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文-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摘要:作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成立与成长一度让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追捧和瞩目。然而,这样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强大国家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一夜之间宣布解体。苏联的解体无疑是上个世纪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这种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强大国家自我解体的现象,非常值得人们去探讨。苏联解体的内在原因到底是什么?美国对苏联进行战略遏制、经济封锁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而苏联执政党内部矛盾的凸显进而加剧苏联国内经济困难并引发一系列问题,是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本文着重从经济的角度对苏联解体进行思考,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路径,总结苏联解体的教训,以期获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苏联解体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启示

一、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探究

1.基于政治角度的思考

苏联解体原因历来有很多争论,比如存在“经济没有搞好说”、“民族矛盾决定说”、“军备竞赛拖垮说”、“外部因素决定说”等,而当前比较盛行的是把其归结为“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说”。1

“斯大林模式”,即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相当部分的学者认为,这种体制与联邦制国家结构以及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在战时取得快速建设国家基础设施和重工业的伟大成绩,并抵抗且击败了法西斯德国。但是,这种僵化的模式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就显现出了极度僵化的缺陷,并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再加上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教条主义式地照搬马克思主义,不认识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急躁冒进、急于求成。最后,叶利钦利用这些矛盾蛊惑人心,号召群众,拉拢帮派,大造声势,终于达到了搞垮苏共的目的,使苏联亡党亡国。

2.基于经济角度的思考

政治的失败,很多时候有其经济根源。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苏联工业化时期形成的。当时苏联所处的军事、政治异常严峻的历史环境使得在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隐藏着许多矛盾。

首先,国家通过强制性手段建立了国家所有制, 又人为地加速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转化。用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作为管理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排斥市场竞争,忽略商品价值和货币关系, 而把完成国家计划规定的产量任务作为企业生产的经营活动的根本目标和衡量其工作结果的尺度。计划一经制定, 就成为

1参见李慎明《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科学社会主义2011 第4期

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计划经济体制的另一个特点是:忽视物质利益原则, 靠行政手段和思想维护做动力驱动机制。这在战争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还是相当有效的, 但是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 上述驱动机制的作用不断衰退, 加上苏联后期在分配和劳动工资制度方面平均主义、大锅饭问题越来越严重, 伤害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由此可见, 随着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不断强化, 苏联经济的推动力日益枯竭, 经济体制越来越运转不灵, 国民经济失去了生机和活力。最终导致了经济的败退,为苏联解体埋下了祸根。2

二、苏联解体与中国的改革

苏联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政治和经济灾难。而就在苏联发生着如此政治巨变的同时,作为当时世界上第二大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同样在经历着一场变革——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70年代末,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相继离世,邓小平作为第二代领导人面临的局面是:国际社会两大阵营的冷战对抗还在持续,国内文革十年导致经济发展停滞。这样一种情况下,改变和发展生产力成为了当务之急。

同时期的苏联同样进行着经济改革,这从侧面证明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改革的必要性,然而苏联的改革方案却以苏联解体这种形式宣告失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能顶住改革的风险,成功平稳的度过了改革开放初期。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两条:

第一是对于社会主义的坚持。文革之后,邓小平复出主持国家工作,首要任务是解决文革的历史遗留问题。党内在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不少同志认为,毛泽东思想是错误的,不应当再被坚持和发展。然而邓小平认为,《决议》的中心是两个问题,一是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还是错误是第一位?第二,建国三十二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前十年,成绩是主要的,还是错误是主要的?是漆黑一团,还是光明是主要的?并且指出:“决议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党内党外、国内国外需要我们对这一问题加以论证,加以阐述,加以概括。”3基于这种指导思想,党内很快统一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毛泽东思想的总路线。这与赫鲁晓夫时期对斯大林的彻底批判不同的是,后者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而前者为中国改革开放铺平了道路。

第二是对于我国具体国情的正确认识以及经济的平稳改革。戈尔巴乔夫上台两年后,苏联社会思想舆论彻底转向,苏共在改革模式、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上迅速“右倾”,先是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后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倡导“西欧共产主义”思想。在改革“模式”和道路的选择上,苏共先是学习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的经验,转而提倡北欧国家模式。4这种激进式的改革最终导致了苏共的灭亡。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进行了循序渐进的改革方案:1978年安徽小岗村的土地承包到户,先从农业改革开始;1979年划分4个经济特区,以实验区的形式逐步探索;80年代中期,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才逐步开始启动;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开始实行股份制改革……一系列的举措证明了,逐步有序的改革方案,是我们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

三、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1.政治体制改革

首先,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过程中要采取先经济后政治、循序渐进式的改革,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贪功冒进,贸然做出违背生产力发展客观规律的事来。苏联的解体与苏联当时领导者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僵化理解其思想有很大关系。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不仅要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更要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

2参见赵冰梅《论苏联解体的经济根源》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 第21卷第1期

3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4参见《戈尔巴乔夫改革》百度文库网址

/link?url=p2qxsMvSnq04qeEenlz7fX4z5cijtlgHyEL0JVD0BgJFhY1NyvOECJGg03iT7_I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