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应如何备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应如何备课

高考研究

2014-10-10 0113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应如何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可以说任何一堂优质课都是精心备课而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教书”这一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的“教”已不再是单纯传授,讲析,而是引导、组织、参与、讨论等的综合,“书”也不再是单纯的教科书,而是所有的书,包括电视、电影、网络、报刊杂志,特别是生活这部大书。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也必然发生巨变,谁来备、备什么、怎样备,这些都是教师们有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备好语文课,发表一下粗浅的看法。

一、谁来备

提出这个问题,有些人会觉得好笑,备课当然是教师来备。我说这个答案只说对了一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应明确:备课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当然,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备课中占主导地位。但学生在备课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课前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并进行联想和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为课堂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师生互相协商制定教学活动的组织原则,活动方式方法,评价机制等,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和谐的制度基础;同时通过备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又说:“…我就研究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发挥他们的作用,大家分头承包一些事情,我更多的是观察和指导。…我自己分析,还是在于我和学生是一家人,他们帮着出主意,我也帮学生出主意,合力大于分力之和。”从魏书生这些平常的话语可以看出:学生参与备课是多么的重要。

二、备什么

由于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这里主要从教师的角度论述,其实学生的备课也可以借鉴这些。

…一‟、备什么

尽管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材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教材的系统性、典型性、普及性,是其他资料所不可比拟的。其次,教材是联系教师、学生、生活的桥梁,是学习的引入、扩大、深化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全面正确深刻地把握好教材。我认为教师应从三个层次把握教材。

首先是基础层次,即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写作背景,字词、句段、内容、结构,体裁,的感情倾向,写作特点等文本意思。

其次是发展层次,即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教材,深挖教材特有的本质,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口技》一文,教师全面掌握了该文的(清朝的林嗣环),写作背景,字词句段,内容(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结构(围绕“善”字,描写了三个场面),体裁(既可作为有完整过程的记叙文,也可作为说明口技特点的说明文),的感情倾向(赞美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写作特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配合,首尾响应等)后,还可以作进一步深究。我在备这课时,我向自己问了几个问题:1、应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为什么不与以前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作比较?(我认为原因有三,首先本文属笔记小说,笔记大多记现场的人和事;其次本文如此赞美表演者“善”,也就暗含了比较;第三可能是的疏忽)。2、完整地描述了三个场面,是单纯地为了叙述的完整吗?(经分析认为,三个场面各有特点,例如声音由无到有,由有到无,由少到多等,正好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表演者的“善”)3、课文中对这件事没作议论,那文章中有没有表现感情倾向的语句或字词?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还可作其它的理解?(有感情倾向的字词有“善”,(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语句有:虽人有百口…不能名其一处也。对中心思想的其它理解有:熟能生巧、“一招鲜,吃遍天”等)。当然还有其它问题。

第三,是创新层次,即跳出课文看课文,从更大的范围来阅读理解运用课文,审视课文,以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例如,《口技》一文还可以从这些方面考虑:口技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口技的意义,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对其它行业的影响;由口技联想到影视,话剧,中国文化科技乃至世界文化科技;从口技表演者身上联想到对艺术的追求等等。

这三个层次,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高,前一个层次是后一个层次的基础,后一个层次是前一个层次的深化,也是前一个层次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但在人的思维活动中,这三个层次往往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不能截然分开。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要有一桶水。”教师必须要达到这三个层次,才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

(二)备学生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只有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

备学生,既要长期对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更要结合具体的课堂进行分析和预测。

1、学生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是学生积累、感悟、运用的基本的材料,也是激起学生创新灵感的起点。另外,我们也要高度重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运用的能动作用。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课堂的顺利进行。

首先要考虑的是教材的内容,学生是否熟悉,在学生的阅读经历和生活经历中是否曾经遇到过,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考虑的是教材的写作手法,谋篇布局等特点学生是否已掌握或熟悉。

第三考虑的是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掌握程度。参照教师对教材把握的三个层次,学生对教材的掌握也有三个层次:优秀学生可能达到创新层次,而后进生可能只达到基础层次,甚至有些学生基础层次都达不到,只理解个别的片断,当然这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优秀生可能对某些基础知识不理解,有些后进生在某些方面也有创新思维,但不管哪个层次我们都必须分析其达到这个层次的原因和发展的可能性以及解决的方法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基本上能掌握学生与教材的关系,为课堂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2、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和“学生”两个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判者,是“学生”中平等的一员;而“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器,而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是否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2)师生间是否能充分交流思想感情,是否有“霸权”现象出现;

(3)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是否都有表现的机会;

(4)教师是否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差异性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