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七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七篇【篇一】最近看完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从小就喜欢历史。
我印象中自己真正看完的第一本书就是《上下五千年》。
那套书一共厚厚的三册,是写给小学生看到的,多是一个个的小故事。
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历史。
上学时开学发的新书,历史课本从来都是第一时间拿回家先翻完了的。
但是,断然不敢说自己懂中国的历史,事实上我真正开始对中国历史开始有点自己的理解,那都是上大学之后的事了。
即便是现在,对于中国的历史,我也只是翻过一两本书,看过些别人讲述的历史故事,而把历史当做一门学问,好好研究一下,就当这本《中国大历史》是个开头吧。
这本书很早就听过,这次翻看,没我想象的晦涩,但是有些内容确实值得多次研读。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作者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是什么力量或者什么原因造就了今天的中国?一、地理环境因素“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正如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类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生存的问题。
在物质不丰富的情况下,为了生存,才有了分工合作,慢慢形成了国家。
按照作者所言,纤细黄土示意耕种,可以供原始的工具耕耘,所以中国社会形成了小块耕地的操作。
泛滥成灾的黄河,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能够调度全国资源,来帮助灾民恢复生活或者是建造大型的水利设施;中国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抢夺也需要国防上的集权。
游牧民族每当天气干旱气候不好的时候就偷袭中原,抢夺粮食,所以要修建长城这样的防御设施。
这一点可以通过全国的国防线与十五英寸的等雨线符合作为印证。
二、家族组织与社会秩序中国的农耕方式使人们有一种自然的家族式聚集倾向,那么儒家思想中对于家族伦理道德的强化也使得家族成为中国最牢固的基层组织。
要让这种基层组织稳固下去,提倡家族团结就是一种必然。
“对待其他人的好意,也务必有亲疏之分,有如血缘关系之远近。
所以认为个人或凭私利观行事,或对旁人一视同仁,可能对现代读者富有吸引力,但在古代中国却不和世纪,首先在法律上即会产生纠纷。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一部作品,该书用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观点、向前看的方法解读中国历史,读起来酣畅淋漓。
全书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即古代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探索历程,试图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不能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这个问题。
该书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帝国时期,即秦汉第一帝国、唐宋第二帝国、明清第三帝国。
作者认为,黄土、黄河和东亚季候风,是影响各朝代命运的三大地理因素,决定了各朝代要采取怎样的治理体系。
例如,东汉后长达三百多年分裂局面的形成,是由于土地兼并导致地方实力日渐壮大而中央权威不振;安史之乱源于财政困境,即使将挥霍的钱财全部用于国防建设,在当时也缺乏使这些资金进入国防体系的有效财政转移手段。
政治军事危机不可避免,再加上后期的黄巢起义,唐朝的威权体制终被掏空。
此外,该书还分析了明朝的历史。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先有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主动与海外交流沟通,后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技术思想。
但明代又是一个极度中央集权的朝代,明太祖建立的庞大农村集团,使得后世不得不一次次采取内向、紧缩的政策,以应付从内、外纷至沓来的问题。
面对农民起义和满清的内外侵扰,财政早已破产的明朝最终走向崩解。
虽然该书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但其中的观点、视角在四十年后的今天仍是让人耳目一新、常读常新。
《中国大历史》读书心得体会
《中国大历史》读书心得体会写读书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明白书中或文中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中国大历史》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
《中国大历史》读书心得体会一其实先前对这本书我了解并不是很多。
只是知道作者黄仁宇先生经历不凡。
我想在读一读中国历史的初衷,所以就动了心翻看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也确实觉得有点宽泛、不得要领的感觉,不过还好,坚持就是胜利,花了一段时间继续读下去欲有一种与从不同的感受:很新鲜,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次感觉到读史的趣味。
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
这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文章。
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黄仁宇先生在历史学中展示出来的眼光无疑是值得钦佩的。
在本书中他以地理条件来发展历史,尤其不同于传统历史书写方法,将历史事件以宏观的角度、综合条理,使读者随之眼界开阔,纵横千年。
特别是在本书起首,作者由中国历史的发源地来推展引领全文,而非一向认定的以年代来划分,让人了解围绕着地理发生的历史情景,对于历史的演化,更能产生具体而清晰的概念。
首先,应当说作者是非常专业的。
黄仁宇先生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
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
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着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着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着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一部以中国历史为主线,展现中国文明发展脉络的巨著。
在阅读完这部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通过《中国大历史》这部书,我对中国历史的长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从远古时代的夏、商、周三代到秦、汉、唐、宋等朝代的兴衰,再到近现代的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等重大事件,作者将中国历史串联起来,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对中国历史的时间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其次,通过《中国大历史》这部书,我对中国文明的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明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
在这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中国文明的独特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文明以其独特的传统价值观念、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让我对中国文明的独特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再次,通过《中国大历史》这部书,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其发展规律是非常复杂的。
在这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通过《中国大历史》这部书,我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是一个充满智慧和传统的历史,它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这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是一个充满智慧和传统的历史,它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这让我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中国大历史》这部书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国文明的独特性、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中国历史的意义进行深入的剖析,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黄仁宇先生的一部巨著,它以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考和丰富的史料,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发展演变。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黄仁宇先生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演变。
他以“大历史”为视角,将中国历史置于全球历史的背景之下,揭示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交融与互动。
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分析和评述,使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以及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种全局性的思考和观照,使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其次,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他不仅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进行了梳理和阐释,还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述。
例如,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演变、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变革和革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使我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和思考。
他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历史的未来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未来。
他希望中国人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努力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这种对中国历史的未来走向的展望和思考,使我对中国的未来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大历史》,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更好地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中国大历史》能够成为更多人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书,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范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范文
《中国大历史》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宏观叙述。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观点和感悟:
首先,这本书很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
作者从远古时代开始,一直到现代,逐步展现了中国历史的起伏和变迁。
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描述和分析,我对中国历史的整体轮廓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深入挖掘了中国历史的内在逻辑。
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更加注重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探究其背后的根本原因。
这种深入剖析历史的方式,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
此外,这本书还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进行了重点阐述。
从黄河文明的形成,到各个朝代的兴衰,再到近代中国的兴起,作者都很细致地解释了这些转折点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这让我更加明白了中国历史中一些关键时刻的重要性。
最后,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和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我发现中国历史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思想。
这些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
我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独特性感到更加骄傲和自豪。
总的来说,读完《中国大历史》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国历史的伟大和复
杂性,也让我对中国文化和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同时,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通用21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读后感(通用21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篇1《中国大历史》的作者黄仁宇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
之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
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他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
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
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黄仁宇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
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
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
在著作的意图上,作者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
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
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历史著作,读后让我深受启示和触动。
首先,这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为背景,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丰富的历史遗产。
从古代的夏商周到现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重要时期、朝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演进。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剖析,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历史的脉络和发展轨迹,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客观、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不仅呈现了历史事实,还深入探讨了历史事件背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剖析,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因素性,历史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由众多的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体系。
同时,书中对历史人物的深入剖析,也让我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他们的决策和行为受到当时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这使我对历史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不再简单地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更加注重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此外,这本书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和思考。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观察,书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和对未来的启示。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对现实和未来的指导意义,认识到我们身处的时代和
历史地位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关注当前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并思考如何在历史的经验和启示基础上,为未来的发展走向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大历史观后有感(共5篇)
中国大历史观后有感(共5篇)第一篇:中国大历史观后有感读《中国大历史》和中国性格形成的臆测题目挺长的,没办法,可以看做是一种有意为之的关怀。
我自己倒是认为蛮贴切,直白,让人找不到反悔的证据。
这是一种性格,即今天我要说的东西。
这本书说实在的我没读完,不过看出些东西,心里还是有些感触的。
黄仁宇开头也说清楚了,综合重于分析,所以,在此我想用综合说说读这本书看出的一条线,中国人性格的一些猜想。
作者前面部分提到两个教授的时候,顺便隐藏反对一样的提出自己作历史的方式。
据我所知,大部分喜欢质感的人都很在意分析事物。
另一部分喜欢内涵的人就更注重结合事物抓连线的点。
我感觉我身边的人都是这两个端点。
感官化的人和心灵化的人,这两种性格是性格的两个重要端点。
感官化的人重视感观,实际,性情敏感;心灵化的人大气,会读心,比较受欢迎。
而我要简略的就是端点周围的东西。
我感觉中国人就是两种性格的混合。
现在的普遍是两种性格的结合体,就看更偏向哪个端点,感官,还是心灵。
两种性格,北方游牧,南方农业。
作者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客观。
他写书阐述历史的时候简直是给外国人表达。
其实也就是英文的。
就是给人,而不是中国人。
我还是比较赞成这种方法。
如焚书坑儒,作者写成焚烧诗书,活埋反对者。
他写中国人性格极其客观。
中国现在的国家制度,处事风格源自周朝。
作者提到,夏朝存不存在还是个谜,或者说夏朝根本就是制度化的原始社会。
中国国家起源于商周。
商朝和周朝中国的特点开始显现。
商朝尚武,风格剽悍,残暴,实际。
商朝是个很重实效的时代,商代的青铜铸造比周朝的要好。
据说纣王就是武功高手,关于纣王其实也有很多疑点,我并不认为正义是一方定义的。
周朝尚文,重农业,懦弱,重形式。
周朝上级追求完美和形式,做事远没有商朝的实际作风。
东周末年的百家争鸣已经是两种性格的主流了。
百家争鸣以法家和儒家居大。
法家思想主张实际的统一征战,依法制国。
儒家也主张中央集权却要用礼仪道德统一。
东周诸侯一方面推崇好听的儒家的仁义,一方有采取法家的制国统一主张,这种表面形式的虚伪正是周朝流传下的性格特征,周朝之后,国家纷纷效周,中国思想性格逐渐定型。
《中国大历史》小学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小学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小学读后感
读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一书,觉得他写书的思路和别人不一样,他是以经济学的角度来写历史的,他觉得朝代的更迭与经济有很大的关系,或者说经济决定上层建筑。
黄先生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是否要责备宋代的改革者,他们过于轻举妄动?要不是他们的失败,为何1000年后,无人再敢尝试以货币作管制的基础?是否咎在忽必烈?他一心只顾到战胜取功,而未将中国本部构成一种系统?是否我们又要谴责明太祖朱元璋?他是否对宋朝的失败反应过甚,因此才把钟表向后倒拨,超过了任何合理的程度?是否清代的皇帝也有罪愆?他们一心只想做中国式的天子,而不敢真实地恢复中国固有文化的长处。
”
这一段话的开始说宋代的改革者是指王安石,由于王安石的失败引起一系列的社会的变迁,以至于影响1000年后整个社会的发展,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
我认为王安石的.失败可能能影响一个朝代,但能影响1000多年,我认为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中国如此之发展,主要是每个朝代的开国者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
忽必烈武功很好,而且崇尚武功,他的元朝所占有的面积最大,但统治的时间较短。
朱元璋乞丐出身,他的目的要能守住他的天下,并没想有大的发展。
清朝是满族,少数民族,他们能得天下,守住他们的天下,要向汉族学习,最好照搬照抄,也没有与其他国家有太多的交往,并没想有大的变革。
【最新】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范文一
【最新】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范文一>黄仁宇先生对中国历史将行了概括,极其精炼,读后的总体感觉是:挺喜欢看他的文字,当然在他的书中可以读出他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倾向性,添加了个人的看法,但很准确,同时也觉得他看得比较透彻,拨开了挡在历史面前的愁云惨雾,所以挺耐看的.>札记读了>这本书,我看来主线有三条:其一,作者说了黄土地带是中国历史的源流,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针对这一点,作者提到了千百年来,中国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而黄土地带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源头,可见黄土地带的重要性.而且,西安是十一朝古都,这又为黄土地代添了几许功绩.同时黄河流域的治理问题更影响到中央集权的产生,因为当上层建筑不适用于经济基础时,适合时下发展的上层建筑便会呼之欲出.还有,黄土地区的气候使得农业问题的产生,而解决问题需要强有力的中央体系.这一切都体现了黄土地区作为客观条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在作者的描述中,中国历史的产生,发展,辉煌,都和中国历史发展的源头是黄土地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细细想来,西安的作用却是留存至今,凡是对中国历史有些了解的人对西安一定都不陌生,就算是中国的文化也在西安有很多的体现.还有,在西安兴起的周朝,其兴盛可见一斑,远远超过在东部发展起来的商朝,所以西安这一地带,注定要对历史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其二,作者认为儒家的思想对历史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中央集权都颇有影响.首先,作者认为亚圣孟子的观念更为成熟,对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更有帮助.孟子的观念作为客观条件对秦的发展巩固很有帮助,他认为君主是必要的,等级是要有的.而后,汉武帝尊重儒家思想,同时也沿袭了严酷的刑法来维持人民秩序,所以说汉的政治文明是多种思想的结合体.总的来说,书中提到的儒家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风向标,对中国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这点我承认,但与此同时我个人有几个不同观点;我认为儒家重农抑商的观点就值得考量,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对西方商业的发展望尘莫及,也就突显除了其思想的弊端,但放在当时看,确有它的先进性.另外,书中提到的儒教,我不是太明白,能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又不被提倡,实在很难理解,难道是说中国人思想的保守性已经到达这个地步了么!的确,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最灿烂的部分之一, 论语孟子等一直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们学习, 仁仁爱也一直被人们所提倡.另外,就是中央集权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清朝是先构成集权体制,并没有等待社会多元化,集权也没有国家的象征,所以远不如西方的法制化,西方更加民主,自然.在我看来,时至今日,中央集权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大力量.通过着本书,我将中国的历史以一个新的角度又理解了一次,很有感觉.。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巨著。
阅读此书,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以及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勇气。
这本书涵盖了从古代文明的起源到现代中国的发展,为我展开了中国历史的宏伟画卷。
首先,本书让我对中国历史的时间跨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从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文明起源,到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近现代历史的起伏,中国历史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转变过程。
我了解到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重要事件,这些事件对中国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历史的千姿百态和丰富多样。
其次,本书揭示了中国历史的一些重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如孔子、墨子、老子等,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
通过阅读本书,我更加了解了这些思想家的理论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
这些思想观念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本书也对中国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领导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火烧瑶台的故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等等。
通过对这些事件的研究,我更加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以及各个时期的领导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影响。
同时,通过阅读关于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的描述,如项羽、刘备、孙中山等,我对中国历史上一些伟大的个体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最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历史中民主、平等和社会公正等价值观的重要性。
历史上的中国人民在遭受外来侵略、内部混乱等困境时,始终坚守着这些价值观,并努力为实现社会和谐做出努力。
这种精神鼓舞着我,让我更加珍惜现代中国的稳定和繁荣。
总的来说,阅读《中国大历史》让我对中国的过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多样性,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中国人民对于自己国家的深厚情感和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的精神。
通过研究中国历史,我也更加明白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和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将继续指引中国走向更加繁荣和强大的未来。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历史巨著。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规律。
我从这本书中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深厚底蕴。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时间为轴线,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不同的时期,对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通过对每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阐述,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的长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有了全新的理解。
中国古代强调礼仪之邦的思想,强调家族的延续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同时,也强调学问的重要性,尊重知识分子的地位。
这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保障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另外,《中国大历史》也详细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唐朝的开元盛世、宋朝的科技繁荣等。
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讲解,我进一步领悟到中国历史的辉煌和中国人民的智慧。
这些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古代历史的记录,更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还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人伦关系和孝道等价值观念。
这些传统价值观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也使得中国文化能够传承至今,独具魅力。
同时,我也对中国历史中的苦难和挣扎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中国历史中充满了动乱和战乱,这些苦难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然而,中国人民在这些苦难中始终坚定、勇敢前行,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的态度让我深受感动。
通过阅读《中国大历史》,我不仅仅了解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还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勇气。
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认识,也加深了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总的来说,《中国大历史》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历史巨著。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600字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600字中国大历史读后感600字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收集整理的中国大历史读后感6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600字1《中国大历史》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专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历朝发展的问题,从欧洲的历史,以至经济学都有利用。
读完这《中国大历史》,便可感觉,作者写的历史,自始至终都在问着这样的一个问题:缘何中国的文明未能发展出上资本主义?求解这个问题,作者的关注点集中在财税制度上面。
依着这样的思路,从作者的叙述中,隐约可以看出,作者将中国的几千年发展历史分为了三段:第一段是中央集权、官僚体系、意识形态逐渐形成的时期,从商周发端,到秦汉;隋唐第二段是从城市商业和国际(边境)贸易中产生了商业社会的种子,但这种子在官僚体系、自耕农经济和意识形态面前,只是发展出了服务于宫廷地主玩乐所需的奢侈品生产与商业,这一段从宋元到明清,中间从王安石变法到张居正变法,似有着搞”数目字管理”的意向,但数目字管理的条件仍未具备,变法必然失败;第三段是清末受到外来侵略与冲击,开始寻找强国的途径,从清末的洋务自强运动到维新变法、立宪改革,再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直到改革开放,这一波一波的革命终于推翻了封建帝制,也创造了“一个新的高层机构”和“一个新的低层机构”。
而“现在中国当前的任务,则是在高层机构和低层机构间敷设有制度性的联系才能从上至下,能够以经济及法治的方法管理,脱离官僚政治的垄断。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600字2黄仁宇先生的作品,充满了铺陈的豪迈与细节的生动,历史就像是一块宝藏,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视角和逻辑,提炼出的内容总不乏深意与新意。
如果说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还只是从每个朝代的内部去剖析细节,那么黄先生的大历史观无疑具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距离感,在粗线条的史料归纳中,将历史构成一个简明连贯的纲领,进而与现代化的先进国家如西欧和美国对比,这种大历史观的着眼点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更具现实借鉴和参考价值。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优秀6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优秀6篇中国大历史读后感篇一“一部中国文明史,就是一部经济发展史。
用经济学的视角看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之演变,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这是这本书封面写的,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就被这句话给迷住了。
原因之一是上学期刚好学了一点经济学,其次就是本身就喜欢这种独特视角下的分析,这种分析能让人的思维更加具有客观性。
寒假在家,比较冷,在被窝里过冬的时候就顺便把这本书翻来看了,起初看序的时候,实在是太长,又有许多人为此书作序,总之,有点儿枯燥,但是当正文开始之后,便开始觉得好看起来了。
由于这本书是小篇章的模式,每读一章,都有不同的感受,下面我就简单抽取一些章节来谈谈我的感受吧。
一、轻重之说与国家干预。
这个章节讲述了中国很早就开始了国家干预,比如汉武帝采取了由中央上林三观铸五铢钱;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均属平准机构以进行各个地方商品的调度‘盐铁实行官营等······国家干预的存在,使得在一定时间内,国家变得更加富强,经济市场变得更加稳定。
但随着国家干预强度的增大,负面影响则显现出来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微观主体的发展受到制约,其自律意识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差;二是委托,代理关系出现了比较多的问题,在层层叠叠的行政机构之间中反映得尤为突出。
正如侯家驹在《中国经济史》中说的:“国家干预”在现代社会中,是政府与政策性干预来维护社会公正和经济正常运转;但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
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是国家调整经济运行的两种手段,在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史上都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我国目前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期,如何正确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尤为显得必要。
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告诉我们,必须把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这一转型时期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读后感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
之所以把它称为,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
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首先,作者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
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
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
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
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
在著作的意图上,作者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
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
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
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
同时也能够在其中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其次,在这本书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
比如书中认为明朝是内向的;整个华夏古代史,就像是一部完整的农业文明;世纪末的中国就像玉制的装饰品,表面光鲜但内在异常脆弱。
纷繁错综的社会现实,经他这么一说,就清晰而简单了。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一本让人震撼的巨著,它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发展脉络,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的坎坷与辉煌。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本书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梳理和分析,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的坚韧与智慧。
从夏朝的建立到当代中国的崛起,每一个朝代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特点和成就。
尤其是在战乱频仍、政权更迭的时代,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对家国的忠诚和对文化的传承。
正是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才使得中华文明得以传承至今,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
其次,本书还深入探讨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
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开疆拓土、唐朝盛世、宋朝科技发展等等,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也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另外,本书还对中国历史的一些重要思想和文化进行了深入解读。
比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通过对这些思想和文化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也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总的来说,《中国大历史》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历史巨著,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坎坷与辉煌,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
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历史,传承文化,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读懂《中国大历史》,从中汲取力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1000字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1000字《中国大历史》读后感1000字范文:第一次知道黄仁宇,是读他的那本著名的《万历十五年》。
角度非常独特,后来了解了黄仁宇的个人经历,才知道了缘由。
他年轻的毕业于黄埔军校,干了很多年的革命。
后来去美国当上了历史学的博士。
有了这种前半生当兵,后半生在美国当学者的独特经历,我认为这使得他的书有浓厚的西方学术派风格和家国情怀。
这本《中国大历史》,也是跳出了传统地解读历史的角度,不从仁义道德出发,而是以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把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梳理了一遍,寻找中国历史整体的发展脉络。
我认为整本书都在核心叙述一个观点:在中国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作用下,中国政治统一的程度远超过国内的经济组织,继续发展的结果,只有使两者都受挫折。
中国几千年,黄河的无数次改道都使得依靠黄河耕种的中华农耕民族吃了无数苦头,还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的每隔几年就必有旱灾和涝灾的大量人间悲剧。
这使得这个农耕民族在几千年前就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治组织把力量统一集中起来去修水利设施对付黄河,需要粮食贮藏应对灾年。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国在公元前的秦国就统一了,取消了封建制,走向了郡县制。
比西方国家早了几千年。
这种政治上带来的过早成熟,和经济上力量无法得到有效的累积,这两者的矛盾,成了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主要旋律。
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
历朝历代,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这样的“马尔萨斯陷阱”就会重复出现。
国家体制的最大功用是将千万的农村纠结在一起。
意识形态较科技优先,读后感.文化上的影响比经济重要,各级官僚的消极性比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还要被重视。
甚至边境上的武装冲突也不足改变这作风。
这使得中国处于一种长期的“停滞”。
例如黄仁宇在讲唐朝李世民和武则天的英明神武时,说到了科举考试、推崇儒家对于体制的更新适应这个新的环境,建立了盛世,维系发展这个超大帝国的重要作用。
但是分析安禄山之后唐朝的衰亡时,他说唐代之覆亡不由于道德败坏,也不是纪律的全部废弛,而是立国之初的组织结构未能因时变化,官僚以形式为主的管制无法作适当的调整,以致朝代末年彻底的地方分权只引起军阀割据。
《中国大历史》之读后所感
《中国大历史》之读后所感去年一次公司例会上,余主任曾提到过10本书,其中有一本是《万历十五年》。
这本书早就略有耳闻,也数次在街边书摊见到,一直以为是一本类似于《史记》、《资治通鉴》之类的历史传记。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店看到《中国的大历史》,作者就是《万历十五年》的黄仁宇。
粗看目录和书序,发现有并不是一本普通的历史书,作者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可谓精炼而独到,索性在《万历十五年》之前先看了这本《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先生所叙之历史,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中国的历史长河,创史家之先例。
且自始自终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为何中国文明的发展中未能衍生出资本主义经济?而其将关注点放在了“财税制度”上。
众所周知,黄仁宇是明史专家,其中明朝的财税制度更加是其研究重点,也许其遵循“大历史”的研究角度,以小见大,从明朝的财税制度看见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顽疾所在。
纵观《中国大历史》,黄仁宇先生从夏商周开始,洋洋洒洒阐述了中国两千年的文明史。
其中涉及政治经济体制、军事战役、艺术思想等等方面,而作者更为重点着眼的则是——政治经济体制的发展。
其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是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继而形成百年不变的官僚体系,而维系上下级的管理规则,则是一种以儒家为基础、几经修正的道德伦理的意识形态。
此种统治形态,历经千秋的朝代更迭(现代中国除外)未曾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此种统治形态,产生于夏,基本形成于宋,而极致于明。
用黄仁宇先生的一句形象而通俗的话来说则是“潜水艇夹心面包”。
上面一块长面包称为官僚阶级,下面一块长面包称为农民,两者都混同一致,缺乏个别色彩,其当中的事物则为“文化精华”。
这种体系的维持之久让人惊讶,可以这么说,统治阶级的主要经济来源,这两千年以来都是以自耕农所缴纳的税收为主。
经济形态决定上层建筑体系,这就决定,统治庞大农民阶级的官僚体系的形成是必然的结果。
为何这种政治经济模式能长久地代代更迭而没有本质地变化,或者说,在这样的层层级别之下,为何作为最低层的农民,却心甘情愿地被“奴役”了几千年(虽然当中的无数次农民起义,要不就是不成气候,要不就是充当了朝代更迭的工具)?作者在此提出了“数目字管理”这一关键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这部书短短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从有文明开始到近代两岸关系上历史全貌。
一改以往史学家的著述方式,不以史料堆砌为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为关注点。
作者倡导大历史,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欧美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作进一步的研究。
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结构框架。
作者提炼各朝代时期的有特征的事物,如文化、地域、体制之类,研究它们的特点,总结了历史之因果关系,强调了一种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他一直提倡的“大历史观。
总体上,我在阅读此书时有三大收获,现简述如下:
第一,对历史的整体认识有所提升。
一般传统历史家将中国史看做帝王之家史,以为皇帝君王者,号令天下,无所不从。
然则在此书中,作者向读者传达出鲜明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历史,是在一种道德的指引下运行。
帝王要有所作为,也必须依着道德轨迹,或者成为道德之代言人,否则便不能收到万民的支持。
作者在书中屡次用到“中国是一只大型的潜水艇夹肉面包”,此比喻虽生硬而令人费解,却还是充满想象力的。
历史发展乃上下两重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要维持整个国家之稳定,上下必须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的引子,在古代正是道德。
作为古代经济之基础者,正是“农业之系统”,其与“商业之系统”相对。
凡古代之昌盛时期,必有解决土地问题之暂时良策,并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待到每个朝代后期,由于小自耕农的衰落,农业凋敝,国家自然混乱了。
第二,对一些具体历史细节的纠正认识。
在对人方面,比如,我从书中知道,慈禧是在光绪帝死后不到24小时去世的,而洪秀全则是在运动失败前服毒自杀(对这点我尚且有所怀疑);宋朝皇帝赵琐以及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都有一番雄心壮志,专于政事,却无力回天。
在对事方面,我知道王安石的新政,使中国在当时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
其广度和深度不曾在那时世界里任何地方提出。
元朝两次征日,未能
取胜的原因,乃是“神风”帮助,看来战无不胜的蒙古骑兵到了海上战斗力就减弱了。
辽东半岛在“三国干涉还辽”之后的坎坷命运,之前在历史教科书中却只字未提。
“文化大革命”虽说是十年离乱,却也提供了一个新的改组机会。
第三,财政对于中国古时朝代的兴衰有重要影响。
黄仁宇先生在书中对于每个朝代,都会专门分析其财税制度。
若财税制度符合当时小自耕农的实际情况,则国家能够得到充足的财源;而如果该朝代未能建立合理的财税体系,则灭亡不远矣。
历史界甚至公认明朝之覆灭由于财政的破产,黄老也曾提出民国时期各军阀未能成为实际之强人,他们缺乏效能的主因在财政。
两税法、王安石的变法、一条鞭法等等都是各朝代为了挽救颓势对于财税制度的改革。
但这些改革之所以要么未能实行,要么未能取得实际效果,正是因为他们要么脱离小自耕农的实际,要么由于改革主持者失势,其所倡导的政策,也被反对派否定。
小自耕农的破产与国家之衰落往往构成因果关系。
结果国家税收不能按时按量征收,君主只好提高税率,或者变换着方式增加附加税。
军人不能按时获得足够军饷,则军队素质下降,遇到各种天灾人祸,国家也无足够能力应付。
真是成也财政,败也财政。
这甚至让我有些怀疑,是否中国古之朝代更替,无非是“财政周期”?
如此看来,财政之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
那么由此及彼,现今中国财政制度的设置,对于国家之强盛必定也是举足轻重的。
然目前国家财税制度所受之诟病,已经愈加明显。
学财政的人应该以完善这一整套制度为己任。
书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除非下层有法制上的保护,上端无限制收税的权利并非执政者之福。
因为全国财政并无实际上之结构,各级人员也各就自己的方式敷衍塞责。
目前我国对于下层之法律保护已算有所进展,但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尚不到位。
如此,要想到达作者提出的真正“数目字管理”,尚有一段距离吧。
比如目前增值税的征收就常常遇到逃税偷税的现象,而要想实现如美国之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实在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