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等位基因间的互补作用

合集下载

什么是非等位基因以及作用

什么是非等位基因以及作用

什么是非等位基因以及作用非等位基因其实也就是互补基因,那什么是非等位基因。

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关于相关资料,欢迎阅读!非等位基因定义:若干非等位基因只有同时存在时才出现某一性状,其中任何一个发生突变时都会导致同一突变型性状,这些基因称为互补基因。

举例:鸡冠形状的遗传鸡冠的形状很多,除了我们常见的单冠外,还有玫瑰冠、豌豆冠和胡桃冠等,这些不同种类的鸡冠是品种特征之一。

如果把豌豆冠的鸡跟玫瑰冠的鸡交配,子一代的鸡冠是胡桃冠。

子一代个体间相互交配,得到子二代,它们的鸡冠有胡桃冠、豌豆冠、玫瑰冠和单冠,大体上接近9:3:3:1。

假定控制玫瑰冠的基因是R,控制豌豆冠的基因是P,而且都是显性的,那末玫瑰冠的鸡没有显性豌豆冠基因,所以基因型是ppRR,与之相反,豌豆冠的鸡没有显性玫瑰冠基因,所以基因型是PPrr。

前者产生的配子全部是pR,后者产生的配子全部是Pr,这两种配子相互结合,得到的子一代是PpRr,由于P与R的互补作用,出现了胡桃冠。

子一代的公鸡和母鸡都形成PR,Pr,pR和pr的4种配子,数目相等。

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子二代应该出现4种表型,胡桃冠(P__R__),豌豆冠(P__rr),玫瑰冠(ppR__)和单冠(pprr),它们的比数为9:3:3:1。

在这个例子中,P与R是互补的,形成了胡桃冠,P与r是互补的,形成了单冠,所以P与R,p与r是互补基因。

非等位基因作用按照独立分配规律,F2出现9∶3∶3∶1的分离比例,这是由于两对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两对基因控制的性状却不一定会出现9∶3∶3∶1的分离比例。

进一步的研究证明,这是由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种现象,称为基因互作,所谓互作,一般是指基因代谢产物间的互作。

两对非等位基因的互作有以下六种方式:即互补作用、累加作用、重叠作用、隐性上位作用、显性上位作用和抑制作用。

一、互补作用互补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非等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才出现某一性状,当只有一种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发生互补作用的基因称为互补基因。

遗传学试题及答案

遗传学试题及答案

遗传学试题一试卷三、填空题(共10分)1、三价体存在于、等非整倍体的减数分裂中。

2、三联体密码中,属于终止密码的是、及。

3、把玉米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记为2n,核DNA含量记为2c,那么玉米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后产生的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染色体DNA分子数目为,核DNA含量为。

4、根据质核雄性不育的花粉败育的发生过程,可把它分成不育和不育两种类型。

三、填空题1、三体、四体2、UAA UAG UGA3、n 2n 2c4、孢子体配子体四、论述题分离定律是指二倍体生物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开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其细胞学基础是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分离定律适用于解释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

独立分配规律是指二倍体生物产生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形成各种配子。

其细胞学基础是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它适用于解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

连锁遗传规律是指二倍体生物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往往联系在一起遗传,除非交换。

其细胞学基础是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及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

它适用于解释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

遗传学试题二试卷一、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2、如何区别性连锁遗传与细胞质遗传?二、填空题(共8分)1、普通小麦大孢子母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是,一个大孢子母细胞能产生个有效大孢子。

一个大孢子中的染色体数为条。

2、水稻的体细胞有24条染色体,其连锁群数为。

3、自交后代将产生种纯合的基因型,而回交后代将产生种纯合的基因型。

4、某生物有四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能形成个二价体和条染色单体。

三、单项选择题(共10分)2、萝卜2n=RR=18,甘蓝2n=BB=18,那么,萝卜×甘蓝,F1染色体组成及育性是A、RRBB,正常可育,B、RB,严重不育C、RB,部分不育D、RRBB,部分不育4、下列组成的两种细菌混在一起了:thr﹣leu﹣arg﹣met﹢和thr﹢leu﹢arg﹢met﹣,经过一定时间,将混合体置于基本培养基上,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出来的重组菌落的基因型是A、thr﹢leu﹣arg﹢met﹣B、thr﹣leu﹣arg﹣met﹢C、thr﹣leu﹢arg﹢met﹣D、thr﹢leu﹢arg﹢met﹢遗传学试题二答案2、答:性连锁遗传有关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其性状表现必于性别相联系。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隐性上位
隐性基因cc能够阻止任何色素的形 成。只要cc基因存在,其他基因均表 现出白化,无cc基因,R基因控制黑色 性状,r基因控制棕色性状。
无色色素元
C
中间产物
r基因
R基因
棕色素
黑色素
隐性上位
玉米胚乳蛋白质层颜色的遗传
P 红色CCprpr×ccPrPr白色

F1
CcPrPr 紫色

F29紫(C_Pr_):3红(C_prpr):4白(ccPr_+1ccprpr)
F1 全为白羽毛。
F2 白羽毛:有色羽毛=13/16 :3/16 。
基因C控制有色羽毛,I 基因为抑制基因,当I存在 时,C不能起作用;I_C_基因型 是白羽毛。I_cc和iicc也都是 白羽毛,只有I基因不存在时C 基因才决定有色羽毛。F2代白 羽毛与有色羽毛的比例为13:3
(五)抑制作用
I
↓抑制
F1
三角形T1t1T2t2

F2 15三角形(9T1-T2- +3T1-t2t2 + 3t1t1T2-):1卵形(t1t1t2t2 )
如果是三对基因,则为63:1,余类推。
(四)上位作用
控制同一性状的两对基因,其中一对基因掩盖了另一对基因,这 种不同位基因之间的掩盖作用称为上位作用。起掩盖作用的基 因叫上位基因,被掩盖的叫下位基因。起上位作用的基因是显 性(隐性)基因,称显性上位(隐性上位)。 1、显性上位:当上位基因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不论下位 基因的组合如何,下位基因的作用都不能表现,只有上位基因 处于隐性纯合时,下位基因的作用才能表现出来。F2产生 12:3:1的比例。
C
白色色素
有色色素
抑制效应的生化机制

孟得尔遗传定律的解析和应用

孟得尔遗传定律的解析和应用

图 隐性致死基因使小鼠总数减少
(二)致死基因(lethal genes)
设黄鼠的基因型为AYa,黑鼠的基因型为aa,则上述杂交可 写为: 黄鼠黑鼠: AYa aa
1AYa(黄):1aa(黑)
黄鼠黄鼠: AYa AYa
1AYAY:2AYa(黄):1aa(黑)
(二)致死基因(lethal genes)
背景基因:指和所研究的表现型直接相关的基 因以外的全部基因型的总和
3、反应规范(reaction norm)
指某一基因型在不同环境下所表现的表型 变异范围 例:人的血型
IAIB(AB型)-------无论环境如何--------AB型 人的身高 -------好的环境 -------- 高些
-------差的环境 -------- 矮些 人的智力、动植物的产量等
遗传学上的概念,复等位基因是指在群体中 占据某同源染色体同一座位上的两个以上的, 决定同一性状的基因群。 一般而言,n个复 等位基因的基因型数目为[n+n(n-1)/2],其中:
纯合体为n个, 杂合体为n(n-1)/2
(三)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elles)
控制ABO血型的基因是较为常见的复等位基因 按ABO 血型,所有的人都可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
紫茉莉花色 的遗传
3、并显性(codominance)
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 传现象叫并显性遗传(也叫共显性遗传)
Codominace: The join expression of both alleles in a heterozygote. 例如,人类的MN血型
3、并显性(codominance)
一、基因与环境
例 玉米中的隐性基因a使叶内不能形成叶绿体, 造成白化苗,显性等位基因A是叶绿体形成的必 要条件。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1.互补效应(complementary effect)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7的比例。

2.积加效应(additive effect)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示相似的性状,两种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6:1的比例。

3.重叠效应(duplicate effect)两对或多对独立基因对表现型能产生相同的影响,F2产生15:1的比例。

重叠作用也称重复作用,只要有一个显性重叠基因存在,该性状就能表现。

重叠基因:表现相同作用的基因。

4.显性上位作用(epistatic dominance)上位性: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下位性:与上述情形相反,即后者被前者所遮盖。

显性上位: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12:3:1。

5.隐性上位作用(epistatic recessiveness)在两对互作的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性作用,F2的分离比例为9:3:4。

此上位作用与显性作用不同,上位性作用发生于两对不同等位基因之间,而显性作用则发生于同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之间。

6.抑制作用(inhibiting effect)显性抑制作用: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

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称这对基因为显性抑制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13:3。

非等位基因间的作用2.1互补作用:不同对的两个基因相互作用,出现了新的性状。

例如鸡冠形状的遗传P 玫瑰冠×豌豆冠RRpp ↓rrPPF1 胡桃冠RrPr↓F2 胡桃冠玫瑰冠豌豆冠单冠9R-P- ︰3R-pp ︰3rrP- ︰lrrpp其遗传特点是:①子代F1的性状不像任何一个亲本,而是一种新的类型。

动物遗传学试题A答案

动物遗传学试题A答案

甘肃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动物科学专业动物遗传学课程试卷A答案一、名词解释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信息传递和遗传信息如何决定生物性状发育的科学;.Variation:变异子代与亲代不相同的性状;染色体组型:由体细胞中全套染色体按形态特征和大小顺序排列构成的图形;减数分裂:在真核生物性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进行两次分裂,使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过程;Character: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的总称;完全显性:杂合子表现的形状与亲本之一完全一样的现象;Linkage group:连锁群在染色体中具有不同的连锁程度并按线性顺序排列的一组基因座位;形态标记:以生物体的形态性状为特征的遗传标记;物理作图:把基因组分解成为许多较小的DNA片段,然后再把这些DNA 片段连接起来,构建一个由DNA片段重叠组成的物理图;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结构和树木改变.基因库:一个群体中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缺失:染色体出现断裂并丢失部分染色体片段的一种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非孟德尔遗传:由于染色体外基因并不是随同染色体的复制和分裂均等的分配给两个字细胞而是在细胞质中随机地传递给子代,因而其遗传规律不符合孟德尔独立分配和自由组合规律,及正交和反交的子代性状表现不一致,或只表现父本性状,或只表现母本性状;母体效应:也称母性影响,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现性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而由母体的核基因型决定,导致子代的表现型相关的现象;剂量补偿:男女之间X染色体连锁基因表达水平相等的现象,人类遗传学上称为剂量补偿;表观遗传:基因表达的改变不依赖于DNA核苷酸序列的改变,而是受DNA的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以及非编码RNA等作用,而且这种改变能通过细胞的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向后代遗传的现象;基因组印记:后代中来自亲本的两个等位基因只有一个表达的现象;基因频率:在一群体内,某个特定基因占该座位全部等位基因总数的比率;二、填空题1.染色体根据着丝粒位置分为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和端着丝粒染色体2.遗传标记有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DNA标记四种类型3.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标记是最早出现的DNA标记4.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两大类型5.细胞分裂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三种方式6.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可分为缺失、重复、倒位、异位四种类型7.有丝分裂可分为G1、 S、G2 、M 期四个时期8.与性别有关的遗传包括伴性遗传、限性遗传、从性遗传三种方式;9.基因突变的原因有自发突变、化学诱变、物理诱变三种途径10.核外遗传包括线粒体、叶绿体、F因子、质粒四种体系11.影响群体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迁移、选择、遗传漂变和随机交配的偏移等五种因素12.数量遗传学中性状可根据复杂程度分为简单性状和复杂性状;根据遗传基因多少和表型连续与否可分为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13.两对自由组合基因的互作方式主要有互补作用、加黑作用、重叠作用、上位作用、抑制作用;14.重组率计算公式:重组率﹪=重组型配子数/配子总数×100﹪或重组率﹪=重组个体数/重组子代的个体总数×100﹪15.脉冲场凝胶电泳突破了琼脂糖凝胶分离大分子DNA限制;16.最常用的人工染色体有酵母人工染色体YAC和细菌人工染色体BAC两类17.染色体的基本结构有着丝粒、端粒和复制起点三个18.遗传作图的主要任务是测定基因座位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和相互间的遗传距离19.遗传分析有两点测验和三点测验两种方式三、选择题1.鸡的性染色体构型是BA.A.XYB.ZWC.XOD.ZO2.下列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AA.A.重复B.基因突变C.单倍体D.嵌合体3.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最合适进行染色体形态和数目考察的时期是BA.A.前期B.中期C.后期D.末期4.某男子是白化病基因携带者,其细胞中可能不含该致病基因的是DA.神经细胞B.精原细胞C.淋巴细胞D.精细胞5.A——a和B——b为两对独立遗传基因,但只有在A,B同时存在时,才能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表现,其他情况下,只能表现为另一种性状,则AaBb 植株自交后代表型分离比应为CA.13:3B.15:1C.9:7D.9:3:46.在DNA复制过程中,保护单链模板免遭侵害的物质是DA.引发酶B.DNA连接酶C.DNA 聚合酶D.单链结合蛋白7.下列群体中,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的是BA.50AA,2Aa,48aaB.49AA,42Aa,9aaC.100AA,10aaD.50AA,50aa8.数量性状的表型值可以剖分为BA.基因型值,环境效应和加性效应B.加性效应和剩余值C.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D.加性效应和环境效应9.紫外线对DNA的损伤主要是BA.引起碱基置换B.形成嘧啶二聚体C.导致碱基缺失D.发生碱基插入10.表观遗传学主要针对不是下列哪一项CA.染色质重塑B.DNA甲基化C.遗传漂变D.非编码RNA四、简答题1.遗传力的应用答:①预测选择效果;②确定选择方法;③估计个体的育种值2.一个平衡群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哪些答:①群体无限大且随机交配;②无选择的作用;③群体是封闭的;④无突变;⑤减数分裂正常进行,以至于偶然性是影响配子形成的唯一因素;3.莱昂假说的要点是什么答:①失活时期:发生于胚胎早期受精后的16天左右②X1、X2染色体的失活是随机发生的③但是某条X1染色体一旦失活,细胞系中的所有细胞维持同一条X1染色体的失活4.核外基因的遗传特征有哪些答:①没有组织特异性;②多拷贝的,占细胞总DNA的0.5﹪;③结构一般是共价、闭合、环状分子,分子量小,在几百kb以下,远远小于核基因组;④呈现严格的母系遗传特性;⑤遗传上有自主性;⑥进化速率不同;⑦基因转移,在动物、植物的核DNA中随即插入有mtDNA短片段,这些片段称核线粒体DNA;5.遗传标记具备的基本特性包括哪几个方面遗传标记有哪几种类型答:1遗传标记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可识别性;二是可遗传性;2遗传标记有四种类型: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DNA标记;6.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有哪些哪一种效应在非等位基因间起“掩盖作用”,并解释其含义答:1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有互补作用、累加作用、重叠作用、上位作用、抑制作用;2上位效应在非等位基因间起“掩盖作用”;上位作用是指基因相互作用中,一对基因的表现取决于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基因型,也就是说某对等位基因的表现,受到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上位作用”;掩盖者称为上位基因,被掩盖者称为下位基因;五、论述题1、染色体结构畸变的类型及其遗传学效应、细胞学特点答:类型:①缺失:指染色体断裂并丢失部分染色体片段;缺失的区段为某臂的外端,称顶端缺失;若缺失的片段为某臂的内段,称为中间缺失;②重复:即染色体多了自己的某一区段,指染色体本身的某一片段再次在该染色体上出现;顺向重复是重复片段的基因排列直线顺序仍按原线性方向排列;反向重复是重复片段的基因排列直线顺序与原排列的线性方向相反;③倒位:倒位片段不包含着丝粒的倒位,称为臂内倒位;包含有着丝粒片段的倒位,称为臂间倒位;④易位:单向易位是断裂的染色体片段单方向地从一条染色体转移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相互易位是非同源染色体间断裂染色体片段的相互转移;罗伯逊易位是非同源染色体发生着丝粒区域融合;遗传学效应:①缺失:致死或表型异常、假显性或拟显性;②重复:剂量效应:破坏了个体基因剂量原有的平衡关系,剂量改变引起某些基因性状的改变;位置效应:改变原有位置的关系,改变相邻基因的位置关系;③倒位:改变连锁基因的重组频率、对物种进化有一定影响;④易位:改变正常的连锁群、位置效应;2、影响群体结构改变的因素及其对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改变;答:①突变:基因突变是一切新遗传变异的来源,突变致群体遗传变异的增加,为自然选择和物种进化提供了物质基础,②选择:可以发生在生物体生命周期的任何阶段,对群体及基因频率改变具有重复作用,包括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③遗传漂移:生物在繁殖后代过程中虽然能产生大量配子,但真正参加受精形成合子的只是其中少数配子,经取样过程,将亲本基因传递给后代,小群体内基因取样误差;④迁移:生物个体从一个群体转入另一个群体并参与后者的繁殖就是迁移;⑤非随机交配:分为同型交配、异型交配、同质交配、异质交配对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改变:①不利于隐形纯合体的选择;②有利于杂合体而不利于纯合体的选择;。

第二章孟德尔式遗传分析(四)

第二章孟德尔式遗传分析(四)

基因的作用
上位作用的类型
• •
显性上位 隐性上位
(1)显性上位
上位显性基因: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
基因。
9A_B_ : 3A_bb : 3aaB_ : 1aabb 12

:
3
: 1
A为显性上位基因
基因的作用
P:
白色 白色 白色 12白 : 3黑 : 1褐 褐色
狗毛色的遗传
基因的作用
prprA1 - A2 - C -R -:胚乳是红色
Pr - A1 - A2 - C -R -:胚乳是紫色 当A1、A2、C和R中有一基因为隐性时,即使有 Pr存在,均 为无色。
基因的作用
(2)基因的多效性
基因的多效现象: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
若干性状。
豌豆的红花基因:控制红花、叶腋的红
色斑点、种皮的褐色或灰色。
基因的作用
因子图解 玫瑰冠
P: RRpp ×
豌豆冠
rrPP
与孟德尔第二定 律有何不同?
F1
RrPp
×
RrPp
胡桃冠
F2
9R-P-
: 3R-pp

3rrP-

1rrpp
胡桃 冠
玫瑰 冠
豌豆 冠
单片 冠
基因的作用
2、互补基因
P 白花(I) 白花(Ⅱ) 紫色 9紫 : 7白
香豌豆花色遗传
例、Nilsson-Ehle用两种燕麦杂交,一种是白 颖,一种是黑颖,两者杂交,F1是黑颖。F2 (F1×F1)共得560株,其中黑颖418,灰颖 106,白颖36。 (1)说明颖壳颜色的遗传方式。 (2)写出F2中白颖和灰颖植株的基因型。 (3)进行2测验。实得结果符合你的理论假 定吗?

遗传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遗传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遗传学复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通常认为遗传学诞生于(C)年。

A 1859B 1865C 1900D 19102、水稻体细胞2n=24条染色体,有丝分裂结果,子细胞染色体数为(C)。

A、6条B、12条C、 24条D、 48条3、公认遗传学的奠基人是( C):A J·LamarckB T·H·MorganC G·J·MendelD C·R·Darwin4、染色体存在于植物细胞的( B)。

A内质网中 B细胞核中 C核糖体中 D叶绿体中5、一个合子有两对同源染色体A和A'及B和B',在它的生长期间,你预料在体细胞中是下面的哪种组合( A ):A AA'BB'B AABB'C AA'BBD A'A'B'B'6、蚕豆正常体细胞内有6 对染色体, 其胚乳中染色体数目为 ( D )条。

A、3B、6C、 12D、187、一个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四个大孢子,最后形成( A)个雌配子。

A、1B、2C、3D、48、一个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四个小孢子,最后形成( A )个雄配子.A、8B、6C、4D、29.由等位基因A-a组成的遗传平衡群体,A基因频率为0.8,那么Aa基因型频率为( C )A、0.8B、0.64C、0.32D、0.1610、AaBb的个体,减数分裂后,产生的配子组合是( C )。

A、 Aa AA aa Bb BB bbB、 A a B bC 、AB Ab aB ab D、 Aa Ab aB Bb11、分离定律证明, 杂种F1形成配子时, 成对的基因( B )。

A、分离, 进入同一配子B、分离, 进入不同一配子C、不分离, 进入同一配子D、不分离, 进入不同一配子12、Aabb与AaBb杂交产生A_B_类型子代的比率为( D )A、 9/16B、7/8C、5/8D、3/813、豌豆红花基因(R)对白花基因(r)是不完全显性,另一对与之独立的高杆(T)对矮杆(t)是完全显性,RrTt的个体自交后代会产生( B )A. 1/8高杆,开粉红色花 B.1/8矮杆,开粉红花C.3/16矮杆,开白花 D.3/16矮杆,开红花14、有一豌豆杂交:绿子叶×黄子叶→F1全部黄子叶→F2 3黄子叶:1绿子叶。

孟德尔定律的补充

孟德尔定律的补充

㈥、抑制作用(inhibiting effect)
显性抑制作用: 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 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 有抑制作用,这对基因称显性抑制基因.F2的分 离比例为13:3 。
例如: 白羽毛莱杭鸡(♀)和温德鸡(♂)杂交。
F1代全为白羽毛,F2群体出现13/16白羽毛和
在上述基因互作中: F2可以分离出二种类型
9:7 互补 15:1 重叠 13:3 抑制 三种类型 9:6:1 积加 9:3:4 隐性上位 12:3:1 显性上位
基因间表现互补或累积
9:7 互补 9:6:1 累加 15:1 重叠 不同基因相互抑制 12:3:1 显性上位 9:3:4 隐性上位 13:3 抑制 以上各种情况实际上是9:3:3:1基本型的演变, 由基因间互作结果而造成的。
I AI A I Ai I BI B I Bi I AI B ii A型 B型 AB型 O型
ABO血型的遗传
IAIA × IAIA → IAIA
全A型
IAIA × IAi → 1IAIA : 1IAi IAi × IAi → 1IAIA
A型
全A型
: 2I Ai
A型
: 1ii
O型
四、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许多试验已证明基因与性状远不是一对一的关系,相对 基因间显隐关系,往往是两个或更多基因影响一个性状。 就两对性状而言,符合独立分配规律的F2表现型呈9∶3∶ 3∶1分离,表明这是由两对相对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 两对相对基因自由组合出现不符合9∶3∶3∶1分离比 例,其中一些情况是由于两对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基
F2
9 紫花(C_P_):7白花(3C_pp+3ccP_+1ccpp)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5、核外遗传:由核外的一些遗传物质决定的遗传方式称核外遗传或非染色体遗传。
1、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 :着色较浅,呈松散状,分布在靠近核的中心部分,是遗传的活性部位。着色较深,呈致密状,分布在靠近核内膜处,是遗传的惰性部位。又分结构异染色质或组成型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前者存在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及核仁组织区,后者在间期时仍处于浓缩状态,
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
胚乳直感:植物经过了双受精,胚乳细胞是3n,其中2n来自极核,n来自精核,如果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
果实直感:植物的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称为果实直感。
测交:杂种一代与隐性纯合体的杂交
2、重组DNA技术: 它是指在体外将不同来源的DNA进行剪切和重组,形成镶嵌DNA分子,然后将之导入宿主细胞,使其扩增表达,从而使宿主细胞获得新的遗传特性,形成新的基因产物。
遗传(heredity):指生物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即生物在世代传递过程中可以保持物种和生物个体各种特性不变;
变异(variation):指生物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在子代与子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间表现出一定差异的现象。
有丝分裂: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核分裂和质分裂。即细胞分裂为二,各含有一个核。分裂过程包括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在分裂过程中经过染色体有规律的和准确的分裂,而且在分裂中有纺锤丝的出现,故称有丝分裂。
单倍体:具有一组基本染色体数的细胞或者个体。
二倍体:具有两组基本染色体数的细胞或者个体。
重叠作用:不同对基因互作时,对表现型产生相同的影响,F2产生15:1的比例,这种基因互作称为重叠作用。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致死基因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致死基因

4.显性上位性作用(dominant epistasis)
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而且其中一 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这种情况称为— —上位性(epistasis);后者被前者所遮盖——称为下位性 (hypostasis);如果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称为 上位显性基因;其作用称为显性上位性作用。 例如:狗毛色遗传
6.抑制作用(inhibiting effect)
在两对独立基因中,一对基因本身不能控制性状表现,但其 显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却具有抑制作用。对其它基因 表现起抑制作用的基因称为抑制基因(inhibiting gene, suppressor)。 例如:白羽毛莱杭鸡(♀)和温德鸡(♂)杂交。F1代全为 白羽毛,F2群体出现13/16白羽毛和3/16有色羽毛。(图)
单冠1rrpp
基因互作
子一代的公鸡和母鸡都形成RP,rP,Rp和rp 的四种配子,数目相等。根据自由组合定律 ,子二代的基因型可以分为4类:R_P_,rrP_ ,R_pp和rrpp,比数为9:3:3:1 ,这正 好与F2中出现的4种表型:胡桃冠、玫瑰冠、 豌豆冠和单冠的比数9:3:3:1相同,故可 以认为胡桃冠的形成是由于R与P的互作,而 1份的单冠是由于p与r互作的结果。
在上述杂交中,黑色小鼠是能真实遗传
的。

从第一个交配看,子代分离比为1:1,黄鼠很可能是杂 合体,如果这样,根据孟德尔遗传分析原理,则第二个 杂交黄鼠黄鼠的子代分离比应该是3:1,可是实验结 果却是2:1。 以后的研究发现,每窝黄鼠黄鼠的子代数比黄鼠黑鼠 的子代数少1/4左右,

这就表明有一部分小鼠在胚胎期即死亡


除隐性致死基因外,还有一类致死基因是属于显 性致死的,即在杂合体状态下就表现致死效应。 由显性基因Rb引起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是一种眼 科致死性遗传病,常在幼年发病,患者通常因肿 瘤长入单侧或双侧眼内玻璃体,晚期向眼外蔓延 ,最后可全身转移而死亡。

基因互补效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基因互补效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基因互补效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基因互补效应是指在生物学领域中,不同基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效应。

通过基因互补效应,不同基因的组合可以产生新的功能,从而影响生物体的性状和表现。

这种效应在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基因互补效应的概念、作用机制以及在生物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通过深入研究基因互补效应,可以更好地理解基因组的功能和进化,为生物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基因互补效应的概念和意义,以及其在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接着将详细解释基因互补效应的作用机制,包括基因互补如何促进生物体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最后,我们将探讨基因互补效应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并展望其未来发展的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基因互补效应在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对生物进化和生态系统的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基因互补效应在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通过深入分析基因互补效应的概念、作用机制以及在不同生物体中的应用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基因间相互作用对生物体发育、进化和遗传变异等方面的影响。

同时,本文也旨在加强对基因互补效应在生态学、医学和农业领域中的潜在应用价值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基因互补效应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深化对基因互补效应这一重要生物学现象的认识,推动相关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探索。

2.正文2.1 什么是基因互补效应基因互补效应指的是在生物体中,某些基因的表达可以相互补充和增强彼此的功能。

简单来说,这种效应发生在两个或多个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它们联合表达的效果比单独表达更有利于生物体的生存和发展。

基因互补效应的体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基因座的互补效应,即两个不同的基因座的组合可以使某种性状在表现上更显著;另一种是同一个基因座上的两种等位基因的组合产生的互补效应。

例如,在某些生物体中,有两个基因座分别控制着颜色的深浅和斑点的分布。

遗传学名词解释解析

遗传学名词解释解析

遗传学名词解释第二章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两条完全一致的染色单体,由着丝粒连接在一起。

着丝粒:染色体内部的特殊结构,是连接两条姐妹染色单体,连接染色体和纺锤体的部位。

动粒:位于着丝粒处的蛋白质复合物,内侧与着丝粒结合,外侧与纺锤体丝结合,发挥桥梁作用。

端粒:染色体末端的结构。

杂合体:基因座上含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的个体。

纯合体:基因座上含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的个体。

回交:杂交的子一代与亲代的交配形式。

测交:杂合个体与纯合隐性个体的交配形式。

性状: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显性:杂合子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杂合子个体被掩盖的性状。

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相对位置上决定同一性状的两个基因。

表型:生物个体性状的表现型。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

孟德尔分离定律:杂合体的一对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互相不影响地分到雌雄配子中去的规律。

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各自独立地分开和组合,在杂交时各种基因型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可以预测比例的表型和基因型的群体。

单基因遗传:由一个基因表达差异引起的性状趋势的遗传方式。

特征:有显隐性关系;后代有可预测的基因型和表型理论比例。

家系:根据遗传亲缘关系绘制出来的家族成员系谱图。

亨廷顿舞蹈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患者神经系统逐渐退化,神经冲动弥散,动作失调,出现不可控制的颤搐,并能发展成痴呆,甚至死亡。

HD高发于美洲和欧洲,中年发病居多。

囊性纤维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外分泌腺的功能紊乱,粘液腺增生,分泌液粘稠,不同器官病变程度不一。

主要见于肺胰及肠道可发生慢性阻塞性肺病胰功能不全及肝硬化。

目前CF患者的平均寿命为37岁。

白种人突变基因的携带频率为3% -10%。

抗维生素D佝偻病:性染色体(X)显性遗传病。

又称原发性低磷酸盐血症性佝偻病、低磷酸盐血症性佝偻病。

患者由于磷酸盐再吸收障碍,肾小管磷重吸收率明显降低,尿磷大量丢失,血磷降低。

第三章第五节多因一效与一因多效,第六节、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介绍

第三章第五节多因一效与一因多效,第六节、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介绍
生化过程,同时也影响与之有联系的其它生化过程, 从而影响其它性状表现。 如:豌豆花色基因C/c实际上是与植株色素形成相 关的一系列生化反应相关,同时还控制种皮颜色
(C-灰色种皮,c-淡色种皮)、叶腋色斑(C-有黑斑,
c-无黑斑)。
第六节、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
基因互作(interaction of genes):细胞内不同基因相
1.隐性上位性作用的含义:
在两对互作基因中,其中一对的隐性基因对另一对 基因起上位性作用。 隐性上位性基因。
2.例:玉米(Zea mays)胚乳蛋白质层颜色遗传
玉米胚乳蛋白质层颜色遗传
有色(C)/无色(c)、紫色(Pr)/红色(pr)。
其中c对Pr/pr基因有隐性上位性作用。
抑制作用(inhibiting effect)
2.例:西葫芦瓜皮颜色;遗传
P 褐色狗 (bbii) × 白色狗 (BBII) ↓ F1 白色狗 (BbIi) ↓ F2 12 白 (9B_I _ + 3bbI_ ) : 3 黑 (B_ii) : 1 褐 (bbii)
其中:I 对B/b基因有显性上位性作用。
隐性上位性作用(recessive epistasis)
第五节 多因一效与一因多效
Section 3.5 Multigenic Effect & Pleiotropism 一、多因一效(multigenic effect)
二、一因多效(pleiotropism)
1/19
一、多因一效(multigenic effect)
多因一效: 由多对基因控制、影响同一性状表现的现象。
分析:
三对基因重叠作用情况下,F2的分离比例63:1。 这些显性基因的显性作用相同,但不表现累积效应,显性 基因的多少不影响显性性状的发育。

遗传学 填空题

遗传学 填空题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1、豌豆中,高茎(T)对矮茎(t)为显性,黄子叶(Y)对绿子叶(y)为显性,假设这两个位点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规律,若把真实遗传的高茎黄子叶个体与矮茎绿子叶个体进行杂交,F2中矮茎黄子叶的概率为 3/16 。

2、人类中,苯丙酮尿症的常染色体隐性纯合体是一种严重的代谢缺馅。

如果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患病的女儿,一个正常表型的儿子。

问:儿子是此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 2/3 。

3、大麦中,密穗对稀穗为显性,抗条诱对不抗条诱为显性。

一个育种工作者现有一个能真实遗传的密穗染病材料和一个能真实遗传的稀穗抗病材料,他想用这两个材料杂交,以选出稳定的密穗抗病品种,所需要类型有第__F2_代就会出现,所占比例为__1/16_,到第F3 代才能肯定获得,如果在F3代想得到100个能稳定遗传的目标株系,F2代至少需种植__1600_株。

4、某一植物二倍体细胞有10条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前期Ⅰ可观察到 5 个双价体,此时共有20 条染色单体,到中期Ⅱ每一细胞可观察到10 条染色单体。

5、人类的性别决定属于 XY 型,鸡的性别决定属于 ZW 型,蝗虫的性别决定属于 XO 型。

6、有一杂交:CCDD × ccdd,假设两位点是连锁的,而且相距20个图距单位。

F2中基因型(ccdd)所占比率为16% 。

7、遗传力是指遗传方差在总的表型方差中所占的比例;广义遗传力是遗传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值。

遗传力越大,说明性状传递给子代的能力就越强,选择效果越好。

8、萝卜甘蓝是萝卜和甘蓝的杂种,若杂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36,甘蓝亲本产生的配子染色体数为9条,萝卜单倍体数应为9 条,可育的杂种是 4 倍体。

9、在臂间倒位情况下,如果倒位环内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一次交换,则后期将形成四种形式的染色体即正常染色体,倒位染色体,缺失和重复染色体,缺失和重复染色体。

他们的比例为1:1:1:1 。

10、遗传病通常具有垂直传递和终生性的特点,目前已知的遗传病大体可归纳为三大类,即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遗传病。

互补作用比例

互补作用比例

互补作用比例
互补作用是指多个非等位基因同时存在时,才表现出某一性状,这些基因称为互补基因。

当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7的比例。

在食物营养方面,互补作用可以用于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

例如,玉米、小米、大豆单独使用时,其生物价分别为60、57、64,如果按40%、40%、20%的比例混合食用,生物价就可以提高到73。

这是因为玉米面粉的蛋白
质中赖氨酸含量较低,蛋氨酸相对较高;大豆中的蛋白质,蛋氨酸相对较高,赖氨酸含量较低,混合使用时,赖氨酸与蛋氨酸两者都可以得到补充。

如果在植物性食物的基础上,再添加少量动物性食物,蛋白质的生物价还会提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生物学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非等位基因间的互补作用

非等位基因间的互补作用
是三个互补基因xy是两个中间产物z是决定表型的最终产物产氰糖苷酶氰酸酶互补基因两对基因决定一个单位性状两种显性基因纯合或杂合共存时决定新性状的发育只有一种显性基因纯或杂或两种基因都是隐性纯合时则表现某一亲本性状这类基因称为互补基因这种基因相互作用的方式称为互补作用
第1小组
1
白花三叶草的产氰遗传
P hhDD
4
香豌豆花色的遗传
5
互补作用的其它情况:
• 若是一种显性基因和一种隐性基因共存时决 定新性状时,会出现什么比例?
• 若是两种隐性基因共存时决定新性状时,又
不含氰
F1
HhDd
含氰

F2 H_D_ 含氰
H_dd
hhD_ 不含氰
hhdd
9
:
7
2
白花三叶草的产氰生理
前体物
含氰糖苷

产氰糖苷酶
氰酸酶
基因D
基因H
互补基因的相互作用机制:
x y z 是三个互补基因 XY是两个中间产物 Z是决定表型的最终产物
3
互补基因
两对基因决定一个单位性状,两种显性基因(纯合 或杂合)共存时决定新性状的发育,只有一种显性基因 (纯或杂)或两种基因都是隐性纯合时,则表现某一亲 本性状,这类基因称为互补基因,这种基因相互作用的 方式称为互补作用。

非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

非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

非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是遗传学研究中常见的概念。

本文将从定义、特点、作用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

非等位基因,也称为非等位位点(Non-allelic locus),指的是位于不同基因座上的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一个个体中,非等位基因在不同染色体上或同一染色体上但不同位点上的基因发生相互作用或连锁。

这些基因可以影响同一性状的表现,但并不属于同一个基因座。

等位基因,也称为等位位点(Allelic locus),是指位于同一基因座上的不同基因。

在同一个个体中,等位基因是基因座上可以出现的不同基因形式。

等位基因能够相互替代,在某个基因座上控制着相同性状的不同表型。

等位基因通常是由突变或重组等突发事件导致的。

非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区分:1. 位置差异:非等位基因位于不同基因座上,而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基因座上的不同位点。

2. 影响方式: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累加、互补、抑制、增强等方式影响同一性状的表现。

而等位基因只是同一个基因座上的不同形式,影响方式较为一致。

3. 遗传方式:非等位基因通常是通过复杂的遗传模式传递的,例如联合遗传、影响效应等;而等位基因的遗传方式相对较简单,遵循基因座的孟德尔遗传规律。

非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在生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 非等位基因可以通过相互作用方式来调节同一性状的表达,增加了遗传变异的多样性,并对群体中的表型表达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等位基因作为遗传信息的传递者,是基因和表型之间的桥梁。

通过等位基因的不同组合,个体间的表现差异得以产生。

为了研究非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的相关问题,科学家们开展了不同的研究方法:1. 遗传交叉:通过交叉育种或基因重组等方法,研究非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遗传规律。

2. 分子生物学技术:利用PCR、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非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的序列进行分析和比较,探索其遗传关系和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补基因
两对基因决定一个单位性状,两种显性基因(纯合
或杂合)共存时决定新性状的发育,只有一种显性基因
(纯或杂)或两种基因都是隐性纯合时,则表现某一亲 本性状,这类基因称为互补基因,这种基因相互作用的 方式称为互补作用。
香豌豆花色的遗传
互补作用的其它情况:
• 若是一种显性基因和一种隐性基因共存时决
第1小组
白花三叶草的产氰遗传
P hhDD 不含氰 × ↓ HHdd 不含氰
F1
HhDd
含氰 ↓
F2
H_D_ 含氰
H_dd
hhD_ 不含氰hLeabharlann dd9:7
白花三叶草的产氰生理
前体物 含氰糖苷
产氰糖苷酶 氰酸酶

基因D
基因H
互补基因的相互作用机制:
x y z 是三个互补基因 Z是决定表型的最终产物 XY是两个中间产物
定新性状时,会出现什么比例? • 若是两种隐性基因共存时决定新性状时,又 会出现什么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