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空间组织设计美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设计美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设计美](https://img.taocdn.com/s3/m/f3378eca9ec3d5bbfd0a743b.png)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的设计美摘要:在千年的智慧的结晶与沉淀中,我国的传统建筑形成了特有的建筑形式,而富有韵律秩序和随意自然拓扑的空间构图也成为世界建筑一个特有的建筑语言。
关键词:传统建筑,空间组织,设计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留下了贯穿史今的重笔,它既是我华夏文明的一例例见证,又是我们先祖勤劳与智慧的体现。
从原始社会的山顶洞,到“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秦阿房宫,从大汉四百年的长安未央宫,一直再到明清的紫禁城,还有今日看不到的抑或是史书上也找不到的那千万座宏伟建筑,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
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
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而我国的传统建筑思想是以和谐思想与风水学为最主要思想,来体现民族精神与哲学的。
中国建筑不欲以自然和人工来竟久存,而是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布局和形象特征。
中国建筑以群体取胜,注重虚实结合,以内收的凹曲线与依附大地,横向铺开的形象特征表达出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的艺术观念。
传统建筑空间的形成由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房屋的设计也尽量体现与自然相同的思想。
由于木结构框架系统的优点,使墙不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就可以任意开窗,特别是在南方,通向庭院的一边,常常开满一排落地长窗,一打开,室内外空间便完全流通在一起。
在传统庭院中,主要建筑多用廊子相绕,廊实际上是室内建筑空间与室外自然空间的一个过度,是中国建筑与自然保持和谐的一个中介和桥梁。
我国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意念。
他不象西方建筑那样是实体一块的庞然大物,而是有虚有实,轮廓柔和,曲线丰富,在稳重中呈现出一定的变化。
中国古典建筑特点
![中国古典建筑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6b95e95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c6.png)
中国古典建筑特点1.严格的空间布局:中国古典建筑注重空间的严密组织。
传统建筑通常以中轴线为主干,左右对称布局,划分为前后院落和主次厅堂。
从整体来看,中国古典建筑常常呈现出“天人合一”的意象。
2.反映哲学思想:中国古典建筑的设计也受到了哲学思想的影响。
例如,传统建筑中经常运用“阴阳五行”的观念,体现了古人对宇宙规律的理解。
同时,中国古典建筑通过布局、材料和装饰等方面,寄寓了尊卑有序、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念。
3.强调与自然的融合:中国古典建筑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
建筑师常常根据地形环境和景观特点,选择适宜的位置和布局。
古建筑常常与自然景观相辅相成,形成山水画卷式的景观效果。
4.注重空间层次:中国古典建筑注重空间的层次感。
通过设置不同高度和大小的建筑物,创造出层次鲜明的空间效果。
同时,中国古典建筑还注重对空间的隐藏和展示,通过建筑、门窗等元素的处理,营造出神秘而庄重的氛围。
5.精妙的结构和工艺:中国古典建筑的结构工艺非常精湛。
传统建筑常常采用斗拱和悬山的结构形式,巧妙地利用木结构和斗拱的力学原理,支撑建筑物的重量。
古代工匠们还掌握了石刻、彩绘、木雕等多种工艺,为建筑物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6.独特的屋顶形式: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形式独具特色。
传统建筑常常采用檐口曲线优美的抬檐式屋顶,形成流线型的曲线。
同时,古建筑的屋顶还常常设置有独特的装饰物,如鸱吻、罗汉座等,增加了建筑的视觉效果。
7.注重对称和装饰:中国古典建筑强调对称和装饰。
建筑物的布局通常采用左右对称的方式,以平衡美感。
同时,传统建筑采用丰富的装饰元素,如彩绘、雕刻、瓦当等,使建筑物充满艺术感。
8. 强调室内与室外的关系:中国古典建筑注重室内与室外的关系。
建筑物 often 被设置在精心规划的庭院之中,通过窗户和门的开设,使室内与室外形成通透互动的关系。
同时,庭院种植树木、花草,以及景观石、水池等元素的加入,增添了建筑的自然氛围。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建筑是一种集宇宙观、哲学思想、艺术表现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独特建筑形式。
建筑艺术中的结构美
![建筑艺术中的结构美](https://img.taocdn.com/s3/m/3cab8d30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64.png)
建筑艺术中的结构美一、建筑美学的本质与特征建筑美学是一门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和审美问题的学科,它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
建筑美学的本质在于探索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和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
形式美学:建筑的形式是其美学特征的重要体现,包括建筑的外观、比例、尺度、色彩等。
形式美学研究建筑的形式语言和构成元素,以及如何通过形式来表达美。
空间美学:建筑的空间组织和利用也是其美学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空间美学研究建筑内部和外部空间的组织方式,以及如何通过空间来营造美的氛围。
文化美学:建筑是文化、社会和历史的象征,因此建筑美学也与文化密切相关。
文化美学研究建筑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内涵,以及如何通过建筑来表达和传承文化。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美学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应该根植于自然环境,并与其相互协调,形成一种整体的美感。
审美价值和功能:建筑美学不仅关注建筑的审美价值,也关注其功能性。
建筑应该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能够带来美的享受。
审美效应:建筑美学研究建筑对人们心理和情感的影响,即建筑的审美效应。
通过研究人们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反应,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创造建筑的美。
建筑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从形式、空间、文化、自然、功能和心理等多个角度来研究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
通过深入理解建筑美学的本质和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建筑创作和欣赏。
二、结构美在建筑艺术中的意义结构美是指建筑通过其构件的排列、组合和连接方式所展现出的审美特征。
它不仅包括建筑的力学性能,还涵盖了材料、形态、比例和空间等方面的美学价值。
结构美在建筑艺术中的意义体现在它能够将功能性与审美性完美结合,创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建筑作品。
建筑的首要任务是满足人们的实际使用需求,而结构美恰恰能够提升建筑的功能性。
合理的结构设计不仅能够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能够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
例如,通过优化柱网布局和梁板结构,可以创造出更加开阔和灵活的室内空间,满足多样化的使用需求。
中国古典设计语言的表达方式举例说明
![中国古典设计语言的表达方式举例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2d5b97b2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3e.png)
中国古典设计语言的表达方式举例说明
1.空间布局:中国古典设计注重空间的布局和组织,追求和谐、平衡和对称。
例如,在园林设计中,会采用曲折的路径、假山、水池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幽静、雅致的空间感。
2.色彩搭配:中国古典设计在色彩搭配上非常讲究,善于运用红、黄、蓝、绿等鲜艳的颜色,形成明快、热烈的视觉效果。
同时,也注重色彩的调和和对比,使整个设计更加和谐统一。
3.图案设计:中国古典设计中的图案设计非常丰富,包括云纹、龙纹、凤纹等传统图案。
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4.材质运用:中国古典设计在材质运用上也非常讲究,善于运用木材、石材、陶瓷等自然材料,以及丝绸、锦缎等传统纺织品。
这些材质的运用不仅使设计更加自然、质朴,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环保意识和人文关怀。
5.细节处理:中国古典设计在细节处理上非常精细,注重线条的流畅、造型的优美和比例的协调。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会采用斗拱、檐口等传统建筑元素,使整个建筑更加精美、典雅。
非遗文化在中式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探究--以“镂月”主题为例
![非遗文化在中式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探究--以“镂月”主题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d9e72c2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6b.png)
第34卷第10期 2021年05月Vol.34 No.10May 2021艺术科技1…中式室内设计风格中式室内设计风格源于中国传统建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东方精神的继承和发扬[1]。
设计师应注重空间的内涵表达,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和设计理念将中国传统家居装饰风格的精华彰显出来,而不是仅仅将复古元素堆砌在室内空间中,要做有价值有意义的设计方案[2]。
中式室内设计应把中国传统风格的美学理念与新时代下新的室内设计理念进行结合创新[3],创造出具有东方韵味的宜居环境,古典与时尚并存,传统和现代完美结合,追求修身养性的生活境界[4]。
中国传统居室设计讲究空间的层次感,装饰材料、陈设设计、色彩搭配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才能营造出端庄优雅的意境[5],布局方式多采用对称式,格调高雅,造型简朴优美[6]。
移步换景常被运用在中式室内设计中,家中有景,景中有思,情景交融便把装饰元素转化塑造成了意象,将室内环境变得诗情画意[7]。
2…非遗文化的继承与发扬2.1…政策支持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发言中特别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从战略意识层面肯定中国的非遗保护。
2017年3月12日,文化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推出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致力于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发展,并合理地转化和应用,从战术应用层面推广中国的非遗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论述非常深邃,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指导作用。
2.2…传播途径现状近年来产品设计师往往喜欢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寻找灵感[8],地域性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灵感的来源[9]。
目前,可以从优化工艺、保护技术、推广宣传、创新形式与政策解读[10]这些不同领域去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工艺美术传承的角度出发,有通过对泥塑工艺再设计的方法保护非遗文化的[11]。
建筑空间论文: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
![建筑空间论文: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0a1bc6633687e21ae45a90a.png)
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设计艺术的伦理学目标是使人的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宜人,生活行为更加健康、文明。
清雅恬淡的江南人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具有独特江南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在选址、用材、建筑组织与布局、色彩与空间美学上,都满足了设计伦理思想诉求。
江南传统民居在地域上是指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传统民居。
这些地区多山多水,多河湖多河道,地势平缓。
江南人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了具有独特江南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
江南传统民居在结构上是砖瓦结构和砖木结构形式,这主要是因为江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太阳辐射强,砖木结构的建筑比较符合环境需要;同时,这个地区河流湖泊众多,形成密集的河网河道,房屋沿着河道呈带状,以水为轴线展开,独有如“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风韵;此外,这个地域的文化底蕴丰厚,文人雅士讲究造园,园林艺术独树一帜。
总之,从江南传统民居建筑以及内外空间环境的构建,反映了中国传统人本思想和人居环境的生态观念。
一、建筑选址——“风水说”为依据的建筑生态环境观中国的风水学的内涵是探究建筑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目标是寻一处生态、水土和气候都适合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背山面水”是最简单直接的风水理论之一。
古代的风水学说包括“形势”和“方位”两种。
丁芮朴在《风水祛惑》中说:“风水之术,大抵不出形势、方位两家。
言形势者,今谓之峦体;言方位者,今谓之理气。
”这里的“峦体”的“体”,简单的理解,即是山,“理气”的“气”,即是水。
古代风水师的工作,是通过观察自然环境状况,分析自然环境构成的要素,如山脉、河流、树木、风向、气流和星象等,推断出适合人居住的村落或房屋的位置与朝向。
依据风水学说,在村庄、房屋的选址上,山和水是关键要素。
有山必有木,无木之山或者木不够茂盛的山都是不太适合人居住的。
木材是造房屋必须的材料,木材也是生火煮食物的来源;山还是最好的屏障,不仅遮挡风沙,还能够抵御外敌。
水,有水就有气,水不仅为农耕生活提供灌溉和饮用,还可以调节气候环境。
传统园林廊道的空间结构
![传统园林廊道的空间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e305372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2c.png)
传统园林廊道的空间结构传统园林廊道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的一种重要构筑形式。
廊道是由一系列彼此相连的有顶架支持的列柱组成的有遮蔽的走廊,通常沿着园林的中轴线建造,将整个园林分隔为前后两个主要区域,形成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视觉引导。
一、轴线对称结构传统园林中廊道的建设非常注重轴线的对称性。
廊道通常位于园林的中心轴线上,将整个园林从中分割开来,使得园林布局呈现对称结构。
在廊道两侧,往往会建造相对称的建筑物、假山、园门和花坛等元素,形成整体的良好视觉效果。
二、层次分明的空间格局廊道的设计通常会进行多层次的划分和组织,使得整个空间具有层次和深度。
一般来说,廊道的屋檐会比廊柱高出一段距离,形成一个明显的上下分隔感。
三、空间的开合变化传统园林廊道的空间常常具有开合和变化的特点。
在廊道中,存在着开放的空间和封闭的空间之分,以及突出和凹陷的部分。
这些设计,既可以满足建筑的功能需求,还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空间的变化和多样性。
四、木构建筑与石构建筑的协调廊道中的建筑通常采用木构和石构相结合的形式。
木构建筑以檐下的临水明窗为特点,使得建筑物和自然环境之间实现了无缝结合。
石构建筑则具有稳定性和质感,为整个空间增添了质感和品质感。
五、景观元素的极度简化传统园林廊道的景观元素通常以极度简化为主要特点,通过一些简单的构筑方式,实现对景观的彰显和呈现。
建筑物采用单纯的方形和圆形元素,假山则以单一的造型给人以美感,同时又能够营造出强烈的虚实效果。
总之,传统园林廊道的空间结构注重对称、层次分明、空间开合变化、木构建筑和石构建筑的协调,以及景观元素的极度简化等方面的设计。
这种空间结构形式不仅具有美观的视觉效果,而且可以实现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中国古典建筑形式美
![中国古典建筑形式美](https://img.taocdn.com/s3/m/d3fa7f3410661ed9ad51f3d2.png)
中国古典建筑形式美与文化艺术【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探讨中国古典建筑形式与文化艺术的关系,分析了中国建筑艺术的特点,而楼台园林又最能体现中国古典建筑的文化艺术美特点。
在中国人民的思想中,园林均被看作是最理想,最美好的生活环境。
本文的观点是中国的古代建筑形式就是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完整体现。
【关键词】:楼台园林,自然美,文化艺术,形式美【正文】:奇峰壁立,峰峦叠起的群山;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大海;清泉潺潺,鸟语花香的幽谷;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的云烟;还有历经千百年,凝聚着我国古代人们智慧和情感的古建筑,反映了我国人文地貌,远古风情的楼阁园林,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的动人心弦,以致于让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这就是自然美。
而形式美具有独立的审美观,但它绝非纯粹自然的事物。
他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表现这样或那样的某种朦胧的意味和人类情感观念,是因为它的形式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过程。
在中国古建筑形式美的探讨中,建筑展现其文化艺术美的一面是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三大古建筑群的神圣庄重1.故宫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它始建于明永乐初,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古代皇宫建筑群。
其建筑布局形式体现了“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观念,并融入“庄严天威”的思想。
故宫也称紫禁城,俗称大内。
紫禁城四周有高达厚实的墙,墙外有护城河环绕,形成一座壁垒森严的城堡。
城内公室号称9999.5间,实测为8600余间,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宫内有宫,院内套院。
它在建筑形式上形成天威气势,造成臣民惶恐的心理。
2.曲阜孔庙曲阜孔庙是我国规模最大文庙,前后共9进院落,整个孔庙内,苍松森然罗列,殿宇雕梁金碧辉煌。
尤其是大成门,它前有十三御碑亭,是金,元,清3代帝王为保护唐宋以来祭孔,修庙石碑而建。
十三亭均为正方形木结构亭,重檐八角,彩绘斗拱,黄瓦朱甍。
这里共有石碑63座,凡御碑均以赑屃为座。
大成门是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意.东路的故宅井旁有一堵墙壁,壁前石碑上勒“鲁壁”两字。
中国传统建筑与室内风格的特点(室内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与室内风格的特点(室内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a29afeb10a6f524cdbf85b2.png)
中国传统建筑与室内风格的特点(室内设计)在世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朵奇葩,它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绵延数千年,直至 20 世纪初还保持着自己的造型特征和布局规则,并传播影响到东亚等邻近国家。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早、中、晚五个历史阶段。
大约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和陵墓,以及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
与此同时,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随着公元 5 世纪左右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新的生产关系和中央集权的建立,经济趋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故而有能力修建起规模空前的宫殿、陵墓、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等,建筑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建筑艺术形态日渐成熟,至汉代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已基本形成,而后经过 500 多年的发展演变,至唐宋时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划最严密的都城——长安城。
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时代,中国古建筑在某些方面更趋完美,但同时也走向衰微。
著名的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中国古代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规划思想在此得到了最完整、最精彩的体现,其建筑群体布局艺术可谓臻于化境。
始于商周时代的中国园林,至明清时也达到了极度的艺术境界,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圆明园、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则以江南的苏州、扬州等地最为兴盛,名园佳作不胜枚举。
此外,在明清时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相当的发展,现存的著名建筑有西藏的“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札时伦布寺”,以及云南傣族的“缅寺”、贵州侗族的“风雨桥”等等,形成了各族建筑群芳吐艳、异彩纷呈的现象。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以汉民族木构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自古以来就以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而称颂于世。
这种建筑风格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体系和鲜明而一贯的特征:它以木构架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这种结构方式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形式和外观造型,常采用的是一种被称为“抬梁式”的木构架结构体系。
中古建论文之院落布局
![中古建论文之院落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c01fa5a469dc5022aaea00fc.png)
中国古代建筑院落空间布局——传统设计手法解读及其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一、平面的精髓:院落布局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在《清式营造则例》绪论中曾如此评论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建筑在平面上是离散的,若干座独立的建筑物,分配在院宇各方。
”这就带来了两个结果:首先“若是以一座单独的结构,与欧洲任何全座负盛名的石造建筑物比较起来,显然小而简单,似有逊色”,同时这一点也无形中影响了人们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偏见和不理解,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是世界建筑体系中发展简陋的旁枝末节。
然而,我们同时因此而意识到,离散的独立建筑物组合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和最鲜明的特色,我们在评判中国建筑时“便不应以单座建筑作为单位,与欧美全座石造繁重的建筑物作任何比较”。
但是,若论整体,那么大概至今所有的外国建筑和中国古代大明宫、紫禁城的磅礴气势相比,都不免相形见绌。
因此,我以为中国古建筑的核心在于平面布局,也正是我这次想要深入研究的选题。
而平面布局中,最吸引人的特色无疑在于中国古建筑中强调的“院落式布局”,用离散的建筑单体围合中庭,达到外闭内敞的空间效果。
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的典型是低层的院落形式。
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框架体系所能承担的体量和跨度有限,一方面受中国大家庭结构、尤其是贵族群体对于多样化的空间、功能组合的需求,逐渐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建筑空间的院落式布局形态和审美。
1可以说,建筑组群的院落空间才是中国居住空间的精髓。
院落式布局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等级礼制的体现,也对于内外空间的过渡交融有着重要影响,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也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外国古代建筑中强调单体的华丽张扬,其中鲜明的例子比如古希腊帕提农神庙近乎完美的比例和精致的柱式;古罗马万神庙开天辟地的大穹顶和顶部天窗带来的动人的神圣天光;再至哥特式建筑夸张的高度和向上的冲劲。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常常坐落于高山之上,或者空旷的平地中央,以一己之力统领周围区域;与此同时,建筑时而为了强调宗教的神秘感和神圣感而故意创作完全脱离了人体尺度的内部空间,哥特建筑和其他教堂建筑等尤甚。
简述中国古建筑艺术审美之——和谐美
![简述中国古建筑艺术审美之——和谐美](https://img.taocdn.com/s3/m/ca1dc4d00b4e767f5bcfce12.png)
简述中国古建筑艺术审美之——和谐美摘要:我国古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此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不论在结构还是形式风格上我国建筑始终保持着一贯的独有性和完整性。
虽同是东方世界,我国建筑鲜明的特色与日本、韩国等地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差异。
我国古建筑很早就运用了韵律、和谐、对比、对称、轴线等设计手法,使建筑在保持功能合理的同时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不相同,因此这些元素直接影响我国建筑的材料、构造与装饰,使建筑呈显出丰富多彩的式样,又因民间流传下来的建筑手法常常被采用,使那些带有民间特色的形式传承下来,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一座建筑不论建在哪里,只要看外观就可知道是哪个民族的特色建筑。
构成一个美观又合乎使用功能的空间,是人们的最终目标。
材料的组合过程是经过人们加工制作实现的,人们的思想在制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建筑被誉为能够以实物表达人们思想过程的产物。
我国建筑的布局形式多以群组方式横向为主,对建筑的高度不做过多的要求。
建筑总体主要呈显著横平的线条,自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我国,楼阁式佛塔类建筑得以盛行。
也使建筑组群出现横竖结合的立体布局,但除塔类建筑外很少有其他建筑采用这样的布局方式,中华民族的务实精神在建筑领域彰显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形式风格;功能合理;思想过程但凡艺术,尤其是高品质的艺术,其特质就是一个“美”字。
印度的泰戈尔说:“艺术是以美的象征表现人对世界的征服。
”法国的雨果说:“艺术多种用处就多一种美。
”鲁迅说过:“真与美是构成一件成功的艺术品的两大要素。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同时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而建筑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则主要表现在建筑形式、装饰和艺术上。
唐代建筑的设计结构介绍
![唐代建筑的设计结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cd39858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87.png)
唐代建筑的设计结构介绍
唐代建筑的设计结构在很多方面都展现了独特的特点和卓越的技艺。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结构特点:
1. 布局设计:唐代建筑注重整体布局,讲究对称和平衡。
例如,在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群中,主轴线上的建筑高大、雄伟,两侧的建筑相对较小,形成明显的空间层次。
2. 建筑组合:唐代建筑常常采用组合的方式,将若干单体建筑组合成一个整体。
这种组合方式既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也增强了建筑的视觉效果。
3. 斗拱结构:斗拱是唐代建筑中的重要结构,它由斗形木块和弓形横木组成,具有承重和装饰的双重作用。
斗拱的运用使得建筑的出檐深远,形成了唐代建筑独特的风格。
4. 屋顶设计:唐代建筑的屋顶造型多样,包括庑殿、歇山、悬山、硬山等几种形式。
其中,庑殿顶是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通常用于宫殿和庙宇等大型建筑。
5. 建筑材料:唐代建筑多采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砖石作为辅助材料。
木材的选用使得建筑的线条流畅、结构轻盈,同时也体现了唐代建筑追求自然美的特点。
6. 建筑色彩:唐代建筑的色彩丰富多样,多采用红、黄、蓝、绿等鲜艳的颜色。
这些色彩的运用不仅增加了建筑的视觉效果,也体现了唐代建筑的华丽和富丽堂皇。
7. 装饰工艺:唐代建筑的装饰工艺精湛、细腻,包括雕刻、彩绘、镶嵌等多种手法。
这些装饰工艺的运用使得唐代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唐代建筑的的设计结构注重整体布局、建筑组合、斗拱结构、屋顶设计、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和装饰工艺等方面,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唐代建筑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9c8a300f76c66137ee06197c.png)
建筑与规划J I A N Z H UY U GU I HUA张勋祥: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324 《工程与建设》 2009年第23卷第3期收稿日期:2008202206;修改日期:2009203226作者简介:张勋祥(1964-),男,安徽枞阳人,池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师.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张勋祥(池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池州 247000)摘 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沉淀深厚,特有的木构架体系及建筑群体的组合变化在其长久的历史发展中造就了精美的建筑空间艺术。
文章对中国传统室内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发掘其所具有的科学和理性的内涵,用发展创新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以获取对当今设计有价值的内容。
关键词:传统室内空间;建筑结构;建筑形式;科学;理性中图分类号:TU 2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781(2009)0320324203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沉淀深厚,传统的室内设计也给我们留下一个浩瀚的文化遗产。
特有的木构架体系及建筑群体的组合变化在其长久的历史发展中造就了精美的建筑空间艺术,演化出中国建筑室内丰富的空间内涵,创造了动静统一、内外交融、含蓄而富有变化的空间形式。
对中国传统室内空间形态加以分析研究,不难发现其中闪动着科学和理性的光芒,有许多方面在今天看来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1 设计思想中的科学理性成分1.1 “以人为本”中体现的理性关怀在西方建筑历史上,经常可见尺度异常高大的建筑,如古罗马的万神庙、中世纪的哥特大教堂,文艺复兴的佛罗伦萨大教堂……它们大多是起源自神权统治下的产物。
这些建筑通过非常人的尺度、体量来衬托人的渺小;以视觉上客观存在的形体高大宣扬上帝的权威,表达神权的思想。
而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就是一个“人治”与“礼制”的国家,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皇权之上的情况。
建筑及室内设计从来都是以人为本的实用主义,主要为现实人生提供一个场所,所以中国古建筑从选材到加工都是力求建造周期短,建筑体量适形而止、尺度宜人,很少出现尺度特别夸张的现象。
岭南建筑风格的独特魅力
![岭南建筑风格的独特魅力](https://img.taocdn.com/s3/m/b88ea526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52.png)
岭南建筑风格的独特魅力岭南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岭南建筑风格独特,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岭南建筑风格的独特魅力。
一、自然和谐岭南地区气候湿润,雨水充沛,因此,岭南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师们在设计时,往往会考虑到地形、气候、环境等因素,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例如,岭南民居多采用坡屋顶、白墙黛瓦的外观设计,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映成趣。
此外,岭南建筑还善于利用周围的自然景观,如池塘、花木等,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二、注重实用岭南建筑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岭南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实用的设计细节,如宽敞的厅堂、明亮的采光、通畅的通风等。
此外,岭南建筑还注重空间利用,善于利用空间进行分隔和组织,形成不同的功能空间。
例如,岭南民居中常见的“走马廊”设计,既能够起到遮阳避雨的作用,又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三、装饰精美岭南建筑注重装饰,追求精美细致的艺术效果。
在岭南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雕刻、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这些装饰元素为建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
例如,岭南园林中的假山、水池、亭台等景观元素,往往采用精美的雕刻工艺,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此外,岭南建筑的门窗、梁柱等部位也经常采用雕刻、彩绘等装饰手法,使建筑更加美观大方。
四、中西合璧随着时代的变迁,岭南建筑也逐渐融入了现代元素。
在岭南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
一方面,岭南建筑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精髓,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另一方面,岭南建筑也吸收了西方建筑的优点,如注重空间利用、强调立面效果等。
例如,岭南现代建筑中常见的玻璃幕墙、钢结构等元素,既符合现代审美观念,又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精髓。
总之,岭南建筑风格独特,独具魅力。
它既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又追求精美细致的艺术效果;既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又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
![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b61f25b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f8.png)
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首先,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之一是“天人合一”。
这一美学理念主张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尤其是山水相依的建筑,更是将山水自然融入到建筑中,让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例如,中国园林中的假山、亭台楼阁等都是通过山水的营造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次,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还有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建筑一直以来都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传承。
在建筑的设计和装饰中,常常运用传统文化的符号、画面等元素,表达着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和承载。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常常使用古代文人的诗词和墨韵画卷,以此来传达建筑的文化意蕴。
第三,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还有建筑的均衡和谐。
中国建筑强调建筑各个部分之间的均衡和谐。
从整体来看,中国传统建筑通常采用对称的设计,追求建筑的整体平衡感。
在细节上,中国建筑注重建筑的比例和比配,使得建筑各个部分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种均衡和谐的美学理念也体现在宫殿、庙宇等建筑中,使人感受到一种宏伟、庄重的气势。
第四,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还有材料与工艺的运用。
中国建筑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材料的运用和工艺的精湛。
材料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气质和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常常使用木材、青砖、大石等材料,运用榫卯结构、斗拱悬山等工艺,使得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纹理。
这种材料和工艺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传统特色,也体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承诺。
最后,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还有空间的组织和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通常通过严谨的空间组织和布局来展示自身的美感。
厅堂、轩榭、庭院等空间往往被巧妙地利用,形成一种虚实结合、高低错落、迂回曲折的空间效果。
通过这样的空间布局,人们在建筑中可以感受到光影的变化、景象的流转,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趣味性。
综上所述,中国建筑的美学特点是多元而丰富的,涵盖了对自然的尊崇、对宇宙的体悟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方面。
通过这些美学特点,中国建筑不仅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的思考与追求。
地坑院营造技艺
![地坑院营造技艺](https://img.taocdn.com/s3/m/f469b6c8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af.png)
地坑院营造技艺地坑院营造技艺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独特的建造方法,它以地面凹陷的方式来布置院落,形成独特的空间组织和景观效果。
地坑院营造技艺在中国历史悠久,广泛应用于古代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中,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地坑院营造技艺的特点之一是巧妙地利用地形地势,将地面凹陷,形成坑底。
这种设计可以使院落与周围环境产生高低错落的变化,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感。
地坑院的中心坑底常常是用来种植花草树木,形成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观。
而围绕坑底的坡地则常常用来种植花卉,形成一个色彩斑斓的花坛。
整个院落的布局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使人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感。
地坑院营造技艺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动线的流畅性。
在地坑院中,常常会通过设置台阶、廊道、石桥等元素来引导人们的行走方向,使人们能够有序地游览整个院落。
同时,通过合理设置景观点和景观线,使人们在行走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发现不同的景观,增加观赏的乐趣。
整个院落的布局考虑了人们的行走习惯和视觉效果,使人们在其中流连忘返。
地坑院营造技艺还注重营造一种宁静、舒适的居住环境。
通过地坑的设置,可以有效地降低周围的噪音和风的侵扰,使院落内部成为一片安静的世界。
同时,地坑的凹陷形态还可以使院落内部形成一种独特的微气候,减少外界的温度变化,增加了院落的舒适性。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可以尽情享受自然的美好,感受到与自然的和谐。
地坑院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传统建筑的工艺和材料。
地坑院的建造通常采用传统的石木结构,使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注重建筑的稳固性和耐久性。
同时,地坑院的内部装饰也注重细节的处理,常常使用雕刻、彩绘等工艺,使建筑更加精美。
这些传统的建筑工艺和材料,使地坑院营造技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地坑院营造技艺在现代建筑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许多园林和景区中,地坑院被用来打造独特的景观,吸引游客的目光。
同时,地坑院也被应用于一些住宅设计中,为人们创造出独特的居住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特征与设计手法在苏州博物馆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特征与设计手法在苏州博物馆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f12239f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ac.png)
中国古典园林特征与设计手法在苏州博物馆中的应用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手法和特征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风格。
苏州博物馆作为古典园林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综合性博物馆,充分运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和特征,展现了独特的魅力。
苏州博物馆以园林为基调,采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园林中的湖泊、山石、花草树木等元素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与建筑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苏州博物馆内的建筑与园林互为衬映,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风格也充分融入了江南古典园林的特点,如曲径通幽、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等,使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中。
苏州博物馆运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手法。
古典园林注重内外有别,各个景点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苏州博物馆的展馆与园林相互交错,通过游廊、回廊、天井等空间组织手法,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景观。
在参观过程中,人们可以在园林中穿行,欣赏到不同角度的建筑景观,增加了参观者的体验感和观赏效果。
苏州博物馆充分运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表达手法。
古典园林注重“寓情于景”,通过景观的布局、建筑的设计等手法,传达出特定的情感和主题。
苏州博物馆在园林中设置了多处石碑、雕塑等艺术作品,它们与园林景观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个个独特的意境。
在参观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魅力,增强了观众对艺术的体验和理解。
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还融入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建筑材料和工艺手法。
建筑外观采用了传统的灰砖、青瓦,结合传统的、木制的雕花窗户等元素,让建筑呈现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建筑装饰方面,苏州博物馆采用了中国古典园林常见的山水屏风、石雕、木刻等,使整个建筑与园林更加协调统一,增加了艺术性和观赏性。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征与设计手法在苏州博物馆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苏州博物馆以园林为基调,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使建筑与园林融为一体;运用了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手法,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景观;通过意境表达手法,传递了特定的情感和主题;同时运用了传统建筑材料和工艺,增加了文化氛围和艺术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建筑空间组织设计美
发表时间:2017-12-15T14:05:45.71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9期作者:周琼
[导读] 在中国的古建筑中,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的满足都是由这种四合院的组合方式完成的。
浙江风山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以群体组织关系见长,将相似的单体建筑置于建筑群体之中,形成复杂多变的院落空间,体现出中国人独有的整体的环境观念。
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布局设计多采用中轴对称的方式,常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各轴线上布置多重院落,并可向纵横扩展,反映出简明严整的组织规律和礼乐相承的布局思想。
明清时期的北京紫禁城为典型的代表。
在中国的古建筑中,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的满足都是由这种四合院的组合方式完成的。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从布局上看大体是合院的设计方式,合院的方式主要以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主,三合院是以一座单体建筑为主,两侧布置两附属的次要建筑。
四合院为四面房屋而合,是一座房屋,座向为正对着院落和主体房屋,所以有的地方称它为倒座房。
四合院的四面房屋之间,大多并不相连,而是有空档和一定距离,如果要产生围合的效果,也就是形成真正的四合院,则必须把空档连接起来,连接的方式通常采用游廊的方式,并且是抄手游廊。
在民居设计中北方的四合院建筑设计严格的遵循着这个设计思想原则。
在四合院中,座北朝南的房间为正房供家族中长辈居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长幼尊卑的观念,东西两侧的配房才是晚辈的居住地及其它用途,座标点成为个体在群体生活当中最具象的标记。
当四合院能满足使用功能上的需要时,可以向前后左右方向拓展,构成变化多样的空间复合设计,扩展小的四合院象北京的四合院采用的拓展方式为前后纵轴线的设计,形成两个合院,乃至更多的合院,即二进院落、三进院落、多进院落等,向左右拓展通常的作法为向左右各添一座,,但也有仅在一侧添一组的设计,但是这种拓展遵循一个原则,这种原则就是在并列的纵轴线上。
四合院的空间特性表现为内向性这是由于它的围合特征所决定的。
围合出来的空间相对具有封闭、内敛、独立、宁静的特征。
这样的空间氛围和中国的传统的宗族、血缘、道德、伦理关系又相适应。
由于社会的构筑关系决定和催生了这种空间的处理方式,反过来这种围合的空间又加强了这种社会家族关系。
均衡对称是四合院空间处理呈现出的一个特征,这种围合是以轴线对称的方式来进行的.这其中是大部分完全对称,左边是什么样的体量右边是什么体量,建筑的级别也相互对等,甚至是建筑的装饰部分也完全一致。
在这种组群的处理方式中,呈现出了匀称、均衡的对称的设计手法,空间布局形式,每一组单体建筑具有严格位置和秩序方位。
在一组单体建筑围合出的群落建筑群中,建筑的群体呈现出内向的独立的性格特征,而在这种群体的布置组织关系又和中国传统的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形成思想和物质的对应关系,而这种对应关系又是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器的之间的对应关系。
是文化意识在物质生活中的升华。
以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设计在空间处理为例,合院的基本形式是四合院。
采用组群的处理方式,从总的方面上看也是中国民居设计的一大特色。
北京的四合院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北方民居典型代表,四合院顾名思义就是四面有屋,中间合而成院,主要的自然环境是在河北、东北、山东等地均有这种住房。
平面布局和建筑做法都考虑到适应北方比较寒冷干燥的气候。
在格局设计方面,坐北朝南的北房是全宅中最高大、质量最好的,供家长起居、会客和举行礼仪之用。
正房一般为三开间,两侧各有一间或两开较为低小岩土工程不连续变形分析计算中的若干问题的耳房,通常作卧房。
正房和厢房前都有前廊院落的四角有抄手游廊相连,便于雨天游人行走。
四合院一般为中轴左右对称安排形成井井有条的空间有序。
院落内部分隔为井字形空地。
结构与装饰方面四合院的房屋结构为抬梁式构架,屋顶背极厚,上铺阴阳瓦。
山墙和后檐也是很厚的砖墙,前檐下部为坎墙,上部为窗,室内为青砖铺地。
大门内外设影壁,具有遮掩回转和美化装饰的作用。
在中国的民居设计中,与宗法制度一样,在一个群体中,无论是大的社会群体,还是宗族家庭的组织生活中都有纵向和横向的坐标位置。
在一组建筑群中,依然对应着这种纵横排列的方位。
由于这种组群的空间设计方式使单体建筑在群体的建筑群中的主次位置一目了然,甚至是点缀都清晰而秩序井然。
在群体建筑中处于主体中心的建筑一定居于纵向和横向轴线的正中的交叉点上,而其他附属建筑都依次排列布局在纵向和横向的位置上,而次要建筑中又再次分为相对的主从关系,而次要建筑的次要性又往往体现在单体建筑在群体建筑中与主体建筑之间远近关系。
作为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与之最近的建筑级别要高一些,根据距离的关系,而排列出明显的亲疏远近关系,等级与位置有着直接的关系。
单体建筑在群体中的方式以纵轴与横轴的关系排列,在整体的空间组织设计上以方正严整主次划一的方式组织关系来进行单体与单体,单体与主体、单体与群体之间的布局关系设计。
在一组建筑群中,建筑的主次关系不但通过位置来进行定位,其二次定位则体现在单体建筑自身的大小和体量之上,而这种自身的大小和体量的体现是相对的和比较存在的。
当然体量大、气势强的建筑是主体,体量小、气势弱的自然是建筑群中从属的建筑。
而小型的建筑的设立同时也是为了衬托主体的建筑,小型建筑的这种烘托,又实际是一种艺术设计的重要手法即对比,对比产生了美感,产生了节奏和韵律。
协调是建筑群的整体特色,单体建筑服从总体布局,主次分明渐入高潮。
这种空间组织布局是由于儒家的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等纲常伦理制度导致的等级观念及中庸思想所形成的。
因为,在中国社会生活的组织关系上,以血缘为纵向,以家族关系为横向组织起的社会制度。
在建筑布局设计上,中国的传统建筑以群体组织关系见长,体现出社会组织关系。
在轴线设计上,以南北纵轴线为重要布局,以东西横轴线为辅助轴线。
以中轴线为中心,按照轴线对称的方式进行,在不同座标点上的建筑,直接体现出主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及等级,轴线对称布局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等级及中庸思想物化的集中体现。
故宫的设计是典型的儒家思想体现。
在建筑空间组织设计中,建筑以群体取胜,注重群体的组织关系。
同时,也注重与环境的关系,虚实结合,以内敛的线条与大地相依,横向铺陈的组织形象体现了与自然相适应的相协调的观念。
而建筑外部造型是虚实相济,轮廓柔和,线条流畅。
屋顶设计为反曲线和轻巧多变的翼角。
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观念。
在建筑设计中注重与周围环境山水树石之间形成和谐一致的关系。
在建筑主体设计中对房屋基地和方位选择的高度重视。
形成中国所特有的人与自然朴素的哲学美学观。
群体建筑与单体建筑之间形成有序的空间组织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