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内容摘要】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不仅在语音构词方面独具特色,同时体现出了鲜明社会文化特征。
【关键词】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特点发展
亲属称谓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族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中华民族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同时,考察亲属称谓词的变化能折射出社会生活,时代背景和和人们心理状态等的变迁。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文字初祖”的仓颉就是陕西宝鸡人。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中可以了解到古老的华夏文化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方表的真情实感。研究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有助于进一步加深陕西地区文化特点的认识和研究。
一、亲属称谓词的构成。
1.从音节上看,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如:爸、妈、爷、婆、姨、姑、哥等等。还有少数的双音节词,如:老姑、老舅、老姨等。
2.从声调上看,主要以阳平声调为主,如:爸(bá)、姑(gú)、哥(gé)、姐(jīé)等。
3.亲属称谓词主要是采用附加式构词法。最常见的是前加“老”和“大”。有的加了之后意义发生了改变。如:“老姑”是指父亲或母亲的姑母;“老姨”是指父亲或母亲的姨母;“老爷”是指曾祖父。有的则只是为了增加亲切感。如:对兄妹中排行最小的弟弟或妹妹常亲切地称之为“老妹”或“老弟”。
二、亲属称谓词的发展。
随着普通话的推行,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方言中有些称谓已被其他称谓所代替,有的则已绝迹。
陕西方言中称“爸爸”为“答”或“爹”,现在这一称谓即将绝迹,但在大龄人中还能听到,常常是一个家庭中,三代对“爸”的称呼均不一样。
“妈妈”则称之为“娘”,现在已不常使用,通常称为“妈”。
“伯父”在陕西方言中通常被称之为“白白”,伯母则通常称之为“大大”这一称呼现在仍在普遍使用。
“舅妈”陕西方言中通常称之为“妗子”;外公不叫“姥爷”而称之为“魏公”;这些称呼在城市中已逐渐消逝,但在农村仍在普遍使用。
“屋里人”陕西方言中常把媳妇称之为“屋里人”。过去的农家,男的在田间劳作,女的便在家纺织织布,内外分明,各行其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把女的称之为“屋里人”的称谓,就连《红楼梦》里也有这样的称呼。如:《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有,袭人想:“······其实我究竟没有在老爷太太跟前回明就算了你屋里人。”这里的屋里人已与陕西方言中所指的已婚妇女含义大致相近。
三、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中所体现出的社会文化特征
1.强调他称,体现尊敬。
亲属称谓词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面称,是用于当面招呼的的亲属称谓词。另一类是背称,不用于当面招呼,常用在书信中或正式场合及向别人介绍时的亲属称谓词。无论是背称还是面称,都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
陕西方言在面称中为了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常强调他称,如:称呼老人一般前加儿孙辈的名字,如“某某他爷爷”或“某某他奶奶”;称呼平辈一般以自己孩子的称呼为标准,如:如果自己孩子的大娘则称之为“他大爷”“他大娘”或“某某他大爷”“某某他大娘”。对晚辈的
他称则非常简单,称所有侄、子、孙辈男性为“他哥”,其配偶为“他嫂子”。女性则称之为“您姐”,配偶为“您姐夫”,而不以弟,弟媳,妹妹,妹夫称之。这种他称也可前加晚辈子女的乳名。对于族亲,称呼同辈人的丈夫和同辈人的妻子一律同嫡亲兄弟姐妹。对于姻亲,当面称呼要用血缘关系的称谓称呼。
在背称中,陕西方言中还有一套区分亲属的称谓词,这就使得面称和背称出现了差异。
首先是对夫系和妻系的俗称。如:称夫之父为“公公”,母为“婆婆”,哥为“大伯子”弟为“小叔子”,弟为“兄弟媳妇”;对妻系亲属背称,如称岳父“丈人”,岳母为“丈母娘”妻子的哥为“大舅子”姐为“大姨子”。
二是“堂”“表”及“外”字在称谓中起到了区别内外的作用。这种情况,同普通话是相同的。对于父亲弟兄的子女,在背称前加上“堂”字;对于姑、姨、舅的子女,前加“表”字加以区分。
2.突出辈分,注重排行。
注重宗法,强调长幼有序,尊卑有等是中国人历代以来的传统。家庭内部的排行自古就有之。周秦时代就已经又有了“伯、仲、叔、季”来排行。在陕西方言中,对辈份是十分注重的。对长辈,称父亲为“爹”“爸”“答”;称母亲为“娘”“妈”;称祖父为“爷”;祖母为“婆”或“奶奶”;称曾祖父为“老爷爷”,曾祖母为“老奶奶”。对晚辈,子之子为“孙子”或“孙女”。其每下一辈,加一“重”字以示区别。最特别的是,由于对辈份的强调,常常会出现四十来岁的中年人管小孩叫“叔”。年纪虽小,辈份尤重啊。同时,在同辈中间还十分强调排行。常常会按老大,老二,老三······的顺序排下来。就有称祖父的兄弟姐妹为“大爷爷、二爷爷······大姑奶奶、二姑奶奶”等。有的家族三代四代之内的同代人,全按这种辈分及排行排下来,显得人丁兴旺,家族统治非常严密。从一个普通的陕西家族中,就可以瞥见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家族中宗法制度的严密。
四、从陕西方言中称谓的的发展趋势瞥见汉语中称谓的发展规律。
1.稳定性
人类的血缘关系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因此,反映血缘关系的亲属称谓在所有称谓中产生的最早,使用频率也很高。这类词语中,许多都属于基本词汇的范畴,意义有很大的稳定性,如祖父、祖母、父、母、伯、叔等,在今天的语言中,不仅是陕西方言,各个地区仍都在使用。这些词历尽了千年的演变,内涵仍旧未变。
2.开放性
从陕西方言称谓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亲属称谓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它不是一个数目确定的封闭系统,而是一个数目不定的开放性系统。
3.变化性
这种变化性主要是民族共同语的影响。陕西方言中对父亲的称谓由“爹”“答”到“爸”再到“爸爸”。现在,在广大农村中孩子,几乎都叫“爸爸”。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以及大众文化的传播,普通话的推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很大程度上趋向于民族共同语,这种影响是相当深刻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一个地方的方言便可以瞥见那个地方的社会风俗,文化背景,历史渊源。陕西以其深厚而博大的文化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印记。陕西方言中亲属称谓词的研究是陕西文化的一角,更是中华文化的一角,通过这一角更可以看到如何在历史的浪潮中保护好我们的民族文化,这是一个令人深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焦国荣《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9月
2.瞿明安主编《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3.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