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介绍
文学概论是20 世纪50 年代初期以来至今我国普通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作为一门思考文学普遍问题的人文学科,文学概论以文学的具体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属性、特点和规律,发掘文学所呈现的人生体验、价值追求;以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个案,在对具体文本的分析中进行一定的普遍性概括;以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为其任务。通过学习,文学概论课主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度审美与文化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文学专业人才,包括学生的媒介素质、语言素质、形式素质、情感素质、想象素质、思想素质、研究素质。
这门课程历来受到教师与学生的特别重视。今天,文学概论课事实上已经成为一门设课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教师力量雄厚、施教经验丰富、教学过程规范、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的重点课程。
第一章导论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程的属性、定位;
2.了解文学研究与本课程的关系;
3.思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一节文学研究有什么用
一、大学为什么设立文学研究专业?对社会有什么用?
1、培养具有高度审美与文化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文学专业人才。
我校中文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兼具中文专业基础、人文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本科人才,具体素质要求:媒介素质;语言素质;形式素质;情感素质;想象素质;思想素质;研究素质。
2、无用与无价,无力与有力。
面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不断变化,看来无用的文学却可能承担起人的生存体验调节的重任。
二、大学生学文学专业有什么用?
1.人生在世有一件实事做。
2.人生在世有一件有意义的实事做。
3.人生在世有一件富有兴趣的实事做。
4.人生在世有一件富有创造性价值的实事做。
5. 文学研究正是中文专业大学生可以做的一件富有创造性价值的实事。
三、、中文专业学生怎样学文学理论?
1.读。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文艺创作文本(文学作品)和研究文本(研究论著)
2.体。注重体验,体验文学艺术、以及文学艺术中的人生
3.思。勤于思考文学文本中触及的问题
4.问。善于提问,问同学、问老师、问书本、问他人
5.做。实际动手做学问:读、说、写、考
6.反。随时回头反思走过的道路,及时作出调整或转变
7.专。寻找并形成具体专业兴趣、培养具体专业特长,切忌贪多求全
以上“读体思问做反专”七字,不妨记成“独提斯文做翻转”
四、文学概论课程介绍
1.课程属性:
文学专业基础课。
平行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文学史。
2.进一步学习文艺学专业课程:
马克思与现代美学、西方文论史、古代文论、文艺美学与大众文化、文艺心理学、文化诗学、批评理论与实践
3.教学内容:
以新大纲为准。
4.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讨论、课内外阅读、课内外作业、考试、观摩
5.教材:
指定教材: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修订版)6.指定参考书:
(1)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4)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5)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6)韦洛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2001年版。
(7)瓦岱:《文学与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伊格尔顿:《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任务
学习目标:
1.掌握文学理论的含义;
2.了解文学理论的当前特征;
3.懂得如何学习文学理论。
你若是初学文学理论的人,在翻阅本书之初,可能首先就会问这样的问题。你可能还迫切想知道,我能学懂文学理论吗?我能很快学懂、掌握并运用它吗?我想,你只要随着本书的阐述逐步前行,耐心学习,这些问题都是大体可以弄明白的。文学理论并不深奥,但它确实需要学习。
一、从文学到文学理论
在知道文学理论之前,你可能早已接触到文学作品了。文学,对读者来说确实不陌生。不妨来看诗人牛汉(1923-)写的《夜》(1997):
关死门窗
觉得黑暗不会进来
我点起了灯
但黑暗是一群狼
还伏在我的门口
听见有千万只爪子
不停地撕裂着我的窗户
灯在颤抖
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
诗不颤抖!
这首诗显然本身就与诗及其意义有关,它不仅表现人的心灵,而且也返身指向诗本身。“黑暗”及其与“光明”的关联,是人类每天必须面对的自然现象,同时,更是人类经常遭遇的社会、文化与精神问题。“我”面对令人恐惧的无边的“黑暗”,最初的应变措施是“关死门窗”。这是一种利用人造器物去阻隔的方式,属于器物式阻隔。当这一方式不能改变“我”的恐惧时,不得已选择第二种方式:“我点起了灯”。灯是黑暗的反面,可以驱散黑暗而带来光明。点灯显然属于器物式驱散。然而,“我”惊奇而恐惧地发现,灯光并不能驱散黑暗。“黑暗是一群狼\还伏在我的门口\\听见有千万只爪子\不停地撕裂着我的窗户”。黑暗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致不仅灯光不能抵御,甚至灯本身也在“颤抖”。面对着连灯光本身也可能被吞噬的危险,“我”终于迫不得已地拿起了“诗”这一最后的“武器”:“灯在颤抖\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我”此时深深地相信,只有诗才可以引领人抵御黑暗、寻求光明。最后一行(段)带有惊叹号的“诗不颤抖!”,明确地突现了诗的抵御黑暗和拆解黑暗的强大功能以及追求自由的独立意志,表达了处于无边黑暗包围中的人对于诗的高度信仰和坚定信念。置身于黑暗的剧烈摇撼中,门窗可能颤抖、灯光也可能颤抖,但唯一确信的是,“诗不颤抖”。从门窗阻隔到灯光驱散,再到写诗的神定气闲,“我”终于为自己寻到了抵抗黑暗和召唤光明的最理想而又最有效的方式。在这里,“诗”的作用并不只是个人情感的简单书写,或者吟风弄月、无病呻吟,而是在如狼似虎的黑暗中对于黑暗的严辞拒斥和对光明的安然守护。相应地,“我”之成为“诗人”,是黑暗情势逼迫下主体奋勇反抗的结果。当着器物式阻隔和器物式驱散都无法抵御黑暗的“撕裂”时,“我”就只能选择拿起语言武器而成为诗人了。诗及诗人在人生中的作用于此可见一斑。
显然,这首诗通过上述表现,引导我们思考带有普遍性意义的诗学或文学理论问题:诗的特性是什么?诗在人生中的作用是什么?
读者可能还会进一步好奇地追问:诗的作用真的如此神奇么?当门窗在颤抖、灯在颤抖时,诗凭什么可以不颤抖?有一定阅历的读者,可能还会联想到在张承志的中篇小说《北方的河》(1984)中读到的一段:“他举起自己的诗稿,在粗厉的风啸声中朗读起来。他读着,激动地挥着手臂。狂风卷起雪雾,把他的诗句远远抛向河心。他读着,觉得自己幼稚的诗句正在胸膛里升华,在朗诵中完美,象一支支烈焰熊熊的火箭镞,猛烈地朝着那冰河射去。”于是,在他的诗朗诵声中,一个神奇的景象出现了:刹那间一声巨响,大地震颤,雪原复苏,冰河解冻,春水奔腾,万象更新……。在诗人的自我想象中,诗的“巨大的控制力和象征能力”几乎是无限的,因而竟然可以走出语言领域而直接触动现实变化。诗人和他的诗的神奇魔力真是叹为观止啊!但读者心中的疑虑不仅没有就此释然,反而愈来愈重了:诗里面到底有什么呢?同时,他可能还会问:小说里面出现对于诗的想象,那么,小说与诗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