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整理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

摘要人们讲储层的基本性质在三维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或各项异性称为储层的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无论是岩性或物性变化,通常都是极其复杂的,并且直接影响开采效果。
本文主要针对油气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内容与发展进行讨论。
本文所运用的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对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研究,除了从地质角度去考虑控制储层非均质性形成的因素外,还把储层所处的沉积微相、油层的顶底面构造以及流体在其中流动能力等因素纳入了研究中。
研究储层的非均质性,不仅可以升华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而且在确定开发方案、进一步部署井网和提高采收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表征参数、分层系数、砂岩密度、有效厚度系数目录第1章前言 (1)第2章储层非均质性概念 (1)2.1 储层概念 (2)2.2 石油天然气储层地质学概念 (2)2.3 储层非均质性概念 (3)第3章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4)3.1 Pettijion(1973)的分类 (4)3.2 Weber(1986)的分类 (5)3.3 Haldorson(1983)的分类 (5)3.4 裘亦楠(1989)的分类 (6)第4章层间非均质性 (7)4.1层间非均质性研究 (7)4.2层间非均质性的成因 (7)4.3层间非均质表征参数 (8)4.3.1分层系数、砂岩密度、有效厚度系数 (8)4.3.2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8)4.3.3统计表征参数方法 (9)4.3.4 油田开发应用 (10)第5章层内非均质性 (10)5.1 垂向粒度分布的韵律性 (10)5.2 层理构造……………………………………………………………………. .115.3层内夹层 (11)5.4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 (11)5.5引起层内非均质性的根本原因 (12)第6章结论…………………………………………………………………………….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第1章前言我国地大物博,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第11章储层非均质性

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 可以采出的石油储量
35% 平均采收率
30-45% 残余油
25-35% 未采出的 可动油
必须用昂贵的 化学剂才能采 出的石油储量
被油藏非均质性 隔挡在地下,当前 正在挖潜的对象
28
第6节 剩余油分布
一、成因机理
油气采收率=波及体积× 驱油效率
采油
注水
平面波及系数:
注入剂 波及
宏观 剩余油
质程度平面等值图,表征其平面变 化。研究重点是渗透率方向性,它 直接影响到注入剂平面波及效率。
5、渗透率方向性
15
第3节 平面非均质性
二、对开发影响
影响注入水平面波及范围 1、高渗带方向; 2、古水流线方向; 3、裂缝发育方向
影响注采关系和井网布置 对于侧向连续性差砂体,如透镜状砂体,注水开采必须保证每个砂
体至少有一注一采。若井网不完善,则: 1、砂体无钻井控制,油层处于原始状态,形成未动用剩余油区; 2、只注无采,使油层压力越憋越高,注水不见效,最后水无法注入; 3、只采无注,仅靠天然能量采出少部分原油,大部分成为剩余油;
16
第4节 层内非均质性
层内非均质性:单砂层内垂向上储层性质的变化。包括韵律性、渗透 率各向异性、夹层分布等。层内非均质性是直接控制和影响单砂层内 注入剂波及体积的关键地质因素。
3、构造高部位的水动力“滞留区” 注入水常向低处绕流,构造高部位无井
控制则可造成水动力滞留,注水驱不到。
34
第6节 剩余油分布-分布模式
4、断层附近的水动力“滞留区” 由于断层封闭遮挡作用,致使单
向注水受效差,在油水井与断层之 间不能形成良好驱替通道,地下流 体因不能流动而形成滞流区。
35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技术综述

含油饱 和度高 , 砂层薄 的地方则相反。储层平 面非 均质性受砂体的发育程度及沉积微相的控制。
一
储层 的层 内非 均 质性 : 储 层层 内非 均质 性是 指 个单砂层规模 内部垂 向上储层性质的变化。它是
直接 控制 和影 响一个单 砂层 内垂 向上注入 剂波 及体
第 1期
李
婷
赵军龙
在这 方面 起步 稍晚 , 但 近 年来 我 国学 者对 储 层 非 均 质性 的研 究取 得 了一些 的进 展 。 目前 国内比较有 代 表性 的非 均质模 型概 念有 : 秦 同洛 ( 1 9 9 1 年) 根据 油 层规 模将 储层 非均 质性划分 为微 观 、 宏观、 粗 视 和 巨
中图分 类号 : P 6 1 8 . 1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3 ) 0 1 — 0 0 6 2— 0 3
O 引言
国外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始于 2 0世纪 7 0~ 8 0年代 , 相 比于 国外 对储 层 非 均质 性 的研 究 , 我 国
储层非均质性等等都有待人们去探讨 。本文在消化 吸收 国 内外 非均 质 性研 究 成 果 的基 础 上 , 从 岩 心 资
料、 测 井资 料 、 现代 数 学方法 和生 产动 态 四个 方面对
储层非均质性综合研究进行 了初步探索。
收稿 日期: 2 0 1 2— 0 9—2 6 基金 项 目: 陕 西 省 教 育 厅 科 研 计 划 项 目资 助 ( 项 目编号: i 1 J K 0 7 8 1 ) 作者简 介: 李 婷( 1 9 8 6 一) , 女, 湖北 黄冈人 , 西安石 油大学地 球探 测与信 息技术在读硕士研究生。
评 价储层 宏 观 的非均 质 性 , 使 用 测 井信 息 来 定 量 化
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整理

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整理储层非均质性指油气储层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都存在的不均匀的变化这种不均匀变化具体地表现在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等内部属性特征和储层空间分布等方面的不均一性储层的均质性是相对的,而其非均质性则是绝对的油气储层分布与内部各种属性在三维空间上的不均一变化。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地下油气水运动及油气采收率的重要因素。
规模与层次相对与绝对广义上讲:是指油气储层在空间上的分布(各向异性——Anisotropies)和各种内部属性的不均匀性。
影响作用:前者控制着油气的总储量、分布规律与布井位置;后者控制着油气的可采储量、注采方式(如波及系数)以及剩余油的分布。
储层建模:前者的研究结果是建立骨架模型;后则是建立参数模型。
狭义上讲:就是指油气储层各种属性(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电性)在三维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
主要影响因素油气储层非均质性是沉积、成岩和构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构造因素:(断层、裂缝等)(二)沉积因素:(储层骨架及物性)如流水的强度和方向、沉积区的古地形陡缓、盆地中水的深浅与进退、碎屑物供给量的大小)造成了沉积物颗粒的大小、排列方向、层理构造和砂体空间几何形态的不同(三)成岩因素:(压实、压溶、溶解、胶结、重结晶等)压实、压溶、溶解、胶结以及重结晶等作用改变了原始砂体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大小,加上盆地中不同层位地层通常具有不同的地温、流体、压力和岩性,因而其成岩作用各异,次生孔隙的形成与分布状态在空间上的极不均匀,增加了储层的非均质程度就储层沉积学而言,影响其非均质的主要因素是沉积格局的多样性和成岩作用的复杂性。
主要因素作用机理构造因素断层、裂缝等改变储层的渗透方向和能力,连通或封闭储层沉积因素储层骨架及物性沉积颗粒的大小、排列方向、层理构造、砂体形态等成岩因素压实、压溶、溶解、胶结、重结晶等改变原始砂体孔隙度和渗透率影响因素1、沉积因素影响储层非均质最根本因素。
2[1][1].6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2[1][1].6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ac498c34028915f804dc2fa.png)
i 1 n
式中:K ── 一定井段内渗透率 平均值;
h
i 1 n n i 1
n
i
K hi K i / hi
i 1
n ── 一定井段内砂层数; hi ── 第i个砂层的厚度;
Ki ── 第i个砂层的渗透率。
(2)渗透率级差(NK) 一定井段内渗透率最大值与最小值(Kmin)
② 渗透率级差(NK) ③ 非均质系数(突进系数)(SK) ④ 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
① 渗透率变异系数(VK)
一定井段内各单砂层渗透率的标准偏差与其平均
值的比值。即 VK / K 通常可用渗透率 变异系数(VK)粗略 地评价层内非均质程 度。即VK
i
其中
(K
i 1
n
i
K)
(构造和结构因素引起的渗透率方向
性即各向异性,以各向渗透率之间的比值表示。
(3) 裂缝引起的渗透率方向性。 储层存在裂缝时,将会导致严重的渗透率方
向性,要研究各种缝的产状,尤其是其走向。
(4) 砂体总体上的平面非均质性。
可以下列方法描述:
① 井点渗透率的变异系数;
率表示。
(3)连通体大小
①指一个连通体内包括多少个砂体;
②指连通体的总面积或总宽度。
(4)砂体接触处的渗透能力
砂体间相互接触连接,并不一定是流体流动的连
通通道,这主要决定于接触面的渗透能力。
由于上伏冲刷面上泥砾或钙砾的富集,或泥岩披
覆层的存在,砂体间的冲刷接触面可能形成不渗透或 低渗透界面,目前还没有定量描述方法。 实际工作中,发现上述可能破坏砂体接触面连通 性的地质现象时,应通过干扰试井加以验证,以定性
5.储层非均质性解析

地层单元:小层、单层
一-二级
五级
三级
2、分层系数与砂岩密度
分层系数
层系内砂层的层数。表示方法:
分层系数=平均单井钻遇砂层层数=钻遇砂层总 层数/统计井数 分层系数↑→层间非均质↑→油层动用率↓→油 层开采效果↓ 砂岩密度 垂向剖面上,砂岩总厚度与地层总厚度之比,%。
3、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开发层系划分原则:
4、裘亦楠(1992)分类
我国油田生产部门通常使用的分类 分类角度:储层非均质性规模+油田开发生产实用性 (1)层间非均质性 层系旋回性、砂层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隔层分布、特殊类型层的分 布、层组和小层划分 (2)平面非均质性 砂体成因单元连通程度、平面孔隙度、渗透率变化及非均质程度、渗透 率方向性。 (3)层内非均质性 包括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序列、渗透率差异程度及高渗段位置、层内 不连续薄泥质夹层的分布频率和大小、全层规模的水平/垂直渗透率比 值等。 (4)微观非均质性 孔隙非均质性指砂体孔隙、喉道大小及其均匀程度,孔隙喉道的配置关 系和连通程度。 这些性质直接影响油田开发过程中注入剂的驱替效率。
五、开发地震
三维地震 垂直地震测井(VSP) 井间地震
第三节
储层非均质性表征
层间非均质性
平面非均质性
层内非均质性 孔隙非均质性
一、层间非均质性
砂层间差异→划分开发层系、决定开采工艺的依据
→注水开发中层间干扰和水驱差异
我国陆相湖盆沉积体系→层间非均质性比较突出 主要包括:
•层系旋回性
•分层系数和砂岩密度 •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层间隔层 •层间断层、裂缝特征
描述内容:
• 隔层岩石类型:泥岩、蒸发岩、其它岩类 • 隔层在剖面上的分布位置 • 隔层厚度在平面上的变化情况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水运动状态差异性的影响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水运动状态差异性的影响【摘要】储集层的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层间、平面两个方面的差异,这差异导致了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层间、平面和层内油水运动状态的差异性。
全面了解这种差异性,研究并掌握其变化特点和规律,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油层动用程度,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建议在开发层系中,油层渗透率级差控制在5左右,生产井射孔层数控制在10层以内能减缓层间干扰,提高油层动用程度。
注水井随着射开层数的增多,其吸水厚度百分比显著下降,应加强分层。
【关键词】东高点;非均质;层间差异;平面差异;跃进二号东高点构造是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区昆北断阶亚区铁木里克凸起内的一个三级构造。
跃进二号油田已有十余年的开发历史,储层非均研究对油藏注水开发具有中有的指导意义。
储集层的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层间、平面和层内三个方面的差异。
这三个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层间、平面和层内油水运动状态的差异性。
全面了解这种差异性,研究并掌握其变化特点和规律,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油层动用程度,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1 层间差异层间差异是注水开发油田最普通、最主要的差异。
一套开发层系各个油层的性质不同,就形成了层间差异。
1.1注水井中的层间差异和干扰注水井中层间差异的主要表现是,在同一压力笼统合注条件下,由于各层性质不同,其吸水能力相差十分悬殊。
如YⅡ584共射开两个层段12个小层,吸水剖面显示,吸水能力强的有3个小层,微弱吸水的2小层,另外7个小层根本不吸水;如YⅡ165共射开三个层段15个小层,吸水剖面显示吸水能力强的有3个小层,微弱吸水的1小层,另外个11个小层不吸水。
注水井中单层吸水状况不同的原因,除油层本身性质差异以外,还有在笼统注水条件下层间干扰的影响。
如YⅡ7-1井,在全井合注条件下,第七套开发层系Ⅳ-2以下层段不吸水,后来采取分注,Ⅳ-2以下层段吸水,说明该层段不吸水主要是层间干扰造成的。
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油田注水开发的影响分析

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油田注水开发的影响分析摘要:储层在形成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构造作用、成岩作用和沉积环境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出现储层非均质性,其主要包括两个类型,第一种为储层宏观处于非均质性,主要由平面上的非均质和油层的垂向上形式构成,第二种为储层微观非均质性质,其主要指的是油层储层孔隙结果呈现的非均质特征。
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会对油气藏中的油气采收率、水渗流、气渗流、油渗流产生影响,严重影响油田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必须分析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油田注水开发的影响。
关键词:储层;非均质性;油田注水开发;影响油气储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渗透率及孔隙结构发生变化,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夹层、储层所含油体性质、储层表面属性、储集层厚度和储集层岩性等内容,油气藏的开发效果与储层非均质性存在密切联系,且储层非均质性还会产生层间干扰,影响剩余油的分布,诱发单层突进现象,所以必须对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分析,优化油田注水开发效果。
一、储层非均质性(一)微观结构非均质性微观结构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岩石表面性质、孔喉及孔隙结构的性质。
分析储层物性,主要由渗透率和孔隙度两种内容组成,孔隙度的大小将对注入水的体积产生决定性作用,渗透率与非均质性的差异性对油体的流动能力和方向产生着影响,孔隙度对注入水体的大小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孔喉结构中,死空隙的形成主要由于孔喉比增大而产生,究其原因,由于细微孔喉与空隙连接,一旦发生死空隙,将直接影响水驱采收率,比值越大,采收率越低。
润湿性也会在一定程度对岩石孔隙中水的流动性产生影响,若是岩石处于水湿状态下,水极易对岩石表面的油产生驱替作用,以此提升驱油效果,若是油湿,则水的驱替作用会大大降低,水的驱替作用也会随之下降,降低驱油效率。
(二)层内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内容主要包括层内不连续夹层、粒度韵律性和渗透率的差异程度。
层内不连续夹层主要由中、高水洗组成,由于水洗程度较高,其下部却并未进行水洗或者为低水洗,下部分水洗程度不足。
页岩储层微观孔隙非均质性及影响因素

页岩储层微观孔隙非均质性及影响因素吴泓辰;何金先;张晓丽;王爱宽;金洪波;任泽强【摘要】The pore structure in shale reservoir shows strong heterogeneity. To enhanc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n the issue, through sub⁃stantial literatures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heterogeneity of micropore in shale reservoir and its impacting factors. The result has considered that the heterogeneity of shale gas reservoir pore structure reflected both on the pore type diversity and the pore parameters variation including pore diameter, porosity, pore volume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The fractal theories can quantitatively describe heterogeneity of shale pores, thus helpful to carry out comparison heterogeneity strong or weak among shale gas reservoirs, and can probe into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and heterogeneity. Thermal maturity of organic matter,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mineral composition are all have certain effect on shale gas reservoir heterogeneity.%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
碎屑岩的储层非均质性

第五章碎屑岩的储层非均质性储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直接目的层,储层描述与表征是油气藏研究的中心,而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是储层描述和表征的核心内容。
这是因为储层的非均质特征与油气储量、产量及产能密切相关;当前,在油气藏开发中,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就是如何精确认识油气藏中储层的各种特征。
只有科学地、系统地、定量化的研究储层的非均质特征,才能提高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效益,才能对开发井的位置作出最优化的选择,以及合理地设计出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方案。
换言之,储层非均质特征的研究是制定油田勘探、开发方案的基础,是评价油藏、发现产能潜力以及预测最终采收率的重要地质依据。
第一节概念及主要影响因素储层的非均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限的;而均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限的。
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有限的范围内才可以把储层近似地看作是均质的。
当然,海相储层非均质程度相对于陆相储层低,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储量90%来自陆相沉积储层,且绝大多数都采用注水开发。
因此,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对储层中油气水分布规律的认识和开发效果的好坏。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油气储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运动的综合影响,使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的各种属性都出现了不均匀分布和变化。
总而言之,无论是碎屑岩储层还是碳酸盐岩储层,无论是常规储层还是特殊储层,其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在三度空间上往往都是变化的,这种变化就是储层的非均质性。
非均质性对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效果影响很大,尤其是对地下油气水的运动,提高油田采收率影响深远。
广义上讲:储层非均质性就是指油气储层在空间上的分布(各向异性——Anisotropies)和各种内部属性的不均匀性。
影响结果:前者控制着油气的总储量、分布规律及勘探开发的布井位置;后者控制着油气的可采储量、注采方式(如波及系数)、产能以及剩余油的分布。
储层建模:前者的研究结果是建立骨架模型;后则是建立参数模型。
储层非均质性整理

3、构造因素 构造作用对储层非均质具有重要 影响。宏观上通过控制沉积、成岩作 用影响储层非均质; 如构造升降作用形成不同沉积地 貌和构造类型,地貌和构造不同部位 不但存在沉积差异,而且存在成岩差 异。
另外,构造作用应力可在储层局
部形成构造缝,或在大的构造时期形
岩溶作用
成不整合面。
一、 储层非均质概念
二、层间非均质对开发影响
层间非均质性可导致层间干扰 和单层突进,形成层间矛盾及剩余 油分布,使水驱油效率降低。 尤其是在多层合注合采的情况 下,层数越多,层间非均质越强, 层间干扰,单层突进 层间矛盾越大,水驱油效率越低。 层间渗透率(Jk)与不出油砂体 厚度呈正比,层间渗透率(Jk)越大,
不出油的油层越多。吸水剖面上,
遇砂层数表示。=钻遇砂体总
层数/井数 (2) 砂岩密度(砂地比):
砂包泥 互层
泥包砂
砂岩总厚度/地层总厚度
三、 层间非均质性
2、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 (Vk) 层间渗透率突进系数 (Tk) 层间渗透率级差 (Jk)
Vk
( ki k ) 2 / n
i 1
n
Tk
K max k
粒度和分选与原始孔渗性的关系图版一、 层非均质概念二、影响因素
2、成岩因素
选择性成岩作用控制了次生
孔隙储层、古岩溶储层的分布, 导致储层非均质性。
其中压实、胶结、交代、自
生矿物形成使孔隙减小,而压溶 、溶解、重结晶等可以使孔隙增
加,这些成岩作用强度不同,储
层物性就存在差异,形成储层非 均质。
一、 储层非均质概念
松的颗粒),在高压下侵入储层,堵塞孔隙喉道。 3 .工作液在储层发生化学沉淀、结垢及产生油水乳化物。亦 可造成储层损害。
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综述

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综述摘要:非均质油藏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为了能够提高该类型油藏的开发效果,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评价指标,才能够有效提高该类型油藏的研究成果。
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油气勘探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虽然对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一直在不断提高,通过分析储层非均质性的发展现状来看,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及剩余油的影响非常重要。
关键词: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在油藏精细描述中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尤其是在我国很多油田已经进入了中后期的开发,油田内的剩余油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对于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对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非均质性的研究目的性更加明确,研究的范围更加广泛,研究方法由定性逐渐向定量以及精细化方向发展。
通过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方法以及其发展性趋势进行展望,对剩余油的挖潜以及勘探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储层非均质性的含义、影响因素及分类 1.1储层非均质性的含义和影响因素(1)储层非均质性是油田中一种普遍的特性,是指油气储层在空间分布以及各种属性上存在不均匀性的变化,其中主要包括岩性、电性、物性、含油性等特征在立体空间上的分布出现不一致性。
(2)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因素有沉积环境、成岩作用以及储层构造因素和生产动态等。
1.2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1)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储层微观非均质性是指微观孔隙喉道内的地质因素会影响流体流通。
其中主要包括孔隙、喉道的大小分布情况、孔隙结构特征以及内部颗粒分布情况和排列方向等非均质性特征[1]。
(2)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储层的平面非均质性从油藏宏观的角度对油藏进行的分析主要认为包括两个特征方面:分别为油藏的数量和物质的形态,即非均质分布的程度和非均质程度分布特征。
一般情况下非均质性程度分布的特征又可以分为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程度分布的变化和储层垂向非均质性程度分布的变化,不同油藏类型的非均质分布变化对于油藏开发数量和形态的影响也可能会有所的不同。
5.储层非均质性

组合愈复杂,各向异性程度愈高
三、层内非均质性
4、层内夹层
分散在单砂体内的低渗或非渗透层。 •厚度较小,一般几厘米至几十厘米 •直接影响垂直和水平渗透率
三、层内非均质性
4、层内夹层
(1)夹层岩性及产状
①泥质夹层
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等 •砂体中的泥质薄层:
非均质特征 分层性 (层组划分、分层系数、砂岩密度) 层间渗透率差异程度 层间隔层 层间裂缝 砂体几何形态及各向连续性 砂体连通性 裂缝和断层的平面分布 孔隙度平面变化 渗透率平面变化及方向性 井间渗透率差异程度 粒度韵律 渗透率韵律 层理构造及渗透率各向异性 层内夹层 层内裂缝 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 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孔隙非均质(孔间和孔内) 颗粒非均质(粒间和粒表) 填隙物非均质
n i 1
(Ki
K )2
K
3、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3)层间渗透率突进系数
Kmax:最大单层平均渗透率
Kmin:最小单层平均渗透率
TK
Kmax K
Ki:第i层平均渗透率
(4)层间渗透率级差
JK
Kmax K min
K:各层渗透率平均值 n:统计总层数
大庆油田:
三角洲前缘亚相开发层系:Jk<3,不出油的层占12%
一-二级
五级
三级
2、分层系数与砂岩密度
分层系数 层系内砂层的层数。表示方法:
分层系数=平均单井钻遇砂层层数=钻遇砂层总 层数/统计井数 分层系数↑→层间非均质↑→油层动用率↓→油 层开采效果↓ 砂岩密度 垂向剖面上,砂岩总厚度与地层总厚度之比,%。
3、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开发层系划分原则: 开发层系间必须有稳定隔层,且无裂缝贯穿 开发层系内砂层间渗透率差异不能太大,否则,低渗层形成剩余油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发布时间:2022-09-15T03:32:11.75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6期作者:陈新[导读] 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垂向上渗透性的非均质程度、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夹层分布等。
它直接控制或影响一个单砂体垂向上的注入剂波及厚度。
吉林油田新木采油厂 138000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物质供应、水动力条件、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油气储集层在空间展布及内部属性上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即储层非均质性。
它不仅是平面上的变化,更是三维空间内储层性质的变化。
包括:岩性、厚度、物性(孔隙度、渗透率)、润湿性、油气水性质(密度、粘度等)、流体饱和度等。
储层非均质性总体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储层损害的影响。
1、层内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垂向上渗透性的非均质程度、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夹层分布等。
它直接控制或影响一个单砂体垂向上的注入剂波及厚度。
1.1粒度韵律性粒度的韵律性受沉积环境、沉积方式及水流等控制,水流强度大,携带的颗粒粗,反之则细。
由于水流强度的周期性变化造成粒度粗细的周期性变化。
粒度韵律性是构成渗透率韵律性的内在原因,对层内水洗厚度大小影响很大。
(1)分流河道微相沉积正韵律砂体工区目的层正韵律发育,颗粒粒度自下向上变细,正韵律往往导致物性自下而上变差。
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的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发育正韵律结构。
该砂体为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微相,粒度沉积为正韵律,孔隙度值由12.5%上升到18.6%,呈正韵律性。
渗透率由0.14×10-3μm2上升到8.61×10-3μm2,渗透率变异系数1.62,渗透率突进系数7.02,级差1060。
砂体的渗透率与孔隙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层内非均质性较强。
(2)分流河道微相沉积复合韵律砂体工区目的层中复合韵律相对正韵律不发育,多为多期河道叠加形成,也有分流河道微相沉积形成。
1、简述储层非均质的定义以及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1、简述储层非均质的定义以及其影响因素是什么?答:储层非均质性是指油气储层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
影响因素:构造因素:断层、裂缝等;沉积因素:储层骨架及物性;成岩因素:压实、压溶、溶解、胶结、重结晶等。
2、如何表征层内非均质性?答:层内非均质性的主要量化指标是:1)渗透率的差异程度——影响流体的波及程度与水窜;2)高渗透率的位置——决定注采方式与射孔部位;3)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控制着水洗效果;4)层内不连续薄泥夹层的分布频率、密度与范围——影响开采方式与油气水界面的分布。
3、何谓流动单元?如何研究储层流动单元?答:流动单元是从宏观到微观的不同级别上的垂向及侧向上连续的影响流体流动的岩相特征和流体本身渗流特征相似的相对均值储集单元。
研究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1)精细沉积学方法;2)应用孔隙几何学研究流动单元方法;3)渗透系数、存储系数、净毛厚度比三参数法;4)水力单元流动分层指标FZI法;5)储层层次分析法;6)生产动态资料法。
4、宏观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有什么影响?答:1)层间非均质性导致“单层突进”;2)平面非均质性导致“平面舌进”;3)层内非均质性导致层内“死油区”或“水窜”;①韵律特征对驱油效果的影响;②夹层的影响;③层内沉积构造。
5、试述裘亦楠为代表的碎屑岩非均质性分类方法。
答:1)层间非均质性:包括层系的旋回性、砂层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隔层分布、特殊类型层的分布;2)平面非均质性:包括砂体成因单元的连通程度、平面孔隙度、渗透率变化和非均质程度以及渗透率的方向性;3)层内非均质性:包括力度的韵律性、层理构造序列、渗透率差异程度及高渗透段位置、层内不连续薄泥质夹层的分布频率和大小,以及其他不渗透隔层、全层规模的水平、垂直渗透率比值等。
4)微观非均质性:包括孔隙非均质性、颗粒非均质性和填隙物非均质性。
6、试述砂体连通性的评价参数,并以河流为例分析连通体样式。
储层非均质对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

( 1) 储层宏观和微观非均质造成开发层系的 层间、平面、层内和孔间等各个层次的矛盾, 不同 类型储层, 各矛盾对开发的影响程度不同。
( 2) 层间矛盾往往造成平面矛盾、孔间矛盾。 因此, 首先要解决层间矛盾, 使未动用( 或动用程 度低) 的油层动用起来, 同时平面矛盾、孔间矛盾 等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关键词 储层 非均质 开发效果 油层产能 剩余油分布
油田非均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限的, 而 均质只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限的, 也就是只有 在一定的非均质层次内、一定的条件下、有限的范 围内才可以把油田近似地看成是均质的, 而且理 论研究也必须这样做[1]。事实上, 油田开发中存在 的诸如层间干扰、单层突进、剩余油局部富集等现 象 都 是 由 储 层 的 非 均 质 引 起 的 [ 1- 2] 。
[ 3] 李 道 品. 低 渗 透 砂 岩 油 藏 开 发 [ M] . 北 京 : 石 油 工 业 出 版 社 , 1997: 27- 66.
[ 4] 黄 延 章. 低 渗 透 油 层 渗 流 机 理 [ M] . 北 京 : 石 油 工 业 出 版 社 , 1998: 59- 99.
[ 5] Tarek Ahmed, McKinney P D. Advanced reservoir engineering [ M] . Gulf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2005: 322- 381.
对于同一种岩性的储集层, 尤其对砂岩孔隙 储油的油层来说, 油层间渗透率的非均质是储油 层物性非均质中最重要的一种。层间渗透率差别 造成注入流体沿高渗层突进, 低渗层的储量难以 动用, 降低了开发效果。 3.2 平面非均质性
由于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控制, 平面上储层 的砂岩厚度、油层厚度、油层的物性参数都有一定 的分布范围。油田开发实践表明, 主力油层通常厚 度大, 平面上油层连续性好, 储层的沉积微相及物 性变化小( 见图 2) , 流动单元通常较好, 储量丰度 高, 有利于大面积勘探开发, 开发井网控制程度 高, 剩余油分布较少; 厚度小、流动单元差的油层 其物性也较差, 非均质性强, 储量丰度和采出程度
我国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评述

我国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评述邓 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数理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整理分析,对近年来我国在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进行了评述,指出了当前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中采用的主要参数和方法的优缺点,并对今后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的方向、尺度效应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关键词:储层非均质性;表征参数;表征方法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23—0001—03 储层非均质性是储层的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等在三维空间上分布的不均一性和变化[1],是储层的普遍特性。
由于储层的非均质特征与油气储量、产量及产能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着油气田的注水采收效果和最终采收率[2],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研究,就成了揭示储层中油气运动规律,指导油田开发生产的最基础性工作。
近年来,特别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我国科学家已经认识到开展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的重要性,并开展了大量研究。
在影响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结果的诸因素中,除了储层本身外,最重要的就是参数和方法的选取。
但是储层非均质性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动态性决定了对其的表征研究必然带有很强的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由此,开展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的参数与方法不断推陈出新。
本文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整理分析,对近年来我国在储层非均质性主要表征参数和研究方法上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力图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1 储层非均质性表征参数储层非均质性表征参数繁多,总体上可划分为2类:一是单一参数,包括反映储层质量的单一参数和反映储层结构的单一参数,二是对多个单一参数进行数学处理后得到的综合参数。
1.1 单一参数在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研究者一般都把渗透率的变化作为储层非均质性的集中表现[3],并通过求取渗透率的变异系数、突进系数、极比、极差和非均质系数等来定量表征储层非均质性。
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研究

引言
储层发育与油藏分布特征会受到非均质性的相关特征影 响,因此,在对油田进行开发操作时,技术人员首先要对此区 域的储层特征进行科学分析。通常情况下,非均质性储层主要 可划分为宏观非均质性与微观非均质性两个大类别。宏观非均 质性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不仅会影响储 存的空间分布,还会导致储存的油田开发工作难度增加。而微 观非均质性是指储存骨架颗粒结构以及孔隙结构出现较为明显 的复杂情况,不仅会影响流体渗透特性,还会致使油气资源的 分布更为复杂。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工业与信息化
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研究
徐大光 辽河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辽宁 盘锦 124000
摘 要 从某地区的长8油层组典型的致密岩砂储层发育特征上看,这种砂体叠置关系表现较为复杂,同时会表现 出较强的非均质性,不仅会给油田开发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甚至会阻碍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的落实效率。因此,技 术人员要对岩体结构以及成岩作用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此地区的长八储层非均性质进行科学、详细、 完善的研究,保证对岩体结构内的隔夹层发育进行深入理解。进而能够在油田开采过程中科学探查储层层间和层内 分均质性上的相关特征,以保证后续的相关开采动作与决策能够落实得更加精确有效。 关键词 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机械压实
2 成岩作用对微观非均质性的影响
(1)机械压实作用。伴随地层埋深数值的不断增大,上 覆地层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机械压实作用将会由原来的物 理作用朝着化学作用转化,致使原生粒间孔的规格参数不断缩 小,这种变化致使颗粒间的接触方式也开始发生转变,由原来 的点状接触转变为线状接触,甚至会变成为凹凸状接触或缝合 线状接触。此时配合压实作用恢复计算方法,对研究区长8砂岩 的沉积物原始孔隙度进行测算,得到的结果是37.4%。而受到 机械压实作用过后,粒间的孔隙不足20%。此时,再对压实作 用下的孔隙损失率进行计算,将会得到的数据结果是48.7%。 岩石承受的致密砂岩储层承受的整体压实作用较强,而孔隙大 小与形态发生的变化,让孔隙间的连通性也出现了较大的下 降,但这意味着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将朝着变强的趋势发展[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层非均质性
指油气储层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都存在的不均匀的变化
这种不均匀变化具体地表现在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等内部属性特征和储层空间分布等方面的不均一性
储层的均质性是相对的,而其非均质性则是绝对的
油气储层分布与
内部各种属性在三维空间上的不均一变化。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地下油气水运动及油气采收率的重要因素。
规模与层次
相对与绝对
广义上讲:是指油气储层在空间
上的分布(各向异性
——Anisotropies)和各种内
部属性的不均匀性。
影响作用:前者控制着油气的总
储量、分布规律与布井位置;后
者控制着油气的可采储量、注采
方式(如波及系数)以及剩余油
的分布。
储层建模:前者的研究结果是建
立骨架模型;后则是建立参数模
型。
狭义上讲:就是指油气储层各种属性(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电性)在三维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
主要影响因素
油气储层非均质性是沉积、成岩和构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构造因素:(断层、裂缝等)
(二)沉积因素:(储层骨架及物性)
如流水的强度和方向、沉积区的古地形陡缓、盆地中水的深浅与进退、碎屑物供给量的大小)造成了沉积物颗粒的大小、排列方向、层理构造和砂体空间几何形态的不同
(三)成岩因素:(压实、压溶、溶解、胶结、重结晶等)
压实、压溶、溶解、胶结以及重结晶等作用改变了原始砂体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大小,加上盆地中不同层位地层通常具有不同的地温、流体、压力和岩性,因而其成岩作用各异,次生孔隙的形成与分布状态在空间上的极不均匀,增加了储层的非均质程度
就储层沉积学而言,影响其非均质的主要因素是沉积格局的多样性和成岩作用的复杂性。
主 要 因 素
作 用 机 理
构造因素
断层、裂缝等
改变储层的渗透方向和能力,连通或封闭储层
沉积因素
储层骨架及物性
沉积颗粒的大小、排列方向、层理构造、砂体形态等
成岩因素
压实、压溶、溶解、胶结、重结晶等
改变原始砂体孔隙度和渗透率
影响因素
1、沉积因素
影响储层非均质最根本因素。
岩石成份、粒度、分选、磨圆、排列
方式、基质含量及沉积构造等导致储层非均质性。
2、成岩因素
对储层改造起着很重要作用。
压实、胶结交代、使孔隙减小;压溶、溶蚀、重结晶等使孔隙增加。
3、构造因素
对储层非均质具有重要影响。
宏观上通过控制沉积、成岩作用影响储层非均质。
4、人为因素
钻井、完井、开采、修井、注水过程中,改变了油藏性质及平衡特
征,从而改变了储层物性,造成储层物性变差,称为储层损害。
主要原因如下:
1)水敏或酸敏性粘土矿物。
2)外来颗粒在高压下侵入储层,堵塞孔隙喉道。
3)工作液储层内发生化学沉淀、结垢等,亦可造成储层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