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要点90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教知识与能力》
一、学前儿童发展
1、理解婴幼儿发展的涵义、过程及影响因素等
◆涵义:婴幼儿发展,指婴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过程:从胚胎形成到出生,从出生到幼儿期不同阶段的连续生长发育的过程。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孩子出生后第一年的前半年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
◆影响因素:遗传、环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了解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并能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论述儿童发展的实际问题
◆成熟势力说--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他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是成熟和学习两个因素,成熟与内环境有关,而学习与外环境有关,其中生理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
◆经典行为主义--华生--他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S-R理论,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环境决定论
◆操作行为主义--斯金纳--强调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
◆社会认知--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自我强化:人能观擦自己的行为,并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
0~1岁,口唇期;1~3岁,肛门期;3~6岁,性器期;6~11岁,潜伏期;12岁以后,生殖期
◆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8个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或疑虑、主动感对内疚感、勤奋感对自卑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创造对停滞、完善对失望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三山实验--四个影响因素: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四个年龄阶段:0~2岁,感知运动阶段(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利用或形成某些低级行为图式);2~7岁,前运算阶段(表象或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自我中心,不可逆性,没有守恒概念,相对具体性);7~11岁,具体运算阶段(守恒概念,可逆性);11岁以后,形式运算阶段(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文化历史理论--维果斯基--三个观点:文化的重要性;语言的角色;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的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最小差异)--最近发展去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了解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发展趋势,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教育的适宜性
◆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个月: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巴宾斯基反射(脚掌);巴布金反射(手掌)--1~6个月:手眼协调和开始认生都发生在5~6个月
◆幼儿前期的年龄特征(1~3岁)--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言语的形成(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思维的萌芽(2岁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2岁,掌握了代名词"我")
◆3~4岁的年龄特征: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爱模仿;思维仍带有知觉行动性
◆4~5岁的年龄特征:爱玩、会玩、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5~6岁的年龄特征:好学、好问;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个性初具雏形;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4、掌握幼儿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身体发育的特点:身长中心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下移;体围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有先后快慢的差别(儿童肌肉的发育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在5、6岁以后,一个是性成熟期以后;肺的发育要在青春期才完全成熟)
◆身体发育的规律:幼儿身体发育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第一个突增期在2岁以前;第二个突增期在青春期);幼儿身体发育是具有程序性的(从出生到发育成熟,头颅增长一倍,躯干增长两倍,上肢增长三倍,下肢增长四倍);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又是统一协调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胎儿时期和出生后一直是领先的)
◆动作发展的规律:从整体到局部,首尾规律,近远规律,大小规律,无有规律
5、掌握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一)注意
◆注意: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订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有预订目的并且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规律
注意的选择性: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与幼儿的理解水平和幼儿的经验有密切关系,受强化方式的影响
注意的稳定性:(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3~5分钟左右,4岁幼儿可持续注意10分钟左右,5~6岁的幼儿能保持注意20分钟左右)--影响因素:注意的对象新颖、生动,形象鲜明;活动的游戏化;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幼儿的身体状况
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例如:幼儿可以边唱歌边做动作,或边搭积木边聊天等。教师应该创造条件帮助儿童加强动作或活动练习,使幼儿对所进行的活动比较熟练,至少对其中的一种活动掌握得比较熟练,做起来不必花费多少注意或精力。
注意的广度: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
◆幼儿注意的分散的原因:无关刺激的干扰;疲劳;目的要求不明确;注意转移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进行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转换
◆幼儿注意分散的防止: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交互作用;合理地组织教育活动
(二)感觉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视觉敏度:即视力,人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
颜色视觉:区分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
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感觉规律
感觉适应: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感觉的补偿作用:盲人的听力比一般人灵敏
(三)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视觉悬崖--深度知觉
形状知觉--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镜面示范--动作以幼儿的左右为基准
3岁--上下,4岁--前后,5岁--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岁--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
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知觉规律
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性(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以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在绘制挂图时,为了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分,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的色彩,老师讲课的声调应抑扬顿挫)
◆知觉的理解性--使幼儿对当前的知觉对象能够正确而迅速地理解,平时就必须从各方面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并注意通过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
◆知觉的整体性--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从各方面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时候,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四)观察力的发展:目的性加强;持续性延长;细致性增加;概括性提高;观察方法的形成
(五)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遗忘规律--先快后慢
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背诵短文时,前后端的内容容易记住,中间的内容难记且易遗忘
短时记忆的容量为5~9个
◆记忆发展特点: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有意识记的发展,是幼儿识记发展中最重要的质的飞跃);较多运用机械识记,意识识记开始发展;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策略逐渐发展
◆记忆策略的形成: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使记忆材料系统化;间接的意义识记
◆幼儿记忆能力的培养:为幼儿提供形象、鲜明、生动、富有浓厚情绪色彩的识记材料;向幼儿提出具体、明确的记忆任务;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幼儿理解识记的材料;教给幼儿运用记忆策略
(六)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无意想象--没有预订目的,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
有意想象--根据预订目的,在一定意志努力下自觉进行的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某种新形象和心理过程
◆幼儿想象的特点: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想象有时和现实混淆: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发生的事情来描述;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身临其境,与角色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
◆幼儿想象发展的策略: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七)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幼儿早期--直觉行动思维;幼儿中期--具体形象思维;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发展的特点--具体性、形象性、经验性、拟人性、片面性、固定性
◆理解发展的特点--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的关系;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事物,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从对事物做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较深刻的含义;从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思维能力的培养--创设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根据幼儿思维的直观行动性进行培养;不断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
根据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进行培养
(八)言语
1~1.5岁--单词句阶段
1.5~2岁--双词句阶段
4岁--出声的自言自语--形式:游戏言语、问题言语
句子类型--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幼儿发音的错误大多发生在辅音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言语能力--有目的、有计划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发展幼儿言语能力的重要途径;创
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把言语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教师良好的言语榜样;注重个别教育
6、掌握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情绪的分类:
心境--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道德感--小班幼儿指向个别行为如打人是不好的;中班幼儿喜欢告状;大班幼儿看小人书时把坏人的眼睛挖掉
理智感--好奇好问,"破坏"行为
◆情绪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保健功能
◆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的类型--陌生情境实验--安全型、回避型、
反抗型
◆影响依恋的因素--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儿童的特点(外在的体貌特征、身体的健康情况和内在的
气质特点),文化因素
◆情绪的发展:社会化、丰富化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控制与掩饰成分增加
◆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易冲动性、不稳定性、外露性
7、掌握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个性--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个性的心理结构: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
力)、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
◆个性的基本特征--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社会性
活动动机:从动机互不相干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发展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气质
胆汁质:精力旺盛,反应迅速,脾气暴躁,情绪明显表露于外,但持续时间不长
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敏捷,喜欢与人交往,善于适应环境变化,注意与兴趣容易转移,情绪表现明显,但易变
黏液质:安静稳定,反应缓慢,沉默寡言,交际适度,能克制自己,注意稳定但不容易转移
抑郁质:行为孤僻,反应迟缓,具有较高的感受性,善于觉察他人不易觉察的细节,情绪反应深刻、持久,不表现于外,具有内倾性
◆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好奇好问,模仿性强,好冲动
◆影响幼儿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遗传、家庭、幼儿园教育、社会环境、社会实践活动
◆能力发展的特点:多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开始出现比
较明显的类型差异;智力发展迅速
◆自我认识--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尊感、自信心;
自我调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
◆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人际关系),性别角色(社会性),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道德发
展)
◆亲子关系: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
影响因素: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及对幼儿发展的期望对其教养行为有直接的影响;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等;幼儿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
◆同伴关系: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一般型
影响因素:早期亲子交往、幼儿自身的特征、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性别角色:2~3岁--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3~4岁--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
5~7岁--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
影响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
◆移情--导致亲社会行为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亲社会行为的动力基础、前提或动机
◆影响攻击性行为的因素:父母的惩罚、大众传播媒介、强化、挫折(直接挫折)
◆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突出问题:任性、依赖性、自私、不合群
胆小
◆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原因--缺失、独特、家长和子女关系;教养方式特点--溺爱、过分保护
◆影响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家庭教育、幼儿园集体教育
8、理解幼儿发展中存在个体差异,了解个体差异形成的原因,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教育◆差异类型:智力发展的差
异性、性格差异、性别差异、学习类型差异
◆差异形成原因:遗传和环境
◆适宜性教学法的主要方式:资源利用模式、补偿模式、治疗模式、个别化教育方案、性向与教学处理交互作用模
式
◆学前教育阶段应如何实施适宜性教学
幼儿园:平衡协调发展多种智能;进行个别化的学习;社区化的学习;自由探索,完整记录;有多元化思维和多元角色扮演的专业师资;家长和教师良好互动
教师:
教学方式--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从多元智能的各个方面对幼儿给予综合的、全面的评价;
在课程实施中让有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评价方式--从多种领域评价幼儿的发展;展示儿童的优势;评价凸显激励作用,珍视和鼓励每一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9、掌握观察、谈话、作品分析、实验等基本研究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初步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和教育需求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得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所得材料自然、真实的
◆谈话法--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寻访"被调查对象,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被研究者对某个人、某件事情、某种行
为或现象的看法和态度
◆作品分析法--研究者运用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和有效经验,对研究对象专门活动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从
而了解研究对象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教师根据研究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结果
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0、了解幼儿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或障碍,如发育迟缓、肥胖、自闭倾向等
◆发育迟缓:
表现:体格发育落后、运动发育落后、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心理发展落后
影响因素:不良饮食习惯或饮食不均衡导致的营养不足;疾病;家族性爱小和体制性生长发育迟缓;精神因素;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甲亢、垂体性侏儒等
预防:合理营养,均衡饮食;积极治疗原发疾病;调养,发挥生长潜力;改善生活环境,精神安慰;对先天性遗传等疾病进行特殊治疗
◆肥胖症
影响因素:进食过多,营养过剩;运动过少;遗传;心理因素
预防:避免婴儿哺乳过多,避免幼儿陷入多食、少动的怪圈
◆自闭症
表现:言语发育障碍;社会交往障碍;行为异常、兴趣奇特;伴有感知障碍、癫痫发作
影响因素:先天生物学因素(孕期和围产期对胎儿造成的脑损伤),后天环境因素(因父母工作忙,导致生活环境缺乏丰富和适当的刺激)
预防与矫正: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多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刺激和发展儿童的智力和心理活动
二、学前教育原理
1、理解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作用,理解教育与政治、经济和人的发展的关系,能够运用教育原理分析教育中的现
实问题
◆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它反映
了特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对象及其权利;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某些教育内容
教育对政治制度的反作用:教育是社会政治关系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来作用于政治
◆教育与生产力(经济)的关系
教育的发展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生产力发展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的改革;生产力发展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教育的发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把可能的劳动力变为现实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哦哦那个者素质,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和阶段性;不平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别差异性
◆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理解幼儿教育的性质和意义,理解我国幼儿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性质:基础性、公益性
精选