,客观 上反应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带 有一定的复古偏向。
7.黄发垂髫:借指老人和儿童。
句子翻译 1
• 1、初极狭才通人。 •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具:通“俱”,详尽。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要:通“邀”,邀请。 无论:不必说,更不必说。
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

《桃花源记》知识点一、全文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泂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样。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二、内容赏析:1、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平和③百姓生活和乐。
桃花源记知识含义解答

桃花源记知识含义解答世外桃源【作品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文学常识】《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和复寻桃花源的过程。
【重点字词】1.缘溪行缘:沿着2.夹岸数百步夹:在两旁夹岸:夹于河的两岸3.芳草鲜美芳:花鲜美:鲜艳美丽4.落英缤纷英:花瓣5.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奇怪6.欲穷其林穷:尽,这里是走完的意思7.便舍船舍:离开8.才通人才:仅9.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10.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1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12.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贯通13.其中往来种作种:栽种作:工作,做工14.悉如外人悉:都1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儿并:都16.具答之具:详细,详尽17.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18.咸来问讯咸:全,都问讯:询问消息1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同乡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0.遂与外人隔绝隔绝:隔开,断绝2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竟,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22.皆叹惋叹惋:叹息感慨惋:叹息2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24.此中人语云语:告诉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不值得,不必为:向,对26.便扶向路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27.处处志之志:作标记28.诣太守诣:往,到,这里指拜见29.寻向所志志:标记30.欣然规往规:计划31.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寻:不久32.后遂无问津者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探求途径的意思津:渡口【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古今异义】1. 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桃花源记》文学常识及常考知识点小结

《桃花源记》文学常识及常考知识点小结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文学常识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有“田园诗人”之称,他也是田园派的鼻祖。
2.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
可记人和事,可记山川名胜,可记器物.建筑等。
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二)重点词语实词【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明亮的样子。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未果】没有实现。
【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延.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寻病终】随即,不久。
通假字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2)豁然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完整版)桃花源记_默写练习(附答案)

桃花源记默写练习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 》,本文是《》中的___________ 。
陶渊明,又名______ : 字 ________ , _________ 著名诗人。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私谥“________________ ” ‘自称“_______ ”,诗派代表杰出代表。
代表作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点字词1 •缘溪行:2•忽逢桃花林:3. 渔人甚异之:4•欲穷其林:5•桑竹之属:6•鸡犬相闻:7. 悉如外人:8. 悉如外人:9. 并怡然自乐:10乃大惊:11便要还家:12. 具答之:13. 咸来问讯:14. 不复出焉:15. 皆叹惋:16. 延至其家:17. 此中人语云:18. 说如此:19. 欣然规往:20. 寻病终:三、古今异义(分别写出古义和今义)1. 交通:2. 妻子:3. 无论:4. 不足:5. 鲜美:6. 绝境:7・仿佛:四、一词多义1 •舍::①便舍船:②屋舍俨然:2•寻:①寻向所志:②寻病终:3•向:①寻向所志:②眈眈相向:4•之:①忘路之远近:②甚异之:③具答之:④闻之:五、翻译句子1武陵人捕鱼为业2、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7.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8.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9.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六、线索全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线索。
八・理解记忆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2. 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3.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4. 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5. 表现桃花源中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7、村人都来尖心渔人的句子:6. 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7. 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8. 写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参考答案: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忽逢桃花林。
《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

《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桃花源记》是东晋时期隐士陶渊明所著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全文传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失望,表现出了他强烈的隐逸情怀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以下是《桃花源记》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整理:1.陶渊明(352年-427年),字元亮,南朝宋云阳(今湖北宜昌)人,是东晋末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
2.陶渊明早年曾在官场任职,但在政治斗争中遭受挫折,后辞官隐居,致力于文学创作和农业生产,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二、作品背景:三、主要内容:1.故事背景:一个渔夫偶然发现了一个隐藏在深山密林中的桃花源,那里生活着一群不被外界干扰的桃花源居民,他们过着安宁自在的生活。
2.描写桃花源:桃花源处处皆桃花,水湄清澈见底,渔樵耕读皆自给自足,无忧无劳,没有礼法律仪之辨,形同野人。
3.民风淳朴:桃花源居民待人真诚,相互之间和睦友善,没有欺诈和尔虞我诈,形成了一种纯粹、质朴的社会风气。
4.无忧无虑的生活:桃花源居民安居乐业,没有欲望的困扰,一生无忧无虑,享受着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
5.后人随之而至:渔夫告诉了外界的人桃花源的位置,但后来的寻找者无法再找到这个隐秘的桃源,人们失去了这个理想之乡。
四、主题意义:1.隐逸理想:《桃花源记》展现了中国古代士人隐逸理想的特点,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绝望和对自然和谐的向往。
3.自然与人类:作品通过描绘桃花源的自然景观和人类生活,表现了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理想,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其和谐相处。
五、影响与价值:1.文学价值:《桃花源记》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体现了陶渊明独特的隐逸情怀和优美的叙事技巧,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3.社会价值:《桃花源记》传达了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探讨,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精神追求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桃花源记文学常识

桃花源记文学常识1、出处: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
2、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是著名的田园诗人。
自号为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现存诗歌120余首,散文6篇,词赋2篇。
代表作品《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
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他长于诗文词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
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
有《陶渊明集》。
3、作者相关故事:例如:不为五斗米折腰。
4、写作背景: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
他拒绝同刘裕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对战乱造成的灾祸和农民逃亡的苦难生活有一定的感受,同时由于隐居农村十余年,对农民有了更多的了解,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文章。
5、代表作名句:《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本文中心文章描写了武陵渔人偶入桃源的见闻,用浪漫主义的笔法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黑暗现实否定批判。
文章结构分析第一部分1:写渔人捕鱼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段落内容具体概述:2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
一、背景知识:
1.故事背景:唐朝时期,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二、文学特点:
1.优美的语言:《桃花源记》运用了流畅自然的文字,美丽的景色词藻,揭示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政治现实的失望。
2.描写的对象:《桃花源记》描写了庄园、房屋、田亩、村落、村人及他们的生活,以及桃源的自然景色等。
三、主要内容:
1.世外桃源的寻找:主人公在狩猎时迷失了方向,偶然发现了一片美丽的山谷,决定留下来居住。
2.桃源的美景:在桃源中,有繁茂的山林、清澈的泉水、碧绿的草地和各种野果,还有村落和村民的房屋。
3.村人的生活:桃花源中人民和睦相处,习俗纯朴,不受朝廷征税和管辖,自由自在。
4.桃花源与现实的对比:主人公在桃源度过了很长时间,不再关心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但是最终还是要离开这个世外桃源。
四、思想内涵:
1.对现实的失望:作者通过描写唐朝的黑暗腐败和政治动荡,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1.反映现实问题:《桃花源记》通过对唐朝社会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与动荡。
1.对现实的思考:《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之间的思考。
2.对退隐生活的思考:主人公选择留在桃源,放弃了现实社会的利益和名利,是对退隐生活和个人追求的思考和追求。
以上是《桃花源记》必考的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作品,并能够运用到阅读理解和作文中。
桃花源记,文学常识

《桃花源记》练习题学生:_______________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又名________,字______,世称__________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______(朝代)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是传世名篇。
二、文言基础知识【一词多义】[志] ①(寻向所志):②(处处志之):[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向所志)②(寻病终)[闻]①(村中闻有此人)②(具言所闻)[舍]①(便舍船)②(屋舍俨然)[作] ①(其中往来种作)②(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 古:今:[交通] 古:今:[妻子] 古:今:[不足] 古:今:[绝境] 古:今:[无论] 古:今:[如此] 古:今:【通假字】“_______”通“__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词】俨然:怡然:阡陌:黄发垂髫:三、翻译句子①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问题回顾文章线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__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__完整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着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特殊词义【一词多义】[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三、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文章线索: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2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描写了桃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当堂检测
一、填空。
1、《桃花源记》选自,作者是,时著名诗人。
课文以为线索,写渔人、、、桃花源的情形。
2、在括号内填入省略的成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
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A、渔人
B、桃花源人
二、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舍
②屋舍俨然
①处处志之
志
②寻向所志
①寻向所志
寻
②未果,寻病终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其
②既出,得其船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并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①忘路之远近
之②渔人甚异之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三、通假字
1、便要.还家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四、词类活用
1、复前.行
2、欲穷.其林
五、古今异义
古义:交通
今义:
古义:妻子
今义:
古义:绝境
今义:
古义:无论
今义:
古义:鲜美
今义:
古义:不足
今义:
古义:如此
今义:
古义:间隔
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