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合集下载

多元文化交流与陕西地区亲属称谓语的翻译

多元文化交流与陕西地区亲属称谓语的翻译

多元文化交流与陕西地区亲属称谓语的翻译作者:耿秀萍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第09期[摘要] 亲属称谓语往往直接体现所处文化环境中的伦理文化以及道德价值取向。

亲属称谓语的翻译,实质是涉及到其后面所隐含的内涵深厚的跨文化翻译,多元文化翻译和交互文化翻译等多方面的因素。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历史发源地之一。

关中地区更是我国周秦文化的孕育摇篮及其源头所在。

所以了解对亲属称谓语的翻译在陕西对外交流中,有着直接而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跨文化交流亲属称谓语陕西关中本文为院级重点项目,项目编号:ZK1085。

翻译的文化转向文化互动研究正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的实质所在。

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是翻译研究中的一项突破性进展。

而亲属称谓语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称谓语往往传递给对方第一个信息。

不同的称谓语,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和情感好恶等。

因此,称谓问题日益引起社会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的高度重视。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称谓语作为承载礼仪的重要方面很早就备受重视。

早在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左传》中就有“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的论述。

公元前问世的《尔雅·释亲》是记录中国封建社会人际关系中亲属称谓语最古老,最完备的著作。

清代学者梁章钜所撰的《称谓录》是我国称谓方面的重要典籍;全书32卷,收录称谓语约5000余条,并对各种称谓进行了详尽的语源和严格的历史考释。

国际上语用学家们也逐渐开始关注称谓语的各种语用功能及其内涵和外延。

1988年F.Braum等出版了一部专著《称呼语》(The Collection of appellations),详尽地论述了英、德、法、俄等语言里称呼或者称谓的使用情况。

但是,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和深化,中国文化中的“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传统观念与西方“人为本,名为用”的实用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体系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和冲突。

周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内外比较

周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内外比较

周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内外比较【提要】本文分析比较周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内部、外部差异。

用对照法比较方言内部几个代表点的差异,从音节和意义的角度比较周至方言亲属称谓词和普通话亲属称谓词的差异。

标签:周至;亲属称谓词;内部差异;外部差异周至县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的秦岭、渭水之间,为陕西最古老的县份之一。

古称盩厔县,1964年简化为周至。

周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该县境内方言可大体分为四个小片。

第一小片,以终南镇为代表的东乡话;第二小片,以二曲镇为代表的西乡话;第三小片,以富仁乡为代表的方言狭岛;第四小片,以板房子为代表的山里话。

[1]一、各代表点方言之间亲属称谓词的差异周至方言中,前三方言小片位于周至县北区,地处浅山平原,占全县面积的三分之二,人口是百分之九十八,是周至方言的代表地区。

这三小片方言虽然有一定的地域差异,但无论在语音方面,还是词汇方面都有很大的一致性。

第四小片方言位于县城南区,地处深山,人口只有0.9万人,都是清嘉庆年间及以后,从湖广、四川、紫阳、镇巴等地迁移过来的难民。

也有从关中平原迁入山里逃荒的人。

因此,相对而言和周至北区方言差别较大,尤其亲属称谓语方面,自家坚持自家的传统叫法。

在笔者调查的过程中,当地人都一致认为他们山里话是“南腔北调”,亲属称谓语大都保持着各自家族的叫法,尤其对自己祖父母、父母亲的叫法更是五花八门。

综上,因为北区内部差异不大,而南区和北区差异较大,因此本文比较周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内部差异,侧重比较南区“山里话”和北区的差异。

我们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编制的《汉语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中的亲属称谓词条目为基础,针对周至方言的实际略微增减,共有68条基本亲属称谓词语。

以此作为周至方言亲属称谓词内部比较的基本依据。

将周至、板房子陈家、板房子徐家、沙梁子四个代表点的亲属称谓词异同进行比较。

[1]下面分类对照内部有差异的方言词汇,一般不注音。

一词有几说的一般采用最常用的背称面称都用的,如果没有背称面称都用的,则选背称说法。

临潼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临潼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题 目 临潼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学生姓名 刘少坤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王宝利2012年 5月 22日教学单位 中国语言文学系 学生学号 20108401S039 编 号 ZW2012HYS039总目录论文正文 (6)一、临潼方言血亲亲属称谓词调查与整理 (7)(一)以血亲亲属中父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7)(二)以血亲亲属中母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11)(三)血亲亲属称谓分析 (14)二、临潼方言姻亲亲属称谓词调查与整理 (15)(一)以姻亲亲属中妻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15)(二)以姻亲亲属中夫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16)(三)姻亲亲属称谓分析 (17)三、临潼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几个典型性语言特征 (17)(一)语音方面 (18)1.有同形词异读别称现象 (18)2.存在连续变调现象 (18)3.儿化音现象 (18)(二)词汇方面 (19)1.对古语的保留现象 (19)2.受外来词汇的影响 (19)3.基本无重叠别义的现象 (19)4.同形异指和异形同指现象 (20)(三)词汇的演变发展 (20)1.从简原则 (20)2.从亲原则 (20)3.规范原则 (21)4.个别称谓语使用频率减小,其趋势是消失 (21)附录1.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 (25)2.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报告 (27)3.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 (28)4.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结题报告 (29)5.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及答辩评议表 (30)6.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答辩过程记录 (32)临潼方言亲属称谓研究摘要:临潼方言属于广义的西安话范畴,归属于北方方言中原官话区,在词汇方面有着一定的独特之处,尤其在部分亲属称谓方面。

本文主要调查了临潼区的亲属称谓语。

以血亲亲属父系、血亲亲属母系、姻亲亲属妻系、姻亲亲属夫系四方面的亲属称谓词,按照辈份层次、称谓、称谓释义、背称和面称为顺序通过列举、描述和比较,其中包括与普通话亲属称谓的比较,对临潼方言亲属称谓词作了简单的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到,临潼方言亲属称谓系统是比较复杂的,具有与汉语普通话亲属称谓体系一样周密细致的区分。

耀县方言亲属称谓词语及其文化特征

耀县方言亲属称谓词语及其文化特征

耀县方言亲属称谓词语及其文化特征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耀县城区的亲属称谓以及其文化特征的研究,诠释亲属称谓作为亲属关系和亲属观念的外化符号,以及其间蕴藏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关键词:耀县;亲属称谓;文化特征一、序言耀县位于陕西中部、渭北黄土高原南缘,距西安74公里,是连接陕北与关中及省会西安的咽喉要道,有“北山锁钥”之称。

耀县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是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大书法家柳公权、历史学家令狐德棻、北宋山水画家范宽、西晋哲学家傅玄等大批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也是陕西省的文物重点县区、省文物工作先进县。

2002年撤县设区,改称耀州区。

耀州区辖2个街道、10个镇、2个乡:永安路街道、天宝路街道、董家河镇、庙湾镇、瑶曲镇、照金镇、寺沟镇、坡头镇、小丘镇、孙塬镇、关庄镇、柳林镇、演池乡、石柱乡。

此外,咸丰路街道、正阳路街道由铜川经济开发区(铜川新区)管理。

本文主要调查的是耀县县城内的亲属称谓词。

亲属称谓是语言基本词汇,中国是“称谓语大国”,汉语中亲属称谓特别发达。

从交际对象角度来分析,亲属称谓又分面称和背称(又叫叙称)。

面称是称呼人与被称呼人面对面交谈时使用的直接称呼语;背称是受话人不是被称呼者时使用的间接称呼语。

二、亲属称谓列举1.长辈亲属称谓称呼对象面称背称祖父老爷老爷曾祖母老婆①老婆祖父爷爷祖母婆婆外祖父外爷外爷外祖母外婆外婆称呼对象面称背称父亲达爸达爸母亲妈妈岳父达爸丈人岳母妈丈母丈母娘公公达爸阿公阿公达婆婆妈阿家姨妈(大)姨妈(小)姨(大)姨妈(小)姨姑母(大)姑妈(小)姑姑(大)姑妈(小)姑姑伯父伯伯伯母大妈大妈叔父达达达达舅父舅舅舅母妗子妗子姑父姑父姑父姨夫姨夫姨夫姑奶奶老姑姑婆老姑姑婆称呼对象面称背称姨奶奶姨婆姨婆叔母娘娘娘娘耀县方言中伯父、伯母、舅父、舅母一般都按长幼排序,年纪最大的称“大伯”、“大妈”、“大舅”“大妗子”,其次按长幼称为“二伯”、“二舅”等。

叔父和叔母按长幼排序,称为“达达”“二达”“三达”,也可称“二爸”“三爸”,“娘娘”、“二娘”、“三娘”等。

陕西干县方言亲属称谓

陕西干县方言亲属称谓

语 时期 读作 i, 广韵 》陟 邪切 。羌 人 呼 父 a《 “
也” 。后 来 , 有 的方 言 里 演 变成 了 t , 在 i 在 e
有 的 方 里 演变 成 了 t , i 乾县 方 肓 则读 成 a
乃J J ’ 通
同的礼仪 要求 在 传承 的过 程 中 t 个音 。所 以胡 士 云先 生认 为 : 达是 爹 a这 “ 的俗 字 。 于 “ ” 南北 朝 顾 野 王 的《 ”至 爸 , 玉 篇》“ , : 爸 父也 : 南于 轻 唇 音 的 产 生 使 得 ”
“ ” 本 字 实 际 是 “ ” “ ” 在 中 古 汉 达 的 爹 。爹 字
1父 系 亲 属 称 谓 .
乾 县 方 言 父 系 亲 属 称 谓 亦 有 面 称 和 背 称 之
分 。面称 是称 呼人 与被称 呼 人 面对 面交 谈 时 的直接 称呼 语 . 背称 又 叫间 接称 谓 . 被 是 称呼 并 行 为现场 的 称谓 语 .二者 都 是
皆读 阴平 , 这一点在关中方言 区多有反映。另
外, 背称父亲时还 可称 “ 我大人r Zu 弓l, j l I Yt ’ 称 对方父亲则可 以“ 大人” 这 种 称 谓 不 仅 你 。
兄 弟 姐妹 及 其配 偶 称谓 见 表 三 。其 中
应说 说 “ 夫 ” 姐 。从 “ 夫 ” 姐 的调 查来 看 , 亥 辛








[ 键 词 】乾县 方 言 ; 关 亲属称 谓 ; 点 。 特 [ 者简 介 ]王 应龙 , 作 陕西宝 鸡文理学院中文系讲师, 文学硕士 , 主要从 事汉语言文字研 究。
亲 属 称 谓 词 反 映 着 婚 姻 家 庭 中 人 与 人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特点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特点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特点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是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汉语亲属关系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

现代的血缘称谓系统虽然已经与古代大不相同,但是仍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

汉民族传统文化是典型的伦理型文化,对血缘关系的格外关心与注重导致了汉语中以婚姻为经纬由近及远、由内向外的庞杂精细的亲属称谓系统。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之一。

汉语的亲属称谓分血缘亲属关系和婚姻亲属关系,区分父系亲属、母系亲属、长辈亲属、晚辈亲属、同辈亲属;在同一辈亲属关系中还按年龄区分长幼,在直系和旁系亲属中区分性别。

概括说来就是:长幼有序,父系母系,内外有别,男女有别。

研究亲属称谓词,可以看出在它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宗法、社会制度和人伦、道德观念及其对构词词义的影响,具有很深刻的意义,尤其是西北地区,从历史到现在,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在此交汇,语言接触的结果可以反映在语义系统中,这些都有助于揭示亲属称谓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我国的汉语方言,大致可以分为北方方言、江浙方言、湖南方言、江西方言、客家方言、闽北方言、广东方言等方言区。

其中北方方言中的陕西方言又大致可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大的方言区。

陕西方言曾被评为中国第五大最难懂方言,主要因其发音相对难懂,音调变化比较频繁。

因调查的局限性及方言特色范围过大,本文主要研究陕西方言中亲属称谓的特点。

为了研究的真实性及现时有效性,笔者走访了五位出生在陕西以陕西方言为主要交际语言的朋友,通过对他们对陕西方言中亲属称谓词的了解的研究,得出了大体的结论:陕西共有十四个方言点,各方言点之间存在大量一致性较强的亲属称谓词,如:“哥、兄弟、姐、妹子、女婿、儿媳妇、孙子、外甥、外孙、舅、妗子、姑、姨”在所有方言点中都表意相同,另外,“外爷、外婆、儿、女子、侄子”即使存在差异,也是由共同的基本语素构成的,如:各方言点表示“外祖父”的亲属称谓词,基本上是由“爷”加上表示非血缘关系的“外家”或“舅家”构成的。

榆林方言中的亲属称谓及其文化特征

榆林方言中的亲属称谓及其文化特征

榆林方言中的亲属称谓及其文化特征作者:米瑞瑞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1期摘要:汉语亲属称谓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非常具有特色的成分之一。

本文分别从“长辈”、“平辈”、“晚辈”三个方面归纳了榆林方言的亲属称谓,分析说明了个别具有榆林特色的亲属称谓语,并通过对其称谓词的文化特征的研究,诠释亲属称谓作为亲属关系和亲属观念的外化符号,以及其间蕴藏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关键词:榆林方言亲属称谓文化特征亲属称谓是具有血统与婚姻连锁关系的亲属之间的称谓。

人类学的研究认为,各个民族都有亲属制度,即使是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落后民族也是如此。

亲属称谓反映着婚姻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反映着一个地域的传统文化。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榆林包括十二个县,我们主要调查榆阳区包括内的乡镇的亲属称谓词。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特点首先反映在社会使用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故语言不仅反映民族现在的特点,而且反映民族历史上的特点。

透过现代语言,可探索出该民族不同时期的历史进程,特别是亲属称谓词和固定词语中所蕴涵的文化遗迹。

亲属称谓词是语言基本词汇,中国是“称谓语大国”,汉语中亲属称谓特别发达。

从交际对象角度来分析,亲属称谓又分面称和背称(又叫叙称)。

面称是称呼人与被称呼人面对面交谈时使用的直接称呼语;背称是受话人不是被称呼者时使用的间接称呼语。

一、亲属称谓列举对于亲属称谓的列举,本文将其分为长辈、平辈和晚辈三个方面。

1.长辈亲属称谓。

榆林方言中舅父、舅母、姑妈、姑父、姨妈、姨夫一般都按长幼排序,年纪最大的称“大舅”、“大妗子”、“大娘”、“大姑父”,其次按长幼称为“二舅”、“二妗子”等。

伯父和叔叔按长幼排序,称为“达达”、“二达”、“三达”,也可称“二爸”、“三爸”,伯母也按长幼排序,依次称为“大妈”、“二妈”、“三妈”等。

长辈中未提到的,是与普通话相同的。

陕西话对父亲的称呼

陕西话对父亲的称呼

陕西话对父亲的称呼
在陕西话中,对父亲的称呼有很多种,不同地区和家庭也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呼方式:
1. 老爷子/老子
这是最常见的称呼,尊重父亲的地位,表达亲昵之情。

2. 阿爹/阿爸
多见于陕北一带,亲昵的口语化称呼。

3. 爷爷
有些地区习惯称呼父亲为"爷爷",尤其是在有孙子后。

4. 家翁
这是比较正式的称呼,多用于书面语或夫妻之间相互指代对方的父亲。

5. 老人家
一种较为礼貌的称呼方式,多用于对长辈的尊称。

6. 尊称
如"老丈人"、"岳丈"等,多见于婆媳相称时使用。

除了上述称呼,还有一些地区特色的称谓,如咸阳地区的"阿哥"、商洛地区的"老子儿"等。

无论何种称呼方式,都蕴含了陕西人对父亲的尊重和亲情。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 榆林话亲属称谓词奶奶语义演变考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 榆林话亲属称谓词奶奶语义演变考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榆林话亲属称谓词奶奶语义演变考榆林话亲属称谓词奶奶语义演变考榆林话是陕西省榆林市地方方言中的一种。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榆林话中的一些词汇的意义也发生了演变。

本文旨在研究榆林话中亲属称谓词“奶奶”的语义演变,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一、榆林话中“奶奶”的基本意义在榆林话中,最早的时候,“奶奶”是用来称呼祖母的,与汉语普通话中的称谓相同。

当时,“奶奶”一词没有太多其他的含义,仅专指祖母这个义项。

二、“奶奶”的语义扩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奶奶”的语义逐渐扩展开来,开始用来称呼其他女性亲属。

比如,女儿的妈妈也被称为“奶奶”,女儿的女儿也被称为“奶奶”。

这种用法在榆林话中逐渐普及,并被地方人民广泛接受和使用。

三、“奶奶”的语义演变原因对于“奶奶”的语义演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1. 社会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家庭结构逐渐变化。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传统的三代同堂的家庭模式逐渐被打破,使得不同亲属关系之间的称谓也发生了改变。

2. 女性地位提高:近年来,女性地位的提高使得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得到了普遍认可。

这也导致了女性关系称谓的扩展和变化。

3. 语言表达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语言表达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更加准确地表达亲属关系,人们选择使用“奶奶”这个广义词来称呼不同的女性亲属,以满足日常交流的需要。

四、“奶奶”的语义演变带来的影响“奶奶”的语义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榆林话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它使人们在称呼亲属时更加灵活,能够准确地表达各种亲属关系。

同时,“奶奶”的语义演变也折射出当地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对于家庭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的变化。

然而,随着语义的扩展和多义化,也会带来一些混淆和误解。

对于榆林话使用者来说,很容易弄混各个亲属称谓的具体含义。

例如,如果有人称呼自己的母亲为“奶奶”,那么外人可能会产生误解,以为这个人的母亲已经成为了奶奶。

这样的语义歧义可能导致交流不准确,给人们的理解带来困扰。

陕西第三代对妈妈的父母的称谓

陕西第三代对妈妈的父母的称谓

陕西第三代对妈妈的父母的称谓两个小时后,留言多达80多条。

记者整理发现,西安的好友大都叫“姥姥”;宝鸡的多数人叫“渭(外)婆”,少部分人称“舅婆”;延安、榆林一带叫“外婆”“婆婆”的多一些;安康一带还有人称“噶婆”;周至有人称“姥娘”;商洛有人叫“家婆”;咸阳有人叫“舅奶”。

可以说,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叫法。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专家XX,则向记者科普了我省几种常见叫法背后的一些故事。

“比如关中地区,渭河流域的人都把舅家称为‘渭家’,把外婆叫作‘渭婆’,这其实是有典故可循的。

”XX说,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国内遭受排挤和迫害,流亡秦国,他姐夫秦穆公以至亲礼遇收留了他。

后来,晋国政治稳定,重耳要回国即位。

他的外甥、后来的秦康公,非常隆重地将舅舅送到渭阳。

后世便用“渭阳之情”来表达甥舅之间的深厚情意,用“渭阳”指代舅舅,舅舅家就是“渭(阳)家”。

于是,外婆自然就称作“渭婆”,外公就称作“渭爷”了。

“其实‘外婆’‘姥姥’这两个词早在古代就出现过了。

要说方言,其实最初都可以称之为方言,只是最后变成约定俗成的东西,它就不是方言了。

”王晓勇举了个例子,像我们常叫的“爸妈”,古代叫父母,父母是正规的叫法没错,但是后来爸妈被广泛认可之后,就合情合理地跟“父母”两个字一样成了“正规”叫法。

XX说:“方言有它独有的价值,一方面,它能告诉我们现在的语言是怎么来的;另一方面,它可以让我们发现,现在的语言是在不停地改变、与时俱进的,这都会给我们以启发。

”随后记者又在街头随机采访了十余位市民,发现咸阳等地还有“外奶”等叫法。

针对上海更改教材一事,几位市民谈了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这事刚在网上引起热议我就关注了,当时有很多网友留言说,‘南方都叫外婆北方叫姥姥’,可在我看来,这个称呼像最后出版社回应的那样,根本就没有绝对的地域之分。

陕西就是北方地区,叫外婆的人照样很多,就连引起争议的那篇课文的作者XX,都是陕西人,她在原文里也用的外婆。

新生代拟亲属称谓词解析

新生代拟亲属称谓词解析

新生代拟亲属称谓词解析
陈雪丽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4(0)13
【摘要】新生代拟亲属称谓词是信息时代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本文探讨的新生
代拟亲属称谓词以2010年“犀利哥”的出现为分界线,特指信息时代网民和新旧媒体借用拟亲属称谓词对某些具备鲜明特征、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的人或物(如美军F-16战机被某些媒体称为“吸力哥”)所作的称呼,主要有“哥”、“姐”、“妹”、“叔”、“爷”等。

【总页数】2页(P63-64)
【作者】陈雪丽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陕西方言中亲属称谓词的特点解析 [J], 魏萍
2.陕西方言中亲属称谓词的特点解析 [J], 魏萍
3.汉语拟亲属称谓词语在日常交际中的应用 [J], 王芝清
4.《儒林外史》词头"老"类拟亲属称谓词用法探微 [J], 廖颂举
5.传媒中戏谑拟亲属称谓词的语用分析 [J], 廖广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西方言词汇

陕西方言词汇

1.婆姨陕北方言中称呼妻子或已婚女人为婆姨,民谣中也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把“妻子”称作“婆姨”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多见,所以能看到的文献资料并不多。

有学者认为,“婆姨”一词源于佛教。

佛教称女居士为“优婆夷”。

唐《敦煌变文》:“优婆赛者,近佛男也。

优婆夷者,近佛女也。

”“优婆夷”是梵语upasika的汉音译,在译经里经常简作“阿姨、阿夷”,三国时已有之。

当初佛教传入中国时,信奉的人并不多,但是到了后来佛教兴盛时候,人人信佛、家家女居士,很多人的老婆都被称作是“优婆夷”。

[2](P5)陕北方言中一个基本词汇竟然是来自于佛教外来语,笔者对此有些怀疑。

因为基本词汇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所以是本民族语言固有的可能性较大,从外族引进来一个新说法的可能性较小。

汉语词汇非常丰富,指称“妻子”的说法有很多,除了“妻子”之外还有“内人、内助、妻小、媳妇、夫人、孺人、太太、娘子、婆娘”等。

我们认为“婆姨”和汉语词汇中的“婆娘”最为接近。

“老婆、婆娘”用来指称妻子早见于宋代,例如:①西门庆道:“莫非是卖枣糕徐三的老婆?”(《水浒传》第二十四回)②旁边就哭杀了玉英姊妹,喜杀了焦氏婆娘。

(《醒世恒言》第二十六卷)封建时代实行一夫多妻制。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能讨几房妻妾。

而古代家庭中为了妻妾和睦,所谓家和万事兴,干脆肥水不流外人田,亲姐妹或者堂姊妹共事一夫,这样妻妾间少了争风吃醋,丈夫也落得个心安,何乐而不为呢?正如《大阪城的姑娘》里唱得那样:“带着你的妹妹、带着你的嫁妆一起嫁给我。

”“姨”原指妻子的姊妹,因为同夫君就如同姐妹,所以后来便成为妾的通称之一了。

后世还称妾为姨娘,如《红楼梦》里那个心如毒蝎、常怀嫉妒之心的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

可见,“婆姨”一词是对妻妾的统称。

后来婚姻制度发生了改变,实行一夫一妻制了,但是“婆姨”称呼“妻子”的叫法仍然沿用下来了。

2.生活陕北老年人把“毛笔”叫“生活”,的确是很有意思,但是分析起来却很令人费解。

亲属称谓词_耶_爷_的历时考察_附论_娘_娘_陈顺成

亲属称谓词_耶_爷_的历时考察_附论_娘_娘_陈顺成

古汉语研究2013年第1期(总第98期)亲属称谓词“耶”、“爺”的历时考察*——附论“孃”、“娘”陈顺成(延边大学 汉语言文化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摘 要]本文利用不同时代的文献语料,考察分析亲属称谓词“耶”、“爺”的出现时代、语言来源及形体变迁。

“耶”假借为父亲义亲属称谓词不晚于东晋时期,“耶”作祖称不晚于辽代(1071年前后),即北宋中期;父亲义亲属称谓词“耶”极有可能源于南方方言,但作祖称的“耶”来源于北方方言;唐前常写作“耶”,未见到可靠的“爺”字,后者为前者的后起俗字。

母亲义亲属称谓词“孃”、“娘”的形体变迁与“耶”、“爺”同步。

[关键词]耶;爺;亲属称谓词;方言词;字形[中图分类号] H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5442(2013)01-0033-06零 引言从事汉语史研究的学者就亲属称谓词“耶”、“爺”有过不少的探讨,但是对一些关键性问题的看法仍然存在分歧。

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考察亲属称谓词“耶”、“爺”的出现时代、语言来源及不同时代的形体变迁。

一 亲属称谓词“耶”和“爺”的出现时代上古汉语中记录父亲义的亲属称谓词很多,从基式来看,大体有“父”、“考”、“公”、“翁”等系[1][p208]、[2][p40-42]。

中古汉语中又出现了几个新词。

《广雅•释亲》:“翁、公、叜、爸、爹、㸙,父也。

”另外还有一个书写形式“耶”。

“耶”字本为疑问语气词“邪”的隶变俗体,用以记录父亲义亲属称谓词系假借而来。

“耶”假借为父亲义亲属称谓词的具体时间,目前仍有争议。

胡士云认为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所举书证为《木兰诗》[1][p274][3];王小莘认为始于魏晋以后,所举书证为《颜氏家训》[4];袁庭栋认为从魏晋开始,所举书证为《玉篇》[5][p118]。

以上诸家观点与书证间的时间关系比较含混,就现有资料来看,传世文献中“耶”作为父亲义亲属称谓词不晚于东晋。

汉语亲属称谓词研究

汉语亲属称谓词研究

3、性别差异:汉语中,许多亲属称谓语因性别不同而有所区分。例如,叔 叔和舅舅,姑姑和姨姨等。而韩语中,类似的区分并不明显。
接下来,我们通过具体场景来分析汉韩亲属称谓语的差异。在中国的家庭聚 会中,对于长辈,我们通常会使用正式的称谓语,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对于平辈或晚辈,我们可能使用更亲昵的称谓,如老弟、老姐、小侄子、小侄女 等。在韩国家庭聚会上,对于长辈,他们会使用类似于汉语的正式称谓语,如아 버님(父亲)、어머님(母亲)、할아버님(爷爷)、할머님(奶奶)等。
目前,汉语亲属称谓词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不同地区和方言之间的称谓词存在差异,这需要研究者们进行更为深入的比较和 研究。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不断变迁,汉语亲属称谓词也在不断 地演变和更新,这需要研究者们及时并探讨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总之, 汉语亲属称谓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顾名思义,是指人们在交流中用来称呼对方的词语。这些词语通常 反映着说话人之间的关系、对方的身份地位以及说话人的社交意图。称谓词可细 分为亲属称谓、朋友称谓、职务称谓等,这些称谓词在《水浒传》中都有广泛的 使用。
在《水浒传》中,许多有特色的称谓词被用来称呼小说中的人物。例如, “山大王”通常用来称呼山寨的头领,表现了他们对山寨的统治地位和对朝廷的 反抗态度。“老师傅”则用来尊称有技能或有经验的人,代表了说话人对对方的 尊重和敬仰。而“道儿”这个称谓词,则多用于市井百姓之间,显得通俗易懂, 富有生活气息。
1、直系亲属:指与自己有直接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亲属,如父母、配偶、子 女等。
2、旁系亲属:指与自己有间接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亲属,如兄弟姐妹、堂表 兄弟姐妹、叔伯姑婶等。
3、姻亲关系:指通过婚姻建立的亲属关系,如岳父母、公婆、继父母继子 女等。

榆林话亲属称谓词奶奶语义演变考

榆林话亲属称谓词奶奶语义演变考

榆林话亲属称谓词奶奶语义演变考榆林话是陕西省榆林市及周边地区使用的方言,是中国北方方言的一种。

榆林话的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值得研究。

本文将从榆林话亲属称谓中的“奶奶”这个词语开始,探讨其语义演变的历程,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一、榆林话中的“奶奶”和其源头在榆林话中,“奶奶”是用来称呼祖母的词语。

跟其他方言一样,榆林话中的“奶奶”同样有别于“外婆”和“姥姥”。

不同的是,在榆林话中,“外婆”称呼的是母亲的母亲,“姥姥”则是父亲的母亲。

而在榆林话中,“奶奶”则是称呼两位祖母的统称,也就是既包括母亲的母亲,也包括父亲的母亲。

那么,“奶奶”这个词语的源头是什么呢?据研究,这个词语来源于汉语中的“南方话”中的“奶奶”或“娘奶奶”这两个称谓。

在汉语南方的一些方言中,祖母有时候被称为“奶奶”或“娘奶奶”,而“妈妈”则称为“娘娘”。

随着时间的推移,“奶奶”这个词逐渐渗透到了北方方言中。

二、“奶奶”语义的演变历程尽管“奶奶”这个词语在榆林话中用于称呼两位祖母,但是其语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经过了不同的演变。

以下是“奶奶”语义演变历程的主要阶段:1、“战乱”时期:在榆林话中,“奶奶”这个称呼最早是用于称呼母亲的母亲。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由于战争的影响以及人民生活的艰苦,很多家庭的父母甚至整个家庭都不得不外出谋生,留下儿女或小孩由祖父母照管。

因此,“奶奶”这个名字逐渐成了儿孙们口中的最常用称呼。

同时,由于祖母的责任更多的是照看小孩们的日常生活,祖父们则更多地负责耕种和赚钱,所以“奶奶”的形象也日渐深入人心,成为家庭中最关心婴儿和孩子成长的人。

2、文化变迁:1950年代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相较于以前,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对老人、孩子和家庭关系的认识也逐渐得到了提高。

与此同时,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奶奶”这个词语的含义逐渐地发生了变化。

除了称呼母亲的母亲,它也开始被用来称呼祖父的母亲。

《白鹿原》亲属称谓语的分布及特点

《白鹿原》亲属称谓语的分布及特点

收 稿 日 期 :2018-10-15 基 金 项 目 :信 阳 师 范 学 院 研 究 生 科 研 创 新 基 金 项 目 “《白 鹿 原 》亲 属 称 谓 语 的 研 究 ”(2018KYJJ28) 作者简介:谢珍珠(1994—),女,河南信阳人,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2017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丈夫 除 了 从 他 人 角 度 称 呼 妻 子 外,也 可 直 接 称 呼妻子 的 名 字 或 “娘 子 ”,如 白 嘉 轩 直 接 称 呼 妻 子 “仙草”,不 过,除 他 之 外 小 说 中 再 无 其 他 人 直 接 称 呼妻子的名字,由 此 可 以 看 出 他 们 夫 妻 之 间 关 系 比 较亲密,地位相 对 平 等。 黑 娃 直 接 面 称 第 二 任 妻 子 高玉凤为“娘 子 ”,同 样 是 妻 子,黑 娃 却 没 有 像 这 样 尊敬又亲昵 地 称 呼 过 田 小 娥,而 是 背 称 田 小 娥 “我 媳妇”或“我 女 人 ”,这 不 仅 是 因 为 高 玉 凤 是 老 秀 才 的 女 儿 ,出 身 与 田 小 娥 不 同 ,而,所 以 必 然 会 对 第 二 任 妻 子 更 加 疼 惜 。
(2)妻 称 夫 小说中妻子多从孩子或其他人的名义称呼丈 夫,例如仙 草 和 鹿 惠 氏 都 从 孩 子 角 度 称 呼 丈 夫 “他 爸”,朱白氏从弟弟的角度称 朱先 生为“你姐 夫 ”,鹿 贺氏从孙 子 的 角 度 称 呼 丈 夫 “你 爷 ”。 也 有 对 丈 夫 的尊称,如 田 小 娥 尊 称 第 一 任 丈 夫 郭 举 人 为 “俺 家 掌 柜 的 ”,这 符 合 当 时 郭 举 人 生 意 人 的 身 份 。 妻子 称 呼 丈 夫 有 两 种 比 较 少 见 的 情 况:一 种 是 田小娥亲昵的 称 黑 娃 为 “黑 娃 哥 ”,这 属 于 “名 字 + 亲属称谓词 ”的 结 构;另 一 种 是 白 嘉 轩 的 第 五 房 女 人称他“好官人好大哥 好 大 大 ”。 一 般 来 说,妻 子 称 呼丈夫“官 人 ”“大 哥 ”表 示 一 种 尊 敬 之 情,比 较 常 见,但是“大 大 ”在 陕 西 方 言 中 是 父 亲 的 意 思,结 合 小说的文本语境和 故 事 情 节 来 看,三 姑 娘 之 所 以 称 白嘉轩为“好 大 大 ”,原 因 就 是 “三 姑 娘 知 道 白 嘉 轩 娶过四房 女 人,都 死 了,她 还 听 人 说 他 命 硬 ” 。 [2]12 所以,三姑娘称丈夫为“好 大 大 ”是 在 向 白 嘉 轩 撒 娇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李红红【内容摘要】汉语中亲属称谓蕴含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反应了中华民族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陕西方言中亲属称谓不仅在语音构词方面独具特色,同时表现出了鲜明社会文化特征。

【关键词】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特点发展亲属称谓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组员和本族关系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

汉语中亲属称谓蕴含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反应着中华民族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

同时,考察亲属称谓词改变能折射出社会生活,时代背景和和大家心理状态等变迁。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相传“文字初祖”仓颉就是陕西宝鸡人。

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

从中能够了解到古老华夏文化发展轨迹,又可领会到今人溢于方表真情实感。

研究陕西方言中亲属称谓词,有利于深入加深陕西地域文化特点认识和研究。

一、亲属称谓词组成。

1.从音节上看,陕西方言中亲属称谓词关键以单音节词为主,如:爸、妈、爷、婆、姨、姑、哥等等。

还有少数双音节词,如:老姑、老舅、老姨等。

2.从声调上看,关键以阳平声调为主,如:爸(bá)、姑(gú)、哥(gé)、姐(jīé)等。

3.亲属称谓词关键是采取附加式构词法。

最常见是前加“老”和“大”。

有加了以后意义发生了改变。

如:“老姑”是指父亲或母亲姑母;“老姨”是指父亲或母亲姨母;“老爷”是指曾祖父。

有则只是为了增加亲切感。

如:对兄妹中排行最小弟弟或妹妹常亲切地称之为“老妹”或“老弟”。

二、亲属称谓词发展。

伴随一般话推行,陕西方言中亲属称谓词也在不停发生着改变,方言中有些称谓已被其它称谓所替换,有则已绝迹。

陕西方言中称“父亲”为“答”或“爹”,现在这一称谓立即绝迹,但在大龄人中还能听到,常常是一个家庭中,三代对“爸”称呼均不一样。

“母亲”则称之为“娘”,现在已不常使用,通常称为“妈”。

“伯父”在陕西方言中通常被称之为“白白”,伯母则通常称之为“大大”这一称呼现在仍在普遍使用。

陕西亲族称谓

陕西亲族称谓

陕西亲族称谓一、母族亲戚称谓母亲之父,书面称外祖父,也有称外王父的,当面称外爷、外公,有的地方称舅爸爷、舅家爷。

母亲之母,书面称外祖母,也有称外王母的,当面称外婆、姥姥,有的地方称舅爸婆,舅家婆。

母亲之祖父,称老外爷、老外祖父、老外公,也有称舅老爷的。

母亲之祖母,称老外婆、老外祖母,也有称舅奶奶的。

母亲之兄弟,称舅舅或舅父,用大舅、二舅等别以长幼;舅父之配偶称妗子、舅母、妗母,可用大舅母,二舅母等区别长幼,有的地方也叫姨姨,姨妈。

母之姊妹,称姨母、姨妈、姨娘、姨,也称从母,用大姨、二姨、三姨以别长幼;姨之配偶称姨夫或姨父。

舅父之子女,当面以兄弟姐妹相称,书面或向人介绍以表兄、表弟、表姐、表妹相称,也用姑舅兄弟、姑舅姐妹相称,互称姑舅。

姨之子女,当面以兄弟姐妹相称,书面或对人以表兄、表弟、表姐、表妹相称,有时加一姨字,如姨表兄、姨表弟、姨表姐、姨表妹,互称两姨兄弟、两姨姐妹,也称两姨。

母亲之舅父,称老舅父、老舅。

母亲之舅母,称老舅母、老妗子。

母亲之外祖父,称老外祖父、老外爷、老外公。

母亲之外祖母,称老外祖母、老外婆。

母亲之姨母,称老姨母、老姨、老姨娘。

母亲之姨夫,称老姨父,老姨夫。

对女儿的子女称外孙、外孙女,相对而言对儿子的子女称家孙、家孙子。

称姊妹之子女为外甥、外甥女;姊妹之孙子女为离孙、离孙子。

向舅父母自称甥男、甥女。

二、父族亲戚称谓父之姊妹称姑母,其配偶称姑夫、姑父,用大姑夫、二姑夫、三姑夫等以别长幼。

父之舅父,称老舅父,其配偶称老舅母。

父之外祖父,称老外祖父、老外公、老外爷,父之外祖母称老外祖母、老外婆。

父之姨,称老姨、老姨母、老姨娘、,父之姨夫,称老姨夫、老姨父。

姑母之子女当面称兄弟姐妹,书面或对人则称表兄弟姐妹,也可加一姑字,如姑表兄、姑表弟、姑表姐、姑表妹,有时也互称姑舅兄弟姐妹,或两姑舅。

陕北人习惯上有上下姑舅之分,舅之子女为上姑舅,姑之子女为下姑舅,上姑舅较下姑舅尊。

三、妻之亲族称谓妻之父,书面称岳父;对人称老丈人、丈人、丈人爸、丈人爹、泰山、老泰山;当面称老爹、叔、伯,也有称姨父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内容摘要】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不仅在语音构词方面独具特色,同时体现出了鲜明社会文化特征。

【关键词】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特点发展
亲属称谓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族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中华民族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

同时,考察亲属称谓词的变化能折射出社会生活,时代背景和和人们心理状态等的变迁。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文字初祖”的仓颉就是陕西宝鸡人。

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

从中可以了解到古老的华夏文化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方表的真情实感。

研究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有助于进一步加深陕西地区文化特点的认识和研究。

一、亲属称谓词的构成。

1.从音节上看,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如:爸、妈、爷、婆、姨、姑、哥等等。

还有少数的双音节词,如:老姑、老舅、老姨等。

2.从声调上看,主要以阳平声调为主,如:爸(bá)、姑(gú)、哥(gé)、姐(jīé)等。

3.亲属称谓词主要是采用附加式构词法。

最常见的是前加“老”和“大”。

有的加了之后意义发生了改变。

如:“老姑”是指父亲或母亲的姑母;“老姨”是指父亲或母亲的姨母;“老爷”是指曾祖父。

有的则只是为了增加亲切感。

如:对兄妹中排行最小的弟弟或妹妹常亲切地称之为“老妹”或“老弟”。

二、亲属称谓词的发展。

随着普通话的推行,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方言中有些称谓已被其他称谓所代替,有的则已绝迹。

陕西方言中称“爸爸”为“答”或“爹”,现在这一称谓即将绝迹,但在大龄人中还能听到,常常是一个家庭中,三代对“爸”的称呼均不一样。

“妈妈”则称之为“娘”,现在已不常使用,通常称为“妈”。

“伯父”在陕西方言中通常被称之为“白白”,伯母则通常称之为“大大”这一称呼现在仍在普遍使用。

“舅妈”陕西方言中通常称之为“妗子”;外公不叫“姥爷”而称之为“魏公”;这些称呼在城市中已逐渐消逝,但在农村仍在普遍使用。

“屋里人”陕西方言中常把媳妇称之为“屋里人”。

过去的农家,男的在田间劳作,女的便在家纺织织布,内外分明,各行其事。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把女的称之为“屋里人”的称谓,就连《红楼梦》里也有这样的称呼。

如:《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有,袭人想:“······其实我究竟没有在老爷太太跟前回明就算了你屋里人。

”这里的屋里人已与陕西方言中所指的已婚妇女含义大致相近。

三、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中所体现出的社会文化特征
1.强调他称,体现尊敬。

亲属称谓词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面称,是用于当面招呼的的亲属称谓词。

另一类是背称,不用于当面招呼,常用在书信中或正式场合及向别人介绍时的亲属称谓词。

无论是背称还是面称,都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

陕西方言在面称中为了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常强调他称,如:称呼老人一般前加儿孙辈的名字,如“某某他爷爷”或“某某他奶奶”;称呼平辈一般以自己孩子的称呼为标准,如:如果自己孩子的大娘则称之为“他大爷”“他大娘”或“某某他大爷”“某某他大娘”。

对晚辈的
他称则非常简单,称所有侄、子、孙辈男性为“他哥”,其配偶为“他嫂子”。

女性则称之为“您姐”,配偶为“您姐夫”,而不以弟,弟媳,妹妹,妹夫称之。

这种他称也可前加晚辈子女的乳名。

对于族亲,称呼同辈人的丈夫和同辈人的妻子一律同嫡亲兄弟姐妹。

对于姻亲,当面称呼要用血缘关系的称谓称呼。

在背称中,陕西方言中还有一套区分亲属的称谓词,这就使得面称和背称出现了差异。

首先是对夫系和妻系的俗称。

如:称夫之父为“公公”,母为“婆婆”,哥为“大伯子”弟为“小叔子”,弟为“兄弟媳妇”;对妻系亲属背称,如称岳父“丈人”,岳母为“丈母娘”妻子的哥为“大舅子”姐为“大姨子”。

二是“堂”“表”及“外”字在称谓中起到了区别内外的作用。

这种情况,同普通话是相同的。

对于父亲弟兄的子女,在背称前加上“堂”字;对于姑、姨、舅的子女,前加“表”字加以区分。

2.突出辈分,注重排行。

注重宗法,强调长幼有序,尊卑有等是中国人历代以来的传统。

家庭内部的排行自古就有之。

周秦时代就已经又有了“伯、仲、叔、季”来排行。

在陕西方言中,对辈份是十分注重的。

对长辈,称父亲为“爹”“爸”“答”;称母亲为“娘”“妈”;称祖父为“爷”;祖母为“婆”或“奶奶”;称曾祖父为“老爷爷”,曾祖母为“老奶奶”。

对晚辈,子之子为“孙子”或“孙女”。

其每下一辈,加一“重”字以示区别。

最特别的是,由于对辈份的强调,常常会出现四十来岁的中年人管小孩叫“叔”。

年纪虽小,辈份尤重啊。

同时,在同辈中间还十分强调排行。

常常会按老大,老二,老三······的顺序排下来。

就有称祖父的兄弟姐妹为“大爷爷、二爷爷······大姑奶奶、二姑奶奶”等。

有的家族三代四代之内的同代人,全按这种辈分及排行排下来,显得人丁兴旺,家族统治非常严密。

从一个普通的陕西家族中,就可以瞥见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家族中宗法制度的严密。

四、从陕西方言中称谓的的发展趋势瞥见汉语中称谓的发展规律。

1.稳定性
人类的血缘关系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因此,反映血缘关系的亲属称谓在所有称谓中产生的最早,使用频率也很高。

这类词语中,许多都属于基本词汇的范畴,意义有很大的稳定性,如祖父、祖母、父、母、伯、叔等,在今天的语言中,不仅是陕西方言,各个地区仍都在使用。

这些词历尽了千年的演变,内涵仍旧未变。

2.开放性
从陕西方言称谓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亲属称谓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它不是一个数目确定的封闭系统,而是一个数目不定的开放性系统。

3.变化性
这种变化性主要是民族共同语的影响。

陕西方言中对父亲的称谓由“爹”“答”到“爸”再到“爸爸”。

现在,在广大农村中孩子,几乎都叫“爸爸”。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以及大众文化的传播,普通话的推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很大程度上趋向于民族共同语,这种影响是相当深刻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从一个地方的方言便可以瞥见那个地方的社会风俗,文化背景,历史渊源。

陕西以其深厚而博大的文化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印记。

陕西方言中亲属称谓词的研究是陕西文化的一角,更是中华文化的一角,通过这一角更可以看到如何在历史的浪潮中保护好我们的民族文化,这是一个令人深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焦国荣《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9月
2.瞿明安主编《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3.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3月
4.张晓宏《对焦作方言分区的再认识》焦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3月5.孙立新《20世纪陕西方言研究综述》唐都学刊2002年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