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城市意象空间分析
城市意象
一、城市意象概念1、城市意象城市意象概念的提出始于凯文·林奇,他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形成了对城市的局部印象,叠加后则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形成共识。
林奇的研究被视为结构性意象,顾朝林、宋国臣提出了城市的结构性意象主要是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象产生、发展、改变的影响;而另一类研究——评估性意象则重在研究人如何去感知、认识和评价环境。
如人们对居住区的选择、城市“污点”研究等。
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应该在城市设计中得以应用,作为城市规划获取相关社会信息的方法。
2、城市意象空间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林奇的城市意象,创造性地将人的主观感受纳入城市形象的研究,以别过去只是由客观的判定;评估性意象是对人这一认知主体对城市意象的影响的更深入的研究;而城市意象空间则是对林奇结构性意象的延续,并融入了评估性意象的某些因素。
因而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设计应在注重意象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为形成有特色的意象空间创造条件。
二、城市意象的应用1、初步调查获知城市意象意象调查一般是基于林奇的五要素分析研究来进行的,也即对某一具体城市的通道、边缘、区域、节点、标志一一划分,进而分析各要素在该城市中的作用及城市未来发展应加强的因素,可以为人们从总体上把握城市意象提供基础,作为城市设计的参考。
(1)通道(path)。
是观察者习惯性地或偶然地沿着它移动的路线,如大街、步行道、公路、铁路、运河等。
(2)边缘(edge)。
是不作为通道或不视为通道的线性要素。
如河岸线、铁路路基、围墙、开发区的边界等。
(3)区域(district)。
是城市内中等或较大范围的部分,它具有二围尺度,在观察者心理中产生“进入内部”的感受。
如上海外滩、武汉汉正街等。
(4)节点(node)。
是城市中的战略点,或是日常往来必经之点。
浅析广州花城广场规划与景观设计
浅析广州花城广场规划与景观设计摘要:广州新中轴线在形式上贯穿广州市南北,但实际上由于规划的不同步等原因,新中轴线除了花城广场一段以外,其他的整体性较弱。
作为城市中心以及标志性绿轴,花城广场在宏观的城市规划中起到焦点的作用,不仅仅是线性的花园广场,更是广州未来发展以其为中心发散而开。
关键词:中轴线;广场;规划;线性;新旧对比一、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广场—花城广场(一)广州花城广场花城广场--广州城市新中轴线广场,位于广州市黄埔大道以南、华夏路以东、冼村路以西、临江大道以北,广场最宽处250米,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
广场最南端是广州歌剧院,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广州图书馆四个公建所在地。
此处以北为长约1.1公里的榄形轴线广场。
弧形道路两边是公园式绿化,绿化两边是高层商业建筑。
(二)新城市中轴线广州城市新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南至海珠区的南海心沙岛,以新电视塔为界分为南、北段,全长12公里。
贯穿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新电视塔,南至珠江后航道的海心沙岛。
北段有3个重要节点,分别是核心商务区、海心沙、新电视塔。
北边“山水城”自成一格,强调宜居、生态;中段则主打“花城绿轴”牌,定位为“有岭南特色的行政中心”,并分五大功能区。
行走在花城广场中,体验大都市中轴线的魅力。
临江边的海心沙广场以及相对而建的四大公建围合而成中轴线最重要的节点也是其浓墨重彩的中心。
此处成为广州现代化的新标签,与老珠江相辉映。
作为轴线设计的最重一笔,无疑达到了意义上的程度。
广州新中轴线在形式上贯穿广州市南北,但实际上由于规划的不同步等原因,新中轴线除了花城广场一段以外,其他的整体性较弱。
作为城市中心以及标志性绿轴,花城广场在宏观的城市规划中起到焦点的作用,不仅仅是线性的花园广场,更是广州未来发展以其为中心发散而开。
二、广州新旧中轴线对照(一)广州历史中轴线广州古城区有一条北自越秀山,南至珠江水的传统中轴线,俗称“一条扁担担起山和水”;广州两千多年的建城史中,似乎总有一条通过官府纵贯南北的中轴线,古城中轴线一直于此不太大的地段内平移延伸。
城市中轴线调研报告
从新旧城市中轴线看广州的发展--广州市城市中轴线认知考察思考由于地理位置临近和平时生活的原因,我们小组的成员有不少的机会接触到广州城市中轴线,但对中轴线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周边的某些地标建筑,景观,没有过多的思考和了解。
所以我们小组决定选择城市中轴线的主题进行调研,并于11月17日在广州新中轴线进行实地考察,参考搜集到的资料,最后得出我们的调研成果。
广州城市中轴线的概况和历史背景城市中轴线对一座城市的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被视为城市脊梁。
它是城市历史最深厚的积淀,赋予城市独特的人文内涵,它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支撑。
城市中轴线的规划是一项城市设计的系统工程。
它涵盖了诸多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景观要素,并影响到城市总体轮廓及系统环境的框架关系。
广州是中国的南大门,自建城以来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城市发展的两千多年来,城市中心发展稳定,一直没有移动过,在城市这是较为独特的。
城市中轴线是历代城市发展规划,建筑设计的产物,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的城市文化标志,体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与历史的传承变迁,乃至城市的精神文化生活品味。
广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形态不断发生变化,至今形成了传统中轴线和新中轴线两条城市中轴线,承载着不同的城市发展故事,也承担着不同的城市功能。
传统中轴线位于广州中心城区,有镇海楼、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大楼、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人民公园、广州城市原点标志、广州解放纪念碑、海珠桥等。
传统中轴线的萌生可追溯到秦代番禺城建立之初(今越秀区),2000多年的时间跨度里,旧城区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其周边地区存留着广州最丰富的古代及现代早期的历史文化陈迹,是广州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区。
传统中轴线上的节点大多具有深刻的政治及历史意味,是广州的政治文化中心。
该轴线通过白云山脉、纪念性建筑与珠江水域的串联,建立了“山、城、水”一体的传统城市结构基本构架,形成张弛有序的空间结构,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园林绿化建设以及旧城改建纳为同一体系,体现了广州“历史、风景、街市、生活”的城市设计理念。
广州大剧院建筑分析
建筑采用几何形态及钢材结构,阳刚之美呼之 欲出,建筑及其广场由外缘向中心下倾的连续 变化,加之地面微妙的起伏,柔化了都市界面, 实现了与自然界面轻柔的接触。而两块石头一 样的建筑与周围造型相对规矩的高楼大厦形成 鲜明对比,从繁华的摩天大楼过渡到宁静的歌 剧院,再到缓缓的珠江,布局和谐。
构建分析
• 其外形犹如大小两块历经江水冲刷的石头,被 放置在珠江北岸一个平缓的山丘上。“双砾” 都采用了屋盖、幕墙一体化的结构,整体性外 壳最大长度约120米,高43米
• 广州大剧院的设计突破了以往建筑的结构特点, 外形似砾石,一大一小,一黑一白,形成鲜明 对比。
• 外围护结构强烈的凹进凸出的不规则几何形体 和内部大跨度、大悬挑、倾斜的剪力墙柱形成 复杂的不规则建筑空间。也正因为此,室内的 光影效果也极好。
位于两块“石头”之间的首层部分为架空 层,与相邻的水面和草坡共同构成一个可供公 众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开放空间。弱化了室内 与室外的隔阂,周围的草坡,架空层中得咖啡 厅及周围文化广场成为大、小石头与城市公共 空间之间有机联系的过渡元素。
总平面分析
1.建筑四面环路,交通便利, 地下车库入口设在北面和东 面。主入口层在地下,从四 面都有入口进入建筑。
点击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 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 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已完成项目概述(文字可以编辑)
主题一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主题二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 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 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 而广州大剧院它的设计者,正是世界顶级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这位有着建筑界女魔头之称的英国建筑大师,其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 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
广州沙面地区城市空间割裂的现状与思考
市政建设Municipal Construction– 128 –1 引言沙面旧称拾翠洲,位于珠江岔口处、白鹅潭北侧,面积约0.3平方公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要求清政府将沙面划归租界,由赔款支出修护河堤、填土筑基,形成现今沙面岛的大致格局。
早期沙面与广州城之间由沙面涌(即北侧河道)分割,仅通过两座桥梁沟通。
参照同时期欧美通行做法,沙面采用整齐的方格网格局。
三条东西向道路、五条南北向道路将全岛划为十多个街区,单个街区规模为90m*90m或90m*150m。
中央大道(即如今沙面大街)为东西向主轴线,宽35米。
其两侧建筑多为三层,街道高宽比约1:3,通过配植茂密乔木,充实了原略显空旷的街道空间。
其余街道宽十余米,空间更为紧凑。
南侧临江为公园及运动场地,环境自然开敞。
沙面建筑多建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正值西方建筑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时期,因此风格多样。
针对建筑保护利用,业界已做诸多讨论与努力,当前以“利用中保护”为原则,评定分级后按标准保护。
并通过植入商业休闲功能,利用资金收入维护原有建筑,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2 沙面地区城市物质空间割裂现状如今岛内街道建筑、景观风貌的保留恢复情况已显著改观,依托特色建筑景观的旅游休闲业态也得到较大发展。
相比之下,沙面岛与周边空间割裂现象却始终存在,“不透气”可能是一种较贴切的形容。
2.1 早期沙面及周边的空间关系沙面本为英法租界,早年殖民者必然采取一定措施以维护租界独立性。
工程上,人工开凿的沙面涌扮演了“护城河”角色,标志岛内与岛外、英法与中华的界限;管理上,殖民者限制人员往来,不允许中国籍船只停靠沙面驳岸。
但从空间景观的角度看,早期沙面与主城间仍能维持相对和谐的关系。
此阶段沙面岛内外的建筑体量差异不大,建筑风格虽有区别但不显突兀,沙面涌北侧的骑楼街形成了良好的界面,能够与岛内形成呼应。
2.2 与城市空间的割裂进入21世纪,沙面北侧依托六二三路新建内环路高架,在改善车行交通的同时,对沙面与北侧地区的空间联系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历史_风景_街市_生活_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概念城市设计
独具特色的广州古城风貌, 挖掘
部城区、北部城区、南部城区。
和发扬历史名城的传统文化, 协
由此可见, 传统城市中轴线
调保护更新、发展旅游、改善生
城市设计不仅仅是一条 / 线0 的
活的关系, 制定具有可持续发展
设计, 而是一个 / 区0 的设计,
李
意义的城市设计。
中轴线 则是该 地区的一 条关键
百
(2) 对现存的自然生态、古
2 传统城市中轴线的历史分析 21 1 古城轴线) )) 明清以前
明清以前的广州城, 大体上 存在三条实轴线和一条虚轴线。
三条实轴线, 即南北向的大 北门直街 ( 今解放路) 、大南门 直街 (今北京路) 以及东西向的 惠爱街 ( 今中山路) 。
一条 虚轴 线, 即自 镇 海楼 ) )) 观 音 阁 ( 今 中 山 纪 念 碑) )) ) 箭道 ( 今纪念堂) ) )) 广东巡 抚部院 ( 今人 民公园 ), 其意象类似于明清北京城的传统
山体, 珠江岸线绿化及滨水步道
Ó风景, 创建城市文脉和传
( 图 3, 见彩页)
狭窄, 空间平铺直叙, 缺乏序列
统轴线紧密扣连的景观画面。
31 1 传统城市中轴线沿线地段
和高潮。
Ó街市, 延 续原 有的 商业
的现状特点
( 3) 交通系统和结构不尽合
街、步行街、夜市和商贸场所。
(1) 历史文物古迹丰富, 集
(6) 力 , 包括 / 文化0 与
山脉, 包括越秀山、瘦狗岭。
/ 规划0 二力, 即自然之力以及
(2) / 一水0 , 指珠江, 包括
民众、经济、政治与学识之力。
南北两航道。
(7) 意义, 创造出具有历史
广州古城选址和布局的风水地理透视
广州古城选址和布局的风水地理透视风水地理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地理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风水地理暇瑜互见、布满了历史灰尘,但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风水地理的科学实质是文化生态或者环境工程,在处理人与环境关系方面有广泛应用价值。
历史事实显示,风水原理在城市聚落选址、布局上具有充分科学性和合理性,经受了时间考验,北京、西安、洛阳、南京等古都即为风水建筑的杰作,已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
故风水地理研究在国内外方兴未艾,它的历史价值正得到发掘和整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可继承之处,而不是一提起风水就与封建迷信等同起来,如同对待其他历史文化遗产一样,是不可取的。
城市是文化载体,为文化景观、信息最集中之空间。
它的诞生和发展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周围环境,也与它所在地区的历史地理和历史文化血肉相关,故城市选址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选址得当,有利于城市稳定和发展,反之,造成不必要搬迁,浪费大量社会劳动,也延缓城市和区域发展。
广州建城已二千多年,虽经历代变迁,但城市中心位置一直未变,坐落在秦任嚣城和汉初赵佗城,即今中山四路、五路交界地区一带。
这不仅对广州城市发展作用巨大,而且也是我国古代城市所少见。
因此,深刻揭示广州古城选址和布局的风水地理依据,不仅有助于瞭解广州城市发展历史规律,而且对总结广州先民在营城方面所表现的智慧和技巧,弘扬它们作为岭南文化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广州古城坐落方位,符合风水地理关于水势与安宅的原则风水地理认为,发源于万山丛中大江大河在长距离奔腾之后,汇入大湖或大海,在汇水处形成所谓“聚水格局”。
着名风水着作贾履上辑《水龙经》云:“大荡大江收气厚,涓流点滴不关风,若得乱流如织锦,不分远运也亨通”。
由于水是生产、交通等不可或缺要素与资源,故汇水处宜为都邑所在,“凡京都府县,其基阔大,其基既阔,宜以河水辨之,河水之湾曲乃龙气之聚会也”。
中国古代都城、近代大城市选址都证明古人论断。
翻开中外地圗可见,凡在大江大河弯环境(河曲)或入海处几乎都有大城市,或为首都,或为商业中心,如古代西安、南京、杭州、武汉、莫斯科、开罗、汉堡、布宜诺斯艾利斯等等。
广州城市调研报告
广州城市调研报告广州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广东省的省会。
作为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广州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潜力。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广州的城市发展现状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首先,广州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整体上比较先进。
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之一,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交通网络。
高速公路、城市铁路以及地铁系统将广州与周边城市紧密相连,便捷的交通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其次,广州的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广州港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港口之一,拥有良好的港口基础设施和完善的运输体系。
这使得广州在全球范围内有着重要的地位,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国际企业来投资和经商。
同时,广州也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许多世界知名的企业在广州设立了生产基地,为城市经济增添了活力。
第三,广州的文化底蕴丰富多样。
广州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
陈家祠、广州塔、沙面等历史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广州的美食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粤菜的口味鲜美、独特,成为了当地的一张名片。
然而,广州也面临着一些社会经济问题。
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面积扩大,土地资源短缺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口增加带来的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也是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此外,城市的教育资源还不够充足,需要增加学校和优化教育体系。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加快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的改革进程,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再次,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增加学校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教师的待遇和教育的普及程度,为下一代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
最后,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充分挖掘广州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更多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总结起来,广州是一座具有重要地位和广阔发展空间的城市。
对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分析
对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分析- 基础理论凯文•林奇教授《城市意象》一书清晰地构造了一种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而且他在书中所倡导的思想原则早已广泛在实践中应用。
要领会其中深藏的知识非下一番功夫才行。
但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意象研究方法本身所存在的局限及其在实践中能够所引发的问题。
1、城市意象研究的局限性城市意象研究始于对城市地理学量化研究的质疑与批判。
在人类认识环境的过程中,环境记忆方式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人对环境的心理意象即心智图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记忆方式的方法。
当林奇将心智图运用于城市研究后,心智图研究才被逐渐了解并得到广泛运用。
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林奇所关注的是美国城市的视觉品质。
要在传统城市里不再使人产生疏离感,就必须着重对地域重新做好具体而实际的把握,将一种可予以操作的信号系统重新组织起来,让他们在人们的记忆中生根,使个体能够依据新的信号系统在变动不定的环境中重新寻找到自我。
这正如美国哲学家詹明信所总结:“所谓疏离的城市就是当人处于诺大的空间中无法在脑海中将自己定位,无法将自己在城市整体中的位置标示出来,从而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而迷失自我。
”林奇对城市意象和城市识别性的研究也可看作是对早期现代主义的一种批判。
尽管这种研究激发了对人的行为模式和城市认知地图的广泛研究,为形态研究和设计标准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凯文•林奇将人对城市环境的理解仅仅看作是物质形态的知觉认识,这与分析动物在迷津中的行为极其相似,即觅路和适应环境。
在对城市环境的创造和使用的过程中,城市人所扮演的角色显然比动物更积极和主动。
有研究显示,人们对日常物质环境的记忆是从整体进行的,而不会局限于一些细小的设计因素。
人对某一环境的回忆首先是在环境中做了什么,其次在那里,最后才会回忆环境的外观。
更进一步说,人们似乎更容易通过文字形式而不是建筑形态和细部的图解来记住环境中的物体。
其次,由于林奇的五要素方法对于形成局部的区域概念特别有效,而且易于操作,因此被广泛的运用于城市设计当中。
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分析摘要:城市规划建设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是大部分城市在规划设计中,往往存在着很多规划性问题,其中城市意象应用不能有效地应用到城市规划中,使城市居民对城市的感受和体验比较模糊,很难感受到城市美,在城市意象研究中,加强城市空间布局,有利于促使城市景观更具有艺术性,满足人们对城市美感的向往。
关键词:意象研究;城市规划;分析引言:加强对城市意象的研究工作,可以根据不同城市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风俗,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城市意象,从而有利于在城市规划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城市美感的需求,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城市展现出自身主题特点。
1.城市意象概述城市意象这个概念来源于1630年出版的《城市意象》这本书籍,在城市意象的研究中,对城市的规划提出了全新的研究方向,并强调城市规划与环境的有效融合[1]。
通常情况下,城市意象最主要的内容是城市建设发展和对周围环境变化的认识,从而使城市居民能够对周围环境产生感知。
在城市意象的研究分析中,分析城市发展的规划方向,并构建城市空间体系和城市内部的气体建设空间层次,使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可以进行分析,并最终决定了城市建设的主体,给城市规划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城市规划中运用的价值分析2.1可以促进城市道路规划的全面提升在城市意象的研究中发现,城市意象能够很好地规划城市道路的合理性,这是因为传统的城市规划通常需要根据城市内的其他建筑物工作和项目规划需求进行设计。
导致城市发展经营较为繁华的地区路段和设施都比较完善,而那些经营发展比较缓慢的地区路段和设施,相对而言就会存在很多问题。
在对城市意象的研究中,针对问题进行改善,可以优化城市道路的全面规划和完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加强城市道路之间的关联性。
2.2可以促进城市空间布局规划质量的提升在城市意象的研究中,其中包含了对城市区域、节点、边界和内容的研究,而现代城市规划当中,主要强调了对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划。
广州大剧院建筑分析
二层平面布置
包括舞台,设备室,门厅,观众厅,衣帽间,及 多功能厅的设置。
三层平面布置
然后三层还设有餐厅和厨房,以及小吃区域。
02
三层相对安静的环境设置有办公室。
01
四层平面布置
四层则主要为演员们设置,包括:餐厅,演员休息室,录音室,歌剧训练室,芭蕾训练室。
五层平面布置
五层功能与四层功能相似,包括了演员休息室和乐队排练室。
人文条件
建筑风格
02
Part One
解构主义
风格简述
解构主义是一个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希达所创立的批评学派。 解构主义的建筑却运用相贯、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具有不安定且富有运动感的形态的倾向。 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置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置疑普遍进步或人类解放,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后现代性大致体现为三种比较鲜明的态度:否定性(解构性)的后现代性,建设性(建构性)的后现代性,虚假(迪斯尼式)的后现代性。
升学
点击添加说明文字
添加标题
关键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关键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关键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延迟符
本年度工作总结(文字可以编辑)
概述 点击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广州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广州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广州市新的行政区域划分为五个片区,即都会区、花都片区、从化片区、增城片区和南沙片区。
发展方向传统的城市格局使城市空间发展捉襟见肘,目前环境、交通、土地存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
行政区划调整解决了城市向南发展的政策门槛,使广州有可能从传统的“云山珠水”的自然格局跃升为具有“山、城、田、海”特色的大山大海格局,为建设生态安全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广州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通过控制和引导解决,要采用有机疏散、开辟新区、拉开建设的措施,力争优化结构、保护名城,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城市形象。
规划确定东、南部为都会区发展主要方向,确定都会区空间布局的基本取向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
南拓:南部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大量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会议展览中心、生物岛、大学园区、广州新城等将布置在都会区南部地区,使之成为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区域。
北优:北部是广州主要的水源涵养地,应优化地区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由于新白云国际机场在花都,在保证贯彻“机场控制区规划”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发展临港的“机场带动区”,建设客流中心、物流中心。
东进:以广州21世纪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拉动城市发展重心向东拓展,将旧城区的传统产业向黄埔——新塘一线集中迁移,重整东翼产业组团,利用港口条件,在东翼大组团形成密集的产业发展带。
西联:西部直接毗邻广州市直接吸引区——佛山、南海等城市,应加强广州同这些城市的联系与协调发展,加强广佛都市圈的建设,同时对西部旧城区进行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保护名城,促进人口和产业的疏解。
城市结构广州市未来城市空间结构为:以山、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珠江呈枝状蜿蜒流过广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沿江发展的城市景观。
沿珠江前航道发展带、沿珠江后航道发展带、沿沙湾水道发展带,与广州旧城中轴线,新城市中轴线以及沿地铁二号、三号线、四号线等多条用地发展轴交汇形成多中心网络型发展形态。
城市意象分析法
我们把能归诸于物质形式的城市意象内容分为五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
当然,这些元素可以用于更普遍的意义,因为它们总在各种环境图景中反复出现。
我们试对它们作出如下定义:1. 道路道路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着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
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2. 边界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
它并不象道路一样,被观察者们使用或关注。
它们是两个片断之间的界线,是连续体上的线性裂纹:海滨、铁道断口、城市发展的边缘、墙体等等。
它们只是附加的脚注,而不是对等的轴线。
这种边界可以是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隔的,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也可以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
这些边界元素也许不具备道路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却是组织过程中,尤其是在把缺乏个性的地区归拢到一起时,非常重要的特色元素,譬如城市轮廓线上的水体或墙体。
3. 区域区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
在人们心目中,它们代表着两个不同尺度的范围。
观察者们在精神上深入它们“内部”,它们由于具有一些个性鲜明的共有特征而易于被人们所感知。
从内部看,它们总是易于辨认的;如果从外部可见的话,它们也常被用作外部空间的参照物。
大多数人是以这种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来构想他们心目中的城市的。
对于他们而言,个体差异比道路与区域都更加重要——这不仅取决于个人,还要看具体给定的城市。
4. 节点节点就是标识点,是城市中观察者所能进入的重要战略点,是他旅途中抵达与出发的聚焦点。
它们主要是一些联结枢纽、运输线上的停靠点、道路岔口或会合点,以及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转换的关键环节。
节点也可以只是简单的汇聚点,只因为是某种功能或物质特性的中心而显得举足轻重,比如街角空间或是围合的广场。
某些中心节点是一个地区辐射影响力的焦点,并作为整个地区的缩影,成为一种象征标志,我们可以把它们叫做“核心”。
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筑形式构想
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筑形式构想“国际大都市”是随着生产的国际化和金融的国际化,随着世界市场和国际货币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
必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与城市空间,使珠江新城成为区域性和世界性的金融中心,具备对全球经济的强大辐射力。
按此意图把珠江新城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空间描绘出来,有效地组织建筑群体内部空间,同时考虑各方面的总体效益。
1、城市街道空间规划的序列性:城市街道主轴线以林荫大道上的空间起伏与空间序列结合半室内商业步行街的穿插交织为主题。
利用空间尺度和几何形状上的变化构成大小、长短、高矮不等的不同性格、不同用途的空间序列。
利用不同的广场,林荫路组成节奏和重点,防止出现旧时的那种一贯到底的笔直街道。
城市轴线:自燕岭公园经建设中的天河火车站,直通火车站南的80层中天广场大厦;经这建筑高峰之后,是较低矮开阔的天河体育中心;及至体育中心南侧的商业区,高度又升至30层以上的小高潮;随之又降至9层高的居住区,到达珠江新城规划区。
珠江新城建筑容积率北高南低,北面的黄埔大道与中央林荫道交叉口的两栋450米的超高层金融办公楼达到最高点,成为新城市景观轴线的建筑高峰,然后向南逐渐降低。
规划区内一条128米宽的林荫大道作为广州新城市发展轴线的延伸,是黄埔大道与海心岛的主要交通走廊,地铁、车流、人流的主干。
主要干道两旁的建筑稍作后移或降低临街面的建筑高度,创造大大小小的行人广场,形成丰富的街道景观,使人们虽置身于高层密集区,而不会产生压抑感。
林荫大道南端连接海心岛旅游公园,两座错层处理的弧形海景酒店,形成一个半圆的绿化广场,作为城市轴线的空间停顿。
从两座建筑物之间,景观轴线继续沿水面延伸至对岸的赤岗塔。
林荫大道中央为80米宽的绿化带,绿化带下为地下商业步行街,步行街底层是地铁出口,并有大量停车场。
地下商业街吸引大量的城市人流,将有效地使人流与车流进行空间分层,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
林荫道中段加设一条大型玻璃顶,玻璃顶两旁规划种植的行道树,起着隔声防尘作用,形成一个相对安静的空间。
广州大剧院建筑分析
观众服务功能
观众席位
剧院设有多个观众席位,可容纳不同规模的观众, 满足各种演出需求。
观众休息区
提供宽敞的观众休息区,设有餐饮、购物等服务 设施,为观众提供便利的观演体验。
残疾人无障碍设施
注重残疾人观演需求,设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 卫生间等设施,确保残疾人观众的便利性。
后勤与设备设施
05
未来发展与挑战
维护与更新
定期检查与保养
对建筑外观、内部设施和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安全和正常 使用。
及时维修与改造
对损坏或老化的部分进行及时维修或更换,必要时进行改造升级。
保持与原设计的协调
在维护和更新过程中,应保持与原建筑设计风格和理念的协调统一。
功能拓展与升级
增设多功能厅
考虑增设小型多功能厅,满足不同演出和活动需求。
环保材料
注重选用环保材料和技术, 如绿色涂料、节能灯具等, 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03
建筑功能分析
演出功能
舞台设计
广州大剧院拥有一个主舞台、两 个侧舞台和后舞台,可根据不同
演出需求进行灵活布置。
音响系统
剧院采用了先进的音响系统,确 保演出音效的清晰度和震撼力,
为观众提供优质的听觉体验。
灯光系统
配备专业灯光设备,能够根据演 出需要进行多样化的灯光效果设
01
后勤通道
剧院设有独立的后勤通道,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布景、道具等物品的运输
和存放。
02
设备设施
剧院配备专业的舞台设备、灯光、音响等设施,满足各种演出需求,同
时设有排练厅、化妆间等附属设施,为演出团队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03
பைடு நூலகம்
城市空间理论分析方法——城市意象、空间形态、空间结构
二、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 在空间论
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在空间论
2.1概述 诺伯格· 舒尔兹的的“存在空间”是林奇的“城市意象”与G.Cullen空 间观的延续与整合。G.Cullen注重具体可见的空间,从建筑、街道、中心等 元素来看待整个市镇地景;林奇属认知空间。诺伯格· 舒尔兹从任何空间知 觉均有其意义作用,因此必须与更稳定的图式体系相对应这一认识出发,论 述了人在世界上为自身定位所必需的基本空间概念,从而导出了“存在空间” 这一概念。所谓“存在空间”,就是比较稳定的知觉图式体系,亦即环境的 “意象()image”。 诺伯格· 舒尔兹对于存在空间的结构进行了更具形态化的分析,称为存在 空间的垂直/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表示存在空间具有层级性,依范围大小可分为: 1、地理区域或国家范围 2、地景或区域范围 3、城市范围 4、街道 5、住家 水平结构(存在于每一垂直结构中)主要由三个元素组成: 1、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区(领域) 2、连接各类型中心与地区的路线(路径) 3、具有特殊重要性与意义的各类型中心(场所)
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1.4 城市形态 城市环境的意象性有利于它视觉的识别和本身的构成,前面所提到的各 类构成因素——道路、边缘、区域、结点、地标都是建造一个明确的有特点 的全城结构的砌块,对于如何设计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呢?林奇认为,它取 决于: (1)应从整体形象性要求,对各个要素进行精心的设计 (2)体现出形态的特性。包括单一性、形式的简明性、连续性、统治性、 结合的明确性、方向性、视野、运动知觉、时间序列等。 (3)要有整体感(各种形象要素组织成一个整体,有序的为人所感知)
小组成员:
汇报日期:
基于环境知觉与人类行为的城市空间研究 一、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二、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在空间论 三、朱一文的符号空间论 四、阿尔多· 罗西的形态—类型学城市空间分析理论 五、空间意义分析
广州市小洲村的整体格局与空间形态
生 活 污 水 也在 此 自然 净 化 . 后来 水 质 曾 一 度 恶
化 。 2005 截 污 后 。 水 质 大 为 好 转 . 居 民 已 开 年 始 重 新将 涌水 用 于 洗 ; , 水道 中又 出 现 了 小 鱼 条 小 虾和 蟛 蜞 等生 物 潮 汐 因 素 方 面 : 小 洲 村 的 水 系 随 潮 汐 而 自 然 涨 落 , 与珠 江 水 同 步 . 每 日两 攻 ,盈 则 碧 波 可 鉴 ,帖 别 泥 沙 毕 现 ,是 其 他 村 落 难 见 的奇
陆 琦’ 卓柳 盈
L u Q i Z h uo i i L uy ng
1息 体特 色
小 洲 村也 称 瀛 洲 .始 建 于 元 末 明 初 . 所夸
约 7 0 。 其 位 于 广 州 市 “ 肺 ”— — 海 珠 区 0 年 南 东 南 端万 亩 果 园 ( 1 0 h 约 2 0 a)的 中心 地 带 . 古 村 选 址 干 城 郊近 人海 口姓 的 。 位 ” . 四 面环 讷
洼释
1 lj i ‰ I 日 一 } 可
3 t E 1t I 6_ 4 … s i
¨ Y a lc mu
/ L^. 2 s1 l 。0 。 c∞ I _ h I
广州市小洲村 的整体格局 与空间形态*
S pa i r ct e t al St u ur and U r an For f X i b m O aozhou V i age i uangz l l n G hou
古 城 墙 和 明清 商 业 街 . 是 小 洲村 乃 至 广 州 市 郊
小 村镇 发 达 商 贸的 历史 见 证 24地形 利 用 ( 1】 选 址 : 古 村 选 址 于 风 水 形 胜 之 讷 位 . 在水 曲中 建 宅 . 即选 择 7较 为 安 全 的 沉 积 岸 而 不是 较 为 危 险 的 冲刷 岸 古 建 筑 集 中 于 最 为 安 全 的北 部 组 团 . 而在 南部 组 团 和 西 部 组 团 只有 少 量分 布 I2 }地 势 与 布 局 小 洲村 地 势 西南 高 东北
城市地理学,城市空间,热点
浅析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摘要: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大城市更是发展蓬勃。
城市的发展不是盲目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合理安排布局,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政策。
城市地理学也相应产生,并快速发展,不少城市地理学家做出了很大贡献。
城市地理学是具有发展性特点的学科,随着城市的变革,每个阶段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也发生变革,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城市地理学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城市地理学近些年的发展情况,包括研究内容和研究热点以及未来研究趋势,意欲有更多人关注到城市地理学并了解城市地理学。
关键词:城市;发展;空间结构1 引言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及其功能的形成、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城市地理学是城市科学研究体系中的重要成员。
地理学科以其空间地域性、系统综合性的独特视角和以人为中心的人地关系理念来研究城市,而别于其他城市学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地理学获得长足发展,在学科的融合和渗透中,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吸收了必要的营养,又采用了数量方法、计算机、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手段,成为地理学中最活跃的人文地理学分支之一。
当前,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
为了揭示城市系统的空间现象,必须深入研究形成这种空间现象的社会、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等非空间因素。
城市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一种城市。
2 城市地理学发展进程1900年以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解放前,我国城市地理学发展缓慢,少数地理学者发表过关于城市分布和研究城市的论文,分为两类:对城市的研究和对乡村的研究。
研究对近代中国城乡分布状况、基本特征的描述和解析居多,从属于聚落地理的范畴,真正的城市地理研究尚未展开。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地理的研究才渐渐展开。
感知与真实_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
感知与真实: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感知与真实: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导言城市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空间,同时也是人们感知和认知的对象。
城市意象是指人们对城市的主观感受和认知,而城市空间形态则是城市在客观空间上的表现。
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研究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城市的本质和城市发展的特点。
本文将从城市居民的感知出发,探讨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并通过初步研究来阐述这一关系。
一、城市意象的构成与表达城市意象是城市居民对城市的主观感受和认知,即人们对城市的印象、感觉和理解。
城市意象的构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历史、文化和个人经验等。
城市意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如文字、图像、音乐等。
在城市意象的表达中,城市空间形态起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居民通过观察和体验城市的空间形态来形成他们对城市的感知和认知。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特点与影响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在客观空间上的表现,包括建筑、道路、广场等各种空间元素的分布和组合方式。
城市空间形态的特点与城市的发展和演变密切相关。
不同城市的空间形态存在差异,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居民的感知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态能够提供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生活环境,而不合理的空间形态则会给人们带来不便和不舒适。
三、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从城市意象的构成和表达来看,城市空间形态作为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感知和认知起着重要作用。
当人们进入城市空间时,他们通过观察和体验城市的空间形态来形成对城市的感知。
而城市的空间形态又受到城市居民的感知和认知的影响,因为城市居民的需求和偏好会影响城市的设计和规划,进而影响城市的空间形态。
因此,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四、初步研究方法和结果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法,选择某城市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