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理论和要求

合集下载

环境生态学实验报告

环境生态学实验报告

引言概述:环境生态学实验报告旨在研究和分析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五个主要方面的探索,对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关键领域进行详细讨论。

我们将介绍环境生态学的背景和概念;我们将探讨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然后,我们将讨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将研究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我们将总结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文内容:1.环境生态学的背景和概念1.1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研究对象和范围1.3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1物种的适应性和生态位2.2生物多样性和物种间相互作用2.3环境因素对物种分布和繁殖的影响2.4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策2.5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1开发和污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2土地利用和碎片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3气候变化对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影响3.4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5捕猎和捕捉对野生动植物种群的影响4.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4.1值得保护的生态系统和物种4.2环境影响评价和资源管理4.3生态系统恢复和修复技术4.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和措施4.5战略环境评估和可持续发展5.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5.1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价值5.2科学技术对环境生态学的影响5.3环境生态学的挑战和机遇5.4新兴领域和研究前沿5.5环境生态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总结:通过对环境生态学的介绍和探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在保护和恢复环境中的重要性。

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都是关键领域。

环境生态学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发展创新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

未来,环境生态学将继续深入研究物种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

实验动物学 第四章 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和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学 第四章 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和质量控制

隔离 普通 环境 环境
屏障 隔离 环境 环境
普通 环境
屏障 环境
隔离 环境
屏障 环境
20~26
15a
20
10
50c
18~29
20~26
16~28 4 40~70
8b
15a
20
8b
0.20

10
50c

20~26
16~28
15a
20

10
50c
50
7
5或7d

3
无检 出

15~20
7
5或7d

3
无检 出
2.单走廊式:
普通环境、屏障环境、隔离环 境都可以这样布局,小型的屏障系 统一般采用这种方式。由于清洁走 廊和污物走廊共用一条通道,该类 设施在运营中也较难达到微生物和 寄生虫控制标准。
3.双走廊式:
可以有效的将清洁区和污染区分 开,避免交叉感染,长期实验及动物 生产单位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4.三走廊式:
2、理化因素:光照、噪声、粉尘、 有害气体(氨等)。
3、营养因素:饲料和水。 4、生物和栖居因素:菌落数、
社会因素和饲养密度。
一、气候因素: (一)温度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1)影响生长发育和繁殖; (2)影响代谢; (3)影响健康与抗感染能力; (4)激发应激反应; (5)影响实验结果。
表4-表4-1 不同环境温度时戊巴比妥钠给药(95mg/kg, 腹腔注射)导致雌性Wistar大鼠死亡率比较
普通环境的构造和功能因饲养不同 的动物品种而有一定的区别。
普通环境动物室
(二)屏障环境
屏障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 要求,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空气 的进出,适用于饲育清洁级和/或 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学

实验动物学

名词解释:1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 AEIR要素:A(Animal)实验动物;E(Equipment)仪器设备;I(Information)情报信息; R(Reagent)化学试剂3遗传:后代在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特征与亲代的一致性4变异:后代与亲代或者兄弟、姐妹间的不一致性5等位基因:两条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的基因。

6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两条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多种基因组成的基因系列。

7性染色体:与性别有关的一对染色体,是一对形态、大小、结构有很大差别的染色体。

8伴性遗传: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以至这种性状的遗传基因因性别而异。

9近交系: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该品系称为近交系。

10近交系动物:又叫纯系动物,是指至少连续经过20代以上全同胞兄妹或亲子交配,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的动物群体。

11转基因动物:通过实验手段将外源基因稳定地整合至基因组,并能遗传给后代的动物。

12封闭群: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情况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封闭群也称远交群。

使用量上封闭群远远超过近交系13杂交群:是两个不同近交系动物杂交所产生的第一代动物,也称为杂交一代动物(F1代动物)。

14突变系:带有突变基因的品系15遗传概貌:遗传概貌是指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对各种品系的遗传特性进行检测后的数据汇总。

16基因互作:控制一个性状的是两对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之间相互作用出现了新的性状类型的现象;这两对基因叫互作基因。

17动物环境:是指影响动物进化、生态反应和生长的所有外界条件的总和。

18环境的复合态:环境对实验动物的影响并非仅受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复合作用,称之为环境的复合状态。

生态学实验教学设计

生态学实验教学设计

生态学实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生态学实验教学是大学生态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生态学相关理论,并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生态系统及相关问题的认识。

本次生态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能力,同时学习生态指标的测定、分析和解释。

要求学生熟悉各种环境调查方法、了解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生态学原理,熟练运用生态学理论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提高生态系统调查技能和实验研究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确定生态系统的聚落、群落和群落类型;•测定生态系统环境指标(如土壤含水量、土壤pH、光照强度、温度等);•分析群落物种组成及其关系;•针对不同生态系统群落类型,设计合适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实验步骤:1.确定生态系统的调查区域,并标注清楚测试点的位置。

2.确定调查的生态系统类型:森林、草原、湿地等。

3.测定本次实验所需要的环境指标数据(如土壤含水量等)。

4.在测试点内进行生态系统聚落、群落调查,记录各种植物、动物的代表性种类。

5.通过数据分析,解释群落物种组成特点,并研究不同类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

6.针对分析结果,设计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三、实验器材和试剂实验器材:•生态学实验地点•野外调查仪器:分光光度计、显微镜、计算机、数据采集器等•采样器材:铁锹、手锯、放大镜、测量尺、车载GPS等•实验药品:石灰、硫元素、氨水等四、实验注意事项1.生态学实验所在的地方多为野外,需要提前做好安全措施,注意防范野生动物等危险因素。

2.实验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等。

3.实验结束后,需要填写实验报告,汇总数据、分析结果并设计合理的方案以维护生态环境。

五、实验评价指标•实验操作技能(10分)•实验数据记录(10分)•分析能力(20分)•方案设计(20分)•实验报告(40分)六、实验课程时间本生态学实验课程时间预计为两个星期,每周三个小时,两个星期共计六个小时。

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

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

实验动物环境监控与动物实验结果间的关系:
R=(A+B+C)D ± E
R: 实验动物的总反应 A:实验动物种的共同反应 B:实验动物品种、品系的特有反应 C:实验动物的个体反应(个体差异) D:环境影响 E:实验误差
遗传因素
AA, Aa,aa
影响实验动物环境的因素:
➢气候因素
温度、湿度、气流和风速等。
1) 影响视力 2) 影响生理及生殖功能
二、理化因素
光照、噪声、粉尘、有害气体、杀虫剂、消毒剂等。
二)噪声 1) 影响神经及心血管系统功能 2) 影响消化及内分泌系统功能 3) 影响繁殖及幼小动物生存
有些实验动物的听阈可能比人宽 (如:超声波)
二、理化因素
光照、噪声、粉尘、有害气体、杀虫剂、消毒剂等。
严格控制人员、物品、环境空气进出 适于清洁级、SPF级动物
清洁区:饲育室或动物实 验室、清洁准备室、清洁 走廊、检疫室等 污染区:污物走廊、污物 处理、消毒等 外部区:库房、饲料加工 室、更衣消毒室、办公、 休息等
正压屏蔽环境 负压屏蔽环境(生物安全防护三、隔离环境
一、普通环境
适于普通级动物(饲育、教学)
1)专用房舍 2)空调、送风、排风装置、初中效过滤器 3)防野鼠、昆虫等设施 4)笼具、垫料要消毒 5)饲料要确保无污染 6)工作人员进入时采取一定防疫措施
前区:库房、检疫、办公、休息等 控制区:饲育室或动物实验室 后勤处理区:污物走廊、污物处理、消毒
二、屏蔽环境
内环境:
限定在某种特定 的人工场所内。
小环境:包围实验动
物体的笼具或饲养盒内 ,对实验动物直接发生 影响的各种理化因素。
大环境:放置实验动
物笼具器具等辅助设施 的饲养间和实验间,对 实验动物直接发生影响 的各种理化因素。

动物的环境生理学研究实验

动物的环境生理学研究实验
深入研究环境变化对动物生理机能的影响机制
目前关于环境变化如何影响动物生理机能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未来研究应借助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深 入探究这些影响的分子基础和遗传调控机制。
关注动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
了解动物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对于预测其未来生存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应关注动物在面对环境变 化时所采取的适应策略,并评估这些策略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06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总结
动物对环境变化的生理响应具有多样性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动物在面对相同环境变化时,其生理响应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可 能与动物的种类、生活习性以及遗传背景等多种因素有关。
环境变化对动物生理机能具有显著影响
实验数据表明,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变化均可对动物的体温、代谢、免疫等生理机能 产生显著影响。这些影响可能会导致动物出现生长迟缓、繁殖障碍、疾病易感等问题。

野外观察
在自然环境中直接观察动物的行为和 生理反应,以了解它们如何应对环境 变化。
分子生物学技术
运用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等分子生 物学技术,深入研究动物环境适应的 分子机制。
03
实验设计与实施
实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动物种类与数量
选择适当种类和数量的实验动物,确保实验的可靠性 和可重复性。
动物饲养与管理
动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
研究发现,动物在面对环境变化时,会通过调整自身生理状态和行为来适应。例如,一些 动物会通过改变食性、迁徙、增加或减少活动量等方式来应对环境压力。
对动物环境生理学研究的建议与启示
加强跨物种比较研究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动物对环境变化的生理响应,未来研究应关注更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并进行跨物种比较分析。这将 有助于揭示动物环境生理学的普遍规律和特殊现象。

动物的生态学实验

动物的生态学实验

实验局限性和改进方向
探讨实验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方向和未来研究展望。
THANKS
感谢观看
数据处理和转换
对原始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和转换,以便更好地展示数据特征和 规律。
图表美化和优化
通过调整图表颜色、字体、标注等,使图表更加美观和易于理解 。
结果分析和解读方法介绍
0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等指
标,以初步了解数据分布和特征。
02
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
出可能的改进建议。
03
动物栖息地选择与利用
不同类型栖息地特点
水生栖息地
包括淡水、咸水和沿海 等水域,提供丰富的食
物来源和避难所。
森林栖息地
具有多层植被结构,提 供丰富的食物、庇护所
和繁殖场所。
草原栖息地
开阔地区,食物来源相 对稀少但易于获取,有 利于动物观察和逃避天
敌。
沙漠栖息地
极端环境,食物和水源 稀缺,但部分动物已适
动物的生态学实验
汇报人:XX
2024-01-12
• 实验目的与背景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动物栖息地选择与利用 • 动物食物链与营养关系 • 动物繁殖与种群动态变化 • 动物行为观察与记录方法 • 实验结果展示与讨论
01
实验目的与背景
研究动物生态行为
观察动物行为模式
记录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表现, 如觅食、繁殖、迁徙等。
营养关系对动物生存影响
营养来源
动物通过食物链获取所需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 矿物质等。
生存影响
营养关系直接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生存。如果食物链受到破坏或营养来 源不足,动物可能会面临饥饿、生长缓慢、繁殖力下降等问题,甚至导致种群灭 绝。因此,保护食物链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对动物生存至关重要。

实验动物学知识大全

实验动物学知识大全

第二章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环境 设施控制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环境及环境控制 的意义 一、实验动物环境 某种品系的实验动物,如免疫缺 陷动物对病原微生物抵抗能力很低, 在自然环境几乎不可能生存,而只能 在严格控制的人工环境中生存。这种 人工控制的,供实验动物繁殖、生长 的特定场所及有关条件,即围绕实验 动物的所有事物的总和,称实验动物 环境。而界定实验动物的生存空间、
件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 景目标纲要》,
提出了“实验动物、仪器、试剂、
文献信息”(AEIR)四大科研条 件的发展规划。1998年,国家科技 部组建成立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 和国家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 A animal E equipment I information R reagent


(3)合乎标准的环境,可为实验动物及
动物实验工作才提供适宜的条件,并保 障人们身体健康,不受危害因素的伤害。 三、实验动物环境监控与动物实验结果 的关系 实际上是控制实验动物的演出型, 并对演出型动物作严格的管理;只有演 出型隐定,实验结果才有良好的可重复 性和高度的可信性。实际上,除了动物 外,监控环境因子是保证演出型稳定的 关键之一。
(二)实验动物与疾病动物模型的发 展 1. 1951年雷尼尔(Reynier)等 人成功 研制出金属隔离 器; 2. 1957年特雷勒(Treyler)又研制出塑料 隔离器; (三)实验动物培育的上述工作成果, 大大推动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 1. 1966年,弗連纳根(Flanagan)培育 出了突变系裸小鼠,以后又有人培育出 裸大鼠。
(五)我国实验动物工作的管理机构
及法规 1.人员培训 1992年中国和日本政府签署协议, 成立了中国实验动物 人才培训中心 开设了项22期课程培训班,招收学员 520多人;另派往日本学习15人。 2.实验动物科研 “七五”期间(1986年~1990年) 科研课题中的1218项与实验动物有关, 投入经费共计484万元。“九五”

动物实验方案设计

动物实验方案设计

动物实验方案设计目录一、内容概述 (1)1.1 动物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1)1.2 本次动物实验的目的与意义 (2)二、实验设计原则与伦理规范 (4)2.1 遵循国家相关法规和国际标准 (5)2.2 实验设计伦理原则和考虑因素 (6)三、实验动物选择与准备 (7)3.1 实验动物种类选择依据 (7)3.2 动物来源及质量要求 (8)3.3 动物年龄、性别和数量确定 (10)四、实验方案具体内容设计 (11)4.1 实验分组与模型建立 (12)4.2 实验操作流程及关键步骤说明 (13)4.3 数据采集与记录方式选择 (14)五、实验观测指标设定与评估方法 (16)一、内容概述实验目的和背景:明确实验的研究目的、研究问题和研究背景,为实验方案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方法:详细介绍实验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实验材料、试剂、仪器设备等,以及实验操作的具体步骤。

实验对象的选择与保护:根据实验目的和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种类,并对实验动物进行严格的筛选和饲养管理,确保动物的健康和福祉。

实验过程的监控:建立完善的实验过程监控体系,对实验过程中的关键参数、指标和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确保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

伦理审查:遵循相关伦理准则和法规要求,对实验方案进行伦理审查,确保实验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对实验数据进行严格的统计分析和处理,得出可靠的实验结论,并撰写详细的结果报告,以便其他研究人员参考和借鉴。

1.1 动物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动物实验在科学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研究生物生命现象和机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在生物医学、生态学、行为学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动物实验为我们提供了直观、深入的生物学数据,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自身的生理机制、疾病发生发展机制以及药物作用机制等。

通过动物实验,科学家们可以模拟自然环境下的各种条件,观察并记录动物的行为反应、生理变化以及病理变化,从而验证理论假设,推动科学进步。

动物的环境生理学实验研究

动物的环境生理学实验研究
行为观察与记录
观察动物的行为表现,如摄食、饮水、活动、社交等,以了解环境对 行为的影响。
生物样本收集与处理
收集动物的血液、尿液、组织等生物样本,进行生化分析、免疫学检 测等,以深入探究环境对生理机能的影响机制。
数据统计与分析
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如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回 归分析等,以揭示环境因子与生理指标之间的关系。
环境条件设置与模拟
温度与湿度控制
根据实验需求,设置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以模拟 自然环境或特定环境。
光照与黑暗周期
控制光照时间和黑暗时间,以模拟昼夜变化或特定光 照条件。
空气质量与成分
调节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成分,以 模拟高原、低氧等环境。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生理指标测量
测量动物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生理指标,以评估环境对 生理功能的影响。
结果解读
结合图表,对实验结果进行解读和分析,进一步阐述实验因素对动物生理指标的 影响及其变化规律。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01
动物对环境变化的生理响应具有多样 性和复杂性: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动 物对环境变化的生理响应存在显著差 异,包括代谢率、体温、呼吸频率等 多个生理指标的变化。这些差异反映 了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多样性和 复杂性。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深入研究环境因子对动物生理机能的影响机制
尽管本研究已经初步揭示了环境因子对动物生理机能的影响,但具体的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仍有待进一步阐明。未来 研究可以采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技术手段,深入探讨环境因子如何调控动物的基因表达和代谢过程。
加强跨物种和跨生态系统的比较研究
目前关于动物环境生理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少数模式生物上,而跨物种和跨生态系统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未来研究可 以拓展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动物在适应环境变化方面的异同点,为揭示普适性的适应机制提供线 索。

实验动物学

实验动物学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是指经人工定向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并在相应的环境设施内饲养,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二)实验用动物(Animals for research;Experimental animals)所有用于科学实验的动物统称为实验用动物。

它包括实验动物、野生动物、经济动物和观赏动物。

实验动物具有以下特点:1、是遗传限定的动物(geneticallydefinedanimal)2、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实行人工控制。

3、实验动物培育的目的主要是用于科学实验。

实验动物学(Laboratoryanimalscience)是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科学。

1.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Laboratoryanimalgeneticbreedingscience):主要研究实验动物的遗传改良和遗传控制、培育新的动物品系和各种动物模型、以及野生动物和家畜的实验动物化。

2.实验动物医学(laboratoryanimalmedicine):是专门研究实验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它在生物医学领域里如何应用的科学。

3.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Laboratoryanimalenvironmentalecology):是研究实验动物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4.实验动物营养学(Laboratoryanimalnutriology):是研究实验动物对营养物质需要量的科学。

5.实验动物饲养管理(Laboratoryanimalhusbandry:研究实验动物饲养、繁殖的科学管理以及生产供应的相关技术。

6.比较医学(Comparativemedicine):研究所有动物(包括人的)基本生命现象的科学称为比较医学。

它研究人类、动物甚至包括植物的异常结构和功能的性质、原因以及纠治的方法,最终运用并有益于一切生物。

7.动物实验(animalexperimentaltechniques):是指在实验室内,为了获得有关生物学、医学或兽医学方面新的知识或解决具体问题而使用动物进行的科学研究。

实验动物学 第一章 绪论

实验动物学 第一章 绪论
• 优化(refinement)原则:要求优化 实验设计和操作,以减轻动物的痛苦。
第一章 绪论
要求掌握内容
1、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动物实验、 实验用动物、AEIR、3R的概念。 2、实验动物的三大特点。 3、实验动物学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意义。
二、满足动物需求是动物福利的首要原则, 动物需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维持生命需要。2、维持健康需要。3、 维持舒适需要。
• 三、实施动物福利,必须让动物 享有5大自由:
• 1、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2、享 有生活舒适的自由。3、享有不 受痛苦伤害和疾病威胁的自由。 4、享有生活无恐惧和悲伤感的 自由。5、享有表达天性的自由。
第三节 实验动物学的意义与作用
一、实验动物学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意义: “AEIR”是进行生命科学实验研究所必需 的四个基本条件。 “A”即animal(实验动物), “E”系equipment(设备), “I”为information(信息), “R”是reagent(试剂)。
在当今,我们要获得精密的仪器,高 纯度的试剂、最新信息是轻而易举的。但 获得理想的实验动物却不那麽容易,一方 面是人们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我国实验动 物学科起步晚,比较落后,即使有钱也不 一定获得理想的实验动物。即使获得了所 需的实验动物,若动物实验环境和动物饲 养条件达不到标准,也不可能获得理想的 实验结果。由于我国实验动物学科发展滞 后,制约了医学、药学及生命科学研究的 发展。
犬和猴没有 清洁动物等级。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animal]通常被 称为SPF动物,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 和寄生虫外,不携带主要潜在 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 验干扰大的病原和寄生虫。

实验动物学概论及管理政策、法规、标准

实验动物学概论及管理政策、法规、标准

5. 实验动物生态学(Laboratory animal ecology)
是研究影响实验动物的生存的环境与条件。例如饲养动 物的房舍、通风、温度、湿度、光照、噪声、笼具、饲料、 饮水以及各种垫料等。
6.动物实验方法学(Laboratory animal techniques)
包括研究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技术,各种监测方法和动 物实验方法和技术标准等。
3. 实验动物医学(Laboratory animal medicine) 是专门研究和阐明实验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 防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应用的科学。
4. 比较医学 比较医学(Comparative medicine)是比较研究动 物与人类生命现象的异同,特别对各种人类疾病进行 类比研究,采用其异同点,通过建立实验动物疾病模 型来研究人类相应的疾病。
物应用于生命科学及相关研究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实验动物学
标准化
实验动物 动物实验
规范化
实验动物学的基本内容
1. 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Laboratory animal genetic breeding science)
主要研究实验动物遗传改良和遗传控制,以及野生 动物和家畜的实验动物化。
2. 实验动物生物学(biology of laboratory animal) 研究实验动物的解剖及生物学特性。
技术标准
各地方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等标准 各地方技术质量管理部门
相关政策法规
类别
文件名称
发布机构
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行政法规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全国人大常委会 1988 2004年修订 全国人大常委会 1997

生态学理论实验动物环境控制

生态学理论实验动物环境控制
• 隔离环境温度控制在20~26℃,日温差 ≤4℃;相对湿度控制在40~70%,换气次 数控制在10~20次/h,饲养无菌动物或悉 生动物的隔离装置空气洁净度为5级。为了 保证良好的隔离环境,隔离装置内外的静 压差要保持在50Pa。
表4-2 不同实验动物环境的使用功能和适用动物等级
环境分类
使用功能
第二节 实验动物设施
实验动物设施: 指界定实验动物 的生存空间、维持其需要的建筑物和 设备等,可分为: 繁育、生产设施
动物实验设施
一、实验动物设施等级
普通设施 屏障设施 隔离设施

普通设施
*通常为单走廊或双走廊专用房舍,装设有空调机、 送风和排风装置以及初、中效空气过滤器。 *应有防野鼠、防昆虫设施,笼具和垫料要消毒, 饲料应确保未经污染。 *工作人员进入时应采取一定的防疫措施。 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育教学等用途的 普通级动物。
第一节 实验动物环境
一、实验动物环境控制的重要性
实验动物的性状是遗传和 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genotype基因型 发育环境 developmental
phenotype表现型 周围环境 proximate
drama type 演出型
动物实验是对演出 型的一种影响处置
实验结果与有关因素的关系可用下面的
适用动物等级
普通环境
实验动物生产、动物实验 普通动物 、检疫
屏障环境 正 实验动物生产、动物实验 清洁动物、SPF 动物 压 、检疫
负 动物实验、检疫 压
清洁动物、SPF 动物
隔离环境 正 实验动物生产、动物实验 SPF 动物、悉生动物、无菌动
压 、检疫

负 动物实验、检疫 压
SPF 动物、悉生动物、无菌动 物

实验动物的环境控制

实验动物的环境控制

污染处理
02
03
紧急救援
在极端气候条件下,采取措施保 护实验动物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对实验动物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 及时清理和处置,防止对实验动 物健康造成危害。
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迅速采取措 施,确保实验动物的安全和健康。
05
实验动物环境的影响与评估
环境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生理影响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 噪音等对实验动物的生理功能产 生影响,如体温调节、内分泌、
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对实验动物的呼吸系统 和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
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有害 气体和尘埃的积累。
对于需要特殊环境条件的实验动 物,如无菌动物或SPF级动物, 应采取严格的空气过滤和消毒措 施,确保空气质量符合要求。
噪音
噪音是实验动物环境中容易忽视 的因素,但对动物的生理和心理
健康有很大影响。
根据实验动物的需求,控制室内温度, 保持适宜的温差。
湿度管理
维持适当的湿度水平,以满足实验动 物的皮肤和呼吸道需求。
光照管理
设置合理的光照周期,模拟自然光或 恒定光照,以满足实验动物的生物钟 和视觉需求。
饲养密度管理
合理安排实验动物的饲养密度,避免 过度拥挤或孤独。
环境问题应对与处理
01
异常气候应对
高噪音环境可能导致实验动物出 现听力损伤、行为异常、繁殖能
力下降等问题。
应采取措施降低噪音,如隔音设 施的使用、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等,
为实验动物创造安静的环境。
03
实验动物环境的监温度传感器
用于监测实验动物所在环境的 温度,确保温度适宜且稳定。
湿度传感器
用于监测环境湿度,保持适宜 的湿度水平,避免过高或过低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粉尘的危害:过敏原和病原微生物 的载体。
屏障环境的空气洁净要求达到10 000级, 隔离环境的空气洁净要求达到100级。
(四) 有害气体—
氨、硫化氢、硫醇等特殊气味有害气 体, 它们是由动物粪尿发酵分解产生的。 其中氨的浓度最高,常以氨浓度作为判断 有害气体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我国国家 标准规定实验动物设施中的氨浓度应低于 14mg/m3 。
温度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1) 影响生长发育和繁殖
(2) 影响代谢
(3) 影响健康与抗感染能力 (4) 激发应激反应 (5) 影响实验结果
(二) 湿度 湿度指大气中的水份含量。
绝对湿度: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实际含 水量(g)。
相对湿度: 在特定温度情况下,空气中的实
际含水量与该温度的饱和含水量的百 分比值。
大多数实验动物适宜的相对湿度 为40-70%,并以50±5%为最佳。
湿度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高温高湿:
代谢紊乱、抵抗力下降,发病率、
死亡率增加(实例:卵蛋白引起小鼠 过敏性休克)、85-90%的高湿环境有 利于病原微生物存活和传播、饲料霉 变等。
*湿度过低: (1)室内干燥、灰尘飞扬,容易引
起实验动物呼吸系统疾病。
。实验动物的听觉音域比人宽。
2. 噪声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1) 影响神经及心血管等系统功能 。 (2) 影响消化及内分泌系统功能。 (3) 影响繁殖及幼小动物生存。 3. 噪声控制:采取措施,控制在60分贝 (dB)以下。
(三) 粉尘 粉尘是指空气中浮游的固体微粒。
动物室的粉尘来自未经过滤的空气, 室 内的动物皮毛、排泄物、饲料屑及垫料 等。
生存空间、维持其所需的建筑物和 设备等。
实验动物环境分为外环境和内环境: 1.外环境:指实验动物和动物实
验设施以外的环境。 2.内环境:指依科研要求和人们
的意愿,将实验动物的生长、繁殖或活 动限定在某种特定的人工场所内。
内环境分为:小环境 大环境
二、实验动物环境监控的意义 1、 保证实验动物健康和质量标准化。 2、 保障实验研究获得正确的结果。 3、 为实验工作者提供适宜的工作条 件,并保障人们身体健康,不受危害 因素的伤害。
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理 论和要求
重点掌握内容
1、实验动物环境、实验动物设施、普 通环境、屏障环境、隔离环境的概念。 2、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有那些。 3、实验动物的饲养密度。 4、实验动物环境的国家标准(表4-4, 表4-5)
内容
第一节 实验动物环境 第二节 影响实验动物环境的因素 第三节 实验动物设施 第四节 实验动物饲养的辅助设施和
1. 普通环境——该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 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 饲育教学等用途的普通级动物。
通常为单走廊或双走廊专用房舍,装设
有空调机、送风和排风装置以及初、中效空 气过滤器。从而使室内温度、湿度受一定程 度的控制。应有防野鼠、防昆虫设施,笼具 和垫料要消毒,饲料应确保未经污染。工作 人员进入时应采取一定的防疫措施。
第二节 影响实验动物环境的因素
影响实验动物环境的因素—— 1、气候因素:温度、湿度、气流、风速;
2、理化因素:光照、噪声、粉尘、 有害气体;
3、生物因素:空气中的微生物 (空气落下菌数)、 社会因素、动物饲养密度。
一、气候因素——
温度、湿度、气流、风速
(一) 温度:不同动物适应的环境温度
不同。雏鸡的最适环境温度为35-37℃、 马为10-15℃、啮齿类动物为18-29℃。
(2)大鼠发生环尾病(温度27℃, 相对湿度低于40%)。
(3)某些母鼠拒绝哺乳,甚至吃仔 鼠。
(三) 气流和风速 实验动物设施内的气流是指空气
的流动,而风速则是指气流的速度。 来源:室内的通风换气设备。 作用:合理调节温度和湿度,可
降低室内粉尘及有害气体污染,控制 传染病的流行。
标准: 气流速度小于或等于0.1-0.2m/s,屏 障环境换气次数为10~20次/h。
第三节 实验动物设施
实验动物设施: 界定实验动物的 生存空间、维持其需要的建筑物和设 备等,称之。(新国标:用于实验动 物繁育、生产和动物实验的建筑物、 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称为 实验动物设施)。可分为繁育、生产 设施和动物实验设施两类。
一、实验动物设施等级——
普通环境、屏障环境和隔离环境。 有关国家设施环境标准:“实验动 物繁育、生产设施环境指标(静态)” 和“动物实验设施环境指标(静态)” 见表4-4和表4-5。
设备
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是研究实
验动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分支学 科。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是狭义的实 验动物环境生态学。
第一节 实验动物环境
生物的环境:围绕生物体的一切 事物,为生物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
野动物
实验动物
一、实验动物环境 实验动物环境:围绕实验动物
所有事物的总和。 实验动物设施:界定实验动物
氨浓度升高与室内温度高、湿度大、 通风不足,以及饲养密度高、动物排泄物 和垫料清除不及时等有关。
三、生物因素
影响实验动物的生物因素包括空气中 的微生物、社会因素和动物饲养密度等。 (一) 空气中的微生物
空气中的微生物洁净度是实验动物环
境最为重要的监测指标之一。常常以空气 落下菌数表示,普通环境小于或等于30个/ 皿,屏障环境小于或等于3个/皿,隔离环 境无检出 。
(二)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指在某个种属中,实验动物个体
的优劣、社会地位以及饲养密度等。 (三)饲养密度
饲养室每平方米面积收容的成年实验动物 最大密度,大约是小鼠100只、大鼠50只、豚 鼠20只、兔4只、狗1只、猴1只。
(在集体笼养时,每只成年实验动物所占 的笼具底面积,小鼠需要0.0065~0.01m2,大 鼠需要0.015-0.025m2,豚鼠需要0.030.065m2;而兔、狗、猴则个别笼养,其所需 笼具底面积分别为0.20-0.46m2、0.60-1.0m2 和0.5-0.75m2以上;详见表4-6。)
二、理化因素
影响实验动物的理化因素包括光照、
噪声、 粉尘、有害气体和杀虫剂、消
毒剂等。
(一) 光照: (1)影响视力: 出现视网膜障碍。 (2)影响生理及生殖机能: 光照控制:工作照度要求离地1米,照 度150~300Lx。人工照明应采用12h: 12h或10h:14h明暗交替照明方式。
(二) 噪声 1. 来源:外环境、空调设备、层流柜 、人的活动、动物采食、走动、鸣叫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